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学课程对初中生教育功能的新启示

新化学课程对初中生教育功能的新启示

一、试论化学新课程对初中学生教育功能的新涵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丹娅[1](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振敏[2](2020)在《“最近发展区”理论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作品瑰宝,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如星辰一般众多的文学大家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瀚如海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在我国,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启蒙开始,古代诗歌就贯穿我们的整个学习生涯,成为学习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那么,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改变学生对古代诗歌学习的固有观念——背诵默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内容,体会古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并有待解决的难题。本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针对古代诗歌在实际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与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分析、评价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古代诗歌教学的相关研究,界定相关的概念,简述了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这部分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调查以贵阳市某某中学(以下称为A中)为调查对象,就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对语文组教师、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了解,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教师和学生的相关信息,对调查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以此了解教师针对古代诗歌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怎么解决古代诗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存在落差的教学现状和需求,以及学生在古代诗歌学习中缺乏兴趣和动力,上课听不懂等问题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初中语文教师怎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设计以及怎么解决古代诗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存在落差的现实问题,试图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到初中古代诗歌教学设计中解决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的古代诗歌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分析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置古诗教学目标;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活动;四是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提问;五是发展区理论启示下的课后作业设计。第四部分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古诗教学实践与反思。通过将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古诗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再对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进行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的启示。总之,本论文从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广大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等出发,通过对教师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现状的分析,结合“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深层次地对初中古代诗歌教学设计提出一定的思考和建议,期望对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诗歌教学设计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林晴晴[3](2020)在《基于“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的高中教学区公共空间建筑计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考制度改革以及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走班制”逐渐成为高中教育的主流。走班后,教学形式的变化、课程体系的改变,给教学空间的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适应“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校园建筑空间改造和新建学校的设计,尚缺少标准和参考。因此,为了促进我国“走班制”高中校园建筑空间建设,笔者以城市普通高中的教学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建筑计划研究。该研究立足我国“走班制”发展现状,通过查阅“走班制”相关资料,调研多所“走班制”试点高中,梳理“走班制”下教学管理架构及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及“走班制”下师生教学活动的行为模式及空间需求。并结合国外“走班制”学校成熟案例分析,研究“走班制”下公共空间在“走班制”高中教学区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功能构成模式、各功能面积指标。论文还创造性地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对高中公共空间布局、各功能的空间属性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改造案例分析,研究学校公共空间改造原则。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水平仍处于国外20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当前我国的“走班制”类型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对教学空间建设造成了极大压力。走班后,公共空间是教学区的重要功能空间,需要利用灵活使用的公共空间,作为教学空间的补充。该研究最终梳理了3种走班模式——“小走班模式”、“大走班模式—选考3科全部走班”、“全走班模式—各科全走班”,并总结了各个模式的内涵、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该论文提出了适应“走班制”高中的校园总体、教学区功能构成和现有“各类型”教学空间面积指标,指出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教学功能区是“走班制”校园功能构成的理想模式。通过研究,论文总结出“走班制”高中教学区公共空间的三大发展趋势,即公共空间拓展化、功能复合化和多层次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教学区公共空间的面积占比应达到35%—40%的结论,提出了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构成模式、各功能的面积占比和适应“走班制”的多层次公共空间空间模式。在设计方法上,总结了8种公共空间的布局方式及其优缺点;通过分析还得出了公共空间各功能的空间属性要求,以作为建筑设计的参考。研究最后针对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既有学校教学区公共空间适应性改造原则。希望通过该研究,为未来“走班制”新建学校的建设和既有学校的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高明炜[4](2020)在《传统节日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学科又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决定历史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重要一科,在教育中一直肩负着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责任。对于我们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有的已经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有一些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消失在人们视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以及外来节日的大量涌进以及部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的衰落和商业化等,导致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了解的情况令人堪忧。为了不让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就对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学在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发现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还存在问题,因此针对目前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习俗等在中学生中了解甚少,亟需加以弘扬这一问题,提出一些中学历史教学中可行性策略。