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的创新

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的创新

一、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梅仕超[1](2021)在《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及其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阿里巴巴为首的金融科技公司快速崛起并对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冲击,业界甚至一度认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可能会被颠覆。然而,到了2018年前后,由于大量的P2P平台问题暴露,互联网金融的热潮逐渐退去,学界和业界开始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以及金融科技等新的名词开始出现在学术研究中,并且随着银行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与前几年不同的变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观察和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关系,从而为思考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一些新的启发。文章的主要工作是在大量梳理和总结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新的思路。首先,将“金融科技”一词分解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科学技术两个部分;其次,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成由来自金融科技企业的外部竞争和金融科学技术的应用两部分构成,并在理论分析中指出,由于两种影响在不同时期的影响效果不同,金融科技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可能呈现不同的效果。最后,在实证研究中发现,金融科技在短期内由于银行外部竞争和内部研发投入,降低了银行经营效率,而在长期,实证结论与现有文献一致,金融科技的发展将逐渐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率。文章的主要创新点与成果是提出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两条路径,并在实证中证明来自两条路径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内存在不同的影响效果,从而解释了现有文献存在分歧的原因。

于晓婧[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蓬勃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传统银行业承受着来自同业、异业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不但被各大支付机构“截胡”了存款资金来源,就连贷款的投放也被压缩侵占,第三方支付竞争下的“技术脱媒”更是雪上加霜。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的存款及贷款业务利差收入正在逐步被侵蚀,唯有不断创新,顺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才能在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综合化银行的迭代中站稳脚跟。本文以Z银行YT分行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模型,通过对Z银行YT分行面临的外部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四个维度的分析,评估外部环境对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整个社会环境对于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影响来说都是积极正面的。同时,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并结合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深入研究Z银行YT分行发展金融科技业务面临的外部行业竞争强度以及自身业务发展优势劣势。研究发现,Z银行YT分行在发展金融科技业务过程中,存在分行技术支持力量不足、场景开发思路局限、牵头管理部门责任不明、绩效考核力度不足等问题。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并通过对比波特成本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可行性,选定差异化战略为Z银行YT分行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在确定了适合的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后,指出Z银行YT分行应从产品差异化、营销模式差异化、场景差异化、营销渠道差异化、目标客户差异化等五个方面实施差异化战略。产品方面应充分利用总行技术支持,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营销模式方面应逐渐减少传统线下营销模式,金融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画像,不断提升营销精准度。场景差异化方面,要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寻求与第三方科技金融公司以及平台公司的合作机会,拓展丰富业务场景,提升客户粘性。营销渠道差异化方面要充分利用Z银行线上平台,零售及公司条线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可观的客户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社交生态圈,对于业务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标客户方面,要细分客群,按照客户层次进行对应的金融科技产品营销。为促进竞争战略的顺利有效实施,本文还从文化氛围、组织架构、信息化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等四方面提出合理的保障措施。金融科技业务是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催生的产物,各家银行都仍处在不断的探寻与摸索过程,本文以分行实际业务发展及总行战略实践的角度出发,科学的提出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及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为决策者及同业业务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汤文珏[3](2020)在《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银行业务需求的等级提升,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让传统的金融行业有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科学技术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结合,更是让全球市场上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促进了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作为一种应互联网金融而生的新型银行服务,其成本比传统银行业务的成本低,使用又比传统银行业务快捷因而备受客户的青睐。作为中国最早发展电子银行的商业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其电子银行业务已成为重要的创新来源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相应的有关电子银行业务的问题也就显现出来。本文基于客户关系理论、用户体验理论和7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首先分析了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发展现状,然后,基于对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用户体验情况分析,揭示了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一是产品线广度欠缺,二是价格优势体现得不明显,三是渠道规划尚不清晰,四是宣传效果不明显,五是人员营销能力不足,六是不同系统的风格不一致,七是操作便捷性有待提高。继而,基于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具体方案,主要包括:优化业务流程以提高产品质量,设定合理价格以扩展客户群体规模,开辟各类渠道以实施分层次精准营销,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扩展宣传手段,提升电子银行业务人员服务能力,整合各个系统形成统一客户视图以及基于系统流程优化提升交互体验。最后,本文归纳总结了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包括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打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内部条线联动和支撑以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这四个方面。

