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锦绣(浙山)方言的句式特点

广西锦绣(浙山)方言的句式特点

一、广西金秀(柘山)话的句式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许靖[1](2020)在《綦江方言中“拿”的多功能用法及语法化》文中认为"拿"在綦江方言中是一个多功能词,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介词。作动词时,可以表"持拿"义、"取得、得到"义、"给予"义以及"使役"义;作介词时,可以做处置式标记、工具格标记、被动标记以及话题标记。通过梳理"拿"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拿"由"持拿"义可以发展出"给予"义,由"持拿"义演变为处置式标记和工具格标记,还可以由"使役"义演变为被动标记。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相比,"拿"的意义和用法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俸莲[2](2020)在《恭城三江乡瑶语石口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口话作为苗瑶语族语言中一个单独的土语,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标敏方言的显着特点,是瑶语研究中不应当被忽视的宝贵语言资源。本文选取三江乡石口村为调查点,对三江乡石口话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在得来的客观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以现代描写语言学为指导,较为详细对石口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进行了系统描写,从中归纳出石口话一些主要特征和语法规则。对标敏方言以至瑶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文选题的缘由,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对瑶语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描述。第二章主要描写三江乡瑶族的概况,描述三江乡瑶族的民族来源、历史文化和语言情况。第三章是石口话的语音部分。本部分对石口话的语音系统即声母、韵母、声调进行了描写,分析石口话的声韵拼合关系以及音节特点,与其他瑶语的对应关系。第四章是石口话的词汇部分。本部分对石口话的词汇系统进行了描写,分类整理,分别从词的构成,词汇的类聚,数词的概况,以及词汇的特点几个方面对石口话的词汇系统进行描写分析。第五章是石口话的语法部分。本部分对石口话的语法进行了简单描写,指出了其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一些特点,词法主要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虚词,句法主要介绍了一些特殊的语序和被动句、反复问句以及比较句等句式。最后一章结语。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汉语对石口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所体现。

韦翠萍[3](2019)在《广西平南平山话语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广西平南平山话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搭建调查框架,结合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指导,对平山话的语法面貌进行描写。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引进新的类型学理论框架,挖掘平山话中具有类型学价值的语法现象,为今后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调查,特别是为勾漏片粤语的语法研究提供语法材料。本文一共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勾漏片粤方言的语法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以及材料来源。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内容。第二章构词形态,主要以能创造新词,可以改变词性也可以不改变词性,具有能产性、累加性或递归性,类推性大小不一为参考标准,描写平山话的词缀(前缀和后缀)和重叠(名词重叠、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和量词重叠)现象。词缀(特别是后缀)、形容词重叠和动词重叠的构词能产性较强。第三章是语法词。主要着眼于词的语法功能,分别描写了平山话的人称代词、指示词、疑问代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结构助词、系词、趋向动词。相比普通话,粤方言的量词是句法化程度更高的词类,本文也着重探讨量词作指示词、定冠词、定语标记的句法功能。把传统语法中充当状语的语气副词归为评注性副词,探讨其传信功能和情态表现。突破前置词即为介词的局限,把平山话的后置词及框式介词也纳入分析。除了有表达交际功能的语气词,本文还描写了表示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语气词。结构助词方面主要探讨“个”和“得”的语法功能和意义。第四章名词性结构,介绍平山话最主要的小称形式(即儿化),人称代词、数量名结构、专有名词的指称意义及领属意义。第五章动词性粘附成分,主要考察后粘附成分体貌标记和前粘附的情态内容。平山话部分动补结构VOC和VCO两种语序共存,体标记的来源与VCO型语序相关。动词情态主要通过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体现。第六章句法结构,主要分析平山话的动宾结构、普通话“把”字句在方言的对应形式、及物结构、比较结构、致使结构、被动结构、动补结构及疑问句、否定句两种句式。平山话没有与普通话对应的“把”字处置式,相关语义倾向于用V0句式或宾语话题化表达;双及物结构有三种形式,优势句式为介宾补语式;比较结构中胜过和不及用差比式,近似和等同用等比式;致使结构有使令、允许、致使、任凭、促使五个方面的语义;被动结构有“着”和“畀”两个被动标记;动补结构分结果、程度、趋向和状态四类补语;疑问句中是非问、选择问及正反问的形式有密切联系,表达疑问的手段各不相同;否定句主要通过否定副词“冇”、“[me(?)21]”和“[miu35]”来构成否定句。第七章结语。对前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平山话语法类型学上的一些特点,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王金婵[4](2019)在《广西荔浦杜莫寨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居柳州、桂林、梧州、贺州四市之间,处于多语多方言过渡地带。本文以荔浦杜莫寨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的调查研究,力求全面揭示其方言特征,并为广西粤语比较研究提供第一手鲜活的材料,同时揭示处于多方言接触地带的杜莫寨话与其他方言接触交融的特点与规律。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述。主要介绍荔浦县人文地理概况、广西粤语和蒙山话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意义、方法、语料来源以及发音人概况。第二章,杜莫寨话语音研究。对杜莫寨话语音系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并与中古音进行了纵向比较,揭示杜莫寨话语音历时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进行了杜莫寨话与蒙山新圩话之间的语音横向比较,揭示彼此之间语音特征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章,杜莫寨话词汇研究。本章主要探讨寨话的词汇特点和造词理据;并进行了寨话与荔浦官话、蒙山新圩话之间的词汇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寨话词汇与荔浦官话、蒙山新圩话词汇之间存在很高的相似性,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第四章,杜莫寨话语法专题研究。本章重点对杜莫寨话的词缀、代词、量词、副词,以及杜莫寨话的比较句、疑问句、双宾句等特定句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与分析,力求从一个侧面揭示杜莫寨话的词法和句法特点。第五章,结语。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结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是附录,附录了寨话的同音字汇。

