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

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

一、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1](2021)在《基于FPGA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发展飞速提升,但是工业化生产中伴随着诸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发一款智能高效的大气在线监测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适应如今多参数监测、信息便捷共享且测量数据精度高的需求,本文基于FPGA的并行数据处理能力和云平台的广泛应用,设计出一款针对多环境参数检测的系统,进而实现了多种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分析当前的环境监测手段,结合渭化厂NO2浓度监测项目,设计了一种多监测参数、多分布节点的监测方案,该系统可远程实时监测环境中的温湿度和NO2气体、颗粒物等浓度信息;并对此方案的适用性、实时性和可扩展性等展开了论述。(2)开发以FPGA为核心的软硬件平台:首先设计监测节点电路,基于FPGA的并行数据处理能力将其作为主控,其它硬件模块包括供电单元、传感器阵列、无线通讯模块和电机驱动电路等;接着在硬件设计基础上完成FPGA软件逻辑设计,包含系统同步时钟、指令解析、传感器控制、信号通道切换、数据缓存处理和数据上传等模块的开发,最终实现采集部分各功能模块的驱动开发,从而实现多路数据信息的采集。(3)对监测终端采集的数据进行转发:研究ESP8266无线通讯模块的组网通信原理及其数据转发功能,利用终端采集设备与无线通信模块相结合,进而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转发;研究TCP、EDP等通信协议,并基于TCP协议完成了 OneNET云平台数据解析Lua脚本的开发;通过Lua脚本将传感器终端上传的数据转换成JSON格式存储在OneNET云平台上。(4)实现终端数据流的可视化:对OneNET云平台产品设备的接入方法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平台的设备管理,历史数据查询、触发器阈值报警和API开发等功能;通过创建云平台的虚拟产品和设备,将其与终端设备数据流进行绑定,进而实现了终端设备与云平台的通信;最后设计数据流UI展示界面,实现数据合理且直观的展示。将系统监测终端与云端联调可看出系统运行正常,能够对监测节点的数据实现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具有高利用率、微型化、物联网等特点,可广泛用于环境监测领域。

宋红喜,崔谦,曾义金,张卫,米金泰,黄中伟[2](2021)在《旋转导向单总线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总线技术传输波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一直是研发人员研究的焦点。为此,对单总线技术进行分析,根据其通信协议设计了单总线电路信号控制框图,对单总线传输的模拟信号设计了2套方案:(1)方波转换为尖顶波,此时总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就是尖顶波,再由尖顶波还原回方波;(2)方波转换为正弦波,此时总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就是正弦波,再由正弦波还原回方波。针对这2种设计方案分别设计相应的滤波器,通过Saber仿真与试验验证2种技术方案,发现尖顶波作为总线传输波形不易于实现,而正弦波作为总线传输波形易于实现,且可靠性高、稳定性与鲁棒性强。该单总线技术不仅可满足旋转导向钻铤之间的数据传输要求,大幅简化所需钻铤的机械结构,而且还可满足旋转导向非接触传输要求单根信号线传输数据这一特殊环境要求,可为推靠式旋转导向钻井系统高效数据传输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皇可[3](2020)在《基于Hadoop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国家,并且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多数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技术的需求,高昂的人力物力都是对于农耕行业的挑战。因此,提高当前情况下的农作物科学种植技术并准确的获取农作物生长信息,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挖掘出科学的种植建议也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将传统种植业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智能、科学的种植方式,通过对播种、种植、采集过程中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并在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传统手工种植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本文通过无限传感网络对温室内环境进行监控与调节,通过Hadoop分布式存储与处理,完成对种植过程中农业大数据的采集与历史数据分析,对合理的种植生产条件提出建议,并且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对历史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得出优质的种植条件。本文介绍了基于Hadoop分布式处理模式针对温室环境的监控系统,整体结构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部分、主控制器部分、控制器件部分,无线传感网络部分,Hadoop架构部分,数据处理部分以及人机交互。该系统能对温室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体浓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能智能化地根据设定的环境指标上下限自动或通过软件系统控制相关设备,最终达到将参数控制在设定的范围,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科学生产的目的。在Hadoop分布式处理结构中,设计了基于Mapreduce架构的方式,通过Apriori算法完成对生产数据的数据挖掘,为了解决原始Apriori算法在频繁项集上扫描整个数据库浪费时间和空间的问题,通过采用基于频繁项目集挖掘算法(FIM)来减少项目集,并在其基础上优化并行算法和针对特定集群分区的方法,使用温室蔬菜生长环境数据与产量数据进行试验,改进算法在平均时间复杂度方面优于原始算法,改进算法的平均运行时间仅为原算法62.5%。实验表明新算法适合大规模数据挖掘,特别是候选项与处理事务的数量较大的情况,算法性能有明显的提高。经过多种优化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具有功耗低,稳定性好,可迁移度高,适应性好且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pc端完成对温室内的环境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并通过调整各类参数构建科学的种植环境,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精准化。

