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

绿色环保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

一、绿色环保型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鑫[1](2021)在《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溯源及气味研究》文中提出轮胎是橡胶复合材料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轮胎在制造、存储和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化合物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与此同时,部分VOCs会带有难闻的气味,对人们产生心理和身体上的危害。本课题以轮胎内衬层胶料为研究对象,选用静态顶空(SHS)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内衬层胶料及其原材料所含VOCs的组成,特别探究了工艺温度对原材料天然橡胶(NR)中VOCs的影响,最后对VOCs物质的气味进行了鉴别,以期为降低气密层胶料的VOCs和气味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对内衬层橡胶复合材料所用主要原材料(合成胶、树脂、天然胶)进行了分析。在合成橡胶中,氯化丁基橡胶(CⅡR)1066和CⅡR 1301含有较多的3-甲基戊烷和甲基环戊烷;CSM中含有乙醛、苯甲醛、苯乙烯和2-乙基-己醇。在烷基酚树脂中,SL1801和T5600两种树脂成分相似,都含有较多的2,4,4-三甲基-1-戊烯和2,2,4,6,6-五甲基-3-庚烯及其同分异构体,但两种树脂相比,树脂T5600中含有的VOCs更少,相对环保。由于NR所含VOCs的复杂多样性,探究了不同混炼温度(80℃和130℃)和不同硫化温度(130 ℃,140℃和150℃)下两种NR(SVR 3L..和SPR 10#)中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橡胶共检测出45种物质,SVR3L中.VOCs主要是乙醇和乙酸,SPR 10#中VOCs除乙醇和乙酸外,主要为醛类物质,·SVR 3L含有更低的总挥发性物质(TVOCs)。不同硫化温度(130℃,140℃和150℃)对两种NR中TVOCs的影响不大,硫化胶中的VOCs主要来源于硫化促进剂的热分解产物。根据嗅阈值以及气味描述表明NR中的气味物质可能是挥发性脂肪酸(VFA),2-丁酮,2-庚酮,异戊醛,戊醛,乙醇和苯乙烯,但SVR3L和SPR 10#两种硫化胶的气味相差不大。其次对内衬层橡胶复合材料进行了鉴定,该制品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根据上述原材料结果对比,确定了内衬层的VOCs主要来源是烷基酚树脂和CIIR,在加工过程中,助剂促进剂DM和防老剂RD分别生成苯并噻唑和1,2-二氢-2.2,4-三甲基喹啉。之后通过配方优化以减少内衬层胶料中VOCs的释放,使用低VOCs含量的材料烷基酚树脂T5600、天然橡胶SVR 3L和促进剂TBzTD制备内衬层复合材料制品,与初始内衬层相比,其TVOCs含量下降了 28%。根据嗅阈值以及气味描述探讨该橡胶制品中的异味物质,苯酚、苯并噻唑、乙醇可能是内衬层中产生气味的重要物质。

董华君[2](2021)在《中密度纤维板及其饰面板气味释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室内污染环境中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情绪。人造板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一大污染源,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对人类具有较大危害性。然而,目前在气味方面,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行业中的中密度纤维板(Medium Density Fiberboard,MDF)的研究十分有限,不利于系统性研究人造板气味问题。为补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本论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Olfactometry,GC-MS-O)对MDF素板、不同贴面(PVC、三聚氰胺)及涂料饰面(水性漆涂饰、聚氨酯漆涂饰、硝基漆涂饰)MDF的气味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鉴定得到板材关键气味化合物,并对其来源及危害进行探究。分析厚度对MDF素板及不同饰面MDF板材气味释放规律影响,探究板材释放气味特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基于气味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三类板材的气味等级进行量化评价,确定不同板材气味评价等级。本文研究成果有利于探明不同种类MDF释放气味的成分、来源、危害及气味释放规律,同时为制造环保型MDF及木制品提供理论支撑,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具体如下:(1)芳香烃组分(呈现芳香味)是MDF素板、PVC贴面MDF和三聚氰胺贴面MDF的主要气味来源,在释放初期与平衡状态气味强度最强,对板材气味具有较大影响。MDF素板气味组分为芳香烃、醛类和酯类。PVC贴面MDF和三聚氰胺贴面MDF检测到的气味组分为芳香烃、醛类、酮类、酯类和醇类。从释放初期到平衡状态,各个气味化合物的气味强度均有所下降。PVC贴面MDF的气味特征是以芳香、果香为主的混合气味,三聚氰胺贴面MDF的气味特征是以芳香气味为主的混合气味。(2)醇类对水性漆涂饰MDF气味影响最大,醛类对聚氨酯漆涂饰MDF气味影响最大,芳香烃对硝基漆涂饰MDF气味影响最大。水性漆涂饰MDF、聚氨酯漆涂饰MDF和硝基漆涂饰MDF三种涂料饰面MDF的分别呈现清新果香、以果香为主的混合气味以及较浓的刺激性果香气味特性。相同厚度的涂饰MDF气味释放强度的大小依次为硝基漆涂饰MDF>聚氨酯漆涂饰MDF>水性漆涂饰MDF。(3)环境条件和厚度是影响不同MDF板材气味释放的重要因素。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升高,三种MDF(MDF素板、贴面MDF、涂饰MDF)气味化合物的总质量浓度和总气味强度均随之升高,个别气味化合物的气味强度随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影响不明显。随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的增大,三种MDF气味化合物总质量浓度和总气味强度随之减小。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条件下释放初期和平衡状态的气味组分有差异,部分气味化合物的气味特征随其气味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发现不同厚度的MDF素板、贴面MDF、涂饰MDF的气味化合物总质量浓度和总气味强度随板材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并非成倍增加。同等环境条件下,同基材不同厚度的板材,较薄的MDF释放速率更快。对MDF素板进行贴面、涂饰处理后,厚度对贴面MDF、涂饰MDF气味的影响程度减小。(4)为制造环保型人造板材,建议纤维制备尽量采用气味较小的木质原料,在满足板材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厚度较薄的基材。也可通过对MDF制造使用的胶黏剂进行改性处理或减少施胶量来降低基材的异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有害成分的释放。使用环保的贴面材料,并在适宜的热压工艺条件下对板材进行贴面处理以及环保涂料饰面处理也有利于提升板材环保水平,但应特别关注使用涂料的种类及溶剂、稀释剂的绿色品质。(5)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多气味特性指标(气味强度、质量浓度和毒性)的板材释放气味评价方法,实现不同MDF板材气味等级的量化评价。通过模糊综合评判,MDF素板气味评价等级为Ⅲ等级,PVC贴面MDF和三聚氰胺贴面MDF均为Ⅱ等级,水性漆涂饰MDF、聚氨酯漆涂饰MDF和硝基漆涂饰MDF均为第Ⅱ等级。模糊综合评判三类MDF板材,整体气味危害性不高,达到合格水平。

周志强[3](2020)在《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采后保鲜技术在追求较好的外观品质时,往往忽略了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采后果蔬的内在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所以开发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采后保鲜技术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因其保鲜效果好和天然可食用等优点,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大多数可食性膜缺少生物活性,导致保鲜效果有限;同时,针对具有不同呼吸特点的果蔬,膜的透气性不可调控,针对的果蔬种类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该实验制备了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用于芒果常温保鲜,通过响应面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对此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并检测了复合保鲜剂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最优配比为漂白紫胶7.30 wt%、单宁酸0.30 wt%、甘油2.00 wt%,贮藏第18 d后,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分别为24.38%和29.91%,其保鲜效果优于单独的漂白紫胶保鲜剂,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货架期延长了约7~10天。