金小锋[4](2020)在《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陆续出现网络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等新颖的金融工具,而互联网金融产品也以各种形式活跃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平时使用最频繁的无疑就是余额宝、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依靠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迅速发展,逐步完善,这对传统银行业垄断金融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分流了银行的客户,影响银行存储、贷款、理财等业务,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鹿城农商银行作为温州传统金融机构,资金规模、抵御风险能力不如规模上万亿的国有银行。作为中小银行,其本身就存在这些客观问题,鹿城农商银行关键还是要对内转型完善,对外开拓进取。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做了梳理,简单介绍互联网金融概念、特点及业务分类,进而以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而后运用SWOT及PEST等战略分析工具,对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调整优化经营战略、创新金融产品、加强科技创新及互联网人才培养、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客户大数据库五条发展策略。本文研究有助于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业务和经营模式创新,推进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的转型升级,实现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有机融合。

孟娜娜[5](2020)在《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与机制研究 ——基于银行业竞争视角》文中认为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与社会福利的有效增进。作为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于2015年12月底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普惠金融应该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这使得普惠金融正式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战略内容之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产生与兴起直接促进了新兴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不断融合,并使之迅速发展成为与传统金融业并存的一门新兴产业。金融科技在扩大金融服务边界,提高金融供给能力的同时,也给普惠金融的重要供给者——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风险承担、市场势力、经营绩效,甚至发展战略带来一定程度影响,并进一步深入影响整个银行业竞争格局。那么,金融科技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产生影响?产生了哪些影响?影响机制是什么?能否有助于商业银行破解其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这些都将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以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机制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理论分析以及实证检验多视角研究了我国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微观银行业竞争影响路径与宏观银行业竞争影响路径以及金融科技通过银行业竞争路径,进一步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果。在我国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现状的研究中,首先,利用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数据库》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可获得性调查》数据,从金融服务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视角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其与不同类型国家(经济体/大区域)的差距,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其次,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数据库》和中国互联网络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等数据分析我国金融科技产业以及金融科技渗透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两方面研究说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且商业银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金融科技产业,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科技影响普惠金融的理论分析中,首先,基于金融排斥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构建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影响路径与影响机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微观银行业竞争和宏观银行业竞争两个视角分析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影响路径。一方面,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信息溢出效应”作用下的内在机制和“市场挤出效应”作用下的外在机制影响微观银行业竞争。另一方面,金融科技通过产业竞争效应和空间地理效应影响宏观银行业竞争。最后,分析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带来的“挤出效应”和技术溢出带来的“鲶鱼效应”两个方面。在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实证分析中,一方面,从微观银行个体层面,利用185家商业银行微观数据和地市级层面经济金融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于微观银行业竞争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于不同类银行微观竞争水平的影响效果。研究显示:(1)金融科技对于微观银行业竞争存在显着影响。(2)金融科技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微观竞争水平影响存在异质性。当银行微观竞争水平由非市场化的市场势力决定时,金融科技的内在影响机制会促进微观银行业竞争,外在影响机制不利于微观银行业竞争,该结论在6大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等内资银行分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中得到了有力证实。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不同类型内资银行的市场化市场势力形成与演化。另一方面,从宏观银行业层面,利用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经济金融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的影响机制。研究显示:(1)在省际之间,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存在显着的空间地理效应,且表现为显着的空间依赖效应。(2)金融科技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存在显着的产业竞争效应,金融科技有助于降低银行业集中度,并促进地区“最优银行业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地区银行业竞争。(3)金融科技通过“产业挤出”和“技术溢出”两个作用渠道影响地区银行业竞争,且两个渠道对于地区银行业竞争均发挥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在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中,利用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经济金融数据,运用迭代GMM回归方法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果。研究显示:(1)金融科技会通过产业竞争机制给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带来“挤出效应”,也会通过技术溢出机制给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带来“鲶鱼效应”。其中,“挤出效应”给普惠金融带来显着的负面影响,而“鲶鱼效应”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2)金融科技对于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边际影响会受到银行业竞争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银行业竞争增强,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鲶鱼效应”逐步减弱。换言之,金融科技能够降低银行业集中度过高给普惠金融带来的不利影响。(3)在金融科技的三个维度中,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发挥的“挤出效应”和“鲶鱼效应”相对更强。在金融科技的三类典型业务中,数字支付和互联网信贷的“挤出效应”和“鲶鱼效应”相对更强。(4)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覆盖率水平存在显着的“挤出效应”和“鲶鱼效应”,但是对于其实际使用情况的影响不显着。