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上,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举行相关知识竞赛、参观民俗博物馆等)与教学策略例如历史故事、传统诗词以及当下热点话题等,去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并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网络媒体等多方面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不断增强初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要把传统节日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纳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同中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付静宇[5](202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我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构建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认为,利用初中历史课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借助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具备独特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师理应利用好这一资源,分担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不仅能丰富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也能使历史教育充满着新的活力和意义。本文从相关现状的调查出发,深入挖掘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并对如何利用初中历史课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策略。文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该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厘清有关生态文明意识的概念,并全面介绍了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对初中历史课堂中贯彻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为后文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作者大力挖掘和分析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可用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内容,并结合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和特点,把这些内容分为六大类,理清线索,指明方向,为教师在课堂上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提供便利;第三章从几个方面提出了适用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第四章则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选取了两个可用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知识点,提供了两个相关片段教学设计案例,可供历史教师参考和借鉴。

李梦圆[6](2020)在《教育创新何以发生? ——基于A市X校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系列改革一直延续至今。国家层面的教育和课程改革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在教育创新上的实践探索是如何进行的?是否有潜质汇聚起一股自下而上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力量?这些问题值得关注。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中心。本研究关注了一个以课程为核心的基层学校教育创新案例(X校),利用质性取向的案例研究法,通过深度结合案例所处情境的描述和分析,尝试回答“教育创新‘新’在哪里?教育创新何以发生?教育创新仍然面临的边界有哪些?”的研究问题。本文首先从课程创新介入,对教育创新案例在学校环境中实施的现实状态进行描述和呈现。在此基础上,利用教育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对案例学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探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X校创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最后对学校探究课程设计和实施所处“力场”中的推动力以及阻碍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和讨论。研究初步发现,X校的教育创新实践是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以学校特色课程为平台进行的探索。包括发展创新的课程理念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同时以校内管理方法和家校合作方式之间的配合,实现了课程实施保障条件上的创新。本文同时发现,在以上创新表现的背后,案例学校所处的城市和区域、所属的教育集团以及学校自身在政策、地域和人员三大维度上的配置和协调都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发挥了作用。本研究也分析了案例学校当前在创新课程的实施中仍然面临的挑战。包括由于外部通行的考试评价方式与创新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特点不完全适配带来的分数压力;探究式综合课程对教师创生性地实施课程的专业能力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还未被满足;借鉴国际课程和利用国际师资作为课程的创新特点之一的同时,却也在跨文化教学和教育管理方面造成了一些困难和障碍。综合研究中的发现,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何促进基层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陈珊[7](2020)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合文献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可以将问题教学法定义为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中的目标问题化、问题探究化、学习问题化,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历史思维和历史核心素养地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支撑,是具有研究深度和可行性的。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原则较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主要有唯物史观原则、时空观念原则、史料实证原则等等,为课堂提问和解决问题提供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关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之问卷调查结果和对教师课堂实录的观察结果,揭示出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教师由于历史教学能力不足,出现自我陶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史料、轻教材,重知识、轻能力,急躁、机械和讨好型教学等问题;学生则出现历史思维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质疑精神、不适应自己课堂地位的转换、学习差异性、知识基础不扎实。当然,学校作为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改模式更迭频繁,师生不胜其烦,形式主义严重和滥用问题教学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问题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第二,尊重差异,尊重情感;第三,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第四,重视解题思路引导;第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第六,注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教学建议。通过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的相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新高考和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陈欢[8](2019)在《初中美术教材“人教版”与“赣美版”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术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而把握教材特征、选择合适的教材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基础之一。目前,我国美术教材仍然贯彻“一纲多本”的政策,全国有十多个版本初中美术教材正在被使用。其中,江西省初级中学美术课堂使用的教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为主。两版本教材在编写和设计上呈现不同特色。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后中国初中美术教材的发展历史、调查两教材使用情况并比较两教材编写的异同,试探寻两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新时期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对象、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初中美术教材自建国后至今的四个发展阶段,对当前两版本教材在江西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美术教材编写由过度重视知识技能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推进。文章第三部分对两版本教材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是文章主体部分。其中教材选编是教材差异的集中体现,本文从编排架构、内容选择、语言描述、插图采用和课目名称及栏目设置等六个部分对其阐述。第四部分分别分析了两版本教材的优缺点:人教版教材书籍设计简洁、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一本兼具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美术教材,而趣味性不足;赣美版教材特色鲜明、趣味性十足,但编写不够严谨,插图等一些细节可以完善。同时,文章也从强化美术学科素养、注重传统文化主题特色课构建和促进信息时代下教材的立体化建设三个方面对新时期的美术教材编写提出建议,以期推动美术教材在新时代发展。