汤燕[5](2018)在《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翔实的语言事实,运用普通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重点考察动作行为尝试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编码形式,考察范围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尝试范畴语义性质分析;尝试范畴表达系统研究;典型尝试标记的历时演化研究;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首先,分析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认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体现了言者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了尝试范畴与时、体以及情态等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尝试范畴具有的非现实性特征使其有别于体范畴,故不宜将其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尝试范畴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之后,描写、分析并比较了三类主要尝试表达形式:“看”类助词、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以“看”为代表的助词是尝试范畴的语法形式,可不依赖于语境的帮助,无条件地表达动作行为的尝试意义。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形式是短时量的主要表达手段,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也可衍生出尝试意义,尝试意义应该看作是这两种形式的语用推理义。本文据此构建了以“看”类助词为原型核心形式,以动词重叠以及“V一下”结构为外围边缘形式的尝试范畴层级表达系统。随后,本文考察了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的历时演化,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从句法方面对尝试标记“看”的演变动因提出了新的解释。最后,本文将汉语尝试范畴置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与民族语言,以及境外其他语言进行了关照,认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全文共由绪论和结语在内的九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对象及研究目标,分析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文研究依据和研究价值,说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分析。基于普通语言学以及语言类型学视角分析得出尝试范畴具有典型的非现实性特征,在动作时间上指向将来时,体现了言者的目的性和主观性,同时还具有动量小的特征。并据此辨析其与时、体、情态等范畴的关系问题,认为不宜将尝试范畴看作是体的下位范畴,它与情态有着更为密切的倾向性关联。第三章考察以“看”为代表的这类尝试标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方言中的使用情况。首先分析“看”作为尝试标记在普通话中的句法表现和使用特点,然后考察“看”以及“看”类对应词在汉语方言中使用情况,得出“看”类标记在现代汉语中已发展成为专职的尝试语法标记的结论。第四章将关注的焦点置于“看”类尝试标记前附的VP结构类型,通过对普通话及汉语方言“VP看”类形式中“VP”结构类型的梳理归纳,发现“看”类尝试标记在前附的VP结构类型上呈现出以短时表达形式为主的特点,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给予了解释。本章的研究还发现,普通话“VV看”结构已经构式化,并向汉语方言中强势渗透。第五章主要围绕动词重叠与尝试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先是介绍动词重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及汉语方言中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重点就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尝试意义并非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只有置于“查看动作行为结果”这样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尝试义。因此尝试意义应看作是动词重叠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义,这一看法在汉语方言中同样得到了验证。第六章主要考察“V一下”形式与尝试意义的关系问题。现代汉语中的“V一下”结构并非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这一结构主要用来表达短时意义。其中“一下”已经在部分方言中发生了语法化,成为短时的语法标记。“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的关系是,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间或表达尝试意义,尝试意义是“V一下”结构的衍生意义,而非其本身固有的语法意义。第七章考察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看”类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先由汉语方言中的个案说起,指出现代汉语典型尝试标记来源于视觉动词的普遍性。然后运用语法化语境理论分析认为,“看”类尝试标记之所以能由视觉动词用法发展出尝试的语法意义,是因为其在句法结构上经历了“VP+看+S”的关键性阶段,S为疑问小句,口语互动语境下疑问小句S脱落,从而形成“VP看”格式,“看”的尝试义用法在这一结构中得以成形。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看”尝试义用法的产生。第八章是从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下对汉语尝试范畴的进一步关照。本章先是归纳尝试范畴在汉语方言中的大致表现,之后考察了我国境内民族语言在尝试意义表达上的的特点。发现,民族语中普遍存在着表达尝试意义的语法形式,尤其是在那些与汉语有着密切接触的民族语言中,存在着与汉语极为相似的尝试表达系统。随后,本章考察了更为广阔的范围,发现其他语系中尝试范畴并不多见,本章据此得出可能性结论:现代汉语的尝试范畴是汉语委婉表达语用策略的产物,体现了民族思维的独特性。第九章是本文的结语,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创新之处,同时指出不足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唐玉环[6](2018)在《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否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与普通话的否定判断只有“不是”一种形式相比,湖南邵阳方言的判断动词“是”的否定形式有“唔是”和“冇是”两种,因此在邵阳方言中否定判断呈现出“唔是”“冇是”并存的现象。本文在详细描写“唔是”“冇是”的语法分布和语义区别的基础上,试图从否定词的组配规律、否定判断的跨方言比较、否定判断的跨语言比较等多个角度来解释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形成的理据。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指出本文研究的学术背景,回顾汉语否定范畴的研究成果概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及相关现象。本章以普通话中的“是”与“是”的否定形式“不是”“没是”的意义和功能为参照,对邵阳方言中的否定判断形式“唔是”和“冇是”的分布与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章的结论是,在邵阳方言中,“唔是”与“冇是”表现出功能上的对立,“唔是”侧重在主观表达,“冇是”侧重在客观表达;“唔是”侧重主观推导,“唔是”进一步虚化,可以引导假设句、虚拟语气句和选择句中的从句;“冇是”侧重客观陈述,可以引导叙实性的并列关系从句。当在特定的非强调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唔是”“冇是”主客观的对立消失,呈现出中和的状态。“唔是”与“冇是”存在功能区别的原因在于:否定判断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否定判断还具有逻辑关联作用。第三章:从邵阳方言的否定组配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以普通话中“不””“没”与动词、形容词的组配为参照,对邵阳方言的否定词“唔”“冇”与常用动词、形容词的组配进行考察,以了解“唔是”“冇是”在邵阳方言否定组配中的地位。