最后,根据现状分析、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等研究结论提出商业银行在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科技利用率、制定差异化金融科技战略以及建立与金融科技企业多渠道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首次从金融排斥和金融发展等基础理论出发,基于银行业竞争视角探讨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与影响机制。与已有的文献相比,本文的实证设计细致深入,从影响路径和影响机制两个方面构建金融科技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微观银行个体和宏观银行业两个层面实证检验金融科技促进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市场势力形成与演化,缓解银行业存在的“马太效应”,促进不同类型银行之间有效竞争,进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路径与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对于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突破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有效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张琦[6](2020)在《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重要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历经数次改革,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进入转型阵痛期,银行业获取优质资产的难度在不断上升;同时,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金融监管也在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导致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经营风险却不断上升,亟需探寻改革路径。金融科技的兴起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转型动力。通过与新兴科技的有机融合,银行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突破传统业务局限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金融科技在带来改革动力的同时,也对银行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金融科技的新兴金融业态正在持续蚕食着银行业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提升了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因此,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正面提升居多还是负面冲击居多?能否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就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风控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本文发现目前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各方面竞争力相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而言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更具发展潜力。同时,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在资产不良率和净息差方面的表现,以及资本约束情况的变化,发现由制度因素推动的转型路径在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2)中国是金融科技大国,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总体而言落后于美国,本文认为底层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在战略规划、学术研究、产业发展、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现状,本文发现中国金融科技相对于美国而言,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速度和效率远超美国,并且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金融科技相关产业比美国更具发展前景;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无论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还是云计算,中国与美国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金融科技人才也相对匮乏。(3)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各类传统业务经营指标的变化,本文发现:在金融科技发展的上一个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我国银行业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降低了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进而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在负债业务领域,互联网理财分流了银行业的存款资金,尤其是住户存款受到了强烈影响,从而增加了我国银行业获取资金的成本,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在资产业务领域,互联网信贷主要针对传统金融服务覆盖较少的长尾客户群体,因此对银行业的冲击因银行类型而异: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比较有限,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小的影响,而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中间业务领域,通过快捷高效的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抢占了银行业大量支付清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财富管理业务也受到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信贷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分流影响,银行业中间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4)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处于两期叠加的发展阶段。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发生,但是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对银行业传统业务的改革机制后发现,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和前景正在不断显现。并且,在分析国内外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的成功案例后发现,通过发挥金融科技在银行业转型升级途径中的优势作用,银行业在盈利能力、创新能力和风控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不断提升。(5)本文用Malmqusit指数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来近似反映银行业竞争力的变化。2008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去受到几次外界宏观因素冲击之外,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快,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相对较慢;金融科技通过优化风控水平、强化创新能力等有效途径,对我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着的正面提升作用;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有所不同,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提升效应最高,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提升次之,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提升作用不显着。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我国银行业与金融科技的有机融合,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1)在国家政策层面,应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扫清银行业金融科技应用障碍,发挥基础科技研究带动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扩大高素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供给;(2)在行业监管层面,应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立法,构建行业监管框架,深化金融监管与先进科技的有效融合,加强与国外监管机构的交流联系,学习国外先进金融科技监管理念;(3)在银行发展层面,应强化金融科技发展理念,积极与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多方面合作,投资或并购金融科技企业,并且加强新型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合规科技的落地应用,提升风险控制准确性。