周佳倩[4](2020)在《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触网补偿装置是调节接触网张力,改善高速列车弓网受流条件,保障接触网安全运行的重要装置。对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进行在线监测,可及时发现接触网隐患和故障,提高接触网运行可靠性,保障接触网运行安全。接触网状态主要受温度影响,同时还受风速、弓网接触、自由振动等的影响,在接触网补偿装置上反映为b值(坠陀串最下端坠陀的底面到地面的距离)的变化。目前还没有人根据补偿b值对接触网状态进行预测和判定,本文设计了一套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接触网状态的预测和判定及故障报警功能。为研究接触网补偿b值随风速变化的振动特征,本文以京津接触网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搭建12跨接触网模型,以Davenport谱为目标谱,采用线性滤波法自回归模型模拟脉动风速时程,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接触网补偿位移随风速变化的振动特征,结合参考文献总结出接触网在风致振动、弓网接触、自由振动下的振动频率、振动波形、振动时长等特点。由于补偿装置风致振动位移在风速大于30m/s时与接触悬挂断线导致的b值变化相近,且风致振动频率包含自由振动和弓网振动频率,为准确判定接触网状态,本文利用基于虚拟观测量的固定点(Fast ICA)算法将风致振动位移从总位移中分离,同时提出一种基于频谱分析-最小失真准则(FFT-MDP)的方法消除分离信号幅值、相位、排序的不确定性,再根据分离风致振动位移后的补偿位移判断接触悬挂断线故障和根据振动特征判定自由振动与弓网振动状态。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开发了一套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下位机从功能设计、节电设计、数据通信、电源设计等方面着手开发,经计算,下位机采用节电方案可有效节省10Ah电量,实际耗电量约为不采用节电方案时的33.9%。根据《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规定,接触网正常运行时补偿装置a、b值不得小于200mm,当b值超出规定值时下位机将通过短信发出故障预警。上位机从指令控制、无线通信、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分析、状态判定与预测等方面着手开发,不仅能判断接触悬挂断线故障和接触网振动状态,还可预测补偿装置b值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与实测曲线对比判断接触网卡滞、零件松动等故障。目前该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在北京动车段,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获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校准证书,在智能监测、故障预警、数据管理和铁路6C系统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接触网补偿装置是调节接触网张力,改善高速列车弓网受流条件,保障接触网安全运行的重要装置。对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进行在线监测,可及时发现接触网隐患和故障,提高接触网运行可靠性,保障接触网运行安全。接触网状态主要受温度影响,同时还受风速、弓网接触、自由振动等的影响,在接触网补偿装置上反映为b值(坠陀串最下端坠陀的底面到地面的距离)的变化。目前还没有人根据补偿b值对接触网状态进行预测和判定,本文设计了一套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对接触网状态的预测和判定及故障报警功能。为研究接触网补偿b值随风速变化的振动特征,本文以京津接触网为研究对象,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搭建12跨接触网模型,以Davenport谱为目标谱,采用线性滤波法自回归模型模拟脉动风速时程,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接触网补偿位移随风速变化的振动特征,结合参考文献总结出接触网在风致振动、弓网接触、自由振动下的振动频率、振动波形、振动时长等特点。由于补偿装置风致振动位移在风速大于30m/s时与接触悬挂断线导致的b值变化相近,且风致振动频率包含自由振动和弓网振动频率,为准确判定接触网状态,本文利用基于虚拟观测量的固定点(Fast ICA)算法将风致振动位移从总位移中分离,同时提出一种基于频谱分析-最小失真准则(FFT-MDP)的方法消除分离信号幅值、相位、排序的不确定性,再根据分离风致振动位移后的补偿位移判断接触悬挂断线故障和根据振动特征判定自由振动与弓网振动状态。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开发了一套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下位机从功能设计、节电设计、数据通信、电源设计等方面着手开发,经计算,下位机采用节电方案可有效节省10Ah电量,实际耗电量约为不采用节电方案时的33.9%。根据《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规定,接触网正常运行时补偿装置a、b值不得小于200mm,当b值超出规定值时下位机将通过短信发出故障预警。上位机从指令控制、无线通信、数据存储管理、数据处理分析、状态判定与预测等方面着手开发,不仅能判断接触悬挂断线故障和接触网振动状态,还可预测补偿装置b值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与实测曲线对比判断接触网卡滞、零件松动等故障。目前该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在北京动车段,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获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校准证书,在智能监测、故障预警、数据管理和铁路6C系统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衣美佳[5](2020)在《智能粮仓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为解决我国粮食仓储监测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粮食损失严重的问题。遵循储粮规范,应用先进技术设计出智能粮仓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储粮安全、监控便捷、技术创新,满足实际应用需要。论文在对国内外粮情监控领域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预测发展趋势。设计系统总体方案,选用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底层数据采集,针对粮仓现场环境对网络节点的布局做出合理设计。根据所需功能,完成节点的硬件电路设计,包括CC2530主控芯片的设计、电源模块的电路设计、不同类型网络节点的设计等。在上述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完成节点软件程序设计,包括协调节点组网设计、终端节点数据采集设计、数据收发模块设计、串口驱动程序设计、A/D转换模块设计等。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物联网网关中,实现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库服务器,上位机从数据库服务器中获取实时数据。为进一步评估粮食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增强管理者决策能力,研究粗糙集优化的C4.5随机森林算法并将其应用到智能粮仓监测管理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功能中。通过Matlab仿真得出经粗糙集属性约简后的随机森林可以实现更好的分类效果,增强了粮食安全性判别的准确率和速率,与上位机软件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利用软件编程工具Intelli J IDEA、Java语言和Mysql数据库管理平台,应用SSM框架、Echarts前端框架等当下流行的技术手段开发上位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其中用户模块实现了全面的用户管理功能,监控模块实现了现场数据实时监控、历史数据曲线化展示、历史数据报表查询、异常状况警报处理等功能。并结合自主研究的粮情安全判别算法,帮助管理者及时有效地监控粮仓情况,对异常状况采取控制策略。

