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设计建议

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设计建议

一、高层建筑剪力墙中连梁设计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盛,刘韬,张令心[1](2021)在《塑性阶段联肢墙墙肢基底内力变化规律及其简化计算方法》文中认为联肢墙进入塑性阶段后墙肢会出现明显的内力重分布现象,分析并计算墙肢内力是实现合理设计及高效评估的前提。目前,塑性阶段墙肢内力通常采用复杂费时的有限元模拟获得,缺乏实用的简化计算方法。文中首先基于OpenSees平台分析了联肢墙墙肢基底内力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得到的附加轴力系数在塑性阶段稳定变化的特性和附加轴力与基底剪力呈三折线形式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墙肢基底附加轴力简化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考虑附加轴力对墙肢刚度的影响,按照各墙肢刚度比例关系分配内力,给出了塑性内力重分布后墙肢剪力和弯矩的简化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与算例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文中简化计算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王列德,马斌勇,陈青佳[2](2021)在《高层剪力墙结构中不同连梁模拟单元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多采用剪力墙结构,门、窗等位置通过连梁将两侧剪力墙墙肢连接形成整体抗侧力体系,连梁承担楼板传递的竖向荷载,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作为重要的耗能构件。目前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连梁有多种建模方式,构件层面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本文结合某高层住宅工程实例,分析了剪力墙开洞连梁、普通梁连梁、壳元梁连梁等不同建模方式下的自振周期、位移角等参数的计算结果,并比较了不同建模方式中连梁的弯矩、剪力、配筋等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当连梁跨高比小于5时,壳元梁单元可较好地反应连梁的作用机理,建模方便且结果更合理。

张辉[3](2021)在《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连梁具有联系两侧墙肢、增加结构刚度及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对于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意义。但普通连梁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较差,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期改善连梁抗震性能,主要包括对改善连梁抗震性能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以及对连梁受力机理的理论分析。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耗能能力强等特点,研究表明其能够显着改善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对FRC材料性能的研究,为提升小跨高比连梁的抗震性能,将钢-PVA混杂纤维混凝土(Steel-Polyvinyl Alcohol Hybird Fiber Concrete,简称SPHFC)作为连梁基体材料,设计制作了4根SPHFC小跨高比连梁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并结合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从基体材料强度和连梁截面宽度等方面研究了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4个小跨比连梁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包括3个SPHFC连梁和1个普通混凝土连梁。从SPHFC连梁的破坏现象、抗剪承载力、位移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剪压比限值、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以及钢筋应变等分析SPHFC材料强度及连梁截面宽度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PHFC作为连梁基体材料有效地提高了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并使连梁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转向弯曲剪切破坏;随着SPHFC立方体抗压强度由88.9MPa增加至132.3MPa,连梁的抗剪承载力提高了6.5%,位移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分别降低3%和6.2%;连梁的截面宽度由120mm增加至150mm,连梁抗剪承载力提高了10.9%,位移延性系数降低了21.8%,耗能能力提高了52.45%。文中采用SPHFC的连梁CB-2相较于采用FRC(Fiber-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FRC)的连梁CB-7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小跨高比连梁的延性和耗能能力,SPHFC连梁骨架曲线下降段相较于FRC连梁更加平缓,延性更好,可以平稳的承受荷载。(2)建立有限元模型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进行了数值分析,首先验证了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然后研究了不同跨高比、配箍率、纵筋配筋率等对连梁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跨高比由1.0增加至1.5、2.0、2.5,连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1.7%、38.1%、47.2%,极限位移分别增大了15.5mm、17.44mm、21.17mm,而峰值荷载降低了16.0%、25.1%、35.8%;配箍率由0.42%增加至0.56%、0.84%、1.12%、1.68%时,峰值荷载分别提高6.1%、16.4%、22.1%、30.1%,延性系数分别提升了26.0%、41.1%、53.9%、62.8%,极限位移增加了4.13mm、13.69mm、16.97mm、20.43mm;纵筋配筋率的增加对承载力和延性的提高较小。此外提出在连梁中配置斜箍筋以增强连梁的抗剪能力,通过有限元模拟可知采用合理的斜箍筋布置可以提高连梁抗剪承载力、延性和极限位移。(3)基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本文连梁的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采用ACI 318-19推荐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承载力时应选择正确的传力路径提高计算准确度。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统计了36个普通配筋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试验值,并建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比较吻合。

