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

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

一、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鑫[1](2021)在《氨基功能化重金属吸附材料的构建及其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的研究》文中认为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病毒、降血脂、抗癌等生理活性,应用十分广泛。然而,茶叶在种植、加工、储存或运输过程中会造成重金属(如Pb、As、Hg、Cd、Cu等)的污染,最终残留在茶多酚中,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不可逆损伤,而且会造成销售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限制和经济损失,给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和挑战。然而,目前国内外在茶多酚等天然植物提取物工业化生产中脱除重金属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考察了茶多酚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基于固相吸附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氨基功能化材料,用于茶多酚中重金属的脱除,并评估了功能化材料对茶多酚的损耗和品质的影响,为茶多酚的减害弱毒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防控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茶多酚中重金属的测定及其吸附剂的筛选采用湿法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了茶叶中Pb、Cu、Cd、Hg、As等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茶多酚提取过程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结果显示,茶叶中有约23.36%以上的重金属会残留在茶多酚中,且茶多酚中5种有毒重金属的总残留量在2.61~3.44 mg/kg,具有潜在的联合暴露风险;通过对4种吸附剂进行筛选,结果证明硅胶对茶多酚中Pb、Cu、Cd、Hg、As的脱除率分别为43.21%、32.17%、38.55%、28.62%、0.65%,且其对茶多酚几乎没有吸附,损耗率仅为0.15±0.03%;因此,本研究选择硅胶作为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的材料,但其对茶多酚中重金属的吸附容量较小,实际应用价值较低。2.氨基改性硅胶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为了增强硅胶材料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吸附,本研究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S)作为氨基供体,成功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硅胶(AFSG)材料,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吸附实验表明:相比硅胶,AFSG对Pb、Cu、Cd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40.226、100.753、48.032 mg/g,且重复循环吸附6次后吸附率和解吸附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将AFSG制备成吸附柱脱除茶多酚中的重金属,结果表明AFSG吸附柱对茶多酚中Pb、Cu和Cd的总脱除率分别为82.54%~84.19%、90.09%~92.65%和70.29%~77.15%,且对茶多酚的损耗小于6.31%。采用吸附模型分析与红外谱图结合的方式阐释了AFSG的吸附机理,其机理是AFSG上的氨基与重金属离子间形成较强的配位键,从而将其从茶多酚溶液中脱除。3.聚赖氨酸改性介孔硅胶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本研究将天然来源的聚氨基化合物聚赖氨酸(PL)化学接枝在比表面积更大的介孔硅胶(MSG)表面,成功获得MSG-PL,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MSG-PL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氨基基团为重金属吸附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吸附实验结果表明MSG-PL对重金属Pb、Cu、Cd、Hg有较高的脱除能力和可重复性,吸附容量分别为117.01、132.88、67.32、109.27 mg/g;吸附前后红外表征的结果显示,重金属主要是与氨基、酰胺基形成配位络合物。将MSG-PL制备成吸附柱后脱除茶多酚中的重金属,结果显示MSG-PL吸附柱对茶多酚中Pb、Cu、Cd、Hg的脱除率分别在80.99%~85.89%、90.82~94.66%、77.98%~88.24%和75.91%~80.36%,且对茶多酚的损耗较小,仅为5.09%~7.96%;但是该材料制备程序较多,工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4.聚赖氨酸/海藻酸钠静电自组装纤维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为了提高材料的制备效率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本课题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在水溶液中将阳离子聚电解质PL与阴离子聚电解质海藻酸钠(SA),通过牵引拉丝的方法高效制备成SA/PL纤维;表征结果显示,通过控制制备工艺参数可以调控SA/PL纤维的直径和机械性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SA/PL纤维中丰富的羧基、氨基和酰胺基与重金属离子能形成较强的配位键,为其吸附重金属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吸附实验表明,SA/PL纤维对Pb、Cu、Cd具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80.05、169.94、72.95 mg/g,SA/PL纤维重复吸附9次后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效率(89.46%~99.08%)。SA/PL纤维对茶多酚中Pb、Cu、Cd的脱除率分别为90.34%~94.29%、94.71%~97.11%和93.26%~96.67%,对茶多酚的损耗为5.84%~9.04%。5.聚赖氨酸改性茶渣微晶纤维素双网络水凝胶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为了充分利用茶多酚提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茶渣废料,我们以茶渣纤维素为原料制备成粒径更小的茶叶微晶纤维素(MCC),并将PL共价接枝在MCC上,然后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丙烯酸交联制备成MCC-PL双网络水凝胶(MCC-PLH);并对水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溶胀特性等进行表征;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其对重金属Pb和Cu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和重复利用性,最大吸附容量分别可达366.29 mg/g和195.09 mg/g。吸附动力学结合XPS分析阐明了其吸附机理,MCC-PLH上的氨基、羧基和酰胺基参与了重金属的吸附,此外,MCC-PLH对茶多酚中的Pb和Cu的脱除率为93.03%~96.15%和95.72%~97.11%,且对茶多酚的损耗为8.44%~11.66%。最后,经过4种重金属吸附材料AFSG、MSG-PL、SA/PL和MCC-PLH处理后,所有的茶多酚产品均符合现有标准下的各项指标,属于合格产品。

陈亚雯[2](2021)在《茶叶样品中硒的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人体所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Se参与人体内的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具有抗癌、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能,缺硒会引发大骨节病等疾病,而过量又会造成硒中毒。饮用富硒茶常作为重要的补硒方式之一。茶叶中硒的形态除水溶态外,还可能与其它有机物(蛋白、多糖、多酚等)相结合形成有机态硒。通过开展茶叶中硒的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可全面了解硒在茶叶中的分布及存在状态,为开发天然、安全的富硒功能型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在对硒元素的基本性质、分离、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利用HR-ICP-MS测量技术结合化学分离,建立了茶叶中硒总量及形态的分析方法。首先,研究茶叶消解效率影响因素,最终选择HNO3-HCl O4作为最佳消解液,通过引入半封闭消解装置有效提高了Se的消解效率,缩短了消解时间;然后对DOWEX 1×8树脂对Se(IV)和Se(VI)的吸附率进行探究,确立最佳吸附条件;根据优化的实验条件,最终建立了茶叶中硒总量的分析流程,即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湿法消解,实现样品中硒的全溶,采用离子交换法对消解液中的Se进行分离纯化,通过HR-ICP-MS测量样品中硒的含量。其次,利用化学分离法分别对茶叶中的蛋白质、多糖和多酚等组分进行分离,对不同组分的浸取条件(浸提液、浸取时间、最佳p H、物料比)依次进行优化,最终确立每个组分的最佳分离提取条件,结合总Se的分析流程,最终建立了茶叶中不同形态硒的分析测量方法。利用本工作所创建的分析方法对茶叶中不同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中蛋白组分中的硒含量最高(>60%);其次是多糖(约20%),多酚中硒含量最少(<1%)。此外,茶叶中的硒(<19%)还可能以离子态或与其他组分(色素、果胶等)相结合形成有机态。

王楸颖[3](2020)在《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的形成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式熏煮火腿因其具有良好的外观,较高的营养,以及独特的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但在西式熏煮火腿加工过程中添加亚硝酸盐会导致产品具有较高的亚硝酸盐残留并产生具有致癌风险的N-亚硝胺。目前关于亚硝胺含量控制的研究有很多,但关于西式熏煮火腿中N-亚硝胺形成和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前体氨基酸、加工条件、植物提取物和贮藏条件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质构、色差、pH、TBARS、水分、烹饪损失、TVB-N和亚硝酸盐残留量)及N-亚硝胺(N-亚硝基二甲基胺、N-亚硝基甲乙胺、N-亚硝基二乙基胺、N-亚硝基吡咯烷、N-亚硝基二丙基胺、N-亚硝基哌啶、N-亚硝基吗啉、N-亚硝基二苯基胺)含量的影响,为肉制品中N-亚硝胺含量的控制和产品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1.研究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三种氨基酸在不同亚硝酸钠添加量(0、150和480mg/kg)下,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和N-亚硝胺含量的影响,得出:三种氨基酸均显着增加火腿的硬度、内聚性、咀嚼性、a*值和pH值,并降低产品的L*、b*值、TBARS值和烹饪损失;精氨酸增强弹性,丙氨酸和脯氨酸降低弹性;精氨酸和脯氨酸增强胶着性,丙氨酸降低胶着性;精氨酸和丙氨酸的加入,降低了西式熏煮火腿中的亚硝酸盐残留量,而脯氨酸处理后,火腿的亚硝酸盐残留量有所增加;精氨酸和丙氨酸与空白组相比NDMA含量显着增加,精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均能显着增加NDPA的含量,脯氨酸处理组的NPYR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2.