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挽歌——论《宫怨诗》

灵魂深处的挽歌——论《宫怨诗》

一、心灵深处的悲歌——浅谈“宫怨诗”(论文文献综述)

李领弟[1](2020)在《李应莘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应莘是清末陕西籍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他少有捷才,博览群书,着有《双桐书屋诗賸》七卷,存诗290首。李应莘诗歌受地域因素影响,学界关注甚少,很多研究均未展开,作为清代文学史上未被挖掘的诗人之一,其人其诗都非常值得关注。本论文主要围绕李应莘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清代以来关于李应莘诗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找出一条清晰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从李应莘的家世考、生平考、业师考、交游考入手,对其家族状况、生平经历以及师承、交游等情况进行概述,重点在于介绍李应莘的家世背景和与之交好的老师、知己、同僚等,并将其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论述,力图呈现李应莘完整的人生风貌。第二章以李应莘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写景纪行、记事感怀、边塞战争、咏物题画、酬唱赠别、咏史怀古等,并重点探析李应莘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如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思乡盼归之情,感慨壮志难酬、光阴易逝的无奈,表达对社会现实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哀叹以及歌颂亲情友谊等方面论述其诗的思想性。第三章着力探讨李应莘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如他喜用叠词,使诗歌妙趣横生;使事用典,极大地拓宽了诗歌的表现力;遣词用字,均可圈可点;善于借助客观物象融合自己的主观情思来营造诗歌意境,巧妙地表现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加之他转益多师,诗学唐人李白、杜甫、李贺诸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风格多样,尤以沉郁悲凉和浓丽缠绵见长,并熟练运用各种诗体,使得诗歌极具艺术魅力。第四章从文学、史料等视角总结阐述李应莘诗歌的价值及其对李氏家族和旅观地的影响。通过以上五方面的研究,笔者希望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李应莘诗歌的整体风貌,深刻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以期引起大家对李应莘诗歌的关注与重视。

韦婉明[2](2020)在《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是汉魏六朝文学发展史上的一股中坚力量,其创作主体为生活于宫廷之内的女性作家。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有着丰富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体形式多样,涉及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体,作品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成就高,对后世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绪论部分主要分时代、分角度,从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研究到汉魏六朝女性文学研究,再到汉魏六朝宫廷女性研究,对汉魏六朝宫廷女性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概述。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是汉魏六朝时期生活于宫廷之中的后妃、公主、宫女等女性,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以其所生活的宫廷为中心,创作的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其创作主体、作品内容均与汉魏六朝宫廷文学、男性作家笔下的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不同,具有特殊性与独立性。第三,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渊源及文化背景。先秦文献中的宫廷女性文学对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影响较深;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所接受的教育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不同,使不同地区的宫廷女性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第四,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内容。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文体丰富、内容多样,本章根据作品中所描写内容与表达情感的不同,对每一类文体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做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其中诗歌内容多表现作者感情的抒发与对生活的感慨;散文内容既有表情达意之作,也有歌功颂德之作,还有观照现实之作;辞赋中,抒情赋表达真情,咏物赋述志抒怀。第五,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艺术特色。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的句式突破了传统的形式,表现出自由与个性的创作风格,富于创造力;表达技巧体现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抒情方式既有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也有直接坦荡的感情抒发,表现手法有巧用典故、借古抒怀、托物言志等;创作风格蕴含着作家的性格特征与思想风格,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审美意象多为生活中寻常之物,却又新颖奇特,表现力丰富。第六,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影响。本章主要以典型人物为范例,分析了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的身世命运主题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典型意象着手,探讨了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发展演变及影响。其影响不仅体现在诗、词、赋中,在戏曲、传奇、小说中也有重要的影响。