复合保鲜剂的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说明此保鲜剂绿色、安全、无毒。(2)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该实验探究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特性及其对芒果常温贮藏期间的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的加入使复合涂层具有更低的水蒸气渗透率,以及更好的抗氧化作用,抑制了芒果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细胞膜渗透率。使其在在抑制常温贮藏芒果的呼吸作用,减少质量损失和氧化褐变,保持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比漂白紫胶保鲜剂和无处理组表现更好。体外实验表明复合复合涂层对芒果的炭疽病菌和蒂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减少了病菌的侵染,从而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3)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实验通过热致相法制备聚乳酸多孔微球,然后将其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气调膜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多孔微球孔隙率超过77%,同时,微球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能够调控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同时气调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将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涂层用于橙子常温贮藏保鲜,发现微球添加量与橙子的失重率、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成正相关。这说明此气调膜有望作为可食性气调包装材料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得到壳聚糖多孔微球,并通过界面自组装负载单宁酸,然后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其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以PEG为致孔剂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多孔微球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62.06 m2/g,负载单宁酸后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略有下降,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增强,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和单宁酸负载量能够调控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应用于橙子的保鲜实验结果表明此复合膜能够有效调节橙子的呼吸代谢作用,有望为不同果蔬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陈蕊蕊[4](2020)在《手性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内酯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化学化工生产中常用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来合成环内酯。使用过氧酸作为氧化剂成本高并且污染大;而使用O2作氧化剂时需要额外的共氧化剂,通常以醛作为共氧化剂,但醛易氧化成相应的酸,不利于后处理。本文制备出三类手性离子型催化剂,采用不同手段对离子型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与热稳定性分析后,进行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本文的三类催化体系为:(1)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利用手性醇(L-薄荷醇、S-(-)-2-甲基-1-丁醇、α-托品醇、(S)-(-)-1-苯乙醇)作为手性中心,引入到以N-正丁基咪唑为母体的阳离子中,以Br?nsted酸(H3PW12O40、H3PMo12O40、H4SiW12O40、CF3SO3H、H2SO4)的酸根为阴离子,设计合成出一系列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各种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以2-庚基环戊酮为模型底物,选出以(S)-(-)-2-甲基-1-丁醇为手性中心的催化剂[(S)-(-)-2-MBE-Nimi-H]H2PW12O40为最优催化剂,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在n(2-庚基环戊酮)=5 mmol,n([(S)-(-)-2-MBE-Nimi-H]H2PW12O40)=0.3 mmol,n(H2O2)=5 equiv,T=60 oC,t=6 h的条件下,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为83.17%,δ-十二内酯的收率为48.29%,反应的选择性为58.06%。将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回收使用,该催化剂可回收使用4次。另外,催化剂[(S)-(-)-2-MBE-Nimi-H]H2PW12O40也能够催化其它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内酯选择性。(2)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利用不同天然L-构型氨基酸(L-缬氨酸、L-亮氨酸、L-赖氨酸等)分别与不同的Br?nsted酸反应,设计合成出一系列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不同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以2-庚基环戊酮为模型底物,选出脯氨酸类催化剂[Pro-H]H2PW12O40为最优催化剂,优化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在n(2-庚基环戊酮)=5mmol,n([Pro-H]H2PW12O40)=0.2 mmol,n(H2O2)=3.5 equiv,T=60 oC,t=6 h的条件下,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为97.22%,δ-十二内酯的收率为80.04%,反应的选择性为82.33%。将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循环使用,该催化剂可回收使用5次。另外,催化剂[Pro-H]H2PW12O40对其它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3)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利用天然的含氮化合物作为手性中心,与Br?nsted酸(H3PW12O40、H3PMo12O40、H4SiW12O40、CF3SO3H、H2SO4)反应,制备出一系列手性胺/酰胺类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不同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以2-庚基环戊酮为模型底物,选出以D-酒石酸二乙酯为手性中心的催化剂[A-H][H2SO4]2为最优催化剂,优化出最佳反应条件,在n(2-庚基环戊酮)=5 mmol,n([A-H][H2SO4]2)=0.45 mmol,n(H2O2)=3equiv,T=50 oC,t=9 h条件下,2-庚基环戊酮的转化率为85.73%,δ-十二内酯的收率为62.33%,反应的选择性为72.71%。将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循环使用,该催化剂可回收使用4次。另外,催化剂[A-H][H2SO4]2也能够催化其它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在本文发展的三大类手性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体系中,由于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具有适度的酸性和氧化性,对于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和底物的普适性。本论文为后续的不对称Baeyer-Villiger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龙[5](2019)在《金属卟啉催化O2氧化环烷烃(C5-C8)C-H键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烷烃是一类大量存在于石油化工产品中的碳氢化合物,其氧化产物如环烷醇、环烷酮、环烷基过氧化氢和脂肪族链状二酸广泛应用在食品、染料、医药、农药、润滑剂、表面活性剂等领域。目前,工业上获得上述氧化产物主要是通过环烷烃催化氧化实现的,如以Co盐为催化剂,O2为氧化剂,在150-170oC,1.0-2.0MPa O2压力下进行催化氧化。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应温度高、底物转化率低、目标产物选择性差、反应机理不清晰、氧化规律不明确,尤其是环烷醇和环烷酮的生成过程及相互转化不够清晰,即环烷烃C-H键氧化规律不够清晰。