黄林[6](2020)在《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楼宇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呈现出楼层越来越高、楼体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多样、室内易燃易爆物品和电气化设备明显增多的现象。而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大多监测手段单一、数据来源有限,漏报、误报问题严重。这导致火灾隐患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对建筑物消防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报警。针对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存在严重的漏报、误报及无法适应当下楼宇建筑复杂的实际环境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双环境感知及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由于消防灭火设备在火灾发生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系统将消防设备气瓶加入到消防感知的环境中,结合火灾隐患点组成两个消防数据获取场景。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包括气瓶压力、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火灾隐患点的温度、湿度、烟雾及图像等信号。消防环境的多源异构数据在数据类型、数据结构、传感器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异构特点。本文整合研究各类监测信号的感知与获取方法,设计出一套针对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监测的软硬件方法。(2)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法研究。面对如今房屋建筑结构复杂导致数据采集节点数激增、数据传输量大且距离远等问题,利用低功耗广域网LoRa技术进行多节点组网实来现数据传输。通过研究LoRa星状网轮询及数据碰撞延时解决LoRa无线传输的数据碰撞丢包问题。研究并提出使用LoRa星状网轮询嵌套的组网方法解决星状网轮询组网方式下的从节点数量上限问题,提高LoRa无线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健壮性。(3)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处理方法。针对系统环境感知数据的多源异构属性,为挖掘数据信息,实时判断感知环境的状态,本文提出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对消防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研究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算法学习,建立适用于本系统的算法模型,并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报警的准确度,对火灾隐患点的现场图片进行火焰识别,结合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处理结果来精确判断火灾发生情况,实现消防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最终,根据以上对系统方案的研究,选取相关传感器、STM32最小系统、LoRa无线收发模块、触摸屏及4G网络模块,设计制作出系统硬件电路及接收处理端显示柜,并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系统算法程序。实现了用单片机控制触摸屏显示监测数据信息并将报警信息精准投送到智能手机终端的功能。经实验测试,本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消防系统可以达到采集数据实时、网络传输稳定、数据处理准确和信息投送精准的设计要求。

张拓[7](2009)在《无线多点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在工业生产中迅速的得到应用,作为无线产业新领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安全生产,家用电器,数据采集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是实现数据传输的唯一方式。论文针对有线温度测量技术的局限性,设计了一种低功耗多点无线温度采集系统。其主要内容有:对多点温度采集和传输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系统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整个系统由两大块组成,下位机为温度数据采集和发送端,由温度传感器DS18B20网络、液晶屏1602、无线收发芯片nRF905和主控芯片STC组成。上位机为温度数据接收端,由无线收发芯片nRF905、STC单片机、串口通信模块MAX232组成。另一方面,制约系统应用的瓶颈是电池供电的局限,为此,在软件上引入时间同步机制和休眠机制使系统功耗降低,延长了系统工作时间,另外采用Labview设计了显示友好、操作简单的上位机显示界面。论文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调试,对系统抗干扰进行了设计。

刘威[8](2008)在《基于DS18B20和nRF9E5的多点无线测温系统》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无线收发芯片nRF9E5的短距离无线多点温度测量系统方案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系统以嵌入式51单片机内核的单片射频收发芯片nRF9E5为核心,采用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820,应用传感技术、无线收发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多点温度数据的采集和短距离无线传输。基于DS18B20和nRF9E5的多点无线测温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系统的数据采集端,以一片nRF9E5无线收发芯片为核心,与多片温度传感器DS18B20组成温度采集部分,完成多点温度数据的采集和无线发送;第二部分为系统的数据接收端,由一片nRF9E5无线收发芯片通过RS232接口模块,完成温度数据的无线接收和上传功能。本文简单介绍了温度传感器及无线收发芯片的发展状况,结合系统方案的要求,详细论证了实现多点温度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方案的设计思路及系统的总体架构,然后详尽地阐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和完成各项功能相关的软件设计。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数据传输速度快,功能易于扩展,适用于多种应用领域。