靳彤[9](2018)在《“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题是《“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试图在总结多年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论争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提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概念,从学理上阐述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并以“阅读方法”为例进行方法性知识的炼制,希望能为推进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和语文学科的建设尽一份力。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中国现代语文诞生的重要标志。国语统一运动的推进,新文化运用的发展,新文学的诞生,促使了中国语文课程内容的彻底更新。白话文出现之初,绝大部分选文来自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期刊,从这个角度看,是新文化、新文学孕育了中国现代语文。但后期新文学得以长足发展,成为独立学科,而中国语文始终未能独立。原因是多方面的,未能建构具有语文学科独特性的知识体系,应当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语文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904年独立设科之初,国文国语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即“文法知识”,主要来源于《马氏文通》。但由于《马氏文通》自身的问题和语言学发育的不成熟,筛选进入国文国语课程的“文法知识”也一直备受争议,甚至清末民初国文国语课程中的文法知识建设成为当时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从清末民初的国文国语到今天的语文新课程,语文知识的核心都是语言学知识。在一线教学中,这样的知识体系,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成为目的,忘却了“文法知识”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会通”、“析文”、“作文”。百年来争议不断,语文知识渐成“鸡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新世纪初启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开始。该份文件中有多条表述,直指备受诟病的语文知识,其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①等几条要求,是直接针对知识传授式的语文教学做出的力图纠偏的规定。但规定一出,引起了学界及教学一线更大的质疑。学界的讨论,从语文知识“怎么教”转向“教什么”语文知识。究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是真正有效的?本文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寻找并炼制能直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知识——“语文方法性知识”,期望为突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瓶颈做一点贡献。第一章探讨“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存在。“方法性知识”在语文研究领域曾有研究者参照其他研究提及过,但“语文方法性知识”作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一种类型尚未有人正式提出,它是否实际存在于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这是本章要论证的主要问题。本章首先从“知识”概念入手,探讨“知识”的教育学界定,将话阈限定在语文学科中,探讨形而下的具体的知识问题。然后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知识的分类研究进行了梳理,特别分析了与本研究关系较为密切的周敏的语文“知识元”研究,进而提出本文的分类方法:语文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本章还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教育界提出的“八字宪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八字宪法”在百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史上有承先启后的意义,“八字宪法”自提出以后,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纲领,但新课程改革以来受到质疑。本章指出学界指责“八字宪法”是静态的知识转授,是一种误读。“八字宪法”的提出,本身是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培养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在本质上是力图进行方法性知识的开发。本文以此为证,阐述方法性知识的需求其实始终贯穿在语文课程知识开发的历程中,也实际的存在于语文教学中。但随着误读的加深,就像遗忘“文法知识”“会通”“析文”的功效一样,我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建设离方法性功能的追求越来越远。本章最后分析了语文课程标准在知识供给上的不足,指出“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是当下语文课程建设亟待展开的重要任务。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清理自清末语文独立设科至新中国成立,国文国语课程中语文知识从“文法知识”逐渐分化为文法、修辞、文体、论辩术等多个知识板块的情况,发现其中的文体知识、论辩知识已经有了“方法性知识”开发的意味。清末至民国末年,国文国语课程处于发生期和发展期,国文国语教科书的建设空前繁荣,本章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文国语教科书,以及主要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进行知识建设状况的清理。经过清理,发现清末至民国末年,国文国语课程中的语文知识大致走过了从单一的“文法知识”逐渐分化的过程,至民国末年已建构起包括文法、修辞、文体、辩论术等知识在内的现代语文课程知识的基本体系;这一时期语文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语言学、修辞学,以及教科书书编写者的自主开发;知识短文也在民国后期开始出现在国文国语教科书中;这一时期的语文知识开发开始出现写作取向。值得注意的是,独立设科之初将《马氏文通》的文法知识纳入国文国语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会通”“析文”“作文”,这是一种方法性的追求。第三章仍然从历史的的角度梳理新中国成立至新课程改革前,我国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与淘汰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国文国语更名为语文,这段时期我国的语文课程知识建设有收获也有遗憾。本章以“文革”十年为界(不包括文革十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清理了这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科书的语文知识建设情况。前一个阶段最为突出的是1956~1958年的汉语、文学的分科实验,将语法、修辞及文学常识等语文知识体系化;分科实验后的语文知识建设虽是“写作知识”一枝独秀,站在“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的角度看看,这已是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语文知识有了新的增长——逻辑知识,这是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积极成果;教科书编写中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彰显出方法性知识的价值。后一个阶段则明确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文知识选择标准,定格了以汉语言文学主要学科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分类框架。很遗憾的是,逻辑知识在这个时期被淘汰。经过两个阶段的建设,至新课程改革前,语文课程知识基本形成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四大板块,各板块也都有了较丰富的内容开发,但与自觉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还有很大的距离。第四章立足当下分析新课程改革初期语文知识的尴尬境遇。本章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课改初期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分析,该份课程标准虽然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语文知识框架的建设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本章详细分析了课程标准有关语文知识的表述引发的争议,提出学界关于语文知识的思考重点,从是否需要系统的语文知识转向了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即语文知识的重构。本章还专节研究了新课改以来目前尚在部分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个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版本,发现这些教科书在知识建设上也没有超越课改前的知识建构。这一时期有不少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引入语文知识研究,这体现了学界的一种共识:语文课程亟需开发能真正有效帮助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知识,即“怎么做”的知识,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很难解决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可能才是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最佳出路。第五章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提出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应具有学科“特殊独立性”的意识,不能将语文知识放入一致性的知识或母体学科知识的框架中。“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知识的基本价值,也是进行语文课程知识建构的基本标准。语文学科要成立,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必须跳下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立足语文本身,建设具有语文学科“独立性”的知识体系,不能将语文知识化约为普遍性知识或母体学科知识。最为重要的,就是围绕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学理上建设语文课程的方法性知识,即“语文方法性知识”体系。本章还从“语文方法性知识”的视角,对新修订颁布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本”语文教科书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目前语文课程建设中“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开发还十分薄弱,与“语文方法性知识”还相距甚远。但“统编本”中已看不到把语文知识化约为一般知识的痕迹,也逐渐走出化约为母体学科知识的窠臼,向具有语文学科独特性的“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迈出了积极的一步。第六章从内在结构和五个维度两方面进一步阐释“语文方法性知识”,为开发方法性知识奠定学理基础。历史的梳理,当下的分析,目的只有一个即科学地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支持,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帮助。本章首先以阅读方法为例,阐释“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在结构。