本章的结论是:邵阳方言中的“唔”“冇”与动词、形容词的组合搭配与普通话中的“不”“没”大体上是一致的。邵阳方言否定词“唔”“冇”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唔”否定无界成分,“冇”否定有界成分;“唔”表达主观否定:“冇”表达客观否定。但有少数几个高频词例外,除了“是”之外,如“不好”可以说“冇好”和“唔好”,但“不要紧”习惯上说“冇紧”。从否定组配来看,“唔是”“冇是”并存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方言表达在主客观情态区分上更为细致,“冇是”主要表达客观否定判断,“唔是”主要表达主观否定判断;二是“冇是”还可能受到高频使用的应答词“冇有””“冇紧”类推作用的影响,“冇是”从而类推至陈述句中并得到大量使用;“唔是”的功能受到挤压,主要应用在非陈述句中。第四章:从跨方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52种相关汉语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表达方式归纳为7种类型。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形式有“唔是”“冇是”“没是”“无是”“不是”等多个形式。这些不同的否定判断形式在各方言中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有的方言只有一种形式,有的方言两种形式并用,有的方言是三种形式并用。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某种方言自身否定词的演化作用;二是共同语的否定词对方言产生了的巨大影响。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用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三个,①外部动因: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②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③演变方式:高频词的优先词汇扩散。第五章:从跨语言的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本章将汉藏语系54种语言的“是”“有”的否定进行比较归类,以考察邵阳方言“冇是”“唔是”并存的否定判断类型与汉藏语系语言否定判断的共性与特性。汉藏语系诸语言“是”“有”与否定标记的组合类型有9种。根据现有的资料,汉藏语系很多语言的判断与情态有关。本文涉及的54种语言中,有20种语言的判断动词不止一个,这些语言通过不同的判断动词来表达情态。邵阳方言否定判断的不同情态功能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否定词与同一个判断动词的组合来实现的。从跨语言的比较来看,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形成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表达中重视判断情态的体现,是表义需要趋动下的语义精细化的体现。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概括全文的核心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综合全文,邵阳方言“唔是”“冇是”的主要区别在于:“唔是”侧重主观否定判断,“冇是”侧重客观否定判断。造成二者并存的理据主要有四个:①语义基础:判断动词“是”的主客观兼具性;②外部动因:汉语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③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④演变方式:高频词“是”向存在否定的优先词汇扩散。附录部分为本人设计的方言否定的调查问卷。

吴姗珊[7](2017)在《广西彩调剧中的桂柳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彩调剧是桂柳方言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其唱词和唱腔均使用桂柳方言进行演唱,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经文献检索,尚无对彩调剧方言词汇研究的相关成果。本文对广西彩调剧中的桂柳方言词进行梳理,对桂柳方言词汇进行系统地描写,分析其词汇特点、词源及使用现状。目的是反映桂柳方言词真实面貌,使保留在戏剧唱本中的方言材料得以重视和应用,为保护地方性方言文化遗产,促进广西官话研究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广西彩调剧的来源、语言特色、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说,说明语料来源和文章体例。第二章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汇的界定。运用汉语方言学相关理论,对彩调剧方言词进行界定与划分。第三章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构词差异。主要从语素差异、组合方式差异等方面出发,考察彩调剧方言词与普通话词之间的构词差异,总结彩调剧方言词构词的特点。第四章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义差异及特点。从概念义、色彩义两个角度出发,考察彩调剧方言词与普通话词的词义差异。发现彩调剧方言词与普通话词在概念义上存在义项数量不同、义域宽窄不同、语义聚合不同的差异。彩调剧方言词的色彩义具有社会性、主观性、兼类性、附着性的特点。第五章广西彩调剧中方言词词源的探索。运用词源学相关理论,对彩调剧方言词词源进行探讨。将彩调剧方言借词来源分为古语词、古方言词、粤方言词、壮语词。第六章从彩调剧方言词看方言词汇使用的变迁。结合田野调查法,对方言词汇使用的变迁进行考察。对文本与现实口语存在差异的词汇进行重点考察。第七章结语。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明确文章缺陷和自身都不足之处,指明文章意义。

潘丹丹[8](2015)在《都安菁盛官话语法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境内有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广西官话属西南官话,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包括桂林地区中南部,柳州地区中北部,河池、贺州两地区北部,桂西地区一些市县城镇及其附近。由于地域差距等原因,广西西南官话内部存在着许多差异,因而有必要对各地西南官话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目前学者们把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桂北片区的桂林、柳州及所辖县这些区域的西南官话,极少对其他地区西南官话进行详尽研究。都安县菁盛乡属于河池地区,从现有文献看并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本文选取都安菁盛官话中较有特色的词类和句法现象为调查和讨论的重点,部分章节同普通话和广西其他西南官话进行比较,以期为广西西南官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在获得第一手语料基础上,对菁盛官话的词类、句法进行分析描写。其中分析了前缀“阿-”、“老-”,后缀“仔-”、“佬-”、“婆-”、“鬼-”、“家-”以及叠音后缀各种形式等,它们的构词能力强,形式丰富,特别是菁盛官话的形容词、动词叠音后缀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讨论了重叠的形式和语法特征,菁盛官话名词无句法重叠,动词形容词重叠形式比较丰富。菁盛官话的副词分为七个类别,即程度、范围、时间频率、处所、肯定否定、情态、语气等,多数副词与普通话差异大,和西南官话桂林、柳州方言点存在相同之处。其中程度副词“□?in33”(太)、范围副词“空ko?33”(光)、频率副词“常时?a?21?i33”(常常)、肯定副词“□□?in33kuo33”、“□□?in24mak33”(的确、真的)等独具特色。本文还对代词、介词、语气词做了分析描写,指出了其与普通话的异同点,其中语气词“□ko24”、“□p?33”、“咯啵lu33p?33”是普通话没有的,与菁盛当地壮话一样,很有可能是借用了壮语词。关于菁盛官话的体范畴,本文描写了完成体、经历体、短时体、尝试体、先行体等5种,主要讨论其在形式和意义方面有别于普通话、其他西南官话的地方。最后对菁盛官话的处置句、疑问句、比较句、语序等句法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讨论。总体而言,本文对菁盛官话语法进行择点研究,研究重点在于语法事实的描写与挖掘,力求揭示菁盛官话固有的语法形式和特殊用法。通过本文的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出菁盛官话语法的特点与个性,观其整体语法概貌,进一步丰富广西西南官话语法的语料研究。

