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的地理与历史

岭南园林的地理与历史

一、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论文文献综述)

李谓文[1](2021)在《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景观规划对于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上有利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乡村振兴总要求,在实践层面上为乡村景观的挖掘开发、规划设计、改造保护提供参考建议。本文阐述了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背景、意义,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五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规划案例,总结其可借鉴的经验。以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为规划场地,系统分析各自然村现状,挖掘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借鉴案例成功的经验,分析上位规划和相关政策,以此确定其规划定位、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策略,以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旅游、岭南园林的角度和手法进行总体规划、景观规划和专项规划拟将下埔村打造成为宜居宜游的岭南客家文化园林村落,集宜居、人文、生产、旅游“四位一体”的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突出下埔村岭南客家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提供景观规参考经验。

林广臻,陆琦,林广思[2](2021)在《岭南宫苑园林研究历程回顾(1949—1995)》文中指出岭南宫苑园林是岭南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的形成,对于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学术界对于岭南宫苑园林研究还并不多,对于如何继续推动岭南宫苑园林的研究,仍处于开放讨论中。通过对建国后至1990年代中期岭南宫苑园林研究的文献梳理,厘清了岭南宫苑园林研究的早期历程。对这个研究历程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结论进行回溯,从而明确岭南宫苑园林这个学术概念的生成。这对于继续完善岭南园林史的研究,推进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建构,有着重要作用。

陈诗祺[3](2020)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物质组成部分,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同时,岭南建筑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需要满足人们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然而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一方面,学界关于岭南建筑“实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创新性”四大文化特征,而对岭南文化固有的“奇异性”和“怪而实用”的文化特征并未予以重视,也没有过多关注在创新与变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创造出某些古今中外都不曾出现过的“奇怪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学界关于岭南建筑审美属性的研究也多从“美”的角度切入,而忽视了审美上的“怪诞”在中国古已有之,也没有对岭南建筑审美上的“怪”和功能上的“实用”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和客观事实形成全面、统一的学术品格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补充和完善岭南建筑、岭南美学与艺术的研究体系有所帮助,同时为当代岭南建筑的创新实践探索提供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的理论依据。首先,论文的第二章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具体成因及其在建筑上的表现。其次,论文的第三到五章从建筑类型、平面布局、建筑形象、建筑细部和建筑装饰各要素出发,结合典型案例考察分析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在岭南传统建筑、岭南西式建筑、岭南园林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内在规律。由于“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类型的建筑受不同的主导文化影响,具有不同的“怪”的参照对象。故本文在案例分析中多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方法,先阐明“不怪”的基准点是什么,再具体分析各类型的岭南建筑“怪”在哪里,为什么“怪”,以及“怪”的功效作用是什么。在第三章中,以寺庙建筑、宗祠建筑和开平碉楼为例,指出:岭南传统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本土革新与综摄创新;在第四章中,以广州十三行与沙面租界建筑、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为例,指出:岭南西式建筑以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古典异化与中西杂糅;在第五章中,以清代岭南私家园林中的岭南庭园建筑和行商园林建筑为例,指出:岭南园林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受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原着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元融合与务实自然。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岭南建筑具有“怪而实用”的二重统一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和实用至上的设计原则。其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不拘一格、重在适用的变革意识。在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岭南建筑不特意追求设计手法的纯正,不必要遵循非实利的标准和规范,也不过分介意引入的异质元素和建筑的其它各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因此经常会创造出一些非常规的建筑类型、不拘一格的平面布局、折衷“混搭”的建筑形象、夸张变形的建筑细部、世俗功用的建筑装饰等等,呈现出与该类型建筑主流的、标准的做法相比“大异其趣”的审美表现形式。在这里,“怪”是与建筑实用性相适应的,与传统审美标准有出入的美学形式,是一种非主流的、另辟蹊径的创造形式。“怪而实用”既是一种创新美学,也是一种创新手法。

