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舍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

农舍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

一、农房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马力[1](2021)在《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整体建造体系粗放,存在对自然环境干预大、地域文化缺失、资源消耗大、经济成本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乡村建筑的品质较低。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汲取该理论的核心本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提出以尊重基地现有的自然、人文、能源和经济等综合环境因素为本质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不同于绿色建筑与在地性建筑等熟知理论对单一设计层面的关注,而是将自然、文化、能源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来探究适合当下乡村的适宜性建筑设计思路,使建筑以“低姿态”的方式融入到周边的既有环境之中,从而达到对周边综合环境的“低影响”。全文总共六个章节,核心章节为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目前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方面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其次,对“低影响”模式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分别总结各相关理论在“低影响”模式视角下的理论启示。并系统分析了“低影响”模式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原理概述,得出理论的深层本质,并提出“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设计原则和若干注意要点。再次,搜集国内外近些年来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首先采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对这些案例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和建筑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三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策略提炼分析。随后,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相应的策略总结,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对东北乡村建筑的现状问题和设计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第四章的实践策略分析为基础,从三个设计原则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对这些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依托本章提出的各项策略,通过层次分析法,探究一套“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最后,选取调研村庄的某个场地,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和试评分,对第五章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综上,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试图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索总结出一套考虑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适宜性设计策略。

赵阳[2](2021)在《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计算理论与减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河北省预制墙板标准件产品的质量需求,对预制墙板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提出一种经济实用的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体系。为了研究墙板厚度和剪跨比对预制墙板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低层预制墙体以及现浇墙体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观察所有墙体的破坏全过程,采集预制墙板和对比现浇墙板的应力应变,分析其抗震和整体工作性能。在墙体试验结果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墙板结构具体构造和结构力学,建立低层预制墙板结构的力学模型,构建平衡微分方程,求解方程并根据边界条件确定预制墙板和现浇约束构件的荷载分配比例,确定特征刚度系数λ,从而得出不同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下的横向低层预制墙板的抗剪刚度。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低层预制墙板结构房屋的抗震要求以及约束构件的布置等问题,并对低层预制墙板整体结构进行减震分析,采用玻璃珠-砂垫层隔振系统来弱化墙板结构与基础的连接,实现减震的目的。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振动台试验来验证玻璃珠-砂垫层隔振系统对低层预制剪力墙结构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该隔振系统对低层预制墙板结构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张超[3](2021)在《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宽厚比薄柔H形钢构件由于其截面肢宽腹薄,在同等截面面积下拥有更大的回转半径、抗弯刚度和屈服弯矩,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被应用于轻量化的低多层钢框架体系中。然而由于薄柔H形截面的板件宽厚比较大,其破坏模式主要由板件的局部失稳所主导,因此导致构件的延性以及耗能能力偏低,难以充分发挥其塑性变形能力,阻碍了截面塑性铰的形成,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得到轻量化钢框架体系合理准确的“低延性-高承载力”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确保轻量化钢框架在抗震设防地区的安全性,亟待开展对于薄柔H形钢构件抗震性能的相关研究。本文以薄柔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水平抗震性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以及滞回性能展开相关研究。对双向压弯加载条件下钢构件抗震性能及不同加载路径对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对于两主轴特性具有显着差异的H形截面其双向压弯作用下的极限状态并未有明确统一的判定准则,且未充分考虑双轴相关作用;对不同加载路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钢筋混凝土构件以及方钢管、圆钢管。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现状的不足。基于平衡稳定性能量准则,从弹塑性稳定角度提出了用于确定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双向压弯构件的极限状态判定准则,对于塑性铰截面定义为截面出现塑性铰时转化为几何可变机构达到其极限状态;对于由局部屈曲控制的薄柔截面其极限状态为屈曲起始时刻。并在后续章节中分别从简单单调加载路径、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以及水平地震激励等三种加载规则验证了该准则的合理性和适用性。采用ABAQUS建立了不同轴压比、腹板和翼缘宽厚比的H形截面构件在不同加载角度下的单调加载的参数分析精细化模型,并基于收集到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选取三组典型试件分析双向弯矩发展过程与极限抗弯承载力间的关系,考察加载角度对极限行为的影响以及板件局部屈曲的发展机制来验证极限状态判定准则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基于大量的参数分析结果,提出适用于不同截面分类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相关曲线,并对相关曲线公式进行了可靠性统计和分析。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轴压比和六种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H形截面钢构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以考察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滞回性能评估。从极限承载力与极限相关曲线、滞回性能、延性、耗能性能和损伤特性等五个角度分析了加载路径的影响规律,并修正了抗弯承载力极限相关曲线。