邹宇旋[4](2021)在《扭转效应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主轴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文中认为RC框架-剪力墙是由两类不同的结构体系组合而成的结构,其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与刚度特征值λ息息相关,不同刚度特征值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进入弹塑性阶段后框架和剪力墙刚度退化规律不同,随之内力分布规律也不尽相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除了发生水平位移外还应考虑扭转效应的影响,由于结构扭转是空间问题,分析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侧性能有必要考虑不同主轴刚度特征值。本文主要研究扭转效应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主轴抗侧性能影响,并通过引入扭转效应系数来定量衡量结构的扭转效应。通过改变剪力墙的数量建立了九个平面尺寸相同但X向、Y向刚度特征值不同(底层框架剪力分担比分别约为10%、20%、30%)的15层RC框架-剪力墙模型。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单元的非线性程序VFEAP对模型分别考虑5%偶然偏心单向地震作用和双向地震作用,分析刚度特征值和扭转效应系数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主轴抗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结构,其框架刚度退化程度和结构整体剪力重分配程度会高于单向偏心地震作用,且随着扭转效应系数增大而增大;刚度特征值一定时,扭转效应越大的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刚度退化程度越高;扭转效应系数小时考虑单向偏心地震作用和在扭转效应系数大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在设计上更为保守。以框架底部剪力分担比为30%的模型作为母模型,通过改变剪力墙布置的位置建立了三个刚度特征值相同扭转效应系数不同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并对模型在考虑5%偶然偏心单向地震作用和双向地震作用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扭转效应系数对结构扭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单向偏心地震作用下还是双向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系数越大的结构扭转角峰值越大,结构中部楼层受扭转效应系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下部,上部受扭转效应系数的影响最小;当扭转效应系数较小时,结构在单向偏心地震作用下扭转刚度退化程度更高;当扭转效应系数较大时则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扭转刚度退化程度更高。作为对VFEAP程序的补充分析,采用动力弹塑性分析软件SAUSAGE对九个刚度特征值不同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九个模型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X向和Y向层间位移角和框架层剪力Vf与底部总剪力V0比值的变化情况,探究不同主轴刚度特征值的RC框架-剪力墙在实际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二道防线调整方法,对考虑扭转效应的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参考。

任志坤[5](2021)在《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及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组合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连梁作为联肢剪力墙中的关键构件,其抗震性能优劣对结构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而现有连梁仍存在承载力不高、延性不佳和施工难度较大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一种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CSPC)连梁,即在连梁钢筋骨架中配置闭口型双压型钢板,并采用对角配筋方式而形成的新型连梁,研究了该新型连梁的抗震性能以及其在联肢剪力墙中的抗震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既有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进行数值分析,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建模方法的有效性。(2)提出并设计3种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和2种平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有限元模型,从结构的损伤破坏过程、承载能力、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等方面对比分析这5种连梁。研究结果表明:压型钢板相比平钢板可有效地提高连梁的承载能力,而连梁延性性能的提高与钢板的配板形式有关系,即双钢板的配板形式相比单钢板可有效提高结构的延性性能;其中,该新型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的抗震性能效果较好。(3)设计12个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CSPC)连梁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连梁跨高比、配板率、闭口型双压型钢板肋板数、连梁箍筋率、钢板锚固长度5个因素对CSPC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连梁跨高比和配板率以及闭口型双压型钢板肋板数对结构承载力和延性性能影响显着,而连梁箍筋率和压型钢板锚固长度对结构承载力影响较小,但对延性影响较大。文中给出了各项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可为该类型连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既有对称双肢短肢剪力墙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整体结构建模方法的可靠性。(5)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该新型CSPC连梁-联肢剪力墙模型,分析了结构损伤破坏过程。研究了单面墙肢高宽比、连梁跨高比、建筑总高度对CSPC连梁-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研究表明:CSPC连梁-联肢剪力墙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延性,建议连梁跨高比控制在1.5-2.0;而在设计墙肢高宽比时,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适当减小单面墙肢高宽比,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王亚东[6](2021)在《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钢连梁代替原有的钢筋混凝土连梁,形成混合联肢墙体系。