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新世纪饲料安全宣言》主办单位

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新世纪饲料安全宣言》主办单位

一、保持荣誉 再接再厉 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饲料安全新世纪宣言》发起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陈伶浪[1](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指出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王伟[2](2014)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食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特别关心。在当代中国,单纯的依靠法律、监管和技术不能完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作为一种道德的存在,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筑牢食品安全的道德防线。食品安全道德,就是指食品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和媒体)在食品生产、经营、监管、消费和传播中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则。食品安全道德能够为维护食品安全提供价值立场,帮助食品利益相关者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以期实现食品安全,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幸福。食品安全道德建设,即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就是以道德为主要手段和途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治理,以达到食品安全领域的合道德性的善的秩序。食品安全道德与食品安全法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食品安全道德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大辅助力量。食品安全道德可以促使食品利益相关者对食品安全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认同由他律走向自律,形成食品利益相关者的良心,这是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的自觉意识。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需要从中国古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中汲取智慧。在经济视阈下,以义生利、诚实守信、市不豫贾、礼义相待成为调整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道德尺度。在政治视阈下,民以食为天的政治观、以刑养德的政府监管、荣损同俱的行业监管体现出浓厚的道德规范意义。为世人称道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道德思想,其中,尚“和”精神、重“礼”情节、行“俭”风格最为夺目。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需要借鉴他山之石。在美国,科学完备的法律成为食品利益相关者道德生成的保护伞,预防无缝式的监管让悖德者无机可乘,合格的供应商则是食品企业的主动追求。在日本,消费者的安全是政府监管之责,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生存之基,食品安全道德教育更是让食品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在欧盟,生命健康至上原则、尊重选择原则、预防性原则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出于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和知情选择权的尊重,欧盟对转基因食品奉行“小心谨慎”的处理原则。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事件清晰折射出食品利益相关者整体道德责任感的落寞,透视出食品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道德隐退的尴尬。这不仅对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侵害,而且也危害到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在社会转型的宏阔背景下,消极文化的侵蚀,利益至上观念的负面影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对悖德行为的过度容忍是酿成我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是实践的要求与时代的呼唤。食品安全本身内含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在食品安全制度创设及食品安全治理实践中,都不可缺少道德的支持,这是食品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政府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认知。食品安全既表达个体价值诉求,又承载社会公共利益。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利益相关者的精神皈依,食品利益相关者需要在德性的统摄下,在食品供应、监管、消费和传播中付诸道德行为。在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严峻性,凸显出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紧迫性。食品安全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食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主力军,政府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守护者,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推动者,媒体是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无冕之王。食品生产经营者、政府、消费者和媒体“四位一体”道德建设合力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行。

赵小平[3](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李新[4](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5](2009)在《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记录了中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亮点和焦点,我们串起亮点,就寻找到了行业发展的脉络,进而去探讨行业发展规律;我们关注焦点,就寻找到了行业精神和风貌,从而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

毕杰[6](2007)在《中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饲料工业是连接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由于企业数量众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导致我国饲料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竞争环境不良,目前我国饲料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已低于1%,饲料企业长期挣扎在亏损的边缘。残酷的竞争环境使得饲料行业需要规范的管理,尤其是行业协会对行业的管理和服务,以改善行业发展环境,提高行业盈利能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本研究以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为主要工具,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学等理论,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系统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线进行研究。首先为了研究内容更为明确,对饲料及饲料行业、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概念做了界定;其次通过对中国饲料行业产业组织特征尤其是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总结出行业及企业对饲料行业协会的内在需求及对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要求;第三,以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层级的行业协会为范例,对中国的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饲料行业产业组织特征与行业协会组织制度以及行业协会作用之间的关系;第四,对主要的饲料行业发达国家(或地区)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及行业协会作用与其组织制度的关系,并取得了饲料行业协会发展和建设的经验;第五,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针对中国饲料行业产业组织状况及行业和企业对行业协会的需求,提出了中国饲料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如下:一、中国的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对行业协会有内在的需求,因为饲料行业协会的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生产标准和提高行业的科技水平等职能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改善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想能够真正服务好行业,饲料行业协会需求建设的职能主要有:管理职能、代表职能、维护职能和服务职能。