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从国文国语到语文,我们编辑、使用的一直都是文选型教科书,但在百年语文课程知识建设史上,得到充分开发的除了语法修辞知识外,就是写作知识;尽管教科书是一篇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也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阅读知识”却从未在百年语文的课程标准或教科书中出现过,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关于阅读的方法性知识从未得到过系统开发。本章首先分析了国家阅读推广背景下,近年大量译介至我国的有关阅读方法的着作和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所需的“阅读方法”,不能仅仅以阅读心理学的“眼动”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经验为基础进行开发,而应当有符合学生及课程与教学需求的开发思路,以确保语文知识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教学的可操作性。本章准确界定了“阅读方法”的概念,厘清了阅读方法与阅读能力、阅读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课文《伟大的悲剧》预习题中的“浏览”为例,剖析“阅读方法”的内部结构,为开发阅读方法搭建框架,也以此帮助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部结构。最后,从人文性、公共性、个体性、过程性、时代性五个维度进一步阐释如何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第七章探讨如何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并以“阅读方法”为例尝试进行炼制。启动“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的来源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的距离,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开发,就是将学科母体知识转化为学生语言运用所需的知识。课程知识的“开发”,有诸多相近的词汇,如“建构”、“提炼”、“选择”、“炼制”等等,本文采用“炼制”一词,因为它能较准确地传达本研究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程序和方法的意蕴。课程研制领域有诸多的课程编制的模式,泰勒模式对“学生”、“社会”、“学科”的强调,给我们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以启发: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需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标,以众多母体学科及相关学科为知识的数据库,寻找,提炼,制作“语文方法性知识”。具体炼制程序为:寻找操作方法(包括方式和规则)、匹配基本知识、提炼操作策略、制作并呈现结果。为炼制关于阅读的方法性知识,本章还依据阅读目的、学生的需求、阅读教学的需要,搭建了阅读方法炼制的“松塔”模型,将阅读方法分为基础性阅读、检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在该框架下,尝试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的炼制,炼制出19种具体的阅读方法,并以《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式阅读”的知识匹配示例,以帮助教师备课时有效进行知识匹配,以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的“随文学习”。“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涉及多个学科,真正要炼制出一套科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体系,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本文仅仅是从学理上做了探讨,提出了基本思路。后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语文方法性知识”在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中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学生如何通过方法性知识有效提高能力等等问题,都是本文后续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王光雄[10](2018)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路径研究 ——基于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乡村教育不仅担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更是民族振兴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石。乡村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乡村教师,这是发展和振兴乡村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和保障。乡村教师会对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全面提升教育品质的能动因素,同时也是维持乡村教育公平的保障,更是推动乡村教育改革的助力器。当前,伴随着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建设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团队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如果缺少了素质优良又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必然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当前乡村教育的改革质量,同时,对于乡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言,也必然会产生较为深远的不利影响。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服务,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有助于乡村学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对于乡村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具有极为深远和关键的现实功能。就当前状况来看,虽然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业务指导部门普遍给予了充分重视,教师培训质量也在持续提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以及完善之处。相关研究表明,普遍存在于乡村教师培训中的现象就是资金短缺、机会较少,再加上受限于培训单位的工作基础与活动组织能力,所以难以获得显着的教学实效,甚至还有部分区域出现了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等问题。为此,国家及多数省、市、自治区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都强调针对乡村教师的实际,有效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例如,就乡村教师数量提出了硬性指标,即,至2020年,必须针对全体乡村教师以及校长展开360及以上学时的学习培训,同时还要求结合乡村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培训方式,或者采用顶岗置换,或者依托于网络研修,或者选择送教下乡以及专家指导等多元形式,积极鼓励采用创新多元的乡村教师培训模式。这些政策举措必然会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只有积极而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我们才能够充分赋予乡村教师更充分的学习机会,才能够真正让他们学有所获,才能真正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以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现状基础;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有效分析国家层面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政策文件,借鉴兄弟省市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方面的宝贵经验;通过行动研究法等来有效解决目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实践和过程的优化,不断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本研究以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现状基础;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法有效分析国家层面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政策文件,借鉴兄弟省市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方面的宝贵经验;通过行动研究法等来有效解决目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实践和过程的优化,不断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不断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本文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结构现状、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现状、乡村教师培训现状、乡村教师学习现状等进行简要分析,围绕相关核心概念——如“乡村与乡村教师”“贫困代际传递”“教师培训及培训模式”“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重新理解”等进行概念定义以及情报检索和综述,重点阐释了“贫困文化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等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重要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乡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提炼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经验对我国乡村教师教育实践的启迪,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研究拟创新点”等进行了总体研究设计及要点解析。第二,从政策研究角度,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政策的制定背景、国家及各省(市、自治区)有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文件的核心内容,通过政策解读,以进一步科学把握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目标方向、原则路径,认真吸纳、借鉴外省市经验,并进一步拓展云南省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思路,丰富和创新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相关举措。