宋珊[3](2019)在《《诗境浅说》及其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诗境浅说》是清末文学家俞陛云先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和诗歌素养。其对诗歌的点评,见解独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而又兴味悠长,对当今的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有诸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故即便在今天,该书也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论文根据《诗境浅说》的特点,提取实际教学中可利用的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及价值,梳理前人对作者及作品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现状制定论文的研究框架,并介绍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诗境浅说》的编选特色,主要从体裁、题材和风格三个方面来介绍:体裁上该作品只选取近体诗,包括五言律绝、七言律绝、五七言摘句等几方面的作品进行分析;题材上则是涵盖全面,抒情诗、写景诗、咏史诗及有其他各种题材的诗歌可以说一应俱全;风格上兼收并蓄,浪漫与现实、雄健与幽秀、险怪与自然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有选取。第三章主要是从《诗境浅说》的评点特色上来进行分析,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言简意赅、深中肯綮,包括注重分析关键字词深意、注重体会诗歌优美意境、注重品味诗歌深层意蕴等;二是多方引证、以诗证诗,包括引用范围广泛,引用方式多样,引用程度不一等;三是个性解读、特色鲜明,包括文辞雅洁、文采斐然,学养深厚、见解独到,借诗寄慨、托意遥深等方面。第四章立足于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际状况,先指出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欠缺,包括释义过于琐细、导致诗意支离,解读照本宣科、以致缺乏特色,分析面面俱到、往往关键不明等问题,分析针对这些问题,《诗境浅说》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从注重整体把握,讲好关键字词,适当引申扩展等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改进。最后在上述改进措施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中学语文古诗教学作出展望。

李丽莎[4](2019)在《清代蜀籍女诗人曾懿、曾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曾懿是晚清女诗人、女词人、女医生,四川华阳人。其妹曾彦是晚清女诗人。姊妹二人善诗词、工书画,在文学、绘画、刺绣甚至医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涉猎广博。曾氏姊妹特殊的行旅经历,造就了其思想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而人生则呈现出与中国传统闺秀不同的风貌。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爬梳文献,细读其诗词集,以曾氏姊妹的家族文化与地域特点、生平经历为主要考察内容,分析其诗歌的风格与意蕴,全面梳理、探究其人其事,并对曾氏姊妹的诗歌作出恰当的评价。本文分三章来撰写:第一章,梳理曾氏姊妹的家世、生平。首先,介绍华阳曾氏与常州左氏,指出曾氏姊妹在诗歌上的造诣离不开其家庭教育与家族文化的熏陶;其次,概述曾氏姊妹的生平事迹;最后分析蜀地文化与曾氏姊妹的创作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分析曾懿的诗词创作,分别从独具特色的行旅诗、词的创作实践来探究曾懿诗词的艺术风格与创作心态,最后归纳其诗学、词学渊源与审美意趣。第三章,为曾彦的诗歌研究,从《桐凤集》与《虔共室遗集》两部诗集着手探究其诗歌内容与艺术风格,根据其创作时间与创作心态的不同,其诗歌风格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桐凤集》的诗歌风格以自然典雅、风骨益洁、幽怨哀婉为主,《虔共室遗集》则是以直而不野、丽而有则、冲淡与俊爽之气为主。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曾氏姊妹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以及曾氏姊妹的创作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从而探究曾氏姊妹在诗歌创作题材上的延展、其公开的社交与出行的自由,以及曾懿将研究方向转为女学、实学的进步性。

邱健[5](2018)在《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歌-诗”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它处于文学与音乐的交叉地带。但遗憾的是,文学史、音乐史在对其进行讨论时往往只注重各自熟悉的部分,这就让本来为一体的“歌-诗”出现了研究和阐释的断裂。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创作的主流“歌-诗”的诗意生成和表达系统进行研究,以求在学科之间找到诗意会通的可能。“语言漂移说”是当代诗人、学者李森提出的艺术哲学(诗学)方法论,这个理论认为,语言、心灵与世界三位一体的稳定性假设值得怀疑,语言既非形而上的,亦非形而下的,而是处于“形而中”的独立存在状态(“形而中”亦是李森提出的哲学概念)。语言建构了心灵,图示了世界,它是歌-诗的呈现方式。但语言是不稳定的和非本质的,它时刻处在漂移状态中。如果承认诗意的生发源自语言的配置,那诗意也就随着语言的漂移而漂移。本论文的总体架构是:从结构整合来领会“歌-诗”的整体性,从身份确认来解析“歌-诗”配置的共同体,从语言漂移来考察“歌-诗”所穿越的诸多领域。在这种探讨中“歌-诗”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静态的文本,二是动态的表演。文本主要涉及歌词、音乐,表演主要涉及唱法。对这三者进行技术性分析是必要的,但核心问题是研究它们的变化以及诗意生成。笔者将以中国二十世纪的歌-诗发展为线索,挑选出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讨论。中国现代歌-诗是在依声填词的学堂乐歌中起步的,晚清的社会变革以及西方音乐的传入改变了既有的语言配置。音乐的现代性启蒙让人们听到了“歌”之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推广改变了文言文的歌-诗语言配置模式。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文学的现代性启蒙让人们看到了“诗”之新。当歌-诗发展到三十年代时,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歌-诗语言的变革。现代海派文化孕育了商业化的流行歌-诗,使其变成了市民的娱乐产品。有声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左翼电影,使歌-诗变成了具有主题性的意识形态产品。这两种产品显示了不同的价值观系统,各自在其认定的轨道上运转。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了一座歌咏城,红色歌-诗、革命歌-诗的创作实践在国家存亡之际为中华民族构建了精神家园。其中,《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是现代中国歌-诗创作的经典,它的语言配置方式成为了主流歌-诗的标杆。在新中国诞生后,歌-诗语言发生了重要调整。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观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引领了社会主义的歌-诗实践。颂歌、赞歌的写作以及少数民族的歌-诗创作对政权巩固、民族团结、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歌-诗走向了畸形,在极左的思潮中其语言的单一化配置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由于此部分内容庞杂,涉及问题面广,限于篇幅不作讨论。在八十年代时,歌-诗回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流行歌-诗、爱国歌-诗、民族歌-诗在历史的转型中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港台歌-诗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陆。歌-诗语言的融合为其创新注入了活力,其诗意的漂移路径也更加多样,这都表现出了新时期的精神。在九十年代世纪之交,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岭南乐派的异军突起引领了时代潮流,新世纪音乐的诞生以及摇滚乐的迅速发展体现出了歌-诗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丰富性。总之,中国二十世纪的歌-诗发展是在语言配置与诗意漂移中进行的。从乐歌到摇滚可以看到歌-诗审美的形态变化和时代精神的功用选择。从歌词、音乐、表演进行语言漂移说的讨论是学科之间的一次有益对话,亦是心灵与世界的相互交流。正如漂移说所言,语言本身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它在时空的流变与绵延中向着直陈其事、修辞幻象、纯粹形式、意识形态等方向漂移,诗意的创造在此过程中绽放出了自身的光芒。