二、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是由其组织制度的决定的。中国的饲料行业协会中,同时存在着不能发挥作用的和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协会组织,在这些协会的组织制度中,能否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是组织属性、会员组成和政府关系,而在组织属性中,又以是自愿性、行业性作用更加突出。三、市场结构决定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行业协会作为行业中企业的一种行为选择,必然受到市场结构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以及主要发达国家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研究,证实了市场结构对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影响这一结论。受市场结构影响的组织制度要素主要是协会组织属性、会员组成、层级结构,而影响这些要素的市场结构要素包括:市场上的企业数量、市场集中度、企业对称性、市场关系、多重市场联系、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有利于企业组成或参与行业协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高,企业对称性好,市场关系密切,多重市场联系频繁,产品差异化程度小以及进入和退出壁垒高。从产业组织特征来分析,市场关系是企业组成或参与行业协会的基础,如果企业之间没有市场关系,就不可能产生对行业协会的需求。四、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对行业协会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法团主义模式下,行业协会具备“行业性”和“会员单一”的组织制度特征。而在在多元主义模式下,行业协会就形成了“综合性”和“会员多样化”的组织制度特征。五、社会和文化因素也是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对行业协会的组成和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因素包括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饲料行业企业家们自治的积极性并不高,自治能力也不强。广东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思想的企业家。同时,广东省作为中国行业协会改革试点的重点省份,在对行业协会环境培养等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有效,从而,使企业家的自治意识可以得到尊重和实现。六、对饲料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建议是从饲料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始。为了加强对饲料行业的监管,笔者提出设立独立的饲料质量监察机构,以保证饲料乃至食品的安全,同时提出了“监察机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的饲料行业管理模式,其中主管部门更多的任务是通过沟通了解行业的需求、协调政府关系等,而将原来大部分的管理职能转移给饲料行业协会。这种模式与现行的管理体制没有冲突,可以很顺利地完成现行模式的改造。七、根据饲料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下而上建设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模式,提出市(地)级饲料行业协会是饲料行业协会建设的重点。同时,根据中国的特点建立了协会与政府、协会与监察机构、协会与人大的关系网络。八、在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设计上,首先对基层、省级、国家级饲料行业协会的会员组成做了重新的界定,提出以基层行业协会为基本的功能实现单元,其会员以饲料企业为主体,而更高一层的饲料行业协会则以下一级的行业协会为主体组成,同时吸收部分大型、跨地区经营的企业以及添加剂饲料作为企业会员。饲料行业协会会员分为正式会员和观察会员,以区别饲料行业和非饲料企业会员,强调协会的专业性。其次,在职能设计上,各级饲料行业协会有不同的侧重,基层的行业协会,承担更多具体的、实际的、管理性的职能,越高层次的协会,其职能越倾向于宏观的、指导性的职能。九、对于中国饲料行业协会的组建方式,笔者主张在现在的模式(即行业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合署办公,政会不分)上加以演变,逐渐将政府主管部门的职权向行业协会转移,并最终实现政会分离。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行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在协会发展上必然会有差别,因此,笔者提出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饲料行业协会的发展,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引入适当竞争的机制,以有利于饲料行业发展为出发点,多层次发展饲料行业协会。同时,为了加快饲料行业协会的发展,还应当采取措施逐渐培育有利于饲料行业协会发育的市场环境,并且注重对企业家自治意识的培养以及培养一批行业协会的管理人员。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7](2005)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历届理事会回顾》文中指出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8](2005)在《协会已成为推动我国饲料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文中指出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9](2005)在《协会已成为推动我国饲料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文中提出

杨刚[10](2005)在《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的战略分析及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养殖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饲料工业作为养殖业的基础,在产业链中,饲料工业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上游是种植业,下游是养殖业。二十几年来,我国饲料工业以其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的产业。 近几年来,随着饲料行业结构的变化,以及饲料产品需求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饲料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饲料企业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和管理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本文总结了我国饲料行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饲料行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应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分析技术以及SWOT分析法,对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了五种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方向,确定影响战略方向选择的六个关键因素,采用专家评价法从中选择了企业向养殖业和饲料添加剂行业延伸的战略方向,并提出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及其具体的措施,包括:借助HACCP认证建立品牌差异化概念;实施营销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导入JIT理念实现差异化生产。在管理上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如: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以上战略及措施、策略部分已经在铁骑力士集团得到具体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和管理实践经验能为中国饲料企业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二、保持荣誉 再接再厉 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饲料安全新世纪宣言》发起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持荣誉 再接再厉 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饲料安全新世纪宣言》发起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1.3 劳动创造价值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价值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的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2.3 简要评价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0.4.1 主要创新
