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段余热的研究

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段余热的研究

一、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工段废热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淑雨[1](2021)在《吸收式热泵对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余热废热,这些余热废热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而这些热源应用于供暖,可以实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利率。介绍了第一种吸收式热泵以及第二种吸收式热泵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目前吸收式热泵对余热废热的利用情况,指出了吸收式热泵利用于供暖的可行性。

潘永坤[2](2020)在《基于开式吸收式热泵的连续型真空干燥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我国粮食干燥领域存在的粮食产后损失率高,干燥机械化程度低以及干燥能耗及干燥成本过高的严峻问题,本文结合真空干燥技术干燥品质好、干燥速度快的特点以及吸收式热泵节能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开式吸收式热泵的连续型真空干燥系统。同传统热风干燥相比,该系统能实现低温真空干燥,提高谷物的干燥品质;同普通真空干燥相比,该系统能够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谷物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及其汽化潜热,达到降低干燥能耗的目的。为了开展对该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玉米为干燥对象,在真空干燥箱中进行了玉米真空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干燥压力和干燥温度下真空干燥过程中玉米自身温度、干基含湿量以及临界含水率变化规律。玉米真空干燥伴随热量和质量传递,实验结果有助于分阶段进行干燥需热量及滚筒干燥机的设计计算,为真空干燥系统设计和建模性能优化提供基础数据。为了分析连续型真空干燥系统的运行性能,本文建立了真空干燥滚筒机传热数学模型。滚筒干燥机壁面与固体颗粒的传热系数主要依据渗透理论和两步传热机制;传热面积数学模型的建立主要考虑了扬料板和螺旋叶片的存在带来滚筒筒壁与物料颗粒间传热面积的变化;传热温差方面主要考虑了玉米真空干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温度阶段性变化。在玉米真空干燥特性实验及滚筒传热模型的指导下完成了连续型真空干燥滚筒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实验结果显示,该干燥机能提供高真空度的干燥环境,同时实现连续干燥,提高了工作效率,能方便回收谷物在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为连接吸收式热泵系统提供方便。在设计工况下进行玉米干燥实验,初始含水率为25%的玉米含水率降至13.92%,证明该干燥机满足真空干燥的要求;用裂纹灯检测法测得裂纹率为21%,明显优于热风干燥。最后,建模开展了开式吸收式热泵连续型真空干燥系统运行性能分析。依托Aspen plus软件,通过建立物质、能量守恒数学模型,分析了干燥压力、溶液热交换器效率、加热温度和稀溶液浓度对热泵系统COP及干燥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热泵系统COP为1.7285,干燥能耗为3346.92 k J/(kg·H2O),降低当前传统谷物干燥机能耗的37%;提高溶液热交换器效率、降低加热温度以及降低稀溶液浓度均能提高系统COP,降低干燥能耗。

易兆祥[3](2020)在《吸收式热泵在造纸机干燥部中的应用研究及新型热力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目前,造纸机干燥部广泛采用的基于可调热泵的蒸汽冷凝水热力系统能有效回收造纸机干燥部的余热余能,降低干燥部的能源成本。但是当热电联产集中供汽的蒸汽压力降低时,传统热泵工作能力下降,常常导致干燥部排出冷凝水温度高、余热余能回收不够彻底等现象。为进一步回收造纸机干燥部余热余能、降低干燥部能耗,本文对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展开应用研究,试图将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用于造纸机干燥部,改造当前广泛采用的传统热泵供热系统,以更大限度地回收利用蒸汽冷凝水和湿热空气的余热余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可分述如下:(1)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应用于造纸机干燥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首先介绍了当前造纸机干燥部热力流程、单级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工作机理和改进循环结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应用场合;然后,从应用需求和应用可行性两方面,展开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应用可行性分析。应用需求分析重点为分析现有的造纸工业干燥部热力系统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现状,为引进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提供清晰的应用背景。可行性分析主要是在造纸机干燥部余热回收中,分析造纸机干燥部能否使用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以及什么结构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才能够有效回收造纸干燥部的余热余能。(2)基于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造纸机干燥部热力系统设计及成本回收分析经对比研究,我们选择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作为余热回收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该设备与造纸干燥部热力系统相结合的新型热力系统。此外,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能否在造纸干燥部应用的关键在于新型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即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回收投资成本。这部分工作通过对热力系统能耗流量进行仿真计算,比较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应用前后的能耗情况,并从实际的项目一次性投资成本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计算设备在造纸干燥部余热回收的利用价值。(3)新型热力控制系统和控制策略研究基于当前在造纸机干燥部应用背景下,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控制系统相关研究较少之现状,本文对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用于造纸机干燥部余热回收展开控制系统应用技术研究,设计出了基于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控制系统,给出了带测控点的工艺流程图,分析了控制流程中的控制要点和控制难点,并针对控制难点提出相应的最大性能系数间接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目的是为获得最大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的性能系数,以尽可能多地回收干燥部的余热余能。(4)基于S7-300系列PLC的新型热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以S7-300系列PLC为核心构成DCS控制系统,完成了新型热力控制系统的实现问题。具体工作内容包含控制系统硬件配置、软件设计和调试三个方面,设计满足新型热力系统需求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系统,最后通过PLCSIM测试了程序设计的正确性。

