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论高校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一、论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隔超,温俊[1](2022)在《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对终身体育认识程度仍需加强,提出开展"云课堂",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善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网络技术学习;线上线下联动,激发校园体育文化活力;利用"互联网+"体育,组织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等培养路径。后疫情时代积极有序开展高校体育工作,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郑大明,孙俊涛,马超[2](2022)在《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励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更加的丰富了起来,但这也使得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与时间越来越少,导致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十分重要。

董文静[3](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张铭潭[4](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陈卓[5](2020)在《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日益发展,新时代要求高校体育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形式;其中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第二课堂”重要实施场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健美操社团作为近些年冉冉升起的新兴社团,以其青春且极具活力的项目特点迅速在高校传播开来。本文通过对广州市12所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继而探索高校健美操社团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观等体育意识的影响,从而最终探究高校健美操社团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发展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价值观的发展程度,极大丰富“第二课堂”学习体验,进而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发展有着重要且显着的促进作用。2.手机网络传播、文艺晚会等宣传形式使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迅速发展,但是存在社团会员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该类社团通过完善专业课教学、集体参加校园晚会展演,以及鼓励会员参加健美操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进而增进会员与社团之间的关系维系和促进会员学生的体育意识发展。3.随着社团会员学生的体育意识逐渐提高,其体育行为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高校健美操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性、传承性表现,对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4.高校学生参加高校健美操社团的动机因素分为8项,分别为:(1)增加对体育项目了解(2)增加体育锻炼次数(3)体育技能提升(4)提高自信心(5)增强人际交流能力(6)交际圈扩大(7)增强身体素质(8)塑造良好身材。不同类型学生由于其体育锻炼经历不同、体育意识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等多方面原因,使其所参加健美操社团的动机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5.高校运动场所的发展与维护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重要导向性作用,部分高校存在校园体育设施不完善、专业指导老师缺乏等客观影响因素;加之部分学生未能合理分配时间、个人兴趣导向等主观影响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受阻,无法顺利达成体育锻炼目标。

郭家骏[6](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崔航[7](2019)在《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励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有关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机制的研究在管理类的方向上较为深入,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才会发展越来越好,那么在进行着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是必须要介入的载体。通过调查研究以双因素的视角探索体育的研究还是少数,合理运用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使大学生拥有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总结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深入研究,总结如下:第一、大学生了解终身体育的思想,觉得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他们对于详细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主观进行独立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较弱。第二、激励机制和激励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入较少,一部分教师对于激励机制理论的掌握几乎为零,这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方法和手段控制变量,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态度。第三、虽然确定了普通高校目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和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只追求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教学目标,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树立自己的运动技能目标,同时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导致体育锻炼活动不能长期进行。第四、激励机制目前不够完善,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公共体育课上的积极锻炼。很多激励因素没有被挖掘,保健因素也不能有效控制,导致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薄弱,且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度不高。第五、校园体育活动种类不丰富,对于体育赛事的管理不能有效进行,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没有良好的引导,没有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进行激励。

刘慧慧[8](2019)在《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研究 ——以湖南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走向社会后体育锻炼的坚持情况,而体育锻炼的坚持情况直接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强弱。本文基于全人教育视域,通过对湖南大学学生的调查,从多维的视角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因素,拓展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使体育回归人文本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今后进行科学高效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思路,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塑造和培养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和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湖南大学662名大学生的调查,从多维的视角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现状,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因素,对湖南大学体育改革做了深入性分析,从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体育回归人文本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今后进行科学高效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路。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看,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程度较高,对重要性的评价也比较高,了解的渠道多样化,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且动机较端正,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体育态度不够端正,体育价值观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价值观片面;2、从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看,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虽然每次体育锻炼安排的强度较合理,但运动频率和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都相对偏低,规律性不足,主要是同学、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不足;体育消费欲望比较强烈,消费比较理性,但整体消费水平低,消费形式较单一。3、从影响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来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受内部、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育兴趣不高、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能力不足及意志力薄弱;外部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等滞后及缺乏对学生体育锻炼方法等的培养,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建议: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分析了近些年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总结了如下几方面培植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在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植方面,要融入全人教育理念,打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及方式,此外还要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体系;在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培植方面,要改变传统师生观,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体育的引领作用。

王瑞[9](2019)在《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公共体育选项课是学校同时开设多种不同的体育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授课教师,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新课程,是发展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选课学生进行重新组合,打破原有班级制度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发现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形态基本处于正常水平,身体素质达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能合理看待比赛过程和结果,客观评价体育赛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效果较好,并且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在运动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竞争、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社会体格焦虑度,速度素质明显低于其他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技能仍有待提高的现象。2.通过有序多变量Logsitic回归分析得出,被调查学生认为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具有显着影响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项目、场地器材、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师性格、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控、师生关系、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学生身体形态、学生学习态度、学生锻炼意志、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运动技能掌握程度、选择课程的态度、锻炼同伴。3.本研究发现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安排不能与学生兴趣爱好一致、场地器材设施未能满足学生需求、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考核评价方法不够成熟、部分师生关系处理不和谐、学生选择公共体育选项课项目时目的性不明确、学生避重就轻、择善而从的选课心理表现明显、部分学生存在从心理上排斥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现象、学生未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选项课课程的客观原因较为突出、学生参加集体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相对较少、多方面因素制约学生课后进行选项课项目练习。4.针对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除了教授学生运动技能,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灌输长期坚持参加锻炼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整体培养外,教师还要注意具有潜力的学生。学校应注重改革创新,引进或开发多种新兴项目,增设多种优势项目;科学运用运动场,注重日常维护和更新运动器材;优化校园网络,完善学生选课系统;加强教师的再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及时接受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课程项目;充分利用社团组织效应,激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唐序兴,魏璐璐,朱琳[10](2018)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深化改革中,不但强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而且更加侧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本文在介绍终身体育意识及其与高校体育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数据指出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并且尝试性地探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旨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论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调查
        2.1.1 终身体育认识
        2.1.2 体育锻炼的兴趣
        2.1.3 体育锻炼的态度
        2.1.4 体育锻炼的动机
    2.2 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因素
        2.2.1 学校体育教学因素
        2.2.2 体育考试制度因素
        2.2.3 个人成长因素
    2.3 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
        2.3.1 开展“云课堂”,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3.2 善用“新媒体”,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网络技术学习
        2.3.3 线上线下联动,激发校园体育文化活力
        2.3.4 利用“互联网+”体育,组织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3 结语