殷波[9](2003)在《基于混合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对基于混合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单总线技术和单总线数字传感器,设计了基于单总线的混合总线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利用现场总线技术,设计了基于Lonworks的混合总线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为了实现大规模分散目标的实时测控,利用GPRS短信息技术设计了无线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为了优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基于Agent理论,提出了融合单总线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多Agent混合总线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模型及其硬件实现方法。 分布式测控系统的集成技术是当前工业控制领域研究热点。在大规模分布式检测系统中,由于检测点多、分布广、干扰严重,除需要保证传感器的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外,还需要选用适合的总线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系统的拓扑结构,简化系统布线,使之达到良好的性能。单总线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以及GPRS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分布和测控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一套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和Agent理论为提高系统的智能判别、学习和抗干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单总线技术是建立在码分多址、串行分时数据交换基础上的一种新兴测控技术,系统的线路结构简单,硬件成本低,计算机或单片机直接测控,软件开发也直观、容易。新型的单总线数字传感器集成了温度检测、A/D转换、控制器、ROM、RAM、单线双向数据传送等功能于一体,只需要1根数据线,无需其他辅助器件即可实现传感器与主机间的数据通讯,而且多达64个数字传感器可以共用该数据线,使系统间的连接非常简洁,适应于低成本的多点测试、集中控制系统。但是受总线的硬件结构、驱动能力及其作用距离的限制,远程单总线测控系统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 现场总线为实现大规模智能测控系统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现场总线综合了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仪表等多种技术手段,其数据通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在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中,系统的各种设备通过多个节点连接到一根公共总线上,使得各个节点之间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对等通讯和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大大减少系统中的连接线。因此,为了实现低成本的远距离、大规模、分散目标的测控系统,本文采用现场总线技术(Lonworks)和单总线构建该混合式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但是,上述系统的可靠性是通过单个设备的可靠性和关键部件的冗余来实现的,往往由于个别环节的故障导致整个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各测控节点缺乏自适应性和主动性;当系统的规模比较大、信息种类比较多时,单一的系统控制处理往往不能适应复杂的变化情况。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的柔性、系统重构能力、容错能力和快速反应性的网络化测控系统。Agent理论为实现该系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融合单总线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混合总线为各智能体的提供了相互协调合作的交互机制。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信息感知、分布性、并发性、主动性和自适应性等智能特性。 然而,当测控对象极度分散或实际环境无法布线时,有线传输就显得不太可能,GPRS技术的发展为远程监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采用GPRS无线传输在以下一些方面有应用意义:(1)在不能使用传统总线方式或使用有线方式布线困难很大的地方;(2)测控系统规模大、测控对象分布范围广的场合。 基于上述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合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单总线和现场总线技术,并利用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和Agellt理论来提高系统的智能判别、学习和抗干扰能力,运用数据挖掘的思想和神经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实现了低成本、大规模、智能化的分布式多点测控。此外,本文还将GPRS技术和单总线技术结合,构建了实时大规模分散目标检测系统。

赵珊珊[10](2003)在《基于1-Wire技术的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采用美国Dallas Semiconductor公司和Texas气象仪器公司共同推出的基于单总线(1-Wire)技术的微型自动气象站组建基于1-Wire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该系统运用单总线技术通过一根线传输数据与电源。 本系统的气象参数采集部分主要由单总线传感器DS1820、DS2423、DS2450、DS9097U适配器与计算机来完成,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单总线上添加其它的传感器和相应的软件测量其它气象参数。 本文论述了单总线技术工作电路原理,通信原理及传输协议,并介绍单总线器件在单总线上的工作原理。着重讨论了可编程的三种单总线传感器:温度数字传感器DS1820、A/D转换器DS2450、计数器DS2423。阐述了这三种单总线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及功能,并指出这三种传感器在单总线自动气象站中的硬件电路设计。讨论了CRC校验原理及在单总线中的应用和实现方式,以DS1820为例分别用硬件和软件编程实现了单总线上的CRC校验。 应用Dallas公司的TMEX动态链接库,并用VC++编程技术对单总线及单总线器件进行访问和控制,所开发的软件能检测出当前的计算机与单总线连接的端口信息,并检测出单总线上的传感器类型和64位ROM,对DS1820编程检测出输入数据,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当前周围的温度、测量出DS2450的四个输出数据并得16个方位的风向、利用DS2423测量当前的风速及雨量。可根据不同测量的定时需要,实现这些气象数据参数的实时采集,动态保存到不同的数据库。对气象资料进行自动存储。 建立自动气象站的局域网,用JAVA编程技术把采集的气象参数实时向服务器传送,其它客户机可对最新的气象资料进行访问,并可以在Internet上发布。

二、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环境监测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内容的组织安排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2.1 监测系统的核心控制技术
        2.1.1 FPGA核心控制技术
        2.1.2 FPGA开发语言及开发流程
        2.1.3 FPGA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优势
    2.2 感测技术及环境监测传感器原理
        2.2.1 感测技术
        2.2.2 气体传感器及原理
        2.2.3 颗粒物传感器及原理
        2.2.4 温湿度传感器及原理
    2.3 物联网云平台技术
        2.3.1 OneNET云平台架构
        2.3.2 OneNET云平台技术
    2.4 监测终端与云端的数据通信
        2.4.1 UDP/TCP通信协议