杨波,江亿,付林,张世钢[4](2018)在《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文中研究说明提出一种新型全开式吸收式热泵技术用于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燃烧器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发生器中驱动稀溶液再生,降温、加湿后的烟气经冷凝器被冷却水冷却到饱和状态,再与待回收的目标烟气混合进入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其中,冷凝和吸收过程放出的热量可用于供热.系统的3个主要部件均为喷淋塔结构,节省了传热管材,有效降低初投资;同时,这种全开式常压结构对强度要求不高,可进一步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该技术在热网回水温度较高时仍能有效回收烟气余热,而且烟气最终被处理到过热状态,避免了排出过程中结露腐蚀的问题.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细致的液滴动力学和耦合传热传质模型,根据该模型理论计算,设计并搭建了实验样机,结果表明,系统COP最高达到1. 621,排烟露点最低达到36. 2℃,相对湿度为62. 4%.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理论模型得到了验证.

张翔宇[5](2018)在《新型吸收式热泵工质气液相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是传统吸收式热泵系统的发展,与传统的闭式吸收式热泵系统相比,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主要优势是利用热湿空气和吸收溶液的水蒸气分压力差来回收潜热,提高了回收余热的品位。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大多沿用传统的吸收工质—澳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因其蒸发潜热大,吸湿性好,长久且广泛地被应用于吸收式系统中,然而受其本身易结晶和腐蚀的缺点影响,吸收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亦因此受限。因此,寻找一种性能优异且能避免溴化锂溶液上述缺点的新型工质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针对三种具有成为吸收式热泵工质潜力的混合溶液进行了探究,主要针对气液相平衡数据方面开展了测量工作,具体如下:(1)整理了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研究进展,同时汇总了针对传统吸收系统工质—溴化锂溶液的添加剂实验研究,为后续关于澳化锂溶液添加剂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基础工作。选取了两种性质优异的离子液体作为溴化锂溶液添加剂,选取了高浓度甲酸钾作为溴化锂溶液替代工质,所选工质新颖且具潜力,有深入研究价值。(2)在大量文献调研、充分比较现有气液相平衡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选定了动态沸点法作为本文主要试验方法,并设计和搭建了经可靠性验证的、适用于含高沸点吸收剂溶液的气液相平衡数据测量系统装置。(3)利用搭建的测量系统测量了 HCOOK/H2O二元系统、[Emim]Ac/LiBr/H2O三元系统、[Emim]Cl/LiBr/H2O三元系统的多组浓度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并通过Antoine多项式公式及CHEN-NRTL电解质溶液模型回归。三种系统采用Antoine多项式拟合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AARD%)分别为 0.34%、0.61%和 0.94%。HCOOK/H2O 二元系统通过 CHEN-NRTL模型回归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AARD%为2.85%,证明测得的气液相平衡数据精确度较高,一致性较好,为这些具有成为新型吸收式热泵工质潜力的工质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物性基础。

石晓萌[6](2017)在《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湿废气全热回收系统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吸收式热回收系统能够充分利用工业企业能耗设备排放的热湿废气中未能合理利用的余热,具有重大经济、节能意义。现有的冷凝式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对回收余热的介质温度要求较高,采用间接接触的形式难以直接对烟气的潜热进行回收,回收效率不高。本文研发了一种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湿废气全热回收系统,突破以往冷凝回收方式的局限,将湿式热回收法与热泵系统有效结合,以烟气作为发生器驱动热源,通过烟气与吸收器中溶液的直接接触,并在其他换热器间多次进行气、液热交换,实现烟气显热、潜热的逐级提质回收。论文简述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结构形式和工质选择,针对系统的整体模型建立,吸收器内传热传质及模型特性,热回收系统的整体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工作如下:以烟气作为发生器热源与吸收器中溶液的热质回收对象,对系统进行了构建,该系统中吸收器为开式,发生器为闭式。以水蒸气所占份额较大的天然气燃烧产物作为烟气来源,针对工质物性及经济性综合考量,采用氯化钙溶液作为内部循环工质。对系统关键部件吸收器建立一维稳态的传热传质模型,对于两相连续接触的工质建立准确的能质平衡方程,并添加传质界面关系式,细化热质交换系数算法,从微观角度解析气、液热质交换过程。对于溶液换热器、发生器、冷凝器、气水换热器进行各自的传热温差计算和模型建立,将各部件连接成为完整的系统模型。对吸收器内的传热传质及模型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差分法的数值解法将模型离散,针对吸收器中工质的逆流形式,以迭代修正方式实现给定进口得到出口工质参数。得到沿塔高方向三种工质温度、流量浓度变化曲线,以工质之间潜热、显热、全热能流趋势解析温度变化原因。探讨工质进口参数、热质交换系数及吸收器尺寸对热质交换过程影响程度,描述吸收器的工作特性。完成了该系统的优化设计,完成系统中部件的换热面积和关键节点参数设计计算。制定综合考虑初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的目标函数,即单位综合成本热回收量Z,确立内部循环变量的约束条件,分析优化变量对目标函数的影响。基于MATLAB从遗传算法模块调用优化设计程序,进行多参数优化计算,得出系统的最佳个体值和单位成本最大热回收量。