研究煮制时间、煮制温度、烟熏时间、烟熏温度、亚硝酸钠添加量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得出:煮制或熏制后,火腿的TBARS值都有所增加,水分下降,烹饪损失变大;随加工时间延长,pH逐渐下降;随加工温度增加,pH逐渐增加;熏制赋予产品更红的色泽,更大的硬度和咀嚼性;亚硝酸钠的添加,增加了产品的硬度、内聚性、弹性、胶着性、咀嚼性和a*值,降低L*值、b*值和TBARS值;煮制时间、煮制温度、熏制时间、熏制温度与亚硝酸盐残留量呈显着负相关,亚硝酸钠添加量与亚硝酸盐残留量呈显着正相关;煮制时间、煮制温度、熏制时间、熏制温度、亚硝酸钠添加量都与N-亚硝胺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中熏制和亚硝酸钠对危害物质影响更大。3.通过研究添加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和茶多酚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抑制作用的影响,得出: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处理组降低了火腿的硬度,葡萄籽处理组硬度有所上升,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和茶多酚处理组均降低了火腿的胶着性和咀嚼性,对内聚性和弹性影响不大;迷迭香提取物处理组的a*值增加最多,迷迭香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和茶多酚均提高了火腿的b*值;提取物可提高产品的水分,茶多酚的保水性最好;提取物可有效降低火腿的pH和TBARS值,茶多酚处理组降低最多;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西式熏煮火腿的亚硝酸盐残留及N-亚硝胺含量,茶多酚的总酚含量最高,对ABTS清除效果最佳,对亚硝酸盐和N-亚硝胺的抑制效果也最好。4.以亚硝酸盐残留量和N-亚硝胺含量综合值为响应值,对煮制温度、熏制温度、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茶多酚添加量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得出:综合得分(Y)与煮制温度(X1)、熏制温度(X2)、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X3)、茶多酚添加量(X4)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77.44+0.17X1-1.26X2+11.23X3-119.52X4-1.68E-003X1X2-0.28X1X3+0.06X1X4+0.32X2X3+0.94X2X4+2.00X3X4+3.83E-005X12+7.03E-003X22-45.42X32+15.38X42;最佳参数为:煮制温度为80℃,熏制温度为70℃,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为0.40%,茶多酚添加量为0.40%。5.研究天然提取物在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下,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含量的影响,得出:随贮藏时间延长,西式熏煮火腿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烹饪损失、TBARS、TVB-N均有所上升,弹性、L*、a*、pH、水分均有所下降;亚硝酸盐残留量均下降,N-亚硝胺含量均有所上升,变化幅度顺序为:空白组>葡萄籽组>葡萄籽+茶多酚组>茶多酚组,茶多酚组抑制效果最好;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均对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含量有影响,提取物可抑制贮藏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刘冰冰[4](2019)在《脂溶性茶多酚衍生物的合成、表征、生物活性及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食品中常用的合成抗氧化剂,例如2-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和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BHT),据报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意识的提高,以天然或改性的抗氧化剂替代合成抗氧化剂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水溶性抗氧化剂相比,天然或改性的脂溶性抗氧化剂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茶多酚棕榈酸酯是一种新型、安全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基于市场和食品工业的需求,本课题旨在对茶多酚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进行分子修饰的研究,进而应用到茶多酚的分子修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茶多酚及EGCG进行概述,包括EGCG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生物转化和多种生物活性。介绍了 EGCG/茶多酚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及茶多酚棕榈酸酯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对EGCG分子修饰的研究现状和改性EGCG的应用进行介绍。此外,对物质的溶解度研究进行简介。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通过单因素实验,确立较优的反应条件为:40℃反应6h,乙酸钠为碱(缚酸剂),丙酮作溶剂,EGCG:棕榈酰氯:乙酸钠=1:2:2(摩尔比)。该反应条件下,EGCG的转化率为99%,产率高达90.6%,明显高于酶法或其他化学方法的产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确证酰化产物为EGCG棕榈酸单酯。采用柱层析法对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经质谱和核磁共振鉴定为EGCG 4’-棕榈酸酯。因此,在乙酸钠的存在下,酰化反应发生在EGCG分子B环上的4’位。第三章为EGCG棕榈酸酯产品技术指标的检查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2摩尔比棕榈酰氯条件下的产物符合技术指标的要求。不同反应条件下的产物在食用油中的溶解度均显着提高,为EGCG油溶解度的96-144倍。细胞毒性实验和溶剂残留检查证实EGCG棕榈酸酯安全可靠。通过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对EGCG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性进行初步评价。食用油的加速稳定性试验证实EGCG棕榈酸酯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与合成抗氧化剂相当。另外,将EGCG棕榈酸酯的合成、纯化放大至百克级别,产率较高(87%),产品符合技术指标的要求。本工艺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第四章将已建立的EGCG酰化反应条件应用于茶多酚的酰化反应。探究了茶多酚棕榈酸酯的合成条件。检查两种茶多酚棕榈酸酯产物的技术指标,考察其是否符合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茶多酚棕榈酸酯生产工艺的开发提供帮助。第五章首先研究了 EGCG棕榈酸酯在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这几种条件下,EGCG棕榈酸酯的稳定性显着高于EGCG。此外,EGCG棕榈酸酯对α-淀粉酶和α-葡糖苷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抗糖尿病药物阿卡波糖相当,优于EGCG。分子对接实验模拟了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模式,较好地解释了体外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EGCG棕榈酸酯具有开发成为抗糖尿病药物的潜力。第六章对EGCG的前体药物——EGCG过乙酸酯的溶解度进行研究。建立一种经济、简便的EGCG过乙酸酯的合成方法,通过重结晶,得到高纯度的EGCG过乙酸酯。然后,测定了 278.15-318.15 K温度范围内,EGCG过乙酸酯在12种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并用几种热力学模型拟合,其中Van’t Hoff方程、Apelblat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此外,研究了 EGCG过乙酸酯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不同溶剂中EGCG过乙酸酯固体的形貌。根据溶解度数据和SEM分析,筛选出较好的重结晶溶剂。本文研究的EGCG过乙酸酯溶解度内容未见文献报道,这些研究丰富了溶解度数据库,为EGCG过乙酸酯的合成和纯化过程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七章对所有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

柏雪[5](2018)在《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鸡蛋是人类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蛋清也是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行业的常用原料。钒(V)是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但研究表明过量的钒会导致鸡蛋蛋清哈弗单位(HU)显着降低,这是否导致蛋清的加工特性改变,蛋清质量变差是否与其蛋白质组成改变有关尚不清楚;钒导致蛋清质量变差的机理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五个试验,开展蛋鸡饲料中钒污染的风险评估,研究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和加工特性的影响及与蛋清蛋白质组成的关系,分析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等的影响,探索抗氧化剂(茶多酚)对钒不利效应的缓解作用,验证并揭示钒降低蛋清质量的机理,意在为人类食品安全特别是重金属钒的安全剂量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探索缓解钒毒性的科学方法,对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蛋鸡常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中钒含量研究本试验目的为调查蛋鸡常用饲料的钒含量,分析钒的安全隐患。试验采集四川省内各大饲料企业和蛋鸡养殖场应用的主要蛋鸡饲料原料129份,包括玉米(20份)、小麦(10份)、麦麸(11份)、米糠(6份);蛋白质饲料:豆粕(20份)、DDGS(12份)、玉米胚芽粕(8份)、喷浆玉米皮(9份)、菜粕(11份)、玉米蛋白粉(9份)和棉粕(13份),利用ICP-MS/MS分析其钒含量。结果表明蛋鸡常用能量饲料中小麦的钒含量最高,为0.025.40 mg/kg,其次是麦麸01.10 mg/kg、米糠0.070.52 mg/kg和玉米00.68 mg/kg。蛋白质饲料中,玉米胚芽粕、DDGS和菜粕的钒含量较高,分别为0.175.80 mg/kg、05.00mg/kg和0.114.60 mg/kg;其次是喷浆玉米皮03.60 mg/kg,豆粕01.60 mg/kg和棉粕00.80 mg/kg。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原料引入的钒约占蛋鸡配合饲料钒总含量一半左右。试验二:蛋鸡饲粮钒水平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本试验目的为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的钒对鸡蛋蛋清高度和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试验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个钒水平(V:0、5、10和15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120只67周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d,分别在试验7 d、21 d和35 d采集各处理全部鸡蛋,测定蛋清中钒残留、HU和加工特性。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钒会导致蛋清中钒含量显着增加(0、5、10和15 mg/kg钒处理组残留量分别为14.44、36.84、31.65和26.48μg/kg,P<0.01),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饲粮中添加V 515 mg/kg造成蛋清HU显着下降(P<0.05),10 mg/kg和15 mg/kg处理组显着低于5 mg/kg组,但V 10 mg/kg和15 mg/kg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饲粮钒显着降低蛋清凝胶的硬度、黏性和咀嚼性(线性,P=0.01,P<0.01,P=0.01),降低蛋清凝胶凝聚性(二次回归,P<0.05)。