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地方煤矿安全开采上限的确定及实践

济宁地方煤矿安全开采上限的确定及实践

一、安全回采上限的确定及在济宁地方煤矿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垚鑫[1](2020)在《陈家沟矿倾斜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特厚煤层赋存矿区广泛且储量丰富,近年来为提高采出率,沿空掘巷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其煤柱宽度和支护方式由于各矿区煤厚、倾角以及地应力等地质因素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在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条件下,由于巷道顶板为厚顶煤且一般含多层薄层状夹矸,对沿空巷道支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倾斜特厚煤层条件下受煤岩层倾角影响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本文以陈家沟矿倾斜特厚煤层为工程背景,从沿空巷道围岩性质、地应力环境、巷道布置方位、老顶岩层运动4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采用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沿空巷道煤柱的合理宽度;最终针对陈家沟矿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并通过现场工业性试验对支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研究推动了陈家沟矿综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综放沿空掘巷又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围岩控制技术和理论。主要结论及成果如下:1)室内实验测定岩石粘土矿物成分: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检测了陈家沟矿沿空巷道顶煤及夹矸中的粘土矿物成分,结果表明:煤岩中含有高岭石矿物成分,遇水泥化后巷道围岩承强度大大降低。2)现场测试地应力分布特征:采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实测了矿井地应力,现场3个测点的结果表明:矿井地应力以水平主应力为主,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沿空巷道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夹角为30°,且先交于煤柱侧,因此煤柱侧变形将大于实体煤侧,且随两者夹角的增大容易诱发顶底板岩层滑移或剪切破坏。3)巷道覆岩稳定性分析:覆岩关键层判别结果表明:老顶岩层为顶板第一层亚关键层,这使得老顶对沿空巷道稳定的影响程度更大;通过对老顶关键块在综放面回采前后的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其为沿空巷道控制提供了外部大结构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围岩进行合理的支护,即可保证巷道正常使用。4)沿空巷道煤柱宽度分析: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受老顶结构影响形成内外应力场,基于沿空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的原则,综合考虑煤柱承载能力和所处侧向支承压力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最终确定8514回风顺槽留设煤柱宽度为10m。5)沿空巷道围岩控制与工业性试验:提出了高强锚杆+顶板长短让压锚索梯次支护+煤柱侧斜拉锚索+注浆加固的非对称围岩控制技术,提高顶板和煤柱的整体承载能力;在陈家沟矿8514回风顺槽进行了现场试验,现场矿压监测结果表明:巷道在服务期间围岩大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该论文有图56幅,表19个,参考文献127篇。

高士岗[2](2018)在《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综放开采是特厚煤层的主要开采方法之一,但随着割煤和放煤高度的增加,将带来矿压显现剧烈、工作面煤壁片帮严重、顶煤采出率低、瓦斯涌出量大等突出问题。在柳塔煤矿东部盘区实施综放开采实验,对今后神东矿区特厚煤层(大于6m)的合理开采、最大的提高煤炭回收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冒放行分析,Ⅱ-3煤层可以在矿压作用下垮塌,但落煤块度较大,尤其在初次开采时需要强行放顶,以便降低顶煤突然大面积垮塌对工作面形成的冲击。(2)通过工程类比和开采安全性分析,认为在柳塔煤矿东部Ⅱ-3煤层实施综放开采,完全可以达到安全、高产、高效、高回收率生产目的。(3)综放工作面设计长度260m,采煤机割煤高度3.5m,平均放煤高度2.08m,采放比1:0.59,不仅满足国家《煤矿安全规程》68条要求,同时还可以整体工作面回收率。(4)工作面日进9刀,一刀一放,采煤机截深与放煤步距均为0.8m;工作面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t,工作面资源回收率为86.4%。(5)支架选择ZF8600/19/38低位正四连杆放顶煤支架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既可以提供高强度支护、满足浅埋深矿压要求,又具有较强的顶煤放出能力和破大块煤功能。同时可实现集团内综放支架结构的标准化。(6)工作面前后部输送机采用垂直布置方式,工作面不采用端头过渡支架,实现全长工作面放煤,不仅可以提高顶煤回收率,同时也有利于工作面设备管理。(7)在柳塔东部相同开采条件下,大采高比综放开采每产100万t煤,多丢失18万t煤量。若每吨煤按50元纯利润计算,实施综放开采每年比采用大采高开采多赢利27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初步估算综放工作面设备需投资约7982万元。而采用大采高则需1.26亿元。在Ⅱ-3煤层实施综放开采,既技术可行,又经济合理。综放开采技术可应用大功率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大工作阻力高可靠性强力高效放顶煤液压支架、大槽宽大运量高强度前后部刮板输送机等成套装备,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吴升林[3](2018)在《红柳林矿业公司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安全生产由被动防范向源头主动管理转变的主要抓手。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力和事故的防范能力,使安全问题落到实处,实现生产的安全化、规范化、合理化。对煤矿主要岗位、主要作业环节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明确岗位安全风险管控内容,制定管控措施,提高煤矿的整体安全监控、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对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的基本条件及其他相关资料为基础,以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采用可靠、先进、适用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从实际的经济、技术条件出发,对煤矿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评估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和管控措施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靠性。通过专家调查法辨识煤矿企业的风险源,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各风险源的风险度,并依据煤矿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对应的管控措施,从而造就本质安全型管理人员和岗位作业人员、配备本质安全型矿井设备、创建本质安全型环境、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本质安全化,最终实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的奋斗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一条煤矿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的有效途径,为其它煤矿企业和行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荣翔[4](2018)在《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开采过程中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是安全形势仍然严峻。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保障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工具与手段。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国家和煤矿企业对监控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煤矿监控系统朝向智能化、准确化、高效化发展。如何利用监控系统监测到的海量数据来获取未知知识,成为了煤矿监控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安全科学、监控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事故预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安全对策优选方法,对煤矿安全智能监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2008年至2017年十年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和事故致因分析。在煤矿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监控技术,提出了基于信息获取模块、控制模块和知识获取模块组成的煤矿智能安全监控模型。详细介绍了模型工作原理,通过传感器监控信息和人工录入信息,按照制定的预测算法进行危险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智能预警并提供决策。然后,针对煤矿智能安全监控模型中两个关键算法方法:海量数据预测算法和对策优选方法展开了研究。以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GM(1,N)GRNN预测算法模型,以瓦斯涌出量为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了验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对策优选,建立煤矿事故安全对策库,并进行实例优选。最后利用ASP语言,研制了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煤矿监控信息管理,对煤矿事故智能预测预警分析,获取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帮助的功能。本文研究工作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在煤矿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工作中有实用意义。