方兴[4](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提出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胡明君[5](2019)在《岭南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符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像符号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装饰图像、图案的研究通常被划分到工艺美术一类,在园林营建中大多被认为仅是装饰和点缀,实际上图像符号是有效的意义传达方式,重要的地域文化承载工具。论文参考符号学理论和传统意向理论,以图像符号在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应用为切入点,以余荫山房和可园中的地面铺装、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部位的装饰图像符号为研究对象,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平面装饰图案和立体装饰图像进行整理。在其内容和形式方面借鉴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从艺术的角度,对岭南传统私家园林中装饰图像的象征意义、造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总结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符号特征,探寻其人文本质。在论述过程中,文章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对本文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然后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整理余荫山房和可园中园林建筑构件及园林地面铺装的装饰图案资料,包括图像收集和资料整理,以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为依据进行分类,以图像符号的寓意、内涵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得出以下结论:1、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按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分为:表达吉祥寓意的图像;表达个人品格、情操的图像;表现民俗特征的图像;传达伦理道德的图像;宗教性图像符号五种。2、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的造型方式有:以主题形象为中心展开的创作手法;深入表达直至图像内部的创作手法;动态表达的创作手法;时空综合的创作手法;适形造型的创作手法。3、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的特征是,在题材选择上包含社会含义,有明显地方特色;在构成上实用与美观并存,抽象与写实结合,追求意象、形象元素和图面完整;色彩搭配上沉稳庄重却并不呆板,对比明显,动态多变;审美意蕴上情景交融,多元兼容,求真务实。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图像符号方面对园林构筑物美化、传承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起到一定作用,进而影响到相关设计领域,为设计者提供灵感,让现代设计既扎根在自己文化传统的土壤中;又能符合现代审美,适应时代的变迁。

黎子宏[6](2019)在《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的传承与创新初探》文中认为广州行商园林,泛指清代时期十三行行商利用与外商进行贸易的经商所得,在广州及附近地区建的私宅园林。行商在造园过程中,吸收借鉴西方建造技术与艺术文化,同时保留了传统岭南园林的精粹,是岭南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然而,行商园林几乎无一保存完整,但大量的历史图片记录了行商园林的辉煌历史。本文通过对广州行商园林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搜集研究,利用图像化处理的方法对部分行商园林的片段进行还原成为三维影像。结合广州行商园林的造园因素,研究其风格特征与造园策略。结合与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相关的创新性发展案例研究,探索广州行商园林风格在现代岭南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其目的是为行商园林研究提供资料参考,完善岭南园林体系的研究,研究广州行商园林风格在现代岭南园林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行商园林深受时代影响,为当时岭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园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但如今行商园林无一保存完整,本文从其环境、历史溯源着手,结合图像资料研究园林特征的形成与造园策略。本文第二章中,通过对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客观因素、行商历史环境因素分析,对比行商园林与传统岭南园林的特性与共性。第三章中,基于上述对比得出行园林园的风格特征。针对广州行商园林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出其对现代岭南园林的设计策略参考。第四章中,结合几种与行商园林相关的现代岭南园林(遗址重建类型、文化题材类型、现代公园类型、酒家园林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荔枝湾涌项目的实践案例,研究其造园策略在现代岭南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广州行商园林造园风格在现代岭南园林的传承与创新中的参考指导作用。本论文是对行商园林的一次较系统的整理和探究。传统的造园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在现代岭南园林中体现,是一个广为关注与研究的课题。行商园林作为岭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希望通过对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推动相应的岭南园林保护策略,对岭南传统造园风格的传承与创新的探索能有所帮助。

