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震标准

建筑防震标准

一、建筑物防地震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刘正源[1](2021)在《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防御规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造成的破坏对各项事业的影响愈发变大,社会公众对防雷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均受雷电灾害影响造成人员伤亡的数量约为一千人,财产损失达到亿元左右,而内蒙古自治区近15年来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高达1.75亿元。因此,全面认识和评价内蒙古自治区雷电灾害风险水平既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也是风险管理决策的理论依据。但是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以盟市或旗县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而实际情况则是各个盟市、旗县范围内的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亟需开展精细化尺度雷电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本文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构建了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4.7×104个5km×5km的网格,采用熵权-TOPSIS方法进行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且对内蒙古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出了规划对策和建议。首先,通过对收集到的内蒙古地区2014—2018年闪电定位仪监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地区年平均发生地闪次数为292545.8次,其中负地闪246364.6次,占总地闪的84.21%,正地闪46179.4次,占总地闪的15.79%。每年6-8月份发生地闪的频次最多约占全年总地闪次数的81.94%,其中,7月是发生地闪次数最多的月份,从8月份开始逐渐下降。按季节划分来看,夏季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午12时至24时,在1时至11时发生地闪活动较少,地闪活动的高峰期为13时至18时。地闪强度的大小主要集中在10-50k A之间,约占总地闪的77.46%,其中地闪强度为20-30k A区间发生的次数最为频繁,约占总地闪的28.65%。其次,统计全区2008—2018年雷电灾害事故结果显示,雷电灾害月际变化分布呈单峰型,雷电灾害发生的次数、人员伤亡数量以及直接经济损失的峰值均出现在6月,发生雷电灾害事故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共发生雷电灾害事故228次,约占总次数的84.44%。分析不同盟市灾情可知,通辽市科尔沁区和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分别发生了31次和25次雷电灾害,属于高频雷灾区;阿拉善左旗、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和新巴尔虎左旗等地区为中频雷灾区;其他地区为低频雷灾区。再次,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和承灾体脆弱性角度出发筛选评价因子,构建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以5km×5km海量空间栅格数据为评价单元,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Arc GIS软件相结合,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并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高风险地区主要位于人口与GDP密度较高,同时地闪密度和强度等致灾因子较强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赤峰市、通辽市、乌兰浩特市、阿拉善左旗、锡林浩特市和海拉尔区等地区的城镇所在地,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的17.38%;雷电灾害风险中等地区主要为人口密度较低,但地闪密度与强度等致灾因子偏高的呼、包、鄂、乌城镇圈周围以及东北部阿鲁科尔沁旗、新巴尔虎左旗、巴林左旗、苏尼特右旗、扎赉特旗等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23.65%;其他地区是雷电灾害低风险地区,如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北部以及锡林郭勒盟等,地广人稀且雷电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最低的地区,上述地区占内蒙古面积的58.97%。同时,将风险评价结果与内蒙古地区2008—2018年历史发生的雷电灾害事故进行对比验证可知,87.77%的雷电灾害事故处于雷电灾害风险中等以上地区,由此可知本文的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灾害事故基本吻合。最后,在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其原因分析,并对雷电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与脆弱性和灾情特征等综合分析,提出了防雷规划与减灾对策建议。其中,高风险地区是以人口和GDP密度较高的城镇地区为主,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较高,且经济较为发达的呼和浩特市区为例,根据建筑物防雷分类和地闪密度的分布特征,从城市防灾规划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建筑物高度的适宜范围以及对建筑物防雷分类的规划建议;对于中、低风险地区主要是以城镇周围以及其他偏远地区,本文亦对农村和畜牧业地区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郑茂[2](202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瞬时性、破坏性,地震灾害不仅会造成直接损害,同时易引发次生灾害。四川省地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处,且东经104度以西地区包含龙门山等多条地震带,所以致使四川省成为全国地震多发省份之一,同时从中暴露出四川省在监测预警、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使得四川省在首次面对大型地震灾害时的防灾减灾能力稍显被动,因此,文章以四川省面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为切入点,探究四川省自汶川地震后至今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针对未来面对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预测,并据此提出相关提升能力的策略。论文共包含3个部分,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和预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的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研究进展做出了归纳总结,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次,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文章结合现状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合理性分析,运用专家咨询法和SPSS软件对指标进行了因子的信度检验,最终确定出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经过数据处理运用熵权-TOPSIS法,依据计算结果对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利用灵敏度分析结果设定五种仿真方案。采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DSS对系统模型进行动态仿真预测和方案优选,从而分析出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发展模式。最后,结合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和不同方案的影响因素,根据仿真结果为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从评价角度来看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综合性能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发展最迅速的为监测预警能力,最缓慢的为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2)敏感性分析中最为敏感的状态变量为监测预警能力,符合评价现状,其中最敏感的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3)根据敏感性因素设置的五大方案,经仿真预测分析经济投入型方案是未来提高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选择方案。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对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四川省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四川省地震灾害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从研究结论可知防灾减灾综合性能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其次通过软件构建模型并设定研究方案,从研究结论可知经济投入型方案是未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最佳选择方案。研究结果为推动四川省防灾减灾能力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段凯[3](2020)在《高层住宅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布置与抗震性能设计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太原市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地震作用,对不同剪力墙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分析总结结构的规则性和超限情况,根据超限程度,制定具体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进行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的抗震性能设计。用MIDAS Building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两种不同剪力墙布置方案进行比选,剪力墙布置方案二的抗扭转刚度和抗侧移刚度均优于剪力墙布置方案一,消除了位移比大于1.2的不规则项,选择剪力墙布置方案二。(2)采用两种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计算分析。采用PKPM作为主要计算分析软件,MIDAS作为辅助软件进行分析校核。对两种不同软件模型的结构总质量、底部剪力及倾覆力矩、周期、扭转位移比、层间位移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印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分析取得的周期比、扭转位移比。对结构的不规则项做逐一检查,本结构存在高宽比超限、结构高度超限、复杂连接,属超限高层结构。针对具体的超限情况和部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3)本文针对嵌固部位以上部分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以SATWE作为分析工具,根据抗震性能目标,以典型构件为对象进行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抗震性能设计,对设计结果进行包络,得到构件的最终配筋。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满足抗剪弹性抗弯不屈服,剪力墙连梁抗剪不屈服,部分外墙存在拉力,对存在拉应力的墙体提高抗震等级至特一级,以弹性楼板假定,对错层楼板进行应力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增加板厚和配筋率的构造措施予以加强。罕遇地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剪力墙抗剪不屈服,底部加强区以上剪力墙受剪满足截面控制条件,连梁受剪满足截面控制条件。(4)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Building,对结构展开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情况、各构件的受损状况以及整体结构的弹塑性变化趋势,着重于探析最大顶点位移、最大底部剪力等指标,分析地震反应后实际表现出的抗震抗震性能,以此衡量与判断结构是否符合预期抗震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满足1/120以下的基本要求,且构件塑性变形破坏位置及塑性铰弹塑性状态显示结构在给定地震波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整体受力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能够满足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设计要求。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混凝土在拉压作用下出现损伤,大量的剪力墙受剪损伤并进入带裂缝工作状态,部分剪力墙进入极限状态。进入开裂状态的剪力墙在底部加强区居多。另外剪力墙进入极限状态的大部分集中在连梁部位。

