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机快速轻松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

用计算机快速轻松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

一、用计算机快速简便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莹[1](2021)在《基于本征模叠加相关滤光原理的光纤激光模式分解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光纤技术的发展,光纤的传输功率显着提升,高功率的光纤系统在军事、通信、制造等领域广泛应用。不过传输能量过高会引发光纤内的非线性效应,通常选择增大纤芯直径降低能量密度,但是会增加导波模式数量;除此之外,光束在多模光纤中传输时,多个导波模式之间有模式竞争、模式耦合;激光器的泵浦源、谐振腔使用寿命减少,及配套电路器件老化等问题,均会使出射光束的光束质量下降,进而对光学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光束质量因子M2和其他评价光束质量的参数,仅能选择性地反映激光束的传输情况或者聚焦程度,无法分析光束的模式特性。所以本文采取模式分解技术研究光纤激光的模式特性。论文首先分析光纤内的本征模式特性及光束衍射传输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公式推导验证基于相关滤波原理的模式分解技术的理论正确性。在仿真实现模式分解过程中,结合双步ABCD算法,可调节远场频谱面的抽样单元尺寸,提高光斑分辨率。采用液晶位相调制器作为相关滤波器,对光纤出射光束进行位相调制,使光纤内传输的本征模式在空间上相互分离;提出远场光强数据处理算法,将CCD的探测光强导入计算机中,结合算法操作后获得光强分布,依据该光强数据可计算光纤内本征模式的权重系数和模间相对位相;并且仿真分析离焦、焦移误差因素对模式分解结果的影响;搭建实验平台,实现模式分解,通过实验分析空间载频分量和离焦误差对模式分解的影响。以上工作内容是为了解决模式分解技术在仿真分析和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难题而开展,其中主要内容如下:1、将双步ABCD算法应用在模式分解的远场光斑分析中。由于傅里叶变换频谱面的采样率固定,在仿真时远场衍射光斑过于微小且集中以致无法分析;应用双步ABCD算法,可调节频谱面抽样单元尺寸,提高光斑分辨率,保证从光斑中选取光强数据的准确性,进而确保模式分解结果的准确性。2、选择液晶位相调制器完成位相调制,且提出远场光强数据处理算法共同实现模式分解。基于相关滤波原理可知,对光纤出射光束既有振幅调制和位相调制。液晶位相调制器调节位相,精准度高,其可编程的操作具有灵活性;提出远场光强数据算法,用算法处理光强数据模拟对光束振幅调制。仅位相调制可使光斑在频域相互分离,只有经过算法处理后的光强数据,才可被用于计算本征模式的相关参数。3、分析离焦、焦移影响因素对模式分解结果的影响。高阶高斯光束和高阶贝塞尔光束具有焦移的特性,仿真分析焦移误差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探测器的位置与几何焦点难免有离焦误差,通过仿真和实验得到,高阶模LP02模式受离焦的误差影响更大,而阶数更低阶的5个低阶模式,在相对离焦量-0.25%—0.25%范围内,模式分解结果误差率在10%以内。提出基于菲涅耳衍射的迭代寻焦算法,优化焦移误差。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对激光模式内容测量以及基于相关滤波原理的模式分解技术进行了展望,分析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秦振韬[2](2020)在《基于LCoS的双相位全息显示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三维显示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下,全息显示技术作为最有希望实现真正三维显示的技术之一,已经在医疗、军事、娱乐等等多个行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计算全息显示技术因其灵活可变、制作方便等优点,成为了研究者们对全息技术做进一步探索的热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不需要迭代运算的双相位全息(DPH)算法的优化研究。首先以标量衍射理论、LCoS成像原理和抽样定理等理论为基础,对DPH算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闪耀光栅相位因子、初始相位掩膜和频域光阑大小等实验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在恒定初始相位条件下,加入闪耀光栅因子配合频域滤波进行全息显示实验,消除了零级光斑对重建图像的影响。在DPH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种提高重建质量的算法。由于宏像素间的干扰是DPH算法的主要噪声来源之一,为了减弱该干扰,首先提出了通过分离全息图中的相邻宏像素、将子全息图时序播放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图像细节的恢复度。其次,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显示,提出了不会增加原算法复杂度的宏像素相位重排的方法。通过调整相邻宏像素的内部相位排布和初始相位信息,有效减小了相邻宏像素的杂散干扰,减小了散斑噪声并提高了重建图像的整体质量。最后,利用DPH算法计算过程简便、耗时短的优点,使用提出的宏像素相位重排法实现了实时的动态显示操作,并设计了简易GUI界面,证明了 DPH算法在动态显示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论文在结尾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一飞[3](2020)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胎儿体重预测模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分娩前通过孕妇及胎儿各项参数计算估计胎儿体重(estimated fetal weight,EFW)对正确评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确定分娩方式、降低产时并发症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临床使用较广泛的估计胎儿体重方法主要是超声为主的多参数估计,且主要基于国外孕产妇的数据,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和我国临床需求的准确程度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将估计胎儿体重的误差减小至产科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仍是函待解决的重大挑战。【研究方法】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在估计胎儿体重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均未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本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结合孕期产检的大数据,使用更为全面的孕妇生理参数和超声参数,进行更充分的特征选择筛选参数,建立了一种比较简便但同时又较传统方法更加准确和个性化的胎儿体重预测方法。