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比研究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比研究

一、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增龙,周会爽,郑冬瑞,佟志华[1](2009)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进展》文中认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严重且愈后不良的重性精神疾病。在抗精神病药物问世之前,精神病医院住满了被认为是无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们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无法治愈的。上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问世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是并非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都能得到治愈或

刘欣[2](2008)在《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疾病,病因尚未阐明,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在精神分裂症早期使用合适的抗精神病药,可以缓解症状,延缓发作,改善预后,减少复发。目前以利培酮和氯氮平为代表的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相对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锥体外系症状较轻,患者耐受性好,依从性好。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19982008年国内外关于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文献823篇,按所制定的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23篇。根据Jadad量表的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结果指标合并统计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通过森林图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检验;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及PANSS量表各项得分无明显差异,证实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与目前大家一致认可的氯氮平没有差异;利培酮治疗后BPRS总分低于氯氮平,提示利培酮治疗的有效过程可能比氯氮平持续更长的时间;利培酮组失眠、震颤和肌紧张的发生率高于氯氮平组,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均轻于氯氮平组;利培酮与氯氮平均可引起患者血脂和血糖升高,但氯氮平对血脂和血糖的作用强于利培酮。

谢根生,项爱萍[3](2008)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

刘炳文,葛燕,李彦[4](2007)在《利培酮联合用药的国内研究概况》文中指出

黄继忠,张明园[5](2005)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评价(二)》文中提出

罗爱民,张婷婷,田静[6](2022)在《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1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氯氮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利培酮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42%(χ2=3.971,P=0.046)。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一般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各项SD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婚姻职能、职业和工作、社会性退缩、父母职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家庭与职能、家庭内活动、家庭外活动、责任与计划、个人生活自理、兴趣与关心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一定效果,但利培酮总有效率高于氯氮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程度较明显,还可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精神状况。