肖文悦[9](2013)在《南康(唐江)话“拿”字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康话属于客家话的一种,本文主要以南康(唐江)话的“拿”字句为研究对象,在开展深入的方言调查并获得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借鉴普通话“给”字句的研究成果,对南康(唐江)话的“拿”字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和解释。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普通话和方言中“拿”的研究现状以及普通话“给”字句相关的研究现状做了概括,结论部分总结概括了南康(唐江)话“拿”字句的语义、结构和特点,文章主要内容有:第二章,对南康(唐江)话中“拿”词性、语义的考察分析。发现南康(唐江)话中“拿”主要存在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其用作动词时用法较为广泛,能表示持握义、使用义、给予义、处置义、使役义;其用作介词时,有表被动和表给予两种用法,但意义还不稳定。第三章,分析南康(唐江)话“拿”字句的类型与演变。分析出南康(唐江)话“拿”字主要构成四种句型:SVO及相关推演出的句型、双宾句、处置句、被动句。并梳理了南康(唐江)话“拿”词义发展的基本脉络,即由“拿”的持握义发展出使用义、给予义、表处置三种用法,又由“拿”的给予义发展出使役义动词用法和表给予、表被动两种介词用法。这和现代汉语南方其他方言中“拿”的语法化过程基本一致。第四章,将南康(唐江)话“拿”字句与普通话“给”字句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二者相应的句型在语义上较为一致,它们的差异体现在语序上,相关词语的灵活性上,二者某些双宾句生成机制上,以及处置句主要句型上。

孙叶林[10](2013)在《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 ——以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塔山瑶族乡作为湖南省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地处常宁市(县级市)西南山区,为三市(郴州、永州、衡阳)四县(新田、桂阳、祁阳、常宁)交界处。塔山勉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勉语”中的“尤勉方言”,为典型的瑶语。塔山勉语长期处于汉语方言的包围之中,受汉语影响广泛而深远。本论文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运用民族语言学、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揭示了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当地瑶族人自称他们说的瑶语属于勉话"mien31ua232")语言结构(语音、词汇、语法)的影响状况;进而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调查分析了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使用功能的影响;最后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塔山勉语的语言生态现状、发展态势,并提出了相关保护措施。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塔山瑶族乡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语言系属等基本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研究目的、方法与意义以及本文田野调查发音合作人情况及语料来源。第一章主要描写分析了塔山汉语和塔山勉语语音状况。通过与瑶族勉语代表点(广西镇中)声母、韵母、声调及100核心词读音的比较,得出塔山勉语和镇中勉语大同小异,其勉语性质没有改变。由于身处周边湘语、赣语、官话、湘南土话及勉语的夹缝之中,塔山汉语形成了以赣语特征为主、同时兼具有一些湘语和官话的色彩,这应该语言相互接触影响的结果。第二章阐述了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声母方面,塔山勉语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位如(?)、y、(?)、x等和一整套与原有的不送气清塞音、清塞擦音相配的送气音声母如p’、t’、ts’等。韵母方面,塔山勉语绝大部分音节末尾塞辅音韵尾脱落,从而加速了长短元音的对立消失,使塔山勉语音节结构大大简化;增加了一些新音位如(?)、y、yn等;鼻辅音韵尾产生变异,有鼻化韵趋势等等。声调方面,主要表现为借词声调和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和调类合并现象等。当下的塔山勉语语音系统明显向汉语靠拢。第三章阐述了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从塔山勉语吸收汉语词语的方式来看,有全借和部分借两种。从塔山勉语含有汉借语素的词的结构方式来看,这些“合璧词”不仅包含了塔山勉语固有词汇的结构方式,还借入了汉语词汇的“补充式”构词方式和“修饰语+中心语”修饰式结构方式,汉语词缀“-子”、“-公”在塔山勉语里也具有了相当强的构词能力。由于大量汉语借词的输入,对塔山勉语词汇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增加了塔山勉语的词汇数量,丰富了塔山勉语的构词方式,加速了塔山勉语词汇复音化进程,使塔山勉语的词义表达更为精细化。第四章阐述了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随着汉语影响的深入,汉语语法结构也开始渗入塔山勉语,使塔山勉语的语法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异现象,主要表现为语序的转变,如修饰式结构中“中心语+修饰语”向“修饰语+中心语”语序的变换、差比句“Adj(形容词)+M(比较标记)+St(比较基准)”、“M(比较标记)+St(比较基准)+Adj(形容词)”两种语序的转换等,其它还有大量语法虚词的借用和一些句式如“‘捉’字句”和“‘分’字句”的输入。这些变异现象反映了塔山勉语语法系统逐渐有和汉语同构的趋势。第五章运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通过塔山勉语的使用域如家庭域、交往域、工作域等和瑶族人群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研究了塔山汉语对塔山勉语使用功能的影响,进而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塔山勉语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了一些塔山勉语生态保护的措施。结语部分。首先是对塔山勉语和汉语接触影响予以定性:塔山勉语汉语接触现象是一种语言(塔山勉语)和另一种语言(汉语)在深度接触中产生的深层影响,语言(塔山勉语)结构产生局部性变异,语言(塔山勉语)部分社会功能改变的一种语言现象。接着界定了塔山勉语的语言系属:尽管受汉语的影响,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子系统结构都产生了一些变异,但塔山勉语并没有产生质变,不是混合语,也不是语言的混合现象,还是属于瑶语(勉语)。其次对论文的第一、二、三、四、五章内容进行了总结。最后阐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附录部分,包括塔山勉语与汉语方言词汇对照表、塔山勉语长篇语料记音、塔山勉语方言语法例句、塔山田野调查相关表格及调查现场照片。

二、广西金秀(柘山)话的句式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金秀(柘山)话的句式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綦江方言中“拿”的多功能用法及语法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綦江方言中“拿”的意义与用法
    (一)用作动词
        1.表“持拿”义
        2.表“取得、得到”义
        3.表“给予”义
        4.使役义
    (二)作介词
        1.处置式标记
        2.工具格标记
        3.被动标记
        4.话题标记
二、“拿”的演变
    (一)“持拿”义演变为“给予”义
    (二)“持拿”义动词演变为处置式标记
    (三)“持拿”义动词演变为工具格标记
    (四)“给予”义动词演变为被动标记
三、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比较

(2)恭城三江乡瑶语石口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前人研究综述
        一、瑶语和苗瑶语相关研究
        二、标敏方言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三江乡瑶族基本概况
    第一节 伸家瑶的民族来源
    第二节 伸家瑶的历史文化概况
    第三节 伸家瑶的语言
第三章 石口话的语音研究
    第一节 石口话的音系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第二节 石口话声韵拼合关系
    第三节 石口话音节特点
    第四节 石口话的对应关系
        一、声母的对应关系
        二、韵母的对应关系