对蛋清凝胶的保水性和弹性无显着影响(P>0.05)。(4)饲粮钒对蛋清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V 515 mg/kg造成鸡蛋蛋清质量显着下降,但10 mg/kg和15 mg/kg剂量之间无显着差异。试验三: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蛋白质组的影响本试验目的为研究饲粮钒对蛋清蛋白质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个钒水平(0、5和10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90只67周龄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 d。在试验35 d每个处理随机采集24枚鸡蛋,采用iTRAQ方法测定蛋清的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1)蛋清中总共分离出379种蛋白质,153种蛋白质被成功鉴定;(2)钒导致蛋清中的固有蛋白蛋清溶菌酶(Q6LEL2)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卵固蛋白前体(F1NU63)和卵清蛋白(P01012)2种蛋白质的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3)饲粮钒导致蛋清中来源于输卵管细胞的蛋白F1NWD0(p63家族蛋白)、信号传导抑制蛋白WD重复蛋白2(E1C7S9)等6种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胞浆肌动蛋白1(P60706)、Beta-2微球蛋白(P21611)、簇蛋白(Q9YGP0)、高尔基体蛋白1(Q02391)等11种蛋白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4)饲粮中的钒导致蛋清中来源于血液带入的蛋白质中的卵黄蛋白原-2(P02845)和血清白蛋白(P19121)等6种蛋白质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核黄素结合蛋白(P02752)和血清溶菌酶(B8YJT7)等10种蛋白质显着上升(P<0.05);(5)除簇蛋白、钙黏蛋白同型物X1、F1P0Z6和血清溶菌酶外,钒对蛋清中差异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程度随饲粮钒水平增加而提高。综上,饲粮钒改变了蛋清固有蛋白质组成,增加了来源于输卵管细胞脱落和血液渗透带入的蛋白数量。试验四: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本试验的目的为研究钒影响鸡蛋蛋清质量的机理。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个钒水平(0、5和10 mg/kg),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90只67周龄的罗曼粉壳蛋鸡,试验期为35 d。在试验35 d时,每个处理屠宰随机屠宰6只鸡,立即取输卵管膨大部测定其钒含量、氧化指标、细胞凋亡、病理损伤及卵清蛋白基因OVAL和p53、Bax、Bcl-2、LATS1、LATS2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结果表明:(1)饲粮钒能够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残留,造成输卵管膨大部中GSH-PX活力和T-AOC显着降低(P=0.01,P=0.02),MD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对CAT和T-SOD的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2)饲粮钒能够导致输卵管膨大部腺泡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腺泡腺扩张,细胞凋亡率显着上升(P<0.01)。(3)饲粮钒导致输卵管膨大部卵清蛋白基因OVAL的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4)饲粮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p5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钒显着降低了输卵管膨大部中Bcl-2的mRNA表达量(P<0.05),但对其蛋白质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钒对Bax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都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显着提高Bax/Bcl-2的蛋白质表达量比值(P<0.05)。(5)饲粮钒导致输卵管膨大部中LATS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LATS2的mRNA表达量有提高趋势(P=0.08),蛋白质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蛋鸡饲粮钒残留在输卵管膨大部,导致氧化损伤,增加细胞凋亡,进而影响输卵管膨大部蛋白质分泌功能,增加输卵管细胞脱落和血液渗透入蛋清中的蛋白质数量,从而引起蛋清蛋白质组成改变。试验五:蛋鸡饲粮添加茶多酚缓解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研究本试验目的为研究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蛋清质量和蛋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的缓解效应。试验按照2×2试验设计,设2个钒水平(0和5 mg/kg)和2个茶多酚水平(0和600 mg/kg),共计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共计120只67周龄的罗曼蛋鸡,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蛋鸡饲粮中同时添加钒和添加茶多酚能够减少钒在蛋清中的残留,使其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蛋鸡输卵管膨大部中残留量也随茶多酚的添加而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2)在含5 mg/kg钒的饲粮中额外添加600 mg/kg茶多酚能够缓解钒造成的蛋清HU下降,蛋清凝胶硬度、黏性和咀嚼性下降,使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蛋清凝胶的弹性、回复性和凝聚性,蛋清蛋白质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37,P=0.73,P=0.06)。(3)在蛋鸡饲粮中同时添加茶多酚和钒与单独添加钒相比,蛋清中24个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14个上调,14个下调,其中蛋清固有蛋白卵转铁蛋白(P02789)和卵清蛋白相关蛋白X(片段)(P01013)含量显着下降(P<0.05),卵清蛋白相关蛋白Y(I0J179)含量显着上升(P<0.05)。同时添加茶多酚和钒与单独添加钒相比得到的蛋清差异蛋白质,和单独添加钒与对照组比较得到的差异蛋白质中有9个蛋白质重叠。单独添加茶多酚使蛋清中21个蛋白质表达发生改变,8个上调,13个下调。GO和KEGG分析显示p53和MAPK可能是茶多酚作用的信号通路。(4)钒导致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粘膜组织中CAT和GSH-PX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MDA含量显着上升(P<0.01);在加钒饲粮中添加茶多酚以后CAT、GSH-PX和T-AOC的酶活力,MDA的含量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5)600 mg/kg的茶多酚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5 mg/kg钒对蛋鸡输卵管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但不能使其恢复到对照水平(P>0.05)。结论:蛋鸡饲粮添加钒515 mg/kg降低鸡蛋蛋清高度和凝胶加工特性,这与钒导致蛋清蛋白质组学改变有关。钒导致蛋清中固有蛋白质、来源于输卵管细胞和血液的蛋白质含量改变,其机理可能是饲粮钒随血液循环到达蛋鸡输卵管膨大部,导致膨大部氧化损伤,细胞凋亡上升,从而导致输卵管膨大部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受损,输卵管膨大部脱落和血液渗透入蛋清中的蛋白质含量改变。添加茶多酚可发挥抗氧化作用,缓解钒对蛋清质量的不利影响。

赵璇[6](2016)在《汉中不同茶区产地环境与茶叶品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茶叶品质及产量受生态环境、茶树品种和栽培管理技术等影响,而产地环境和茶树品种是茶叶品质特点形成的基础条件。目前,关于产地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茶树品种本身的适制性研究很少。汉中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有着其独特的生态条件,而针对该区域茶树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以汉中四个茶区为基础,对该区域产地环境,即土壤矿质元素和重金属的含量评价分析,以及茶叶品质进行综合分析,为该区土壤条件与茶叶质量评估提供参考。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茶区土壤中Li、Mn、Fe元素含量接近标准,Sr、Ca、Al、Mg元素均表现为显着贫化。重金属含量均在土壤二级标准限值之内,5种重金属(Zn、Cu、Cr、Ni、Cd)的平均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范围为0.00-5.55,平均值为2.396,总体表现为轻微的生态危害,Cu和Ni为主要的污染因子和生态危害因子。汉中茶区土壤整体可达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土壤标准,部分地区达到有机产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比较4个茶区矿质元素(Li、Mn、Fe、Mg、Al、Ca、Sr)含量平均值,中部茶区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3个茶区,说明土壤本底较好。(2)对茶叶中儿茶素类物质、茶多酚、茶氨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西部茶区茶叶茶多酚含量最高,东部茶区咖啡碱含量最高,茶氨酸差别不大,并且四个茶区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在4%以上。西部茶区中Li、Mn、Fe、Al、Ca元素均值含量高于其他三个茶区,与土壤本底一致。茶叶样品中均未检出Cd,Cr含量均在限量标准5mg/kg之内。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农药污染状况轻微,只有个别区域检出,其残留量未超过国家农药残留标准。(3)新引进品种制茶品质表现优异,所制绿茶和红茶都有较高的感官品质。绿茶中龙井长叶氨基酸含量最高,达66.14 mg/g,SRC值最高,达68.578,红茶中名山131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54.88mg/g,但龙井长叶SRC值最高,为53.271,虽同品质绿茶SRC值低,但三个品种均表现出较高的品质。

刘相真,梁慧玲,孔俊豪,杨秀芳[7](2012)在《茶多酚制品中有机溶剂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的茶多酚分离制备工艺大多采用有机溶剂或大孔树脂,给产品带来了有机溶剂残留的安全隐患。本文概述了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及其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主要介绍了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顶空气相色谱法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这三种方法在残留溶剂测定中的应用进展;提出有必要研究有机溶剂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制定限量标准,提升加工工艺。