        0.4.2 研究不足
第1章 食品安全道德:内涵与功能
    1.1 食品安全道德的内涵
        1.1.1 食品安全的界说
        1.1.2 食品安全道德的界定
    1.2 食品安全道德与食品安全法律的关系
        1.2.1 食品安全道德与食品安全法律相互联系
        1.2.2 食品安全道德与食品安全法律相互区别
        1.2.3 正确认识道德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1.3 食品安全道德的主要功能
        1.3.1 食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分析
        1.3.2 食品安全道德的功能分析
第2章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历史溯源
    2.1 经济视域下的食品安全道德
        2.1.2 诚实守信
        2.1.3 市不豫贾
        2.1.4 礼义相待
    2.2 政治视域下的食品安全道德
        2.2.1 民以食为天的政治观
        2.2.2 以刑养德的政府监管
        2.2.3 荣损同俱的行业监管
    2.3 传统饮食文化的道德意蕴
        2.3.1 尚“和”精神
        2.3.2 重“礼”情节
        2.3.3 行“俭”风格
第3章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
        3.1.1 道德生成的法律呵护
        3.1.2 道德守卫的监管预防
        3.1.3 道德承诺的企业践履
    3.2 日本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
        3.2.1 消费者安全是政府监管之责
        3.2.2 消费者信任是企业生存之基
        3.2.3 重视食品安全的道德教育
    3.3 欧盟的食品安全道德建设
        3.3.1 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3.3.2 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3.3.3 对待转基因食品的道德态度
第4章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审视
    4.1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现状
        4.1.1 生产经营者道德缺损
        4.1.2 监管者道德缺失
        4.1.3 消费者道德缺乏
        4.1.4 媒体道德功能缺位
    4.2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危害
        4.2.1 侵害个体权益
        4.2.2 制约经济发展
        4.2.3 影响政府形象
        4.2.4 阻碍社会进步
    4.3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困境的成因
        4.3.1 消极文化的侵蚀
        4.3.2 利益至上观念的负面影响
        4.3.3 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4.3.4 诚信体系建设的滞后
        4.3.5 对悖德行为的过度容忍
第5章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合理性确证
    5.1 食品安全的道德认知基础
        5.1.1 食品安全的生命价值体认
        5.1.2 食品安全制度的道德支撑
        5.1.3 食品安全治理经验的道义支持
    5.2 食品安全的道德价值指向
        5.2.1 食品安全表达个体价值诉求
        5.2.2 食品安全承载社会公共利益
        5.2.3 食品利益相关者的精神皈依
    5.3 食品安全的道德行为实践
        5.3.1 食品供应需履行道德契约
        5.3.2 食品监管要恪守行政道德
        5.3.3 食品消费应遵循节俭有度
        5.3.4 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当保持公正客观
第6章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对策
    6.1 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主力军
        6.1.1 培育生产经营者的道德责任意识
        6.1.2 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浸润生产经营者道德
        6.1.3 生产经营者要加强自我道德评价
    6.2 政府: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守护者
        6.2.1 完善对生产经营者的道德监管
        6.2.2 加强监管机构的制度道德建设
        6.2.3 提升监管者的政治美德
    6.3 消费者: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推动者
        6.3.1 习得食品安全知识
        6.3.2 强化道德责任意识
        6.3.3 以身作则道德消费
    6.4 媒体:食品安全道德建设的无冕之王
        6.4.1 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6.4.2 食品广告的道德要求
        6.4.3 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结语 德法相济: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科技法制
        (二) 科技文化
        (三) 法治科技观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5.2.1 科技基本法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5.2.3 科技成果法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6.2.1 科技基本法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6.2.3 科技成果法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6)中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行业协会组织属性
        1.3.2 关于行业协会组织形式
        1.3.3 关于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
        1.3.4 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有关概念的界定
    2.1 饲料和饲料行业
        2.1.1 饲料(Feed)
        2.1.2 饲料行业(Feed Trade)
        2.1.3 本文对饲料和饲料行业的界定
    2.2 行业协会、商会和饲料行业协会
        2.2.1 行业协会(Trade Association)
        2.2.2 商会(Chamber of Commerce)
        2.2.3 本文对行业协会和商会的界定
    2.3 组织、制度、组织制度、行业协会组织制度
        2.3.1 组织(Organize,Organization,Organizational)
        2.3.2 制度(System,Institution)
        2.3.3 组织制度(Organization System,Organizing System)
        2.3.4 本文对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研究范围
3 研究的理论工具
    3.1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其在行业协会研究中的应用
        3.1.1 产业组织的内涵
        3.1.2 产业组织概念中"产业"和"组织"的界定
        3.1.3 产业组织的SCP分析框架
        3.1.4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3.1.5 产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博弈论
        3.1.6 市场协调行为—以合谋为例
        3.1.7 产业经济学视角的行业协会研究
    3.2 交易费用理论对行业协会的解释
4 中国饲料行业产业组织现状及其对行业协会的需求研究
    4.1 中国饲料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中国饲料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4.1.2 当前中国饲料行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4.2 当前我国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4.2.1 市场结构
        4.2.2 市场行为
        4.2.3 市场绩效
    4.3 饲料行业对行业协会的需求分析
        4.3.1 饲料行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行业协会
