吴江鸡冠岭危岩控制爆破工程

吴江鸡冠岭危岩控制爆破工程

一、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郑臻,祝文化,黄建,夏元友[1](2020)在《基于层次赋权的特大危岩体爆破削方风险评价云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特大型危岩体爆破削方治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基于云模型理论,提出了组合赋权的危岩体云模型风险评价方法。从危岩体地质条件、环境因素、爆破削方施工及施工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特大型危岩体爆破削方治理风险控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处理。结合正向正态云模型和指标权重,计算评价对象的确定度及风险等级。应用该方法对甑子岩特大危岩体爆破削方治理过程进行了风险评价。该工程根据风险分析进行的危险源施工控制,能够满足施工安全。

詹伟,张丹,牟行勇,顾建波[2](2017)在《胜利互通立交陡坡危石爆破排险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宜泸高速连接宜叙高速江安段胜利互通立交陡坡危石的分析,针对该处复杂的爆破环境和特殊要求,基于爆堆重心线与抵抗线相干性及爆破块度分布特征与孔网参数、装药结构、起爆顺序相干性等控制爆破理论,对立交处陡坡危石的爆破排险,提出了合适、简单、易操作的爆破方案,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朱赛楠[3](2016)在《厚层基岩滑坡软弱夹层演化过程及控滑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层状基岩斜坡是指岩体内分布有一组占绝对优势结构面的斜坡,优势结构面一般为层面、软弱夹层或者是节理面,它们是复杂岩体的典型特征之一。厚层状基岩斜坡在我国川滇、黔渝、鄂湘等西南山区广泛分布,该区域层状结构山体往往发育有数层岩性为泥岩、粘土岩或页岩的软弱夹层(带),与岩体内部岩溶带或节理面构成岩体与山体的分离面,经过长期蠕滑变形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灾害往往规模巨大、危害性极高。本文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对受软弱夹层控制的厚层基岩滑坡失稳机理开展了研究。在详细的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查明了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理清了滑坡的基本特征与变形历史,阐明了滑坡的失稳模式和成因机制。从导致滑坡蠕滑变形的关键因素——软弱夹层和岩溶带的强度衰减问题入手。结合现场地质调查成果和室内岩石分析试验,探讨了软弱夹层的沉积环境与物质基础、发育演化特征和岩层结构,提出了鸡尾山型滑带软弱夹层的演化模式与演化发展阶段:原生软岩→层间剪切带→滑带,从矿物学、力学和物理化学等方面解释了层状基岩软弱夹层的演化机制。开展了软弱夹层剪切流变力学试验,建立了适合软弱夹层各演化阶段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岩溶发育带不同岩溶程度的剪切破坏特征。基于鸡尾山后部驱动块体驱动,前缘关键块体阻滑的滑动机制,推导并建立了受软弱夹层控制的厚层状基岩滑坡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力学模型,计算了不同方案滑坡体的下滑推力与安全系数的变化趋势,从力学上揭示了受软弱夹层控制的层状基岩滑坡的失稳机理。并将三维极限平衡分析力学模型推广应用到变岩层倾角的条件下层状基岩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中,得到了变倾角条件下不同方案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层状基岩滑坡的稳定性受地形地貌、地层组合、岩体结构、岩溶发育等方面的控制,具有后部驱动块体驱动,前缘关键块体阻滑的滑动机制。滑坡体的变形历史追溯久远,底部软弱夹层强度降低与侧边界岩溶发育带剪断构成了层状基岩滑坡蠕滑变形的关键因素。(2)分析了软弱夹层形成滑带的发育特征、矿物成分、微结构等方面的演化过程,提出了鸡尾山型滑带软弱夹层的演化模式,将其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原生软岩→层间剪切带→滑带,并从力学、矿物学和物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揭示了鸡尾山型软弱夹层的演化机制。(3)开展了剪切流变试验,获取了软弱夹层各演化阶段的力学强度参数,并通过流变力学特性研究,解释了软弱夹层在演化中强度参数逐渐衰减的过程。引入损伤变量,建立了适合软弱夹层各演化阶段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同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不同岩溶发育程度溶蚀岩块的剪切破坏特性,定量评价了溶蚀岩体的强度衰减过程。(4)基于鸡尾山关键块体理论,分别讨论了边界强度条件的不同方案组合,推导并建立了受软弱夹层控制的层状基岩滑坡的三维极限平衡分析力学模型,计算了几种方案条件下滑坡体稳定性的三维变化趋势,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力学上揭示了受软弱夹层控制的层状基岩滑坡的失稳机理。(5)将三维极限平衡分析力学模型推广应用到变岩层倾角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评价中,讨论了滑坡处于临界状态时,底滑面与岩溶带抗剪强度参数组合的变化范围,并建立了不同倾角条件下关于边界强度参数的滑坡稳定性的三维临界曲面。

