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

抓住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

一、抓住机遇 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张茹,楼晨笛,张泽天,黄晓荣,谢晶,郝齐钧,张岚斌,李怡航,刘小玲[1](2022)在《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实现水资源高效智慧的利用与保护,是国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共性关键基础。为此,本文从水资源科技发展对碳中和的重大促进作用视角出发,回顾总结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历史和战略发展趋势,阐明了水资源利用对开拓清洁能源应用潜力、促进国家能源结构低碳化的关键作用,研究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对于缩减碳源、提高碳汇的天然优势,并从规划运行智慧化、生态能源一体化、空间利用充分化、设计建造绿色化和改造发展统筹化等五大发展方向,系统凝练了智慧水利信息网络及反馈调控、多源信息监测体系及一体化模式、特殊地下空间利用及地下蓄能设施、生态水利工程及零碳水电站系统、中小型水电站改造并网及离网型水风光互补系统等高效智慧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对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保护、推进国家水资源利用重大战略工程实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武义青,张旭[2](2022)在《我国省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是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引入势效系数改进扩展C-D生产函数进而建立GTFP模型,测算2008—2019年我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GTFP,并对我国省域绿色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GTFP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3.37%,整体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区域GTFP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但呈缩小趋势,而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小但呈扩大趋势;我国省域GTFP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快北慢"态势。"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GTFP引导地方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绿富同兴";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协调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汪彬[3](2021)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战略目标与国际治理经验借鉴》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是新时代立足问题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与地方上下结合达成一致而应时推出的区域重大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个系统工程,要借鉴大江大河治理的国际经验,推动以水资源为核心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以跨行政区协调为重点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实现由行政辖区利益最大化向流域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要构建生态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推动流域治理现代化;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破解流域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新时代价值;要把握"三新"重大逻辑,发挥黄河流域在新发格局中的重大贡献。

人民智库课题组[4](2021)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

苟廷佳[5](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6](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六政办[2021]2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0月19日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发展成就二、"十四五"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二)风险挑战三、总体思路与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四)空间布局四、

新华社[7](2021)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中指出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新华社[8](2021)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文中研究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姜晓亭,付思文,林佳丽,薛文安[9](2021)在《沱江治理2.0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政策体系?——关于完善沱江流域治理环境政策体系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推动沱江流域治理从"坏水治理攻坚"的1.0时代全面迈入"好水巩固提升"的2.0时代,"十四五"时期,需以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为导向,全面巩固提升流域治理成果,到2025年,实现全流域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部分断面部分时段达到Ⅱ类水质。近年来,四川沱江治理成效显着,正在从"坏水治理攻坚"的1.0时代全面迈入"好水巩固提升"的2.0时代。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我们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构建体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政策体系。

任保平,邹起浩[10](2021)在《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及进一步提升的政策取向》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地带和生态屏障,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准确把握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现状、促进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稳步提升对于推动沿黄各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中系统梳理了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特征,基于影响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要素识别,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经济社会承载、资源承载、环境容纳3个维度出发,选取了24项基础指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运用,测算出2015—2019年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指数及各分项维度指数,并对沿黄各省区和流域整体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新旧动能转换、生态修复治理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二、抓住机遇 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机遇 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省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
    (一)方法
    (二)数据
    (三)结果
三、我国省域绿色生产率比较分析
    (一)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演变趋势分析
    (二)我国省域单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分析
        1.劳动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
        2.资本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
        3.能源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
        4.水资源产出效率的时空差异分析。
    (三)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分析
        1.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空间差异。
        2.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分析。
        3.我国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
        4.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差异的原因分析。
    (四)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的演进
        1.我国绿色发展的总体地区差异及演变趋势。
        2.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及演变趋势。
        3.我国绿色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及演变趋势。
        4.我国绿色发展区域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
四、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建议
        1.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引导地方高质量发展。
        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绿富同兴”。
        3.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协调绿色发展。
        4.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区域经济绿色转型。

(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战略目标与国际治理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国家战略
    (一)是立足时代背景面向解决现实问题的区域重大战略
    (二)是落实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重大战略
    (三)是上下结合、中央与地方达成共识的区域重大战略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探索区域和流域综合治理的重大战略
    (一)探索大江大河生态保护治理路径的新标杆
    (二)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空间抓手
    (三)探索区域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示范区域
    (四)构建跨区域流域协同治理新机制的重要典范
    (五)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脉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战略目标取向
    (一)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长效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治理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挑战,破解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三)加强黄河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弘扬黄河文化新时代价值
    (四)把握“三新”重大逻辑,发挥黄河流域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贡献
四、借鉴大河大江治理国际经验,推动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大江大河治理的理论思考
        1. 大江大河治理的特征。
        2. 大江大河治理的路径研究。
    (二)大江大河治理的国际经验。
    (三)借鉴国际大江大河治理经验,推动黄河流域大治理
        1. 健全黄河流域生态用水管理的法律体系和利益补偿机制。
        2. 确立黄河流域管理机构统一的开发、管理职权和地位。
        3. 建立生态优先的管理思路,注重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黄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
        5. 高度重视运用高科技手段技术开发治理黄河流域。
        6. 构建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机制。