随后,基于损伤特性指标建立了梁-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对三类不同截面分类下的典型构件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验证了修正后的极限相关曲线可基本预测出H形截面钢构件在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并从双向弯矩发展及双向柱顶位移两个方面验证了梁-壳混合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刘政和[4](2020)在《苏南乡村旧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乡村产业建筑是乡村产业的物质载体,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乡村产业建筑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这些旧产业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特定时代或特定地区的文化记忆,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能节约成本,创造一定经济价值,更能激活其内在文化价值,延续乡愁记忆。本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切入点。苏南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具有发达的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建国以后,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乡镇工业是中国乡村工业的代表。所以,苏南地区在乡村产业建筑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苏南地区乡村旧产业建筑再利用,更能为全国其他区域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论文一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文章的研究范围、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对苏南乡村产业建筑的演变进行梳理,从传统农业时期、近代时期、社队工业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四个阶段对其特征和变化进行归纳阐述。第三章通过实地调研对现存的乡村旧产业建筑进行特点和类型分析,并对其内在价值和现存问题进行总结。第四章设计策略部分从类型导向、环境协调、适宜技术、生态可持续四个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造策略。第五章结合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的南京佘村的改造项目对乡村旧产业建筑再利用策略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岳永盛[5](2020)在《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广泛存在于我国村镇的砌体结构,有相当一部分未设防或者设防不达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印发了《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十三五”规划》,规划要求提升既有住房抗震能力,通过加固拆除等,提升抗震能力不足住房的安全性,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统筹推进农房抗震加固改造。在深入调查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着高效、经济、环保、可靠的原则,提出了适用于北京地区单层砖木混合承重结构房屋的新型抗震加固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砖墙采用后张预应力筋加固,房屋整体增设钢筋网砂浆带圈梁、构造柱,前纵墙增设钢拉杆,屋架之间增设剪刀撑等。进行了采用新型方案加固和未加固的1/2缩尺房屋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房屋模型在不同工况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耗能性能、刚度退化、位移变化,加速度变化等指标。试验研究表明:(1)未加固模型设防烈度不足8度,加固模型在8度大震作用下只有轻微裂缝,动力响应的各项指标均较小,加固方案提高了模型在大震下的抗倒塌能力。(2)加固后的模型初始阻尼比有所增加,结构的耗能效果明显,刚度退化得到改善。(3)加固前后模型在8度大震作用下X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达到1/83和1/229,加固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较未加固模型减小了59%,满足建筑抗震“大震不倒”设防要求。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试验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Pushover静力推覆仿真分析,分析了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破坏形态和抗震性能指标。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加固方案可以显着改善前脸刚度弱的单层砖木混合承重结构房屋的扭转效应,有效抑制结构变形。(2)加固与未加固两个模型X、Y方向的底部剪力之比分别为1.35和1.24,相应的位移值分别提高了58%和32%,加固后结构的受剪承载力和延性提高。(3)加固前后模型的初始裂缝出现位置、时间、发展速度和最终破坏状态等均有明显差异。加固方案极大的改善了破坏形态,更多的破坏参与了耗能。所做的研究不仅为后张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全国尤其是北京地区村镇既有砌体结构的加固改造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李妍杰[6](2020)在《河南寒冷地区农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寒冷地区大部分农房由于功能平面布置分区不完善合理、使用材料落后等原因,普遍存在冬季室内较冷、夏季室内较热、建筑整体能耗较高等室内热环境问题。围护结构是农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工性能的提升对于改善农房室内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低能耗绿色农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为支撑,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分析归纳了河南寒冷地区农房存在的问题,并以农房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模拟对围护结构能耗和室内热环境进行定量分析,说明热工性能与室内热环境的关联。论文以改善室内热环境为目的,首先,从材料和构造两方面,分别提出了围护结构中外墙、屋面和外窗的热工性能提升措施,其次,通过能耗和室内热环境模拟对提升措施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示范农房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实践,验证了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效果。

章少华[7](2019)在《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及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混合结构综合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材料性能,是一种高效经济的结构形式,在装配式建筑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钢梁(CFCPSTS)装配式混合框架体系,采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了对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及梁柱节点受力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进行了8个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和12个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受剪性能试验,对其破坏模式、裂缝开展规律、承载能力、延性和变形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和组合方柱的受力性能,揭示了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受剪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和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破坏模式均为剪压破坏;芯部混凝土与外部预制管壁接触界面粘结完好,未出现滑移现象,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表现出较好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相比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中芯部混凝土的存在延缓了柱损伤发展,既提高了承载力,又显着改善了延性性能和变形性能,其受剪性能有显着提高。