陈谢炜[7](2019)在《广州行商园林的图像化研究》文中提出行商园林是指清中晚期营建于广州、园主为十三行行商的园林。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水平之高,堪称岭南园林之冠。广州行商园林体现了岭南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既有传统岭南园林的精髓,又兼取西方的营造技法,是西学东传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然其悉数尽毁,以传统研究方法相对较难实现突破。本研究创新点在于利用图像化研究法,结合文献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结合历史图像进行三维场景复原,并对行商园林造园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力求为行商园林的深入研究打开突破口。行商园林的建筑特征与空间特征是其造园特征的两大具体表现形式。第一章界定相关概念,介绍了图像化研究法的可行性和客观性,并强调了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第二章着重介绍广东十三行和行商园林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重点针对潘伍两大行商家族的兴衰及其园宅进行归纳分析。第三章则是在图像化研究基础上,对行商园林场景进行复原,从建筑形式、建筑类型、立面形式以及装饰特征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行商园林的建筑特征。第四章用图像化研究法对行商园林进行平面复原,并依此对其平面布局、空间层次、游览序列以及理水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行商园林的空间特征。最终归纳出行商园林的造园两大特征:经世致用的功能性追求和别具一格的娱乐型追求,功能性追求体现在降温驱暑的设计举措、一物多用的功能追求、敦本务实的装饰理念、不拘一格的平面布局以及线面结合的理水手法。娱乐型追求体现在标新立异的装饰特征、力求多变的立面形式以及附庸风雅的造园追求,并总结行商园林的历史影响。行商园林是岭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研究针对行商园林的造园特征进行系统论述和分析,有助于充实岭南园林研究体系,进而推行对应的岭南园林保护策略,从而对相关历史遗产的界定、认证与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严小锋[8](2019)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兴业县化龙湖景区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类旅游景区规划和景点打造如火如荼,民众在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在旅游景区打造的过程中,“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景区地域特色往往被忽视。设计特色不足和地域文化缺失已成为国内景区日益显现并逐渐突出问题。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围绕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探讨二者相互关系,并提取兴业县化龙湖景区的地域文化元素,形成景观设计元素,利用地域文化的物质表达载体和表达方法,构建兴业县化龙湖景区景观设计策略。本文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研究结果与认识:(1)探讨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总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挖掘地域文化,归整素材,再形成景观设计元素,利用地域文化的物质表达载体与表达方法,从而实现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2)整合与提炼研究区地域文化,形成景观设计元素。从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两方面总结研究区地域文化特色,重点梳理岭南园林、科举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通过建筑、铺砖、景观小品、植物和水体等物质表达载体,以及直接表达、场景再现、隐喻诠释、象征处理和抽象凝练等表达手法,提取景观设计元素,归纳其表现形式。(3)依据自身地域特色,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与场地分析,利用地域文化的表达载体与表达方法,将设计元素融入景区景观设计中,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重点展现科举、建筑、宗教、民俗和乡土植物等文化在化龙湖景区的入口广场、喷泉景观、跌水景观、李龙文化广场和生态湿地等主要景观节点的体现,提出化龙湖景区景观设计策略和建议,对文化型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林广臻[9](2018)在《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州府园林的概念,最早由岭南园林的理论家刘管平先生在研究岭南园林历史发展后总结提出,其对于惠州西湖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总结是岭南州府园林研究的肇始。岭南州府园林的理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岭南园林研究的内容,扩展岭南园林研究的框架。本研究从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的历史形成和园林特色两个维度展开,对岭南州府园林的形成背景、历史演进、生态建构、公共特性、历史影响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结论。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基础、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探讨了岭南州府园林形成的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岭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迁跃发展、岭南地区主要州府城市的建设发展、文化发展与融合、岭外同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都共同构成了唐宋岭南州府园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章回顾了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典型实例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的演化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并提炼了风景营造的四个行为模式,建立了岭南州府园林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四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整体平衡的生态格局建构,以及这个生态格局对州府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农业生产中起到的基础性影响。第五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的公共特性,对公共与公共性本身的认识进行了基本的区分。