同时,应综合发挥金融科技对于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深入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因行制宜确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林鸿茹[7](2020)在《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随着余额宝开发应用,金融界原有市场平衡被打破,银行躺着赚钱的时代已不复存在,未来银行业将面临更加严苛的竞争挑战。而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能够与互联网金融相抗衡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及服务方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降低银行经营及服务成本,扩大其利润空间,同时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控,促进电子银行业务高效、稳健发展。本文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农业银行F支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机遇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从产品、服务、营销三个方面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深入发展,从风险管控、科技发展、人才建设、绩效分配等方面为其提供保障。本文研究发现要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关键在于顺应时代潮流,在产品方面,应把高新金融技术作为有力后盾,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创新发展,满足客户足不出户的便捷要求。在服务方面,应以客户服务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在营销方面,应利用银行自有营销系统,通过甄别客户,对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本文从F支行的角度出发,对F支行进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及指导价值。

张蕊[8](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崔洁[9](2020)在《直销银行创新模式问题研究 ——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指出,要把金融工作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局中思考,要完善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改善配套政策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和建设规划。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家对金融安全和风险防控提出更高要求。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技术向传统银行业延伸和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模式,没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与客户进行交易,是金融创新的一大突破。国内直销银行在短期内得到迅猛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和银行转型的红利,然而因其体制结构及监管制度等尚不完善,直销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民生直销银行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直销银行,在市场竞争占有优势地位,是直销银行发展道路上的引领者,经过产品研发和服务体系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运营模式越来越贴合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其创新模式基本代表了直销银行的业务创新水平。“集团钱包生态系统”是直销银行4.0模式下的代表之作,是银行和企业集团强强联合,使银企战略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企业管理普遍信息化和自动化致使银企直联业务需求日益增加,集团钱包是民生银行基于银企直联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集团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结合企业文化进行银企综合开发,主要包括平台会员钱包计划、员工福利计划、分销增值计划等。集团钱包的运作模式起源于线上与三方企业组合的综合模式,运维过程中又借鉴线上+线下网点组合模式。集团Y钱包的方案设计解决对策是直销银行业务创新的具体体现,对直销银行的创新提供案例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直销银行创新模式运营和发展中的问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金融创新相关理论和直销银行相关文献研究这些问题内在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重点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展开直销银行集团钱包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民生银行基于Y集团的代发、支付、理财需求及集团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应用,利用直销银行账户功能进行业务创新,使用科技手段实现银企系统对接,完成Y钱包在集团内部投入使用。然而,作为首次使用银企直联的模式进行实体企业综合开发的创新案例,在项目开发、方案实施、业务推广、后期维护等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和归纳,结合金融创新相关理论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原因分析,基本归结为体制和监管问题、风险管理问题、产品及服务等问题,在对策和建议方面,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和技术推进等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并对直销银行集团钱包模式的总体定位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议,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及互联网银行的可取之处对直销银行创新发展给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解决了Y钱包当前运营和发展中的问题,促进集团钱包生态系统更加成熟和完善;集团钱包系统是适合银企综合开发的成功模式,帮助企业实现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帮助银行打开了更多获客渠道,使业务规模有质和量的飞跃,对直销银行发展意义深远;本文提出的对策方案同样适用于其他直销银行创新业务模式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的建议对直销银行整体业务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都有积极引导作用。Y钱包的开发是民生银行综合开发民企战略客户的成功案例,是集团钱包模式的具体呈现,这种创新模式运用直销银行创新技术手段完成集团内所有员工的综合开发,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它的成功上线使银行和企业达成双赢,这种业务创新模式将会赢得更多企业和平台的青睐,为今后的战略客户综合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直销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业务多元化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使直销银行呈现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民生直销银行不断改革创新,定制个性化方案满足市场需求,并能积极应对风险和监管问题,对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规避监管理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国直销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创新模式的成熟尚需时日,需要进一步调整体制结构、完善产品体系、加强风险管理和市场监督、拓宽获客渠道、加强建设直销银行人才队伍等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无论对直销银行银企合作模式、还是银行转型发展、金融创新模式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政策的完善,直销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提高安全防范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使其业务创新得到稳健持续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改革和金融稳定。