周霏[5](2018)在《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综采工作面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组成的、空间分布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人员受井下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等复杂环境的影响,生理、心理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控性,易引发事故。因此,研究综采工作面环境因素与人因事故关系,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噪声、照明)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上述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综采工作面的环境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环境场的分布规律。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各环境因素与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率压积和疲劳度)的回归模型。其次,基于功能函数以及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对作业人员的可靠度进行研究;确立了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人的可靠度。结合平煤一矿实际,对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基于人体生理指标阈值以及所测得的主要敏感性指标,研究了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最后,基于人的可靠度功能函数和安全劳动时间,建立了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可靠度预警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综采工作面内的风速场、风压场、湿度场、温度场和噪声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风速场、风压场、湿度场、温度场和噪声场分布规律。基于DIALux对工作面照明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井下综采工作面照明灯具合理布局模式。(2)建立了温度、湿度、噪声和照明单一环境因素与人体各项生理心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率压积和疲劳度)的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因素与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关系;进而建立了多环境因素与人体各项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方程,确立了各环境因素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关系。(3)构建了基于功能函数的人的可靠度模型,给出了作业人员可靠度计算公式,计算了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人的可靠度。结合综采工作面环境场数值模拟结果,得出机巷区域、采煤机区域和风巷区域的可靠度分别为:0.9931、0.9705和0.9892。(4)在平煤一矿进行现场实测,对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作业人员多种生理指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对环境敏感性最大的四个生理指标,分别为:率压积、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通过建立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计算得到各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医学界定的生理指标阈值计算出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为5.8小时,为井下作业人员科学的工作时长提供了理论依据。(5)基于可靠度模型和预警系统理论,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作业人员安全预警体系,实现了对人的可靠度的准确预警。

邵淑成[6](2017)在《下分层综采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与巷道布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淮南矿业集团潘四东煤矿A组煤东一采区工程条件为背景,结合A3、A1煤赋存及开采布置特点,统计分析了 A3煤11113、11213、11313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矿压显现特征。构建了采区尺度的FLAC3D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分析获得了 3个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塑性破坏区范围、区段煤及边界煤柱对支承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影响下分层工作面布置的因素,兼顾已采工作面和巷道的围岩结构影响和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的原则,提出了 11111工作面巷道布置方案,即11111工作面采用机巷内错于11113工作面机巷14m,风巷外错55m,切眼内错15m。现场开展了 11111工作面矿压观测,获得了工作面及巷道矿山压力分布及显现特征。巷道矿压特征主要表现为:下分层回采巷道布置在实体煤下时,巷道受水平应力作用明显,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较为严重,风巷两帮移近量明显大于机巷;而位于采空区下方的机巷围岩变形量较小。根据理论分析与计算综合提出了下分层工作面(A1煤)11311工作面与11211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案及超前支护改进措施与矿压控制对策。

郭启光[7](2016)在《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同时也是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矿难伤亡水平,并且重特大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规制俘获现象在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中普遍存在,是导致国家煤矿安全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落实进而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系统深入地研究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剖析其形成机理、实证研究其影响并探析其治理路径对于防范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发生,提高煤矿安全规制效果,扭转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系统阐释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第二,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第三,衡量和评价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第四,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的治理研究。以上四部分内容构成了本文四个核心章节,各核心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3章借鉴Tirole(1986)提出的PSA分析框架,构建并系统论述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中存在的"中央政府(委托人)-地方政府(监督者)-煤矿企业(代理人)"双层委托代理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理论机制:一方面,为了提高煤炭产出和增加利润,煤矿企业缺乏激励遵从安全规制;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治升迁机制下,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晋升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安全规制对地区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就业人口产生负面冲击,往往缺乏充分的激励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制。由于煤矿安全事故具有偶发性、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广泛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中央政府惩罚机制不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乏力、矿工监督机制缺失等外在约束弱化,于是煤矿企业与地方政府有激励进行合谋。煤矿企业积极进行规制俘获活动,向地方政府官员直接提供贿赂资金、煤矿干股等经济利益输送或者利用其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例如促进当地GDP增长、贡献财税收入、吸纳就业等)游说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放松对煤矿企业开采的行政许可审批和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默许纵容企业安全投入不足、进行超设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甚至在发生矿难后帮助企业隐瞒矿工伤亡情况,导致规制俘获发生,各类煤矿安全事故难以有效杜绝。