它结合了钢梁变形能力强、混凝土剪力墙侧向刚度大的优点,更加适用于高抗震设防烈度地区。钢连梁与剪力墙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对于保证混合联肢墙体系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对直接嵌入式节点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外的研究成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节点构造较为复杂。通过简化节点的构造措施,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对混合联肢墙嵌入式节点的设计提出建议公式,可以为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节点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混合联肢墙体系设计应用提供依据。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嵌入式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为研究这种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滞回性能的有限元模拟。首先,按照“弱节点强构件”和“强节点弱构件”的思想设计了两组共6个足尺节点试件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基于课题组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有限元结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强节点”试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类似于偏心支撑钢框架耗能梁段。“弱节点”试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比普通混凝土连梁节点优越。其次,在保证有限元模型正确的基础上对弱节点试件滞回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参数包括钢连梁嵌入长度、钢连梁翼缘宽度、混凝土强度和轴压比。通过对17个弱节点试件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钢连梁嵌入长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最大、钢连梁翼缘宽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次之,混凝土强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较小,轴压比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可以忽略。限于本文研究,建议钢连梁嵌入长度不宜小于420mm,剪力墙厚度与钢连梁翼缘宽度比值不小于1.56,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50。轴压比取值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最后基于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节点力学模型及相应的节点承载力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不考虑辅助钢筋的作用时,对于节点承载力的计算,已有节点力学模型计算结果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建议参考Mattock-Gaafar节点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节点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参考我国相关规范对钢连梁嵌入长度的计算给出了建议公式,并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

胡妤,赵作周,钱稼茹[7](2021)在《功能可恢复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功能可恢复结构既能在地震中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使得建筑在地震后尽快恢复正常功能,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合理地对剪力墙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中的连梁进行设计或者使用高性能构件是实现该类建筑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了一典型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比较了连梁不同恢复力性能参数下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研究实现整体结构功能可恢复目标时对连梁性能参数的需求,并且探索使用轻质楼盖结构体系后抗震性能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若将连梁设计承载力提高10%~30%,则模型整体的峰值承载力提高约3%~8%,罕遇地震作用下连梁损伤程度相比原始模型减小、墙肢损伤程度增大;若将连梁骨架曲线中的平台段长度或者屈服后的硬化段长度延伸,则模型整体的承载力提高,结构推覆曲线下降趋势更为平缓,新模型虽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状态没有明显改善,但在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得到了提高;若将楼盖结构体系的质量减小约35%,则模型一阶周期减小约4%,大震下结构基底剪力减小约5%,结构抵抗大震的能力降低不明显,且竖向构件轴压力减小,构件延性提升,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所改善。

周柯靖,陈晖,易伟建[8](2020)在《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连梁是联肢剪力墙结构的重要耗能构件,其抗震设计是基于性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在地震中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如何提高其抗震性能一直是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完善的成果,但仍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为明确连梁抗震性能,并梳理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各国规范对连梁的相关规定、连梁的配筋方式、抗震性能试验以及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通过所搜集的92根小跨高比连梁试验数据对各国规范中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评价,对连梁受力和变形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连梁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袁帅锋[9](2020)在《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肢剪力墙结构因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而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中,其中的连梁应具有较好的连接作用和耗能能力。