        2.4.2 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3.1.1 系统需求分析
        3.1.2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3 系统技术路线
    3.4 本章小结
4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环境监测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4.2 主控模块硬件电路
        4.2.1 主控芯片选型
        4.2.2 FPGA的最小系统电路
    4.3 传感器阵列电路设计
        4.3.1 六种气体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4.3.2 激光粉尘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4.3.3 温湿度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4.3.4 空气泵模块电路设计
    4.4 RS232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4.5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6 PCB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环境监测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及云平台应用
    5.1 监测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总体结构
    5.2 监测终端数据采集部分软件设计
        5.2.1 同步时钟模块
        5.2.2 system_uart_top信号收发模块
        5.2.3 cmd_decode信号解析模块
        5.2.4 8路传感器模块
        5.2.5 空气泵模块
        5.2.6 data_encode数据打包模块
        5.2.7 数据缓存模块
        5.2.8 波特率匹配模块
    5.3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3.1 无线通讯指令
        5.3.2 软件设计原理及仿真
    5.4 物联网云平台开发
        5.4.1 OneNET云平台网络通信方式
        5.4.2 云端Lua解析脚本设计
        5.4.3 云平台应用设计
        5.4.4 监测系统数据流显示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无线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6.2 传感器模块功能测试
    6.3 整体功能测试
        6.3.1 测试目的
        6.3.2 硬件搭建
        6.3.3 OneNET云平台应用测试
        6.3.4 测量误差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2)旋转导向单总线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几种总线协议对比与分析
2 单总线技术
    2.1 技术分析
    2.2 电路设计
3 仿真与试验
    3.1 仿真分析
        3.1.1 方案一
        3.1.2 方案二
    3.2 实物验证
        3.2.1 方案一实物验证
        3.2.2 方案二实物验证
4 结 论

(3)基于Hadoop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设计目标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智能温室监控系统设计与硬件选型
    2.1 系统设计
    2.2 可行性分析
    2.3 Lpc2138微处理器简介
    2.4 环境参数感知设备的选型
        2.4.1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用
        2.4.2 气体浓度传感器的选用
        2.4.3 光传感器的选用
        2.4.4 继电器的选用
第三章 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控制模块
    3.2 光照采集电路设计
    3.3 温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3.4 气体浓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电源电路设计
    3.6 JTAG电路设计
    3.7 ZigBee节点模块与网络层规范
第四章 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4.1 参数设置模块
    4.2 工作模块
    4.3 温湿度采集模块
    4.4 气体浓度采集模块
    4.5 光照强度采集模块
第五章 Hadoop框架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中心
    5.2 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5.2.1 数据清洗
        5.2.2 数据集成
        5.2.3 数据变换
        5.2.4 数据规约
    5.3 Hadoop数据存储
    5.4 Apriori算法在Mapreduce框架上的应用
    5.5 采集数据的处理应用
        5.5.1 基于频繁项集改进的Apriori算法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研究
        5.5.2 传统Apriori算法介绍与局限性
        5.5.3 Apriori算法的改进
        5.5.4 改进的Apriori算法性能分析
        5.5.5 Apriori算法在智能温室中的应用试验
        5.5.6 算法改进应用结论
第六章 智能温室环境监控系统调试分析
    6.1 光照采集电路调试结果
    6.2 温湿度采集电路调试结果
    6.3 气体浓度采集电路调试结果
    6.4 系统可视化界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接触网仿真研究
        1.2.2 接触网状态监测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接触网状态影响因素及相关检测结果分析
    2.1 接触网结构概述
        2.1.1 接触网基本组成结构
        2.1.2 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
    2.2 接触网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2.2.1 温度影响
        2.2.2 覆冰影响
        2.2.3 风力影响
        2.2.4 弓网接触
        2.2.5 自由振动
    2.3 接触网状态检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风力对接触网补偿装置补偿位移的影响
    3.1 接触网有限元模型
        3.1.1 有限元建模理论
        3.1.2 接触网模型和基本参数
        3.1.3 接触网模型边界条件
    3.2 接触网补偿装置风致振动分析
        3.2.1 风的基本特征
        3.2.2 基于线形滤波法的风场模拟
        3.2.3 接触网补偿装置风振响应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下位机研发
    4.1 下位机主要功能与硬件架构
    4.2 下位机主程序设计
    4.3 数据采集与存储显示模块设计
        4.3.1 微控制器选型及电路主接线