从岭南州府园林管治和使用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在古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旷墺交替的风景空间关系,归纳了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范式,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善于从景致变化中提炼四季游览的主题,以及从风景建筑、风景植物、风景品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其营造基本内容。第七章揭示了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州府园林营造实践,是中国古典园林从风景到园林转化历史进程的关键环节。岭南州府园林是古代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其对于当今的城市发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公共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发韧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园林营造,进而指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公家园林”的存在。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多维度的展开研究,本论文回答了有关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问题,阐释了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岭南州府园林作为岭南园林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而存在,在古代岭南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展。

梁丽薇[10](2018)在《海珠湿地公园岭南园林特色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传统农业所带来的收入远不及工业或服务业,劳动力转移,在珠三角地区享有盛名的广州万亩果园出现了大面积的弃耕丢荒,果树老化,病虫害频发,果园面积日益萎缩。进入21世纪,随着市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部门清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以万亩果园为核心打造海珠生态城这一理念,而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最重要一环。海珠湿地公园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因此植物的配置要选择能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并且能反映本地景观特色的植物。海珠湿地地处广东岭南园林发展中心,因此研究海珠湿地的植物配置,造园技艺,凝练其中的岭南文化特色对传承具有岭南特色的湿地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海珠湿地公园和海珠湖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从植物,园林建筑,园林配套设施,以及园林植物配植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录得维管植物130科434属625种(含种下等级),双子叶植物有435种,占总种数的69.6%。蕨类植物有11科11属19种,裸子植物6科9属10种,单子叶植物22科104属161种。(2)在园林植物应用上,海珠湿地公园充分体现出岭南园林特色,园景树、行道树大量采用榕属Ficus L.树种,木棉Bombax ceiba Linn.,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Pierre,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 Ventenat,白兰Michelia alba DC.,凤凰木Delonix regia(Boj.)Raf.等,灌木树种也具有岭南园林特点,如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夜合Magnolia coco(Lour.)DC.,含笑Michelia figo(Lour.)Spreng.,石榴Punica granatum Linn.,桅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等。(3)在园林建筑和配套设施方面,木雕、彩描、砖雕、灰塑、青砖等岭南建筑装饰工艺大量运用在园区的镬耳屋,牌坊,廊,亭等上面。黄蜡石和英石这些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天然石材在园区随处可见。(4)在植物配植方面,海珠湿地注重岭南园林植物特色与建筑物造型和体量的有机结合。如园内的十香花苑,采用岭南特色的十种花木再现“十香园”,从植物和建筑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岭南特色。(5)在湿地景观的表现手法上,海珠湿地既考虑季相变化,有兼顾湿地植物群落的营造。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Staunt.)K.Koch,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池杉T.distichum(Linn.)Rich.var.imbricatum(Nutt.)Croom,水翁Syzygium nervosum DC.等常配植于湖边的桥、廊或榭,与水里成片的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或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inn.等,构成季相变化明显的湿地群落景观。

二、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文化景观
        2.1.4 岭南园林
        2.1.5 乡村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乡村文化景观相关理论
        2.2.2 乡村旅游相关理论
3 案例借鉴
    3.1 日本南丹市美山町北村
        3.1.1 案例概况
        3.1.2 案例借鉴
    3.2 河北省赞皇县黄北坪村
        3.2.1 案例概况
        3.2.2 案例借鉴
    3.3 福建省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
        3.3.1 案例概况
        3.3.2 案例借鉴
    3.4 陕西省蓝田县油坊坪村
        3.4.1 案例概况
        3.4.2 案例借鉴
    3.5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莲塘村
        3.5.1 基本概况
        3.5.2 案例借鉴