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具有重大的节能特性与经济特性,所得出的结论能够为实际系统的构建与调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化淼[7](2016)在《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回收湿热废气余热的实现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湿热废气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终端废热,广泛存在于石化、造纸、染整等行业。实现高效回收湿热废气余热可大幅减少生产过程热量排放损失,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常规冷凝换热法回收废气中潜热需将其冷却至露点以下,造成能量贬值,回用能量品位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传统闭式吸收热泵回收废热提温幅度有限、系统性能系数较低。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高效回收湿热废气潜热,并输出高温蒸汽回用生产。为此,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将烘干湿热排气转化为工艺蒸汽为目的,将喷射器与两级的开式吸收式热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EES(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软件对该新型热泵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理论上研究了吸收器进口溶液浓度、液气比、喷射系数等对系统COP的影响。(2)通过流程改进、材质优选等手段,将提出的新型热泵系统用于宁波市某化纤厂后纺定型机的排风余热回收项目。首先对系统进行热力、传热等计算,参与完成主要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安装,并且协助课题组制作了应用于化纤厂的实验样机,最后针对溴化锂溶液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吸收工质的优化选择加以解决。(3)采用色谱法测定了多种新型工质(CHO2K/H2O、C2H3O2K/H2O、Li Br/H2O与三甘醇溶液混合工质等)蒸汽压的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关联,以期为工质对的优选和开式吸收热泵工程推广提供参考数据。

方豪[8](2015)在《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效、减少集中供暖过程的化石能源消耗,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和治理大气污染的重点任务。工业部门排放的低品位余热不能为其自身所用,但却可以解决集中供暖热源紧缺、化石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目前工业余热供暖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存在诸多设计和运行方面的不足。本文基于火积分析理论阐明了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的实质,围绕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的关键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展开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系统的设计、优化和运行。针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提出了三个层级的目标及相适应的统计方法:服务于宏观政策制定,采用基于宏观统计数据的总量估计方法;服务于能源规划或供热规划,采用实地调研及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服务于余热供暖工程建设,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针对余热采集,建立起低品位工业余热分类体系,总结出余热采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有关采集技术的开发与改进提供理论指导。针对余热整合,以T-Q图为研究工具,构建了完整的余热整合理论与方法,阐述了夹点优化法、弃热、吸收式热泵、电热泵等方法或技术的内在机理、作用效果、使用条件等,用于指导取热流程的设计与优化。针对余热输配,设计出评价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定量指标,揭示了降低回水温度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并分析其对输配和末端传热所起的具体作用。针对系统运行调节,指出由于工业余热热源在安全性和调节性方面存在内在不足,余热热源应该只承担基础负荷,由常规供暖热源参与负荷调节。结合理论研究,在赤峰市建成国内首个铜厂低品位余热集中供暖示范项目,基于测试数据展示了该工程案例的运行效果和取得的综合效益,从而验证了各个关键问题在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实践中的重要性及相应技术方法的可行性。

贾红书,付林,张世钢[9](2013)在《开式吸收式热泵及在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开式吸收式热泵具有结构简单、低品位热能驱动、省电等优点,推广利用该技术,对解决目前面临的城市热源不足及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运行中存在设备腐蚀、不凝性气体等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开式吸收式热泵的研究进展,其应用领域涉及供暖、空调、制冷及工业生产,处理气流包括空气、燃烧后烟气,驱动热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锅炉、天然气锅炉及电厂锅炉等集中热源和分布式能源,结构形式多样化;简述了开式吸收式热泵在工业余热,特别是天然气锅炉烟气余热和湿法脱硫电厂饱和烟气潜热和水回收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运行中出现的溶液腐蚀、不凝气气体及设备堵塞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魏璠[10](2008)在《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清洁的能源,天然气的消费比例近年来快速增长。天然气成分中85-90%为甲烷(CH4),燃烧后产生大量水蒸汽,汽化潜热可观。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潜热加以回收利用,不但能提高天燃气的利用效率,满足节能降耗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实现水的回收。尤其对于以加湿来提高效率的湿化燃气轮机循环,潜热及水回收更能提高系统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现有烟气直接和间接冷凝法用于燃气潜热的回收方式不但受烟气露点影响显着,而且很难实现水及热同时回收,缺陷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吸收式热泵开式循环的方式。开式循环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将闭式循环的热泵系统与液体干燥减湿原理进行结合,是用于燃气潜热及水回收的新型技术手段。本文以供暖型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基础,构建了第二类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该系统以CaCl2溶液为吸收剂,烟气中的水为工质,通过吸收—再生—冷凝过程,实现潜热及水的回收。针对该系统,本文开展了系统模拟分析及关键部件实验研究。