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一、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菲[1](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伴随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显着的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斗升,社会对高科技人才质量要求提高,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建设了国家文件中要求的心理教育咨询中心,配备了专业的管理教师,但没有满足学生本质的心理需求,心理危机事件依然频繁爆出。本文基于大学生直接迫切的现实需求,通过查阅现有资料、翻阅大量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在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基础上,选取山东D学院为案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院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校心理管理的教师从组织设置、制度、队伍、管理模式方面进行深度访谈,找到存在的问题,用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有助于指导以山东D学院为例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解决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明确今后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向,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国外关于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关于心理教育管理的研究现状。后面叙述了研究这个主题用到的四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研究的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文章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接下来介绍了研究用到的理论知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现状,通过了解现状后进行深入调研,介绍了选取山东D学院作为案例调查的依据、调查设计和调查样本情况,分析了调查数据得到调查发现。第三章,通过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心理管理中存在保障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专业人员匮乏、宣传不到位、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学生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问题并结合理论,进行原因的分析,有思想认识不清晰、缺乏顶层设计、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水平影响、支持力度不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的六个方面的原因。文章第三部分通过对美国、日本心理管理的经验特点进行梳理,总结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心理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三条核心内容。第四部分为研究的对策。结合理论提出五方面的对策。从政府的角度,要引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推动管理队伍培训规范化;从学校角度,要逐步落实更新现代心理教育观、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从家庭角度配合学校搞好管理,学习心理教育有关知识、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采用激励教养方式、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从辅导员角度,要对学生心理管理进行主动预防、干预和加大工作力度来增加教育职责。学生角度,大学生自身要培养吃苦抗压受挫能力、学会排遣消极情绪、加强对心理健康管理的认识。

刘昆[2](2019)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 ——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是培育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重要场所,而综合素质的人才应该是与社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需求、时代进步需求相结合在一起的。在我国《2010一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强调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故此,本文认为高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完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而且能够为今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力求能够改善学生眼高手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正确对待工作等诸多问题。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总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97.4%。调查从职业素养教育的5个层面,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形象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出发,然后每个不同层次设定4-6个问题,对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还发放了28份教师访谈,辅助本文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整体概念模糊,对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有效引导,职业形象教育构建缺乏,职业心理教育方面学习欠缺,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不足,职业素养教育理念落后等等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且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最终,本文从转变职业素养教育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引导、强化学生职业形象教育的规划、职业心理教育的系统学习、开设职业规划教育相关课程几个方面提出了教育策略及建议。

陶慧[3](2019)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研究 ——以扬州市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既是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可以用来对小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也有利用心理规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关于小学数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相对宽泛浅显,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各个环节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查,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现状,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本研究围绕选题,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随机选择了 A小学270名小学生及30名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针对教师认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评价、作业设计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足;情感目标抽象笼统;教学方法传统刻板;课堂气氛沉闷紧张:教师评价片面简单;作业设计单一重复。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能力欠缺,教师自身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针对这些问题主要的改进策略有: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数学老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落实情感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利用恰当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给予积极具体的教师评价,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科学设计作业,克服学生厌学心理。