    3.6 本章小结
4 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景观现状分析
    4.1 项目背景
    4.2 现状分析
        4.2.1 土地利用分析
        4.2.2 区位分析
        4.2.3 交通分析
        4.2.4 地形地貌分析
        4.2.5 水文分析
        4.2.6 植物分析
        4.2.7 经济产业分析
        4.2.8 建筑分析
        4.2.9 公共场地分析
        4.2.10 道路分析
        4.2.11 基础设施分析
        4.2.12 文化分析
    4.3 现状总结
        4.3.1 土地利用
        4.3.2 乡村景观
5 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景观规划
    5.1 上位规划和规划依据
        5.1.1 上位规划
        5.1.2 规划依据
    5.2 规划定位
    5.3 规划目标
    5.4 规划原则
    5.5 规划策略
        5.5.1 保护更新乡村景观
        5.5.2 新增公共服务设施
        5.5.3 建设乡村公共园林
        5.5.4 推广乡村旅游
    5.6 总体规划
        5.6.1 土地利用规划
        5.6.2 功能分区规划
        5.6.3 交通组织规划
    5.7 景观规划
        5.7.1 下埔主村
        5.7.2 长红村和长布村
        5.7.3 村郊公园和刘兴烈士纪念碑
        5.7.4 高坳村和东洲村
        5.7.5 红路村
        5.7.6 大岭排公园
    5.8 专项规划
        5.8.1 建筑改造规划
        5.8.2 植物改造规划
        5.8.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8.4 道路改造规划
        5.8.5 垃圾处理规划
        5.8.6 给排水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岭南宫苑园林研究历程回顾(1949—1995)(论文提纲范文)

1 岭南宫苑园林的概念认知
2 关于南越国宫苑园林的研究历程
    2.1 南越国宫苑和王陵遗址的发现
    2.2 岭南古典园林发展起点的回溯
3 关于南汉国宫苑园林的研究历程
    3.1 南汉国宫苑园林营造的研究历程
    3.2 药洲遗址园林史价值的认识演化
4 其它岭南宫苑园林的研究
    4.1 南宋和南明的流亡政权
    4.2 明靖江王府的园林营造
结语

(3)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区间限定
        1.1.2 研究对象的时间限定
        1.1.3 “怪而实用”的概念界定
        1.1.4 岭南建筑中“怪”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形成与表现
    2.1 岭南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岭南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实用精神
        2.1.3 自然环境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2 岭南政治经济的影响
        2.2.1 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开展与持续
        2.2.2 社会历史和政治局势的变革
        2.2.3 政治经济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3 岭南文化环境的影响
        2.3.1 岭南文化概述
        2.3.2 文化环境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4 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表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传统建筑
    3.1 寺庙
        3.1.1 宗教异化、不拘约束的澳门妈阁庙
        3.1.2 因地制宜、“怪而实用”的云浮新兴国恩寺
    3.2 祠堂
        3.2.1 世俗功用、不忌对比的广州陈氏书院
        3.2.2 祠庠合一、中西杂糅的开平余氏宗祠
    3.3 开平碉楼
        3.3.1 开平碉楼的形成
        3.3.2 拼搭创造、整体折衷的开平碉楼
    3.4 岭南传统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本土革新与综摄创新
        3.4.1 岭南传统建筑在自然适应性影响下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4.2 岭南传统建筑在“重商”思想和世俗文化影响下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4.3 岭南传统建筑“自下而上”对外来风格的主动吸收与综合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西式建筑
    4.1 广州十三行与沙面租界建筑
        4.1.1 中西杂糅的广州十三行
        4.1.2 不合经典的西式古典风沙面租界建筑
    4.2 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
        4.2.1 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形成
        4.2.2 “怪而实用”、中西杂糅的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
    4.3 岭南西式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古典异化与中西杂糅
        4.3.1 岭南西式建筑非正统、非主流的古典主义
        4.3.2 岭南西式建筑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折衷主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园林建筑
    5.1 岭南庭园建筑
        5.1.1 “连房广厦”、高空发展的东莞可园
        5.1.2 几何庭园、极致对比的番禺余荫山房
        5.1.3 新异实用、中西杂糅的潮阳西园
    5.2 行商园林建筑
        5.2.1 “怪而实用”的潘长耀花园与秋江池馆
        5.2.2 “怪而实用”的海山仙馆与花地馥荫园
    5.3 岭南园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多元融合与务实自然
        5.3.1 岭南园林建筑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建筑类型
        5.3.2 岭南园林建筑因地制宜、因需而变的平面布局