冯鸿宽[4](2015)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研究。防治工程技术目前主要采用支撑体系、改良体系、锚固体系、排水体系、减载与反压体系和复合体系。探讨了每种防治技术的适用条件,列举了部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不当,使工程失效或失败的例子并分析了原因。

王庆瀚[5](2015)在《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滚石运动机理及安全防护》文中提出铁路与公路隧道在西南山区的交通建设中极为常见,是交通建设的关键,由于山区地形条件的制约,隧道连续穿山施工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道进出洞口地段常为地形险峻、岩体破碎、危岩出露的高陡边坡地段,修建明洞结构是保证交通安全的必要手段。受到岩石风化、地震、强降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坡顶的危岩一旦垮塌,将对隧道明洞段造成直接冲击,严重时将导致明洞结构断裂、垮塌,对公路及铁路交通运输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充分分析边坡滚石的运动模式、运动机理与规律,了解滚石对明洞结构的冲击特性,可为明洞段滚石的防护提供有力理论借鉴,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以西南山区铁路隧道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滚石运动模式、运动机理及其对下方明洞结构的冲击影响,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滚石运动轨迹的模拟,为滚石防护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将滚石冲击洞口模式进行划分,分析不同运动模式的成因,并进行冲击能量与破坏性对比,便于根据不同滚石冲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工程防护。其次,研制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运动机理模型试验系统。根据不同滚石冲击运动模式建立力学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掌握滚石运动规律;进行竖直坠落型、滑移滚动型与碰撞弹跳型冲击运动模型试验,分析明洞结构冲击速度恢复系数变化规律,研究质量与形状的变化对滚石滑移滚动运动特性的影响,并得出不同冲击模式对明洞结构的冲击破坏影响规律。再次,将试验结果与工程实际结合,建立基于可拓法的滚石冲击明洞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现场六组危岩的冲击风险进行评定,为滚石防护提供参考。最后,根据现场冲击风险性较高的三条轨迹剖面,建立数值分析模型,进行18种工况的滚石运动轨迹计算,分析滚石质量、崩塌位置与坡面特性对滚石冲击明洞的速度、能量与冲击高度等参数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滚石被动防护网的布设位置、范围、高度与冲击能级的设计,并验算防护效果,结果表明,被动防护网的布设可有效防止滚石崩塌对明洞结构的冲击,为降低施工风险,保证交通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张恒[6](2015)在《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危岩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性的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较少但是重大工程建设较为集中,这一点在我国西部地区体现十分明显。频频发生的地质灾害阻碍了重大建设工程进度,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以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为例,在现有资料基础上,以现场调查为参考,深入研究了危岩形成机制。另外基于危岩控制性结构面宏观断裂力学原理,利用不同破坏机理危岩稳定性计算理论进行危岩稳定性定量计算,同时结合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对研究区危岩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危岩的有效防治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撑,最后提出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杨房沟水电站危岩治理。本文完成具体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首先通过详实的野外资料查明了研究区危岩发育整体特征,弄清了各规模类型危岩分布规律,探明了地形地貌、岩体结构与危岩分布关系。另外,依据危岩发育特特将其划为三类:滑塌式、倾倒式、坠落式,并且单体危岩发育特征也得到了相应的阐述。(2)危岩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类,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风化及降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及其它等。分析得知,不同单个影响因素或则组合对危岩的形成、发展、破坏的相关作用程度有所不同。新构造运动时期研究区内地壳抬升的同时河谷深切,两岸高陡边坡形成引起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效应,导致斜坡临空面形成应力集中带,具体表现为产生和坡表近平行的拉裂面和一些新的表生结构面,这些都是危岩形成的控制性因素。拉裂面和浅表生结构面的存在导致岩体结构变得松弛,在重力、地震、风化、降雨或则人工活动等外界作用下岩体结构进一步发生破坏,结构面渐进贯通坡体上将产生逐渐脱离于母岩的块体,便导致了危岩的形成。不同类别结构面组合,形成不同破坏机理的危岩体。为了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危岩破坏机理,本文还借助了离散元软件(UDEC)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危岩,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建立各类别危岩体离散元概化模拟模型,依据危岩的真实边界条件,控制性结构面参数,最终分析得出了三种危岩分别呈现拉剪倾倒、压剪滑动及拉裂坠落的变形破坏机理。(3)断裂力学危岩稳定性计算基本理论,主要依据是将危岩控制性结构面类比为宏观裂纹,重点考虑断裂韧度对失稳阀值作用。通过分析岩石断裂韧度值及相应工况控制性结构面断裂联合强度因子,以达到准确分析危岩稳定性的目的,并且将断裂韧度同断裂联合强度因子的比值定义为危岩稳定性系数。本文基于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对不同破坏机理的典型危岩进行危岩稳定性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三类型危岩在天然状态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外力扰动下危岩稳定性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折减,计算结果较为客观、敏感、便于工程判别。结合岩体的控制性结构面切割程度、变形程度为依据建立的不同类型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该标准分别以地形坡度、主控结构面组合倾角、主控结构面完备程度、控制性结构面张开程度为判据,并且不同类型危岩稳定性判据有所差异)对研究区危岩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为了全面掌握研究区危岩稳定性真实情况,最后综合考虑危岩稳定性定量计算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差的危岩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差和极差的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结果与定量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具有较好的工程适宜性。此外统计数据验证了危岩稳定性与岩体结构、坡度等的紧密关系,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危岩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的可靠性。(4)研究发现危岩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危岩的治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和控制,本文在参考大量已有危岩防治工程措施后,结合水电高边坡危岩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工程重要性等级、危岩规模、施工条件、危岩稳定性等各方面因素建立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为了保证该原则的实用性,将该原则运用于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实地治理,以期能达到兼顾技术合理、安全、经济、适用、环保等要求的最优危岩防治效果,同时对今后水电边坡危岩防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另外,考虑到研究区地形陡缓交替、落石有沿坡体沟道内滚落特点,本文结合Rockfall软件对危岩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被动防护网的布设也作了一定探索。