李地才[8](2011)在《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脂质体的制备》文中认为茶叶中富含多酚类物质,俗称“茶多酚”,现代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抗癌和降血脂等一系列药理功能。传统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是溶剂法,但该提取方法存在着对环境污染大,大量溶剂残留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微波萃取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该方法具有提取温度低、提取效率高,无任何有机溶剂残留,产品质量好等优点;同时,针对茶多酚具有稳定差,易被氧化的特点,本研究将其制备成脂质体制剂,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及其靶向作用,更好地发挥药理作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如下:在微波萃取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的工艺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系统研究了微波提取茶多酚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和效果及提取工艺优化。在影响微波提取的四个因素(微波强度、微波辐射时间、微波辐射次数、不同茶水比)中,微波时间的影响最大,茶水比的影响最小。其影响茶多酚提取率的大小次序先后为: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强度>茶水比>微波辐射次数,微波提取茶多酚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微波强度600W、微波辐射时间3min、微波辐射次数1次、茶水比1:20。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茶多酚脂质体的工艺研究中,运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范围:药脂比为1:7-1:9,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为3:1-5:1,缓冲液pH值为6.5-7.0,缓冲液浓度为5mmol?L-1,超声时间为3-5min。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来优化工艺条件。以药脂比、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缓冲液pH值、超声时间,以包封率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回归实验分析,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药脂比为1:8,卵磷脂与胆固醇比为4:1,缓冲液pH值为6.62,超声时间为3.5min。理论最佳包埋率60.36%,实际包封率为60.09±0.69%。采用透射电镜、Nano-2S纳米粒度仪、红外光谱仪等对茶多酚脂质体的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渗透率测定结果表明脂质体放置冰箱(3-5℃)中冷藏,其状态变化微小,渗透率低,稳定性较强,适于长期贮存。透射电镜图片显示脂质体是大小均匀,圆整形状规整的囊泡。粒径测定数据显示,平均粒径大小为160.4nm,小于200nm,符合药物注射制剂的要求;分散系数为0.281,表明粒径分布范围较小。电位测定结果为ζ-电位值-67.2,表明制备的茶多酚脂质体产品稳定性良好。通过红外光谱证实茶多酚脂质体是由卵磷脂、胆固醇。茶多酚经过物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未发生化学键的连接作用。分别用零级方程、一级方程、Higuchi方程、Niebergull平方根方程、Hixcon-crowell立方根方程等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了药物释放数据,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郑琳[9](2011)在《提取制备低乙酸乙酯高EGCG的儿茶素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儿茶素作为绿茶的标志性活性物质,作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代表,它的提取和制备技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未被充分利用的绿茶茶末,碎茶等为原料,经溶剂浸提,离心除渣,柱色谱分离,浓缩脱酯和真空干燥,通过浸提条件和柱色谱分离条件的实验分析,找到最佳控制条件,生产出低乙酸乙酯高EGCG的茶儿茶素。具体参数为:乙酸乙酯低于国际标准14ppm,儿茶素≥70%,EGCG≥45%,咖啡因<2%,收率>10%。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茶叶中茶多酚和EGCG的最佳浸提溶剂为水,浸提出的茶多酚含量为19.786%,各种溶剂浸提出的茶汤经同样的柱色谱分离条件得到儿茶素成品,相比较之下,水浸提得到的儿茶素成品中咖啡因含量较低,总儿茶素含量较高。(2)浸提温度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含量和EGCG含量的影响都极为显着;浸提时间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对浸提液中EGCG含量的影响极为显着;茶水比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和EGCG含量的影响都不显着。浸提茶多酚和EGCG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80min,茶水比1:20,三个因素对浸提出的茶多酚和EGCG含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为:T>t>m/V,即浸提温度>浸提时间>茶水比。经验证实验,该最优条件下,浸提液中茶多酚含量为20.16%,EGCG含量为6.108%。(3)实验选取离子交换树—罗门哈斯树脂、弱极性吸附树脂—AB-8和极性吸附树脂—聚酰胺树脂三种树脂,比较三者对儿茶素的选择性吸附和洗脱作用,实验结果显示,聚酰胺树脂的效果最佳。同时对聚酰胺树脂的柱效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聚酰胺树脂经三次吸附洗脱作用之后,柱效达到最佳状态,最适宜实验使用。(4)实验分析了洗脱剂对儿茶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先用1.25BV的25%乙醇洗脱,再以1.3BV乙酸乙酯洗脱,得到的儿茶素成品中儿茶素总量最高,EGCG含量相对也较高,Caf含量<2%,且得率达到10.21%。(5)对实验所得儿茶素产品中乙酸乙酯的残留进行GC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其残留含量平均为6.05ppm,低于国际安全标准的14ppm。(6)实验室小试实验得出的结论经中试生产车间放大验证,EGCG含量和儿茶素总量相比小试结果均有所下降,但均在产品要求范围内,产品得率>10%,GC检测分析儿茶素产品中乙酸乙酯残留量为5.93ppm,略低于小试的残留量,低于国际安全标准的14ppm。

吕洁[10](2011)在《两面针分散片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两面针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等作用。民间常用于治疗牙痛,神经痛,胃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多种病症,此外也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尤其在消肿,止痛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目前市售两面针药物制剂仅有两面针镇痛片,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本论文两面针分散片拟以两面针镇痛有效成分作物质基础,辅以现代药学辅料,采用现代速释技术制备而成。通过速释系统,使制剂快速崩解而释放药物,使药物快速起效,可更加充分发挥药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中药创新药物奠定了基础。方法:①两面针药材的质量研究选取10个产地的两面针药材,采用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等方法,建立两面针药材的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用以作为两面针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参考;②两面针有效成分的提取与纯化采用一定浓度的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两面针提取工艺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再选用硅胶吸附法纯化两面针粗提物。③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研究筛选最佳的崩解剂种类以及合适的黏合剂,再以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法,考察各种辅料的用量,以片剂的分散均匀性和30min累计溶出度作为评定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平衡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优选并确定最佳的分散片的处方和制备工艺。④质量标准的研究包括两面针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和两面针分散片的质量标准;两面针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包括氯化两面针碱定性和定量鉴别;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制剂的外观、性状、定性鉴别、定量鉴别、重量差异、分散均匀性及体外溶出度的检查等。制定两面针分散片的质量标准草案。⑤两面针分散片的初步稳定性考察采用加速试验以及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制剂的稳定性。结果:①两面针药材的质量研究10个产地两面针药材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均≥0.13%,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两面针含量测定的规定;10个产地两面针药材的指纹图谱共有峰相似度达90%以上,且各成分共有峰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可作为药材产地与质量的鉴定依据。②两面针有效成分的提取与纯化两面针粗粉以每次8倍量的70%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回流提取4次,每次1.5小时;提取液合并,浓缩成稠膏,经过硅胶柱纯化、减压浓缩、加适量乙醇溶解过滤,滤液浓缩至无醇味即得两面针提取物。③制剂处方及制备工艺的研究优选的制剂处方,崩解剂有微晶纤维素MC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制剂处方:两面针提取物100mg/片、气态微粉硅胶50mg/片、磷酸氢钙163mg/片、MCC69mg/片、PVPP17mg/片、HPC26mg/片、硬脂酸镁4mg/片。湿法制粒,所得片剂外观平整光滑,分散均匀性好。④质量标准研究两面针提取物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达1.7%,定性结果为阳性;两面针分散片分散均匀性为20s,体外溶出度40min达70%以上,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制剂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不少于1.5mg/片。⑤初步稳定性研究加速试验及12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与0月相比较,制剂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①两面针药材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及药材指纹图谱可作为药材产地的鉴定依据,检测方法稳定、可靠;②确定了两面针的最佳提取和纯化工艺,所得产品符合相关规定,能够满足制剂的制备要求。③确定了两面针分散片成型处方的最佳工艺,工艺稳定、方法简单。④初步建立了两面针分散片的质量标准,所采用的方法灵敏、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⑤初步稳定性试验表明,两面针分散片在12个月内质量稳定,初步确定有效期为2年。

二、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功能化重金属吸附材料的构建及其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总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残留、危害及其防控现状
        1.2.1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残留
