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湖泊养殖后不同水系大闸蟹日产量动态

长江中游湖泊养殖后不同水系大闸蟹日产量动态

一、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昌,姜晓东,王海宁,邓登,成永旭,吴旭干[1](2019)在《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着(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着(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着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着(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着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崔江华[2](2010)在《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一个地里种群,又名黄河口大闸蟹,为我国黄河入海口流域的特产。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海和渤海沿岸以及与海相连的河流、湖泊中。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华绒螯蟹的生产开始由天然捕捞向人工养殖转变,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中的支柱产业。本研究就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的产业化生产必须注重亲本的种质和商品蟹的品质才能确保养殖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大规格中华绒螯蟹的生产不仅可以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而且也是满足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市场需求的一种生产模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中华绒螯蟹的种质改良和生态调控,实现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生产出规格大,品质优良的无公害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本研究主要从养成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的种质、饵质、水质、底质以及病害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入手,结合多种试验与示范,阐述了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方法。种质是对黄河口中华绒螯蟹亲本、苗种选育提出的质量要求,选择优质蟹种是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生产的基本要素。饵料和水质是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生产的基本保证。研究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人工全价饲料的生产技术以及合理的投喂方法是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生产的基本要求,其技术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水体质量必须符合《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要求养殖水温通过种植水草、调节水位等实现人工调控,底质是黄河口中华绒螫蟹生长的主要栖息地,蟹池底质对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较大,必须通过严格清塘、水草种植和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进行改良,以利于黄河口中华绒螯蟹蟹病的预防与控制。在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螫蟹养殖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过程中,通过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使黄河口中华绒螫蟹对饵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饲料系数比同期对照池降低0.5以上。实验中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使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的成活率提高7.5%,亩产量提高12kg;通过池塘种植苦草养殖虾蟹的研究,发现种植苦草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和降低水温,而且在除苦草种植条件外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成规格比对照池大15-50克,经济效益明显。本文还结合当前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殖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个途径和措施,并且将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董江水[3](2009)在《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对高淳二十年河蟹养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已形成的“河蟹—水草—螺蛳—鳜鱼—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开展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养殖模式,保证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健康持续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试验采用高淳团结圩渔场的2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分别为1.7hm2和2.9hm2,水深1.3-1.5m。采取相同放养模式和饲养方法。得出了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规律、体重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和蜕壳规律,计算出河蟹养殖过程中各月现存量,以及投饵率和综合饵料系数。高淳地区河蟹养殖投喂新鲜小杂鱼、全价配合饲料和农家料(小麦、黄豆、玉米等),综合饵料系数为:小杂鱼4.5kg+颗粒料1kg+农家饲料0.6kg。根据净增肉倍数和综合饵料系数做好全年饲料计划;根据各月现存量、投饵率和每日投喂量,优化了投饵技术,提高了投喂效率,改善了水域环境,加速了河蟹生长。2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8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幼蟹放养密度设计为3750、5250、6000、6750、7500、10500、11250、12000ind·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Y=215.15-0.007x(R2=0.962)(P<0.05);河蟹产量(Z)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Z=270.97+0.079x(R2=0.960)(P<0.05);河蟹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根据市场对河蟹规格的需求,调整放养密度,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幼蟹规格为120-140ind·kg-1,成活率为75%左右,平均育成规格达到170g·ind-1以上,目前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6000ind·hm-2。3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7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螺蛳投放量设计为750、1070、2250、4500、5440、5630、6750kg·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河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kg·hm-2。

王成辉,李思发[4](2002)在《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总结我国在中华绒螯蟹形态学、养殖性能、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种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归纳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形态、细胞、生化、分子等层次上的遗传差异。在形态学研究方面 ,运用形态多元分析 ,建立不同种群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的量化判别函数 ;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研究方面 ,找到中华绒螯蟹区别于其他绒螯蟹的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 ,以及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由南到北的分子遗传渐变标记 ;在养殖性能方面 ,阐明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幼蟹和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包括蜕壳、生长、性腺发育、性成熟及生殖洄游等 )差异和特点