(2)基于桁架-拱模型理论,分别推导了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和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因此,对发生剪压破坏模式的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或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可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公式对其极限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此外,在使用本文所提出的公式进行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空心方柱及组合方柱受剪承载力设计时,为确保柱裂缝宽度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裂缝宽度限值的要求,建议高强箍筋强度取值不超过500 MPa(对应箍筋强度设计值不超过415MPa)。(3)进行了7个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抗震性能试验,对其破坏模式、滞回性能、承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及耗能能力进行了分析;通过累积损伤模型研究了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损伤演化过程,探讨了该类型组合柱塑性铰长度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破坏模式为受压弯曲破坏,芯部混凝土与外部预制管壁接触界面粘结完好,未出现滑移现象,表现出较好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高强箍筋对内部混凝土有较好的约束作用,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处于中等延性至高延性水平等级,表现出良好的延性性能。(4)基于极限强度理论推导了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正截面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此外,利用试验拟合法,建立了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的三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和恢复力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反映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特性。(5)进行了6个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对其破坏模式、滞回性能、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和变形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节点的受剪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的破坏模式为节点域破坏,包括节点域剪切破坏和节点上下柱端混凝土的局部碎裂破坏,其中节点域剪切破坏是导致节点最终失效的主要原因。影响节点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钢套箍厚度、芯部混凝土强度和预制管混凝土强度,轴压力和钢套箍延伸高度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增加钢套箍延伸高度可改善节点的延性性能,并能有效减小节点域的刚体转动。(6)基于叠加理论建立了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对CFCPSTS装配式混合框架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具体建议,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

丁瑶[8](2019)在《社会关系结构对农村房屋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房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工程,除国家划定区域的宅基地需要通过审批流程外,农房在建设的过程中由农民自己把控。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农民自身安全意识的缺乏和相关技术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房质量难以保证。数次灾害中,农房受损较为严重,使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虽然不断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并且加强管制力度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和居住条件,但是收获甚微。而由于我国农村差序格局的社会状态,农民个体行为和认知受他人影响严重,所以农房质量参与方所形成社会网络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房屋质量。为了研究农房质量参与方的影响情况,本文通过梳理和研读大量文献,结合初步调研情况,首先建立了农房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部分农村进行了入户调研,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农房质量情况定量化。同时借助成熟的社会网络理论及方法,对农房建造各参与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由此生成统建农房质量参与方整体社会网络和自建农房质量参与方个体社会网络,再通过Ucinet软件关系网络测度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依次对整体网络关系结构与统建农房质量的相关性,以及个体网络的关系强度与自建农房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经过定性和定量的双重验证最后得出了政府部门对统建农房质量影响较大;户主与村委会、与其他村民的关系强度对农房质量有显着正向影响的结论。并且针对统建农房和自建农房质量的管理现状,提出了在政府引导帮扶的条件下,以村民自治来解决农房质量问题的对策建议。

李少强[9](2019)在《配筋砂浆带加固砌体结构农房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村镇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砌体结构具有选材方便、施工成本低、施工难度低等优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砌体结构的建造数量更是占到农村房屋总量的60%。但在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中,农村砌体结构房屋因缺乏抗震构造措施、施工随意等原因,其震害尤为严重。针对大面积存在安全隐患的砌体结构农房,党中央、国务院及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农村危房加固改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质量完成农村危房加固改造工作。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本论文结合课题组承担的“四川省农房加固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对砌体结构农房加固改造中使用的配筋砂浆带加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工作:(1)整理课题组前期在南充市高坪区调研砌体结构农房现状的相关资料,对砌体农房的破坏类型、破坏原因进行分类总结,提出精准化的加固措施。并以加固示范点的一户砖混结构房屋为例进行加固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施工过程,总结配筋砂浆带的施工工艺。(2)选取四个拟静力试验中的砌体墙试样,采用ABAQUS集成软件对整个模型进行建模,并采用位移控制的变幅加载制度进行加载,导出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数据,深入研究砌体墙试件的力学特征。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各种材料的本构参数和失效准则的有效性,以及建模过程、加载制度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3)以加固试点某农户的砌体结构农房为原型,建立7片配筋砂浆带加固前后的原尺墙体模型,研究砂浆带布置形式和门窗洞口对墙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4类墙体模型施加6种不同的竖向应力,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应力状态对配筋砂浆带加固效果的影响。本论文研究成果对四川省的农房加固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为其他省市农村危房加固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重要参考。