宋佳[6](2017)在《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文中指出《大地之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产物,透彻解读其中多重文化密码的意味,从而进一步挖掘其中中西交融的魅力,一直是中西方学者的共同期望。从中国理论文化氛围中逐渐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意象话语作为中西文化的学理结晶,显示出了对这一独特音乐文本进行全新解释的潜力。本文选取这一话语为基础,与西方意象话语互补互渗,解读出《大地之歌》中的意象美,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梳理了这部作品中的中西关系,认为这是一种马勒在特殊危机时期所构建出来的“中国理念”。这其中,对《大地之歌》中原始意象情结与中国风新意象相作用的考察体现了在中西方意象话语基础上的拓展,而提炼“意象美”的种种品质则体现了对中国意象话语精髓的继承。全文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围绕着酒歌意象美、青春意象美、自然意象美和永恒的女性意象美等四大范畴勾勒出马勒这种“中国理念”的全景图,并对作曲家的这些音乐意象予以新的解读。这一过程显示了意象话语在深入这一具有东方主义特质的中国理念时的价值。第一章基于中西意象的元理论背景,对《大地之歌》内的音乐语言进行学理定位,梳理出全文的意象书写构架。第二章分析“酒歌意象美”。反讽元素这一马勒作品的关键语言在其晚期风格各意象内发生了悄然蜕变,而《大地之歌》中的反讽元素与酒歌意象这个导火索息息相关,并由此步入了更加深邃悲凉的两重境界,一重是诗意宣泄的品质,它包含着绝对孤独寒冷的理性化境遇;另一重是荒诞模式,它所通向的是具有纯真心灵智慧的非理性深渊。第三章分析“青春意象美”。回忆青春之乐和叹惋青春之死的情感无限交织于晚年马勒的脑海中。青春意象美的范畴由此包含两种品质,一种是瓷亭意象蕴涵着的鲜活生命力中的伤感内蕴;一种是盘桓中的决裂性质,月亮意象使得音乐结构凸显出主体“捉星”和“捞月”的两重虚妄,并通向仙境音乐语汇中的决裂姿态,而这也是马勒对“断肠”意象的全新音乐诠释。第四章分析“自然意象美”。马勒对大自然的声音、色彩和循环规律也有着独特体验。这些内容被包含在对自然意象美两种品质的考察过程中,其中包括了猿、鸟和马三种动物对人类具有引导性作用的声音性质;以及马勒通过对昼夜-四季意象的重新布局,所获得的一种“在循环-交混之中汇集”的特质。第五章对于永恒女性意象美的新探索分为三个层面:转折层、中介层和结论层。转折层主要指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等人深刻影响、以女性意象为核心的由无尽欲望向救赎演进的过程;中介层包含着以“飘零”的天梯意象为主的新秩序构建;而自永恒静态中心生发而出的欣喜感则构成了最终的结论层。

李炎[7](2016)在《明月清风—陈洪绶仕女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洪绶是明末清初较为重要的文人艺术家,他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涉及,尤善人物画,其人物画成就是明清时期继唐朝张萱周昉等人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仕女画上,老莲推陈出新,继唐之韵,运宋之格,元之野,再有自我独到的美学观念和多舛命运的丰富经历影响其对绘画观念的逐步变化,其笔下“怪诞”的形象实不为怪诞。又老莲所在时期和主要活动地区“心学”流传,老莲受心学影响,不仅在绘画上有时达到无法的高境界,在生活上也是放浪形骸,狎妓出游,出入风月之地,流连忘返,诗画人生,好不快活,但这些看似风光的表面实际上是麻痹愁苦的内心中失意的仕途以及国亡后却苟活于世的愧疚之情。老莲在老年时期尤喜画仕女画,这与他长期与女子相处有关,其仕女画中羸弱的女性状态是明清男子审美观念下的典型形象。老莲人物画画外是激情、怪诞、自我沉醉的,画内却是冷静且又理性的,是“奇怪却近理,迂拙而生动”的审美格调,他的艺术作品将中国绘画史中存之久远的“怪诞之美”发挥到更高的一个层面。老莲绘画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当下艺术青年亦是一枚明镜,研究老莲的仕女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张晓阁[8](2014)在《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代言体”,一言以蔽之是“代他人或他物立言”。“代言体”诗歌,就是代替他人(或他物或自己)言说他们或者自己的思想或意图而创作出来的诗歌,多是男性揣摩女人的心理,假托女人的身份,模拟女人的口吻来进行艺术创作,有部分是女性创作的;其题目也多出现“代作”、“代答”、“代赠”、“代”等字眼。“代言体”诗歌,最早出现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萌芽于先秦时期,屈原的《离骚》、《九歌》为这一时期的典范之作;发展于两汉时期,三曹父子中的曹丕,也有许多“代言体”诗歌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言体诗歌愈加成熟,古诗十九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唐朝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初盛唐“代言体”诗歌不仅作品数量多质量上乘,其作家群体也遍布各个阶层,从帝王妃子公主到上层士人乃至一般人,其“代言体”诗歌多有不同的风格面貌。“代言体”诗歌作品中,除大部分是男性作家模拟女性口吻创作的表达自己某种情感或者政治意图的诗歌之外,也有女性创作的用来感伤身世或规劝广大女性的诗歌。此外“代言体”诗歌,也是区别于初盛唐的其他任何一种风格的诗体。它不仅在遣词用句中有其独特之处,在表达方式和角度方面也常是“代”他人言或“代”自己言。“代言体”诗歌的在修辞方面多运用比兴、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来使诗歌表情达意更显感情真挚、扣人心弦。“代言体”诗歌中也多借用典故来深化主题,化用经典暗含珠玑,让诗人难以言说的情感得以升华。

王春明[9](2013)在《唐代涉乐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分四章,加上绪论和结语共计六部分组成。绪论中对唐代涉乐诗的概念及其相关指称的认知界定,进行了理性的梳理,最后一节对本选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综述、考察,进而在总体上申述了该论题展开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依次从进入唐诗的丝弦乐、管吹乐、击打乐和多种歌唱体式,进行了历史的、美学的考索探究,结合笔者的感悟、认知给出识见,得出结论,以求符契历史的真实,合乎美学的规律、法则。第一章:乐音之弦对心灵的撩拨——进入唐诗的丝弦乐。本章选取唐诗歌咏较多的琴、琵琶、瑟、筝、箜篌等,结合具体文本分别进行论述,其所歌咏的丝弦,或写形制,或摹声韵,或赏艺人艺技,或之于其演奏效果从授受双方进行铺陈描写。境由诗传,艺得诗证,技获诗记。涉丝弦乐诗所传达出的乐音,之于人们心灵的撩拨、震颤将因诗的定型记录,会世世代代得以流传,鼓舞、激动着千载而下的心灵。琴乃我国传统古老的弹弦乐器,“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语)到唐代琴乐所表达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操、意境,仍为唐人所钟爱,有诸多诗人歌颂、称誉琴乐、琴诗“足可歔欷,震荡心神”的音乐力量。然而琴至开元、天宝年间遭受冷遇,尤不为唐玄宗所不喜,不仅口称“酷不好琴”,且将其逐出皇家乐苑。对此诗人通过自己的诗篇,委婉地表达了不满,甚或抨击,诸如“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所弹非新声,俗耳安肯听”(司马礼);“废弃来已久,遗响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白居易),锋芒所向,不言而喻。因而自明皇以后,琴归林泉,一些着名的琴师、琴曲出自民间,出自佛门道观,而且产生了为数众多的优美诗篇,诗家层出不穷。琴技琴艺得到出乎意想的发展,诗歌的传达表现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琵琶在唐的境遇则好多了,从李世民的“深悦之”到生活的各级层面都可见到琵琶的身影,皇家民间,举凡庙堂筳宴、征伐侑酒、前线边塞、饯行送别、教坊梨园、水浦江头、舟船途次等等,均能见其形,聆其声。盛唐以来,琵琶进行改制,扩大了音域,改拨弹为手弹,更大大提高了其表现力,在为军旅壮行弹奏中,寄托着别一类情怀。唐代边塞诗是唐诗的大宗,琵琶加入其列,诗里琴声,传达出一种之于战事、征程的即时摹写和历史感悟,同时也对边愁、戎苦等进行真切传神的描写,格调雄浑悲壮,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让人百读不厌。