本论文基于O2催化氧化环烷烃的中间产物为环烷基过氧化氢这一为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学术观点,分别通过调控金属卟啉的结构、引入双金属中心金属卟啉催化体系、量子化学计算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系统探究了环烷基过氧化氢向环烷醇和环烷酮转化的过程和规律,初步取得了环烷烃(C5-C8)C-H键的催化氧化规律。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研究了5,10,15,20-四(单氯代苯基)卟啉钴(II)/锰(II)、5,10,15,20-四(双氯代苯基)卟啉钴(II)/锰(II)和5,10,15,20-四(三氯代苯基)卟啉钴(II)/锰(II)催化O2氧化环烷烃过程中,金属卟啉的结构对环烷基过氧化氢催化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调控金属卟啉取代基团的电子效应,可以调控金属卟啉的催化活性。随着金属卟啉取代基团上Cl原子数目的增加,环烷烃的转化率呈上升趋势,环烷醇和环烷酮的选择性基本不变。分别以T(p-Cl)PPCo和T(2,3,6-tri Cl)PPCo为催化剂,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和环辛烷的转化率分别由1.51%上升到2.16%、3.57%上升到4.78%、5.31%上升到6.15%、24.71%上升到39.87%,而环烷醇的选择性分别为13.71%和7.31%、45.48%和34.56%、12.07%和6.75%、0.00%和0.00%,环烷酮的选择性分别为37.81%和38.78%、40.59%和51.68%、32.62%和34.37%、44.27%和45.17%。2.系统研究了5,10,15,20-四(p-氯苯基)卟啉锌(II)和5,10,15,20-四(p-氯苯基)卟啉铜(II)对5,10,15,20-四(o/m/p-氯苯基)卟啉钴(II)/铁(Ⅱ)/锰(II)催化O2氧化环烷烃过程中,环烷基过氧化物催化转化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双金属中心卟啉体系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环烷烃的转化率,还可以显着调控环烷醇和环烷酮的分布。如T(o-Cl)PPCo催化O2氧化环烷烃过程中,T(p-Cl)PPCu的引入,使环戊烷和环己烷的转化率分别由1.67%上升到2.29%,3.88%上升4.41%,而环烷醇的选择性分别由11.16%上升到11.82%,39.98%上升到46.64%;T(p-Cl)PPZn的引入,环戊烷和环己烷的转化率分别由1.51%上升到2.07%,3.42%上升到4.17%,环烷醇的选择性无明显变化,而环烷酮的选择性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卟啉催化O2氧化环烷烃过程中,T(p-Cl)PPCu和T(p-Cl)PPZn的引入,可以催化环烷基过氧化氢转化为环烷醇。3.以Gaussian 03软件包,在B3LYP/6-31G(d)水平上,系统研究了金属卟啉催化O2氧化环烷烃过程中氧化中间产物环烷基过氧化物的转化过程。研究发现,环烷基过氧自由基与环烷烃进行分子间拔氢生成环烷基过氧化氢与环烷基,环烷基夺取环烷基过氧化氢的羟基生成环烷醇,环烷基过氧化氢变成环烷基氧自由基的过程,能垒最低,在量子化学计算层面上为环烷基过氧化物最可能的转化路径,该路径得到了动力学研究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环烷烃催化氧化过程中,氧化中间产物环烷基过氧化氢的转化路径和规律,即环烷烃C-H键氧化规律。

朱森[6](2019)在《吸附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其毒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VOCs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和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使得对低浓度VOCs的检测越来越重要。低浓度VOCs检测过程的关键在于对样品的采集,而其中的研究重点是选择合适的固体吸附剂,吸附剂一般具有吸附容量大、疏水性好、稳定性强以及易脱附等特点。本文分别选用活性炭、生物质材料和硅胶为原材料,利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吸附剂,使用相关表征手段分析改性前后材料的形貌结构与化学组分等方面的变化,并探究其在不同VOCs检测中的实际应用。以商业活性炭(AC)为原料,利用高温下硝酸蒸汽活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极性调控,当VHNO3:m活性炭为0.5 mL/g时,在160℃条件下活化5 h所得硝酸改性活性炭-3(AC-NA-3)性能最优,能实现对固定污染源中24种VOCs其中22种组分的检测,吸附/热脱附效果要优于商品化的AC,与Tenax检测效果相近。此外,AC-NA-3改善了AC对环境空气中8种苯系物吸附的差异性,且能够检测环境空气中35种VOCs组分。基于AC-NA-3能够检测不同种类VOCs,脱附率高且可重复使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以AC为基体材料,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进行简单浸渍处理,且硝酸铝溶液为0.5 mol/L时制得性能最优的氧化铝改性活性炭-0.5(2Al2O3/AC)。虽然BET结果显示2Al2O3/AC比表面积与孔径同比AC都有所下降,但由于Al2O3的负载,其对固定污染源中24种VOCs和环境空气中8种苯系物都表现出更好的吸附/热脱附性能,且能够用于检测环境空气中35种VOCs组分。此外,2Al2O3/AC展现了优异的测试用标准工作曲线(R2>0.99),高脱附率和循环性。以松塔为原料,经氮气氛700℃煅烧得生物质炭(PAC),经混酸处理并利用水热法在其表面设计合成具有微纳结构的Al2O3,得多孔性生物质炭复合氧化铝(PPAC@Al2O3)吸附剂材料。随着氧化铝的引入,PPAC@Al2O3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虽减小,但因PPAC@Al2O3材料性质优异及Al2O3自身优越的吸附性,提高了材料对于苯系物的吸附/热脱附性能,有7种组分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9,热脱附效率均大于98%,循环使用性好,实用性强。且对固定污染源种24种VOCs和环境空气中35种VOCs的检测性能都优于PAC。以普通廉价硅胶(SG)为原料,间苯二酚-甲醛树脂(RF)为碳源,在700℃氮气氛煅烧得硅-碳复合材料(SG@C)。随着碳元素的引入,导致SG@C表面的亲水基团相比SG减少,所制备的SG@C对8种苯系物各组分的吸附容量趋于均衡,热脱附率达97%以上,标准曲线R2>0.9,循环使用性能好。结果表明SG@C对在固定污染源中24种VOCs、环境空气35种VOCs以及8种苯系物的检测均存在一定的潜力。SG@C经过在空气氛500℃煅烧可重新获得SG材料,材料回收简单,且可多次循环利用。

袁少锋[7](2018)在《覆膜铁对食品特征风味化合物的吸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风味是食品最重要的品质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食品的选择,而包装材料对食品风味的吸附会严重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随着制罐新材料覆膜铁在包装领域开始应用,其对所包装食品的风味物质吸附情况就值得开始关注。本课题以覆膜铁材料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外部储存环境、模拟物类型以及风味分子特性等因素对覆膜铁吸附所包装食品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动力学模型,以期为覆膜铁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了37°C下,风味化合物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范围为21-35天。将八种食品特征风味化合物配制成的食品模拟物倒入覆膜铁材料制作的两片罐(DRD罐)中,密封保存,定期采用正己烷作为溶剂萃取吸附在材料中的风味物质,并通过气相色谱(GC)测定每种风味的吸附量。以上实验明确了具体实验装置、萃取方法和检测条件,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2.探究了超纯水、3%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和异辛烷四种不同类型的模拟物中风味化合物的吸附规律。发现脂肪类模拟物中的风味分子不会吸附在覆膜铁材料上;其它三种模拟物中风味分子的吸附量顺序为:水性模拟物>酒精类模拟物>酸性模拟物;柠檬醛在超纯水、3%乙酸溶液和10%乙醇溶液三种模拟物中均呈现最高的吸附量,分别为2.52μg/cm2,1.71μg/cm2,2.01μg/cm2。3.考察了灭菌过程、风味物质种类(化学结构)、初始浓度(100-1000 mg/kg)、pH值(3.0、5.0、7.0、9.0)和储存温度(4°C、20°C、37°C、50°C)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灭菌过程会明显加速风味物质在覆膜铁材料中吸附,且普通高温灭菌(0.3MPa,121°C,30 min)比巴氏灭菌(0.1 MPa,65°C,30 min)的吸附总量增加40%-150%;具有不同官能团的风味化合物在材料中的吸附量规律为:醛类>酮类>酯类,具有同种官能团的风味物质,其碳链的长短也会影响吸附量;覆膜铁材料对不同初始浓度的风味物质的吸附符合S型等温线,即低浓度时呈线性变化,高浓度时吸附量急剧增加;模拟物的pH值对柠檬醛的吸附影响较为明显,对其它风味分子的吸附影响不大;高温会促使风味分子的吸附速率加快、平衡时间缩短,吸附总量也会随之增加。4.基于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关于储存温度、风味物质浓度、储存时间的统一表征模型。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确定了扩散速率D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对比了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在表征吸附平衡量时的适用性,并在Freundlich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到了关于温度和风味物质浓度的吸附平衡量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统一表征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所选风味化合物在覆膜铁材料中的吸附量。