纪志昊[4](2018)在《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炭黑生产国。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企业提高尾气利用率。山东耐斯特炭黑有限公司新建尾气综合利用系统能量优化项目,利用炭黑生产过程反应炉产生的高温尾气生产蒸汽进行并网发电。目前项目建设完成,并顺利试生产,准备进行验收。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13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6号令,第77号令修订)等规定并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的要求,采取文献综合法、现场调查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对项目进行了安全验收及评价。本文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等情况,结合安全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制定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体系中各部分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有害特征进行分析,确定项目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并对主要危险物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确定安全分析和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单元划分原则,将评价项目划分十个评价单元;运用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法,对对项目发生事故、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其中安全检查表法定性分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定量确定系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事故树法明确指出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途径。论文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的改进术和管理措施对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有指导意义。

张文波[5](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贾沛,赵康[6](2014)在《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综合防雷技术略论》文中提出因雷电导致的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瘫痪以及设备损坏产生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地震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电子特性通过雷电表现形式对雷击成因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根据地震台站布设的地理、地质特点及其重要性,按照国家防雷相关规范要求做出了地震台站的防雷类别划分即二类防雷类别。运用综合雷电防护技术措施从直击雷防护、雷电感应防护、等电位连接、综合布线及屏蔽、接地装置等技术措施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进行了防雷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的论述。

郭德顺,杨建安,叶春明[7](2014)在《强震动观测台站防雷措施探讨》文中提出雷电危害是影响地震台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台站进行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雷电对地震台站的危害,结合强震动观测台站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情况,介绍可行的防雷系统,并从台站选址建设、供电系统、接地系统、仪器防雷、通信防雷等方面对台站防雷措施进行探讨。