琵琶的弦外之音,理解、表现最深切者莫过于诗人。琵琶诗的人情之慰,最典型、最获人、最少争议的当属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传世警世的奥秘所在,首先是诗人之于社会生态的高妙把握,这自然是一种艺术的把握,另外,诗人之于琵琶之艺的会心、洞彻,亦非常人能及,绘其声,绘其色,传唱千古,引起关注度之高,也是难能企及的,因而对其的诠解训释仍在进行,这从接受的一面审视,正好是作品成功的佐证,不是佳构,无人置喙。来自西域的胡琵琶,成为唐代宫廷贵胄、名人高士娱乐生活的重要角色,既产生了贺怀智、段师、李管儿、康昆仑、曹刚等一大批演奏家,也生成了诸多歌咏琵琶的优美诗篇,作为即时现场的历史记录,诗人所记,精准可宝。瑟之称名,最早见于《诗经》,常琴瑟并举,“琴瑟和鸣”、“琴瑟击鼓”,用以伴奏,传达某种曲意,到后来又生出许多典实典故,湘灵鼓瑟、减弦张弦等,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但瑟在唐代不甚显豁,咏瑟诗亦不繁盛,“感君拂拭遗音在,更奏新声明月天”(李益)其价值所在即其“琴瑟和谐”,且能翻转新声。筝似与瑟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传流于今益见其神韵。箜篌,是唐代盛行的弹拨乐器。因几个着名诗人的诗咏诗赞,人们得以见识一位唐代国手——李供奉,李凭,她不仅才艺精绝,姿容亦美,顾况诗说:“光照手,实可憎,只照箜篌弦上手,不照箜篌声里能”。诗人的遗憾,是真正的遗憾,其“声里能”,只能透过诗句在艺术的想像里去完成它。第二章:鼓吹之声对于精神的振拔、抚慰——进入唐诗的管吹乐。唐代的管吹乐器品类亦多,计有笛、箎、箫、筚篥、笙、贝、叶、笳、角等,本章择取原则与前同。笛声悠远,唐代又添羌笛,两相混杂,其声遍被唐域,诗人因吹笛、闻笛而激发的情感,往往自然而然地诉诸诗歌,随着即兴、即闻寄寓着复杂美妙的心地感悟。因其独立、简易而便于携带、吹奏、欣赏具有相当广泛的普遍性。在边塞军旅由笛而生的诗作浩如烟海,名作精品俯拾可得,宋之问的《笛》,王昌龄的《江上闻笛》,李白的《清溪半夜闻笛》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高适《塞上听吹笛》等,或抒发雄心壮志,或传达关山之苦。此中最为精绝的乃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而不露。亦有大量咏笛诗描摹了别离感,惹起了故园情,此类诗写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诸如李白的《春夜洛阳闻笛》;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杜甫《吹笛》;李益《夜上受降城》;施肩吾《夜笛词》;张祜《李谟笛》;韦庄《村笛》;王昌龄《古从军行七首》;王维的《陇头吟》等,都将唐时幽远明亮的笛韵传送至今。其中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所飘逸的笛声,更属千古绝响。笙诗,胡笳诗因实际演奏畅行于唐代,关于笙、胡笳的艺术传达则与唐代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凤吹”喻指吹笙,笙簧排列如凤翅,故称笙作凤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有诸多论者称笙乐宜于寒氛,让人不得不省:“桂酒寒无醉,银笙冻不流”(李群玉);“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李商隐),人们在评价李诗时有悟语在:“谓其入道,不如适人”,在那个年代似霹雳语,振聋发聩!诗人的现实感及评论者颇具人情、人性的断语,让人之于文学的隔代信赖,凭添鼓舞。胡笳本出西域、塞北,其所牵动的情绪,足使汉魏振颤。唐代的胡笳诗之所以动人心魄,亦与当年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有关不可割舍的联系。悲凉凄厉的胡笳声,不只汉人惊魂,胡人亦觉震颤,这正好说明音乐自身的力量,亦从另一角度证明唐人之于文学艺术真正的包容。角诗、筚篥诗振奋了军情,亦惹足了乡念:“胡儿吹角汉城头,月皎霜寒大漠秋。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武元衡)。筚篥,又称觱篥,“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笳”(段安节语),“何事霜天月满空,鹂雏百啭向春风。邻家思妇更长短,杨柳如丝在管中”。(刘商)夜闻邻管,霜月满空,管声传来却似幼鹂白啭,唤来阵阵春风,管奏偌多美妙!“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张祜);“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薛涛);“浩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霄无片云”(李商隐),都将筚篥本调低沉悲咽之表现情态,以各各不同的气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悲咽激起诗情,诗又给予审美的照拂。第三章:击打乐之于身心的撞击、震撼——进入唐诗的敲击乐。唐诗所及敲击乐名目丰赡,计有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楷鼓)、鸡娄鼓、齐鼓、担鼓、连鼓、鼗鼓、桴鼓、盘鞞、铙鼓、王鼓、铜鼓以及鼓吹乐所用的另一些鼓种。还有方响、钟、钲、铎、铙、铃、拔、磐、拍板等击打乐器。在大量的鼓阵中,鼓诗、羯鼓诗所占比例为重。早在《诗经》里,就已录其形,喻其声、传其神,这些传统汉乐器在唐代的庙堂、军旅、音乐文化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的桴鼓乃报警告急之鼓。此中的画鼓,则用于歌舞场景:“尝闻画鼓动欢情,乃送离人恨鼓声。两杖一挥行缆解,暮天空使别魂惊”(李郢),情是常情,原本策动欢情的画鼓,临离别之境,竟也“恨”起它的声响来,常情常常引动非常之情怀。古代城市早晚击鼓,以报晓警暮。此中鼙鼓,乃军鼓,此鼓之喧响,不仅要了杨贵妃的命,也使得大唐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衰落。鼓中的官衔鼓、乐中鼓、大鼓等在市井生活中都有其重要作用,咏鼓的诗篇至今激人精神,动人心旌。而鼓中之羯鼓,被唐明皇认作“八域领神”,其基本品格,实属皇家之乐。方响,到唐代已可独奏,亦可伴奏,其乐声铿锵清越。唐诗歌咏方响者,甚多。其“丁东”之声,乃金声玉振,声声击打着人们,尤其是旅人的愁心。磬亦是汉家古代击敲乐器。到唐代有了泗滨石、华原石的争议计较,实则代表两种不同的音乐世界观,其所传达的内心世界殊耐人寻味,同时表现出颇高的音乐审美情趣,孔老夫子是其中的光辉代表,光耀至唐依然。第四章:唱响唱彻心底的宇宙——进入唐诗的歌唱。这一章该是大事铺张,详尽论述的一章,所谓唐代涉乐诗,本质本色的应该此章。诗与歌的关系辩白,到唐代因其诗歌创作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诗家名流辈出,诗作浩如瀚海,人们见到诗歌创作的现实,理论的争较相对黯弱,可歌唱的,无声的诗,都大量地产生存在,倒是唐以后的诸多文论诗品仍在讨论这个话题。“作诗未有不歌者”,其五、七言绝句都是可以播于乐章歌唱的,佳制历历,可审视本章论列。除“绝句”外,以词、曲、歌、调、谣而名之的诗篇,均属可歌之列。有诸多律诗、甚或长篇巨制亦属可被之管弦,付诸歌咏的唱词。本章选择的证例亦多,此中的《春江花月夜》、《锦瑟》之类,具有相当的代表意义。结语部分概括为三:其一,本论题以唐代涉乐诗名之,最终所计较,所阐发的仍是诗心的考量。第二,唐诗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不管如何分类,无论从何入手研讨,唯因唐诗文本的典型性、丰富性、使理论的表述相形见绌,它使唐诗的种种转化为艺术的无尽言说,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判断,研究到底,它只是“卒章显其志”的结语,而终不能妄作“结论”。第三,论文的最后一章,实质上还是文本、词采的计较,依据诗的前世今生,诗所要求的始终是诗心追究。它产生之初的本质属性——音乐性,不仅易其流传,亦增加了语言的自身的力量。唐诗已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而内中的涉乐诗,更精微、更完美地表达着诗的本质特性,故成为寿世之作。