        1.2.2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危害
        1.2.3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防控现状
    1.3 食品中重金属的吸附材料
        1.3.1 物理吸附剂
        1.3.2 化学吸附剂
        1.3.3 生物吸附剂
    1.4 氨基功能化的重金属吸附材料
        1.4.1 氨基功能化有机合成吸附材料
        1.4.2 氨基功能化天然吸附材料
    1.5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5.1 立题依据及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吸附剂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仪器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 茶叶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3.2 茶多酚提取物的制备及重金属检测
        2.3.3 茶多酚提取过程中各组分重金属占比
        2.3.4 茶多酚中重金属吸附剂的筛选
        2.3.5 茶多酚含量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
        2.4.2 茶多酚中重金属含量
        2.4.3 茶多酚提取过程中各组分重金属分布
        2.4.4 吸附剂的筛选
    2.5 结论
第三章 氨基功能化硅胶高效脱除茶多酚溶液中的重金属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AFSG的制备
        3.3.2 AFSG的表征
        3.3.3 影响AFSG吸附性能的因素
        3.3.4 吸附模型
        3.3.5 动态吸附-解吸附实验
        3.3.6 模拟循环吸附实验
        3.3.7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脱除应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表征
        3.4.2 吸附因素对AFSG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3.4.3 AFSG吸附重金属的吸附机理
        3.4.4 动态吸附-解吸附实验
        3.4.5 循环吸附实验
        3.4.6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脱除应用
    3.5 结论
第四章 ε-聚赖氨酸介孔硅胶高效脱除茶多酚中的重金属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MSG-PL的制备
        4.3.2 制备材料的表征
        4.3.3 MSG-PL的吸附选择性
        4.3.4 MSG-PL的静态吸附测试
        4.3.5 MSG-PL对重金属模型拟合
        4.3.6 MSG-PL吸附柱的动态吸附与洗脱
        4.3.7 MSG-PL的重复利用测试
        4.3.8 茶多酚样品中重金属的脱除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SG-PL的制备
        4.4.2 MSG-PLL的表征
        4.4.3 MSG-PL对重金属的吸附
        4.4.4 MSG-PL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
        4.4.5 MSG-PL吸附柱的动态吸附与洗脱
        4.4.6 MSG-PL吸附柱对茶多酚中重金属的脱除能力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静电自组装海藻酸钠/ε-聚赖氨酸纤维脱除茶多酚中的重金属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SA/PL纤维的制备
        5.3.2 结构表征
        5.3.3 重金属吸附研究
        5.3.4 重金属吸附模型拟合
        5.3.5 循环吸附实验
        5.3.6 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A/PL纤维的制备
        5.4.2 SA/PL纤维的结构表征
        5.4.3 吸附因素对SA/PL纤维吸附性能的影响
        5.4.4 SA/PL纤维对Pb~(2+)、Cu~(2+)、Cd~(2+)的吸附机理
        5.4.5 SA/PL纤维的循环利用
        5.4.6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吸附
    5.5 结论
第六章 ε-聚赖氨酸修饰的茶叶微晶纤维素基双网络水凝胶脱除茶多酚中的重金属
    6.1 前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茶叶纤维的提取
        6.3.2 茶叶纤维素的纯度测定
        6.3.3 茶叶微晶纤维素的制备
        6.3.4 TEMPO氧化茶叶微晶纤维素
        6.3.5 聚赖氨酸/茶叶微晶纤维素的制备
        6.3.6 聚赖氨酸/茶叶微晶纤维素双网络水凝胶的制备
        6.3.7 材料结构表征
        6.3.8 吸胀行为
        6.3.9 重金属的吸附
        6.3.10 重金属吸附模型拟合
        6.3.11 循环吸附实验
        6.3.12 茶多酚中重金属的脱除应用
        6.3.13 脱除重金属对茶多酚品质的影响
    6.4 研究结果与分析
        6.4.1 MCC-PL水凝胶的结构表征
        6.4.2 MCC-PLH的吸胀性能
        6.4.3 吸附因素对MCC-PLH吸附重金属的影响
        6.4.4 MCC-PLH吸附机理
        6.4.5 循环吸附实验
        6.4.6 MCC-PLH在茶多酚中重金属的脱除应用
        6.4.7 吸附前后茶多酚品质的变化
    6.5 结论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茶叶样品中硒的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硒的基本性质
        1.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1.1.3 硒在环境中的形态分布
        1.1.4 硒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循环
    1.2 环境样品中不同形态Se的分离方法
        1.2.1 沉淀法
        1.2.2 萃取法
        1.2.3 色谱法
        1.2.4 毛细管电泳法
        1.2.5 离子交换法
    1.3 硒总量的测量技术
        1.3.1 分光光度法
        1.3.2 原子吸收光谱(AAS)
        1.3.3 原子发射光谱(AES)
        1.3.4 中子活化分析(NNA)
        1.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1.4 样品前处理技术
        1.4.1 微波消解
        1.4.2 石墨炉消解
        1.4.3 电热板消解
        1.4.4 干法灰化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主要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主要实验材料
        2.3.1 树脂预处理方法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静态吸附实验
        2.4.2 动态柱实验
        2.4.3 茶叶中Se的总量分析
        2.4.4 样品中不同形态Se的分离
        2.4.5 Se的测量方法
        2.4.6 不同形态Se的测量方法
第三章 茶叶样品中硒的总量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分析流程
        3.1.2 Se的分离纯化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浸提液探究实验
        3.2.2 反应装置
        3.2.3 分离纯化
        3.2.4 实际样品柱实验研究
        3.2.5 高分辨质谱对Se的测量
        3.2.6 茶叶样品中Se的加标回收率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叶样品中不同形态硒的分离分析
    4.1 实验部分
        4.1.1 蛋白质的分离分析
        4.1.2 茶多酚的分离分析
        4.1.3 茶多糖的分离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蛋白质浸取效率研究
        4.2.2 茶多酚浸取效率研究
        4.2.3 茶多糖浸取效率研究
        4.2.4 茶叶中硒的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的形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研究现状
        1.2.1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的危害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3 氨基酸在肉制品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1.4 植物提取物在肉制品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1.4.1 迷迭香提取物
        1.4.2 葡萄籽提取物
        1.4.3 茶多酚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基本配方
        2.3.2 工艺流程
        2.3.3 试验设计
        2.3.4 指标测定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质构的影响
        2.4.2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色差的影响
        2.4.3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pH的影响
        2.4.4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TBARS的影响
        2.4.5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水分的影响
        2.4.6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烹饪损失的影响
        2.4.7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2.4.8 氨基酸对西式熏煮火腿N-亚硝胺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加工条件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基本配方
        3.3.2 工艺流程
        3.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3.3.4 指标测定
        3.3.5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煮制时间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3.4.2 煮制温度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3.4.3 熏制时间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3.4.4 熏制温度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形成的影响
        3.4.5 亚硝酸钠添加量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抑制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基本配方
        4.3.2 工艺流程
        4.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4.3.4 指标测定
        4.3.5 指标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植物提取物的总酚含量和ABTS清除能力