第4章系统剖析了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2001-2011年中国25个主要产煤地区的各类矿难死亡人数数据,使用专门分析非负离散型计数数据的负二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安全规制俘获对矿难伤亡水平的影响,同时也检验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度、煤矿安全投入、矿工素质、产权结构、媒体监督、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等因素对矿难伤亡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造成了显着负面影响,且该负面影响在煤炭产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地区更加突出,而在体制环境较完善的地区得以减弱。此外,研究还发现,缩小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程度、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矿工素质、增强安全监察机构的独立性等均对于遏制矿难具有一定作用,而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不显着。第5章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 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分别对安全规制和规制俘获两种情形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TFP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通过将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考察推动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形下煤炭行业TFP增长均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利用技术效率改善来提升TFP增长率存在着较大改进空间。东部地区煤炭行业TFP增长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导致区域间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安全规制情形下TFP增长相比,规制俘获使得煤炭行业技术进步率提高的同时技术效率增长率下降,由于技术进步率提高幅度大于技术效率增长率下降幅度,于是在规制俘获情形下煤炭行业能够实现更高的TFP增长率,并且规制俘获对中西部地区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更大。这从宏观层面上解释了煤炭行业以牺牲煤矿安全换取快速发展的原因。此外,本章将TFP增长对煤炭行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作为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TFP增长对煤炭行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平均仅有33.41%,远低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表明煤炭行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TFP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煤炭行业发展方式呈现出"高投入、高事故率、低效率"的粗放和外延型特征,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章进一步探析了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为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6章分析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和安全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基于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的相关月度数据,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有助于降低规制俘获发生概率,表现为规制波动水平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由高规制波动状态向低规制波动状态转变,波动幅度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安全规制效果。(2)安全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产生了周期性影响,表现在全国"两会"、党代会、春节等对安全事故较为敏感的特殊时期,矿难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显着下降。煤矿安全水平的提高并非通过减少煤炭产量实现,而是地方政府强化安全规制执法的结果,表明安全规制周期能够周期性地影响规制俘获发生概率。最后借鉴美国煤矿安全规制经验,从安全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安全规制机构人员异地交流、安全规制信息公开、安全规制模式转变四个方面进一步探寻防范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促进煤矿安全水平提高的长效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转型期中国具体国情,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影响与治理展开了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社会性规制领域中规制俘获问题研究。(2)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手工搜集整理了主要产煤地区的矿难死亡人数(含失踪人数)数据,实证研究了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影响在煤炭产值占GDP比重不同的地区以及制度环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此外检验了已有文献关于矿难频发的多个理论假说,为解答中国矿难频发之谜提供了实证依据。(3)尝试将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应用于煤炭行业TFP增长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和评价了安全规制和规制俘获两种情形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TFP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并对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进行了考察。(4)使用MS-VAR模型刻画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背景下规制波动存在的结构性变化,检验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对于防范规制俘获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安全规制周期对规制俘获产生的周期性影响。此外,本文提出了一套规制俘获治理方案,包括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规制机构人员异地交流、规制信息公开、规制模式转变四个方面。

汪扬辉[8](2016)在《谢一矿5121(S)B9b工作面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采取保护层开采技术并进行卸压瓦斯抽采,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以5121(S)B9b煤层为研究背景,针对该煤层的煤与瓦斯赋存特点,选择5121(S)B9b煤层作为上保护层开采并进行卸压瓦斯的抽采,研究下被保护层B8煤层的瓦斯治理技术。本文以开采5121(S)B9b煤层进行卸压瓦斯治理为工程背景,利用岩石力学,弹性力学理论对煤岩体的卸压理论进行分析,得到保护层开采之后上覆岩移动的基本规律、覆岩移动中的离层与裂隙与下伏煤岩体裂隙发育规律,进而分析下伏煤岩体的渗透性与卸压瓦斯的渗流规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保护层开采之后周围煤岩体的应力分布与被保护层的移动和变形规律。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指导下,首先进行5121(S)B9b保护层开采及B8煤层卸压瓦斯抽采试验的方案设计;分析被保护层B8煤层的主要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卸压瓦斯抽采效果;对开采上保护层5121(S)B9b煤层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对保护层之后的卸压范围进行了考察,并测定被保护层的煤层变形量、瓦斯抽采量、残余瓦斯含量以及钻屑瓦斯解吸指标和钻屑量。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得到:2016年1月累计抽采被保护层B8煤层瓦斯233.86万m3,抽采率为55.1%,其中卸压瓦斯约占85.8%,被保护层B8煤层测残余瓦斯含量为3.76~4.35m3/t,最大残余瓦斯含量为4.35m3/t,B8工作面(北段)准备过程共进行的43次煤巷掘进预测,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max为0.19ml/(g·min1/2),钻屑量Smax为4.9kg/m,以上均小于《防突规定》规定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参考临界值。表明,通过5121(S)B9b工作面的开采与卸压瓦斯的抽采,被保护层B8煤层区域防突效果较好。