【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在均方标准误(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上均显着优于传统公式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神经网络模型的RMSE为244.88g,较传统方法减小了误差约10.4%;总的准确率由传统方法的64.95%提高到70.43%,提高了5.48%。另外对比神经网络模型和传统公式估计胎儿体重误差的频数分布情况显示,神经网络法出现较大偏差(>500g)的情况显着较传统公式低,说明神经网络模型可能有助于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预测。在预测巨大儿方面神经网络模型也显着优于传统公式法,AUC分别为0.917和0.894。因经产妇之前历次分娩新生儿体重数据和本次妊娠胎儿体重相关性很高,本文也使用经产妇样本单独训练了EFW模型,结果较整体样本模型准确性更好。【结论】本研究使用了较大规模的样本和相对较少的预测参数,使模型更容易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的研究在将模型用于临床进行、外部验证的同时也可以继续对模型进行训练,继续提高模型的估计准确率。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成熟的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有很强的泛化性和通用性,在估计胎儿体重以及产科其他临床研究中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董少卿[5](2020)在《纳米材料结构化学发光表征新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电子、几何、表面结构决定其光电、催化等多种性能。为了更好的理解结构对纳米材料的影响作用,高效的纳米材料结构测定尤为重要。其中,表面结构与电子结构组成复杂、存在状态及不稳定,使其测定工作较为困难。目前,常用于测定纳米材料结构的表征方法包括X射线光电子能谱、电子顺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这些方法对环境和操作的要求较高,且检测也较为耗时,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简便、快速的表征手段用于纳米材料结构的测定。化学发光技术具有测定环境简单、操作简便和信号响应迅速等优势,从而能弥补上述表征方法的不足。本论文基于化学发光依赖于纳米材料结构的特性,建立了以过氧亚硝酸盐和丙醇为化学发光探针,分别快速筛查碳量子点表面氧态和贵金属纳米晶体晶面的化学发光表征方法。此外,基于纳米材料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主导的化学发光,建立了次氯酸化学发光选择性识别的方法,对解决活性氧筛选的盲目性具有指导意义。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碳量子点化学发光来源于较小能级分离的特性,建立了化学发光快速筛查碳量子点表面氧态的方法。通过调控硫元素在碳量子点中的掺杂含量,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表面氧态含量的碳量子点,并用于探究过氧亚硝酸盐-碳量子点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响应。结果表明,化学发光信号强度与C-O官能团相关的氧态含量成正比。氧态含量高的碳量子点中丰富的C-O官能团能够促进较小能隙的产生,并有利于自由基中间体向碳量子点的能级中注入电子/空穴,提高碳量子点化学发光的信号强度。过氧亚硝酸盐化学发光探针测得的硫掺杂碳量子点中C-O官能团相关的氧态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结果一致。通过化学发光检测磷掺杂碳量子点中的不同氧态,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说明可利用化学发光探针对不同类型纳米颗粒中的表面氧态进行筛查。(2)基于贵金属纳米晶体晶面依赖的催化发光特性,实现了对贵金属纳米晶体不同晶面的识别。将具有不同晶面的钯@金纳米晶体负载在水滑石中,并考察了晶面对丙醇诱导的催化发光的影响。氧分子在钯@金纳米晶体负载的水滑石表面被激活并参与催化氧化反应,使丙醇分子转化为激发态二氧化碳产生光发射。高指数晶面的钯@金纳米晶体由于表面大量负电荷的存在,能够促进晶面与丙醇之间的电子转移,从而产生更强的催化发光。根据丙醇诱导的催化发光信号与钯@金纳米晶体晶面指数变化成正相关性的现象,对其晶面进行了识别。通过该方法测定水滑石支撑的钯纳米晶体的不同晶面,验证其普适性。同时,基于线性判别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的传感阵列实现了钯@金纳米晶体样品中混合晶面的识别。(3)利用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与活性氧之间的氧化还原电势关系,实现了对次氯酸化学发光选择性的识别。在具有向金纳米团簇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注入空穴能力的活性氧中,羟基自由基和过氧亚硝酸盐的氧化可以使金纳米团簇表面金(Ⅰ)复合物配体中类多肽骨架发生断裂,进而造成能级结构的崩塌,仅能产生微弱的化学发光信号;次氯酸对金(Ⅰ)复合物配体类多肽骨架的侧边氧化能够保证金纳米团簇能级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化学发光反应过程中电子空穴的复合,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凸显出次氯酸在活性氧中的选择性。根据能级结构主导的化学发光机理,对具有与金纳米团簇相似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的纳米石墨烯氮化碳进行了化学发光活性氧选择性测定,其对次氯酸选择性的结果与金纳米团簇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该策略有助于解决活性氧筛选的盲目性问题。

傅志斌[6](2020)在《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坑工程向超大、超深方向发展,同时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更为复杂,对变形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基坑工程安全控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提高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的精度,探索新的稳定分析方法,是地质工程和岩土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今基础建设高速发展,密集市区基坑边坡垮塌事故频发,人民生命财产受到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基坑边坡稳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均采用静力平衡下的安全系数评判法。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思路,认为虽然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受力最不利的滑动面,但土体最大加速度对应的滑动面则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计算边坡土体的加速度比较方便,理论上对任何隔离体都可以计算加速度,所以对滑动面的适用性也更强。目前失稳加速度方法尚处于理论框架搭建阶段,应用公式尚未推导,也未应用于基坑工程实践。