贺雯婧[10](2013)在《阮籍《咏怀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阮籍,作为魏晋时期的着名诗人,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深受后世学者推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齐梁之时人们已开始对《咏怀诗》进行研究,直至现当代,产生的相关研究论着数量已是颇为壮观。自20世纪以来,对《咏怀诗》的各方面研究已取得了不小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热点问题如意象、风格、地位、影响等诸方面上研究较为细致深入。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整体状况来看,大多数学者研究成果重复性强,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真正深入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新问题的研究成果数量也还不多。因此,笔者认为继续对阮籍五言《咏怀诗》作一些新的研究,是有可能、也是极为有必要的。绪论部分,共分三节。主要从西晋到明清时期以来阮籍《咏怀诗》研究现状、20世纪中阮籍《咏怀诗》各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及研究现状还存在的问题及缺憾等方面入手,阐释了继续研究《咏怀诗》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一部分笔者主要从题材方面入手将《咏怀诗》内容分为:“咏史、怀古”类、“游仙”类、“咏怀”类、“女性题材”类。并对这四类诗歌分别进行了简要评说。第二部分探讨了阮籍《咏怀诗》中的意象。第一节中笔者对《咏怀诗》中的众多意象进行了分类,并试图将这些意象放在流变的文学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第二节对阮籍《咏怀诗》中的意象组合方式作了大致分析。对比式的意象组合方式最为普遍,除此之外还有寄托式、点缀式、叠加式、递进式、景物意象与议论等组合方式。第三节中主要对《咏怀诗》意象所具有的深沉蕴藉、圆融高妙、个性鲜明、主观性强等不同特征做了简要论述。第三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咏怀诗》中所具有的“真美”、“朦胧美”、“悲哀美”、“慷慨悲壮之美”等不同审美特征。首先,在时代独特美学风潮的影响下,阮籍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都力求做到“真”。对外在形象描述上,诗人通常采取略形求真的表现手法。在语言方面上,两个名词中间加入动词的安排也只为凸显事物所具有的真实精神与性格。其次,魏晋时期随着人的觉醒,对生命本意的忧患意识成为了一种巨大的社会心理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冲击下阮籍在《咏怀诗》中通过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悲剧意象的刻意选择及独特句式的运用等多种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诗歌所具有的悲哀美。第三,对于阮诗所具有的朦胧美,历代学者早已不自觉的给予过肯定。造成阮诗朦胧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主要选取了时代背景、创作手法、意象等三方面入手,对阮诗中的朦胧美进行了简单分析。第四慷慨雄壮之美。受黑暗时代的迫害,为了保命全身使得阮籍在处世方面以至慎为主。但实际上他内心中充满豪情壮志,这从他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感慨、赋《豪杰诗》等行为中便可看出。因此,《咏怀诗》中某些诗篇内容上也不乏具有慷慨悲壮之美,而这种美同样震撼心灵。第四部分《咏怀诗》语言特色。第一节形象生动的动词。阮籍诗中所出现的动词以平中见奇为归宿,让司空见惯的普通字变得形象鲜活起来,增强了语言内在的张力与弹性,注入一种生机与活力,激发出文字本身的一种挥发性,创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和独具特色的景象,当是阮籍用字措辞的一种主导趋向。第二节中对阮诗中的连绵词做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第三节为复句研究。据笔者粗略统计阮诗中出现复句次数大致为五次,并对这些复句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五部分阮籍《咏怀诗》的成就及影响。第一节《咏怀诗》的成就。第一、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发展,第二、进一步确立了五言诗体制,第三、丰富了五言诗的抒情内涵,第四、开拓了玄言诗的诗体形式,第五、避免了五言诗语言过早走向“风华有余,骨肉不足”的局面,第六、进一步实现了意象式的写作方式。第二节《咏怀诗》的影响。首先从命题方面来说,阮籍是第一个以“咏怀”为命题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其次,在内容和风格上,阮籍《咏怀诗》对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左思、郭璞、陶渊明、陈子昂、张九龄、李白等诗人。

二、心灵深处的悲歌——浅谈“宫怨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灵深处的悲歌——浅谈“宫怨诗”(论文提纲范文)

(1)李应莘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应莘的生平、师承和交游
    第一节 李应莘的家世考述
    第二节 李应莘的生平考述
        一、少承家学,随父游历
        二、进士登第,宦游南北
        三、主讲关中,培育子弟
    第三节 李应莘的师承情况
    第四节 李应莘的交游考述
第二章 李应莘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意蕴
    第一节 李应莘诗歌的题材内容
        一、写景纪行
        二、记事感怀
        三、边塞战争
        四、咏物题画
        五、酬唱赠别
        六、咏史怀古
        七、悼亡怀人
    第二节 李应莘诗歌的思想意蕴
        一、抒发羁旅之苦,莼鲈之思
        二、抒发壮志难酬、光阴易逝无奈与感慨
        三、表达欲求知己而不得之悲
        四、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五、表露自己的人格追求
        六、追索先贤遗风,凭吊死难将士
        七、顾念亲友,表达孝亲思想
        八、心系社稷,关注现实民生
第三章 李应莘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巧用叠词,妙趣横生
        一、李应莘诗中叠词的使用特点
        二、李应莘诗中叠词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 融诗化典,别有意趣
        一、李应莘诗歌中的事典考察
        二、李应莘诗歌中语典的考察
        三、李应莘诗歌用典之艺术效果
    第三节 炼字炼意,属对谨严
        一、所炼之字的位置
        二、所炼之字的词性
        三、对仗工整,精致凝练
    第四节 寓意于象,善于构境
        一、用“灯烛”意象营造孤寂寒冷的意境
        二、用“归鸦”意象营造凄凉悲伤的意境
        三、用“猿声”意象营造幽怨凄美的意境
    第五节 诗学唐人,不主故常
        一、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李应莘的影响
        二、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律诗艺术对李应莘的影响
        三、李贺奇崛冷艳的诗歌风格对李应莘的影响
    第六节 风格多样,众体兼备
        一、风格多样,尤以沉郁悲凉和浓丽缠绵见长
        二、众体兼备,形式灵活
第四章 李应莘诗歌的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李应莘诗歌的价值
        一、文学价值
        二、史料价值
    第二节 李应莘诗歌的影响
        一、对延川县李氏家族的影响
        二、对旅观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概述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范畴的界定
        一、与汉魏六朝宫廷文学相比较
        二、与男性作家笔下的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相比较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一、汉代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二、魏晋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三、南北朝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四、隋代宫廷女性文学概况