季荣生,陈庆寿,何思为[7](2001)在《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文中研究说明实践表明通过合理装药 ,控制每段装药量并科学地安排延时 ,在爆破施工中进行爆破震动监测 ,并以监测信息反馈手段 ,调整爆破设计 ,用爆破方法处理地质灾害危岩体是安全有效的。

殷跃平[8](1998)在《中国滑坡防治工程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我国90年代以来,在重大滑坡(包括崩塌)防治中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监控手段进行了初步论述。以研究复杂地质体改造和控制的地质工程理论,是重大滑坡防治工程的基础理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应该引入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它包括并行性、反馈性、智能性和绿色性等四大特征。滑坡防治工程施工技术可划分为预应力体系、抗滑桩墙体系、地表和地下排水体系、注浆改良体系和减载与反压体系,其中以主动加固为出发点的预应力体系具有广阔的前景。监控技术是重大滑坡防治工程的必备手段,在链子崖危岩治理中,有效地指导了设计变更和施工进度,并确保了工程安全

殷跃平,康宏达,张颖,费宇明[9](1995)在《地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系统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质工程设计具有非结构化、非参数化、非规范化特征,同时,也具有“风险与优化”性和“反馈与可变更”性。仅用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求解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寻求一种非结构化的工具,根据问题的需要,面向目标自动生成求解结构。本文归纳了地质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基于几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地质工程设计。最后,介绍了地质工程设计支持系统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殷跃平,康宏达,何思为,程康[10](1994)在《乌江鸡冠岭危岩体整治爆破工程方案》文中研究表明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山体稳定性的研究越来越突出。山体稳定性的评价,预测及治理,己超越"工程岩体结构"的基本理论范畴,它往往建立于复杂的工程地质体之上。作者认为,地质工程是进行山体稳定性评价,预测及治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本文介绍了乌江鸡冠岭崩塌变电房危岩体的治理概况。传统的建立于工程建筑基础上的控制爆破理论已显现出局限性,本文介绍了"结构体控制爆破"理论与方法在鸡冠岭危岩治理中的应用。

二、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层次赋权的特大危岩体爆破削方风险评价云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云模型的基本理论
    1.1 云的定义
    1.2 云模型的实现
2 危岩体爆破削方风险评价指标及标准
3 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构造判断矩阵
    3.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3.4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 特大危岩体爆破削方风险评价模型
5 实例分析
    5.1 确定权重矩阵
    5.2 确定隶属度矩阵
    5.3 特大危岩体治理评价结果
6 结论

(2)胜利互通立交陡坡危石爆破排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1.2 工程地质条件
    1.3 爆破排危的必要性
    1.4 爆破排危要求
2 爆破工程有害效应控制分析
    2.1 危石稳定性
    2.2 有害效应控制分析
3 陡坡危石排险爆破设计
    3.1 危石爆破方案设计原则
    3.2 危石挑出体爆破设计思路
    3.3 爆区1排险爆破方案设计
    3.4 有害效应控制核算
        3.4.1 爆破地震效应
        3.4.2 爆破飞石效应
        3.4.3 排危爆破效果
4 结论