杨春[9](2016)在《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水灾事故是我国造成群死群伤的煤矿第二大杀手,虽然近年来煤矿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但水灾事故仍然时有发生、重特大水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都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加强煤矿水灾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研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行为安全方法在事故预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煤矿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大改进空间。为了能够有效预防煤矿水灾事故,为煤矿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简单、实用的事故预防建议和结果,本文选择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主要运用事故统计方法,对1990-2012年间发生的160起较大及以上煤矿水灾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160起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得到的746个不安全动作进行逐一编号,参照植物学分类方法将不安全动作划分为“次、个、类、种”四层次;接着建立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数据库,对不安全动作的种类、不安全动作发出者及其所属人员层级、违章类型、不安全动作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特征和规律;最后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建立煤矿水灾事故行为安全预防培训系统。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得到了煤矿水灾事故宏观规律。2000-2014年间,虽然煤矿水灾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在不断下降,但重特大水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研究2006-2014年煤矿所有制形式和2007-2014年事故地点发现,乡镇煤矿的水灾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掘进工作面的水灾事故起数占煤矿水灾事故总数的65%左右。(2)对不安全动作进行了编号和层次划分。对160起水灾事故的746次不安全动作进行了逐一编号,并且仿照植物学分类方法将不安全动作划分为“次、个、类、种”四层次,从而建立了不安全动作与事故的对应关系,为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分析与培训奠定基础。(3)建立了所有不安全动作库和直接不安全动作库,并研究得到了不安全动作规律。针对所有不安全动作,主要应加强探放水相关不安全动作的预防,针对直接不安全动作,主要预防发现透水征兆后违章指挥作业和违章放炮作业。煤矿水灾事故所有不安全动作库包括不安全动作21种、69类、213个、746次。所有不安全动作中,“未采取有效的探放水措施”在69类不安全动作类别中最多,平均每100起事故中出现66.25次;“未进行有效的探放水”在21种不安全动作种别中同样是最多,每100起事故中出现86.88次。煤矿水灾事故直接不安全动作库包括直接不安全动作10种、27类、54个、160次。直接不安全动作中,“发现透水征兆后违章指挥作业”直接引发了30起煤矿水灾事故,在27类直接不安全动作中是最多的;“违章放炮作业”直接造成了45起事故,在直接不安全动作种别中最多。(4)研究得到了乡镇煤矿不安全动作库及其人员层级、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的规律。乡镇煤矿的主要任务是预防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同时,在高层管理人员中,主要预防矿长“未采取有效的探放水措施”等44类不安全动作;在中层管理人员中,主要预防地测科长“未查清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安全动作;班组长和一线员工需主要预防与爆破相关的不安全动作。建立了乡镇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库,其中包括水灾事故115起、不安全动作565次、不安全动作发出者959人次。乡镇煤矿中,“未进行有效的探放水”在21种不安全动作中所占比例最多,每百起事故达到90.43次;“违章指挥作业”和“未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在每百起事故中都达到50次以上。研究乡镇煤矿不安全动作人员层级发现,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班组长、一线员工、组织外部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人次数占乡镇煤矿总人次数比例对应为77.01%、2.51%、6.79%、13.27%、0.42%,表明乡镇煤矿水灾事故主要是由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导致的。研究各层级不安全动作发出者及其不安全动作发现,矿长占高层管理人员不安全动作人次数比例最高,达61.33%;其不安全动作包括“未采取有效的探放水措施”等44类。地测科长占中层管理人员不安全动作人次数的87.5%;其不安全动作主要是“未查清水文地质条件”。班组长的不安全动作主要是“发现透水征兆仍违章放炮”和“透水威胁区域作业时违章放炮”;两类不安全动作之和占班组长不安全动作的64.62%。一线作业人员中发出不安全动作最多的是爆破作业人员;其不安全动作主要有“发现透水征兆仍违章放炮”和“透水威胁区域作业时违章放炮”,两者占其自身不安全动作的87.50%。(5)研究得到了国有地方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不安全动作相关特征。在人员层级上,国有地方煤矿与乡镇煤矿排序一致,而国有重点煤矿除了主要预防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以外,还应预防中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在不安全动作发出者方面,国有地方煤矿班组长与国有重点煤矿一线员工分布较为平均,矿长与地测科长不安全动作规律类似。建立了国有地方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不安全动作库。国有地方煤矿不安全动作库包括水灾事故23起、不安全动作103次、不安全动作发出者183人次;国有重点煤矿不安全动作库包括水灾事故22起、不安全动作78次、不安全动作发出者125人次。研究两者不安全动作类型得到,对于每百起事故出现次数在70次左右的不安全动作,国有地方包括“未进行有效的探放水”和“违章指挥作业”两种,国有重点煤矿包括“未进行有效的探放水”一种。研究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的人员层级发现,国有地方煤矿与乡镇煤矿类似,而国有重点煤矿不安全动作人次数比例为高层管理人员79.20%、中层管理人员8.80%、一线员工6.40%、外部组织人员4.40%、班组长1.60%,表明国有重点煤矿还应注意对中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预防。研究各层级人员中不安全动作发出者及其动作得到,国有地方煤矿班组长和国有重点煤矿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分布都较为平均;其他特征与乡镇煤矿对应特征类似,但具体组成比例上有差异。(6)研究不安全动作的违章类型发现,乡镇煤矿、国有地方煤矿与国有重点煤矿不安全动作所属的违章类型都是违章指挥最多,人次数平均占违章类型总人次数的74.38%,违章操作其次,违章行动与不违章极少。(7)研究得到了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随煤矿类型、事故地点、时间的变化特征。“违规建设”、“采用禁止的采煤工艺生产”等五类不安全动作在一些煤矿中已被消除;在掘进工作面,除了应进行有效的探放水之外,预防“违章指挥作业”等仍是水灾预防的重点;时间特点上,新增的20类与比例增加的13类不安全动作是以后水灾预防的重点。研究不同所有制煤矿不安全动作类型发现,国有地方煤矿已经消除了“违规建设”,国有重点煤矿消除了“采用禁止的采煤工艺生产”等四种不安全动作,值得不同类型煤矿间相互学习借鉴。研究不同所有制煤矿不安全动作的地点特征得到,所有类型煤矿都是掘进工作面不安全动作最多,占不安全动作总次数的43.14%以上,针对不同煤矿的掘进工作面事故预防,除了消除“未进行有效的探放水”以外,乡镇煤矿和国有地方煤矿仍需预防“违章指挥作业”和“不具备基本条件下私自生产”,国有重点煤矿仍需预防“未按规定进行安全培训”和“发现透水征兆未及时撤人”。将不安全动作按照时间分成两组对比得到,近年来新增加“未将透水事故及时通知相连通矿井”等20类不安全动作,15类不安全动作消失;“停产期间私自生产”等13类不安全动作近年来比例增加;新增的20类与比例增加的13类不安全动作应是以后预防水灾事故的重点。(8)对于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的预防,与研究团队一同开发了“煤矿水灾事故行为安全预防培训系统”。

任传鹏[10](2012)在《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矿产资源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首先,界定了煤炭资源回采率分类、测算方法和测算流程,并以此为据梳理出新的煤炭资源储量术语的分类、定义以及转化关系,形成论文研究的实践基础。其次,依据井工开采过程中煤炭损失实情,确定影响煤炭回采率的地质影响因素、管理影响因素和技术影响因素的内容,并就这三类影响因素与煤炭回采率的相关度进行定量分析和检验;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煤炭回采率标准体系。再次,从分析经济性影响因素对煤炭回采率影响失效出发,结合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出对提升煤炭回采率进行弱自然垄断性监管的必要性和两个主要监管点——许可证管理和最优煤炭资源补偿费系数;结合新的煤炭回采率监管流程,完成这两个监管点的具体分析。最后,通过设计煤炭回采率企业管理流程,构建出煤炭企业回采率内控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安全回采上限的确定及在济宁地方煤矿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回采上限的确定及在济宁地方煤矿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陈家沟矿倾斜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陈家沟矿沿空巷道稳定性分析
    2.1 围岩性质与稳定性分析
    2.2 地应力分布测试与分析
    2.3 巷道布置方位与稳定性分析
    2.4 沿空掘巷覆岩结构与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3 倾斜特厚煤层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分析
    3.1 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留设原则
    3.2 倾斜煤层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3.3 倾斜煤层沿空掘巷煤柱宽度数值模拟
    3.4 倾斜煤层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及工程实践
    4.1 陈家沟矿沿空巷道工程特征
    4.2 围岩控制关键技术
    4.3 支护设计与施工工艺
    4.4 矿压观测及支护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东部盘区Ⅱ-3煤层特征分析
    2.1 井田位置及交通
    2.2 井田构造
    2.3 可采煤层
    2.4 煤质与用途
    2.6 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
    2.7 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及地温特征
        2.7.1 瓦斯特征
        2.7.2 煤尘特征
        2.7.3 煤层自燃特征
        2.7.4 地温特征
        2.7.5 矿井涌水量
    2.8 井田东部盘区概况