        4.4.2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质构的影响
        4.4.3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色差的影响
        4.4.4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pH的影响
        4.4.5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TBARS的影响
        4.4.6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水分的影响
        4.4.7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4.4.8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N-亚硝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式熏煮火腿中亚硝酸盐和N-亚硝胺的抑制优化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基本配方
        5.3.2 工艺流程
        5.3.3 试验设计
        5.3.4 指标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及N-亚硝胺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试剂
        6.2.3 试验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基本配方
        6.3.2 工艺流程
        6.3.3 试验设计
        6.3.4 指标测定
        6.3.4.7 亚硝酸盐残留量
        6.3.5 指标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质构的影响
        6.4.2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色差的影响
        6.4.3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pH的影响
        6.4.4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TBARS的影响
        6.4.5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水分的影响
        6.4.6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TVB-N的影响
        6.4.7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亚硝酸盐残留量的影响
        6.4.8 植物提取物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期间N-亚硝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脂溶性茶多酚衍生物的合成、表征、生物活性及热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功能食品、茶多酚和儿茶素概述
    1.3 EGCG及其稳定性
    1.4 EGCG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转化
    1.5 EGCG的生物活性
        1.5.1 抗氧化
        1.5.2 抗肿瘤
        1.5.3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5.4 抗炎作用
        1.5.5 抗菌
        1.5.6 抗病毒
        1.5.7 抗肥胖和抗糖尿病活性
        1.5.8 神经保护作用
        1.5.9 其他保健作用
    1.6 茶多酚改性的研究
        1.6.1 茶多酚改性的物理方法
        1.6.2 茶多酚改性的化学方法
    1.7 EGCG分子修饰的研究概述
        1.7.1 酚羟基的修饰
        1.7.2 苯环上H原子的取代修饰
    1.8 EGCG脂肪酸酯衍生物的应用
        1.8.1 抗氧化
        1.8.2 抗肿瘤
        1.8.3 抗细菌和真菌的活性
        1.8.4 抗病毒
    1.9 EGCG的纳米制剂概述
    1.10 茶多酚棕榈酸酯及其技术壁垒
    1.11 溶解度的研究概述
        1.11.1 溶解度测定的方法
        1.11.2 溶解度的热力学模型
    1.12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1.13 主要研究内容
        1.13.1 EGCG棕榈酸酯的合成、表征和生物活性,及茶多酚棕榈酸酯的合成
        1.13.2 EGCG过乙酸酯的溶解度及溶解过程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2 EGCG棕榈酸酯合成条件的确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HPLC-MS分析
        2.2.4 EGCG和EGCG棕榈酸酯极性(logP)的计算
        2.2.5 反应条件的探究
        2.2.6 HPLC分析不同因素对酰化反应的影响
        2.2.7 反应进程监控
        2.2.8 酰化产物的分离纯化
        2.2.9 质谱分析
        2.2.10 核磁共振表征
        2.2.11 红外光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GCG酰化产物的确证
        2.3.2 极性(logP)的计算
        2.3.3 酰氯摩尔比对酰化反应的影响
        2.3.4 碱对酰化反应的影响
        2.3.5 溶剂对酰化反应的影响
        2.3.6 反应进程的监控
        2.3.7 EGCG衍生物的质谱分析
        2.3.8 EGCG衍生物的结构鉴定
        2.3.9 红外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EGCG棕榈酸酯技术指标的检查及抗氧化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EGCG衍生物熔点的测定
        3.2.4 技术指标检查
        3.2.5 MTT细胞毒性实验
        3.2.6 溶剂残留检查
        3.2.7 添加抗氧化剂的油脂的外观评价
        3.2.8 EGCG衍生物对食用油透明度和色泽的影响
        3.2.9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3.2.10 ABTS自由基阳离子清除实验
        3.2.11 食用油中的抗氧化性实验
        3.2.12 合成工艺的放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GCG棕榈酸酯的熔点
        3.3.2 技术指标检查
        3.3.3 MTT实验
        3.3.4 溶剂残留检查
        3.3.5 添加抗氧化剂的食用油的外观评价
        3.3.6 EGCG衍生物对食用油透明度和色泽的影响
        3.3.7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3.3.8 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
        3.3.9 食用油中的抗氧化性评价
        3.3.10 放大反应规模产品的检查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茶多酚棕榈酸酯的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原料茶多酚成分的测定
        4.2.4 茶多酚棕榈酸酯合成条件的探究
        4.2.5 茶多酚棕榈酸酯含量的测定
        4.2.6 油溶解度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茶多酚的组成
        4.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茶多酚棕榈酸酯含量和油溶解度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EGCG棕榈酸酯的稳定性及体外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实验
        5.2.4 长期稳定性实验
        5.2.5 热稳定性实验
        5.2.6 α-淀粉酶抑制实验
        5.2.7 α-葡糖苷酶抑制实验
        5.2.8 分子对接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
        5.3.2 长期稳定性
        5.3.3 热稳定性
        5.3.4 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5.3.5 对α-葡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5.3.6 α-淀粉酶的分子对接模拟
        5.3.7 α-葡糖苷酶的分子对接模拟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EGCG过乙酸酯的溶解度及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合成路线的优化
        6.2.4 纯化路线的优化
        6.2.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6.2.6 热分析
        6.2.7 溶解度测定
        6.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产物的结构表征
        6.3.2 EGCG过乙酸酯的热分析
        6.3.3 溶解度的计算
        6.3.4 溶解度的拟合
        6.3.5 溶解过程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6.3.6 SEM分析和重结晶溶剂的筛选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蛋蛋清
        1.1 蛋清的形成
        1.2 蛋清组成
        1.3 蛋清质量
        1.3.1 蛋清营养含量
        1.3.2 蛋清物理特性
        1.3.3 蛋清加工品质
        1.4 蛋清蛋白组学
    2 钒的性质及对蛋鸡的影响
        2.1 钒简介
        2.1.1 钒的氧化还原性
        2.1.2 V与磷(P)的相似性
        2.1.3 氧钒离子的配位化学
        2.2 钒对蛋鸡的影响
        2.2.1 钒对蛋鸡健康的影响
        2.2.2 钒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2.2.3 钒影响蛋鸡健康及鸡蛋品质的机制
    3 抗氧化剂缓解钒负面效应
第二章 研究存在的问题、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内容
    试验一 蛋鸡常用能量和蛋白质饲料中钒含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1.1.2 采样要求
        1.1.3 样品种类与数量
        1.1.4 仪器与试剂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蛋鸡饲粮钒水平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饲粮配制
        1.3 仪器与试剂
        1.4 饲养管理
        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1 蛋清中钒残留
        1.6.2 蛋清高度、pH值与粗蛋白含量
        1.6.3 蛋清凝胶特性
        1.6.4 蛋清凝胶微观结构
        1.6.5 蛋清起泡性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钒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钒在蛋清中的残留
        2.3 钒对蛋清中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钒对蛋清HU的影响
        2.5 钒对蛋清PH值的影响
        2.6 钒对蛋清凝胶特性的影响
        2.7 钒对蛋清起泡特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钒在蛋清中的残留
        3.2 钒对蛋清水分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钒对蛋清高度和PH值的影响