具体工作及结果如下:(1)以回收潜热用于供暖为典型应用背景,分别对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及冷凝方式的潜热及水回收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冷凝法受烟气露点影响显着,而开式吸收式热泵不受露点影响,潜热回收量及水回收量均大大高于冷凝法。(2)对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评价。设计条件下系统性能系数(COP)为0.65,不低于同类闭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系统的总(火用)效率为51.1%。对各部件的(火用)分析表明,冷凝器不具备促进系统效率提高的潜力,仅具有回收冷凝水的作用,总(火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减小吸收器及再生器的(火用)损来实现。(3)针对带冷却的降膜式吸收器,建立了沿吸收器高度的一维模型。计算得到的气侧传质系数合理。参数分析表明,进口参数变化对气侧温度影响较小,而对溶液及冷却水温度影响较大。增大降膜管径及增加降膜管长度均利于热量及水的回收利用。(4)建立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变工况模型,在系统确定条件下,就外界参数变化对系统运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则参数范围内,系统性能系数(COP)变化不大,变工矿性能较好。相同供热范围内,烟气湿度变化时,系统性能最稳定;烟气温度及流量,冷却水温度及流量可以作为互相调节的参数,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以实现湿空气透平(HAT)循环的烟气余热及水同时回收为目的,针对HAT循环优化流程,根据不同应用背景,构建了多类型吸收式热泵系统并与HAT循环进行了集成。对集成系统的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的热泵配置和与HAT循环的集成方式可不同程度实现供热、解决水回收及烟气排放等问题。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水回收效果优于闭式循环;输出高温热量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对集成系统的综合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输出中温热量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可实现高效热电联供。(6)搭建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实验台,分别进行了溶液再生及吸收的实验研究。溶液再生实验验证了压力、溶液浓度及溶液沸点之间的关系;溶液再生热负荷实验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在2%左右。在溶液吸收实验中,通过切向进气孔实现了传质效果强化。实验结果验证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理论可信,流程概念可实现。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用于燃气潜热及水回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实用价值,并为该方向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工段废热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工段废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吸收式热泵对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吸收式热泵概述
    2.1 第一种吸收式热泵
    2.2 第二种吸收式热泵
3 吸收式热泵对余热废热的利用
4 总结

(2)基于开式吸收式热泵的连续型真空干燥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粮食干燥概况
        1.1.2 主流粮食干燥方式简述
        1.1.3 开式吸收式热泵连续型真空干燥工艺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空干燥理论研究现状
        1.2.2 真空干燥设备研究现状
        1.2.3 开式吸收式热泵应用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米真空干燥特性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基本概念与公式
    2.3 实验设备、材料和方法
        2.3.1 实验设备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干燥滚筒传热原理与数学建模
    3.1 引言
    3.2 滚筒整体传热系数模型
        3.2.1 滚筒传热机理分析
        3.2.2 模型建立
    3.3 传热面积计算模型
    3.4 传热温差计算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型滚筒真空干燥机设计及装备研制
    4.1 引言
    4.2 连续型滚筒真空干燥机设计
        4.2.1 连续型滚筒真空干燥机的结构设计
        4.2.2 干燥流程
        4.2.3 设计参数的确定
    4.3 连续型滚筒真空干燥机研制
    4.4 滚筒真空干燥机实验研究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设备
        4.4.3 实验方法
        4.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式吸收式热泵型真空干燥系统建模及运行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吸收式热泵原理简介
        5.2.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工作循环
        5.2.2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设计参数选定
    5.3 干燥系统流程
    5.4 系统模型与设计参数
        5.4.1 系统模型
        5.4.2 设计参数
    5.5 系统流程模拟与结果分析
        5.5.1 Aspen plus软件简介
        5.5.2 系统流程建模
        5.5.3 计算结果
        5.5.4 系统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吸收式热泵在造纸机干燥部中的应用研究及新型热力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造纸机干燥部能耗现状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造纸机干燥部热力系统发展现状
        1.2.2 吸收式热泵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
        1.2.3 吸收式热泵在造纸机干燥部的应用前景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2 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应用于造纸机干燥部的可行性分析
    2.1 传统造纸机干燥部热力系统优缺点分析
        2.1.1 蒸汽冷凝水系统优缺点分析
        2.1.2 气罩通风系统优缺点分析
    2.2 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简介