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它是由预制墙肢、预制连梁、叠合层、型钢竖向连接件及抗剪钢板等组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论述了此种新型剪力墙的构造设计和装配施工方案。为研究其节点的抗震性能,对装配式拱形连梁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得到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及耗能能力等。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现浇联肢剪力墙节点和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节点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两种节点的受力性能和破坏形态。在节点试验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层的现浇联肢剪力墙和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得到包括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参数。分别得到屈服点、极限点、破坏点的耦连比,以评价拱形连梁对联肢剪力墙耗能能力及整体抗震性能的贡献。在不同混凝土强度或不同轴压比等多种工况下,对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是:提出的新型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通过适当的构造设计,能够提高装配式联肢墙的施工效率;通过对装配式拱形连梁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表明拱形连梁能有效避免连梁破坏集中在连梁端部,裂缝沿连梁跨度方向均匀分布,连梁端部设置抗剪钢板充分受力,能够有效提高连梁端部的抗剪承载能力;在墙肢内设置竖向型钢连接件能够有效连接墙体,在施工缝处未产生滑移;通过有限元分析分析此种新型装配式节点和现浇节点的受力性能,两者的承载能力相近,但装配式节点的延性有较大的提升,拱形连梁、型钢及抗剪钢板改变了连梁的破坏形态,使其破坏区域从集中于连梁端部分散到整个连梁,符合“强节点弱连梁”的设计理念;通过对比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与现浇联肢剪力墙,现浇剪力墙中连梁端部钢筋屈服后应力增长较快,达到极限强度后,连梁失去作用,耦连比下降明显,此时联肢剪力墙所受的荷载大部分由墙肢承担。装配式剪力墙中连梁钢筋在屈服强化阶段应力增长较缓,在整个破坏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耦连作用,延缓了墙肢破坏,提高了整体的延性;通过对比分析,轴压比越大的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承载力越大,但延性降低,当轴压比大于0.3时,延性下降幅度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提高该联肢剪力墙的承载能力,但当混凝土强度大于C40时,延性降低明显。

刘韬[10](2020)在《联肢墙附加轴力与耦合比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联肢剪力墙是高层建筑结构中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之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联肢墙依靠各墙肢截面抗弯和两侧墙肢附加轴力组成的拉压力偶共同抵抗水平倾覆力矩。其中,墙肢附加轴力由相连连梁的剪力所引起,它影响墙肢的轴压比、承载能力和延性,并在塑性阶段加大两侧墙肢的刚度差异,进而改变其内力分布;拉压力偶占水平倾覆力矩的比例称为联肢墙的耦合比,它能够很好地表征联肢墙中连梁与墙肢的耦合作用,被用作实现联肢墙合理设计的参数;联肢墙附加轴力与耦合比从局部到整体影响着联肢墙的受力性能。但是,目前关于联肢墙附加轴力与耦合比的计算方法比较繁琐、适用的荷载形式尚待完善,特别是缺少塑性阶段的计算公式以及对受力性能的影响分析。为此,本文以附加轴力与耦合比作为切入点,通过弹性阶段的理论分析和塑性阶段的数值模拟,推导附加轴力与耦合比的解析计算公式,提出简便实用的计算方法,并详细分析二者对联肢墙受力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可为联肢墙的合理设计和高效评估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针对弹性阶段下求解墙肢附加轴力繁琐和水平荷载形式不完整的问题,通过建立以附加轴力为未知函数的微分方程,提出了三种水平荷载形式下联肢墙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只需确定联肢墙的几何尺寸、基底剪力和水平荷载形式,便可直接快速地计算出墙肢的附加轴力。通过与算例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利用本文计算方法分析了三种水平荷载形式对墙肢附加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墙肢附加轴力的大小主要受联肢墙的总倾覆力矩控制,与联肢墙基底剪力的相关性较小。2、针对耦合比理论计算公式不完整及耦合比影响因素分析不足的问题,结合耦合比定义和附加轴力与倾覆力矩的表达式,推导出在联肢墙线弹性反应阶段,三种水平荷载形式下耦合比理论计算公式。通过与算例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其它学者对耦合比分析结果的比对,验证了本文所给出的耦合比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并通过大量联肢墙算例,进行了耦合比影响参数的敏感性分析。3、基于Open Sees平台建立了联肢墙弹塑性分析模型。首先,分别给出钢筋混凝土(RC)墙肢和连梁的建模方式和参数选取方法,并通过对比3个RC墙肢和2个RC连梁的试验滞回曲线,验证了墙肢和连梁模型的可靠性;然后,介绍了联肢墙的建模方式,通过与2个联肢墙试验滞回曲线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联肢墙弹塑性分析模型具有良好的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4、针对联肢墙塑性阶段附加轴力与耦合比难以估算的问题,通过4个联肢墙算例在两种水平荷载形式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研究了当联肢墙进入塑性阶段后,附加轴力与耦合比随顶点位移的变化趋势。通过定义了附加轴力系数和塑性耦合比的概念,给出了计算塑性阶段下底部墙肢附加轴力与耦合比的计算方法。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5、分别研究了附加轴力和耦合比对联肢墙受力性能的影响。首先,分析了附加轴力对墙肢弯剪承载力的影响;根据不同轴力下两片墙肢刚度比的关系,给出了塑性阶段墙肢内力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分别研究了弹性与塑性耦合比对联肢墙受力的影响;将耦合比应用于联肢墙水平位移计算公式中,并分析了耦合比与联肢墙刚度的关系;给出了通过耦合比控制联肢墙屈服机制的建议。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给出了联肢墙抗震设计的改进建议。

二、高层建筑剪力墙中连梁设计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层建筑剪力墙中连梁设计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塑性阶段联肢墙墙肢基底内力变化规律及其简化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联肢墙墙肢内力变化规律
    1.1 联肢墙弹塑性分析模型及其验证
    1.2 水平荷载作用下联肢墙塑性阶段墙肢内力变化规律分析