张春銮[7](2020)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抗精神病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从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氯丙嗪、氟哌啶醇到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氯氮平、奥氮平和利培酮等,药物的副作用一直备受关注,其中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的静脉栓塞。虽然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物和静脉栓塞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结果不一致。血小板过度活化聚集是血栓形成及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激活血小板聚集的生理性激动剂包括二磷酸腺苷(ADP)、胶原、5-羟色胺(5-HT)等。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体内和体外抗精神病药在不同激动剂诱导下对血小板聚集活化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抗精神病药与静脉血栓之间的关系提供方向,协助临床更合理的用药。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参照人体血药浓度范围,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五种抗精神病药分别是氯氮平4μg·ml-1、8μg·ml-1、10μg·ml-1(终浓度:276 ng·ml-1、552 ng·ml-1、690 ng·ml-1),奥氮平0.3μg·ml-1、0.6μg·ml-1、1.2μg·ml-1(终浓度:21 ng·ml-1、42 ng·ml-1、83 ng·ml-1),利培酮0.3μg·ml-1、0.6μg·ml-1、1.2μg·ml-1(终浓度:21 ng·ml-1、42 ng·ml-1、83 ng·ml-1),喹硫平2μg·ml-1、4μg·ml-1、8μg·ml-1(终浓度:138 ng·ml-1、276 ng·ml-1、552 ng·ml-1)和阿立哌唑2μg·ml-1、4μg·ml-1、8μg·ml-1(终浓度:138 ng·ml-1、276 ng·ml-1、552 ng·ml-1)分别预孵育血小板,利用血小板激活剂ADP、胶原、5-HT和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聚集,使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和P选择素的释放情况,观察抗精神病药对血小板聚集活化功能的影响;利用血小板激活剂ADP、胶原、5-HT和肾上腺素体外诱导血小板聚集,探究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不同抗精神病药分别体外孵育兔血小板,使用ADP(8.54 mg·L-1)诱导聚集后:4μg·ml-1、10μg·ml-1(终浓度:276 ng·ml-1、690 ng·ml-1)氯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μg·ml-1(终浓度:552 ng·ml-1)氯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抑制率为20.2%;0.3μg·ml-1、0.6μg·ml-1(终浓度:21 ng·ml-1、42 ng·ml-1)奥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μg·ml-1(终浓度:83 ng·ml-1)奥氮平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抑制率为15.0%;0.6μg·ml-1(终浓度:42 ng·ml-1)利培酮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μg·ml-1、1.2μg·ml-1(终浓度:21 ng·ml-1、83 ng·ml-1)利培酮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分别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抑制率分别为22.1%和20.5%;2μg·ml-1、4μg·ml-1、8μg·ml-1(终浓度:138 ng·ml-1、276 ng·ml-1、552 ng·ml-1)喹硫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μg·ml-1、4μg·ml-1、8μg·ml-1(终浓度:138 ng·ml-1、276 ng·ml-1、552 ng·ml-1)阿立哌唑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抗精神病药分别体外孵育兔血小板,使用5-HT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25μg·ml-1、5-HT:14.25μg·ml-1)复合诱导聚集后:4μg·ml-1(终浓度:276 ng·ml-1)氯氮平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μg·ml-1(终浓度:552 ng·ml-1)氯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抑制率为47.5%,10μg·ml-1(终浓度:690 ng·ml-1)氯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抑制率为51.2%。0.3μg·ml-1、0.6μg·ml-1(终浓度:21 ng·ml-1、42 ng·ml-1)奥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μg·ml-1(终浓度:83 ng·ml-1)奥氮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抑制率分别为69.7%、73.4%、80.2%;0.3μg·ml-1(终浓度:21 ng·ml-1)利培酮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μg·ml-1、1.2μg·ml-1(终浓度:42 ng·ml-1、83 ng·ml-1)利培酮血小板聚集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聚集抑制率分别为88.2%和91.7%。2μg·ml-1、4μg·ml-1、8μg·ml-1(终浓度:138 ng·ml-1、276 ng·ml-1、552 ng·ml-1)喹硫平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μg·ml-1、4μg·ml-1、8μg·ml-1(终浓度:138 ng·ml-1、276 ng·ml-1、552 ng·ml-1)阿立哌唑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体内连续28天腹腔注射氯氮平后,使用ADP(4.27 mg·L-1)诱导血小板聚集,与对照组相比,高、中、低氯氮平组血小板在ADP诱导下的最大聚集率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体外孵育4μg·ml-1、8μg·ml-1、10μg·ml-1(终浓度:276 ng·ml-1、552 ng·ml-1、690ng·ml-1)氯氮平组对人血小板的数量、GPⅡb-Ⅲa的表达和P选择素的释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μg·ml-1、0.6μg·ml-1、1.2μg·ml-1(终浓度:21 ng·ml-1、42 ng·ml-1、83 ng·ml-1)奥氮平组对人血小板的数量、GPⅡb-Ⅲa的表达和P选择素的释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μg·ml-1、0.6μg·ml-1、1.2μg·ml-1(终浓度:21 ng·ml-1、42 ng·ml-1、83 ng·ml-1)利培酮组对人血小板的数量、GPⅡb-Ⅲa的表达和P选择素的释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氯氮平、奥氮平以及利培酮在研究范围内对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对其无影响。2、氯氮平、奥氮平以及利培酮在研究范围内对5-HT和肾上腺素复合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喹硫平和阿立哌唑对其无影响。3、氯氮平长期给药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无影响。4、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对人血小板的数量、GPⅡb-Ⅲa的表达和P选择素的释放无影响。