张学珍[8](2011)在《雷电灾害与建筑物防雷保护分析》文中提出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雨、冰雹、水灾、旱灾、火灾、雷击等等。对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防御,或减轻它们所造成的损失。雷击就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击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轻视。如1989年山东黄岛油库遭受雷击并引起大火,损失惨重。研究建筑物防

陈大鹏,陈菲[9](2011)在《隔震建筑物防雷装置设置探讨》文中指出地震和震后随之而来的恶劣天气会造成无数建筑物被破坏,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建造的隔震建筑物可对地震"以柔克刚",传统建筑可对地震"以刚克刚",本文介绍了这两种建筑抗震方式中防雷装置的设置,并分析了两种建筑抗震技术防雷装置设置的不同点,探讨了使用抗震新技术的建筑物防雷装置设置的解决技术。

韩进,宋澄[10](2011)在《遥测地震台站的防雷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测震作为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在地震的监测预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满足测震需要,无人值守遥测地震台站建设不断增多。然而,测震台台基的选择和避雷接地电阻的要求是一对矛盾。台基好电阻率一般较高,要达到较低的接地电阻很难,涉及的经费开支也较大。本文应用雷害风险评估方法,讨论遥测地震台站防雷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限制投资的防雷设想。

二、建筑物防地震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物防地震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防御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雷电数据与处理方法
    2.3 雷电灾情数据与处理方法
    2.4 社会经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处理方法
第3章 内蒙古地区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3.1 地闪次数特征分析
        3.1.1 地闪次数月际变化
        3.1.2 地闪次数日变化
    3.2 地闪强度特征分析
    3.3 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3.3.1 雷电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3.3.2 雷电灾害地域分布特征
        3.3.3 雷电灾害损失类型分析
第4章 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
    4.1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
    4.2 熵权-TOPSIS评价方法
        4.2.1 熵权法确定权重
        4.2.2 TOPSIS排序法
        4.2.3 自然断点分级法
        4.2.4 构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3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4.3.1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选取
        4.3.2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4.4 承灾体暴露性分析
        4.4.1 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选取
        4.4.2 承灾体暴露性评价
    4.5 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4.5.1 承灾体脆弱性指标的选取
        4.5.2 承灾体脆弱性评价
    4.6 雷电灾害风险综合评价结果
第5章 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5.1 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的基本原则
    5.2 研究区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5.3 研究区雷电灾害风险原因分析
        5.3.1 不同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
        5.3.2 高风险区雷电灾害原因分析
        5.3.3 中风险区雷电灾害原因分析
        5.3.4 低风险区雷电灾害原因分析
    5.4 研究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与对策建议
        5.4.1 高风险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5.4.2 中风险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5.4.3 低风险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讨论与结论
        6.1.1 讨论
        6.1.2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及仿真研究方法选择分析
    2.1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选择分析
        2.1.1 TOPSIS法
        2.1.2 熵值法
        2.1.3 熵权—TOPSIS模型的分析原理
    2.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仿真方法选择分析
        2.2.1 系统动力学定义和特征
        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2.2.3 系统动力学软件简介
    2.3 本章小结
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四川省地震灾害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3.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3.3 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的目的
    3.4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依据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1 指标体系的维度设置
        3.5.2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5.3 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选择
        3.5.4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4.3.1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评价分析
        4.3.2 灾害管理能力能力评价分析
        4.3.3 工程性设施防御能力评价分析
        4.3.4 救援能力评价分析
        4.3.5 震后重建物资与资金能力评价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的系统仿真模拟
    5.1 模型构建原则与系统分析
        5.1.1 模型构建原则
        5.1.2 系统分析
    5.2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SD仿真模型的建立
        5.2.1 确定系统边界
        5.2.2 绘制系统结构图
        5.2.3 建立系统模型
    5.3 构建系统动力学方程
        5.3.1 系统动力学方程分类
        5.3.2 确定系统中主要参数
        5.3.3 系统方程的构建
        5.3.4 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赋值及确定函数关系式
    5.4 模型的检验
        5.4.1 模型的极端情况测试
        5.4.2 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5.4.3 模型的灵敏性分析
    5.5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预测及提升策略研究
        5.5.1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仿真方案的设定
        5.5.2 仿真方案的对比分析
        5.5.3 四川省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 B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 C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仿真参数调查问卷
附录 D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原始数据
附录 E 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详细步骤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高层住宅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布置与抗震性能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存在问题评述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剪力墙布置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2 剪力墙布置
        2.2.1 剪力墙布置原则
        2.2.2 剪力墙结构布置方案
    2.3 剪力墙布置方案比选
第三章 结构规则分析、超限判定及抗震性能目标
    3.1 多遇地震分析
        3.1.1 计算参数
        3.1.2 模型分析
        3.1.3 周期比、扭转位移比分析
    3.2 结构超限总结及判定
    3.3 抗震性能目标
第四章 抗震性能设计
    4.1 设防烈度抗震性能设计
        4.1.1 主要计算参数取值
        4.1.2 剪力墙抗弯不屈服设计
        4.1.3 剪力墙抗剪弹性设计
        4.1.4 剪力墙偏心受拉验算
        4.1.5 剪力墙连梁抗剪不屈服设计
        4.1.6 错层楼板应力分析
    4.2 罕遇地震抗震性能设计
        4.2.1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剪不屈服设计
        4.2.2 剪力墙受剪控制截面验算
        4.2.3 连梁受剪控制截面验算
    4.3 抗震墙和连梁最终配筋结果
第五章 罕遇地震与极罕遇地震下弹塑性抗震性能分析
    5.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及计算
        5.1.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
        5.1.2 计算条件
        5.1.3 计算分析方法
        5.1.4 地震输入的时程
        5.1.5 地震分析过程及采用的配筋
    5.2 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5.3 极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炭黑尾气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3 安全评价的概述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项目情况及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1 验收项目概况
    2.2 项目厂址、总体布局及建构筑物情况
    2.3 主要生产及辅助系统情况
    2.4 安全管理现状
    2.5 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单元划分
    3.1 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及辨识过程
    3.2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及特性
    3.3 厂址、总体布局及建构筑物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4 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3.5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3.6 评价单元的划分
    3.7 本章小结
4 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定性与定量评价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周边环境、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单元评价
    4.3 生产系统各单元及其设备评价
    4.4 发电机及电气系统单元评价
    4.5 辅助系统各单元评价
    4.6 安全管理单元评价
    4.7 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总结
    4.8 本章小结
5 安全对策研究
    5.1 制定安全对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5.2 项目的安全对策措施
    5.3 补充充安全对策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7)强震动观测台站防雷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雷电对地震观测台站的危害
3 台站防感应雷措施讨论
    3.1 观测房选址及建设
    3.2 供电防雷
        3.2.1 交流市电供电方式
        3.2.2 太阳能供电方式
    3.3 接地系统
        3.3.1 接地体材料选择
        3.3.2 接地体埋设的要求
    3.4 仪器防雷
    3.5 通信防雷
    3.6 雷电预警
6 结语