        4.3.2 饲料行业对协会职能的要求
    4.4 饲料企业对行业协会的需求研究
        4.4.1 饲料企业对协会的需求
        4.4.2 对饲料企业需求的分析
5 中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现状及分析
    5.1 国家级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研究—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为例
        5.1.1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组织属性
        5.1.2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会员组成
        5.1.3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生成、注册及其与政府关系
        5.1.4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治理结构
        5.1.5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职能及其实现
        5.1.6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组织制度存在的问题
        5.1.7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5.2 省级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研究之一:山东省
        5.2.1 山东省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5.2.2 山东省饲料工业协会
        5.2.3 山东省畜牧协会饲料分会
        5.2.4 小结:山东省饲料行业组织发展的启示
    5.3 省级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研究之二:广东省
        5.3.1 广东省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5.3.2 广东饲料行业协会的法律和政策背景
        5.3.3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属性
        5.3.4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会员
        5.3.5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生成、注册及政府关系
        5.3.6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
        5.3.7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的职能及其实现
        5.3.8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存在的问题
        5.3.9 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的经验
    5.4 市级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5.4.1 广州市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5.4.2 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属性
        5.4.3 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的会员组成及治理结构
        5.4.4 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的职能及其实现
        5.4.5 对广州市饲料行业协会的分析
    5.5 县区级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研究—以顺德区为例
        5.5.1 顷德区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5.5.2 顺德区饲料商会的组织属性
        5.5.3 顺德区饲料商会的生成、注册及政府关系
        5.5.4 顺德饲料商会的治理结构
        5.5.5 顺德区饲料商会的职能及其实现
        5.5.6 顺德区饲料商会的分析
    5.6 产业组织特征、行业协会组织制度与协会作用发挥
6 发达国家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6.1 多元主义模式下的大市场—以美国为例
        6.1.1 美国饲料行业协会的产业组织特征
        6.1.2 美国行业协会的法律、社会背景
        6.1.3 美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体系
        6.1.4 美国饲料工业协会(American Feed Industry Association,简称:AFIA)
        6.1.5 美国谷物与饲料协会(National Grain and Feed Association,简称:NGFA)
        6.1.6 州及区域性饲料行业协会
        6.1.7 美国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特点及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6.2 多元主义模式下的小市场—以英国为例
        6.2.1 英国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6.2.2 英国饲料行业协会产生的法律、社会背景
        6.2.3 英国的饲料行业协会
        6.2.4 英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特点
    6.3 法团主义模式下的大市场之一:法国
        6.3.1 法国饲料行业协会的产业组织特征
        6.3.2 法国饲料行业协会的社会背景
        6.3.3 法国饲料行业协会的法律依据
        6.3.4 法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特点
        6.3.5 法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借鉴意义
    6.4 法团主义模式下的大市场之二:德国
        6.4.1 德国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6.4.2 德国饲料行业协会的社会背景
        6.4.3 饲料行业协会的法律背景
        6.4.4 德国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特征
        6.4.5 德国饲料行业协会的借鉴意义
    6.5 法团主义模式下的小市场—以荷兰为例
        6.5.1 荷兰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
        6.5.2 荷兰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特点
        6.5.3 荷兰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借鉴意义
    6.6 欧洲饲料生产者联盟(FEFAC)简介
    6.7 发达国家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借鉴意义
        6.7.1 管理模式对组织制度的影响
        6.7.2 饲料行业的产业组织特征决定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
        6.7.3 饲料行业协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
        6.7.4 充分自治、机构健全,功能完善是行业协会发展的基础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产业组织结构对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影响
    7.2 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对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影响
        7.2.1 多元主义模式和法团主义模式的特征
        7.2.2 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
        7.2.3 两种模式影响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途径
    7.3 影响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7.4 决定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的组织制度因素
    7.5 对饲料行业协会制度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7.5.1 行业协会立法
        7.5.2 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
        7.5.3 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再造
        7.5.4 饲料监管机构和饲料行业主管部门的设置
    7.6 培育有利于行业协会的市场结构
    7.7 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7.7.1 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属性