3 东部盘区Ⅱ-3 煤层合理采煤方法选择
    3.1 分层综放开采法
    3.2 综放开采法
    3.3 大采高综放开采法
    3.4 Ⅱ-3 煤层合理采煤方法选择
        3.4.1 分层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3.4.2 大采高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3.4.3 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4 东部盘区Ⅱ-3 煤层综放开采适应性分析
    4.1 Ⅱ-3 煤层顶煤冒放性分析
    4.2 东部盘区Ⅱ-3 煤层综放开采数值模拟分析
    4.3 与类似条件矿井的类比分析
    4.4 柳塔煤矿东部Ⅱ-3 煤层综放开采分析结论
5 首采2307 综放工作面参数确定
    5.1 2307 工作面基本参数确定
        5.1.1 2307 综采工作面推进长度
        5.1.2 2307 综采工作面割煤与放煤高度
        5.1.3 滚筒采煤机截深与放煤步距
        5.1.4 2307 工作面日循环数
    5.2 2307 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5.3 综放工作面回采率分析
        5.3.1 初采损失计算方法
        5.3.2 末采损失计算方法
        5.3.3 端头损失计算方法
        5.3.4 工艺损失计算方法
    5.4 综放与大采高工作面回收率分析
6 工作面设备选型
    6.1 输送机机头布置方式
    6.2 放顶煤液压支架选型
        6.2.1 两柱与四柱式综放支架对比
        6.2.2 工作阻力计算
        6.2.3 支架的主要技术参数确定
    6.3 采煤机选型
    6.4 前部输送机和后部输送机选型
        6.4.1 前部刮板输送机选型
        6.4.2 后部刮板输送机选型
        6.4.3 顺槽转载机选型
        6.4.4 破碎机
    6.5 顺槽胶带输送机选型
    6.6 乳化液泵及喷雾泵站
    6.7 首采综放工作面设备初步选型
    6.8 大采高综采设备初步配套
    6.9 工作面劳动组织方案
    6.10 工作面经济技术指标
7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红柳林矿业公司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红柳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分析
    1.2 国内外煤矿安全管控研究现状
        1.2.1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及管理措施
        1.2.2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管理措施
        1.2.3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研究对比分析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路线
2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安全风险辨识研究
    2.1 风险辨识的原则
    2.2 风险辨识方法的研究
    2.3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煤矿安全风险辨识
        2.3.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煤矿安全风险辨识流程
        2.3.2 各操作岗位人员安全风险辨识
        2.3.3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风险辨识
        2.3.4 煤矿环境安全风险因素辨识
        2.3.5 煤矿安全管理风险因素辨识
    2.4 本章小结
3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3.1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3.2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比较与分析
    3.3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3.1 评估方法介绍
        3.3.2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4.1 针对人的操作风险采取的安全管控措施
        4.1.1 各操作岗位工作标准
        4.1.2 岗位风险及防范措施
        4.1.3 各操作岗位员工安全培训
        4.1.4 针对人的操作风险采取的安全管控措施效果评价
    4.2 针对机电设备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
        4.2.1 “机环双检”管控措施
        4.2.2 “人机工程”管控措施
        4.2.3 针对机电设备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效果评价
    4.3 针对主要的环境因素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
        4.3.1 水灾风险管控措施
        4.3.2 顶板灾害风险
        4.3.3 瓦斯爆炸防控措施
        4.3.4 矿井综合性防尘措施
        4.3.5 针对主要的环境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效果评价
    4.4 针对安全管理风险采取的安全管控措施
        4.4.1 过程控制管理
        4.4.2 矿级管理人员工作标准
        4.4.3 科室、区队管理人员工作标准
        4.4.4 针对安全管理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5.1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5.1.1 红柳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建立原则
        5.1.2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5.1.3 网络系统结构图
        5.1.4 软件系统结构
    5.2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作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管理流程
    5.3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作业防灭火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方案设计
        5.3.1 体系管理
        5.3.2 基础资料库
        5.3.3 应用库
        5.3.4 教育与培训材料管理
        5.3.5 风险控制
        5.3.6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火灾安全风险辨识
        5.3.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火灾安全风险评估
        5.3.8 防灭火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5.4 红柳林矿业公司煤矿作业防灭火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煤矿事故与安全监控问题分析
    2.1 煤矿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致因分析
    2.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模型的构建
    3.1 系统模型设计思想
    3.2 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3.3 智能安全监控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监控数据处理与安全预测技术研究
    4.1 安全预测技术分析及其作用
    4.2 基于预测的监控预警模型分析
    4.3 基于预测的监控预警模型与方法
    4.4 基于安全预测的监控预警实例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对策及其优选方法研究
    5.1 煤矿安全对策库研究
    5.2 对策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 对策优选方法研究
    5.4 安全对策方案优选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制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
    6.2 系统的功能实现
    6.3 系统的实际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5)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度场、湿度场、噪声场数值模拟
        1.2.2 矿井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
        1.2.3 作业人员的可靠性分析
        1.2.4 安全预警研究
        1.2.5 问题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影响基本理论
    2.1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综述分析
        2.1.1 安全生理学概述
        2.1.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的影响
    2.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心理影响综述分析
        2.2.1 安全心理学概述
        2.2.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作业人员心理的影响
    2.3 小结
3 综采工作面环境场数值模拟
    3.1 综采工作面温湿度环境数值模拟
        3.1.1 高温矿井综采工作面热环境分析
        3.1.2 综采工作面热源与风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3.1.3 综采工作面热环境数值模拟
        3.1.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1.5 验证试验
    3.2 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数值模拟
        3.2.1 综采工作面噪声概况及噪声源介绍
        3.2.2 综采工作面噪声场模拟