本文在分析传统边坡稳定分析理论、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现有工程规范标准和常用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公式基础上,引入失稳加速度指标评价边坡失稳的新思路,推导了多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基坑工程失稳加速度法稳定分析计算公式,创新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形成适用于土钉墙和排桩支护基坑的全套稳定分析新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探索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方法应用于工程实际。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基坑工程规范标准修订提供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坑工程稳定和基坑边坡变形密切相关,变形过大或加速发展经常是边坡失稳的前奏,应重视基坑边坡变形规律的研究。有限元模拟和工程实测经验都表明,开挖和填筑两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基坑边坡变形规律是不一样的,基坑稳定分析应考虑施工过程和土体应力路径的影响,注重基坑边坡变形的时空效应和变形失稳演化规律,只按照最终工况进行静力稳定分析很可能不能反映边坡真实的稳定和变形状况。2、传统的安全系数法是从静力学角度分析边坡稳定性,失稳加速度法是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对相同的安全系数而言,失稳加速度对应的临界滑动面可能是最先发生滑动的破坏面,从而可以更简明准确地判断边坡稳定性。对无黏性土边坡和黏性土边坡,都能严格的推导出失稳加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和Morgenstern-Price方法,均可计算失稳加速度。实际上,只要能够得到滑体相应的力,都可以计算失稳加速度,并不仅限于几种极限平衡分析法,也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滑动面上的应力,进而计算失稳加速度。3、边坡算例搜索得到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基本都是搜索得到的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或者差距很小。这说明在搜索最优解的过程中,分别以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大加速度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结果是非常接近的,证明了失稳角速度法进行稳定分析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可靠性。4、将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方法应用于土钉墙支护基坑和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不论是将土钉、锚杆作用力作用于最后土条上滑面处,还是均匀分布在土钉、锚杆穿过的土条中,两种方式计算的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加速度,与搜索可能滑动面的最大加速度都非常接近,这说明加速度方法与普通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最终在最为关注的失稳临界这一点上得以汇聚,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失稳加速度法用于基坑稳定分析的可靠性。5、论文建立了采用正交多项式来构造滑动面新方法。正交多项式的优异特性使得构造的滑动面形式简单,参数取值灵活。本文探索采用较为常见的5种正交多项式前5阶简单形式构造滑动面,与传统的滑动面构造方法相比,不仅能够保证滑动面的光滑性,而且能够大大减少自由度的个数。工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了它们的适用性。6、对比研究和计算分析表明,现有基坑规范和设计软件,将土钉或锚杆力作用在最后一个土条滑面上的处理方式,不仅计算得到的滑动面形状明显更陡,安全系数偏大,所得加速度的绝对值也会偏大,其原因在于计算安全系数时这种处理方式容易造成迭代计算的条间力不合理。将土钉、锚杆作用均匀分布在穿过的土条中计算时,计算结果显示滑动面较缓,形状更为合理。因此,土钉、锚杆对土体的抗滑作用不应按简单作用于最后土条的方式简单处理,将其作用均布到穿过的各土条上更为合理。建议这一问题可在今后的基坑规范修订中予以考虑。7、现有各种基坑规范对于锚杆预应力、微型桩、截水帷幕等对整体稳定的贡献考虑尚不清晰,计算时几乎均不计入抗滑力中,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这也是各规范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彭翕成[7](2020)在《基于点几何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与自动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解答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资源智能化,而不是简单的“电子化”。教育软件缺少智能性或智能化程度不高,导致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研发高智能的教育软件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智能解答是其中的核心技术。本文研究的几何自动推理属于智能解答的分支。通过文献梳理和调研,我们发现几何自动推理领域研究成果丰富,但已有推理算法对产生的证明是否足够简短易于理解掌握,其几何意义是否足够丰富易于揭示几何关系、发现新的定理,关注还不够。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推理算法,主要围绕两个目标努力,一是提高机器解答的可读性,实现“明证”(即一目了然的证明);二是更多地发现新的几何定理。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提出了点几何恒等式算法。在学习吴方法的基础上,用点几何运算方式简明地表示几何关系,并转化为向量多项式,通过待定系数法解方程,探寻能关联命题条件和结论关系的恒等式。生成的代数恒等式,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在数形之间架构了一座新的桥梁。此方法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给出的证明易于理解,读者需要的基础知识少,基本实现“明证”的目标。多数证明甚至比原题更简短,且清楚展现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因此既能由一题扩展到多题,还能从低维扩展到高维。二、提出了基于点几何恒等式的混合推理算法。为了更好地利用不同解答方法的优势,结合代数计算和搜索思想,提出两种挖掘隐藏关系的算法,大大扩展了恒等式方法的解题范围。对长期讨论的某些有序几何问题,给出简短的恒等式证明,指出命题成立的充要条件,并将命题多角度扩展;而以往的解决方案需要引入较多的新概念,复杂运算,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开发了点几何解答系统,针对可构图几何问题,能生成有详细步骤的可读证明,其中的遍历搜索功能与延伸作图功能相结合,可批量发现并证明几何定理,所发现的结论为恒等式算法提供补充。三、提出了向量方程消元算法。