余海萍[10](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和发展模式的不断变化,零售业务逐渐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焦点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撑,在获取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平衡对公业务和金融同业业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跨界竞争的线上线下极速突围,银行零售业务的金融风险充分暴露,主要依靠零售资产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维系,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主要依靠铺网点、铺人员的跑马式的竞争模式更不可持续。在过去的几年间,互联网得到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用户规模还是技术支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快速渗透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传统的战略略显乏力,过去赖以生存的渠道优势、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似乎远远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商业银行需因势利导,加快零售业务转型,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零售业务近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各家银行都在着力探讨零售业务转型的方案和未来业务结构化调整的着力点。本文以金融创新、企业再造、客户关系管理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转型方向、具体路径及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结合“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案例展开进一步的论述,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概念,明确二者的一般分类,并介绍零售业务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依据。其次,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助于零售业务扩宽业务办理渠道、降低业务办理成本、便于客户资源的获取及提高服务质量,为零售业务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会弱化商业银行的中介作用、冲击银行的客户基础,加剧市场竞争,为零售业务的的发展带来挑战。再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可从业务、渠道、营销、交易四个方向进行转型,通过变更经营模式、积极发展零售中间业务、开拓电子渠道、搭建开放式合作平台,实现业务轻型化、渠道一体化、营销场景化和交易智能化。分析发现,银行零售业务在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业务和客户结构失衡、人才和技术壁垒、管理水平落后、多渠道建设困难、客户体验差等多方面问题。最后,以招商银行为案例,分析了其转型的原因和过程,并从中总结出相关的转型经验,进而从政府、银行、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如政府应优化发展环境、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社会应积极助力转型。

二、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数字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
    第三节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
    第四节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影响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
        三、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五节 总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金融科技的理论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二、数字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
        三、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
        四、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影响
        一、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三、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传导机制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数据处理
        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
        三、控制变量
    第二节 模型设定
        一、模型一
        二、模型二
    第三节 结果分析
        一、模型一
        二、模型二
        三、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的细化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概括
    第二节 建议对策
        一、各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
        二、发展策略的总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互联网背景下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银行竞争战略研究理论
    2.2 银行业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研究理论
    2.3 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趋势预测
    2.4 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模式研究理论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3.1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
        3.1.2 政治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潜在进入者威胁
        3.2.4 替代品威胁
        3.2.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3.3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3.3.1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面临的机遇
        3.3.2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面临的威胁
        3.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第4章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4.1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价值链分析
        4.1.1 基本活动
        4.1.2 辅助活动
    4.2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的优势与劣势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Z银行金融科技业务SWOT分析
第5章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战略目标
        5.1.1 短期目标
        5.1.2 长期目标
    5.2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5.2.1 成本领先战略
        5.2.2 差异化战略
        5.2.3 聚焦战略
    5.3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5.3.1 产品差异化
        5.3.2 营销模式差异化
        5.3.3 场景差异化
        5.3.4 营销渠道差异化
        5.3.5 目标客户差异化
第6章 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6.1 文化保障
        6.1.1 加强Z价值观宣导
        6.1.2 树立创新典型
    6.2 组织保障
    6.3 信息化保障
        6.3.1 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
        6.3.2 加快分行APP专区建设步伐
        6.3.3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内外赋能
    6.4 人员保障
        6.4.1 打造前中后台专业化人才梯队
        6.4.2 加强内部金融科技业务知识培训
        6.4.3 组织员工观摩学习
        6.4.4 提升金融科技奖励力度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
    7.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发现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2.1.1 电子银行定义
        2.1.2 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2.1.3 电子银行业务的形式
    2.2 营销策略概述
        2.2.1 营销策略定义
        2.2.2 营销策略的要点
    2.3 理论基础
        2.3.1 客户关系理论
        2.3.2 用户体验理论
        2.3.3 7P营销组合理论
第3章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3.1.1 电话银行业务
        3.1.2 手机银行业务
        3.1.3 网上银行业务
        3.1.4 个性化电子银行业务
    3.2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现状
        3.2.1 产品策略
        3.2.2 价格策略
        3.2.3 渠道策略