虎啸宇[8](2018)在《秦皇岛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生成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对人体健康也有着严重危害。而工业源是人为造成VOCs排放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因此对地区内的VOCs排放特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现场监测和现场调研的方法收集对秦皇岛市的609个工业企业VOCs活动水平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秦皇岛市工业VOCs排放特征,当地典型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和VOCs控制技术应用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秦皇岛市重点行业的VOCs最佳可行控制技术。通过排放因子法和直接监测法建立起秦皇岛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发现秦皇岛市工业VOCs年排放量为8420.07 t,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秦皇岛VOCs排放的主要区域,VOCs排放量为4120.51 t;排放量较多的行业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VOCs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总排放量的30.35%,14.42%;在工业不同排放源中,溶剂使用源排放的VOCs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通过研究秦皇岛市典型行业的VOCs排放特征,发现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VOCs排放表现出排放环节多、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排放形式多样、VOCs成分复杂、总体VOCs排放量大等特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VOCs排放表现出中高浓度的特点,风量较高,间歇排放的特点。机械设备制造业VOCs排放浓度波动范围较大,排放浓度较高,颗粒物含量高,表现出间歇排放的特点;玻璃行业的VOCs排放多来自无组织排放,VOCs排放表现出中低风量的特点,排放浓度较低,通常间歇式排放;塑料制品行业的VOCs浓度较低,风量较小,主要VOCs成分为苯系物,脂类,烯烃等,排放方式为间歇,有组织排放;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所排放的VOCs浓度较高,风量较小,排放速率相对较高,集中在20-30 g/h,排放的VOCs主要成分是苯系物,脂类,醇类和酮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VOCs排放浓度波动范围较大,排放浓度较高,颗粒物含量高,表现出间歇排放的特点。排放的VOCs成分复杂,以酮类、脂类和烷烃类为主。通过研究秦皇岛市VOCs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发现秦皇岛市工业企业大多采用吸附法作为VOCs处理技术,处理VOCs流量为2000-50000 m3/h。秦皇岛市工业企业VOCs排放浓度在1001000 mg/m3浓度范围内,秦皇岛市消减量较多的行业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何育苗[9](2016)在《环己酮中微量2-庚酮的吸附处理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环己酮装置所生产的环己酮成品存在杂质,后续工段需要对环己酮中杂质2-庚酮含量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采用分子筛吸附剂对环己酮成品进行吸附研究。分别考察了吸附剂类型、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环己酮中2-庚酮的吸附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吸附剂进行修饰改性处理,吸附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结果表明:采用经磷酸改性后的ZSM-5(100)分子筛为吸附剂,在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2 h,吸附剂与环己酮质量比为1∶50时,2-庚酮去除率达100%。

武丹风[10](2015)在《2-甲基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卷烟增香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和Paal-Knorr反应总共合成了14种2-甲基吡咯类化合物,其中有11种为新型吡咯类化合物,同时探讨了烷基化反应和酯化反应的最优条件,并通过1H NMR、13C NMR、IR和HRMS波谱方法对产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对代表化合物进行热裂解和卷烟加香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在碱性条件下,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分别与乙酰丙酮、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加热回流,反应后低温静置约24 h后,析出白色,抽滤,滤液用丙酮重结晶分别得到固体产物2a(2-甲基-3-乙酰基-5-1′2′3′4′-四羟基丁基吡咯)和2b(2-甲基-5-1′2′3′4′-四羟基丁基-3-吡咯甲酸乙酯)。用高碘酸钠作氧化剂,甲醇为溶剂,40℃温度下进行加热回流反应,以较高产率得到3a(2-甲基-3-乙酰基-5甲醛基吡咯)和3b(2-甲基-5-甲酰基-3-吡咯甲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以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化合物3a分别于溴代正戊烷、溴代异戊烷、溴代异丙烷、溴代异丁烷,化合物3b分别与溴代正戊烷、溴代异戊烷、溴代异丙烷、溴代异丁烷、溴代正丙烷进行烷基化反应,共生成了9种新型N-取代化合物。2.将化合物3b和苯胺,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保险粉适量,在油浴锅中电磁搅拌加热回流4h,温度65℃。过滤,蒸干,加无水甲醇重结晶得米黄色固体(6);之后用无水乙醇作溶剂,用NaBH4进行还原,在室温下搅拌8h。浓缩后加入乙酸乙酯及水,分出有机相。水层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酯层,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残余物用甲醇重结晶就可得到还原产物白色固体(7)。此路线一共合成2种新型的化合物。3.以2,5-已二酮和氨基酸为原料进行Paal-Knorr反应合成两个N-2,5-二甲基吡咯衍生物。以合成的N-2,5-二甲基吡咯亮氨酸、N-2,5-二甲基吡咯甘氨酸为原料,分别与苯甲醇和苯乙醇进行酯化反应,并比较了不同催化剂、不同溶剂和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优化出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以无水乙腈为溶剂,在DMAP/EDC体系中,室温条件下搅拌进行酯化反应。此路线一共合成了3个吡咯类化合物。4.化合物4a、4b、4c、4d、5a、5b、5c、5d、5e为代表,采用TG-DTG-DSC联用综合分析热分解动力学研究,研究了其质量失重变化规律;并以化合物4a、4b、4c、5b、5c、5d、6和7为代表进行了热裂解分析,分析研究了其在300℃、600℃和900℃的热裂解行为,探讨了其热裂解原理,分析鉴定显示,从裂解产物上分析,主要热解成分大多具有致香性,加入到香烟中,能够调顺卷烟本身的香气,增加香烟的可吸性。这些物质能改善卷烟吸味、赋予卷烟独特的香味。6与7香味物质占有的比例较小,但有害及其他杂质占有的比例较大。5.对于吡咯类化合物(4a,4b,4c,4d,5a,5b,5c,5d),各浓度烟气的香气量、香气质、细腻程度、柔和程度、圆润感、干燥感、余味均比对照有所改善,随添加浓度的增加,(4a,4b,4d,5a,5c,5d)杂气、刺激性有所增加。而(4c)吡咯衍生物类,在0.09‰用量范围内,香气量、香气质、杂气、透发性、细腻程度、圆润感、干燥感、余味等均较对照有明显的改善,对协调烟气的细腻性、醇和性和余味舒适性作用明显(图31)。(5b)当用量为0.06‰时,香气特征、特性均比对照有明显的改善,杂气和刺激性则随着用量的增加而有所下降,抽吸品质改善更加明显(图32)。而(6,7)整体加香效果不明显,添加处理有时反而会降低卷烟的抽吸品质。综合各项评吸结果,不同添加浓度处理相比较,配方烟丝的感官质量以化合物5b以0.06‰最好,4c以0.09‰最好。

二、绿色环保型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环保型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溯源及气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VOCs的简介