        4.3.2 距离传感器选型及误差校正
        4.3.3 温度传感器选型
        4.3.4 滤波电路设计
        4.3.5 液晶显示模块
        4.3.6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4.4 下位机无线通信方案设计
        4.4.1 通信模块选型
        4.4.2 工作模式选择与参数设置
        4.4.3 短信报警功能设计
    4.5 节电方案设计
    4.6 电源模块设计
        4.6.1 蓄电池与太阳能板选型
        4.6.2 下位机电压适配方案
    4.7 监测系统安装测试
    4.8 本章小结
5 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上位机研发
    5.1 上位机软件主要功能和结构
    5.2 上位机无线通信方案设计
        5.2.1 组网方式和网络接入方式选择
        5.2.2 网络地址转换设计
        5.2.3 通信的实现
    5.3 上位机主要功能设计
        5.3.1 指令控制功能
        5.3.2 基础参数设置功能
        5.3.3 数据查询与显示功能
        5.3.4 状态判定与预测功能
    5.4 本章小结
6 数据处理与分析
    6.1 数据预处理方法
    6.2 数据存储与数据库管理功能设计
    6.3 固定点算法
        6.3.1 数学模型
        6.3.2 信号特性检验
        6.3.3 基于虚拟观测的固定点算法
        6.3.4 基于FFT-MDP方法消除固定点算法不确定性
        6.3.5 算法仿真
    6.4 接触网状态研究分析
        6.4.1 悬挂装置断线
        6.4.2 振动状态判定
        6.4.3 状态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智能粮仓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粮仓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监测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章节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物联网介绍及应用
    2.3 物联网网关的分析与应用
        2.3.1 物联网网关概述
        2.3.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网关的选型与应用
    2.4 上位机通信协议的分析与应用
        2.4.1 TCP/IP协议介绍
        2.4.2 socket接口实现网络通信
    2.5 小结
第三章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硬软件设计
    3.1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介绍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3.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3.2 粮仓节点的布局设计
    3.3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设计
        3.3.1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选型
        3.3.2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结构及电路设计
    3.4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设计
        3.4.1 ZigBee协议与Z-Stack协议栈结构分析
        3.4.2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程序设计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粗糙集的随机森林算法在粮情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4.1 粗糙集理论概述
        4.1.1 粗糙集的研究应用及意义
        4.1.2 粗糙集理论特性及基本知识介绍
    4.2 决策树相关算法概述
        4.2.1 决策树的相关介绍和构建过程
        4.2.2 决策树典型算法的研究与对比
        4.2.3 随机森林
    4.3 粗糙集-随机森林优化算法的设计与应用
        4.3.1 算法设计
        4.3.2 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4.3.3 基于粗糙集的随机森林算法在粮情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监测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系统总体架构与功能
        5.1.1 系统总体架构
    5.2 上位机系统软件使用语言和关键技术介绍
        5.2.1 Java语言介绍
        5.2.2 SSM框架介绍
        5.2.3 Ajax异步通信技术介绍
        5.2.4 Json数据转换格式介绍
        5.2.5 Echarts数据可视化图表介绍
    5.3 数据库及数据库表的设计
        5.3.1 数据库的概念及选择
        5.3.2 数据库表的设计
    5.4 上位机系统用户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用户管理模块
        5.4.2 权限设置模块
        5.4.3 日志管理模块
    5.5 上位机系统监控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1 在线监控模块
        5.5.2 历史数据折线图显示模块
        5.5.3 报警功能模块
        5.5.4 历史数据报表模块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防数据监测
        1.2.2 LoRa多节点组网
        1.2.3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
        1.2.4 报警信息显示与投送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系统消防数据的来源及类型
        2.2.1 系统感知环境的构成
        2.2.2 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的类型研究
    2.3 基于STM32 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2.3.1 系统数据采集方案
        2.3.2 数据采集的处理单元选择
    2.4 STM32 与多种传感器通信研究
        2.4.1 压力变送器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研究
        2.4.2 温湿度传感器及MQ-2 烟雾传感器的通信过程研究
        2.4.3 摄像头的图像数据传输
    2.5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
        2.5.1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方法
        2.5.2 系统采集数据的预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式的数据传输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消防数据传输的特性研究
        3.2.1 消防数据采集节点分布