张爱阳[10](2019)在《低碳视角下轻钢农房的减排效果及减排成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轻钢住宅在农村区域得到的关注日益升温,农村建房者被其“低碳”、“建造快”、“外形美观”等标签所吸引,政府亦将其视作低碳、绿色乡镇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现有研究中关于其碳减排问题的结论仍具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及建房者对轻钢农房的认识及应用决策,影响了轻钢农房的快速推广。本文对轻钢建造技术应用于农村住房的碳减排效果及成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政府和建房者提供更加深入的决策信息,助力我国低碳社会的高效构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相关理论及现状,作为后文测算和分析的基础。其次,构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房和轻钢农房模型,依托广联达、DEST和eFootprint工具,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各结构农房的碳足迹进行了测算,比较分析了轻钢农房的单体碳减排效果,并对结果不确定度及与现有研究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然后,应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了不同的推广情景,结合我国的农村住房规模、各结构农房占比和单体碳减排效果,测算了不同推广情景下的社会整体碳减排潜力,研究其变化规律。最后,结合同一口径下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轻钢农房相比其他结构的增量成本,测算轻钢农房的碳减排成本,对实现上述碳减排效果的经济代价作出阐述。研究结果表明:(1)轻钢农房相比钢混、砖混和砖木农房能够分别实现1734%、1129%、-123%的全生命周期单体碳减排;(2)推广轻钢农房的减排潜力与普及速度相关,普及速度越快,减排潜力越大,在2030、2040和2050年实现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能够分别贡献碳减排量156亿t、136亿t和117亿t,减排率为20%、18%和15%;(3)在考虑未来成本折现的情况下,轻钢农房相比钢混、砖混和砖木农房的碳减排成本分别为0.21元/kg CO2 eq、0.64元/kg CO2 eq和1.05元/kg CO2 eq,在我国现有住房结构下推广轻钢农房的边际减排成本为0.24元/kg CO2 eq。

二、农房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房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研究
        1.4.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本质特点
        2.1.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2.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3.1 国内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概况
        2.3.2 在地性乡村建筑理念原则概述
        2.3.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3.4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
        3.2.1 理论来源及其转译到乡村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3.2.2 “低影响”模式原理本质
    3.3 “低影响”模式理论的设计原则
        3.3.1 理论内涵和原则概括
        3.3.2 环境保护方面—低干预原则
        3.3.3 地域文化方面—低冲击原则
        3.3.4 资源与成本方面—低消耗原则
    3.4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3.4.1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3.4.2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3.4.3 多方位群体的相互协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
    4.2 自然环境-低干预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2.1 实践案例低干预策略分析
        4.2.2 低干预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3 地域文化-低冲击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3.1 实践案例低冲击策略分析
        4.3.2 低冲击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4 资源与成本-低消耗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4.1 实践案例低消耗策略分析
        4.4.2 低消耗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5.1.2 调研成果概述
    5.2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特殊性与现存问题分析
        5.2.1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特殊性分析
        5.2.2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问题总结分析
    5.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低干预设计策略研究
        5.3.1 推行环保生态选址
        5.3.2 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5.3.3 选择适宜建造技术
        5.3.4 推行绿色改造思路
        5.3.5 重视污水排放处理
        5.3.6 降低物理环境污染
        5.3.7 采用环保建筑材料
    5.4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低冲击设计策略研究
        5.4.1 顺应本土地形特征
        5.4.2 呼应传统营建模式
        5.4.3 重构传统建筑语汇
        5.4.4 因借在地景观条件
        5.4.5 关注居民生活习惯
        5.4.6 选用地方传统材料
        5.4.7 保护历史存量建筑
    5.5 基于资源与成本视角的低消耗设计策略研究
        5.5.1 减少场地开发强度
        5.5.2 进行合理结构选型
        5.5.3 简化建筑造型与装饰
        5.5.4 巧用预制装配技术
        5.5.5 优化围护结构性能
        5.5.6 减小冻土对基础的影响
        5.5.7 推行被动节能措施
        5.5.8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5.9 重视建筑维修设计
        5.5.10 采用可持续性能源和材料
    5.6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策略梳理
    5.7 “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5.7.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6.1 建筑方案设计
        6.1.1 基地选址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建筑平面布局
        6.1.4 建筑造型设计
        6.1.5 建筑结构与围护结构系统
        6.1.6 节点构造解析
    6.2 试设计的“低影响”模式设计策略应用解析
        6.2.1 低干预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2 低冲击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3 低消耗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3 试设计评价打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建筑调研统计表格
附录B 乡村建筑入户调研表格
附录C 室内外环境舒适满意度调查表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计算理论与减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相关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
        1.2.2 国外装配式结构和基础减震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
        1.3.2 国内装配式结构和基础减震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低层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低层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概述
        2.1.1 试件设计
        2.1.2 试件加载装置和加载制度
    2.2 试验现象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滞回曲线