第二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渊源及文化背景
    第一节 宫廷女性文学的渊源
        一、《涂山女歌》
        二、《诗经》中的宫廷女性诗歌
        三、樊姬《列女引》
        四、勾践夫人《乌鹊歌》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的受教育状况
        一、家族教育
        二、宫廷教育
    第三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地域文化背景
        一、北方文化
        二、南方文化
第三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内容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诗歌
        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对悲苦命运的感慨
        三、生离死别前的哀唱
        四、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体验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散文
        一、对妇女形象的赞颂
        二、对自我意识的表达
        三、对亲人的挚爱
        四、对史实的记叙
    第三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辞赋
        一、抒情之作
        二、咏物之作
第四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句式的新变
        一、诗歌
        二、散文
        三、辞赋
    第二节 丰富多样的表达技巧
        一、抒情方式有显有晦
        二、表现手法繁复多样
    第三节 创作风格与审美意象
        一、创作风格的个性化
        二、审美意象的生活化
第五章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作家的身世命运主题
        一、“班婕妤怨”
        二、“昭君怨”
        三、“赵飞燕故事”
        四、“甄妃故事”
    第二节 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一、“团扇”
        二、“杨花”
        三、“黄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诗境浅说》及其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诗境浅说》的编选特色
    第一节 体裁只选近体
        一、五言律绝
        二、七言律绝
        三、五七言摘句
    第二节 题材涵盖全面
        一、抒情诗
        二、写景诗
        三、咏史诗
        四、其他诗
    第三节 风格兼收并蓄
        一、浪漫与现实
        二、雄健与幽秀
        三、险怪与自然
第三章 《诗境浅说》的点评特色
    第一节 言简意赅,深中肯綮
        一、注重分析关键字词深意
        二、注重体会诗歌优美意境
        三、注重品味诗歌深层意蕴
    第二节 多方征引,以诗证诗
        一、引用范围广泛
        二、引用方式多样
        三、引用程度不一
    第三节 个性解读,特色鲜明
        一、文辞雅洁,文采斐然
        二、学养深厚,见解独到
        三、借诗寄慨,托意遥深
第四章 《诗境浅说》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释义过于琐细,导致诗意支离
        二、解读照本宣科,以致缺乏特色
        三、分析面面俱到,往往关键不明
    第二节 《诗境浅说》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整体把握
        二、讲好关键字词
        三、适当引申扩展
    第三节 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清代蜀籍女诗人曾懿、曾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家世传承与生平活动
    第一节 家世略论
        一、华阳曾氏概况
        二、常州左氏概况
        三、家族姻亲概况
    第二节 生平事迹补论
        一、出生地及浣花溪畔的生活
        二、曾懿——嫁人辞亲,为恨宦途常作客
        三、曾彦——携夫宦游,奈何人生苦局促
    第三节 蜀地之于曾氏姊妹的意义
        一、曾懿毅然告别闺阁文学
        二、曾彦的交友圈
第二章 曾懿的诗词创作
    第一节 行旅诗的创作
        一、由川入闽再至皖
        二、随宦皖江
    第二节 词的创作实践
        一、词作的分类
        二、词人心态
    第三节 诗、词学渊源与审美意趣
        一、诗:对杜甫的接受
        二、词:对宋词的学习
        三、艺术风格与旨趣
第三章 曾彦的诗歌研究
    第一节 《桐凤集》的题材与风格
        一、诗歌题材
        二、艺术风格
    第二节 《虔共室遗集》的内容与风格
        一、诗歌内容
        二、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题解与意义
    二、综述与视野
    三、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和局限
第一章 歌-诗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歌-诗的结构整合
    二、歌-诗的身份确认
    三、歌-诗的语言漂移
第二章 乐歌时代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乐歌启蒙的历史机缘
        一、国民性乐教
        二、现代性伦理
        三、古典性抒情
    第二节 乐歌语言的现代性
        一、乐歌的文学现代性
        二、乐歌的音乐现代性
    小结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新诗运动中的歌-诗
        一、直笔与意象:胡适的《希望》和《也是微云》
        二、民间与民族:歌谣运动的瓦釜之声
    第二节 艺术歌-诗的诗性开启
        一、萧友梅和易韦斋的《问》
        二、赵元任和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三节 政治歌-诗的话语构造
        一、爱国歌-诗的四重维度
        二、马列歌-诗的修辞手法
        三、政治歌-诗的情感主体
    小结
第四章 三十年代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摩登上海的流行歌-诗
        一、《毛毛雨》:流行歌-诗的语言策略
        二、《桃花江》:流行歌-诗的委约创作
    第二节 国产胶片的电影歌-诗
        一、电影《渔光曲》与主题歌-诗《渔光曲》
        二、电影《马路天使》与主题歌-诗《天涯歌女》
        三、电影《风云儿女》与主题歌-诗《义勇军进行曲》
    小结
第五章 抗战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战争歌-诗的三重构想
        一、苦难叙事:《松花江上》与家国命运
        二、秧歌改造:《南泥湾》与乡土经验
        三、坚定意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革命道路
    第二节 歌-诗语言的经典化漂移—以《黄河大合唱》为研究中心
        一、第一单元:《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二、第二单元:《黄水谣》《河边对口曲》
        三、第三单元:《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小结
第六章 建国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新中国的颂歌
        一、颂歌中的国家话语:《歌唱祖国》
        二、颂歌中的民族传统:《我的祖国》