        3.4 钒对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蛋白质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日粮及动物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设备与试剂
        1.4.1 实验仪器
        1.4.2 试剂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1.5.1 蛋白提取
        1.5.2 SDS-PAGE电泳
        1.5.3 蛋白质酶解和肽段定量
        1.5.4 肽段标记
        1.5.5 SCX分级
        1.5.6 质谱分析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1.6.1 聚类分析
        1.6.2 差异蛋白GO注释
        1.6.3 KEGG信号通路注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清蛋白质SDS-PAGE分离
        2.2 SCX-液相色谱分离
        2.3 蛋清蛋白质分离鉴定
        2.3.1 蛋清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布
        2.3.2 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2.4 钒对蛋清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2.5 差异蛋白CLUSTER聚类分析图
        2.6 GO功能注释
        2.7 差异表达蛋白KEGG信号通路富集
        3 讨论
        3.1 钒对蛋清中固有蛋白的影响
        3.2 钒对蛋清中来自输卵管细胞的蛋白的影响
        3.3 钒对蛋清中来自血液的蛋白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四 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饲料及饲养管理
        1.3 试验仪器
        1.4 试剂与耗材
        1.5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6 测定指标与方法
        1.6.1 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1.6.2 输卵管膨大部病理观察
        1.6.3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
        1.6.4 输卵管膨大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
        1.6.5 输卵管膨大部相关基因蛋白表达量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钒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残留
        2.2 输卵管膨大部粘膜抗氧化指标
        2.3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病理指标的影响
        2.4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5 输卵管膨大部蛋清蛋白质分泌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2.6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2.7 钒对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钒在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残留
        3.2 钒造成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应激、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
        3.3 钒造成的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损伤影响蛋清蛋白质组成
        3.3.1 蛋清固有蛋白质
        3.3.2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脱落入蛋清的蛋白
        3.3.3 血液渗透入蛋清的蛋白质
        4 小结
    试验五 蛋鸡饲粮添加茶多酚缓解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基础饲粮及饲养管理
        1.3 设备与试剂
        1.3.1 试验仪器
        1.3.2 试验试剂
        1.4 样品采集
        1.5 指标测定与方法
        1.5.1 蛋清和输卵管膨大部中钒残留
        1.5.2 蛋清HU与pH
        1.5.3 蛋清加工特性
        1.5.4 蛋清蛋白组学分析
        1.5.5 蛋鸡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1.5.6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
        1.5.7 输卵管膨大部病理观察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和输卵管膨大部中钒残留的影响
        2.2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HU和PH值的影响
        2.3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凝胶特性的影响
        2.4 饲粮钒和茶多酚对蛋清起泡特性的影响
        2.5 钒和茶多酚对蛋清蛋白组学的影响
        2.6 CLUSTER分析
        2.7 钒和茶多酚造成的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2.8 单独添加茶多酚造成的差异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2.9 输卵管膨大部氧化指标
        2.10 输卵管膨大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2.11 输卵管膨大部细胞凋亡率
        3 讨论
        3.1 茶多酚缓解钒在蛋清及输卵管膨大部中的残留
        3.2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清HU的影响
        3.3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清加工特性的影响
        3.4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蛋清蛋白组学变化的影响
        3.4.1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蛋清固有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3.4.2 茶多酚对钒造成的输卵管脱落和血液带入的蛋清蛋白质变化的影响
        3.5 茶多酚缓解钒对蛋鸡输卵管膨大部的氧化应激与损伤
        4 小结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与创新性
    1 全文讨论
    2 全文结论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汉中不同茶区产地环境与茶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茶叶品质感官评价研究综述
        1.1.2 茶叶功能因子的研究
        1.1.3 茶叶品质安全指标研究综述
        1.1.4 茶叶的适制性研究
    1.2 研究区域概况
        1.2.1 汉中市地理位置
        1.2.2 汉中市地形地貌
        1.2.3 汉中市气候特征
        1.2.4 汉中市茶区主要分布概况
        1.2.5 汉中市茶产业发展状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汉中茶区土壤矿质元素与重金属含量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土壤矿质元素含量评价方法
        2.1.4 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精密度试验结果
        2.2.2 回收率试验结果
        2.2.3 土壤pH值
        2.2.4 土壤矿质元素含量评价分析
        2.2.5 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分析
第3章 汉中茶叶品质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汉中茶区茶叶品质分析
        3.2.1 功能因子分析
        3.2.2 矿质元素分析
    3.3 安全指标因子分析
        3.3.1 重金属含量分析
        3.3.2 农药残留分析
第4章 新引进品种茶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加工方法
        4.1.3 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感官审评
        4.2.2 儿茶素类及茶多酚评价
        4.2.3 氨基酸评价
        4.2.4 制茶品质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茶多酚制品中有机溶剂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制备工艺及所用有机溶剂
2 茶多酚制品中可能残留的有机溶剂及限度
3 茶多酚制品中有机溶剂残留的检测方法
    3.1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3.2 顶空分析气相色谱法
    3.3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
4 展望

(8)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脂质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茶叶
    1.2 茶多酚
        1.2.1 茶多酚概述
        1.2.2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和研究进展
        1.2.3 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
    1.3 脂质体
        1.3.1 脂质体的概述
        1.3.2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3.3 新型脂质体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微波辅助提取茶多酚的实验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茶叶中茶多酚成分的定量检测
        2.3.2 微波提取茶多酚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2.3.3 微波提取茶多酚的正交实验设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正交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膜分散法制备茶多酚纳米脂质体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制备方法
        3.2.4 溶剂的筛选
        3.2.5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3.2.6 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3.2.7 茶多酚纳米脂质体平均粒径的测定
        3.2.8 茶多酚脂质体制备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3.2.9 茶多酚脂质体制备的响应面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方法
        3.3.2 溶剂的选择
        3.3.3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3.3.4 茶多酚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3.3.5 单因素实验