        3.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2.4 试验验证
    3.3 综采工作面照明环境数值模拟
        3.3.1 DIALux适用性分析
        3.3.2 煤矿巷道照明模拟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的影响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平台
        4.1.2 实验样本选取
        4.1.3 测量工具介绍
        4.1.4 问卷星调查问卷
    4.2 实验方案与实验过程
        4.2.1 实验方案
        4.2.2 样本预处理
        4.2.3 实验过程
        4.2.4 多因素环境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的单因素环境影响分析
        4.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3.2 温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3 湿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4 噪声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5 照明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4 实验结果的多因素环境影响分析
        4.4.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4.2 多元线性回归
        4.4.3 收缩压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4 舒张压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5 心率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6 呼吸率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7 体温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8 率压积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9 疲劳度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10 实验结果分析
    4.5 多因素模型验证
    4.6 小结
5 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可靠度模型研究
    5.1 传统可靠度模型
        5.1.1 人的可靠度模型
        5.1.2 人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5.1.3 量化作业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区域、潜在危险区域、危险区域
    5.2 基于功能函数的作业人员作业可靠度模型
        5.2.1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5.2.2 人的可靠度
        5.2.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可靠度计算
    5.3 人的可靠度求解中的M-C法
        5.3.1 模型建立分析
        5.3.2 模型建立
        5.3.3 建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实测与安全劳动时间
    6.1 矿井基本情况
        6.1.1 井田位置与范围
        6.1.2 矿井开采与开拓
        6.1.3 主采煤层
    6.2 生理敏感指标分析
        6.2.1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测定
        6.2.2 敏感指标分析原理介绍
        6.2.3 井下作业人员生理指标显着性分析
        6.2.4 生理指标敏感性分析
    6.3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
        6.3.1 GM(1,1)预测模型
        6.3.2 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3.3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确定
    6.4 小结
7 煤矿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安全预警系统
    7.1 矿井安全预警系统综述
        7.1.1 矿井预警系统概述
        7.1.2 安全预警的主要功能
        7.1.3 考虑矿井环境特殊性的预警模型
    7.2 Hadoop数据自动收集与存储架构
    7.3 作业人员生理指标预警系统
        7.3.1 预警系统简介
        7.3.2 预警系统设计
    7.4 可靠度预警系统在煤矿的应用
        7.4.1 井下作业人员信息收集与录入
        7.4.2 可靠度预警系统应用
    7.5 系统优化功能介绍
        7.5.1 预警模型优化
        7.5.2 数据预处理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POMS(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B:DGS24/127(A)的IES文件
    附录C:作业人员可靠度计算代码
    附录D: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E:作业人员作业环境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E.1 背景
        E.2 目标和建设内容
        E.3 系统说明
        E.4 功能界面示例
        E.5 统计分析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下分层综采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与巷道布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分层开采研究现状
        1.3.2 分层开采巷道布置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2 东一采区地质概况及顶分层工作面开采概况
    2.1 顶分层工作面开采概况
        2.1.1 采区巷道布置情况
        2.1.2 东一采区工作面顶板概况
    2.2 工作面布置参数及地质概况
        2.2.1 A组煤11113工作面
        2.2.2 A组煤11213工作面
        2.2.3 A组煤11313工作面
    2.3 顶分层工作面矿山压力特征
    2.4 小结
3 顶分层工作面围岩力学结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3.2 11213孤岛工作面开挖前的数值分析
    3.3 11213孤岛工作面开挖后的数值分析
        3.3.1 风巷煤柱沿走向数值分析
        3.3.2 工作面中部沿走向数值分析
        3.3.3 机巷煤柱沿走向数值分析
    3.4 顶分层开挖对下分层影响数值分析
        3.4.1 下分层围岩采动应力特征数值分析
        3.4.2 下分层围岩塑性区发育特征数值分析
    3.5 小结
4 11111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及巷道布置
    4.1 下分层回采巷道围岩结构模型
    4.2 下分层巷道布置受采空区及煤柱影响
    4.3 确定11111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案
    4.4 下分层回采巷道围岩结构模型
        4.4.1 11111工作面顶板结构模型
        4.4.2 11111工作面不同顶板结构围岩矿压显现规律
    4.5 小结
5 下分层回采巷道矿压观测分析
    5.1 11111工作面矿山压力观测分析
        5.1.1 直接顶初次垮落
        5.1.2 采高、煤壁片帮情况
    5.2 11111工作面两巷超前支承压力监测
        5.2.1 观测方案
        5.2.2 观测结果
        5.2.3 工作面巷道位移观测
    5.3 工程应用及分析
    5.4 小结
6 下分层11311与11211工作面巷道布置方案分析
    6.1 采空区四周煤柱应力集中情况
    6.2 11311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分析
        6.2.1 切眼布置方案
        6.2.2 风巷、机巷布置方案
        6.2.3 下分层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案
    6.3 小结
7 主要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煤矿安全规制
        1.2.2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规制俘获理论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2.1 规制俘获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2.1.1 传统的规制俘获理论
        2.1.2 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
    2.2 国外规制俘获问题研究新进展
        2.2.1 西方发达国家规制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2.2.2 转型国家政府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2.3 中国规制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基于中国情境的PSA理论框架
    3.1 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中的PSA框架
    3.2 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内在激励分析
        3.2.1 煤矿企业的激励分析
        3.2.2 地方政府的激励分析
    3.3 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外在约束分析
        3.3.1 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3.3.2 惩罚不可置信
        3.3.3 地方新闻媒体监督乏力
        3.3.4 矿工监督机制缺失
    3.4 规制俘获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
    3.5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典型案例梳理