        2.3.2 骨架曲线
        2.3.3 特征荷载
        2.3.4 位移延性
        2.3.5 刚度退化
        2.3.6 耗能能力
    2.4 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协同工作的计算分析研究
    3.1 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协同工作分析
        3.1.1 协同工作原理
        3.1.2 墙板结构协同工作基本假设和计算简图
        3.1.3 竖向约束构件的弯曲刚度
        3.1.4 预制墙板的抗剪刚度
    3.2 预制墙板结构受力分析
        3.2.1 建立基本方程
        3.2.2 基本方程求解
    3.3 预制墙板和现浇约束构件协同工作的优化配比研究
        3.3.1 公式推导
        3.3.2 等效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值
        3.3.3 预制墙板与现浇约束构件配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抗震设计与减震分析
    4.1 抗震设计
        4.1.1 适用高度
        4.1.2 建筑结构布置原则
    4.2 构件设计
        4.2.1 预制墙板设计与构造
        4.2.2 现浇约束构件设计与构造
        4.2.3 楼盖设计
    4.3 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减震分析
        4.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2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术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压弯极限承载力研究
    1.3 双向压弯加载条件下钢构件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1.3.1 矩形方钢管和圆钢管抗震性能
        1.3.2 H形截面钢构件抗震性能
    1.4 不同加载路径对构件滞回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4.1 不同加载路径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滞回性能
        1.4.2 不同加载路径下钢构件的滞回性能
        1.4.3 加载角度对滞回性能的影响
    1.5 研究现状小结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6.1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6.2 论文结构
第2章 不同加载路径下双向压弯钢构件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2.1 概述
    2.2 H形截面钢构件双向压弯特性
    2.3 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2.3.1 对角线形加载判定方法回顾
        2.3.2 本文判定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简单单调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极限相关曲线
    3.1 概述
    3.2 有限元建模与校核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有限元模型校核
        3.2.3 参数化分析设置
    3.3 H形构件双向压弯机理分析
        3.3.1 典型破坏模态
        3.3.2 典型构件全过程分析
    3.4 极限承载力相关关系及极限相关曲线
    3.5 H形截面双向压弯构件强度计算公式
    3.6 结果可靠性统计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杂滞回加载路径下的极限状态分析与滞回性能评估
    4.1 概述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荷载条件
        4.2.1 滞回加载路径及加载规则
        4.2.2 有限元模型校核
    4.3 有限元结果及加载路径影响分析
        4.3.1 滞回曲线
        4.3.2 极限承载力与相关曲线
        4.3.3 延性
        4.3.4 耗能性能
        4.3.5 损伤区域
    4.4 加载路径对滞回性能影响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与混合单元模型合理性验证
    5.1 概述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混合单元模型合理性验证
    5.4 有限元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苏南乡村旧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范围
        1.2.1 苏南
        1.2.2 乡村
        1.2.3 乡村产业建筑
        1.2.4 乡村旧产业建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
        1.3.3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旧产业建筑研究现状
        1.4.2 国内旧产业建筑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苏南乡村产业建筑的发展演变
    2.1 苏南乡村产业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 内生基础因素
        2.1.2 市场引导因素
        2.1.3 政策控制因素
        2.1.4 建造技术因素
    2.2 传统农业时期乡村产业建筑特点(1840年以前)
        2.2.1 乡村产业特点
        2.2.2 产业建筑分布及形态特征
        2.2.3 建构与材料
    2.3 近代时期乡村产业建筑特点(1840-1949)
        2.3.1 乡村产业特点
        2.3.2 产业建筑分布及形态特征
        2.3.3 建构与材料
    2.4 社队工业时期乡村产业建筑特点(1949-1978)
        2.4.1 乡村产业发展
        2.4.2 产业建筑分布与形态特征
        2.4.3 建构与材料
    2.5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产业建筑特点(1978以后)
        2.5.1 乡村产业特点
        2.5.2 产业建筑分布及形态特征
        2.5.3 建构与材料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南乡村旧产业建筑现状分析
    3.1 调研概述
        3.1.1 研究范畴界定
        3.1.2 信息数据调研
    3.2 样本特征及类型分析
        3.2.1 建筑与村庄的位置关系特征
        3.2.2 建筑组合模式类型特征
        3.2.3 建筑单体形态特征
        3.2.4 建筑结构类型特征
        3.2.5 建筑价值等级类型特征
    3.3 苏南地区旧产业建筑价值分析
        3.3.1 经济价值
        3.3.2 历史价值
        3.3.3 文化价值
        3.3.4 技术价值
    3.4 苏南乡村旧产业建筑现存问题
        3.4.1 技术水平受限,建筑适用性较差
        3.4.2 缺乏保护意识,历史文脉难以延续
        3.4.3 过渡工业建造,难以融入乡村环境
        3.4.4 生态认知不足,乡村环境破坏严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旧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原则及策略
    4.1 改造再利用原则
        4.1.1 类型导向性原则
        4.1.2 环境协调性原则
        4.1.3 经济适用性原则
        4.1.4 生态持续性原则
    4.2 基于类型导向的改造策略
        4.2.1 保护修缮型再利用
        4.2.2 特色保留型改造再利用
        4.2.3 功能导向型改造再利用
    4.3 基于环境协调的改造策略
        4.3.1 建筑体量优化
        4.3.2 形态风貌融合
        4.3.3 外部空间营造
    4.4 基于适宜技术的改造策略
        4.4.1 建筑结构加固
        4.4.2 内部空间整合
        4.4.3 物理性能优化
        4.4.4 生产性遗存物再利用
    4.5 基于生态可持续的改造策略
        4.5.1 生态修复方式
        4.5.2 环境景观塑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旧产业建筑改造设计实践—以佘村旧产业建筑改造为例
    5.1 佘村概况
        5.1.1 区域位置
        5.1.2 自然地理条件
        5.1.3 地域文化
        5.1.4 产业建筑情况
    5.2 保护修缮型再利用——供销社改造设计
        5.2.1 项目概况
        5.2.2 现存问题
        5.2.3 设计策略
    5.3 价值保留型再利用——石灰窑、老油坊改造设计
        5.3.1 石灰窑项目概况
        5.3.2 石灰窑现存问题