        三、颂歌中的纪实风格:《祖国颂》
    第二节 少数民族赞歌
        一、蒙古族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二、藏族赞歌:《北京的金山上》
        三、维吾尔族赞歌:《新疆好》
    小结
第七章 新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大陆歌-诗
        一、解放思想:《乡恋》的艺术智性
        二、家国情怀:《难忘今宵》的晚会记忆
        三、铁骨柔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情感穿越
        四、一声呐喊:《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
    第二节 风靡一时的港台歌-诗
        一、张明敏与《我的中国心》
        二、邓丽君与《月亮代表我的心》
        三、罗大佑与《之乎者也》
    小结
第八章 九十年代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岭南乐派引领时代潮流
        一、流行新古典:《涛声依旧》
        二、流行新民谣:《弯弯的月亮》
        三、流行新乡土:《过河》
    第二节 新世纪与摇滚的天上人间
        一、新世纪歌-诗:《阿姐鼓》的灵性写作
        二、中国摇滚音乐的语言配置:重金属、迷幻、朋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四、本选题的创新点
    五、释义与界定
第一章 美的生发:《大地之歌》意象书写的学理定位
    第一节 原始意象情结的积淀
        一、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历史与时代基础
        二、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音乐基础
        三、马勒原始意象情结的个性化塑造
    第二节 中国风新意象的刺激
        一、意象在诗歌-音乐文本中的八重转换
        二、与“中国”直接对话的马勒
        三、诗乐的无痕黏合:七联“乐”的构建
        四、马勒对中国风新意象的东方主义包装
    第三节 音乐意象美的生成:马勒的艺术化新构建
        一、捕捉音乐作品中的“意象美”
        二、以中西意象的历史性嬗变为基础
        三、《大地之歌》的四种意象美范畴
    小结
第二章 酒歌意象美:反讽元素的悲凉深邃化
    第一节 失意的宣泄:空中楼阁式音响纪念碑
        一、中国风酒、诗人、歌、琴新意象知音关系的延续
        二、马勒的提坦式酒神情结及其纪念碑音响
        三、以声乐-管弦二元模式重建“知音关系”
        四、对巨型音响的三层消解:三次抒情核心的毁灭性力量
    第二节 无拘束的荒诞:酒-梦意象群所开启的潜意识世界
        一、梦境前奏:“神经烁烁”( nervous splendour)的张力-矛盾特质
        二、“人生如梦”中批判、顿悟和沉溺的延续
        三、“梦中梦”的套叠式构造:隔绝苦难
        四、痛苦体验的骤然降临:7次梦中觉醒姿态
    小结
第三章 青春意象美:一切皆是虚妄
    第一节 鲜活生命力中的伤感内蕴:迭相变奏的瓷亭碎片
        一、包容万象的瓷亭实质:完美精致的微型中国“殖民展馆”
        二、以玉笛色泽作萦绕的音响素描
        三、周期、规整与对称性:德奥来源的拱形意象
        四、“以水为镜”的智性趣味思维幻象
        五、纳入青春-夕阳意象链条的金谷-兰亭遗风
    第二节 在盘桓中决裂:爱与美的夭折与凝固
        一、“断肠”意象及其嬗变
        二、“捞月”、“捉星”的两重虚妄与主体的夭逝
        三、隐含决裂的仙境情感缭绕:3个“断肠”意象
    小结
第四章 自然意象美:田园的庇护所
    第一节 对人类的引导作用:动物“智者”的原始声音意象力
        一、猿猴呼啸:回荡、刺穿与摧毁
        二、鸟之花腔:唤醒与催眠
        三、马驹嘶鸣:超越
        四、动物声音意象的内在结构关联
    第二节 循环-交混中的汇集:与生命进程同构的昼夜-四季渗透
        一、中国风的昼夜-四季新意象
        二、马勒对昼夜-四季意象的重组
        三、循环-交混中的爆发:深沉、破碎的田园色彩音图
        四、循环-交混中的簇拥点:夜意象与春天意象
    小结
第五章 “永恒的女性”意象美:生死回环中的层次化蜕变
    第一节 我心凝结:“寒秋孤影”中的禁锢与涌动
        一、于囚困中发声:从“贫妇”到灵魂自由的“中国人”
        二、“霜冻”音响结构:封闭的空间和凝滞的时间
        三、禁锢凝结中的微型动力因素
        四、绝望和疲惫的延续:涌动、冲破及泯灭
        五、终极目标的缺位:不可摧毁的困境
    第二节 采莲美人意象中绚灿、受阻的欲望内核
        一、“维也纳最美的女孩”
        二、采莲“仙女”新意象及其嬗变
        三、“光鲜明艳”的音响结构
        四、目标的多重遮蔽:无法逾越的时空间距
        五、在悲恸中战栗:主体欲望的徒劳传递
    第三节 转折点:永恒女性之于绝境人类的救赎
        一、情感绝境与音乐结构上濒临崩溃的时刻
        二、末乐章结构转向的深层原因
        三、悼念、包容与祈祷仪式:构造母性安全之所
    第四节 飘零的阶梯:无限更新的连接型结构
        一、“天梯”意象的形成根源
        二、前奏、间奏以及宣叙调中阶梯的多样化
        三、乡愁-离别的恐慌:迷漾中展开的永恒割裂
        四、临近尾声时阶梯新秩序的引入
    第五节 静态中心内的化解方式:欣喜感的闪现和蔓延
        一、波浪壮阔和静谧至福相交融的传统
        二、大地精神:五个静默悠远片刻向永恒中心的汇聚
        三、完满的实现:自觉渴求的升腾性与巨大吸力的共在
        四、包裹散漫晶莹颗粒的超长静态延续
    小结
结论
    一、特殊历史时期西人“中国理念”在音乐中的结构
    二、意象元理论在《大地之歌》个案研究中的进一步完善
    三、对《大地之歌》中“自我”的“他者诠释”之争的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阶梯音列直观示意图
附录二 垂柳模式与钢琴版手稿图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明月清风—陈洪绶仕女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
        二、选题的实际意义
    第二节 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
        二、我的见解
    第三节 选题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主要成就和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末四大怪杰之一陈洪绶
    第一节 从《陶渊明归去来兮图》看陈洪绶生平
    第二节 陈老莲在明代文人绘画艺术的地位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陈老莲人物画及仕女画在老莲绘画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陈洪绶仕女画的艺术审美特色
    第一节 仕女画概论
    第二节 仕女画的发展及老莲仕女画在其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节 陈洪绶仕女画的审美独特性体现
    第四节 陈洪绶绘画中仕女和唐代绘画中仕女形象比较
第四章 陈老莲仕女画的形象气质及其蕴含的时代因素
    第一节 阳明和李贽学说兴盛所掀起的明清人性解放运动
    第二节 情色消费在老莲仕女画中的体现
    第三节 老莲画中仕女形象的时代气质
        一、“纤弱清秀病态的可怜形象”在老莲画中的审美体现
        二、仕女妩媚适意的神情和内心活动的刻画
第五章 老莲画中庭院女子形象渗透的诗情画意
    第一节 作为诗画精通的老莲及老莲诗画相契合的艺术表达
    第二节 失意所致的生活情态及其诗画表现
    第三节 老莲仕女画和唐宋诗词所达成的共识探究
第六章 老莲的美学观在其仕女画中的体现
    第一节 老莲的美学观
    第二节 老莲仕女画中形象美学渊源
    第三节 老莲的美学观在其仕女画中的体现
第七章 老莲仕女画对后世的影响及启发
    第一节 老莲的仕女画形象在明清仕女柔弱风格中的典型性体现
    第二节 老莲的仕女画对清代后世画家的影响
    第三节 陈洪绶仕女画对当代绘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 “代言体”诗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代言体诗歌总论