2 塑性阶段墙肢附加轴力简化计算方法及其验证
    2.1 联肢墙墙肢附加轴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2.2 塑性阶段联肢墙墙肢基底附加轴力系数计算方法
    2.3 联肢墙墙肢基底附加轴力计算方法与验证
3 塑性阶段墙肢基底剪力和弯矩简化计算方法及其验证
4 结论

(3)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纤维增强混凝土
        1.2.1 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应用
        1.2.2 钢-PVA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1.3 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研究现状
        1.3.1 不同配筋形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1.3.2 不同截面形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1.3.3 不同基体材料钢筋混凝土连梁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混杂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概况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材料性能
        2.2.3 试件设计
        2.2.4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2.2.5 试验测试及记录内容
    2.3 试验破坏过程及特征分析
        2.3.1 试验破坏过程及现象
        2.3.2 试验破坏特征分析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滞回曲线
        2.4.2 骨架曲线
        2.4.3 延性
        2.4.4 剪压比
        2.4.5 承载力退化
        2.4.6 刚度退化
        2.4.7 耗能能力
        2.4.8 钢筋应变
    2.5 本章小结
3 混杂纤维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数值计算及参数分析
    3.1 ABAQUS简介及材料本构
        3.1.1 有限元理论及ABAQUS简介
        3.1.2 ABAQUS有限元建模
        3.1.3 材料本构关系
    3.2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建立与验证
        3.2.1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建立
        3.2.2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验证
    3.3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参数分析
        3.3.1 跨高比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3.2 配箍率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3.3 纵筋配筋率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4 配置斜箍筋的SPHF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
    3.5 单元小结
4 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4.1 引言
    4.2 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SPHFC连梁抗剪承载力及分析
        4.2.2 采用ACI318-19拉压杆模型计算SPHFC连梁抗剪承载力及分析
    4.3 普通配筋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简化公式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混杂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2 混杂纤维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参数分析
        5.1.3 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2:硕士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3: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4)扭转效应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主轴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1.3.1 静力法
        1.3.2 反应谱法
        1.3.3 时程分析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RC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1.4.2 考虑扭转效应对 RC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及楼层剪力分配机理
    2.1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
    2.2 RC框架-剪力墙刚度特征值λ的影响
        2.2.1 λ对位移曲线的影响
        2.2.2 λ对剪力分配的影响
    2.3 RC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重分配机理
        2.3.1 弹性阶段下楼层剪力分配机理
        2.3.2 弹塑性阶段下楼层剪力分配机理
第3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及有限元程序介绍
    3.1 引言
    3.2 空间等参数单元
    3.3 改进和退化的等参数单元
    3.4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3.5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3.6 材料本构模型
        3.6.1 混凝土本构模型
        3.6.2 钢筋本构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RC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RC框架-剪力墙结构PKPM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程序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流程
        4.3.2 有限元模型荷载的施加方式
    4.4 扭转效应系数η的定义与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刚度特征值和扭转效应系数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
    5.1 引言
    5.2 第一组模型有限元结果分析
        5.2.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5.2.2 层间侧移曲线和层间位移角曲线分析