        2.2.1 单级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工作原理
        2.2.2 溶液工质对的性质
        2.2.3 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功能指标
        2.2.4 三种改进循环结构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性能比较
    2.3 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应用可行性分析
        2.3.1 干燥部余热深度回收分析
        2.3.2 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设计及成本回收分析
    3.1 基于双吸收升温型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干燥热力流程改造
        3.1.1 应用于造纸机干燥部的双吸收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系统设计
        3.1.2 造纸机干燥部热力系统改造
    3.2 新型热力系统能耗仿真计算及成本回收分析
        3.2.1 仿真计算过程介绍
        3.2.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3.2.3 成本回收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新型热力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4.1 新型热力控制系统设计
        4.1.1 带测控点的工艺流程图设计
        4.1.2 控制要点与控制难点分析
        4.1.3 控制方案设计
    4.2 余热回收系统最大性能系数间接控制策略研究
        4.2.1 余热回收系统性能系数建模
        4.2.2 系统性能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2.3 最大性能系数间接控制方案和被控物理量求解方法
        4.2.4 基于Matlab平台的最大性能系数间接控制过程仿真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S7-300 PLC的新型热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5.1.1 控制系统外围设备选择
        5.1.2 DCS系统搭建
        5.1.3 测控点数统计及PLC硬件组态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下位PLC程序设计
        5.2.2 上位WinCC界面设计
    5.3 应用软件调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4)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模型
    1.1 液滴运动方程
    1.2 传热传质方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与模型验证
    2.2 燃烧器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2.3 热网水温度的影响
3 结论

(5)新型吸收式热泵工质气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开式吸收式热泵研究进展
    1.3 溴化锂溶液添加剂实验研究进展
        1.3.1 有机物和无机盐类作为溴化锂溶液添加剂实验进展
        1.3.2 离子液体作为溴化锂溶液添加剂研究进展
        1.3.2.1 离子液体的定义和分类
        1.3.2.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3.2.3 离子液体作为溴化锂溶液添加剂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气液相平衡理论、计算模型和测量方法
    2.1 相平衡判据
    2.2 逸度和逸度系数
        2.2.1 逸度和逸度系数的定义
        2.2.2 纯物质逸度和逸度系数的计算
        2.2.3 混合物组元逸度系数的计算
    2.3 活度和活度系数
        2.3.1 活度和活度系数的定义
        2.3.2 活度系数模型
        2.3.2.1 Wilson方程
        2.3.2.2 NRTL方程
        2.3.2.3 UNIQUAC方程
        2.3.2.4 基于基团贡献法的计算模型
    2.4 电解质溶液理论和CHEN-NRTL方程
        2.4.1 CHEN-NRTL方程
    2.5 气液相平衡的计算
        2.5.1 状态方程
        2.5.1.1 Redlich-Kwong(RK)方程
        2.5.1.2 Soave-Redlish-Kwang(SRK)方程
        2.5.1.3 Peng-Robinson(PR)方程
        2.5.1.4 Nasrifar-Moshfeghian(NM)方程
        2.5.2 混合法则
        2.5.2.1 立方型混合法则
        2.5.2.2 HV混合法则
        2.5.3 Antoine方程在气液相平衡计算中的应用
    2.6 气液相平衡测量方法
        2.6.1 直接法
        2.6.2 间接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吸收式工质的气液相平衡实验研究
    3.1 气液相平衡实验测量系统
    3.2 实验药品来源和纯度表
    3.3 实验步骤
    3.4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3.5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吸收式工质的气液相平衡数据分析
    4.1 LiBr/[Emim]Ac/H_2O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测量
        4.1.1 LiBr/[Emim]Ac最佳比例的确定
        4.1.2 LiBr/[Emim]Ac/H_2O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实验数据
        4.1.3 实验结果分析
    4.2 LiBr/[Emim]Cl/H_2O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测量
        4.2.1 LiBr/[Emim]Cl最佳比例的确定
        4.2.2 LiBr/[Emim]Cl/H_2O三元体系气液相平衡实验数据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HCOOK/H_2O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数据测量
        4.3.1 HCOOK/H_2O二元体系气液相平衡实验数据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3.2.1 采用Antoine公式回归
        4.3.2.2 采用CHEN-NRTL方程回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湿废气全热回收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在热湿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1.2.2 吸收机理及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
        1.2.3 新型工质对的研究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构建