郑财济[8](2020)在《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测定血栓形成的相关指标:血栓前体蛋白(Tp P)、P选择素(s P)、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一氧化氮(NO),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用药组治疗前后、病程≥5年组以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阐明精神分裂症疾病进程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血栓形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或病区住院的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首发病例组,选取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同期在院治疗作为慢性病例组。同时以首发病例组年龄、性别作为匹配,从深圳市康宁医院职工中筛选出无精神疾病且直系血亲中无精神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在入组后的第二日凌晨进行空腹静脉血的采集,由检验科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四项、血糖及血脂等指标,另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入组对象的血栓前体蛋白、P选择素、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一氧化氮等指标。首发病例组入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逐渐增至有效剂量。治疗4周后也进行相关指标测定。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健康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病例组治疗前、后各参数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以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采用例数所占百分比表示。结果1、首发病例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比值中位数(15.61、2.78、89.35、28.61和3.12)高于健康对照组(5.59、1.18、50.70、15.69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病例组血浆t-PA和v WF中位数(9.59和383.18)低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0.20和40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治疗后组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中位数(10.54、1.87、68.16、5.83和291.0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89.35、9.59和38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和D-二聚体中位数(21.99和300.00)低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28.61和340.00),病例治疗后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3.47)高于首发病例组中位数(3.12),无统计学差异(p>0.05)。3、慢性病例组Tp P、s P、D-D、NO和PAI-1中位数(13.13、2.53、270、83.16和25.78)低于首发病例组(15.61、2.78、340、89.35和28.61);慢性病例组t-PA和v WF中位数(12.34和471.45)高于首发病例组(9.59和383.18),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首发病例组比值(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病例组Tp P、NO和PAI-1中位数(13.13、83.16和25.78)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0.54、68.16和21.99);慢性病例组血浆D-D中位数(270)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00),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病例组s P、t-PA和v WF中位数(2.53、12.34和471.45)高于病例治疗后组(1.87、5.83和291.08);慢性病例组血浆PAI-1/t-PA比值中位数(2.32)低于病例治疗后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健康组相比,精神分裂症首发未经治疗组血浆Tp P、s P、NO、PAI-1和PAI-1/t-PA含量升高,提示疾病本身会导致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变化。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短期治疗后,血浆Tp P、s P、NO、t-PA和v WF降低,提示短期抗精神病药治疗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3、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后血浆s P、t-PA和v WF高于病例组治疗后,提示疾病病程和药物治疗都会影响血栓形成相关指标水平。

李旋[9](2020)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序贯治疗试验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优选治疗方案以及首次治疗抵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优选序贯治疗方案。方法本项目基于序贯多任务随机试验(Sequential Multiple AssignmentRandomized Trial,SMART)设计,以首发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包含2个急性期治疗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为首发精神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入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五种常用抗精神病口服药物: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阿立哌唑或奋乃静,进行为期8周的急性期治疗,治疗无效患者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首次治疗抵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患者随机接受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阿立哌唑或氯氮平(第一阶段使用过药物除外)治疗,进行为期8周的急性期治疗。应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精神病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linician-Rated Dimensions of PsychosisSymptom severity,CRDPS),卡尔加里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impression scale,CGI)评估精神症状及其变化;应用Barnes静坐不能量表(The Barnes Akathisia Scale,BAS),Simpson-Angus量表(Simpson-Angus 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 Scale,SAS),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及亚利桑那性体验量表(Arizona Sexual Experiences Scale,ASEX)评估不良反应;应用UCSD基于任务表现的社会技能评估-简明版(The Universityof California,San Diego(UCSD)Performance-based SkillsAssessment-Brief,UPSA-B)评估社会功能,应用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估认知功能,应用Heinirich生活质量量表(Heinirich Quality of life Scale,HRQOL)评估生活质量,应用用药满意度问卷(Medication 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MSQ)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主观舒适度(SubjectiveWell-being under Neuroleptics,SWN)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及接受度。结果本论文为SMART-CAT项目的报告。(1)共遴选76例被试,65例患者正式入组第一阶段,54例患者完成第一阶段(奥氮平组16例,利培酮组9例,氨磺必利组13例,阿立哌唑组7例,奋乃静组9例),总有效率为53.7%±6.8%(29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奥氮平组的有效率为56.2%±12.4%(9例有效,利培酮组的有效率为66.7%±15.7%(6例),氨磺必利组的有效率为53.8%±13.8%(7例),阿立哌唑组的有效率为42.9%±18.7%(3例),奋乃静组的有效率为44.4%±16.5%(4例)。(2)16例首次治疗抵抗患者进入第二阶段,14例患者完成第二阶段(奥氮平组3例,利培酮组6例,氨磺必利组3例,氯氮平组2例),总有效率为78.6%±11.0%(11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奥氮平组的有效率为100%(3例),利培酮组的有效率为83.3%±16.7%(5例),氨磺必利组的有效率为66.7%±33.3%(2例),氯氮平组的有效率为50.0%±50.0%(1例)。结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氨磺必利及阿立哌唑)及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对中国首发精神病患者的急性期疗效与国际类似。虽然本研究初步发现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首次治疗抵抗患者仍有较好疗效,但目前样本量较少,需要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谢锐君[10](2019)在《超声评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结合体重和糖脂代谢指标以及心电图的变化,主要利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心脏损害提供指标和依据。方法:纳入2017年09月至2019年3月入住本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112例为研究对象,按服药时间分短期服用(2个月)和长期服用(1年),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短期服药共纳入69例,按药物类别不同分利培酮组(20例)、奥氮平组(23例)、齐拉西酮组(14例)、氯氮平组(12例)共四组,选择健康人群25例为对照组;长期服药组纳入38例,为连续服用药物1年患者(持续服药1年,上述四种药物可相互切换使用,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不限),选择健康人群35例为对照组。用药前比较入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心脏功能,用药后对比患者体重、糖脂代谢指标、心电图、心脏大小、功能和心肌应变参数与用药前有无差异。结果:1.评估短期(2个月)用药对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1)用药前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体重及糖脂代谢指标比较:氯氮平、奥氮平和利培酮组用药后体重、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均高于用药前(P<0.05),齐拉西酮组用药后各上述检测指标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心电图变化: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和齐拉西酮组用药后心电图总异常发生率为(27.5%)。四组组间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常规心脏超声参数及2D-STI参数的比较:四组在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左室整体圆周应变(GCs)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评估长期(1年)用药对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1)用药前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及糖脂代谢指标比较:体重、FPG、TG和TC均较用药前升高(P<0.05)。(3)心电图变化:心电图总异常率为28.9%。长期服药患者与短期服药患者(四组患者合计)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常规心脏超声参数及2D-STI参数的比较:用药后E/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D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变参数中GLs下降(P<0.05),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短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增重、血糖、血脂升高及增加心电图异常率等副作用,尚未造成超声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的改变,提示在定期检测各项指标前提下,可以安全使用。2、长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在左心结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未发生明显变化时,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已可检测到左心舒张及长轴收缩功能指标降低,可为临床早期干预、防止心功能进一步损害,提供客观定量的信息。