        3.2.4 促销策略
        3.2.5 人员策略
        3.2.6 有形展示策略
        3.2.7 过程策略
    3.3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用户体验情况分析
        3.3.2 产品线广度欠缺
        3.3.3 价格优势体现不明显
        3.3.4 渠道规划尚不清晰
        3.3.5 宣传效果不明显
        3.3.6 人员营销能力不足
        3.3.7 不同系统的风格不一致
        3.3.8 操作便捷性有待提高
第4章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
    4.1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思路分析
        4.1.1 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目标
        4.1.2 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规划
    4.2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具体方案
        4.2.1 优化业务流程以提高产品质量
        4.2.2 设定合理价格以扩展客户群体规模
        4.2.3 开辟各类渠道以实施分层次精准营销
        4.2.4 利用电商平台的建设扩展宣传手段
        4.2.5 提升电子银行业务人员服务能力
        4.2.6 整合各个系统形成统一客户视图
        4.2.7 基于系统流程优化提升交互体验
第5章 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5.1 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
    5.2 打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5.3 加强内部条线联动和支撑
    5.4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客户体验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2.1 互联网金融概念
    2.2 互联网金融理论
        2.2.1 长尾理论
        2.2.2 普惠金融理论
        2.2.3 金融功能理论
        2.2.4 金融脱媒理论
    2.3 互联网金融特点
        2.3.1 普惠金融
        2.3.2 效率金融
        2.3.3 低成本化金融
        2.3.4 大数据金融
    2.4 互联网金融分类
        2.4.1 第三方支付
        2.4.2 P2P网贷
        2.4.3 众筹
        2.4.4 区块链
        2.4.5 互联网理财
第3章 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概况
        3.1.1 总体概况
        3.1.2 业务状况
        3.1.3 经营效益
    3.2 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及现状
        3.2.1 发展进程
        3.2.2 发展现状
第4章 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分析
    4.1 PEST分析
        4.1.1 政策因素分析
        4.1.2 经济因素分析
        4.1.3 社会因素分析
        4.1.4 技术因素分析
    4.2 SWOT分析
        4.2.1 内部优势分析
        4.2.2 内部劣势分析
        4.2.3 外部机会分析
        4.2.4 外部威胁分析
第5章 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5.1 调整优化经营战略
        5.1.1 突破传统经营理念,建立互联网思维
        5.1.2 培育整合线上金融平台
        5.1.3 发展线下社区银行
        5.1.4 打造鹿城农商银行聚合模式
    5.2 加强科技创新及互联网人才培养
        5.2.1 加强科技创新
        5.2.2 培育互联网人才
    5.3 创新金融产品
        5.3.1 银行产品整体规划
        5.3.2 细分金融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
        5.3.3 开发多元化中间业务及产品
    5.4 加强风险管理
        5.4.1 完善互联网用户身份认证
        5.4.2 完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
        5.4.3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记录
    5.5 建立客户大数据库
        5.5.1 线下走访,完善客户数据
        5.5.2 线上合作,拓宽客户数据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与机制研究 ——基于银行业竞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1 金融科技
        1.3.2 普惠金融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创新
        1.6.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
        2.1.1 普惠金融的提出与内涵
        2.1.2 普惠金融的测度
        2.1.3 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作用与“现实困境”
    2.2 金融科技的文献综述
        2.2.1 金融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2.2 金融科技的普惠金融效应
    2.3 银行业竞争与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
        2.3.1 银行业竞争的测度与衡量
        2.3.2 银行业竞争影响普惠金融
    2.4 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竞争的文献综述
        2.4.1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市场的影响
        2.4.2 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业竞争
        2.4.3 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差异化影响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我国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3.1.1 来自世界银行《Global Findex Database》的数据分析
        3.1.2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financial Access Survey》的数据分析
    3.2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我国金融科技应用的现状与国际比较
        3.2.2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科技影响普惠金融的理论分析
    4.1 普惠金融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
        4.1.1 金融排斥带来普惠金融发展诉求
        4.1.2 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4.1.3 普惠金融发展的突破策略:金融科技
    4.2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影响路径的理论分析:银行业竞争路径
        4.2.1 微观银行个体层面的理论分析
        4.2.2 宏观银行业层面的理论分析
    4.3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银行业竞争视角
        4.3.1 产业竞争带来的“挤出效应”
        4.3.2 技术溢出带来的“鲶鱼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分析:微观银行个体层面的实证检验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5.2.2 数据来源
        5.2.3 模型构建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金融科技影响微观银行业竞争的实证结果:全样本
        5.3.3 金融科技影响微观银行业竞争的实证结果:分样本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分析:宏观银行业层面的实证检验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选择与说明
        6.2.2 主要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6.2.3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2 SLM模型和SEM模型的选择检验
        6.3.3 实证结果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机制分析:银行业竞争视角的实证检验
    7.1 问题的提出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7.2.2 数据来源
        7.2.3 模型构建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金融科技影响普惠金融水平的回归结果分析
        7.3.3 进一步分析: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影响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推进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8.2.2 提高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利用率