    1.4 VOCs分析与取样方法概述
        1.4.1 分析方法介绍
        1.4.2 预处理方法介绍
    1.5 橡胶行业VOCs的排放
        1.5.1 生胶
        1.5.2 填料
        1.5.3 助剂
        1.5.4 加工过程
        1.5.5 橡胶制品
    1.6 气味介绍
        1.6.1 气味物质的判定
        1.6.2 嗅阈值
        1.6.3 气味强度
    1.7 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7.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7.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配方
    2.3 实验所用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材料制备
        2.4.2 样品的前处理
        2.4.3 VOCs分析
        2.4.4 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2.4.5 气味评估
第三章 原材料中VOCs的鉴定以及溯源
    3.1 合成橡胶的VOCs成分分析
        3.1.1 氯化丁基橡胶中VOCs分析
        3.1.2 CSM橡胶中VOCs分析
    3.2 增粘树脂的VOCs成分分析
        3.2.1 SL1801树脂中VOCs分析
        3.2.2 T5600树脂中VOCs分析
        3.2.3 小结
    3.3 NR中VOCs的研究
        3.3.1 两种NR中VOCs的鉴定
        3.3.2 温度对天然橡胶中VOCs的影响
        3.3.3 不同硫化温度对天然橡胶中VOCs的影响
        3.3.4 NR中的气味物质
        3.3.5 小结
第四章 内衬层胶中VOCs的溯源及气味研究
    4.1 内衬层胶中的VOCs的鉴定及溯源
    4.2 低VOCs气密层胶的制备
    4.3 气密层胶中的气味物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中密度纤维板及其饰面板气味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气味检测方法
        1.2.1 感官嗅觉评价法
        1.2.2 GC-MS-O技术原理与方法
        1.2.3 GC-MS-O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木制材料及人造板气味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中密度纤维板素板气味化合物分析与气味释放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方案
        2.3.2 采样方法
        2.3.3 GC-MS-O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MDF素板气味化合物成分及来源分析
        2.4.2 板材厚度对MDF素板气味释放规律影响的分析
        2.4.3 环境因素对MDF素板气味释放规律影响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贴面中密度纤维板气味化合物分析与气味释放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贴面MDF气味化合物成分及来源分析
        3.4.2 板材厚度对贴面MDF气味释放规律的影响分析
        3.4.3 环境因素对贴面MDF气味释放规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涂饰中密度纤维板气味化合物分析与气味释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板材制备
        4.3.2 采样方法
        4.3.3 GC-MS-O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涂饰MDF气味化合物的成分及来源分析
        4.4.2 板材厚度对涂饰MDF气味释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中密度纤维板气味评价研究
    5.1 引言
    5.2 感官嗅觉评价法
    5.3 模糊综合评判法
        5.3.1 概念
        5.3.2 本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5.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5.4 试验材料与设备
        5.4.1 试验材料
        5.4.2 试验设备
    5.5 试验方法
    5.6 结果与分析
        5.6.1 MDF素板气味评价
        5.6.2 贴面MDF气味评价
        5.6.3 涂饰MDF气味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采后果蔬生理变化机制
        1.2.2 贮藏保鲜技术
        1.2.3 可食性膜包装材料
        1.2.4 单宁酸
        1.2.5 高分子膜透气性的调控及其在果蔬保鲜的应用
        1.2.6 生物可降解多孔微球
        1.2.7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保鲜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2.2.2 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的测定
        2.2.3 单因素实验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2.2.5 模型验证
        2.2.6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2 响应面优化配方
        2.3.3 回归模型的验证结果
        2.3.4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2.4 小结
3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3.2.2 贮藏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测定
        3.2.3 贮藏芒果的呼吸代谢测定
        3.2.4 贮藏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测定
        3.2.5 生物化学变化测定
        3.2.6 涂层特性的测试
        3.2.7 毒理性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变化
        3.3.2 芒果的呼吸代谢变化
        3.3.3 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变化
        3.3.4 芒果的生物化学变化分析
        3.3.5 涂层特性分析
        3.3.6 毒理性分析
    3.4 小结
4 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
        4.2.2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4.2.3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4.2.4 涂膜处理
        4.2.5 微观形貌表征
        4.2.6 粒径分析
        4.2.7 孔径结构表征
        4.2.8 薄膜厚度测试
        4.2.9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4.2.10 机械性能测试
        4.2.11 透光性测试
        4.2.12 毒理性测试
        4.2.13 抑菌性测试
        4.2.14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聚乳酸多孔微球制备的单因素分析
        4.3.2 优化后的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4.3.3 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析
        4.3.4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形貌及性能分析
        4.3.5 抑菌性分析
        4.3.6 毒理性分析
        4.3.7 涂层对橙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4.4 小结
5 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5.2.2 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5.2.3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5.2.4 涂膜处理
        5.2.5 单宁酸负载量的测定
        5.2.6 单宁酸与壳聚糖的作用力分析测定
        5.2.7 微观形貌表征
        5.2.8 粒径分析
        5.2.9 孔径结构表征
        5.2.10 薄膜厚度测试
        5.2.11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5.2.12 机械性能测试
        5.2.13 透光性测试
        5.2.14 毒理性测试
        5.2.15 抑菌性测试