(3)厚层基岩滑坡软弱夹层演化过程及控滑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厚层基岩滑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层状基岩软弱夹层研究进展
        1.2.3 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1.2.4 岩质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鸡尾山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2.1 地质环境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质构造
        2.1.3 地层岩性
        2.1.4 水文地质特征
        2.1.5 采矿活动
    2.2 鸡尾山滑坡基本特征
        2.2.1 滑坡边界
        2.2.2 滑体特征
        2.2.3 滑坡分区特征
    2.3 鸡尾山滑坡历史变形特征及遥感解译
    2.4 鸡尾山滑坡失稳模式与成灾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弱夹层的发育演化特征
    3.1 软弱夹层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3.2 软弱夹层形成的岩层结构
    3.3 软弱夹层分布发育特征及规律
    3.4 软弱夹层的演化过程特征
        3.4.1 软弱夹层岩石矿物组分的演化过程
        3.4.2 软弱夹层物理性质的演化过程
        3.4.3 软弱夹层微结构与连接类型的演化过程
        3.4.4 软弱夹层物理化学性质的演化过程特征
    3.5 软弱夹层的演化阶段划分
    3.6 软弱夹层的演化机制
    3.7 软弱夹层的演化模式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弱夹层的力学强度特性分析
    4.1 试验设备
    4.2 试样制备
    4.3 软弱夹层的常规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强度和变形特性的试验结果
        4.3.3 剪切面破裂形式
    4.4 软弱夹层的剪切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剪切位移变化规律
        4.4.3 剪切流变速率变化规律
        4.4.4 长期抗剪强度分析
        4.4.5 剪切面破裂形式
    4.5 常规抗剪强度与长期抗剪强度的关系
    4.6 溶蚀带的强度特性研究
        4.6.1 概化模型建立
        4.6.2 数值分析计算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弱夹层剪切流变本构模型与参数辨识
    5.1 软弱夹层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研究
        5.1.1 软弱夹层的剪切流变特征
        5.1.2 软弱夹层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分析
        5.1.3 软弱夹层非线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建立
    5.2 软弱夹层流变模型参数辨识
        5.2.1 非线性损伤流变模型的辨识方法
        5.2.2 非线性损伤流变模型的辨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软弱夹层不同演化阶段的层状基岩滑坡稳定性分析
    6.1 滑体几何特性及矢量推导
    6.2 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解析解
    6.3 驱动块体的稳定性计算
        6.3.1 方案 1:驱动块体主剖面稳定性计算
        6.3.2 方案 2:驱动块体三维稳定性计算
    6.4 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三维稳定性计算
        6.4.1 方案 3:T2的抗剪强度为定值,R2、R3演化阶段相同
        6.4.2 方案 4:T2的抗剪强度为定值,R2、R3演化阶段不同
        6.4.3 方案 5:T2的溶蚀率增加,R2、R3演化阶段相同
        6.4.4 方案 6:T2的溶蚀率增加,R2、R3演化阶段不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软弱夹层不同倾角的层状基岩滑坡稳定性分析
    7.1 不同倾角时驱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
        7.1.1 方案 1:不同倾角驱动块体主剖面的稳定性分析
        7.1.2 方案 2:不同倾角时驱动块体整体的稳定性分析