        5.3.3 石灰窑设计策略
        5.3.4 老油坊项目概况
        5.3.5 老油坊现存问题
        5.3.6 老油坊设计策略
    5.4 功能导向型再利用——乡村超市改造设计
        5.4.1 项目概况
        5.4.2 现存问题
        5.4.3 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苏南乡村旧产业建筑调研汇总表
附录二:佘村石灰窑改造项目部分技术图纸
作者简介

(5)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砌体结构加固的研究现状
        1.2.2 既有砖木结构加固的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加固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既有砖木砌体结构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单层砖木结构抗震加固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设计
    2.1 模型设计
        2.1.1 未加固模型设计
        2.1.2 加固模型设计
        2.1.3 其他构件设计
    2.2 试验方案
        2.2.1 模拟地震振动台性能指标
        2.2.2 模型相似关系的确定
        2.2.3 加速度、位移传感器布置
        2.2.4 试验用地震波的选用
        2.2.5 试验步骤及工况
    2.3 试验模型加工与制作
        2.3.1 未加固模型制作流程
        2.3.2 预应力加固模型制作流程
        2.3.3 材料性能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单层砖木结构抗震加固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情况
        3.1.1 试验现象描述
        3.1.2 试验现象分析
    3.2 试验数据分析
        3.2.1 地震波的再现情况分析
        3.2.2 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
        3.2.3 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
        3.2.4 模型结构的位移反应
    3.3 本章小结
4 单层砖木结构抗震加固有限元动力分析与损伤机理研究
    4.1 材料的本构关系
        4.1.1 砌体本构关系
        4.1.2 混凝土本构关系
        4.1.3 钢筋本构关系
        4.1.4 木材本构关系
    4.2 有限元建模过程
        4.2.1 基本假定
        4.2.2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4.2.3 模型的建立
        4.2.4 边界条件
        4.2.5 求解过程
    4.3 动力时程响应分析
        4.3.1 动力模态分析
        4.3.2 加速度反应分析
        4.3.3 位移反应分析
        4.3.4 应力分析
    4.4 静力弹塑性分析
        4.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4.4.2 裂缝开展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工程实践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背景介绍
        5.1.2 结构检测与鉴定
    5.2 抗震加固方案设计
        5.2.1 预应力加固设计
        5.2.2 常规方式加固设计
    5.3 后张预应力抗震加固施工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河南寒冷地区农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2 河南寒冷地区农房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原则与方法
        2.1.1 调研原则
        2.1.2 调研方法
    2.2 调研范围及对象选取
        2.2.1 调研范围
        2.2.2 调研对象选取
    2.3 调研状况整理
        2.3.1 建筑形式及结构体系状况
        2.3.2 围护结构状况
        2.3.3 冬季采暖及夏季降温方式状况
        2.3.4 室内热环境评价
    2.4 农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评价
        2.4.1 围护结构能耗存在的问题
        2.4.2 室内热环境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农房热工性能模拟研究方法
    3.1 模拟分析方法及软件介绍
        3.1.1 模拟分析方法
        3.1.2 模拟软件简介
    3.2 模型创建及边界条件
        3.2.1 模型创建的典型性
        3.2.2 边界条件设置原则
    3.3 农房能耗与热环境模拟分析
        3.3.1 围护结构能耗模拟分析
        3.3.2 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3.3.3 热工性能与室内热环境的关联
    3.4 本章小结
4 农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措施与评价
    4.1 外墙热工性能提升措施
        4.1.1 注重墙体及保温材料选择
        4.1.2 墙体提升构造做法
        4.1.3 墙体提升前后热工性能模拟对比分析
    4.2 屋面热工性能提升措施
        4.2.1 注重屋面保温材料选择
        4.2.2 屋面提升构造做法
        4.2.3 屋面提升前后热工性能模拟对比分析
    4.3 外窗热工性能提升措施
        4.3.1 注重外窗材料选择
        4.3.2 外窗提升做法
        4.3.3 外窗提升前后热工性能模拟对比分析
    4.4 农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评价
        4.4.1 围护结构总能耗
        4.4.2 室内热环境改善
    4.5 本章小结
5 西南冷村整村安置项目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实践
    5.1 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5.1.1 项目概况
        5.1.2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取用
        5.1.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设计
    5.2 两类围护结构优化设计比较
        5.2.1 围护结构能耗评价
        5.2.2 总能耗评价
    5.3 室内热环境冬季保暖的改善预期
        5.3.1 冬季室内温度改善预期模拟分析
        5.3.2 冬季室内热环境改善预期评价
    5.4 室内热环境夏季隔热的改善预期
        5.4.1 夏季室内温度改善预期模拟分析
        5.4.2 夏季室内热环境改善预期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及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预制混凝土管柱研究现状
        1.2.2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研究现状
        1.2.3 钢筋混凝土柱-钢梁(RCS)节点研究现状
    1.3 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钢梁装配式混合框架的提出
        1.3.1 CFCPSTS装配式混合框架的组成
        1.3.2 CFCPSTS装配式混合框架的优势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预制管空心方柱及组合方柱受剪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件设计
        2.2.3 材料材性
        2.2.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2.2.5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3 预制管空心方柱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2.3.2 破坏模式分析
        2.3.3 剪力-位移角曲线
        2.3.4 剪力-斜裂缝宽度曲线
        2.3.5 承载力
        2.3.6 变形能力分析
        2.3.7 刚度分析
        2.3.8 变形组成分析
        2.3.9 应变分析
    2.4 预制管组合方柱试验结果及分析
        2.4.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2.4.2 破坏模式分析
        2.4.3 剪力-位移角曲线
        2.4.4 剪力-斜裂缝宽度曲线
        2.4.5 承载力
        2.4.6 变形能力分析
        2.4.7 刚度分析
        2.4.8 变形组成分析
        2.4.9 应变分析