        5.2.16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壳聚糖多孔微球制备的条件优化分析
        5.3.2 壳聚糖负载单宁酸的作用力及负载量分析
        5.3.3 多孔微球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5.3.4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形貌及性能分析
        5.3.5 抑菌性分析
        5.3.6 毒理性分析
        5.3.7 涂层对采后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手性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
        1.1.1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1.1.2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机理
        1.1.3 Baeyer-Villiger 氧化反应的特点
        1.1.4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中的氧化剂
        1.1.5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的催化体系
    1.2 手性离子液体
        1.2.1 手性卤代烷为手性源
        1.2.2 手性醇为手性源
        1.2.3 生物碱为手性源
        1.2.4 手性配体为手性源
        1.2.5 天然羟基酸为手性源
        1.2.6 氨基酸为手性源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4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5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反应研究
        2.5.1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2.5.2 反应结果的测定(内标法)
    2.6 结果与分析
        2.6.1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
        2.6.2 反应产物分析
        2.6.3 不同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2.6.4 反应条件的优化
        2.6.5 手性醇类离子型催化剂[(S)-(-)-2-MBE-Nimi-H]H_2PW_(12)O_(40)的循环使用
        2.6.6 [(S)-(-)-2-MBE-Nimi-H]H_2PW_(12)O_(40)对其它环酮的催化活性
        2.6.7 反应机理的探讨
    2.7 本章小结
3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4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3.5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反应研究
        3.5.1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3.5.2 GC的测试条件
        3.5.3 反应结果的测定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
        3.6.2 不同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3.6.3 反应条件的优化
        3.6.4 氨基酸类离子型催化剂[Pro-H]H_2PW_(12)O_(40)的循环使用
        3.6.5 [Pro-H]H_2PW_(12)O_(40)对其它环酮的催化活性
    3.7 本章小结
4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4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4.5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反应研究
        4.5.1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
        4.5.2 GC的测试条件
        4.5.3 反应结果的测定
    4.6 结果与分析
        4.6.1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
        4.6.2 不同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4.6.3 反应条件的优化
        4.6.4 手性胺/酰胺类离子型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4.6.5 [A-H][H_2SO_4]_2对其它环酮的催化活性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金属卟啉催化O2氧化环烷烃(C5-C8)C-H键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环烷烃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1.2.1 亚碘酰苯和二乙酰基碘苯
        1.2.2 t-丁基过氧化氢
        1.2.3 m-氯过氧苯甲酸
        1.2.4 高碘酸钠
        1.2.5 过氧化氢
        1.2.6 氧气
        1.2.7 其它氧化剂
        1.2.8 小结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预期目标
    1.8 研究计划
第二章 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卟啉的合成
        2.2.4 金属卟啉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卟啉及金属卟啉结构表征
        2.3.2 卟啉及金属卟啉紫外表征
        2.3.3 金属卟啉中心金属价态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氯代苯基)卟啉钴调控O_2氧化环烷烃(C_5-C_8)C-H键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
        3.2.4 环烷烃氧化产物的定性分析
        3.2.5 环烷烃氧化产物的气相定量分析
        3.2.6 环烷烃氧化产物的液相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属卟啉钴(Ⅱ)结构对环烷烃催化氧化的影响
        3.3.2 金属卟啉锰(Ⅱ)结构对环烷烃催化氧化的影响
        3.3.3 环烷烃结构对环烷烃C-H键氧化的影响
        3.3.4 金属卟啉钴(Ⅱ)/锰(Ⅱ)的结构优化
        3.3.5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的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金属卟啉调控O_2氧化环烷烃(C_5-C_8)C-H键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
        4.2.4 环烷烃氧化反应产物的定性分析
        4.2.5 环烷烃氧化反应产物的气相定量分析
        4.2.6 环烷烃氧化产物的液相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金属卟啉对环烷烃催化氧化的影响
        4.3.2 双金属卟啉配比对环烷烃催化氧化的影响
        4.3.3 环烷烃结构对环烷烃C-H键氧化的影响
        4.3.4 双金属卟啉调控环烷烃催化氧化的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C_5-C_8)C-H键的量子化学计算及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动力学研究
        5.2.4 环烷烃氧化产物的定性分析
        5.2.5 环烷烃氧化反应产物的气相定量分析
        5.2.6 环烷烃氧化产物的液相定量分析
    5.3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C-H键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5.3.1 环烷烃及环烷基过氧化氢量子化学参数研究
        5.3.2 环烷基过氧化氢(C_5-C_8)转化路径的研究
    5.4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C-H键的动力学研究
        5.4.1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C_5-C_6)动力学研究
        5.4.2 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醇(C_5-C_6)动力学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吸附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1.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分类
        1.2.2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与相关法规标准
    1.3 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