通过对不同省市政策、经验的研读,特别是在比较分析中,进一步针对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要点与实施难点进行解剖分析,为后续的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实践与优化寻找到了科学而谨严的逻辑起点。第三,立足于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所赖以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展开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调研,藉此梳理出云南省当前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紧扣云南省近年来开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实际,总结、提炼云南省当前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行之有效的“送教下乡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访名校交流”等支持模式,提出有待进一步整合融通、转型优化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目标。第四,从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课程的内容设计以及系统建构角度,探索优化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其中,既包括当代教育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模式的顶层思考,也包括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培训研修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教师教育及教师研修的内容模块设计。从乡村教师精神生活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乡村教师教育的研修课程设计,这是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空白,也是当下乡村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培训机构在开展乡村教师教育过程中普遍忽视的问题,这一维度的研究结论也是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深层研究与呵护。第五,在深度反思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立足乡村教育实际,优化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策略与支持系统,其中包括:解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从战略高度努力加大国家和云南省文件政策理解执行力度,进一步细化和落地激励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健全制度保障,优化服务支持,进一步充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持措施。基于这一思路的研究结论对于各地进一步有效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件、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质量不无重要价值。最后,通过解读区域(学校)推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优秀乡村教师主动积极实现个体与团队专业成长、学校可持续及特色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乡村教师(校长)在主动找寻符合自身专业发展有效途径过程中的个人心路与实践历程,提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策略优化的适切路径与工作效果,助力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个人在今后共同探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的策略。本研究既关注课改新形势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策略与支持系统的整体架构认识与具体实践行为优化,也关注如何有效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实践中相关培训课程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储备,关注如何进一步激活乡村教师培训机构的潜力,促进其培训能力的显着提升。将本研究应用于日常工作实践中,将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优质、可持续推进,有效达成国家、云南省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各项工作目标,并为其他省份乡村教师支持工作推进提供新的有益借鉴。

二、试论化学新课程对初中学生教育功能的新涵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化学新课程对初中学生教育功能的新涵义(论文提纲范文)

(1)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三、文献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材
        2.教材栏目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比较教育学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三、教学内容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七、方法手段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十、板书设计
    十一、案例分析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最近发展区”理论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
        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3.班级教学实际需求
    (二)文献综述
        1.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研究(语文学科之外)
        2.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语文教学研究
        3.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古诗教学研究
    (三)概念界定
        1.古代诗歌
        2.教学设计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二、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设计
        1.调查的对象
        2.调查目的
        3.调查的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2.初中古代诗歌教学存在问题
        3.初中古代诗歌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初中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一)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制定古诗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了解教材中关于诗歌的最近发展区
        3.目标设置有梯度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活动
    (四)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提问
        1.提问对象
        2.围绕教学目标层级提问
    (五)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下的课后作业设计
四、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初中古诗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天净沙˙秋思》教学实践分析
    (二)《天净沙˙秋思》教学反馈及反思
        1.教学反馈
        2.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的高中教学区公共空间建筑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理论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中学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概念的界定
        1.3.1 研究范围:城市普通高中
        1.3.2 研究对象:公共空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调研工作简介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国内外“走班制”发展现状及对比研究
    2.1 国内外“走班制”发展概况
        2.1.1 国外走班制发展历史沿革
        2.1.2 我国“走班制”发展现状
    2.2 我国走班制教育的特征
        2.2.1 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与“走班制”同步发展
        2.2.2 我国高中新课程课程数量多、内容广
        2.2.3 我国高中新课程对比国外高中课程数量更多
        2.2.4 我国“走班制”类型复杂多样
    2.3 本章小结
3 适应“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的高中建筑计划研究
    3.1 我国“走班制”高中师生行为模式变化分析
        3.1.1 全走班模式下学习行为特征:自主时间多
        3.1.2 全走班模式下课间教学空间转换路径过长
        3.1.3 各类型走班制模式下教学空间转换路径都过长
    3.2 “走班制”高中校园总体功能构成模式
        3.2.1 各类型“走班制”高中校园总体功能构成现状
        3.2.2 教育发达国家高中校园总体功能构成
        3.2.3 “走班制”校园总体功能构成理想模式——集约化教学区
    3.3 “走班制”高中教学区功能构成模式
        3.3.1 各类型“走班制”高中教学区功能构成现状
        3.3.2 公共空间是国外高中教学区功能的重要构成
        3.3.3 公共空间是“走班制”高中教学区功能的重要构成
    3.4 现有各类型“走班制”的教学空间分析
        3.4.1 各类型“走班制”教学空间类型
        3.4.2 各类型“走班制”教学空间数量
        3.4.3 各类型“走班制”教学空间班额
        3.4.4 各类型“走班制”教学空间面积规模
        3.4.5 现有各类型“走班制”教学空间分析汇总
    3.5 本章小结
4 “走班制”高中的教学区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4.1 我国“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4.1.1 单一空间模式造成的公共空间体验感不佳
        4.1.2 学生交往场所缺失
        4.1.3 公共空间的面积占比不足
        4.1.4 公共空间的设计缺乏和低利用率
        4.1.5 我国高中公共空间问题总结