        5.2.3 首层Y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2.4 八层Y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2.5 顶层Y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2.6 双向地震作用下X向侧移刚度退化规律分析
    5.3 第二组模型有限元结果分析
        5.3.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5.3.2 层间侧移曲线和层间位移角曲线分析
        5.3.3 RC框架-剪力墙Y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3.4 双向地震作用下X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4 第三组模型有限元结果分析
        5.4.1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5.4.2 层间侧移曲线和层间位移角曲线分析
        5.4.3 RC框架-剪力墙Y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4.4 双向地震作用下X向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扭转效应系数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扭转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
    6.1 引言
    6.2 层间扭转刚度及扭转刚度退化的定义
    6.3 扭转效应系数对RC框架-剪力墙楼层-扭转角曲线的影响
    6.4 扭转效应系数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扭转刚度退化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刚度特征值和扭转效应系数的RC框架-剪力墙动力弹塑性分析
    7.1 引言
    7.2 动力弹塑性分析软件SAUSAGE介绍
    7.3 RC框架-剪力墙动力弹塑性分析流程
        7.3.1 模型预处理
        7.3.2 弹性分析模型和弹塑性分析模型对比验证
        7.3.3 地震波的选取
        7.3.4 动力弹塑性分析参数设置
        7.3.5 动力弹塑性单元性能水平结果评估
    7.4 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规律分析
    7.5 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框架层剪力与底部总剪力比值变化规律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及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连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连梁研究
        1.2.2 钢-混凝土组合连梁研究
        1.2.3 型钢连梁研究
        1.2.4 其他类型连梁研究
    1.3 联肢剪力墙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有限元模拟与验证
    2.1 引言
    2.2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有限元模拟
        2.2.1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试验概况
        2.2.2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试验加载方式
    2.3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1 材料本构
        2.3.2 单元类型与相互作用
        2.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2.3.4 网格划分
    2.4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4.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
        2.4.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抗震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新型连梁的设计
        3.2.1 新型连梁的介绍
        3.2.2 连梁中压型钢板的选取
        3.2.3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截面尺寸设计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材料本构
        3.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3.3.3 相互作用
        3.3.4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3.3.5 有限元模型
    3.4 结果分析
        3.4.1 CSPC连梁试件破坏过程
        3.4.2 滞回曲线
        3.4.3 骨架曲线与峰值承载力
        3.4.4 延性性能
        3.4.5 刚度退化
        3.4.6 耗能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变参分析
    4.1 引言
    4.2 连梁跨高比的影响
        4.2.1 滞回曲线
        4.2.2 骨架曲线与峰值承载力
        4.2.3 延性性能
        4.2.4 刚度退化
        4.2.5 耗能能力
        4.2.6 破坏过程
    4.3 配板率的影响
        4.3.1 骨架曲线与峰值承载力
        4.3.2 延性性能
    4.4 闭口型双压型钢板肋板数的影响
        4.4.1 骨架曲线与峰值承载力
        4.4.2 延性性能
    4.5 连梁配箍率的影响
        4.5.1 骨架曲线与峰值承载力
        4.5.2 延性性能
    4.6 闭口型双压型钢板锚固长度的影响
        4.6.1 骨架曲线与峰值承载力
        4.6.2 延性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PC连梁-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对称双肢短肢剪力墙有限元模拟
        5.2.1 试验概况
        5.2.2 对称双肢短肢剪力墙有限元模型建立
    5.3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1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
        5.3.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5.4 CSPC连梁-联肢剪力墙有限元模型设计
        5.4.1 实际工程信息概要
        5.4.2 联肢剪力墙截面尺寸设计
    5.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5.1 材料本构
        5.5.2 单元类型及相互作用
        5.5.3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5.5.4 网格尺寸
    5.6 有限元结果分析
        5.6.1 破坏过程
        5.6.2 荷载-位移曲线
    5.7 CSPC连梁-联肢剪力墙变参分析