        7.7.2 饲料行业协会的组织结构
        7.7.3 各级饲料行业协会的会员
        7.7.4 饲料行业协会的职能建设
        7.7.5 饲料行业协会的组建方式
    7.8 以发展的眼光逐步培育饲料行业协会
        7.8.1 注重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和行业协会管理人才的培养
        7.8.2 以有利于饲料行业健康发展为前提,不搞一刀切
        7.8.3 在固定的架构下发展多层次协会组织,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8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10)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的战略分析及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1.2 “十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规划
        1.2.1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2.2 发展重点
    1.3 铁骑力士集团背景介绍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2.1 政治 - 法律环境
        2.1.1 国家产业政策
        2.1.2 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
        2.1.3 饲料行业法律环境
    2.2 经济社会环境
        2.2.1 宏观经济状况持续向好
        2.2.2 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
        2.2.3 食品安全意识增强
    2.3 技术环境
        2.3.1 饲料加工科技含量更高
        2.3.2 饲料配方设计更科学
        2.3.3 饲料原料来源更广
        2.3.4 生物技术的促进作用
        2.3.5 信息技术的影响
        2.3.6 环境保护
        2.3.7 各类认证的开展
        2.3.8 标准进一步完善
第3章 饲料行业状况分析
    3.1 我国饲料工业总体情况
        3.1.1 我国饲料产品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3.1.2 我国饲料企业集团化变化趋势
        3.1.3 我国饲料企业效益情况
    3.2 国内代表性饲料企业简介
    3.3 四川饲料工业的基本情况
    3.4 波特“五方力量模型”分析
        3.4.1 五力模型概述
        3.4.2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3.4.3 新加入者的威胁
        3.4.4 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
        3.4.5 原料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4.6 替代品的威胁
第4章 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的战略分析
    4.1 SWOT分析技术
    4.2 优势
        4.2.1 地理位置的优势
        4.2.2 较雄厚的资金实力
        4.2.3 技术优势
        4.2.4 优秀的员工队伍
        4.2.5 良好的企业信誉
        4.2.6 产业群的优势
        4.2.7 企业文化的优势
        4.2.8 人才培养机制健全
    4.3 劣势
        4.3.1 品牌塑造不够
        4.3.2 销售网络有待拓宽
        4.3.3 规范化管理薄弱
        4.3.4 薪酬水平偏低
    4.4 发展的机遇
        4.4.1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4.4.2 政策面的支持
        4.4.3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4.4.4 消费需求的变化
    4.5 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4.5.1 禽流感疫情对饲料行业的影响
        4.5.2 饲料粮供需矛盾突出
        4.5.3 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匮乏
        4.5.4 饲料原料市场有待规范
        4.5.5 饲料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4.5.6 加入WTO带来的冲击
    4.6 SWOT矩阵组合分析
        4.6.1 SWOT矩阵分析图
        4.6.2 SWOT组合方案的选择
        4.6.3 铁骑力士集团适合实施的战略
    4.7 铁骑力士集团的一体化战略
        4.7.1 企业的使命和长期目标
        4.7.2 铁骑力士集团一体化战略思路
第5章 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的竞争战略及措施
    5.1 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的竞争战略
    5.2 借助HACCP认证建立差异化品牌概念
        5.2.1 HACCP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5.2.2 饲料行业开展HACCP认证的情况
        5.2.3 铁骑力士实施HACCP的情况
    5.3 实施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5.3.1 营销理念创新
        5.3.2 产品差异化
        5.3.3 销售渠道的创新
        5.3.4 差异化的服务
    5.4 导入JIT理念实现差异化生产
        5.4.1 JIT是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5.4.2 JIT运作模式的内容
第6章 铁骑力士集团的管理策略
    6.1 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6.2 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6.2.1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6.2.2 铁骑力士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6.2.3 铁骑力士质量宣言
    6.3 推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
        6.3.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6.3.2 铁骑力士的人力资源开发
    6.4 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6.4.1 企业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6.4.2 铁骑力士企业文化概况
        6.4.3 “三个一”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6.5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6.5.1 企业信息化概念和作用
        6.5.2 铁骑力士集团信息化建设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保持荣誉 再接再厉 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饲料安全新世纪宣言》发起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2]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建设研究[D]. 王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2)
  • [3]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4]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中国饲料行业大事记[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9(18)
  • [6]中国饲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度研究[D]. 毕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7]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历届理事会回顾[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5(21)
  • [8]协会已成为推动我国饲料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饲料广角, 2005(19)
  • [9]协会已成为推动我国饲料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J].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中国饲料, 2005(19)
  • [10]铁骑力士集团饲料业务的战略分析及管理策略[D]. 杨刚.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保持荣誉再接再厉为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表彰《新世纪饲料安全宣言》主办单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