基于复数形式的欧拉公式,将几何关系转化成向量方程组,然后利用线性方程组的基础性质消去向量,从而抽取出含有边长和角度关系的系数矩阵,计算行列式并化简,调用消元法消去不感兴趣的变量,得到一些几何意义鲜明的关系式。这是将代数方法和不变量相结合的新思路。应用此方法研究一些经典几何图形,不但能重现经典结论,还能发现图形中蕴藏但前人疏漏的结论。此方法擅长发现和证明多项式形式的边角关系,这是以往研究所欠缺的。特别是对单个三角形的研究,能自动生成或强制生成大量三角恒等式。四、建立了一个几何题库。为检验算法的有效性,我们整理研究了 1000余例有代表性的几何问题。这些典型案例经本文算法处理之后,发现了许多新的结论,使得题目的内涵变得丰富,题目质量大大增强。有助于学生实行变式练习,加强巩固重点难点。为方便一线师生使用,我们基于题库出版了系列文章和着作,其中的题目,大部分来自人工收集,少部分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解答则几乎由机器完成,人只在其中增加少量连词和分析,使得读起来更加顺畅。而这些主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命题和解答,审稿人和读者都没察觉是机器所为,充分说明能被教育领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表明本文给出的机器解答,从某种程度上可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本文研究了基于点几何的自动推理方法,并指出它在数学教育上的种种应用,为基础数学教育内容的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此外,本文研究也引人思考,人类的解答未必最佳,计算机可能给出让人惊讶的解答。计算机给出解答甚至比题干还短,这看似“有悖”常识,但又引起思考,如何知识表示才能尽量简洁而又方便推理。知识的创新表示,要尽量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可能造成原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定位。

王艳昆[8](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位移区间预测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和稳定性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应用价值。机器学习作为目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方法,在各个行业均有所渗透,其也被逐步引入滑坡防治领域,大大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然而,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在滑坡位移确定性预测和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在滑坡位移区间预测和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应用有限。因此,本文以机器学习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在回归和聚类方面的优势,探索其在滑坡变形区间预测和稳定性评价上新的可能。首先根据滑坡变形的非线性特点,提出了三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滑坡变形区间预测模型,随后又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分别研究了库岸滑坡水力学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边坡临界滑面搜索、考虑滑面不确定性的滑坡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反演等稳定性分析问题,主要的研究原因、过程和结果叙述如下:(1)准确可靠的滑坡位移预测滑坡的早期预警非常重要,机器学习方法因其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而被广泛用于滑坡位移的确定性预测。然而,由于滑坡系统存在不确定性,传统的确定性预测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预测误差。为了量化确定性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小,提出了三种区间预测方法,即B-LSSVM、DS-LSSVM、DES-PSO-ELM,对滑坡位移进行区间预测,而不是确定性预测。BLSSVM方法计算过程是首先利用Bootstrap和LSSVM算法计算预测值的均值和模型方差,随后建立遗传算法优化的LSSVM模型对预测模型的偏差进行训练和预测,最后将预测模型的回归均值作为点预测值,位移的预测区间为预测均值、模型方差、噪声方差三者的和。DS-LSSVM方法是在原始LUBE方法框架下所提出的一种滑坡位移直接区间预测方法,该方法直接使用两个LSSVM模型来生成未来位移的上下边界,并通过DS算法最小化基于预测区间的适应度函数得到最佳模型参数。DES-PSO-ELM算法计算步骤为首先运用DES来预测累积滑坡位移数据的趋势项(线性分量),DES的预测残差表示非线性位移,然后采用集成的PSO-ELM方法构造非线性位移的预测区间,累积位移的最终预测区间通过将趋势位移预测值和非线性位移的预测区间相加得出。将这三种算法用于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树坪滑坡和谭家河滑坡的位移区间预测,并与已有算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2)水力参数是库岸滑坡地下水位计算的关键数据,对水库滑坡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水力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可为库岸滑坡地下水位计算模型参数选取提供量化依据。引入了一种新的全局敏感性方法PAWN,并首次对库岸堆积层滑坡水力参数进行了全局敏感性分析。以三峡库区典型的库岸堆积层滑坡树坪滑坡为例进行研究,首先采用超拉丁立方采样法对饱和渗透系数、饱和体积含水量、剩余体积含水量和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参数进行采样,然后采用非侵入有限元法将其赋值到有限元模型中进行批量的渗流计算。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采用PAWN方法计算了各水力参数的敏感度指标,划分了主要影响参数和非主要影响参数。全局敏感性结果对库岸滑坡现场调查和模型矫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展示的全局敏感性框架为类似滑坡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提供了参考。(3)基于强度折减的数值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只能提供一条剪切带而无法提供一条清晰的临界滑动面。广泛使用的可视化技术来定义临界滑动面容易受到主观判断,并且该方法在批处理分析和三维分析中效率低下。当斜坡破坏时,滑面两侧的位移将明显不同,据此现象提出了一种自动识别临界滑动面的方法。首先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节点位移自动分为两类,分别代表滑体和稳定体,其次基于Alpha-Shapes算法来提取滑体的边界点,随后通过点云集合之间的布尔运算得到分界面附近的散点,最后采用分段三次样条拟合方法对提取的散点进行拟合,得到光滑的二维临界滑动面。对于三维边坡,采用薄板光滑样条拟合技术对滑面进行拟合。