    2.5 预制管组合方柱受剪机理分析
        2.5.1 预制管空心方柱与组合方柱受力性能比较
        2.5.2 内力分配
        2.5.3 组合受剪机理
    2.6 受剪构件数值模拟
        2.6.1 数值模型建立
        2.6.2 数值模型验证
    2.7 预制管空心方柱参数化分析
        2.7.1 剪跨比的影响
        2.7.2 轴压比的影响
        2.7.3 预制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7.4 箍筋间距的影响
    2.8 预制管组合方柱参数化分析
        2.8.1 剪跨比的影响
        2.8.2 轴压比的影响
        2.8.3 预制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8.4 芯部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8.5 箍筋间距的影响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管空心方柱及组合方柱受剪承载力计算
    3.1 引言
    3.2 预制管空心方柱受剪承载力计算
        3.2.1 相关规程及文献计算方法分析
        3.2.2 预制管空心方柱受剪承载力公式推导
        3.2.3 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3 预制管组合方柱受剪承载力计算
        3.3.1 预制管组合方柱受剪承载力公式推导
        3.3.2 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管组合方柱抗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件设计
        4.2.3 材料材性
        4.2.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4.2.5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4.3 试验现象
        4.3.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4.3.2 破坏模式分析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滞回性能
        4.4.2 骨架曲线及特征点荷载
        4.4.3 延性性能
        4.4.4 承载力退化
        4.4.5 刚度退化及刚度维持能力
        4.4.6 耗能能力
        4.4.7 截面应变分布
        4.4.8 箍筋应变分析
        4.4.9 柱端弯矩-曲率关系
        4.4.10 柱端剪切变形
        4.4.11 塑性铰长度分析
    4.5 预制管组合方柱累积损伤分析
        4.5.1 累积损伤模型
        4.5.2 累积损伤分析
    4.6 拟静力试件数值模拟
        4.6.1 数值模型建立
        4.6.2 数值模型验证
    4.7 参数化分析
        4.7.1 轴压比的影响
        4.7.2 预制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7.3 芯部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7.4 箍筋直径的影响
        4.7.5 箍筋间距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制管组合方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及恢复力模型
    5.1 引言
    5.2 预制管组合方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2.1 截面纤维单元法
        5.2.2 简化计算公式推导
        5.2.3 公式验证
    5.3 预制管组合方柱的恢复力模型
        5.3.1 恢复力模型及建立方法
        5.3.2 骨架曲线模型
        5.3.3 刚度退化规律
        5.3.4 恢复力模型建立及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制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预制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构造
    6.3 试验概况
        6.3.1 试验目的
        6.3.2 试件设计
        6.3.3 材料材性
        6.3.4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6.3.5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6.4 试验现象
        6.4.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6.4.2 破坏模式分析
    6.5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1 滞回性能
        6.5.2 骨架曲线及特征点荷载
        6.5.3 延性性能
        6.5.4 承载力退化
        6.5.5 刚度退化及刚度维持能力
        6.5.6 耗能能力
        6.5.7 节点域剪切变形
        6.5.8 变形组成分析
        6.5.9 应变分析
    6.6 预制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数值模拟
        6.6.1 数值模型建立
        6.6.2 数值模型验证
    6.7 参数化分析
        6.7.1 钢套箍厚度的影响
        6.7.2 预制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6.7.3 芯部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6.7.4 钢套箍延伸高度的影响
        6.7.5 轴压比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制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受剪承载力及设计建议
    7.1 引言
    7.2 预制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的受剪机理
    7.3 预制管组合方柱-钢梁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
        7.3.1 钢套箍腹板受剪承载力
        7.3.2 节点域混凝土受剪承载力
        7.3.3 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及验证
    7.4 CFCPSTS装配式混合框架设计建议
        7.4.1 一般规定
        7.4.2 布置原则及计算分析
        7.4.3 构造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主要符号对照表
附录B:预制管组合方柱及梁柱节点制作工艺及流程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社会关系结构对农村房屋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有研究综述
        1.2.1 有关农村房屋质量的研究
        1.2.2 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
        1.2.3 有关工程社会学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农村自建房
        2.1.1 农村自建房的定义
        2.1.2 农村自建房的类型
    2.2 农村统建房
        2.2.1 农村统建房定义
    2.3 房屋质量
    2.4 农村社会网络
        2.4.1 社会网络的定义
        2.4.2 农村社会网络的定义
        2.4.3 农村社会网络的特点
    2.5 主要研究方法
        2.5.1 层次分析法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5.3 社会网络分析法
        2.5.4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第三章 农村房屋质量评价
    3.1 农村统建房的质量现状
    3.2 农村自建房质量现状
        3.2.1 统规自建房现状
        3.2.2 其他自建房现状
        3.2.3 农村自建房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3.3 农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1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评价方法概述
    3.4 调研结果的计算分析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4.2 统规统建农房实例质量综合评价
        3.4.3 统规自建农房实例质量综合评价
        3.4.4 零星自建农房实例质量综合评价
    3.5 农房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5.1 质量参与人对质量的影响
        3.5.2 建筑材料对质量的影响
        3.5.3 施工工艺对质量的影响
        3.5.4 地理环境对质量的影响