尹绍武,胡自强[5](2002)在《湖泊河蟹捕捞规律与方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思发,王成辉,赵乃刚[6](2001)在《湖泊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 8— 1 1月份 ,结合中华绒螯蟹捕捞期 ,即生殖洄游期的到来 ,通过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 ,重点观察了长江下游安徽杨赛湖等人工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结果表明 :①在性成熟时期 ,性腺发育与肝胰脏变化极为密切 ,肝脏指数逐渐下降 ,而性腺指数逐渐上升 ;②雌、雄蟹的性成熟存在规律性差异 ,8— 9月份 ,雄蟹的性腺指数和性 /肝指数均高于雌蟹 ,而 1 0— 1 1月份 ,雌蟹的性腺指数和性 /肝指数均高于雄蟹 ;③经性腺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 ,雄蟹的性腺发育略早于雌蟹 ;④洄游高峰期的出现是河蟹性细胞走向成熟的外在表现。作者建议把肝脏指数 7 5作为捕捞长江水系河蟹最佳时机的指标。

金刚,李钟杰[7](2000)在《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文中研究说明作者研究了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于秋冬季捕捞期间成蟹日产量动态特点。结果表明,盘锦苗种、天津苗种、长江苗种日产量高峰时间分别为9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瓯江苗种的高峰时间最早在10月19日,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苗种来源水系纬度(Y)与成蟹日产量高峰出现时间(X:天,8月28日为第一天)呈线性相关:Y=43.182-0.232X(n=13,r=-0.96)。

二、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本来源及幼体培育
    1.2 养殖管理
    1.3 数据采集
        1.3.1 生长性能
        1.3.2 养殖效果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个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的养殖性能
    2.2 两个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的养殖效果
3 讨论
    3.1 两个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生长性能的比较
    3.2 两个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养殖效果评价