        5.3.3 岭南园林建筑夸张变形、中西合璧的建筑形象和装饰手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岭南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符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岭南私家园林研究现状
        1.3.2 建筑装饰、图像研究现状
        1.3.3 符号学及运用符号学原理对园林进行研究的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释义
        1.4.1 岭南私家园林
        1.4.2 装饰
        1.4.3 意象与象征符号
        1.4.4 图形、图案、图像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岭南地区概述
        2.1.2 岭南私家园林概述
    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1 研究对象筛选
        2.2.2 调查对象简介
    2.3 调查过程简述
    2.4 调查内容和方法
        2.4.1 文献资料法
        2.4.2 归纳演义法
        2.4.3 实地调研法
        2.4.4 交叉学科分析法
        2.4.5 综合分析法
    2.5 研究数据采集和处理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研地信息概述
    3.2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及其意义表达
        3.2.1 表达吉祥寓意的符号
        3.2.2 表达个人品格、情操的符号
        3.2.3 表现民俗特征的符号
        3.2.4 传达伦理道德的符号
        3.2.5 宗教性符号
    3.3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的造型方法
        3.3.1 以主题形象为中心展开的创作手法
        3.3.2 深入表达直至图像内部的创作手法
        3.3.3 动态表达的创作手法
        3.3.4 时空综合的创作手法
        3.3.5 适形造型的创作手法
4 讨论与结论
    4.1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的特征
        4.1.1 充满生活气息的题材特征
        4.1.2 和谐共生的构成特征
        4.1.3 大胆、表意、勇于尝新的色彩搭配
        4.1.4 一团“和”气的审美意蕴
    4.2 现代设计中的传统装饰图像
        4.2.1 传统装饰图像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4.2.2 岭南传统私家园林装饰特征值得现代设计借鉴的地方
    4.3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的传承与创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意义及目的
        1.1.1.选题意义
        1.1.2.主要目标
    1.2.研究现状
        1.2.1.行商园林
        1.2.2.岭南园林
        1.2.3.十三行商行
    1.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文献综合法
        1.3.2.实地调研法
        1.3.3.综合研究分析法
        1.3.4.对比分析法
        1.3.5.图像化研究法
    1.4.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研究内容
        1.4.2.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州行商园林的背景
    2.1.造园因素
        2.1.1.自然环境
        2.1.2.社会环境
        2.1.3.人文环境
    2.2.功能需求
        2.2.1.结交接待显贵名士的场所
        2.2.2.政府与外国人谈判的场所
        2.2.3.供外国商人游赏的场所
    2.3.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行商园林的风格特征及造园策略
    3.1.行商园林的风格特征
        3.1.1.公共性
        3.1.2.开放性
        3.1.3.游览性
        3.1.4.娱乐性
    3.2.造园特色
        3.2.1.园林空间规划
        3.2.2.园中构筑
        3.2.3.植物种植
    3.3.造园策略
        3.3.1.巧于借景处理
        3.3.2.巧妙的空间对比处理
        3.3.3.丰富的亲水建筑形式处理
        3.3.4.多变的驳岸形式处理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与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相关的创新性发展案例研究
    4.1.遗址重建类型
        4.1.1.荔湾湖公园
    4.2.文化主题类型
        4.2.1.粤剧艺术博物馆
    4.3.近代公园类型
        4.3.1.亲水建筑、滨水平台的使用
        4.3.2.廊道、围墙丰富空间处理
        4.3.3.花池、盆栽点缀、弱化边界
    4.4.酒家园林类型
        4.4.1.巧妙利用周边环境
        4.4.2.酒家园林空间设计
        4.4.3.层次丰富的驳岸与绿化
    4.5.与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相关的荔枝湾涌改造实践案例
        4.5.1.荔枝湾涌历史文脉
        4.5.2.荔枝湾涌复涌改造项目
        4.5.3.荔枝湾涌项目设计策略应用
    4.6.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广州行商园林的图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东十三行与行商园林概述
    2.1. 广东十三行概述
    2.2. 十三行行商潘氏家族
    2.3. 十三行行商伍氏家族
    2.4. 十三行行商园林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商园林的建筑特征
    3.1. 行商园林建筑特征的成因分析
    3.2. 翩跹飘然的建筑形态
        3.2.1. 庋越水面的建筑形式
        3.2.2. 逶迤多变的廊道形式
        3.2.3. 通透轻快的室内空间
    3.3. 独树一帜的建筑类型
        3.3.1. 一物多用式的船厅型建筑
        3.3.2. 中西结合式的亭榭型建筑
        3.3.3. 联房广厦式的迷楼型建筑群
    3.4. 变化多端的立面形式
        3.4.1. 封闭式内向型庭园立面
        3.4.2. 开放式外向型园林立面
    3.5. 兼收并蓄的装饰特征
        3.5.1. 装饰特征的成因分析
        3.5.2. 敦本务实的装饰理念