        8.2.3 制定合理的金融科技战略
        8.2.4 建立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多渠道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6-2018年度各国普惠金融指数综合测度值
附录B 2011-2017年度微观银行业竞争(lerner)测度值
附录C 2011-2016年度各省银行业竞争(HHI)测度值
附录D 2011-2016年度各省普惠金融(findex)测度值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科技研究综述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2.1.2 金融科技的功能
        2.1.3 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2.2 银行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1 银行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银行业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2.3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2.3.1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正面影响
        2.3.2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我国银行业发展与竞争力的演化
    3.1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
        3.1.1 我国银行业二元化改革时期
        3.1.2 我国银行业多元化改革时期
        3.1.3 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时期
    3.2 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2.1 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3.2.2 我国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分析
        3.2.3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能力分析
        3.2.4 我国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我国银行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科技的内涵、细分领域和我国发展现状
    4.1 金融科技内涵、发展和业务模式
        4.1.1 金融科技的内涵
        4.1.2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4.1.3 金融科技的参与主体和业务模式
    4.2 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
        4.2.1 大数据
        4.2.2 人工智能
        4.2.3 区块链
        4.2.4 云计算
    4.3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
        4.3.1 中美金融科技比较综述
        4.3.2 各类底层技术的中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科技影响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5.1 金融科技对于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冲击
        5.1.1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负债业务的冲击
        5.1.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资产业务的冲击
        5.1.3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冲击
    5.2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5.2.1 大数据与银行分析能力升级
        5.2.2 人工智能与银行经营能力提升
        5.2.3 区块链与银行业务创新
        5.2.4 云计算与银行信息系统升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计量模型的建立
    6.2 变量描述
    6.3 研究样本与统计性描述
        6.3.1 研究样本
        6.3.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6.4 基准回归结果
    6.5 异质性检验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国家政策层面
        7.2.2 行业监管层面
        7.2.3 银行发展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银行概念
        2.1.2 电子银行业务类型
    2.2 相关理论
        2.2.1 长尾理论
        2.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3 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SWOT理论模型
        2.3.3 波特五力战略理论
第3章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PEST宏观环境分析
        3.1.1 P(politics)政治环境分析
        3.1.2 E(economy)经济环境分析
        3.1.3 S(society)社会环境分析
        3.1.4 T(technology)技术环境分析
    3.2 波特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2.3 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4 潜在竞争者进入分析
        3.2.5 替代品的威胁能力分析
第4章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农业银行F支行的基本状况
        4.1.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现状
        4.1.3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SWOT分析
        4.2.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4.2.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与威胁
第5章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实施策略
    5.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及目标
        5.1.1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方向
        5.1.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目标
    5.2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新模式
        5.2.1 发展电子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
        5.2.2 发展电子银行O2O智能缴费模式
        5.2.3 推动农银E管家发展进程
    5.3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核心服务策略
        5.3.1 提升客户体验
        5.3.2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5.4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新思路
        5.4.1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创建社交金融生态圈
        5.4.2 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平台进行精准营销
        5.4.3 完善营销机制提升网银动户率
第6章 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实施保障
    6.1 风险制度保障
    6.2 科技技术保障
    6.3 人才保障
        6.3.1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6.3.2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9)直销银行创新模式问题研究 ——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综述
2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概述
        2.1.1 直销银行的概念
        2.1.2 直销银行的特征
        2.1.3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与其他业务模式的区别
    2.2 直销银行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创新”理论
        2.2.2 “技术推进”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长尾理论”
    2.3 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分类对比