    4.2 国内外高中公共空间发展与对比
        4.2.1 国内外教学区发展趋势
        4.2.2 国外高中公共空间发展
        4.2.3 国内高中公共空间发展
        4.2.4 适应“走班制”的公共空间发展趋势
    4.3 本章小结
5 “走班制”高中的教学区公共空间建筑计划与空间模式研究
    5.1 “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功能构成模式与面积指标
        5.1.1 “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功能构成模式
        5.1.2 “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各功能面积配比
    5.2 “走班制”的高中公共空间模式与设计方法
        5.2.1 “走班制”对高中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求
        5.2.2 基于“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模式
        5.2.3 “走班制”高中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走班制”模式下既有学校教学区公共空间改造原则
    6.1 既有学校教学区公共空间走班制模式下改造案例分析
        6.1.1 上海美国学校探究与设计中心
        6.1.2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朝阳未来学校
        6.1.3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学北楼
        6.1.4 Roskilde Folk High School
    6.2 既有学校教学区公共空间适应性改造原则
        6.2.1 扩展公共空间原则
        6.2.2 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化原则
        6.2.3 公共空间开放原则
        6.2.4 公共空间灵活使用原则
    6.3 公共空间改造试验
        6.3.1 改造学校现状
        6.3.2 改造思路分析
        6.3.3 改造前后空间对比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 图目录
    二 表目录

(4)传统节日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一章 我国及西方传统节日概况
    第一节 中外传统节日
        一、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文化内涵
        二、西方传统节日
    第二节 被淡化的传统节日
        一、花朝节
        二、上巳节
        三、洗晒节
        四、其他
    第三节 西方节日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一、情人节
        二、愚人节
        三、圣诞节
        四、其他
    第四节 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一、纳入法定节假日
        二、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其他方式
第二章 传统节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第一节 中学传统节日教育教学现状调查
        一、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二、对教师的访谈
    第二节 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存在问题
        一、学校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忽视
        二、学科之间联系不够密切
        三、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仍需加强
        四、地域、民族导致历史教育中对传统节日文化讲授的差异
    第三节 现行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教学内容
        一、历史常规课
        二、历史活动课
第三章 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第一节 历史学科中讲授传统节日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联系性原则
        二、适当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生动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后环节
第四章 传统节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传统节日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二节 传统节日“商业化”主题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
        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有关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现状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一、教师版结果分析
        二、学生版结果分析
    第三节 现状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第二章 教材中可用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内容
    第一节 生态忧患意识相关内容
    第二节 生态价值意识相关内容
    第三节 生态道德意识相关内容
    第四节 生态责任意识相关内容
    第五节 绿色消费意识相关内容
    第六节 生态法治意识相关内容
第三章 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提升历史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节 总结归纳可用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
    第三节 利用不同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式教育
    第四节 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第四章 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生态与人口问题
    案例二 青蒿素
    案例三 主题活动:用“生态法治”呵护绿水青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教育创新何以发生? ——基于A市X校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教育创新:丰富内涵和一致愿景
        (二)教育创新的评价和分析框架
        (三)课程创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创新
        (二)课程创新
        (三)创新课程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的内容和问题
        (二)分析教育政策实施动态过程的框架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对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对案例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对个案的选择
        (四)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研究的可靠性
    四、研究中的局限和困难
第三章 以“跨学科探究”为中心的课程创新
    一、综合探究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办学初期的筹划准备
        (二)正式实施综合探究课程
        (三)创新课程的日臻完善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一)通过整合性学习方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鼓励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创生
        (三)以学生为本调和课程“国际范”与“本土味”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课程内容 —— 链接课标
        (二)教学方法 —— 以“学校社区”单元为例
    四、课程评价与条件保障
        (一)设立适合综合课程的评价方式
        (二)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
        (三)组建多层次的教师队伍
第四章 创新发生的条件分析:政策、地域和人员
    一、课程创新的政策背景
        (一)国家层面的教育和课程制度
        (二)地方政策鼓励学校自主建设课程
        (三)学校中针对创新课程的办事方法
    二、承载课程创新的地方与学校环境
        (一)老牌教育强区存在的客观需求
        (二)区域教育事业规划创设的利好条件
        (三)集团与分校区共同塑造的学校环境
    三、实施创新课程的校内人员
        (一)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者
        (二)综合探究课程教师
第五章 创新的边界:课程创新面临的困境与纾解
    一、基层学校课程实践中仍待解决的问题
        (一)广泛存在的分数压力
        (二)适配创新课程的教研资源不足
        (三)国际化元素对教学和管理的挑战
    二、基于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识别分数压力来源并分类疏导
        (二)为创新课程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
        (三)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细化跨文化教育情境中的管理办法
第六章 研究结论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是什么?教育创新有广阔的可为空间
        (二)为什么?政策支持下的学校主动创新
    二、以课程促进教育创新的可鉴经验
        (一)更新教育和课程理念并塑造共识
        (二)形成在课程目标认同基础上的家校合作
        (三)提供教育创新的全方位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重难点、框架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问题教学法”的概念界定及教学意义
    一、概念界定
    二、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第二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二、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课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二、试卷讲评中的运用
第四章 问题教学法在绥阳中学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题教学法在绥阳中学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三、教师观察结果分析