        3.5.3. 中西交融的装饰艺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商园林的空间特征
    4.1. 行商园林空间特征的成因分析
    4.2. 灵活多变的平面布局
        4.2.1. 规整式布局
        4.2.2. 自由式布局
        4.2.3. 综合式布局
    4.3. 鳞次栉比的空间层次
        4.3.1. 外部空间层次
        4.3.2. 园内空间层次
    4.4. 抑扬顿挫的空间序列
        4.4.1. 陆地游览序列
        4.4.2. 水面游览序列
        4.4.3. 垂直游赏序列
    4.5. 朴素自然的理水特征
        4.5.1. 人文背景
        4.5.2. 水体形态
        4.5.3. 理水手法
        4.5.4. 理水意境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地域文化的兴业县化龙湖景区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景区趋同化发展
        1.1.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1.3 地域文化的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地域文化
        1.3.2 景观设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理论
    2.1 地域文化相关理论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1.2 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
    2.2 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2.1 景观设计的概念及特征
        2.2.2 景观设计的要素
    2.3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2.3.1 文化是景观的内涵
        2.3.2 景观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2.3.3 地域文化为景观设计提供素材
        2.3.4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环境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
        3.2.3 水文和土壤
        3.2.4 植物及植被
    3.3 历史人文
        3.3.1 岭南园林
        3.3.2 历史文化
        3.3.3 宗教文化
        3.3.4 民俗文化
    3.4 上位规划综述
第4章 基于地域文化的化龙湖景观设计元素提取
    4.1 总体思路
    4.2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整体性营建
        4.2.1 地域文化精神提炼
        4.2.2 地域文化整体意境塑造
        4.2.3 地域文化内涵表达
    4.3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物质表达载体
        4.3.1 建筑
        4.3.2 铺装
        4.3.3 景观小品
        4.3.4 植物
        4.3.5 水体
    4.4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4.4.1 直接表达
        4.4.2 场景再现
        4.4.3 隐喻诠释
        4.4.4 象征处理
        4.4.5 抽象凝练
第5章 兴业县化龙湖旅游景区景观设计
    5.1 场地条件分析
        5.1.1 坡度分析
        5.1.2 坡向分析
        5.1.3 高程分析
        5.1.4 道路和水系分析
    5.2 设计理念与原则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原则
    5.3 设计构思
        5.3.1 景观功能
        5.3.2 文化传承
        5.3.3 景观形态
        5.3.4 景观总体布局
    5.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5.4.1 入口广场
        5.4.2 喷泉景观
        5.4.3 跌水景观
        5.4.4 李龙文化广场
        5.4.5 生态湿地
    5.5 景观专项设计
        5.5.1 植物种植
        5.5.2 铺装设计
        5.5.3 景观设施小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选题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唐宋岭南地区的相关研究
        1.2.3 岭南古典园林理论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界定
        1.3.1 研究的时间范畴
        1.3.2 研究的空间范畴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对象的定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园林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1.4.2 多学科下的综合视角
        1.4.3 研究的主要工具
        1.4.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代转折背景下的缘起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2.1.1 气候变化下的山水发育
        2.1.2 历史沿革演化
    2.2 岭南地区的跃迁发展
        2.2.1 区域发展的变革时期
        2.2.2 交通线路的结构组织
        2.2.3 贬官谪宦的促进作用
    2.3 文化上的发展与融合
        2.3.1 山水艺文创作与桃源想象
        2.3.2 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传播
        2.3.3 文化融合与风水的图示表达
    2.4 主要州府城市建设略论
        2.4.1 广州府
        2.4.2 静江府(桂林)
        2.4.3 潮州
        2.4.4 雷州
        2.4.5 端州(肇庆)
        2.4.6 邕州(南宁)
        2.4.7 惠州
    2.5 岭外同类型风景建设的带动
        2.5.1 绍兴鉴湖
        2.5.2 颍州西湖
        2.5.3 杭州西湖
        2.5.4 福州西湖
        2.5.5 启示与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演进的城市风景
    3.1 代表性风景园林实践
        3.1.1 惠州西湖:钱塘颖水更罗浮