(2)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双因素理论
2、双因素理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烈措施
    2.1、优化体育教学,提升学习效率
    2.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3、构建标准化教学,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
    2.4、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5、加强对课余锻炼的重视,实现自我提升
3、结束语

(3)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查阅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4.2.1 教学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5.2 建议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社团、体育社团研究
    2.2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
    2.3 我国高校健美操社团的相关研究
    2.4 高校社团对体育意识的影响研究
    2.5 关于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研究
    2.6 国外高校社团现状研究及述评
    2.7 高校健美操社团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理论基础
        2.7.1 体育心理学
        2.7.2 高等教育学
        2.7.3 体育行为学
        2.7.4 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社会学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个案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现状与分析
        4.1.1 社团会员特点
        4.1.2 社团宣传途径
        4.1.3 社团活动内容
    4.2 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因素分析
        4.2.1 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认知的影响
        4.2.2 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大学生体育情感的影响
        4.2.3 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4.2.4 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4.3 广州市高校学生参加健美操社团的动机因素分析
        4.3.1 高校健美操社团会员参与健美操社团的动机因素分析
        4.3.2 高校健美操社团非会员参与健美操社团的动机因素分析
        4.3.3 未建立健美操社团的高校学生参与健美操社团的动机因素分析
    4.4 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分析
        4.4.1 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4.4.2 打造“常态化”公共展演平台
        4.4.3 以赛促练,寻找差距
        4.4.4 增加公益化社团活动
        4.4.5 建立健全各项校园体育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确定体育意识指标的调查表
附录 B 关于确认体育意识条目的调查表
附录 C 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 D 专家问卷调查
附录 E 问卷效度评价
附录 F 专家访问提纲
附录 G 专家信息表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双因素理论内涵
        1.3.2 双因素理论在体育上的应用
        1.3.3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1.3.4 大学生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关系
        1.3.5 大学生终身体育与课余体育锻炼关系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归纳总结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5.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2.2.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调查
        3.1.1 终身体育认知
        3.1.2 体育锻炼的情感与兴趣
        3.1.3 体育锻炼的动机
        3.1.4 体育锻炼的态度
    3.2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影响因素
        3.2.1 学校因素
        3.2.2 社交因素
        3.2.3 运动场地和设备因素
        3.2.4 考试制度因素
        3.2.5 人身安全因素
        3.2.6 个人发展因素
        3.2.7 精神传播因素
    3.3 基于双因素理论构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3.3.1 优化体育教学,实现有效学习
        3.3.2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3.3 设立奖励机制,走标准化流程
        3.3.4 营造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发展
        3.3.5 重视课余锻炼,实现自我提升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研究 ——以湖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全人教育视域下的终身体育锻炼观概念概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全人教育”理论的概述
        2.2.1 全人教育的本体概述
        2.2.2 全人教育对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的作用
    2.3 终身体育锻炼观概述
        2.3.1 终身体育概述
        2.3.2 终身体育锻炼观解读
第3章 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现状及因素分析
    3.1 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现状
        3.1.1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3.1.2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3.2 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2.1 内部因素
        3.2.2 外部因素
第4章 培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
    4.1 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发展策略
        4.1.1 融入全人教育理念,打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4.1.2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及方式
        4.1.3 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体系
    4.2 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策略
        4.2.1 改变传统师生观,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4.2.2 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2.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体育的引领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9)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
        2.1.1 关于体育教学方针政策的研究
        2.1.2 关于教师对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研究
        2.1.3 关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要性的研究
        2.1.4 关于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的研究
    2.2 关于国外大学体育课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基本情况
        4.1.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情况
        4.1.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考核评价情况
        4.1.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分析
        4.2.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评价指标选择
        4.2.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参与目标的实施效果
        4.2.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目标的实施效果
        4.2.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身体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4.2.5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心理健康目标的实施效果
        4.2.6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社会适应目标的实施效果
    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Logistic回归分析
        4.3.2 主成分分析
        4.3.3 因子解释
    4.4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4.1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4.2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4.3 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过程中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访谈提纲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
2 终身体育所包含的主要范围
3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3.1 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2 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
    3.3 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原因
    3.4 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路径
    4.1 提升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知
    4.2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三要素”的完善与改进
    4.3 调整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4.4 构建创新型的、适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
5 结语

四、论高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疫情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研究[J]. 隔超,温俊. 黑龙江科学, 2022(01)
  • [2]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励分析[J]. 郑大明,孙俊涛,马超.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03)
  • [3]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5]广州市高校健美操社团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D]. 陈卓.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7]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励研究[D]. 崔航. 吉林大学, 2019(03)
  • [8]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研究 ——以湖南大学为例[D]. 刘慧慧. 湖南大学, 2019(12)
  • [9]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实施效果研究[D]. 王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探究[J]. 唐序兴,魏璐璐,朱琳. 运动, 2018(11)

标签:;  ;  ;  ;  ;  

论高校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