        3.2.2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3.3 LORA无线射频技术研究
        3.3.1 低功耗广域网LoRa无线通信技术
        3.3.2 LoRa组网形式及数据传输方式
    3.4 星状网轮询多节点组网的数据采集方案
        3.4.1 LoRa无线数据丢包
        3.4.2 系统多节点组网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化处理
    4.1 引言
    4.2 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
    4.3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概念及算法学习
        4.3.1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4.3.2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
    4.4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构建
        4.4.1 网络构建
        4.4.2 算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参数设置
        4.4.3 训练过程及分析
    4.5 火焰图像识别
        4.5.1 火焰识别原理及算法
        4.5.2 图片的BMP编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验
    5.1 引言
    5.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功能开发
        5.3.1 数据采集发送端软件设计
        5.3.2 数据接收处理端软件设计
    5.4系统实验
        5.4.1 实验条件及方案
        5.4.2 实验过程及现象
        5.4.3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无线多点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1.3 课题背景及来源
    1.4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本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总体结构
    2.2 单片机型号的选择方案
    2.3 传感器器件的选择方案
    2.4 无线收发芯片选择方案
    2.5 上位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环境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1.1 电路设计原理图
        3.1.2 LM1117转压芯片工作原理
    3.2 温度采集端硬件电路设计
        3.2.1 温度数据采集硬件接口电路
        3.2.2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
        3.2.3 单总线技术
    3.3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3.3.1 LCD1602液晶屏典型电路
    3.4 无线收发电路设计
        3.4.1 nRF905无线射频收发模块的管脚结构和电气参数说明
        3.4.2 nRF905无线射频芯片的工作方式
        3.4.3 nRF905无线射频芯片的工作步骤
    3.5 RS232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3.5.1 串口通信
        3.5.2 RS-232C接口标准
        3.5.3 电平转换芯片MAX232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的整体框架
    4.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3 无线收发程序设计
    4.4 时间同步和休眠机制程序设计
    4.5 PC机软件设计
        4.5.1 本文软件设计思路
        4.5.2 软件设计的核心思想及源码
第5章 系统性能调试
    5.1 系统调试
    5.2 抗干扰措施
        5.2.1 硬件抗干扰措施
        5.2.2 软件抗干扰措施
        5.2.3 PCB制板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DS18B20和nRF9E5的多点无线测温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温度传感器的产生与发展
    1.2 课题的背景和来源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本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多点无线测温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方案的确定
        2.2.1 传感器方案
        2.2.2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2.2.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2.3 器件的选用
        2.3.1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3.2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择
    2.4 系统总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3.1 温度采集端电路设计
        3.1.1 温度数据采集硬件接口电路
        3.1.2 单总线技术
        3.1.3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
        3.1.3.1 DS18B20的内部结构
        3.1.3.2 DS18B20测温原理
        3.1.3.3 DS18B20的工作过程
        3.1.3.4 DS18B20的封装和供电方式
        3.1.4 单片无线收发模块nRF9E5
        3.1.4.1 微控制器
        3.1.4.2 射频传输单元
    3.2 数据接收端电路设计
        3.2.1 硬件电路设计
        3.2.2 nRF9E5与PC机串口通信
        3.2.3 串行通信及RS232总线
        3.2.3.1 串行通信
        3.2.3.2 RS-232总线标准
        3.2.4 接口芯片MAX232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整体软件框图
    4.2 系统所使用的通信协议
    4.3 温度采集流程及程序
    4.4 无线收发流程及程序
        4.4.1 nRF9E5无线收发流程
        4.4.2 nRF9E5无线收发程序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摘要
Abstract
致谢

(9)基于混合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基于单总线的混合总线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2.1 概述
    2.2 单总线技术简介
        2.2.1 硬件配置
        2.2.2 软件设计
        2.2.3 单总线器件
        2.2.4 单总线的应用
    2.3 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2.3.1 基于PC机的单总线数据采集系统
        2.3.2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