        1.3.1 国内外检测方法现状和趋势
        1.3.2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集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材料
        1.4.1 活性炭
        1.4.2 活性炭纤维
        1.4.3 生物质炭
        1.4.4 硅胶
        1.4.5 其他吸附剂
    1.5 VOCs吸附的影响因素
        1.5.1 吸附剂的影响
        1.5.2 吸附质的影响
        1.5.3 吸附条件的影响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与原料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吸附材料结构表征
        2.2.2 不同VOCs标准溶液的配制
        2.2.3 吸附管与标准样品的准备
        2.2.4 仪器条件的设置
        2.2.5 VOCs标准样品的检测
    2.3 检测结果分析方法
        2.3.1 定性分析
        2.3.2 标准曲线分析
        2.3.3 实用性分析
        2.3.4 脱附率与重复性分析
第三章 活性炭极性调控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吸附材料的制备
    3.3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3.3.1 吸附材料的形貌与结构
        3.3.2 吸附材料的表面化学组分
        3.3.3 吸附材料的表面积和孔隙率
    3.4 吸附材料对不同VOCs的检测应用分析
        3.4.1 对固定污染源24种VOCs的检测
        3.4.2 对环境空气8 种苯系物的检测
        3.4.3 对环境空气35种VOCs的检测
        3.4.4 脱附率和重复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铝改性商业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吸附材料的制备
    4.3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4.3.1 吸附材料的形貌与结构
        4.3.2 吸附剂的表面化学组分
        4.3.3 吸附剂的表面积和孔隙率
    4.4 吸附材料对不同VOCs的检测应用分析
        4.4.1 对固定污染源24种VOCs的检测
        4.4.2 对环境空气8 种苯系物的检测
        4.4.3 对环境空气35种VOCs的检测
        4.4.4 脱附率和重复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炭复合氧化铝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热脱附性能的探究
    5.1 引言
    5.2 吸附材料的制备
    5.3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5.3.1 吸附剂的形貌与结构
        5.3.2 吸附剂的表面化学组分
        5.3.3 吸附剂的表面积和孔隙率
    5.4 吸附材料对不同VOCs的检测应用分析
        5.4.1 对环境空气中8 种苯系物的检测
        5.4.2 对固定污染源24种VOCs的检测
        5.4.3 对环境空气35种VOCs的检测
        5.4.4 脱附率和重复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VOCs的吸附/热脱附性能探究
    6.1 引言
    6.2 吸附材料的制备
    6.3 吸附材料的表征分析
        6.3.1 吸附剂的形貌与结构
        6.3.2 吸附剂的表面化学组分
        6.3.3 吸附剂的表面积和孔隙率
    6.4 吸附材料对不同VOCs检测应用分析
        6.4.1 对环境空气8 种苯系物的检测
        6.4.2 对固定污染源24种VOCs的检测
        6.4.3 对环境空气中35种VOCs的检测
        6.4.4 脱附率和重复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覆膜铁对食品特征风味化合物的吸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覆膜铁材料概述
        1.1.1 覆膜铁的特性
        1.1.2 覆膜铁的生产工艺
        1.1.3 覆膜铁的应用前景
    1.2 包装材料与食品间的传质过程
    1.3 风味吸附的分析方法
        1.3.1 GC和GC-MS
        1.3.2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1.3.3 高真空重量法
        1.3.4 氧电极法
    1.4 影响风味吸附的因素
        1.4.1 风味分子自身特性
        1.4.2 包装材料的性质
        1.4.3 外部环境
    1.5 包装材料中风味物质的吸附规律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5.1 包装材料中风味物质吸附规律的研究
        1.5.2 包装材料中风味物质吸附的模型建立
    1.6 选题背景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 实验思路与操作流程
    2.3 食品模拟物的配制
    2.4 实验装置及储存条件
    2.5 风味物质的定量分析
        2.5.1 萃取方式
        2.5.2 气相色谱条件
        2.5.3 定量方法
    2.6 食品模拟物中风味物质的稳定性测试
    2.7 DRD罐的高温灭菌处理
    2.8 储存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2.9 风味物质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2.10 食品的PH值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试验对象和试验方法的确定
        3.1.1 风味物质的选择
        3.1.2 风味物质的解吸和条件优化
        3.1.3 风味物质的定量检测
    3.2 覆膜铁的风味化合物吸附过程研究
        3.2.1 水系模拟液中风味化合物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3.2.2 不同模拟液体系中风味化合物的吸附规律对比
        3.2.3 风味化合物在模拟体系中的稳定性
    3.3 风味物质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3.3.1 高温灭菌处理对风味吸附的影响
        3.3.2 储存温度对风味吸附的影响
        3.3.3 风味物质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3.3.4 食品的pH值对风味吸附的影响
        3.3.5 食品中不同种类风味物质对吸附的影响
    3.4 覆膜铁对食品风味物质吸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3.4.1 扩散理论
        3.4.2 模型假设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3.4.3 模型参数的确立
        3.4.4 模型的验证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秦皇岛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VOCs的产生特点与危害
        1.1.2 VOCs控制的相关环境标准、政策及法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排放量研究现状
        1.2.2 中国VOCs行业排放特征研究现状
    1.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秦皇岛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2.1 研究范围
        2.1.1 工业企业地理分布
        2.1.2 工业行业分类
        2.1.3 VOCs排放源划分
    2.2 数据来源
    2.3 排放清单估算方法
    2.4 排放因子
    2.5 工业源VOCs排放特征
        2.5.1 秦皇岛市工业VOCs地域分布特征
        2.5.2 秦皇岛市工业VOCs行业排放特征
    2.6 秦皇岛市工业源VOCs排放源特征
        2.6.1 产品生产源VOCs排放特征
        2.6.2 溶剂使用源VOCs排放特征
        2.6.3 其他排放源VOCs排放特征
    2.7 秦皇岛市不同行业VOCs排放特征分析
        2.7.1 不同行业VOCs排放气体流量分布
        2.7.2 不同行业VOCs排放浓度分布
        2.7.3 不同行业VOCs排放速率分布
    2.8 小结
第3章 秦皇岛市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3.1 典型行业的筛选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装置和方法
        3.2.2 实验室分析方法
    3.3 典型行业VOCs种类分析
    3.4 典型行业排放特征
        3.4.1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4.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4.3 机械设备制造业
        3.4.4 玻璃制造业