    第一节 “代言体”诗歌的界定
        一、 “代言体”诗歌的定义
        二、 “代言体”诗歌的特征
    第二节 “代言体”诗歌的源起
    第三节 “代言体”诗歌的嬗变
        一、 先秦萌芽时期
        二、 汉代发展时期
        三、 魏晋成熟时期
第二章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的概况
    第一节 创作数量
    第二节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创作群体
        一、 宫廷诗人
        二、 一般士人
第三章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的主题类型
    第一节 闺中思妇怨妇诗
    第二节 边塞豪侠诗
    第三节 宫廷怨女诗
    第四节 纪念昔日美人诗
    第五节 借物言志诗
    第六节 “自代”诗歌
第四章 初盛唐“代言体”诗歌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男性作家的心理机制
        一、 对女性等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怜悯
        二、 对女性优良品质的认同和赞赏
        三、 借事或人咏怀言志
        四、 男权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 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 女性作家的心理机制
        一、 对自己身世和地位的哀叹
        二、 对女性同胞的同情和规劝
第五章 “代言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代言体诗歌的表现形式
        一、 “代”他人言
        二、 “代”自己言
    第二节 “代言体”诗歌的遣词用句和意象分析
        一、 代言体诗歌的遣词用句
        二、 “代言体”诗歌的意象
    第三节 “代言体”诗歌中的修辞和用典
        一、 “代言体”诗歌中的修辞
        二、 “代言体”诗歌中的用典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唐代涉乐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乐音之弦对心灵的撩拨——进入唐诗的丝弦乐
    一、 琴诗
        1. 琴传“高山流水”之情韵
        2. 胡风频吹琴归林泉
    二、 琵琶诗
        1. 边塞军旅壮行的别样怀抱
        2. 弦外之音足慰人情
        3. 传人记艺诗成信史
    三、 瑟诗、筝诗、箜篌诗
        1. 琴瑟和谐转新声
        2. 筝筝秦筝鸣唐音
        3. 箜篌弦动与神通
第二章:鼓吹之声对于精神的振拔、抚慰——进入唐诗的管吹乐
    一、 笛诗
        1. 笛里壮心苦关山
        2. 故国别情寄笛声
    二、 笙诗、胡笳诗
        1. 笙若鸣凤传古韵
        2. 胡笳悲凉惊汉魂
    三、 角诗、筚篥诗
        1. 吹角连营振军情惹乡念
        2. 筚篥悲咽激诗情
第三章:击打乐之于身心的撞击、震撼——进入唐诗的敲击乐
    一、 鼓诗、羯鼓诗
        1. 鼓声鼓阵动心旌
        2. “八音领袖”乐皇家
    二、 方响诗磐诗
        1. 金声玉振方响宜于寒夜听
        2. “铿铿”“有心”赖诗传
第四章:唱响唱彻心底的宇宙——进入唐诗的歌唱
    一、 绝句
        1. 唱响词章歌入人心
        2. 七言绝句绝唱千秋
    二、 词、曲、歌、调
        1. 竹枝柳枝惬人意悦人心
        2. 唱升平歌曲衷率由心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代乐器歌咏诗篇分类统计表※
附录二:唐代涉乐诗过录统计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与导师合作发表论文两篇
写在后面

(10)阮籍《咏怀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阮籍研究史述略
        一、西晋到元代
        二、明清时期
    第二节 二十世纪阮籍研究综述
        一、阮籍作品的整理
        二、阮籍年谱及生平事迹研究
        三、阮籍思想、政治研究
        四、阮籍《咏怀诗》研究
        五、阮籍与其他作家比较研究
        六、《咏怀诗》接受史研究
        七、阮籍文的研究
    第三节 阮籍《咏怀诗》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章 《咏怀诗》内容剖析
    第一节 咏史、怀古类
    第二节 游仙类
    第三节 咏怀类
    第四节 女性题材类
第二章 《咏怀诗》的意象艺术
    第一节 《咏怀诗》意象类型
        一、植物意象
        二、飞鸟意象
        三、秋意象
        四、云意象
        五、夕阳意象
        六、人物意象
        七、都城意象
        八、路意象
        九、坟墓意象
    第二节 《咏怀诗》意象组合类型
        一、对比式
        二、寄托式
        三、点缀式
        四、递进式
        五、叠加式
        六、景物意象与议论的组合
    第三节 《咏怀诗》意象特征
        一、深沉蕴藉
        二、圆融高妙
        三、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浓郁的主观色彩
第三章 《咏怀诗》审美特征
    第一节 略形求神的真美
    第二节 忧愤无端的悲哀美
    第三节 “难以情测”的朦胧美
    第四节 慷慨雄壮之美
第四章 《咏怀诗》语言特色
    第一节 形象生动的动词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连绵词
    第三节 深沉跌宕的复句
第五章 阮籍《咏怀诗》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 《咏怀诗》的成就
        一、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发展
        二、进一步确立了五言诗体制
        三、丰富了五言诗的抒情内涵
        四、开拓了玄言诗的诗体形式
        五、避免了五言诗语言过早走向“风华有余,骨肉不足”的局面
        六、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第二节 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心灵深处的悲歌——浅谈“宫怨诗”(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应莘诗歌研究[D]. 李领弟. 延安大学, 2020(12)
  • [2]汉魏六朝宫廷女性文学研究[D]. 韦婉明.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诗境浅说》及其对中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启示[D]. 宋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清代蜀籍女诗人曾懿、曾彦研究[D]. 李丽莎.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D]. 邱健. 云南大学, 2018(04)
  • [6]马勒《大地之歌》的“意象美” ——基于中西意象话语的学理阐释[D]. 宋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明月清风—陈洪绶仕女画研究[D]. 李炎.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8]初盛唐“代言体”诗歌研究[D]. 张晓阁. 陕西理工学院, 2014(08)
  • [9]唐代涉乐诗研究[D]. 王春明. 吉林大学, 2013(08)
  • [10]阮籍《咏怀诗》研究[D]. 贺雯婧.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灵魂深处的挽歌——论《宫怨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