        5.7.1 单面墙肢高宽比的影响
        5.7.2 CSPS连梁跨高比的影响
        5.7.3 建筑总高度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内容与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6)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混合联肢墙体系节点连接形式
    1.3 直接嵌入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直接嵌入式节点力学模型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 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节点有限元建模
    2.1 试件设计
        2.1.1 原型结构
        2.1.2 有限元模型选取
        2.1.3 有限元模型基本信息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材料本构关系
        2.2.2 单元类型的选取
        2.2.3 网格的划分
        2.2.4 相互作用及载荷
    2.3 试件加载方式及材料性能
        2.3.1 加载方式
        2.3.2 材料性能
    2.4 弱节点有限元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
        2.4.1 滞回曲线对比
        2.4.2 骨架曲线对比
        2.4.3 破坏现象
    2.5 强节点有限元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
        2.5.1 滞回曲线对比
        2.5.2 骨架曲线对比
        2.5.3 破坏现象
    2.6 本章小结
3 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弱节点滞回性能有限元参数分析
    3.1 弱节点分析模型设计
        3.1.1 BASE试件设计
        3.1.2 嵌入长度(EL)系列
        3.1.3 翼缘宽度(TBF)系列
        3.1.4 混凝土强度(CS)系列
        3.1.5 轴压比(ACR)系列
    3.2 有限元计算结果
        3.2.1 BASE试件
        3.2.2 嵌入长度(EL)系列
        3.2.3 翼缘宽度(TBF)系列
        3.2.4 混凝土强度(CS)系列
        3.2.5 轴压比(ACR)系列
    3.3 本章小结
4 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4.1 节点力学模型及承载力计算公式
        4.1.1 节点力学模型对比分析
        4.1.2 节点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 节点承载力建议公式
    4.3 钢连梁的设计
        4.3.1 钢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4.3.2 钢连梁嵌入长度计算公式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功能可恢复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1 基本模型介绍
2 连梁参数分析
    2.1 连梁屈服承载力参数分析
    2.2 连梁变形能力参数分析
3 楼盖结构体系参数分析
4 结论

(8)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连梁抗震设计方法
    1.1 各国规范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
        1.1.1 ACI 318-19
        1.1.2 GB 50010—2010
        1.1.3 NZS 3101-2006
        1.1.4 EC8-2004
    1.2 各国规范连梁受剪承载力公式评价
        1.2.1 普通箍筋连梁受剪承载力公式
        1.2.2 对角配筋连梁受剪承载力公式
    1.3 对各国规范中连梁设计方法的进一步讨论
2 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连梁试验边界条件与加载装置
        2.1.1 连梁试验边界条件
        2.1.2 连梁试验加载装置
    2.2 连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因素
    2.3 连梁变形性能的影响因素
        2.3.1 普通箍筋连梁变形性能的影响因素
        2.3.2 对角配筋连梁变形性能的影响因素
3 连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3.1 回归分析模型
    3.2 力学分析模型
    3.3 非线性有限单元分析模型
4 结论与展望

(9)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连梁的研究现状
        1.2.1 采用新型配筋方式的连梁
        1.2.2 采用新型截面形式的连梁
        1.2.3 钢-混凝土组合连梁
    1.3 联肢剪力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结构
        1.3.2 混合联肢剪力墙结构
        1.3.3 装配式联肢剪力墙结构
        1.3.4 耦连比的概念
    1.4 装配式结构连接方式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设计方案
    2.1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构件设计方案
    2.2 带拱形连梁的联肢剪力墙装配施工方法
    2.3 现浇剪力墙设计分析
        2.3.1 模型建立与分析
        2.3.2 试验模型的选取
    2.4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拱形连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件设计
        3.1.3 试件制作
    3.2 加载及量测方案
        3.2.1 加载方案
        3.2.2 量测方案
    3.3 试验现象分析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钢筋和型钢应力分析
        3.4.2 耗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节点设计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材料的属性
        4.2.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4.2.3 约束及接触的定义
        4.2.4 施加边界条件和荷载
    4.3 联肢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结果
        4.3.1 荷载位移曲线
        4.3.2 破坏过程分析
        4.3.3 装配式节点和现浇节点模型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5.1 联肢剪力墙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1 建立部件
        5.1.2 定义材料属性
        5.1.3 装配部件及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5.1.4 设置分析步