        3.1.2 潮州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
        3.1.3 桂林城湖:桂林山水甲天下
        3.1.4 端州星湖:一区仙境蓬莱岛
        3.1.5 雷州西湖:烟水苍茫情有无
        3.1.6 广州药洲:惟馀九曜巉岩石
        3.1.7 邕州南湖:鱼稻溪山若江南
        3.1.8 连州海阳湖:千峰立水皆自殊
    3.2 历时演化的风景园林
        3.2.1 历时性与共时性
        3.2.2 城湖共进的历史主线
        3.2.3 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3.3 风景营造的行为模式
        3.3.1 风景发现
        3.3.2 风景建设
        3.3.3 风景游乐
        3.3.4 风景传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平衡的生态建构
    4.1 山水城林湖田的整体认识
        4.1.1 风水术影响的风景格局
        4.1.2 城市水利营建及其风景化
        4.1.3 古代山水城市的实践成果
    4.2 城市生态功能的补充
        4.2.1 调蓄
        4.2.2 涵养
        4.2.3 防灾
        4.2.4 物质交换
    4.3 服务生产的风景空间
        4.3.1 农业灌溉的用水来源
        4.3.2 湖泊的生产
        4.3.3 农业生产的风景化
        4.3.4 交通运输及风景游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公家园林
    5.1 关于公共本身的认识
        5.1.1 公共园林和园林的公共性
        5.1.2 中国古代的“公共”与现代西方的公共
        5.1.3 基于历史唯物的事实判断
    5.2 州府当局管治的空间区域
        5.2.1 州府当局的管治责任
        5.2.2 官宦主导的风景“客厅”
        5.2.3 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
    5.3 服务州府官民的风景园林
        5.3.1 官民共享的游赏之地
        5.3.2 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5.3.3 园林活动反映世俗生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景营造的主要内容
    6.1 风景特色
        6.1.1 旷奥交替的风景嵌套
        6.1.2 汀岛桥亭的营造组织
        6.1.3 物相变化的景致捕捉
    6.2 基本营造内容
        6.2.1 风景建筑
        6.2.2 风景植物
        6.2.3 风景品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后世园林营造的影响初探
    7.1 从风景到园林
        7.1.1 “以石代山”的中唐转折
        7.1.2 药洲:一个特例的再思考
        7.1.3 置石到叠山转化的再观察
        7.1.4 空间同构与尺度收敛
    7.2 功能叠加的大尺度城市风景
        7.2.1 以古为新:朴素实用的风景基础设施
        7.2.2 公家园林:有别于西方的“古典公共园林”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岭南州府园林纪事表
附录二:唐宋岭南州府园林部分选文
附录三:唐律疏议相关部分摘录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海珠湿地公园岭南园林特色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湿地公园概述
        1.3.2 岭南园林概述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湿地公园
        1.4.2 岭南园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查法
        2.2.2 问卷调查
        2.2.2.1 样地的选择
        2.2.2.2 建筑类型的选择
        2.2.2.3 评价人员的选择
        2.2.2.4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资源
        3.1.1 海珠湿地植物组成
        3.1.2 不同生境植物分布情况
        3.1.3 海珠湿地珍稀濒危及国家保护植物分析
    3.2 园林建筑
        3.2.1 建筑群
        3.2.2 功能房
        3.2.3 景墙
        3.2.4 景石
        3.2.5 廊
        3.2.6 桥
        3.2.7 亭
        3.2.8 园路
    3.3 景观评价结果
        3.3.1 功能房与植物搭配
        3.3.2 景墙与植物搭配
        3.3.3 景石与植物搭配
        3.3.4 廊与植物搭配
        3.3.5 木桥与植物搭配
        3.3.6 木栈道与植物搭配
        3.3.7 亲水平台的植物搭配
        3.3.8 石桥的植物搭配
        3.3.9 亭与植物的配置
        3.3.10 园路与植物配置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海珠湿地植物名录

四、岭南园林的地理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下埔村景观规划研究[D]. 李谓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岭南宫苑园林研究历程回顾(1949—1995)[J]. 林广臻,陆琦,林广思. 南方建筑, 2021(02)
  • [3]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D]. 陈诗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岭南私家园林装饰图像符号研究[D]. 胡明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广州行商园林风格的传承与创新初探[D]. 黎子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广州行商园林的图像化研究[D]. 陈谢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基于地域文化的兴业县化龙湖景区景观设计[D]. 严小锋.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D]. 林广臻.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10]海珠湿地公园岭南园林特色的调查研究[D]. 梁丽薇.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岭南园林的地理与历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