第五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问题和运用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二、运用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现状调查
附录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的观察表
致谢

(8)初中美术教材“人教版”与“赣美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思考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建国后初中美术教材编写历史和使用现状
    第一节 建国后我国初中美术教材的改编和修订历史
        一、初中美术教材建设的初创期(1949-1979)
        二、初中美术教材建设的重振期(1979-1988)
        三、初中美术教材建设之递进时期(1988-2000)
        四、初中美术教材建设之“三维”时期(2000-至今)
    第二节 当前两版本教材在江西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人教版与赣美版教材的比较
    第一节 两版本教材的共同之处
        一、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三、凸显美术课程的视觉性
    第二节 两版本教材的不同之处
        一、从教材选编看
        二、从书籍设计看
第四章 对两版本教材比较的总结与启发
    第一节 人教版与赣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一、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二、赣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
    第二节 对新时期美术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强化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特色课的构建
        三、促进信息时代下美术教材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四、核心概念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存在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
        一、教育理论对知识的理解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类型分析
        三、本研究的语文课程知识分类
    第二节 “八字宪法”的探索及后来对它的误读
        一、“八字宪法”的诞生
        二、对“八字宪法”的误读
    第三节 语文教学呼唤方法性知识
        一、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二、知识供给不足: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三、亟需开发“语文方法性知识”
第二章 语文课程知识由初建到分化
    第一节 清末民初:”涣然冰释”的文法知识
        一、清末民初国文国语教科书出版概况
        二、几套主要的教科书的语文课程知识的清理
        三、文法知识:“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初建
    第二节 民国中后期:文法知识的分化
        一、民国中后期国文国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二、1930~1949几套重要版本教科书的知识清理
        三、文法与文章作法:语文课程知识的分化
第三章 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与淘汰
    第一节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的知识建构
        一、弱化“语文知识”的过渡性教材
        二、汉语、文学分科实践中的语文知识建设
    第二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增长
        一、实为“写作知识”的“读写知识”
        二、教科书中“写作知识”一枝独秀
        三、语文知识的增长:逻辑知识
        四、关于听、说、读的方法性知识缺失
        五、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彰显方法性价值
    第三节 语文课程知识选择的“六字”标准
        一、确立“精要、好懂、有用”的知识选择标准
        二、定格以汉语言文学主要学科为基础的语文知识分类框架
        三、夯实四大知识板块
        四、“逻辑知识”被淘汰
    第四节 语文课程知识的科学化追求
        一、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化
        二、学科知识向语文知识转化的意识
        三、语文知识的“科学化”的追求
第四章 语文新课程呼唤方法性知识
    第一节 淡化与重构:课程改革中的知识尴尬
        一、缺乏具体内容建构的语文课程知识
        二、课程标准引发的争议
        三、语文知识:“淡化”还是“重构”?
    第二节 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对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
        一、人教版:从“文体写作”转向“文体阅读”
        二、苏教版:“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第三节 淡化与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新认识
        一、语法修辞知识的淡化
        二、认知心理学能彻底解决语文课程的知识问题吗?
        三、呼之欲出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第五章 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第一节 语文课程知识建设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一、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决定什么样的语文课程知识
        二、语文课程知识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应该”是什么呢
    第二节 不可化约的“语文方法性知识”
        一、课程标准中“方法”的类别
        二、课程标准对方法性知识的建设
    第三节 迈向方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努力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方法性知识清理
        二、“统编本”在“语文方法性知识”建设上的努力
第六章 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以阅读方法为例
    第一节 阅读方法是“眼动”“经验”还是“技能”
        一、近年我国对西方国家的“阅读方法”的引进
        二、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
        三、阅读方法:“阅读方式”和“阅读规则”之和
    第二节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内在结构--以阅读方法为例
        一、从《伟大的悲剧》看“阅读方法”的内在结构
        二、从“阅读方法”看“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结构
    第三节 从五个维度理解“语文方法性知识”
        一、维度1:“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人文性
        二、维度2-3:“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公共性和个体性
        三、维度4:“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过程性
        四、维度5:“语文方法性知识”具有时代性
第七章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以阅读方法为例
    第一节 汉语言文学学科与语文的距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缺失
        二、建设“语文学”的呼声
    第二节 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学科基础
        一、语文能力:炼制“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唯一标准
        二、警惕“语用学”的简单植入
    第三节 “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以阅读方法为例
        一、“炼制”:提炼与制作
        二、“语文方法性知识”的炼制程序
        三、阅读方法的炼制
结语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论文类
    着作类
    中小学语文教材类
    工具书类
    标准、文件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路径研究 ——基于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乡村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二)乡村教师培训现状
        (三)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现状
        (四)乡村教师学习现状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与乡村教师
        (二)贫困代际传递
        (三)行动研究
        (四)教师专业化
        (五)教师专业发展
        (六)教师学习
        (七)教师培训及培训模式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或者途径研究
        (四)关于教师发展的“行动”研究
        (五)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重新理解
        (六)关于乡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七)关于乡村教师培训现状的调研
        (八)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研究评述
    四、原点解析
        (一)关于若干核心概念的整体解析
        (二)关于文献综述内容的理解反思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
        (五)研究拟创新点
第一章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路向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路向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贫困文化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
        (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理论