(2)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特性
    1.2 中华绒鳌蟹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中华绒鳌蟹研究现状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大规格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扣蟹培育技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条件
        2.1.2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2.1.3 大眼幼体投放
        2.1.4 养殖管理
    2.2 扣蟹捕取
    2.3 讨论
        2.3.1 选择优质蟹种
        2.3.2 性早熟蟹种识别
        2.3.3 放苗注意点
        2.3.4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放养的技术要点
        2.3.5 大规格蟹种生态选育技术
第三章 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
    3.1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大规格养殖技术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成蟹收获的方式
        3.1.3 讨论
    3.2 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在成蟹养殖中作用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池塘中种植苦草养殖成蟹实验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大规格黄河口中华绒鳌蟹养殖技术效益
    4.1 经济效益分析
    4.2 生态效益分析
    4.3 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河蟹及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1.1 栖居方式
        1.2 食性
        1.3 争食和格斗
        1.4 感觉和运动
        1.5 对温度的适应
        1.6 对光线的适应
        1.7 蜕壳
        1.8 生长
        1.9 对水质的适应
    2 河蟹养殖历史
        2.1 天然蟹的捕捞
        2.2 人工增殖期
        2.3 人工养殖期
    3 河蟹养殖现状
        3.1 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
        3.2 养殖方式多样化
        3.3 河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3.1 蛋白质
        3.3.2 脂类
        3.3.3 碳水化合物
        3.3.4 能量
        3.3.5 维生素
        3.3.6 矿物质
        3.4 河蟹种质研究进展
        3.4.1 形态学研究
        3.4.2 养殖及生态学研究
        3.4.3 细胞遗传学研究
        3.4.4 生化遗传学研究
        3.4.5 分子遗传学研究
        3.5 河蟹疾病研究进展
        3.5.1 病毒性疾病
        3.5.2 原核生物样性疾病
        3.5.3 细菌性疾病
        3.5.4 真菌性疾病
        3.5.5 免疫预防的研究
    4 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河蟹种质不纯,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4.2 长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出现混杂现象
        4.3 病害日趋严重
        4.4 河蟹食用时期短,河蟹市场狭窄,销售区域性明显
    5 河蟹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对策
        5.1 加强河蟹天然繁育场所的保护工作
        5.2 加快河蟹原良种场建设
        5.3 加强河蟹苗种场管理,提高苗种质量
        5.4 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
        5.5 积极引导和推进河蟹养殖的产业化建设
        5.6 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5.7 火力开拓国内外河蟹市场
        5.8 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
        5.9 依托蟹文化节,提升河蟹的品牌效应
第二章 高淳县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1 求实的探索,开创一流产业的先河
        1.1 首建河蟹种子工程体系
        1.2 创新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1.3 效益领先的战略
    2 科学的引导,构建新行业的产业链
        2.1 新产业的引导与扶植
        2.2 新产业的拓展与链接
    3 长远的思考,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3.1 生态养殖技术的改进与科学技术的支撑
        3.2 产品的环保意识与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章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河蟹群体生长规律
        2.2 河蟹蜕壳规律
        2.3 河蟹增肉倍数
        2.4 综合饵料系数
        2.5 套养生物情况
    3 讨论
        3.1 池塘生态养殖的河蟹生长规律
        3.1.1 生长曲线
        3.1.2 蜕壳次数与增重关系
        3.1.3 高温季节河蟹的生长
        3.1.4 河蟹生殖蜕壳与丰满度的增长
        3.2 不同季节的投饲规律
        3.2.1 河蟹的生活习性与投饲时间
        3.2.2 投饲率的季节性安排
        3.2.3 不同季节的饲料组合选择
        3.2.4 高温季节和蜕壳期的减食现象
        3.3 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饲料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3.1 水草种植
        3.3.2 水质与底质
        3.3.3 套养鱼、虾的增值效应
    4 小结
        4.1 全年投饵量
        4.2 每月投饵量
        4.3 投饵时间
        4.4 投饵方法
第四章 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放养密度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2.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2.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的影响
        3.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3.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4 最佳放养密度
第五章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池塘条件
        1.2.2 苗种放养
        1.2.3 种草投螺
        1.2.4 饲养管理
        1.2.5 日常管理
        1.2.6 捕捞统计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2.2 螺蛳投放量对成蟹规格的影响
        2.3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4)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绒螯蟹的地理种群
2 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现状
    2.1 形态学研究
    2.2 养殖及生态学研究
    2.3 细胞遗传学研究
    2.4 生化遗传学研究
    2.5 分子遗传学研究
3 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技术研究
    3.1 形态鉴别技术
    3.2 生长性能评估
    3.3 生殖洄游规律及差异
    3.4 生化遗传差异
    3.5 分子遗传差异
4 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和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
    4.1 进一步加强中华绒螯蟹的种质研究
    4.2 对中华绒螯蟹种群的提纯和复壮
    4.3 规范河蟹种苗生产体系

(5)湖泊河蟹捕捞规律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捕蟹时间规律
    2.2 “迷魂阵”捕蟹法
        ①“迷魂阵”的结构
        ②“迷魂阵”设置方法
        ③捕蟹的“迷魂阵”设置地点

(6)湖泊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性成熟期肝脏指数和性腺指数的变化
        2.1.1 肝脏指数与性腺指数的消长关系
        2.1.2 雌、雄性腺发育与肝脏指数的消长关系
    2.2 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
    2.3 生殖洄游
3 讨论
    3.1 性成熟期肝脏与性腺的能量关系
    3.2 雌、雄间性腺发育差异
    3.3 生殖洄游规律
    3.4 最佳捕蟹时机

四、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J]. 周永昌,姜晓东,王海宁,邓登,成永旭,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19(05)
  • [2]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D]. 崔江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3)
  • [3]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D]. 董江水.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4]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J]. 王成辉,李思发. 中国水产科学, 2002(01)
  • [5]湖泊河蟹捕捞规律与方法的研究[J]. 尹绍武,胡自强. 淡水渔业, 2002(01)
  • [6]湖泊放养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性成熟规律研究[J]. 李思发,王成辉,赵乃刚. 水生生物学报, 2001(04)
  • [7]不同水系河蟹在长江中游湖泊养成后的日产量动态[J]. 金刚,李钟杰. 水生生物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长江中游湖泊养殖后不同水系大闸蟹日产量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