    2.4 基于单总线的混合总线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2.4.1 系统构成
        2.4.2 硬件设计
        2.4.3 软件设计
        2.4.4 结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Lonworks的混合总线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1 概述
    3.2 现场总线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3.2.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
        3.2.2 现场总线的类型
        3.2.3 FCS中的多总线集成
    3.3 基于LonWorks的混合总线网络化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3.1 Lonworks现场总线的特点及原理
        3.3.2 系统设计
        3.3.3 结论
第4章 多Agent混合总线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4.1 概述
    4.2 Agent与多Agent系统
    4.3 实时分布式多Agent控制理论的理想实现平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4.4 多Agent系统模型的建立
        4.4.1 系统的多Agent模型
        4.4.2 系统工作过程
    4.5 系统的硬件结构
        4.5.1 控制Agent
        4.5.2 感知与执行Agent
        4.5.3 多Agent智能现场总线数据采集系统的优点
    4.6 结论
第5章 基于GRPS的网络化无线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5.1 GRPS概述
    5.2 系统结构与硬件组成
    5.3 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5.3.1 系统功能
        5.3.2 系统特点
    5.4 软件设计
        5.4.1 AT指令简介
        5.4.2 短信息协议数据单元PDU的结构
        5.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5.4.4 下位机程序设计
    5.5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1-Wire技术的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候系统模式
    1.3 自动气象站
    1.4 国内外自动气象站的发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单总线(1-WIRE)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采集系统的功能介绍
    2.2 系统设计原理
    2.3 系统设计的具体实现
    2.4 技术性能指标
第三章 单总线原理与应用设计
    3.1 现场总线技术
    3.2 单总线技术的基本原理
    3.3 单总线网络
    3.4 1-WIRE总线通讯原理
        3.4.1 1-Wire通信协议
        3.4.2 1-Wire总线通信时序
        3.4.3 单总线网络的扩展
第四章 单总线器件(DS1820,DS2423,DS2450)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设计
    4.1 单总线器件的特点
    4.2 单总线器件的广泛应用
    4.3 单总线器件与单总线通信原理
    4.4 DS1820
        4.4.1 DS1820简介
        4.4.2 DS1820工作原理
        4.4.3 总线控制器对DS1820的访问
    4.5 DS2423
        4.5.1 DS2423简介
        4.5.2 DS2423工作原理
        4.5.3 总线控制器对DS2423的访问
    4.6 DS2450
        4.6.1 DS2450简介
        4.6.2 DS2450工作原理
        4.6.3 DS2450存储器
        4.6.4 总线控制器对DS2450的访问
第五章 CRC检验在单总线传输中的应用
    5.1 CRC检验的原理
    5.2 CRC检验特点
    5.3 CRC检验在单总线产品中的实现
        5.3.1 CRC的产生
        5.3.2 CRC检验的硬件实现
        5.3.3 CRC检验的软件实现
第六章 单总线自动气象站的电路设计与应用
    6.1 单总线自动气象站系统与PC机的连接
    6.2 在1-WIRE网络上测量温度
    6.3 在1-WIRE网络上测量风速与雨量
    6.4 在1-WIRE网络上测量风向
第七章 1-WIRE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7.1 软件开发环境
    7.2 数据库的访问和可视化问题的解决
    7.3 读取1-WIRE总线端口信息
    7.4 查找指定单总线器件并显示芯片ID
    7.5 气象参数的采集
        7.5.1 温度数据的采集
        7.5.2 风速和雨量数据的采集
        7.5.3 风向数据的采集
    7.6 数据采集实时性的实现
    7.7 数据实时上传的实现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1 结论
    1.2 设想与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多环境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D]. 张金.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旋转导向单总线传输机制研究[J]. 宋红喜,崔谦,曾义金,张卫,米金泰,黄中伟. 石油机械, 2021(05)
  • [3]基于Hadoop的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皇可.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4]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及数据分析[D]. 周佳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智能粮仓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衣美佳.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D]. 黄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7]无线多点温度采集系统的设计[D]. 张拓.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8]基于DS18B20和nRF9E5的多点无线测温系统[D]. 刘威. 吉林大学, 2008(11)
  • [9]基于混合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智能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D]. 殷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3)
  • [10]基于1-Wire技术的地面气象参数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赵珊珊. 南京气象学院, 2003(02)

标签:;  ;  ;  ;  ;  

单总线多点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挖掘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