    3.6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安全水平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4.1 矿难为何频发:文献梳理
    4.2 规制俘获影响煤矿安全水平的机理分析
    4.3 实证准备:变量、数据与模型
        4.3.1 变量选取
        4.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3.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
    4.4 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4.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2 负二项回归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4.4.3 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的影响:基于Malmquist-Luenburger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5.1 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的影响机理与测算方法
        5.1.1 生产技术设定
        5.1.2 基于产出导向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设定
        5.1.3 安全规制下煤炭行业TFP增长测算
        5.1.4 规制俘获下煤炭行业TFP增长测算
    5.2 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影响的衡量与评价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2.2 基于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5.3 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衡量与评价
        5.3.1 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评价方法
        5.3.2 各地区煤炭行业发展方式
        5.3.3 推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探析
    5.4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效果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6.1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1.1 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与规制俘获治理
        6.1.2 安全规制周期与规制俘获治理
    6.2 模型、变量与数据
        6.2.1 MS-VAR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3 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实证分析
        6.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6.3.2 MS-VAR模型设定
        6.3.3 M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6.3.4 基于不同区制的脉冲响应结果与分析
    6.4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进一步探讨——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
        6.4.1 安全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
        6.4.2 安全规制人员异地交流
        6.4.3 安全规制信息公开
        6.4.4 由单一安全规制模式向综合安全治理模式转变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谢一矿5121(S)B9b工作面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与瓦斯突出研究现状
        1.2.2 煤层卸压增透研究现状
        1.2.3 开采保护层研究现状
    1.3 拟订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上保护层开采煤岩体卸压理论及瓦斯渗流规律分析
    2.1 保护层开采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2.1.1 保护层开采技术原理
        2.1.2 保护层的分类
    2.2 采场覆岩应力变化及裂隙产生的理论分析
        2.2.1 岩体原始应力状态
        2.2.2 采动影响下覆岩移动的基本规律
        2.2.3 覆岩移动中的离层与裂隙分布
    2.3 下伏煤岩体裂隙发育规律及分带研究
    2.4 采场下伏煤岩体渗透系数及透气性系数变化规律
    2.5 煤层中瓦斯赋存与渗流的基本理论分析
        2.5.1 煤层孔隙结构与瓦斯赋存状态
        2.5.2 煤层瓦斯渗流的基本机理
    2.6 本章小结
3 采场下伏煤岩体卸压及移动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3.1 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及理论基础
        3.1.1 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3.1.2 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特点
        3.1.3 FLAC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3.2 模型建立
        3.2.1 数值模拟实验原型地质条件
        3.2.2 模型基本参数确定
    3.3 数值模拟垂直应力分布结果分析
    3.4 上保护层开采底板应力变化规律
    3.5 下被保护层B8煤层卸压变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保护层开采及卸压瓦斯抽采试验研究
    4.1 工作面概况
        4.1.1 5121(S)B9b工作面概况
        4.1.2 5121B8工作面概况
    4.2 5121(S)B9b工作面开采卸压范围考察
        4.2.1 沿工作面回采方向的保护范围
        4.2.2 沿工作面倾斜方向保护范围
    4.3 B8煤层被保护区域瓦斯基本参数测定
        4.3.1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
        4.3.2 煤样瓦斯基本参数实验室测定及结果分析
    4.4 B8煤层区域防突措施效果考察
        4.4.1 B8煤层变形量
        4.4.2 被保护层残余瓦斯含量测定
        4.4.3 残余瓦斯含量综合分析
    4.5 B8煤层卸压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今后的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工具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煤矿水灾事故定义及其特征
        2.1.1 煤矿水灾事故定义
        2.1.2 煤矿水灾事故特征
    2.2 煤矿水灾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综述
        2.2.1 煤矿水灾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综述
        2.2.2 煤矿水灾事故的常规安全管理预防方法研究综述
        2.2.3 煤矿水灾事故预防方法评述
    2.3 行为安全研究及在煤矿水灾事故预防中的应用综述
        2.3.1 行为安全文献综述
        2.3.2 行为安全在煤矿事故中的应用综述
        2.3.3 行为安全及其在煤矿中的应用评述
    2.4 不安全动作定义
    2.5 本章小结
3 煤矿水灾事故宏观规律研究
    3.1 煤矿水灾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3.1.1 煤矿水灾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研究
        3.1.2 煤矿重特大水灾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研究
    3.2 不同所有制煤矿水灾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3.3 不同事故地点水灾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方法研究
    4.1 事故致因“2-4”模型
        4.1.1 事故致因“2-4”模型简介
        4.1.2 事故致因“2-4”模型研究不安全动作的优势
        4.1.3 事故致因“2-4”模型研究不安全动作的原则与范围
    4.2 煤矿水灾事故样本
    4.3 煤矿水灾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4.3.1 相关名词及其释义
        4.3.2 四川龙滩矿井“10·4”重大水灾事故
        4.3.3 山西新井煤矿“5·18”特别重大水灾事故
        4.3.4 贵州新桥煤矿“6·17”重大水灾事故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库研究
    5.1 所有不安全动作库
    5.2 直接不安全动作库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所有制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研究
    6.1 不同所有制煤矿的划分
    6.2 乡镇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研究
        6.2.1 乡镇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库
        6.2.2 乡镇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研究
    6.3 国有地方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研究
        6.3.1 国有地方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库
        6.3.2 国有地方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研究