        3.4.5 塑料制品业
        3.4.6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4.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5 小结
第4章 秦皇岛市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技术应用状况
    4.1 工业VOCs控制技术介绍
    4.2 秦皇岛VOCs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4.3 秦皇岛VOCs控制技术应用状况分析
        4.3.1 不同VOCs处理技术所处理的气体流量分布
        4.3.2 不同VOCs处理技术所处理的气体浓度分布
        4.3.3 不同VOCs处理技术所处理的VOCs种类分布
        4.3.4 不同VOCs处理技术的行业应用状况
        4.3.5 影响VOCs控制技术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4.3.6 不同VOCs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分析
    4.4 秦皇岛重点行业VOCs最佳可行控制技术建议
    4.5 秦皇岛工业行业VOCs减排预测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环己酮中微量2-庚酮的吸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附剂类型对2-庚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硅铝比对2-庚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2.3 吸附温度对2-庚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2.4 吸附时间对2-庚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2.5 吸附剂用量对2-庚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2.6 不同改性剂处理对2-庚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10)2-甲基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卷烟增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吡咯类化合物的应用
        1.1.1 吡咯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1.2 吡咯类化合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1.3 吡咯类化合物在香精、香料方面的应用
        1.1.4 吡咯类化合物在日化方面的应用
        1.1.5 吡咯类化合物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1.6 吡咯类化合物在材料方面的应用
    1.2 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环化反应方法
        1.2.2 环转化反应方法
    1.3 吡咯类化合物香料的合成
        1.3.1 酰基化法
        1.3.2 甲氧基羰基化法
        1.3.3 Treibs法
        1.3.4 单铜与酸酐的反应
        1.3.5 N-取代腙催化合成
        1.3.6 DCC/DMAP法
        1.3.7 氮杂环丙烷环转化法
        1.3.8 亚硝化法
        1.3.9 其它方法
    1.4 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路线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反应监测及产物分析
        3.3.1 反应的检测
        3.3.2 产品的分析方法
    3.4 热重分析
    3.5 Py-GC/MS分析
    3.6 卷烟加香及评吸
    3.7 合成
        3.7.1 2 -甲基-3-乙酰基-5-1′2′3′4′-四羟基丁基吡咯(化合物2a)的合成
        3.7.2 2 -甲基-5-1′2′3′4′-四羟基丁基-3-吡咯甲酸乙酯(化合物2b)的合成
        3.7.3 2 -甲基-3-乙酰基-5-吡咯甲醛(化合物3a)的合成
        3.7.4 2 -甲基-5-甲酰基-3-吡咯甲酸乙酯(化合物3b)的合成
        3.7.5 N-取代吡咯类化合物(4a-5e)的合成
        3.7.6 吡咯类化合物(6-7)的合成
        3.7.7 N-取代吡咯衍生物化合物(8a-8b)的合成
        3.7.8 N-(2,5-二甲基吡咯)甘氨酸酯(9a-9b)的合成
        3.7.9 N-(2,5-二甲基吡咯)亮氨酸酯10a的合成
        3.7.10 合成产物结构式
4 结果与分析
    4.1 吡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1.1 酯化反应的选择
        4.1.2 不同溶剂对吡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的影响
        4.1.3 不同反应温度对吡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的影响
        4.1.4 不同反应时间对吡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的影响
        4.1.5 吡咯酯类化合物的图谱特征
    4.2 N-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 化合物6、7的合成及表征
    4.4 化合物的热重分析
        4.4.1 化合物4a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2 化合物4b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3 化合物4c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4 化合物4d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5 化合物5a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6 化合物5b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7 化合物5c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8 化合物5d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4.9 化合物5e的 TG-DTG-DSC的热重分析
    4.5 吡咯酯类化合物热裂解行为
        4.5.1 化合物4a的热裂解行为
        4.5.2 化合物4b的热裂解行为
        4.5.3 化合物4c的热裂解行为
        4.5.4 化合物5b的热裂解行为
        4.5.5 化合物5c的热裂解行为
        4.5.6 化合物5d的热裂解行为
        4.5.7 化合物6的热裂解行为
        4.5.8 化合物7的热裂解行为
    4.6 化合物的单料烟加香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酯化反应
    5.2 烷基化反应
    5.3 热重分析
    5.4 吡咯类化合物的热裂解及卷烟加香效果
6 论文创新点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附图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绿色环保型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橡胶复合材料中VOCs的溯源及气味研究[D]. 陈鑫.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中密度纤维板及其饰面板气味释放特性研究[D]. 董华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周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4]手性离子型催化剂催化环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研究[D]. 陈蕊蕊.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5]金属卟啉催化O2氧化环烷烃(C5-C8)C-H键规律的研究[D]. 张龙. 浙江工业大学, 2019
  • [6]吸附材料的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在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中的应用[D]. 朱森. 江苏大学, 2019(02)
  • [7]覆膜铁对食品特征风味化合物的吸附规律研究[D]. 袁少锋. 江南大学, 2018(01)
  • [8]秦皇岛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与控制技术应用现状分析[D]. 虎啸宇. 天津大学, 2018(04)
  • [9]环己酮中微量2-庚酮的吸附处理研究[J]. 何育苗. 能源化工, 2016(03)
  • [10]2-甲基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卷烟增香效应研究[D]. 武丹风. 河南农业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绿色环保涂料溶剂2-庚酮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