    2.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结构
        2.1.1 系统的构建
        2.1.2 系统构件形式的选取
    2.2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工质对的选取
        2.2.1 工质对选取的原则与指标
        2.2.2 确定氯化钙溶液的热物性及状态方程
        2.2.3 水与水蒸气的热物性及相关方程
        2.2.4 烟气的热物性及相关成分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模型构建
    3.1 热回收系统吸收器模型的建立
        3.1.1 喷淋吸收塔模型的构建
        3.1.2 传质界面关系式
        3.1.3 传热传质过程相关系数的确立
    3.2 发生器传热模型的构建
        3.2.1 传热温差计算方法选定
        3.2.2 发生器模型的建立
    3.3 溶液换热器及冷凝换热器模型构建
        3.3.1 溶液换热器模型
        3.3.2 冷凝换热器模型
    3.4 气水换热器模型构建
        3.4.1 气水换热器模型
        3.4.2 气水换热器的烟气结露现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吸收器的传热传质过程特性分析
    4.1 吸收器模型的热质交换模型求解
        4.1.1 工况条件的选取
        4.1.2 吸收器模型的求解过程
    4.2 吸收器热质传递过程沿程变化规律
        4.2.1 吸收过程工质温度及浓度沿程变化
        4.2.2 吸收器工质潜热、显热交换过程分析
    4.3 吸收器入口参数变化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4.3.1 溶液进口参数变化的影响
        4.3.2 液气比变化的影响
        4.3.3 冷却水进口温度变化的影响
    4.4 工质参数与结构参数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4.4.1 传热传质系数分析
        4.4.2 吸收器尺寸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的优化设计分析
    5.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5.1.1 溶液换热器的参数设计及换热面积计算
        5.1.2 冷凝器的参数设计及换热面积计算
        5.1.3 发生器的参数设计及换热面积计算
        5.1.4 气水换热器设计参数及换热面积的设计计算
    5.2 系统设计参数对设计计算结果的影响分析
        5.2.1 吸收器溶液进口参数变化的影响
        5.2.2 吸收器烟气进口参数变化的影响
        5.2.3 发生器浓溶液出口温度变化的影响
    5.3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回收系统的优化设计
        5.3.1 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确立
        5.3.2 系统优化设计的不同优化变量对目标函数的影响
        5.3.3 系统优化设计的优化方法及优化流程确立
        5.3.4 多参数系统优化设计案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回收湿热废气余热的实现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中国能源现状
        1.1.2 湿热废气余热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1.1.3 目前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1.2 吸收式热泵技术发展现状
        1.2.1 吸收式热泵综述
        1.2.2 开式吸收式热泵在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1.2.3 吸收机理及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
        1.2.4 新型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1.2.5 吸收循环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喷射-吸收复合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喷射器概述
        1.3.2 喷射器与吸收式热泵相结合的技术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系统模型与性能分析
    2.1 系统流程图
    2.2 系统流程的热力学分析
    2.3 系统模型的建立
        2.3.1 假设条件
        2.3.2 系统主要部件的模型
    2.4 系统性能分析
        2.4.1 湿热废气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2 吸收器进口溶液浓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3 一效发生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4 液气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5 新蒸汽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应用方案的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
    3.1 应用场合描述
    3.2 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能量回收系统热力计算
        3.2.1 喷射-吸收相结合的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热力循环
        3.2.2 系统设计参数
        3.2.3 喷射系数的计算
        3.2.4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3 不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1 溶液热交换器换热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2 溶液流量对除湿效率与发生能耗的影响
        3.3.3 吸收器进口冷却水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3.4 输出蒸汽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新型热泵系统主要换热设备的传热计算
    3.5 系统主要设备结构设计与安装搭建
        3.5.1 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与装配图
        3.5.2 喷射器结构尺寸设计
        3.5.3 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3.6 预计可获得收益
    3.7 本章小结
4 混合吸收工质饱和蒸汽压的测定与关联
    4.1 混合吸收工质饱和蒸汽压测定
        4.1.1 气液平衡基本原理
        4.1.2 饱和蒸汽压数据测定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数据关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供暖用能现状