        5.1.5 边界条件与荷载输入
        5.1.6 网格划分
    5.2 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和现浇联肢剪力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对比
        5.2.1 破坏过程分析
        5.2.2 滞回曲线
        5.2.3 骨架曲线
        5.2.4 刚度退化曲线
        5.2.5 延性系数
        5.2.6 耗能能力
        5.2.7 耦连比
    5.3 不同轴压比对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5.3.1 滞回曲线
        5.3.2 骨架曲线
        5.3.3 刚度退化曲线
        5.3.4 延性系数
    5.4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5.4.1 滞回曲线
        5.4.2 骨架曲线
        5.4.3 刚度退化曲线
        5.4.4 延性系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10)联肢墙附加轴力与耦合比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附加轴力与RC墙肢相关研究
        1.2.2 联肢墙耦合比的相关研究
        1.2.3 RC剪力墙数值模型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联肢墙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联肢墙受力分析
    2.3 联肢墙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
        2.3.1 微分方程的建立
        2.3.2 微分方程求解
    2.4 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验证
        2.4.1 本文方法附加轴力计算
        2.4.2 模拟结果与本文计算结果对比
    2.5 附加轴力控制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耦合比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耦合比与联肢墙受力的关系
    3.3 三种水平荷载形式下耦合比理论计算公式
        3.3.1 耦合比现有两类计算公式综述
        3.3.2 三种水平荷载下耦合比理论计算公式
    3.4 耦合比影响因素分析
        3.4.1 耦合比对参数α和T的敏感性分析
        3.4.2 耦合比对水平荷载形式的敏感性分析
        3.4.3 耦合比对联肢墙几何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肢墙弹塑性分析模型及其验证
    4.1 引言
    4.2 联肢墙墙肢分析模型
        4.2.1 多竖板模型
        4.2.2 RC平板单元
        4.2.3 本构模型参数选取
        4.2.4 算例验证
    4.3 联肢墙连梁分析模型
        4.3.1 RC连梁简化模型
        4.3.2 恢复力模型参数选取
        4.3.3 算例验证
    4.4 联肢墙弹塑性分析模型及其验证
        4.4.1 联肢墙分析模型
        4.4.2 算例1
        4.4.3 算例2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附加轴力与耦合比变化趋势分析及其塑性阶段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联肢墙算例信息
    5.3 耦合比变化趋势分析与塑性阶段计算方法
        5.3.1 耦合比变化趋势分析
        5.3.2 耦合比塑性阶段计算方法
    5.4 附加轴力变化趋势分析与塑性阶段计算方法
        5.4.1 附加轴力变化趋势分析
        5.4.2 附加轴力塑性阶段计算方法
    5.5 耦合比与附加轴力塑性阶段计算方法验证
        5.5.1 塑性耦合比计算方法验证
        5.5.2 附加轴力塑性阶段计算方法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附加轴力与耦合比对联肢墙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附加轴力对墙肢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6.2.1 附加轴力对墙肢轴力和弯剪承载力影响分析
        6.2.2 附加轴力对墙肢内力计算影响分析
    6.3 耦合比对联肢墙受力性能影响分析
        6.3.1 弹性与塑性耦合比对联肢墙影响对比分析
        6.3.2 耦合比对联肢墙刚度和变形影响分析
        6.3.3 耦合比对联肢墙屈服机制影响分析
    6.4 联肢墙抗震设计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A 联肢墙整体参数和耦合比计算结果
附录 B 不同水平荷载形式下联肢墙墙肢轴力和弯剪承载力
附录 C 联肢墙墙肢内力变化比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高层建筑剪力墙中连梁设计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塑性阶段联肢墙墙肢基底内力变化规律及其简化计算方法[J]. 陈永盛,刘韬,张令心.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1(06)
  • [2]高层剪力墙结构中不同连梁模拟单元对比分析[J]. 王列德,马斌勇,陈青佳. 建筑结构, 2021(S1)
  • [3]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D]. 张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4]扭转效应对RC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主轴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D]. 邹宇旋. 南昌大学, 2021
  • [5]闭口型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及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 任志坤. 长安大学, 2021
  • [6]混合联肢墙直接嵌入式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王亚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功能可恢复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 胡妤,赵作周,钱稼茹. 建筑结构, 2021(01)
  • [8]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 周柯靖,陈晖,易伟建. 建筑结构学报, 2020(S2)
  • [9]带拱形连梁的装配式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D]. 袁帅锋. 长春工程学院, 2020
  • [10]联肢墙附加轴力与耦合比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分析[D]. 刘韬.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标签:;  ;  ;  ;  ;  

高层建筑剪力墙连梁设计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