以均质边坡、含软弱夹层边坡和树坪滑坡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先前关于滑坡抗剪强度参数的概率反分析的研究通常采用固定的滑动面,由于根据有限的观察结果推测出的滑动面位置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采用固定滑面进行参数概率反演可能会导致计算结果不可靠。基于贝叶斯定理,提出了考虑滑面不确定性的滑坡滑面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反分析的框架,并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求解贝叶斯推理中抗剪强度参数的后验分布。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建立了基于极限学习机的响应面函数来逼近抗剪强度参数与相应的安全系数和临界滑动面位置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已知实际抗剪强度参数和滑面的假想滑坡来验证所提方法以及对比所提出的方法和传统方法。研究了滑面测量误差和抗剪强度参数先验分布对概率反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忽略滑面不确定性的传统概率反分析所得的抗剪强度参数与实际值有较大偏差,且受抗剪强度参数先验均值的影响较大,所提方法反分析结果优于传统方法,且受抗剪强度参数先验分布的影响较小。滑动面测量误差越小,概率反分析精度越高。将该方法应用于树坪滑坡,所得反演结果位于试验值范围之内,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孙荣荣[9](2020)在《预应力锚杆支护多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工程建设的大力发展,预应力锚杆在基坑工程和边坡支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边坡支护工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边坡甚至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边坡的结构不同,岩土体物理特性不同,所引起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也不尽相同,故而相对应采取的支护方法也不相同。本文采用预应力锚杆对多级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具有造价低、施工简便、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在过去对边坡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中,往往都是单级边坡,边坡结构较为简单,但在实际的边坡工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多级边坡,以此来达到其稳定性的要求,所以应加强对多级边坡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本文基于对数螺旋破坏模式,运用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对多级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运用MATLAB编程对多级边坡安全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求解,同时结合工程实例采用FLAC 3D进行模型的建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边坡的几种典型的破坏模式,对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该结构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做出了说明。(2)在单级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数螺旋破坏模式,运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对多级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整理了该体系中的外功率和内能耗散率的计算公式,运用MATLAB语言对边坡的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并根据不同的c、?得出其相对应的稳定系数。(3)介绍了FLAC 3D的计算原理,并结合工程实例所给参数条件建立模型,得出该实际工程中多级边坡的安全系数及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4)分析锚杆间距、锚杆倾角、边坡平台宽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多级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将理论方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和FLAC 3D对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绘制影响因素和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例的结果相差不大,曲线趋势大体一致。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用计算机快速简便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计算机快速简便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征模叠加相关滤光原理的光纤激光模式分解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光束质量评价
        1.2.2 激光模式分解技术
        1.2.3 相关滤波器的发展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光纤内激光模式分析
    2.1 光纤内模式分析
        2.1.1 无源光纤内模式分析
        2.1.2 有源光纤内模式分析
    2.2 光束衍射传输
        2.2.1 衍射传输理论
        2.2.2 柯林斯公式
    2.3 像面抽样单元尺寸可变算法
        2.3.1 两步菲涅耳传输
        2.3.2 双步ABCD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相关滤波器的模式分解
    3.1 基于相关滤波原理的模式分解技术
    3.2 相关滤波器的实现方法
        3.2.1 计算机全息片
        3.2.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
    3.3 误差分析及优化
        3.3.1 离焦因素
        3.3.2 焦移因素
        3.3.3 焦移误差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式分解的仿真分析
    4.1 模式分解仿真结果
    4.2 离焦仿真分析
        4.2.1 数值积分
        4.2.2 基于双步ABCD算法
    4.3 焦移仿真分析
        4.3.1 LP模焦移误差
        4.3.2 HG模焦移误差
    4.4 计算机全息图编码及波前重现
        4.4.1 李威汉编码
        4.4.2 罗曼III型编码
    4.5 液晶位相调制器的仿真分析
        4.5.1 相息图及波前重现
        4.5.2 远场光强数据处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式分解实验研究