(4)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红色基因之旅)”模式: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河南林州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高标规划、深挖文化,持续提升品质和影响力
        高标准规划和狠抓细节
        趁势借力扩大影响
        注重提升景区服务品质
        深挖提升水文化内涵
    积极打造红旗渠品牌,综合效益显着
    对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打造人水和谐的优质生活空间——内蒙古巴彦淖尔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和整体系统观,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科普研学+X(南水北调源头之旅)”模式:坚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嘱托开新局——江苏江都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坚守初心担使命,写好“四篇大文章”
    践行嘱托开新局,加快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文旅体康+X(绿色水电之旅)”模式:创新思维引领水利与文旅共生互融——辽宁本溪关门山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夯实发展基础,突破发展瓶颈,推进多元融合
    治理成果领先,建设成效显着,综合效益凸显
    以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引领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黄河文化之旅)”模式:“水”“汉”文化融合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陕西西安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聚焦高质量发展,打好“生态”“文化”“融合”三张牌
    以优美水生态环境造福人民,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汉城湖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长江文化之旅)”模式:打造共治共享共生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范本——湖北武汉江滩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举措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瞄准新方向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美都市之旅)”模式:“景城融合”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绿色发展——上海浦东新区滴水湖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水利工程为先导,突出生态建设和保护,服务和支撑现代化新城建设发展
    景区发展生态、发展方式、发展成效发生系统改变,彰显“国际风、海湖韵、未来感”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启示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水城共生+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以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为基础,以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打造多功能城市公共空间
    开展综合治理,促进变害为利,建设水城共生、景城融合、人水和谐的发展典范
    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理念、弘扬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坚定不易推进高质量发展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美乡村之旅)”模式:景村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山东沂南县竹泉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景村融合成效显着
    以水润村,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水利为本水生态为基水文化为魂+乡村振兴+X(水利遗产之旅)”模式:塑造“太湖溇港”品牌全力发展“水美经济”——浙江湖州吴兴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整合绿色古色资源,打造“水旅融合”效益,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促进多元融合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综合型景区
    擦亮生态底色,挖潜文化底蕴,倡导融合开放发展是溇港最主要的实践经验
国家水利风景区2021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公众点赞情况排名
2021年度“群众身边、群众喜爱、群众点赞”水利风景区top10

(5)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历程
    第二节发展基础
    第三节机遇挑战
    第四节重大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第五节战略布局
第三章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
    第一节筑牢“中华水塔”
    第二节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地
    第三节加强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
    第四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
第四章加强中游水土保持
    第一节大力实施林草保护
    第二节增强水土保持能力
    第三节发展高效旱作农业
第五章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
    第一节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
    第二节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第三节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第六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一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第二节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
    第三节加大农业和工业节水力度
    第四节加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
第七章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第一节科学调控水沙关系
    第二节有效提升防洪能力
    第三节强化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八章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第一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第二节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
    第三节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
    第四节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第九章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第二节进一步做优做强农牧业
    第三节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
    第四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第十章构建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
    第二节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第三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节强化跨区域大通道建设
第十二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第一节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第二节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
    第三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第四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第十三章补齐民生短板和弱项
    第一节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第二节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
    第三节增强基本民生保障能力
    第四节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第一节完善黄河流域管理体系
    第二节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第四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第五节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
第十五章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
    第三节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第四节完善规划政策体系
    第五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9)沱江治理2.0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政策体系?——关于完善沱江流域治理环境政策体系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沱江流域治理环境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政策仍需加强
    (二)以“三水统筹”为抓手的精准治理政策机制亟须提升
    (三)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科技支撑还需强化
    (四)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的资金保障机制有待优化
    (五)服务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
二、完善沱江流域治理环境政策体系的建议
    (一)明确沱江流域治理总体思路,构建“一干、三源、五库、九支”的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网
    (二)持续发挥政策效能,强化流域联合治理
    (三)抢抓重大发展机遇,统筹协调流域保护与发展
    (四)完善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流域治理能力
    (五)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助力精准治污持续改善
    (六)深入优化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流域治理资金保障
    (七)深入探索“两山”实践路径,协同推进流域高水平治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0)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及进一步提升的政策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理论维度确定
    1.1 环境承载力的界定
    1.2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界定
    1.3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1.3.1 水资源供给
        1.3.2 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
        1.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3.4 环境治理能力
        1.3.5 经济发展水平
    1.4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统计维度确定
        1.4.1 经济社会承载维度
        1.4.2 资源承载维度
        1.4.3 环境容纳维度
2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数据说明及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3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3.1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整体分析
    3.2 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分项维度分析
4 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政策取向
    4.1 完善省际联通、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4.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4.3 提高流域整体环境治理能力

四、抓住机遇 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碳中和背景下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J]. 张茹,楼晨笛,张泽天,黄晓荣,谢晶,郝齐钧,张岚斌,李怡航,刘小玲.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01)
  • [2]我国省域经济绿色发展评价——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 武义青,张旭.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2(01)
  • [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战略目标与国际治理经验借鉴[J]. 汪彬.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6)
  • [4]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典型案例研究[J]. 人民智库课题组. 国家治理, 2021(46)
  • [5]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6]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J]. 新华社. 中国水利, 2021(21)
  •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J].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30)
  • [9]沱江治理2.0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政策体系?——关于完善沱江流域治理环境政策体系的建议[J]. 姜晓亭,付思文,林佳丽,薛文安. 中国生态文明, 2021(05)
  • [10]黄河流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及进一步提升的政策取向[J]. 任保平,邹起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标签:;  ;  ;  ;  ;  

抓住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四川水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