    7.2 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不同倾角稳定性分析
        7.2.1 方案 3:T2的抗剪强度为定值,R2、R3演化阶段相同
        7.2.2 方案 4:T2的抗剪强度为定值,R2、R3演化阶段不同
        7.2.3 方案 5:T2的溶蚀率增加,R2、R3演化阶段相同
        7.2.4 方案 6:T2的溶蚀率增加,R2、R3演化阶段不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表和地下排水技术
2 抗滑桩技术
3 阻滑键技术
4 挡土墙技术
5 格构技术
6 挂网喷混凝土技术
7 加筋技术
8 注浆改良技术
9 锚固技术
1 0 减载与压脚技术
1 1 土工布技术
1 2 锚拉桩技术
1 3 土钉技术
    1 3.1 土钉、锚杆和锚索的定义
    1 3.2 喷锚网、土钉与土钉墙的区别
    1 3.3 土钉的作用
    1 3.4 土钉墙的适用条件
    1 3.5 土钉墙与加筋土墙的相似处
    1 3.6 土钉墙与加筋土墙的不同处
    1 3.7 土钉与预应力锚索的对比
1 4 抗滑桩后压浆技术
1 5 微型桩群技术

(5)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滚石运动机理及安全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滚石崩塌机理研究现状
        1.2.2 危岩滚落试验研究现状
        1.2.3 滚石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1.2.4 滚石风险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危岩滚石—洞口冲击作用模式
    2.1 竖直坠落型
        2.1.1 冲击模式
        2.1.2 冲击能量分析
    2.2 滑移滚动型
        2.2.1 冲击模式
        2.2.2 冲击能量分析
    2.3 碰撞弹跳型
        2.3.1 冲击模式
        2.3.2 冲击能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机理模型试验系统
    3.1 依托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1.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3.2 试验材料的研制
        3.2.1 相似定理
        3.2.2 现场岩样力学参数测试
        3.2.3 试验材料配制
        3.2.4 明洞材料的研制
    3.3 模型试验系统
        3.3.1 试验外部围护结构
        3.3.2 边坡试验系统
        3.3.3 滚石三维定位释放系统
        3.3.4 危岩材料
        3.3.5 明洞结构
        3.3.6 高速摄影记录系统
        3.3.7 冲击监测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滚石崩塌运动机理模型试验
    4.1 竖直坠落式危岩滚石冲击作用机理
        4.1.1 冲击机理分析
        4.1.2 冲击试验方案设计
        4.1.3 竖直坠落冲击试验结果
        4.1.4 碰撞恢复系数变化规律
    4.2 滑移滚动式危岩滚石冲击作用机理
        4.2.1 冲击机理分析
        4.2.2 冲击试验方案设计
        4.2.3 倾斜滑移式冲击试验结果
    4.3 碰撞弹跳式危岩滚石冲击作用机理
        4.3.1 冲击机理分析
        4.3.2 滚石冲击偏移概率统计
        4.3.3 偏移冲击结果分析
    4.4 滚石崩塌对明洞结构的冲击影响
        4.4.1 冲击力的计算
        4.4.2 冲击监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滚石崩塌冲击明洞风险评价与安全防护
    5.1 基于可拓法的滚石冲击风险评价
        5.1.1 可拓法基本原理
        5.1.2 评价指标及风险等级的确定
        5.1.3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5.1.4 滚石风险评价现场应用
    5.2 滚石冲击轨迹数值分析
        5.2.1 数值计算方法
        5.2.2 边坡数据选取
        5.2.3 滚石运动轨迹分析
        5.2.4 滚石弹跳高度对比
        5.2.5 滚石运动速度对比
        5.2.6 滚石冲击能量分析
    5.3 冲击防护设计与工程应用
        5.3.1 防护网位置与高度设计
        5.3.2 防护网拦石能级的确定
        5.3.3 防护设计校验与现场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获得奖励
致谢
附件