    5.1 实验关键器件介绍
        5.1.1 激光器和光纤性能参数
        5.1.2 液晶位相调制器
        5.1.3 CCD相机的性能参数
    5.2 搭建实验
        5.2.1 少模光纤光场
        5.2.2 模式分解光场
        5.2.3 空间载频分量实验分析
        5.2.4 离焦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LCoS的双相位全息显示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近年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全息图的分类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2 基于相位型LCoS的计算全息技术的相关理论
    2.1 标量衍射理论
        2.1.1 标量波动方程
        2.1.2 基尔霍夫衍射
        2.1.3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
    2.2 基于相位型LCoS的计算全息技术
        2.2.1 LCoS的成像原理
        2.2.2 抽样定理
        2.2.3 离散傅里叶变换
        2.2.4 计算全息技术
    2.3 小结
3 基于相位型LCoS的DPH全息显示及分析
    3.1 DPH算法的基础理论
    3.2 图像的重建与结果分析
        3.2.1 数值仿真
        3.2.2 光学实验
    3.3 相关影响因素的讨论
        3.3.1 闪耀光栅因子
        3.3.2 初始相位掩膜
        3.3.3 滤波器的尺寸
    3.4 小结
4 基于宏像素结构的DPH算法优化及动态显示
    4.1 基于宏像素分离的改进方法
        4.1.1 宏像素分离的理论
        4.1.2 显示效果及分析
    4.2 基于宏像素内相位重新排布的改进方法
        4.2.1 宏像素相位排布的优化
        4.2.2 显示效果及分析
    4.3 DPH动态显示
    4.4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胎儿体重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孕妇参数估计胎?体重
        1.1.2 产前超声影像学估计胎?体重
        1.1.3 其他?些与体重相关胎?超声指标
        1.1.4 体积测量法估计胎?体重
    1.2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估计胎儿体重领域的应用
        1.2.1 人工神经网络在胎儿体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
2 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预处理
        2.2.1 纳入参数
        2.2.2 除去异常值
        2.2.3 补全缺失值
        2.2.4 数据正规化
    2.3 特征选择
        2.3.1 LASSO回归
        2.3.2 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
        2.3.3 不依赖模型的贪婪算法(MODEL-FREE GREEDY,MFG)
    2.4 神经网络结构
    2.5 神经网络训练
    2.6 采用的参比方法
    2.7 评估估计准确程度的指标
    2.8 统计学处理
    2.9 伦理审查
3 结果
    3.1 模型特征选择及超参数设定
    3.2 神经网络模型及其他参考方法的误差和估计准确率
    3.3 根据经产妇特征参数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
    3.4 根据模型结果预测巨大儿
4 讨论及展望
    4.1 网络深度问题
    4.2 EFW误差的可能来源
        4.2.1 研究群体的混杂
        4.2.2 母亲和妊娠过程中因素的影响
        4.2.3 操作者偏倚
        4.2.4 操作流程和设备造成的误差
    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产科的应用前景
        4.3.1 进一步扩大样本群体
        4.3.2 进一步提高估计准确率
        4.3.3 图像等更多异质性数据的扩增
        4.3.4 在决定分娩方式中的进一步研究
        4.3.5 在孕期体重跟踪和胎儿生长发育监测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临床医学专业(4+4)学位论文要求

(5)纳米材料结构化学发光表征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结构
        1.2.1 纳米材料表面结构
        1.2.2 纳米材料的能带结构
    1.3 纳米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1.3.1 光谱技术
        1.3.2 电化学技术
        1.3.3 电子显微镜技术
        1.3.4 X-射线衍射(XRD)
        1.3.5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
    1.4 化学发光的概述
        1.4.1 化学发光的产生机理
        1.4.2 纳米材料结构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过氧亚硝酸盐诱导化学发光快速筛查碳量子点表面氧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活性氧溶液的配制
        2.2.4 硫或磷掺杂碳量子点的合成
        2.2.5 化学发光测试
        2.2.6 循环伏安测试
        2.2.7 表征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氧态依赖的过氧亚硝酸盐-碳量子点体系化学发光响应
        2.3.2 过氧亚硝酸盐-碳量子点体系的发光体研究
        2.3.3 氧态依赖的过氧亚硝酸盐-碳量子点体系化学发光机理研究
        2.3.4 过氧亚硝酸盐化学发光探针对碳量子点表面氧态的筛查
    2.4 结论
第三章 丙醇诱导催化发光快速识别贵金属晶体晶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合成具有不同晶面的钯@金纳米晶体
        3.2.4 合成具有不同晶面的钯纳米晶体
        3.2.5 碳酸根插层水滑石的制备
        3.2.6 水滑石支撑的贵金属纳米晶体复合材料的制备
        3.2.7 催化发光的测定
        3.2.8 表征手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依赖于晶面的丙醇催化发光响应
        3.3.2 依赖于晶面的丙醇催化发光机理
        3.3.3 丙醇催化发光对贵金属晶体晶面识别的普适性
        3.3.4 基于丙醇催化发光的贵金属晶体混合晶面的识别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纳米材料能级结构的化学发光及次氯酸化学发光选择性识别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谷胱甘肽修饰的金纳米团簇的制备
        4.2.4 纳米石墨烯氮化碳的制备