        三、声调的对应关系
第四章 石口话的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词的构成
        一、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第二节 石口话的词汇类聚
        一、词源角度的分类
        二、使用范围角度的分类
    第三节 石口话数词概况
        一、数词的分类
        二、“五”的表现方式
    第四节 石口话的词汇特点
        一、词义方面的特点
        二、音节方面的特点
        三、构词理据方面的特点
第五章 石口话的语法研究
    第一节 石口话的词类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量词
        五、副词
        六、代词
        七、虚词
    第二节 石口话的句法形式
        一、语序
        二、被动句
        三、反复问句
        四、比较句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石口话词汇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广西平南平山话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广西勾漏片粤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1.2 本文的研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价值
    1.3 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 材料来源
第二章 构词与形态
    2.1 词缀
        2.1.1 前缀
        2.1.2 后缀
    2.2 重叠
        2.2.1 名词的重叠
        2.2.2 动词重叠
        2.2.2.1 单音节动词重叠
        2.2.2.2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
        2.2.2.3 动词重叠的句法问题
        2.2.3 形容词重叠
        2.2.4 量词重叠
第三章 语法词
    3.1 人称代词
        3.1.1 人称代词表领属
        3.1.2 其他人称代词
    3.2 指示词
        3.2.1 基本指示词
        3.2.2 处所指示词
        3.2.3 个体指示词
        3.2.4 时间指示词
        3.2.5 性状方式指示词
        3.2.6 程度指示词
    3.3 疑问代词
        3.3.1 询问人物的疑问代词
        3.3.2 询问事物的疑问代词
        3.3.3 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
        3.3.4 询问原因的疑问代词
        3.3.5 询问方式性状的疑问代词
        3.3.6 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
        3.3.7 询问程度的疑问代词
    3.4 量词
        3.4.1 量词的分类
        3.4.1.1 名量词
        3.4.1.2 动量词
        3.4.1.3 不定量复数量词
        3.4.2 量词的句法语义功能
        3.4.2.1 量词单独作句子成分
        3.4.2.2 “形量”结构及其功能
        3.4.2.3 量词的不定冠词功能
        3.4.2.4 量词的指示词功能
        3.4.2.5 量词的定冠词功能
        3.4.2.6 量词兼表类指
        3.4.2.7 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
        3.4.2.8 量词作实指标记的功能
    3.5 副词
        3.5.1 限制性副词
        3.5.1.1 时间副词
        3.5.1.2 范围副词
        3.5.1.3 程度副词
        3.5.1.4 否定副词
        3.5.1.5 关联副词
        3.5.2 评注性副词
        3.5.2.1 评注性副词的传信功能
        3.5.2.2 评注性副词的情态表现
    3.6 介词
        3.6.1 前置词
        3.6.2 后置词
        3.6.3 框式介词
    3.7 连词
        3.7.1 连接并列词语(短语)的连词
        3.7.2 连接并列复句的连词
    3.8 语气词
        3.8.1 表交际功能的语气词
        3.8.2 表达主观态度的语气词
    3.9 结构助词
        3.9.1 笛([ko)])
        3.9.2 得[t(?)k~5]
    3.11 系词
        3.11.1 “系/是”判断句
        3.11.2 焦点标记
        3.11.3 存现句
        3.11.4 表让步
        3.11.5 省略系词
    3.12 趋向动词
第四章 名词性结构
    4.1 小称
    4.2 指称
        4.2.1 专有名词
        4.2.2 人称代词
        4.2.3 数量名结构
        4.2.4 光杆名词
        4.2.5 指称的不确定性
    4.3 领属关系
        4.3.1 Pr+Pd
        4.3.2 Pr+个+Pd
        4.3.3 Pr+(个)+量词+Pd
        4.3.4 亲属-集体领属关系的表达
        4.3.5 所有权关系领属的表达
第五章 动词性粘附成分
    5.1 体貌
        5.1.1 体标记与动补结构的关系
        5.1.2 完成体
        5.1.3 完整体
        5.1.4 经历体
        5.1.5 持续体
        5.1.6 进行体
        5.1.7 起始体
        5.1.8 继续体
        5.1.9 再次体
        5.1.10 尝试貌
        5.1.11 回复貌
    5.2 情态
        5.2.1 情态助动词
        5.2.2 认识情态
        5.2.3 道义情态
        5.2.4 动力情态
第六章 句法结构
    6.1 动宾结构
    6.2 “把”字句的对应形式
    6.3 及物结构
        6.3.1 单及物结构
        6.3.2 双及物结构
    6.4 比较结构
        6.4.1 差比结构
        6.4.2 等比结构
    6.5 致使结构
    6.6 被动结构
        6.6.1 有标记被动结构
        6.6.2 无标记被动结构
    6.7 动补结构
        6.7.1 结果补语
        6.7.1.1 结果补语的构成
        6.7.1.2 唯补词
        6.7.2 程度补语
        6.7.3 趋向补语
        6.7.3.1 简单趋向补语
        6.7.3.2 复合趋向补语
        6.7.4 状态补语
    6.8 疑问句
        6.8.1 是非问句
        6.8.2 选择问
        6.8.3 反复问句
        6.8.4 特指疑问句
    6.9 否定句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广西平南平山话声韵调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广西荔浦杜莫寨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荔浦县人文地理概况及语言概况
        一、人文地理概况
        二、荔浦语言分布概况
    第二节 广西粤方言研究现状
        一、广西境内广府片粤方言研究现状
        二、邕浔片粤方言研究现状
        三、广西境内勾漏片粤方言研究现状
        四、钦廉片粤方言研究现状
    第三节 蒙山话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研究对象、意义、方法及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四、调查点简介
第二章 杜莫寨话语音研究
    第一节 杜莫寨话语音系统
        一、声韵调系统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二节 杜莫寨话与中古音的比较
        一、声母比较
        二、韵母比较
        三、声调比较
        四、杜莫寨话语音特点
    第三节 杜莫寨话与蒙山新圩话的语音比较
        一、声母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二、韵母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三、声调的共同特征与差异
第三章 杜莫寨话词汇研究
    第一节 寨话词汇构成的特点