第四章 统建农房质量参与方社会关系结构对质量的影响
    4.1 研究思路和方法
    4.2 统建农房质量参与人的社会网络研究
        4.2.1 节点分析
        4.2.2 关系网络的生成
        4.2.3 关系网络分析
    4.3 统建农房质量和社会关系结构相关性
第五章 自建农房质量参与方社会关系强度对质量的影响
    5.1 研究思路和方法
    5.2 自建农房质量参与方社会关系强度研究
        5.2.1 问卷设计
        5.2.2 关系网络成员的确定
        5.2.3 关系强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5.2.4 关系强度值的确定
    5.3 社会关系强度对自建农房质量的影响研究
        5.3.1 自建农房质量和关系强度的数据分析
        5.3.2 自建户主关系强度对质量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云南省农房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6.1 社会关系对农村房屋质量的影响分析
        6.1.1 社会关系对统建农房质量的影响分析
        6.1.2 社会关系对自建农房质量的影响分析
    6.2 统建农房质量管理现状和对策
        6.2.1 统建农房质量管理现状
        6.2.2 统建农房质量管理现状的解决对策
    6.3 自建农房质量管理现状和对策
        6.3.1 自建农房质量管理现状
        6.3.2 自建农房质量管理现状的解决对策
    6.4 研究建议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局限性和不足
    7.3 可能的创新点和相关展望
        7.3.1 可能的创新点
        7.3.2 相关展望
附录
    附录一: 统建农房质量各参与单位关系强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户主与自建农房质量参与方关系强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
    附录四: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程序
参考文献
致谢

(9)配筋砂浆带加固砌体结构农房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充高坪区砌体结构农房现状调查与加固案例分析
    2.1 砌体结构农房现状调研
    2.2 砌体墙体破坏类型
        2.2.1 剪切破坏
        2.2.2 弯剪倾覆破坏
        2.2.3 弯曲破坏
    2.3 砌体结构房屋震损分析
        2.3.1 承重墙体剪切破坏
        2.3.2 纵横墙连接位置破坏
        2.3.3 楼梯间破坏
        2.3.4 预制楼(屋)盖破坏
    2.4 砌体结构农房加固案例
    2.5 配筋砂浆带施工工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砌体墙体有限元建模途径
    3.1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3.1.1 砌体本构关系
        3.1.2 砌体弹性模量
        3.1.3 砌体泊松比
        3.1.4 砌体破坏准则
        3.1.5 钢筋本构关系
        3.1.6 混凝土本构关系
        3.1.7 砂浆本构关系
    3.2 墙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试验试件介绍
        3.2.2 有限元模型选取
        3.2.3 材料属性及参数设置
        3.2.4 荷载加载制度
        3.2.5 单片墙体整体式建模
    3.3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3.1 滞回曲线
        3.3.2 骨架曲线
        3.3.3 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配筋砂浆带加固砌体墙加固效果研究
    4.1 砌体墙加固方案设计
    4.2 加固砌体墙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材料相关属性设置
        4.2.2 加固墙体整体式建模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滞回性能对比分析
        4.3.2 受力性能对比分析
        4.3.3 刚度退化对比分析
    4.4 加固墙体受力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4.4.1 门窗洞口对墙体加固效果影响研究
        4.4.2 竖向压应力对墙体加固效果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低碳视角下轻钢农房的减排效果及减排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暖及建筑业碳减排
        1.1.2 国家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应用
        1.1.3 住建部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轻钢住宅碳减排效果及经济性研究综述
        1.2.2 项目碳减排成本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现状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碳足迹理论
        2.1.2 生命周期理论
        2.1.3 情景分析理论
    2.2 相关现状概述
        2.2.1 我国轻钢住宅现状
        2.2.2 我国农村住房现状
        2.2.3 轻钢住宅农用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轻钢农房的单体碳减排效果分析
    3.1 研究方法说明
        3.1.1 模拟法
        3.1.2 LCA法
    3.2 模型建立及结果计算
        3.2.1 模型目标及范围定义
        3.2.2 模型数据及清单处理
        3.2.3 模型结果计算及输出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轻钢农房的单体碳减排效果
        3.3.2 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差异
    3.4 本章小结
4 轻钢农房的整体碳减排潜力分析
    4.1 研究方法说明
        4.1.1 情景分析法概述
        4.1.2 情景构造说明
    4.2 计算过程及数据确定
        4.2.1 计算过程说明
        4.2.2 关键数据确定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轻钢农房的碳减排成本分析
    5.1 研究方法说明
        5.1.1 减排成本概念
        5.1.2 减排成本计算方法
    5.2 各结构农房全生命周期成本
        5.2.1 成本承担主体及核算范围分析
        5.2.2 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及比较
    5.3 轻钢农房的碳减排成本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轻钢农房BOM表(来自企业)
    B碳减排潜力计算结果
        附表1:情景1计算结果
        附表2:情景2计算结果
        附表3:情景3计算结果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农房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马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低层装配式墙板结构计算理论与减震分析[D]. 赵阳.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不同加载路径下H形截面铜构件双向压弯极限状态研究[D]. 张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苏南乡村旧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D]. 刘政和. 东南大学, 2020(01)
  • [5]单层砖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振动台试验与损伤机理研究[D]. 岳永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河南寒冷地区农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研究[D]. 李妍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7]离心预制混凝土管组合方柱及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 章少华. 天津大学, 2019(01)
  • [8]社会关系结构对农村房屋质量的影响研究[D]. 丁瑶. 云南大学, 2019(03)
  • [9]配筋砂浆带加固砌体结构农房受力性能研究[D]. 李少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低碳视角下轻钢农房的减排效果及减排成本研究[D]. 张爱阳.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农舍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