        4.2.5 活性氧溶液的配制
        4.2.6 化学发光测试
        4.2.7 循环伏安测试
        4.2.8 表征手段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纳米团簇对次氯酸的化学发光响应
        4.3.2 金纳米团簇-次氯酸体系的发光体研究
        4.3.3 基于能级结构的次氯酸化学发光选择性机理
        4.3.4 基于能级结构的次氯酸化学发光选择性识别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1.2.1 极限平衡法及应用现状
        1.2.2 极限分析方法及应用现状
        1.2.3 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现状
        1.2.4 滑动面搜索方法评述
        1.2.5 简要评析
    1.3 基于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基本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
第二章 基坑边坡变形特点研究与规范计算方法分析
    2.1 引言
    2.2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2.2.1 基坑变形的宽度效应及支护优化设计
        2.2.2 弹性模量影响
        2.2.3 泊松比影响
    2.3 现行规范标准稳定分析方法分析
    2.4 基坑工程设计软件稳定分析算法比较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的稳定分析与滑动面构造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法基本理论
    3.3 土坡失稳加速度稳定分析公式推导
    3.4 正交多项式构造滑动面新方法研究
    3.5 本文所用滑动面搜索方法
    3.6 工程算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土钉墙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4.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简介
    4.2 基于瑞典条分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4.3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4.4 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土钉作用加速度法计算研究
    4.5 工程算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失稳加速度排桩支护稳定计算方法研究
    5.1 排桩基坑支护技术简介
    5.2 悬臂桩和桩锚支护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5.3 内支撑体系加速度法计算方法
    5.4 主要计算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1 土钉墙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2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点几何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与自动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几何推理的代表性方法
        1.2.2 几何推理的可读性研究
        1.2.3 几何定理自动发现
    1.3 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几何题的题意理解
    2.2 吴方法理论与实例
    2.3 教育数学与点几何
    2.4 实验平台Mathematica
第三章 基于点几何的恒等式算法
    3.1 几何命题代数化
        3.1.1 几何知识的重新表示
        3.1.2 点几何基本几何关系构造
    3.2 基于恒等式的命题证明算法和示例
        3.2.1 点几何恒等式算法
        3.2.2 点几何恒等式算法的补充:引入参数
        3.2.3 点几何恒等式算法的补充:引入复数
        3.2.4 点几何恒等式与向量方法的转换算法
        3.2.5 恒等式的解读和一题多解
    3.3 教育应用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点几何恒等式的混合推理算法
    4.1 命题真假判定
    4.2 点几何恒等式搜索算法
        4.2.1 搜索条件的恒等式算法
        4.2.2 教育应用案例
    4.3 点几何解答系统
        4.3.1 基本函数
        4.3.2 扩展函数
        4.3.3 教育应用案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向量方程的消元算法
    5.1 研究背景
    5.2 向量方程消元算法
    5.3 教育应用案例
        5.3.1 经典案例再探究
        5.3.2 自动发现多种情况
        5.3.3 自动发现逆命题
        5.3.4 强制法打磨生成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算法测试与比较
    6.2 主要工作和创新
    6.3 教育应用与思考
    6.4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吴方法的实质是恒等式
附录2 访谈提纲和测试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位移区间预测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变形预测
        1.2.2 库岸滑坡地下水渗流分析
        1.2.3 滑坡参数反演
        1.2.4 边坡滑面搜索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BOOTSTRAP与 LSSVM的滑坡位移区间预测
    2.1 方法原理
        2.1.1 预测区间公式
        2.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2.1.3 Bootstrap算法
        2.1.4 预测区间构建步骤
        2.1.5 评价指标
    2.2 实例分析
        2.2.1 工程地质条件
        2.2.2 变形特征
        2.2.3 诱发因素分析
        2.2.4 区间预测过程
        2.2.5 预测结果与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DS-LSSVM的滑坡位移直接区间预测
    3.1 方法原理
        3.1.1 差分搜索算法
        3.1.2 LUBE方法
        3.1.3 算法流程
    3.2 实例分析
        3.2.1 工程地质条件
        3.2.2 变形特征
        3.2.3 诱发因素分析
    3.3 预测结果与对比分析
        3.3.1 预测过程
        3.3.2 结果分析
        3.3.3 对比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DES与 ELM的滑坡位移区间预测