        1.1.2 工业能耗与余热利用现状
        1.1.3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界定
        1.1.4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特点
    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的发展
        1.2.1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的适宜性
        1.2.2 国外发展概况
        1.2.3 国内发展概况
        1.2.4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发展现状小结
    1.3 低品位工业余热集中供暖系统关键问题
    1.4 关键问题的已有研究综述
        1.4.1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
        1.4.2 余热采集
        1.4.3 余热整合与输配
        1.4.4 系统运行调节
        1.4.5 既有研究小结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目标
        1.5.3 本文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本质
    2.1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分析
        2.1.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T-Q图与 火积耗散
        2.1.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过程的目标
    2.2 基于火积分析理论对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关键问题的再解读
    2.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中的不完善与火积耗散
        2.3.1 采集、整合与输配过程的 火积耗散拆分
        2.3.2 采集、整合过程的不完善度定义
        2.3.3 余热热源的等效热源(理想热源)
    2.4 减少不完善度与改变火积耗散分配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的统计
    3.1 分层级的低品位工业余热信息统计的目标
    3.2 与统计目标相适应的低品位工业余热统计方法
    3.3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地区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3.3.1 第一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3.3.2 我国北方地区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3.4 第二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与北方重点工业省市的低品位余热量统计结果
        3.4.1 典型高能耗工业部门的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3.4.2 北方重点工业省市低品位工业余热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工程调研
    4.1 第三层级目标的统计方法
    4.2 赤峰铜厂余热调研
        4.2.1 赤峰铜厂基本信息
        4.2.2 赤峰铜厂余热概述
        4.2.3 赤峰铜厂余热统计结果
    4.3 迁西钢厂余热调研
        4.3.1 迁西钢厂基本信息
        4.3.2 迁西钢厂余热概述
        4.3.3 迁西钢厂余热统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
    5.1 低品位工业余热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方式
        5.1.1 按热源介质的物质状态分类
        5.1.2 按热源放热过程的特性分类
        5.1.3 按热源介质在生产工艺中的阶段分类
        5.1.4 常见的低品位工业余热
    5.2 不同类别余热采集过程的特点、问题与解决方向
        5.2.1 烟气 /空气
        5.2.2 水
        5.2.3 蒸汽
        5.2.4 固体产品
        5.2.5 酸 /油
        5.2.6 壁面 /辐射
        5.2.7 中间环节 /末端环节
    5.3 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过程中的共性突出问题与技术难点
        5.3.1 共性问题 1:腐蚀性、磨损性和堵塞性
        5.3.2 共性问题 2:热量损失和品位损失
    5.4 典型低品位工业余热采集方法与技术应用案例
        5.4.1 一种利用多级热管锅炉的烟气余热采集系统
        5.4.2 一种采用非接触式换热的冲渣水余热梯级取热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余热整合与输配
    6.1 余热整合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6.1.1 整合的实质
        6.1.2 减少火积耗散与提高供水温度的等价性
        6.1.3 整合的目标
    6.2 夹点优化法
        6.2.1 热复合曲线的合成
        6.2.2 夹点确定
    6.3 夹点优化法的不足与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
        6.3.1 热源不完善对最高供水温度的制约
        6.3.2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1:合理“弃热”
        6.3.3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2:吸收式热泵
        6.3.4 热源不完善度的改善方法 3:电热泵
    6.4 余热整合方法的案例描述
        6.4.1 问题描述
        6.4.2 情形 1
        6.4.3 情形 2
        6.4.4 情形 3
        6.4.5 情形 4
    6.5 余热输配问题的实质与目标
        6.5.1 输配的实质
        6.5.2 对热网一次侧回水温度影响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6.5.3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意义
        6.5.4 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技术及其对供暖系统产生的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运行调节
    7.1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实质
        7.1.1 工业生产与集中供暖的特点与关系
        7.1.2 工业余热与常规供暖热源的比较
        7.1.3 调节问题的实质
    7.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要求与方法
        7.2.1 低品位工业余热在供暖系统中的地位
        7.2.2 低品位工业余热供暖系统调节的方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工程案例