        2.3.1 国外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分类
        2.3.2 我国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分类
3 直销银行业务模式发展概况
    3.1 直销银行发展背景分析
        3.1.1 直销银行创新发展历程
        3.1.2 我国直销银行宏观市场分析
        3.1.3 我国直销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直销银行创新模式的迭代升级
        3.2.1 直销银行1.0“互联网化”
        3.2.2 直销银行2.0“四朵云”
        3.2.3 直销银行3.0“开放银行”
        3.2.4 直销银行4.0“金融云+产业云”
4 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案例分析
    4.1 民生直销银行开发Y钱包的案例背景
        4.1.1 民生直销银行竞争环境分析
        4.1.2 Y集团背景介绍
        4.1.3 Y钱包的开发背景分析
        4.1.4 民生银行与Y集团的战略合作
    4.2 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方案设计
        4.2.1 Y钱包的个性化功能
        4.2.2 银企直联简化开户流程
        4.2.3 优化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4.2.4 “Y钱包”成果展示
    4.3 Y钱包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3.1 用户对产品满意度不高
        4.3.2 客户维护处于被动地位
        4.3.3 产品赎回和账户功能受限
        4.3.4 账户安全问题突显
    4.4 Y钱包业务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产品及服务体系不完善
        4.4.2 直销银行内部体制的制约
        4.4.3 监管政策对业务发展的限制
        4.4.4 风险管理缺失带来安全问题
5 改善集团钱包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用户体验
        5.1.1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5.1.2 客群精准定位和分类
        5.1.3 定制化营销服务新体验
        5.1.4 强化业务创新理念
    5.2 改善运营模式,加速体制改革
        5.2.1 线上线下结合助力账户升级
        5.2.2 借助空中客服实现线上维护
        5.2.3 与母行协作加强运营体系建设
        5.2.4 提高内部沟通和协作效率
        5.2.5 强化直销银行自主经营权
    5.3 重视外部监管,加速金融创新
        5.3.1 采用特殊监管适应创新发展
        5.3.2 顺应监管要求进行产品创新
    5.4 敬畏风险,加强风控管理
        5.4.1 提高风险防范,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5.4.2 加强运营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6.1.1 研究结论
        6.1.2 不足之处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内涵
    2.3 相关理论
        2.3.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3.2 金融创新理论
        2.3.3 企业再造理论
        2.3.4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3.1 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的机遇
        3.1.1 拓宽业务办理渠道
        3.1.2 降低业务办理成本
        3.1.3 便于客户资源获取
        3.1.4 提高服务质量
    3.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挑战
        3.2.1 弱化商业银行中介作用
        3.2.2 冲击客户基础
        3.2.3 加剧激烈竞争
第四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及路径
    4.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
        4.1.1 业务向轻型化转型
        4.1.2 渠道向一体化转型
        4.1.3 营销向场景化转型
        4.1.4 交易向智能化转型
    4.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路径
        4.2.1 变更经营模式,实施精准营销
        4.2.2 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重视财富管理
        4.2.3 开拓电子渠道,升级物理网点
        4.2.4 搭建开放式合作平台,加强多方合作
第五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结构与转型发展要求脱节
        5.1.1 客户结构不合理
        5.1.2 业务结构失衡
        5.1.3 组织结构有待优化
    5.2 人才和技术存在壁垒
        5.2.1 专业人才缺失
        5.2.2 技术支撑力度不足
    5.3 多渠道实施难
        5.3.1 多渠道组合实施难
        5.3.2 实体网点转型困难
        5.3.3 线上渠道缺乏竞争优势
    5.4 管理水平落后
        5.4.1 体制体系不健全
        5.4.2 风控能力不足
    5.5 客户体验差
        5.5.1 “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到位
        5.5.2 无法有效管理客户的数据
        5.5.3 服务与客户需求不匹配
第六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原因
        6.1.1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6.1.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条件
    6.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过程
        6.2.1 积累线上客户资源
        6.2.2 打造“一体两翼”
        6.2.3 开发多元APP
        6.2.4 拥抱金融科技
        6.2.5 启动零售金融3.0
    6.3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效果
        6.3.1 经营能力显着提升
        6.3.2 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
        6.3.3 客户资源得到优化
    6.4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经验
        6.4.1 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6.4.2 把握零售业务转型的核心
        6.4.3 “有了MAU就会有AUM”
        6.4.4 注重科研的投入
第七章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对策
    7.1 政府优化转型发展环境
        7.1.1 完善政策制度
        7.1.2 加强监管
    7.2 银行加强自身建设
        7.2.1 把握发展趋势,完善战略规划
        7.2.2 加强渠道建设,优化网点转型
        7.2.3 集中全行资源,提升管理水平
        7.2.4 打造独特品牌,健全体制体系
        7.2.5 推动服务升级,提高客户满意度
    7.3 社会积极助力转型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D]. 梅仕超.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互联网背景下Z银行YT分行金融科技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于晓婧. 山东大学, 2020(05)
  • [3]工商银行景德镇分行电子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汤文珏.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温州市鹿城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D]. 金小锋.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5]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的影响路径与机制研究 ——基于银行业竞争视角[D]. 孟娜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12)
  • [6]金融科技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张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农业银行F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林鸿茹. 华侨大学, 2020(01)
  • [8]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9]直销银行创新模式问题研究 ——以民生直销银行Y钱包为例[D]. 崔洁. 河南大学, 2020(02)
  • [10]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研究[D]. 余海萍.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网上银行的发展与银行业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