        一、常用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二、保留了一批古语词
    第二节 寨话的造词理据
        一、根据属性造词
        二、根据颜色造词
        三、根据形状造词
        四、根据功能造词
        五、根据时间、处所造词
        六、根据动作、声音造词
    第三节 寨话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
        一、寨话与荔浦官话的词汇比较
        二、寨话与新圩蒙山话的词汇比较
第四章 杜莫寨话语法专题研究
    第一节 词法
        一、词缀
        二、代词
        三、量词
        四、副词
        五、介词
    第二节 句法
        一、比较句
        二、双宾句
        三、疑问句
第五章 结语
    一、杜莫寨话的语言特点
    二、杜莫寨话的归属及与周边汉语方言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杜莫寨话同音字汇
致谢

(5)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尝试范畴界定和归属的研究
        1.3.2 对尝试范畴表现形式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点与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1.5.2 综合全面的比较法
        1.5.3 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1.5.4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1.5.5 多种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1.6 本文结构安排及语料说明
2 尝试范畴的语义性质
    2.1 对尝试的理解
    2.2 尝试范畴的语义特征
        2.2.1 非现实性
        2.2.2 将来时
        2.2.3 目的性
        2.2.4 主观性
        2.2.5 动量小
    2.3 尝试范畴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2.3.1 尝试范畴与时
        2.3.2 尝试范畴与体
        2.3.3 尝试范畴与情态
    2.4 本章小结
3 “看”类尝试标记(一)
    3.1 普通话的尝试标记——助词“看”
        3.1.1 助词“看”的句法分布
        3.1.2 助词“看”的使用限制
        3.1.3 “看”的语义特点和句法表现之间的关系
    3.2 尝试标记“看”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
    3.3 汉语方言中的其他“看”尝试标记
    3.4 “看”类尝试标记的语法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看”类尝试标记(二)
    4.1 方言中的“VP看”类结构
        4.1.1 江淮官话的“VP瞧”结构
        4.1.2 吴语的“VP看”结构
        4.1.3 汉语方言中的“V看”与“VV看”
    4.2 “V一下看”结构
    4.3 “VV看”的构式化
    4.4 本章小结
5 动词重叠与尝试表达
    5.1 普通话中动词重叠形式的判定
    5.2 对动词重叠性质的认识
    5.3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
    5.4 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4.1 动词重叠能表达尝试意义
        5.4.2 尝试意义是动词重叠的语用推理义
    5.5 汉语方言中的动词重叠与尝试意义
    5.6 本章小结
6 “V一下”结构与尝试表达
    6.1 普通话的“V一下”结构
    6.2 “V一下”结构与尝试意义
    6.3 方言中的“V一下”结构
    6.4 本章小结
7 “看”类尝试标记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化
    7.1 尝试标记——“瞧”
        7.1.1 两种用法
        7.1.2 内在关联
    7.2 尝试标记——“睇”
        7.2.1 两种用法
        7.2.2 “睇”的流变
    7.3 从视觉动词到尝试标记
        7.3.1 “看”的演变研究分析
        7.3.2 语法化语境理论简介
        7.3.3 “看”的演化动因考察
    7.4 本章小结
8 尝试范畴的类型学考察
    8.1 汉语方言的尝试表达
    8.2 境内民族语言的尝试表达
    8.3 境外其他语言的尝试表达
    8.4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本文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9.3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方言及民族语言介绍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否定概说
        1.2.1 否定的内涵:否定观念、否定命题和否定范畴
        1.2.2 汉语否定句的界定和否定的类型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汉语普通话的否定范畴研究
        1.3.2 汉语方言否定的研究
        1.3.3 汉语否定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1.3.4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否定的类型学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路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路径
    1.5 邵阳市概况和邵阳市方言音系
        1.5.1 邵阳市概况
        1.5.2 邵阳市方言音系
    1.6 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1.6.1 语料来源
        1.6.2 标音及符号体例说明
        1.6.3 调查问卷制定依据说明
第二章 邵阳方言中“唔是”“冇是”并存及相关现象
    2.1 普通话中的“是”与“不是”“没是”
        2.1.1 普通话中的“是”
        2.1.2 普通话中的“不是”
        2.1.3 普通话中的“没是”
    2.2 邵阳方言中的“唔是”与“冇是”
        2.2.1 “唔是”的句法分布与意义
        2.2.2 “冇是”的句法分布与意义
    2.3 “唔是”与“冇是”用法的异同
        2.3.1 “唔是”与“冇是”用法的区别
        2.3.2 “唔是”与“冇是”用法的同一性
    2.4 “唔是”与“冇是”功能区分的理据分析
        2.4.1 否定判断存在主客观的差异性
        2.4.2 非强调语境和虚拟语境中的主客观中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邵阳方言的否定组配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3.1 普通话的否定组配
        3.1.1 “不”“没”与动词的组合
        3.1.2 “不”“没”与动词性结构的搭配情况
        3.1.3 “不”“没”与形容词的组合
        3.1.4 “不”“没”搭配组合中的功能同一
    3.2 邵阳方言“唔”“冇”的否定组配
        3.2.1 “唔”与常用动词的组配
        3.2.2 “冇”与常用动词的组配
        3.2.3 “唔”与常用形容词的组配
        3.2.4 “冇”与常用形容词的组配
        3.2.5 与“冇”相关的三个对答词:冇是、冇有、冇紧
    3.3 “唔是”“冇是”的并存的理据
        3.3.1 邵阳方言在主客观情态区分上更为明确细致
        3.3.2 受“冇有”“冇紧”的类推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跨方言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4.1 汉语南方方言否定词概说
        4.1.1 汉语否定词的南北差异
        4.1.2 汉语南方方言否定词的界定
    4.2 南方方言否定词的类型比较
        4.2.1 “单一型”否定标记
        4.2.2 “唔—冇(无)”对立型否定标记
        4.2.3 “混合型”否定标记
        4.2.4 南方方言否定标记的类型学特征
    4.3 南方方言否定词和否定式的个案研究——以茶陵客家方言为例
        4.3.1 茶陵客家方言的否定词
        4.3.2 否定词的用法比较
        4.3.3 几种特殊的否定格式