        3.3.6 响应面实验
    3.4 最佳工艺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多酚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脂质体溶液的TEM测定
        4.3.2 粒径分布
        4.3.3 电位的测定
        4.3.4 渗漏率的测定
        4.3.5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4.3.6 脂质体的体外释放
    4.4 结果讨论
        4.4.1 脂质体形貌与粒径分布特征
        4.4.2 Zeta电位的测定
        4.4.3 渗漏率的测定
        4.4.4 茶多酚脂质体及其脂质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4.4.5 茶多酚脂质体的体外释放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提取制备低乙酸乙酯高EGCG的儿茶素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儿茶素的组成和结构
    1.2 儿茶素的应用
        1.2.1 医药保健作用
        1.2.2 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1.2.3 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1.2.4 农业上的应用
    1.3 儿茶素的提取纯化分离
        1.3.1 溶剂萃取法
        1.3.2 金属离子盐沉淀法
        1.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4 膜分离法
        1.3.5 色谱法
        1.3.6 提取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3章 儿茶素粗提物的浸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测定方法
    3.2 实验方法
        3.2.1 碎茶中儿茶素粗提物的浸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浸提温度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和EGCG含量的影响
        3.3.2 浸提时间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和EGCG含量的影响
        3.3.3 茶水比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和EGCG含量的影响
        3.3.4 浸提溶剂对浸提液中茶多酚和EGCG含量的影响
        3.3.5 正交试验确定浸提茶多酚和EGCG的最佳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柱色谱分离儿茶素粗提物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柱色谱分离
        4.2.2 儿茶素成品中乙酸乙酯残留的GC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树脂的选择
        4.3.2 聚酰胺树脂的柱效分析
        4.3.3 洗脱剂的选择
        4.3.4 乙酸乙酯残留的GC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放大生产及验证试验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流程
        5.2.2 实验条件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HPLC分析结果
        5.3.2 GC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10)两面针分散片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两面针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1 药材的质量研究
        1.1 仪器、试剂与试药
        1.2 两面针药材的鉴别
        1.2.1 显微鉴定
        1.2.2 两面针药材的薄层鉴别
        1.3 两面针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
        1.3.1 色谱条件
        1.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4 空白试验
        1.3.5 参照物峰位的确定
        1.3.6 方法学考察
        1.3.7 指纹图谱的建立
        1.4 两面针药材含量测定
        1.4.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4 测定方法
        1.4.5 结果
        1.5 小结与讨论
    2 两面针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仪器、试剂与试药
        2.2 指标及测定方法
        2.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4 标准曲线制备
        2.2.5 精密度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 药材中氯化两面针碱总量的测定
        2.4 方法与结果
        2.4.1 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选择
        2.4.2 两面针提取工艺单因素考察
        2.4.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
        2.4.4 数据分析
        2.4.5 工艺验证
        2.4.6 小结与讨论
    3 两面针粗提物的纯化工艺研究
        3.1 两面针提取物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测定
        3.1.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
        3.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4 测定方法
        3.2 硅胶的的预处理
        3.3 样品的前处理
        3.4 层析柱的选择
        3.5 硅胶目数的选择
        3.6 两面针粗提物与硅胶混合比例的考察
        3.7 洗脱流速的考察
        3.8 洗脱曲线的考察
        3.9 验证试验
        3.10 两面针提取物中氯仿残留量的测定
        3.10.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
        3.10.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0.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10.4 检测限试验
        3.10.5 定量限试验
        3.10.6 标准曲线制备
        3.10.7 精密度试验
        3.10.8 稳定性试验
        3.10.9 重复性试验
        3.10.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3.10.11 测定法
        3.11 小结与讨论
    4 两面针的提取纯化工艺流程图
    5 两面针提取物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部分 两面针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2 成型工艺的选择
    3 原辅料的处理
    4 制剂规格的确定
    5 两面针分散片的制剂处方和制备工艺研究
        5.1 吸收剂与提取物比例选择
        5.2 崩解剂的选择
        5.2.1 单一崩解剂的选择
        5.2.2 崩解剂配伍使用比例的选择
        5.3 填充剂的选择
        5.4 溶胀性辅料的选择
        5.5 润湿剂的选择
        5.6 润滑剂的选择
        5.7 正交试验筛选处方
        5.7.1 正交设计的因素水平
        5.7.2 分散均匀性的测定
        5.7.3 溶出度试验
        5.7.4 综合评分
        5.8 制备片剂所用压力的考察
    6 制备工艺处方及验证结果
    7 最终处方确定
    8 半成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8.1 颗粒流动性的考察
        8.1.1 休止角的测定
        8.1.2 粒密度与压缩度的测定
        8.2 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9 小结与讨论
    10 两面针分散片制备工艺流程图
第三部分 两面针分散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2 性状
    3 鉴别
        3.1 薄层鉴别
    4 检查
        4.1 重量差异
        4.2 分散均匀性
        4.3 溶出度检查
        4.3.1 溶出度方法的确定
        4.3.2 样品溶出度测定
        4.3.3 两面针分散片与普通片累积溶出度比较
    5 两面针分散片的含量测定
        5.1 色谱条件
        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5.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5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5.6 专属性试验
        5.7 精密度试验
        5.8 重复性试验
        5.9 稳定性试验
        5.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5.11 三批中试样品含量测定
    6 两面针分散片质量标准草案
    7 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两面针分散片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实验方法
        2.2 检测项目及方法依据
        2.3 加速试验
        2.4 长期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功能化重金属吸附材料的构建及其脱除茶多酚中重金属的研究[D]. 黄鑫. 江南大学, 2021(01)
  • [2]茶叶样品中硒的总量及形态分析研究[D]. 陈亚雯. 兰州大学, 2021(09)
  • [3]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及N-亚硝胺的形成与控制研究[D]. 王楸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4]脂溶性茶多酚衍生物的合成、表征、生物活性及热力学性质的研究[D]. 刘冰冰. 浙江大学, 2019(07)
  • [5]蛋鸡饲粮钒对鸡蛋蛋清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柏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6]汉中不同茶区产地环境与茶叶品质分析[D]. 赵璇.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4)
  • [7]茶多酚制品中有机溶剂多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刘相真,梁慧玲,孔俊豪,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12(04)
  • [8]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和脂质体的制备[D]. 李地才.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1)
  • [9]提取制备低乙酸乙酯高EGCG的儿茶素的工艺研究[D]. 郑琳. 西南大学, 2011(09)
  • [10]两面针分散片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D]. 吕洁. 广东药学院, 2011(04)

标签:;  ;  ;  ;  ;  

电子捕获法测定茶多酚中氯仿残留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