    6.4 国有重点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研究
        6.4.1 国有重点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库
        6.4.2 国有重点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发出者研究
    6.5 违章类型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变化对比研究
    7.1 不同所有制煤矿不安全动作变化研究
    7.2 不同事故地点不安全动作对比
    7.3 不安全动作随时间变化对比
    7.4 本章小结
8 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的预防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表A 乡镇煤矿不同层级人员不安全动作表
    附表B 国有地方煤矿不同层级人员不安全动作表
    附表C 国有重点煤矿不同层级人员不安全动作表

(10)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提升我国煤炭回采率的必要性
        1.2.2 提升我国煤炭回采率的紧迫性
        1.2.3 现有调控措施低效的原因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论文逻辑出发点和研究目的
        1.3.2 论文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5 论文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资源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及应用
        2.1.1 矿产资源经济学
        2.1.2 矿产资源产权理论
    2.2 规制经济学中相关理论及应用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自然垄断理论
    2.3 管理类相关理论及应用
        2.3.1 控制理论
        2.3.2 激励理论
    2.4 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法
        2.4.1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4.2 半参数回归分析
    2.5 综合评价理论及方法
        2.5.1 G1构权法步骤
        2.5.2 模糊评价法基本原理
    2.6 本章小结
3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测算流程及相关术语界定
    3.1 煤炭回采率术语界定
        3.1.1 煤炭回采率分类
        3.1.2 煤炭回采率术语界定
    3.2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计算方法及测算流程
        3.2.1 煤炭回采率计算方法
        3.2.2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测算流程
    3.3 煤炭储量术语界定及转化关系
        3.3.1 煤炭储量管理与回采率测算的关系
        3.3.2 煤炭储量术语界定
        3.3.3 煤炭储量计算及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及标准研制
    4.1 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
        4.1.1 各阶段煤炭资源损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4.1.3 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
    4.2 煤炭回采率的样本数据采集
        4.2.1 数据来源
        4.2.2 重要影响指标的初步筛选
        4.2.3 指标归一化处理
    4.3 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线性相关度分析
        4.3.1 工作面回采率的单项地质指标相关度分析
        4.3.2 工作面回采率的多元指标相关度分析
        4.3.3 包含技术因素的多元指标相关度分析
        4.3.4 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线性相关度分析结论
    4.4 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非线性相关度分析
        4.4.1 半参数回归分析过程
        4.4.2 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的半参数回归分析
        4.4.3 工作面回采率地质影响因素非线性分析的结论
    4.5 采区回采率、矿井回采率的影响因素相关度分析
    4.6 基于影响因素相关度分析的煤炭回采率标准体系
        4.6.1 现场影响因素与标准选用分档指标的对比
        4.6.2 基于因素相关分析的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标准体系
        4.6.3 新标准体系的补充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监管机制设计
    5.1 市场因素对提升煤炭回采率水平的低效原因分析
        5.1.1 井工开采成本对提升煤炭回采率的影响
        5.1.2 煤炭价格对提升煤炭回采率的作用
    5.2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监管点分析
        5.2.1 提升煤炭回采率对煤炭行业发展的诉求
        5.2.2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监管的主要监管点
    5.3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监管流程及利益相关者分析
        5.3.1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监管流程
        5.3.2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监管流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5.3.3 煤炭回采率监管制度中的双层委托—代理结构
        5.3.4 多层代理结构导致煤炭回采率监管中信息失真
    5.4 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对提升回采率的督促作用
        5.4.1 生产许可证管理对提升煤炭回采率作用的经济性分析
        5.4.2 加强生产许可证对提升煤炭回采率影响力的建议
    5.5 煤炭资源补偿费对提升回采率的引导作用
        5.5.1 矿产资源补偿费对提升煤炭回采率作用的经济性分析
        5.5.2 最优煤炭资源补偿费征收比例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企业内控模式研究
    6.1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内部控制基本思路
    6.2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内控流程设计
        6.2.1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内控流程及相关责任者分析
        6.2.2 煤炭回采率内控流程中的责任者分析
        6.2.3 煤炭回采率内控指标体系设计
    6.3 井工开采煤炭企业回采率内控方法体系设计
        6.3.1 构建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企业内控考核方法体系
        6.3.2 二级模块权重计算
        6.3.3 三级模块权重计算
    6.4 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企业内控考核模糊综合分析模型
        6.4.1 模糊综合分析指标集的确定
        6.4.2 煤炭回采率内控考核评判集的确定
        6.4.3 评判隶属矩阵的确定
        6.4.4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6.4.5 综合评判结果及显示
        6.4.6 提升煤炭回采率内控水平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四、安全回采上限的确定及在济宁地方煤矿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家沟矿倾斜特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刘垚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2]柳塔煤矿东部盘区Ⅱ-3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研究[D]. 高士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3]红柳林矿业公司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技术研究[D]. 吴升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D]. 高荣翔.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D]. 周霏.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6]下分层综采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与巷道布置研究[D]. 邵淑成.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7]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D]. 郭启光.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8]谢一矿5121(S)B9b工作面保护层开采瓦斯治理技术研究[D]. 汪扬辉.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9]煤矿水灾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D]. 杨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10]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 任传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4)

标签:;  ;  ;  

济宁地方煤矿安全开采上限的确定及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