(8)雷电灾害与建筑物防雷保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雷电等级评估
    一、研究评估指标的意义
    二、雷电灾害等级划分
    三、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估指标
    四、人均GDP
    五、雷电灾害发生潜势评估方法
◎雷电灾害风险
    一、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分析
    二、雷电风险评估程序浅析
◎防雷技术措施
    一、综合防雷的主要技术措施
◎建筑施工防雷主要技术措施
    一、建筑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
    二、建筑施工防雷主要技术措施
◎建筑防雷与土建的结合措施
    一、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的优越性
    二、建筑防雷与土建结合的具体措施
    三、建筑防雷与土建结合的注意事项
◎生活防雷
    一、如何判断雷电距离有多远
    二、室内注意事项
    三、雷雨天不宜上网
    四、易遭雷击的地方
    五、遭雷击后如何急救

(9)隔震建筑物防雷装置设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
2 传统建筑抗震与叠层橡胶垫隔震的特点
3 叠层橡胶垫隔震技术对防雷工作的影响
4 解决方法

四、建筑物防地震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及防御规划[D]. 刘正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系统动力学地震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与仿真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郑茂. 西华大学, 2021
  • [3]高层住宅混凝土抗震墙结构布置与抗震性能设计分析[D]. 段凯.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D]. 纪志昊.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 [6]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综合防雷技术略论[A]. 贾沛,赵康.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 2014
  • [7]强震动观测台站防雷措施探讨[J]. 郭德顺,杨建安,叶春明. 华南地震, 2014(02)
  • [8]雷电灾害与建筑物防雷保护分析[J]. 张学珍. 中国住宅设施, 2011(10)
  • [9]隔震建筑物防雷装置设置探讨[J]. 陈大鹏,陈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S1)
  • [10]遥测地震台站的防雷思考[J]. 韩进,宋澄.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01)

标签:;  ;  ;  ;  ;  

建筑防震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