二、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
        1.1.1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及临床类型
        1.1.2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1.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1.1.4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
    1.2 循证医学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纳入标准
        2.2.1 研究设计类型
        2.2.2 研究对象
        2.2.3 干预措施
        2.2.4 研究结局和判效指标
        2.2.5 排除标准
    2.3 文章的筛选
    2.4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2.5 数据的提取
    2.6 合并统计量及数据处理
        2.6.1 异质性检验和效应模型
        2.6.2 合并统计量检验
    2.7 敏感性分析
    2.8 发表偏倚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原始资料的描述
        3.1.1 文献检索及提取结果
        3.1.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3.2 治疗效果的评价
        3.2.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总有效率比较
        3.2.2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显效率比较
        3.2.3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痊愈率比较
        3.2.4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PANSS 量表各项得分比较
        3.2.5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BPRS 量表总分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3.3.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比较
        3.3.2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4.2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性
        4.2.1 不良反应发生率合并结果分析
        4.2.2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患者血脂的影响分析
        4.2.3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患者血糖的影响分析
    4.3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4.3.1 纳入文献及其质量
        4.3.2 发表偏倚
    4.4 Meta 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4)利培酮联合用药的国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与抗精神病药联用
        3.1.1 联用氯氮平
        3.1.2 联用舒必利
        3.1.3 联用氟哌啶醇
        3.1.4 联用氯丙嗪
    3.2 与心境稳定药联用
        3.2.1 联用碳酸锂
        3.2.2 联用丙戊酸钠
        3.2.3 联用卡马西平
    3.3 与抗抑郁药联用
        3.3.1 联用氟西汀
        3.3.2 联用帕罗西汀
        3.3.3 联用阿米替林
        3.3.4 联用氯丙米嗪
        3.3.5 联用西酞普兰
        3.3.6 联用丁螺环酮
        3.3.7 联用文拉法辛
        3.3.8 联用舍曲林
        3.3.9 联用米氮平
    3.4 与抗焦虑药联用
4 讨论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评价(二)(论文提纲范文)