    4.1 方法原理
        4.1.1 位移时间序列分解
        4.1.2 最大互信息系数
        4.1.3 双指数平滑法
        4.1.4 极限学习机
        4.1.5 粒子群优化算法
        4.1.6 算法步骤
    4.2 实例分析
        4.2.1 树坪滑坡简介
        4.2.2 训练过程
        4.2.3 计算结果和对比分析
        4.2.4 方法应用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库岸堆积层滑坡水力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1 方法原理
        5.1.1 边坡渗流分析有限元框架
        5.1.2 PAWN方法
        5.1.3 有限元模型的非侵入计算
        5.1.4 GSA步骤
    5.2 实例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
        5.2.2 输入变量范围确定
        5.2.3 水库蓄水
        5.2.4 水位下降
    5.3 基于PSO-KELM响应面模型的GSA
        5.3.1 计算步骤
        5.3.2 计算结果
    5.4 ks范围对SI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聚类和ALPHA-SHAPES算法的滑坡滑面自动分割
    6.1 方法原理
        6.1.1 k均值聚类算法
        6.1.2 Alpha-Shapes算法
        6.1.3 所提算法实现步骤
    6.2 方法验证
        6.2.1 均质边坡
        6.2.2 含软弱夹层边坡
    6.3 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考虑滑面不确定性的抗剪强度概率反演
    7.1 方法原理
        7.1.1 基于贝叶斯更新的参数概率反演
        7.1.2 预测模型函数
        7.1.3 概率反分析步骤
    7.2 方法验证
        7.2.1 边坡条件
        7.2.2 工况设置
        7.2.3 计算过程
        7.2.4 计算结果
    7.3 先验分布的影响
        7.3.1 固定滑面
        7.3.2 考虑滑面不确定性
    7.4 实例分析
        7.4.1 滑体渗透系数反演
        7.4.2 滑带抗剪强度参数概率反演
    7.5 讨论
    7.6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预应力锚杆支护多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1.2.2 边坡稳定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及设计方法
    2.1 边坡破坏模式的分类
    2.2 预应力锚杆的简介
        2.2.1 锚杆的分类
        2.2.2 预应力锚杆的组成
        2.2.3 预应力锚杆的支护原理
        2.2.4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优点
    2.3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应用范围与局限性
        2.3.1 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应用范围
        2.3.2 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3.1 塑性极限分析基本理论
        3.1.1 理想刚塑性体的假定
        3.1.2 库伦屈服准则
        3.1.3 流动法则
        3.1.4 极限分析上限法
    3.2 单级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
    3.3 多级预应力锚杆的稳定性分析
        3.3.1 基本假定
        3.3.2 多级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破坏机构
        3.3.3 外力做功的功率
        3.3.4 滑裂面上的能量耗散率
        3.3.5 边坡稳定系数的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级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的力学性能模拟
    4.1 工程概况
    4.2 FLAC3D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流程
        4.2.1 FLAC3D的计算原理
        4.2.2 FLAC3D的计算流程
    4.3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设计参数对边坡影响规律的分析
        4.5.1 锚杆间距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2 锚杆倾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3 边坡平台宽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4.5.4 粘聚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5.5 内摩擦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四、用计算机快速简便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征模叠加相关滤光原理的光纤激光模式分解技术[D]. 张玉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3)
  • [2]基于LCoS的双相位全息显示优化方法研究[D]. 秦振韬. 浙江大学, 2020(02)
  • [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胎儿体重预测模型[D]. 王一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纳米材料结构化学发光表征新方法的研究[D]. 董少卿.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失稳加速度的支护基坑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傅志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基于点几何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与自动发现[D]. 彭翕成.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位移区间预测与稳定性分析[D]. 王艳昆.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9]预应力锚杆支护多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D]. 孙荣荣.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用计算机快速轻松地实现复杂的公式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