    4.4 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类型比较
        4.4.1 “有是”型
        4.4.2 “唔是”型
        4.4.3 “不是”“冇是”并用型
        4.4.4 “唔是”“有是”并用型
        4.4.5 “不是”“冇是”“唔是”并用型
        4.4.6 其他并用型
        4.4.7 两个不同的“是”型
    4.5 南方方言否定判断的特征
        4.5.1 否定判断形式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4.5.2 否定判断的意义区分具有多样性
    4.6 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成因探讨
        4.6.1 外部动因:南方方言存在否定向普通否定延伸
        4.6.2 内部动因:否定词并存竞争后的语义分化
        4.6.3 演变方式:高频词的优先词汇扩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跨语言比较看“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5.1 “是”“有”与否定标记的界定
        5.1.1 “是”的界定
        5.1.2 “有”的界定
        5.1.3 否定标记的界定
    5.2 “是”“有”否定的类型
        5.2.1 单一否定标记语言“是”与“有”的否定类型
        5.2.2 两个否定标记语言“是”与“有”的否定类型
        5.2.3 多个否定标记语言“是”与“有”的否定类型
    5.3 “是”“有”否定的类型学特征
“不是”的使用频率'>5.3.1 共性1:“不有”的使用频率>“不是”的使用频率
“有”的否定选择性'>5.3.2 共性2:“是”的否定选择性>“有”的否定选择性
存在否定与完成体否定同形'>5.3.3 共性3:存在否定与完成体否定不同形>存在否定与完成体否定同形
否定标记位于“是”“有”之后'>5.3.4 共性4:否定标记位于“是”“有”之前>否定标记位于“是”“有”之后
    5.4 汉藏语系语言否定标记的特点
        5.4.1 否定标记的语音形式具有不稳定性
        5.4.2 否定标记的功能具有区分性
        5.4.3 否定标记有时呈现出中和状态
        5.4.4 单一否定标记具有语义补偿手段
    5.5 在汉藏语中看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5.5.1 邵阳方言否定词与汉藏语系语言的共性和特性
        5.5.2 邵阳方言否定判断与汉藏语系语言的共性和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1.1 指出了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语法意义及其类型学意义
        6.1.2 揭示了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的理据
        6.1.3 充分运用了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6.2 本文的基本认识
        6.2.1 不同语言对否定的表达与理解具有自适应性
        6.2.2 语言接触对否定表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2.3 否定标记的形式正经历“简单→繁复→简单”的演化过程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1 研究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拓展
        6.3.2 方言否定词的历时研究是本文的短板
        6.3.3 语料的收集与把握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否定句调查问卷
致谢

(7)广西彩调剧中的桂柳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广西彩调剧概说
        (一) 彩调剧的来源
        (二) 广西彩调剧的语言特色
    二、广西彩调剧的研究现状
    三、桂柳方言词汇研究现状
    四、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语料来源及说明
        (一) 来源于彩调剧唱本
        (二) 来源于田野调查
第二章 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汇的界定
    一、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的界定
    二、广西彩调剧中的桂柳方言词汇分类
        (一) 能被桂柳方言文献覆盖的词
        (二) 未被桂柳方言文献覆盖的词
        (三) 桂柳方言特征词
第三章 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构词差异
    一、语素的差异
        (一) 语素选择的差异
        (二) 词缀的差异
        (三) 语素顺序的差异
        (四) 语音的差异
        (五) 重叠形式的差异
    二、组成方式的差异
        (一) 派生词
        (二) 复合词
    三、小结
第四章 广西彩调剧中桂柳方言词与普通话的词义差异及特点
    一、概念义的差异
        (一) 义项数量不同
        (二) 义域宽窄不同
        (三) 语义聚合不同
    二、彩调剧方言词色彩义的特点
        (一)感情色彩
        (二) 形象色彩
        (三) 语体色彩
    三、小结
第五章 广西彩调剧中方言词词源特点
    一、广西彩调剧中的方言词词源分类
    二、古语词
        (一) 彩调剧古语词的界定
        (二) 彩调剧古语词的特点
    三、古方言词
        (一) 来源于古楚方言区的词
        (二) 来源于古赵魏方言区的词
        (三) 来源于古北燕朝鲜方言区的词
    四、粤方言词
        (一) 粤方言借词的界定
        (二) 粤方言词借用方式
    五、壮语词
    六、小结
第六章 从彩调剧方言词看方言使用的变迁
    一、彩调剧方言词的使用情况
        (一) 已消亡词
        (二) 正在消亡词
    二、文本与现实口语存在差异的词
        (一) 词义扩大
        (二) 词义缩小
        (三) 词义转移
        (四) 义项的增加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都安菁盛官话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地理人口概况
    二、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语言概况
    三、都安菁盛官话音系简介
    四、都安菁盛官话语法研究现状
    五、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菁盛官话语法概说
    第一节 菁盛官话词类的特点
    第二节 菁盛官话句法的特点
第二章 菁盛官话的派生构词法
    第一节 前加式
    第二节 后加式
第三章 菁盛官话的重叠形式
    第一节 名词的重叠
    第二节 形容词的重叠
    第三节 动词的重叠
第四章 菁盛官话的副词
    第一节 程度副词
    第二节 范围副词
    第三节 时间、频率副词
    第四节 否定副词
    第五节 肯定副词
    第六节 情态副词
    第七节 语气副词
第五章 菁盛官话的代词
    第一节 人称代词
    第二节 指示代词
    第三节 疑问代词
第六章 菁盛官话的介词
    第一节“挨?ai~(21)”
    第二节“弄no?~(24)”
    第三节“同to?~(21)/同倒”、“跟k?n~(33)/跟倒”
第七章 菁盛官话的语气词
    第一节“□ko~(24)”
    第二节“□e~(33/55)”
    第三节“□p?~(33)”
    第四节“嘛ma~(33)”
    第五节“咧lie~(33)”
    第六节“咯啵lu~(33)p?~(33)”
第八章 菁盛官话的体范畴
    第一节 完成体
    第二节 经历体
    第三节 短时体
    第四节 尝试体
    第五节 先行体
第九章 菁盛官话的句式
    第一节 处置句
    第二节 疑问句
    第三节 被动句
    第四节 比较句
第十章 菁盛官话的语序
    第一节 副词的位置
    第二节 双宾语的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南康(唐江)话“拿”字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现状分析
        1. 现代汉语“拿”的语法化考察
        2. 汉语方言中“拿”的相关研究
        3.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研究