3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临床应用评价
    3.1 氯氮平 (clozapine)
    3.2 奥氮平 (olanzapine)
    3.3 奎硫平 (quetiapine)
    3.4 利培酮 (risperidone)
    3.5 齐拉西酮 (ziprasidone)
    3.6 舍吲哚 (sertindole)
    3.7 阿密舒必利 (amisulpiride)
    3.8 佐替平 (zotepine)
    3.9 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
    3.1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多药间的直接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比较
4 结语

(6)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选择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8]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
    2.4 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3 讨论

(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抗精神病药
    1.2 抗精神病药与静脉血栓栓塞与肺栓塞的研究
    1.3 血小板聚集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试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体外不同抗精神病药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3.2 体外不同抗精神病药对5-HT和肾上腺素复合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3.3 体外不同抗精神病药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3.4 大鼠体内连续腹腔注射氯氮平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3.5 不同抗精神病药体外孵育人血小板的流式细胞术检测
第四章 讨论
    4.1 抗精神病药对体外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4.2 流式细胞术探究抗精神病药对体外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与机制
    4.3 持续性使用氯氮平对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4.4 不足与展望
    4.5 结语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精神病药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
    1.2 血栓栓塞性疾病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技术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及代谢相关指标
    3.2 病例组治疗后与慢性病例组用药情况
    3.3 首发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4 首发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5 首发病例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3.6 首发病例治疗后组与慢性病例组血栓形成指标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精神分裂症Tp P、s P和 DD指标结果分析
    4.2 精神分裂症t-PA和 PAI-1 指标结果分析
    4.3 精神分裂症NO和v WF指标结果分析
    4.4 精神分裂症血栓指标异常
    4.5 抗精神病药物与早期血栓指标异常
    4.6 精神分裂症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高危因素
    4.7 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
    4.8 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特点
    4.9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预防措施
    4.10 本研究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序贯治疗试验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业词汇及缩略词索引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首次发作是精神分裂症干预的关键时期
    1.2 首次治疗失败患者的研究进展
    1.3 基于“真实世界”的序贯治疗研究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1.4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伦理学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具体研究内容
        2.2.2.1 人口学特征调查表
        2.2.2.2 精神症状评估
        2.2.2.3 不良反应评估
        2.2.2.4 认知功能评估
        2.2.2.5 社会功能评估
        2.2.2.6 生活质量评估
        2.2.2.7 实验室检查等
        2.2.2.8 评定时点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第一阶段: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用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
        3.1.1 五组常用抗精神病药物组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的比较
        3.1.2 五组治疗前后的有效率比较
        3.1.3 五组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3.1.4 五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比较
        3.1.5 不良反应
    3.2 第二阶段:氯氮平及其他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首次治疗抵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3.2.1 五组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组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的比较
        3.2.2 第二阶段五组药物治疗前后的有效率比较
        3.2.3 第二阶段四组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3.2.4 第二阶段四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比较
        3.2.5 不良反应
第四章 讨论
    4.1 首发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4.2 首次治疗抵抗患者的换药治疗
    4.3 本项目研究不足及困难等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超声评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短期服用药物研究对象和服药方案
    2.2 长期服用药物研究对象与用药方案
3 结果
    3.1 短期(2个月)用药前后各指标参数比较的结果
    3.2 长期(1年)用药前后各指标参数比较的结果
4 讨论
    4.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4.2 临床长期用药时的心脏功能监测:ECG与超声心动图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进展[J]. 刘增龙,周会爽,郑冬瑞,佟志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09(23)
  • [2]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刘欣. 吉林大学, 2008(07)
  • [3]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 谢根生,项爱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4)
  • [4]利培酮联合用药的国内研究概况[J]. 刘炳文,葛燕,李彦. 上海精神医学, 2007(05)
  •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评价(二)[J]. 黄继忠,张明园. 上海精神医学, 2005(05)
  • [6]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 罗爱民,张婷婷,田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04)
  • [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D]. 张春銮. 汕头大学, 2020(02)
  • [8]精神分裂症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对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影响[D]. 郑财济. 汕头大学, 2020(02)
  • [9]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序贯治疗试验初步研究[D]. 李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10]超声评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 谢锐君.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