    8.1 工程概况
        8.1.1 工程所在地概况及供暖现状
        8.1.2 工程项目进度总览
    8.2 示范工程整体设计
    8.3 示范工程运行效果测试
        8.3.1 铜厂内吸收式热泵运行情况
        8.3.2 工业余热取热系统运行情况
        8.3.3 末端用户室温
    8.4 示范工程综合效益
        8.4.1 社会效益
        8.4.2 经济效益
        8.4.3 环境效益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典型高耗能工业部门低品位余热资源分析
    A.1 典型水泥厂(非金属制造)余热资源分析
    A.2 典型铜厂(有色金属冶炼)余热资源分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现有燃气潜热回收技术
    1.3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研究现状
        1.3.1 吸收式热泵简介
        1.3.2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进展
    1.4 降膜吸收器研究现状
    1.5 吸收式热泵系统在HAT循环中的应用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1 理论方面的主要工作
        1.6.2 实验方面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与冷凝方式燃气潜热回收效果比较
    2.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描述
    2.2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工质的选择及参数确定
        2.2.1 吸收式热泵系统工质选择
        2.2.2 相关公式
        2.2.3 工质平衡方程
    2.3 供暖工况算例
        2.3.1 冷热源设计参数
        2.3.2 表面式冷凝法燃气潜热回收流程
        2.3.3 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设计参数
    2.4 流程模拟及结果分析
        2.4.1 流程模拟结果
        2.4.2 回收效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热力学评价
    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
        3.1.1 热泵系统单元部件模型
        3.1.2 系统性能研究
        3.1.3 系统性能评价及参数分析
        3.1.4 条件变化对系统性能影响汇总
    3.2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的(火用)分析
        3.2.1 系统(火用)分析模型
        3.2.2 系统(火用)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收过程热质传输及热泵系统的变工况性能
    4.1 降膜吸收过程的热质传输
        4.1.1 竖直管降膜吸收过程传热传质模型
        4.1.2 数值方法和边界条件
        4.1.3 吸收过程模拟结果及讨论
    4.2 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变工况
        4.2.1 开式吸收式热泵系统变工况分析模型
        4.2.2 设计工况模拟结果
        4.2.3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变工况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合吸收式热泵的HAT循环综合系统分析
    5.1 湿空气透平(HAT)循环
        5.1.1 流程模拟参数
        5.1.2 模拟结果
    5.2 吸收式热泵系统
        5.2.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
        5.2.2 闭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
    5.3 综合系统流程描述
        5.3.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与HAT循环的结合
        5.3.2 闭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与HAT循环的结合
    5.4 系统模型求解
    5.5 流程模拟结果及分析
        5.5.1 模拟结果汇总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部件实验研究
    6.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实验装置
        6.1.1 实验部件设计
        6.1.2 测量控制仪表
    6.2 溶液再生实验
        6.2.1 实验工况选择
        6.2.2 实验结果分析
    6.3 溶液吸收实验
        6.3.1 实验工况选择
        6.3.2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符号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工段废热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吸收式热泵对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A]. 聂淑雨. 2021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2]基于开式吸收式热泵的连续型真空干燥系统设计及性能分析[D]. 潘永坤.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吸收式热泵在造纸机干燥部中的应用研究及新型热力控制系统设计[D]. 易兆祥.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4]用于烟气全热回收的全开式吸收式热泵[J]. 杨波,江亿,付林,张世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5]新型吸收式热泵工质气液相平衡研究[D]. 张翔宇. 浙江大学, 2018(06)
  • [6]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湿废气全热回收系统特性研究[D]. 石晓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7]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回收湿热废气余热的实现及优化[D]. 李化淼.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8)
  • [8]低品位工业余热应用于城镇集中供暖关键问题研究[D]. 方豪. 清华大学, 2015(07)
  • [9]开式吸收式热泵及在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 贾红书,付林,张世钢. 化工进展, 2013(12)
  • [10]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D]. 魏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8(10)

标签:;  ;  ;  ;  ;  

吸收式热泵回收氯碱蒸发段余热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