        4. 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 选题目标和意义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二 南康(唐江)话中“拿”的词性、语义考察分析
    (一) 用作动词的“拿”
        1. 持握义
        2. 使用义
        3. 给予义
        4. 处置义
        5. 使役义
    (二) 用作介词的“拿”
        1. 表被动
        2. 表给予
    (三) 小结
三 南康(唐江)话“拿”字句的类型与演变
    (一) SVO 句型
        1. 持握义“拿”
        2. 使用义“拿”
        3. 给予义“拿”
        4. 使役义“拿”
    (二) 双宾句
        1. “S+拿+OD+OInD”
        2. “S+拿+OD+OInD+VP”
        3. “S+拿+OD+把+OInD”
        4. “NP_1+拿+(把)+ NP_2”
        5. “S+V+NP_1+拿+NP_2”
        6. “S+V+NP_1+拿+把+NP_2”和“S+V+NP_1+NP_2”
    (三) 处置句
        1. “S+拿_1+NP_1+拿_2+NP_2”
        2. “S+拿+NP+VP”
        3. “NP+拿得+VP”
    (四) 被动句
        1. “NP_1+拿+NP_2+VP”
        2. “NP_1+拿+NP_2+VP+结果补语”
    (五) “拿”意义的演变
    (六) 小结
        1. 唐江话中的“拿”字句型归纳
        2. 相关句式区别
四 南康(唐江)话“拿”字句与普通话“给”字句的比较
    (一) 南康(唐江)话双宾语“拿”字句与普通话“给”字句比较
        1. S1:Ns+V_1+给+N'+N+(V_2)和 S_a:Ns+拿+N+N'+(V_2)
        2. S2:Ns+V_1+N+给+N'+(V_2)和 S_b:Ns+拿_1+N+拿_2+把+N'+(V_2)
        3. S3:Ns+给+N'+V_1+N+(V_2)和 S_c:Ns+V_1+N+拿+把+N'+(V_2)
        4. S4:Ns+V_1+N'+N+(V_2)和 S_d:Ns+V_1+N+N'+(V_2)
        5. 双宾句比较小结
    (二) 南康(唐江)话表处置“拿”字句与普通话处置句比较
        1. 与普通话处置句的比较
        2. 处置句比较小结
    (三) 南康(唐江)话表被动“拿”字句与普通话被动句比较
        1. 与普通话被动句的比较
        2. 被动句比较小结
    (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 ——以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塔山瑶族乡基本情况
    二、塔山瑶族乡语言概况
    三、相关研究述评、研究目的与思路、方法与意义
    四、田野调查发音合作人情况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塔山勉语与汉语方言的音系及特征
    第一节 塔山勉语的音系及特征
        一、塔山勉语的音系
        二、塔山勉语的语音特点及其与古汉语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塔山勉语和镇中勉语的比较及塔山勉语的系属
        一、塔山勉语和镇中勉语的比较
        二、塔山勉语的归属
    第三节 塔山汉语方言的音系及特征
        一、塔山汉语方言的音系
        二、塔山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四节 塔山汉语方言同音字汇
第二章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语音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声母的影响
        一、音位的增加
        二、系列送气音声母的借入
    第二节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韵母的影响
        一、塔山勉语韵尾变化与汉语方言的关系
        二、塔山勉语韵母增加与汉语方言的关系
        三、塔山勉语鼻化韵现象与汉语方言的关系
    第三节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声调的影响
        一、塔山勉语借词声调与汉语方言声调的对应
        二、塔山勉语调类合并现象与汉语方言的关系
第三章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塔山勉语吸收汉语词语的方式
        一、全借
        二、部分借
    第二节 塔山勉语含有汉借语素的词的结构方式
        一、塔山勉语吸收汉语词语的方式
        二、塔山勉语含有汉借语素词的结构方式
    第三节 汉语借词对塔山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一、汉语借词的输入增加了塔山勉语的词汇量
        二、汉语借词的输入丰富了塔山勉语的构词方式
    三、汉语借词的输入使塔山勉语复音词数量大增
        四、汉语借词的输入使塔山勉语语义表达更为精细化
第四章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语序的影响 #i00
        一、N+Adj向Adj+N的转换
        二、N(head)+N向N+N(head)的转换
        三、Adj+AD向AD+Adj转换
        四、Adj+m+St向m+St+Adj转换
    第二节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句式的影响
        一、处置句
        二、被动句
    第三节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虚词的影响
        一、副词的借用
        二、介词的借用
        三、连词的借用
        四、助词的借用
第五章 汉语方言对塔山勉语使用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塔山勉语使用域调查及活力评估
        一、塔山勉语家庭域使用情况
        二、塔山勉语交往域使用情况
        三、塔山勉语个人、工作、学习域使用情况
        四、塔山勉语的活力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塔山瑶族人群语言态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定量分析:塔山瑶族人群语言态度的基本状况
        二、定性分析:塔山瑶族语言态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三节 塔山勉语的语言生态及保护
        一、塔山勉语的生态环境
        二、塔山勉语的生态现状
        三、塔山勉语生态保护若干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塔山勉语与塔山汉语方言词汇对照表
附录二 塔山勉语长篇语料记音
附录三 塔山勉语方言语法例句
附录四 塔山瑶族乡社会语言学调查表
附录五 塔山田野调查照片(部分)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四、广西金秀(柘山)话的句式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綦江方言中“拿”的多功能用法及语法化[J]. 许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恭城三江乡瑶语石口话研究[D]. 俸莲.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广西平南平山话语法研究[D]. 韦翠萍. 广西大学, 2019(01)
  • [4]广西荔浦杜莫寨话研究[D]. 王金婵.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现代汉语尝试范畴研究[D]. 汤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6]邵阳方言“唔是”“冇是”并存现象及其理据分析[D]. 唐玉环.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7]广西彩调剧中的桂柳方言词汇研究[D]. 吴姗珊. 云南大学, 2017(05)
  • [8]都安菁盛官话语法研究[D]. 潘丹丹. 广西师范学院, 2015(04)
  • [9]南康(唐江)话“拿”字句研究[D]. 肖文悦.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10]湘南瑶语和汉语方言的接触与影响研究 ——以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为个案[D]. 孙叶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广西锦绣(浙山)方言的句式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