(6)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危岩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2.2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研究现状
        1.2.4 危岩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岩体结构
    2.5 水文地质
    2.6 风化及卸荷
    2.7 岩石(体)物理力学性质
第3章 危岩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3.1 研究区危岩发育特征
        3.1.1 危岩发育总体特征
        3.1.2 典型危岩发育基本特征
    3.2 危岩成因机制分析
        3.2.1 危岩形成内在因素
        3.2.2 危岩形成外在因素
        3.2.3 危岩成因机制
    3.3 基于离散元udec的危岩变形破坏机理模拟
        3.3.1 离散元软件udec简介
        3.3.2 倾倒式危岩破坏机理
        3.3.3 滑动式危岩破坏机理
        3.3.4 坠落式危岩破坏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评价
    4.1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4.1.1 危岩稳定性控制因素
        4.1.2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级标准
        4.1.3 各类型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
    4.2 基于断裂力学的典型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
        4.2.1 断裂力学危岩稳定性计算基本理论
        4.2.2 拉剪倾倒型危岩稳定性计算
        4.2.3 压剪滑动型危岩稳定性计算
        4.2.4 拉裂坠落型危岩稳定性计算
    4.3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综合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研究
    5.1 水电高陡边坡危岩防治研究
        5.1.1 既有危岩防治案例
        5.1.2 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影响因素
        5.1.3 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
    5.2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
        5.2.1 危岩防治策略
        5.2.2 落石运动特征研究
        5.2.3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方案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危岩爆破工程
    2.1 爆破方案
    2.2 参数确定
    2.3 爆破结果分析
3 结论

四、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层次赋权的特大危岩体爆破削方风险评价云模型[J]. 郑臻,祝文化,黄建,夏元友. 爆破, 2020(02)
  • [2]胜利互通立交陡坡危石爆破排险设计研究[J]. 詹伟,张丹,牟行勇,顾建波. 路基工程, 2017(02)
  • [3]厚层基岩滑坡软弱夹层演化过程及控滑机理研究[D]. 朱赛楠. 长安大学, 2016(02)
  •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J]. 冯鸿宽. 四川建筑, 2015(03)
  • [5]下穿隧道边坡危岩崩塌滚石运动机理及安全防护[D]. 王庆瀚. 山东大学, 2015(02)
  • [6]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D]. 张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7]乌江鸡冠岭危岩治理爆破工程[J]. 季荣生,陈庆寿,何思为. 西部探矿工程, 2001(S1)
  • [8]中国滑坡防治工程理论与实践[J]. 殷跃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8(01)
  • [9]地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持系统及其应用[J]. 殷跃平,康宏达,张颖,费宇明. 工程地质学报, 1995(04)
  • [10]乌江鸡冠岭危岩体整治爆破工程方案[J]. 殷跃平,康宏达,何思为,程康.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4(S1)

标签:;  ;  ;  ;  ;  

吴江鸡冠岭危岩控制爆破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