        (五)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支持
    二、中外乡村教育家的乡村教育改进实践的经验借鉴
        (一)乡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乡村教育实践
    三、国外教师教育经验对我国乡村教师教育的实践启迪
        (一)教师教育制度的刚性特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性引领
        (三)教师培训课程的柔性设计
        (四)教师学习活动的灵性组织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性评估
第二章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路向研究的政策研究
    一、我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背景
        (一)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刻不容缓
        (二)社会层面的全民期盼: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我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目标解读
        (一)实现乡村学校教师个体立足课堂的主动、积极、有效的专业成长
        (二)实现乡村学校教育对象——中小幼学生的快乐、品质、幸福学习
        (三)实现乡村学校在内涵、品牌修炼基础上的特色、健康、持续发展
    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的价值取向
        (一)开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开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开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研究的现实需要
    四、各省市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比较与经验借鉴
        (一)东部地区
        (二)东北地区
        (三)中部地区
        (四)西部地区
    五、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要点与实施难点的解析
        (一)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文件的政策要点
        (二)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工作的推进难点
        (三)云南省加强乡村教师工作对外省市经验的借鉴
第三章 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实然调查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乡村教师教育亟需理顺关系管理渠道,增强活力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亟需健全,并予必要激励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尚需有效经费支持,予以保障
        (四)乡村教师人事编制明显偏紧,亟需解决工学矛盾
        (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业务部门质量、效能亟需提升
        (六)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不高,亟需丰富资源并整合
        (七)学校校本研修的能力水平有限,亟需规范和引领
    二、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支持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送教下乡培训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二)置换脱产研修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三)网络研修整合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四)访名校交流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三、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行培训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关于送教下乡培训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二)关于置换脱产研修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三)关于网络研修整合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四)关于访名校交流的乡村教师教育支持模式
    四、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获支撑情况
        (一)政策支持与有效培训逐步显示积极效应
        (二)政策支持与有效培训工作尚须细致深化
        (三)突破乡村教育支持政策深化落实的瓶颈
第四章 优化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内容设计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内容设计需要回应的关键问题
        (一)复杂性问题
        (二)懈怠性问题
        (三)适切性问题
    二、当代教育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模式顶层思考
        (一)基于综合能力达成的教师专业发展:追求整体多维
        (二)基于时事改革进步的教师专业发展:突出与时俱进
        (三)基于积极行动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投身项目实践
        (四)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观照教育对象
        (五)基于校本特色彰显的教师专业发展:融入学校集体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培训研修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
        (一)激励敬业奉献:重视乡村教师师德水平建设
        (二)回归能力原点:从练“三字一话”等基础开始
        (三)立足乡村课堂:落实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心
        (四)善用网络资源:复活乡村小学“僵尸”类课程
        (五)引导课程建设:立足乡村学校创建特色课程
        (六)加强研究指导:立足岗位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七)重视培养“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乡村教师
    四、乡村教师读书工程——乡村教师阅读书目的设计推介
        (一)乡村教师短周期读书的规划与阅读推荐
        (二)乡村教师长时期读书的规划与阅读推荐
    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基本模块与框架设计
        (一)“师德与素养”课程
        (二)“知识与技能”课程
        (三)“实践与体验”课程
第五章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策略与支持系统优化
    一、厘清云南乡村教育分布类型及不同区域乡村教师特点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云南省乡村发展类型分析
        (二)不同区域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差异与特点
        (三)不同特点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优势与不足
    二、完善“国培计划”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一)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要素解构
        (二)从战略高度努力加大中央文件政策理解执行力度
        (三)基于“国培计划”构建乡村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三、激励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再求细化落地
        (一)关注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差异性
        (二)乡村教师管理与指导机构的转型发展
        (三)中小学(幼)校本研修制度完善优化
    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保障措施对策
        (一)制度保障层面
        (二)服务支持层面
第六章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实践个案解析
    一、区域或学校推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案例解析
    二、优秀乡村教师实现主动、积极、有效专业成长和成功案例解析
    三、优秀乡村教师实现主动、积极、有效专业成长和成功案例解析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试论化学新课程对初中学生教育功能的新涵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最近发展区”理论视域下的初中古诗教学设计研究[D]. 杨振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3]基于“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的高中教学区公共空间建筑计划研究[D]. 林晴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传统节日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高明炜.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5]初中历史教学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D]. 付静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教育创新何以发生? ——基于A市X校课程创新的案例研究[D]. 李梦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陈珊. 西南大学, 2020(01)
  • [8]初中美术教材“人教版”与“赣美版”的比较研究[D]. 陈欢.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语文方法性知识”研究[D]. 靳彤. 山东大学, 2018(01)
  • [10]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路径研究 ——基于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D]. 王光雄. 西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新化学课程对初中生教育功能的新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