沈丽萍[4](2019)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一直是学校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而社会进程的加快推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接触的内容能够对其产生深远影响,而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重要的学科课程,内容丰富,延伸广泛,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一门学科课程的范畴,其于生之心、于生之情、于生之性,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甚至有助于矫正心理问题,极具心理教育价值。探究心理教育的新路径,开发探索心理教育新模式,有效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已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本研究从语文学科新视角出发,开发语文课程中蕴藏的心理教育资源,对于课程的优化和学生的发展都有着较强的现实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有据可依,更是学生所需也是时代所需。开发语文中的心理教育资源是一次新的尝试,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理论,并结合亲身实践。通过课堂观察法进行教师教学观察,实践教学,搜集与设计具有心理教育意味的课堂教学。采取课例研究法,将语文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解析,以期形成贴合当前学校教育实情,科学且有活力的课程设计。本研究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寻找语文与心理联系的“蛛丝马迹”,提出疑问,探寻两者之间的关联,并结合研究现状,小范围内走访调查学校,对于语文教育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的程度和问题做出了思考。第二部分率先从历史纵向和现代横向的多维视角,探寻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开发的有力证明,笔者在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发现了在诸多古籍文献记载中,都透露出心理与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当代科学实验研究也在不断验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当代杰出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察觉到了心理教育之意味,接着透过语文课程资源和心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理论,寻求理论依据,找寻本研究的理论支点。第三部分从语文与心理的双重视角出发,对可进行心理教育开发的“要素”进行探析,通过研究梳理,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划分为学科、文本、学习心理、文化四大“要素”,为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有力抓手。第四部分是对语文课程的特性和学习心理进行透视,并亲身实践进行语文课堂观察与教学,通过实践课例解析展现心理教育轮廓。第五部分是对整体语文心理课程体系做出进一步地全方位的设想,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心理教育资源要素,进行了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设计。最后一部分做了总结与思考,对研究做出总结梳理,对于课程今后的实施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或者需应对的问题,提出了预防性的建议。研究得出,小学语文课程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且形态多样,是互相关联的整体,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能发挥出语文课程独特的心理教育价值。这不仅能够为当下语文课程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能为心理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永新[5](2019)在《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文中研究说明燕国材先生是我国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心理学史学科最重要的奠基人、开创者,也是最重要的推动者、领导人;是中国非智力因素概念的首倡者、非智力因素系统理论的提出者和实践探索者;是教育理论的创新者。本文结合燕国材先生的学术生涯和理论探索,对他的学术思想做了三个方面的系统评析。

王敏[6](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王晖[7](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李发刚,刘文虎[8](2017)在《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课题的提出所谓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上经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接近自动化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上课习惯、作业习惯等。所谓品质是指行为、作风上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学习品质是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学方面的本质。包括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等。培养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教育和训练,促使其成长。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

施英超,孙作增,贾长青,丁桂艳,万国青[9](2017)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生着重要变化。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最开始仅仅针对那些心理障碍或者由于心理原因损害自己的学生进行紧急帮助,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活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常化、系统化,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深的认识——即预防重于治疗,这也成为了人

李月茹[10](2016)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教育的两项基本任务分别是提高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而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当前学校拓展心理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符合当前教育形式的需求,同时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将化学教学要求与心理教育要求相结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并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国内外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现状不太理想。通过对教师的深度访谈,进一步地进行了归因分析。总结得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相关策略与建议。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化学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利用讨论栏目锻炼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评价学生,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充分利用好课后辅导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二、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对比分析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建本科院校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系统管理理论
第二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及调查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组织结构现状
        二、管理制度现状
        三、管理模式现状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现状的调查
        一、案例设计
        二、案例调查发现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的心理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体系不完善
        二、制度不健全
        三、专业人员匮乏
        四、宣传不到位
        五、宣传内容不符合学生口味
        六、学生认识不足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清晰
        二、缺乏顶层设计
        三、经费投入不足
        四、师资水平影响
        五、支持力度不足
        六、社会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心理教育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大学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柔性管理的发展模式
        二、行业驱动的专业化
        三、综合性的服务范围
        四、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二节 日本高校心理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目标的明确性
        二、管理形式的丰富性
    第三节 借鉴国外经验启示
        一、把培养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
        二、构建专业规范的培训体系
        三、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第五章 完善新建本科院校心理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第一节 政府积极引导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心理健康资金投入
        三、推进队伍培训规范化
    第二节 学校逐步落实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现代观
        二、加强顶层设计
        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家庭积极配合
        一、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二、营造温馨的家庭教养氛围
        三、运用恰当的激励教养方式
        四、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第四节 辅导员加强职责
        一、主动预防
        二、积极干预
        三、加大工作力度
    第五节 学生加强管理
        一、培养吃苦受挫能力
        二、积极排遣消极情绪
        三、提高自身认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 ——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职业素养
        1.5.2 职业素养教育
    1.6 研究的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2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2.1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概况
        2.1.1 调查问卷设计
        2.1.2 样本概况
        2.1.3 问卷设计依据
    2.2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2.2.1 职业理想(意识)教育调查结果
        2.2.2 职业道德教育调查结果
        2.2.3 职业形象教育调查结果
        2.2.4 职业心理教育调查结果
        2.2.5 职业规划教育调查结果
3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从问卷调查里面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理念落后
        3.1.2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有效引导
        3.1.3 缺乏职业形象教育的构建
        3.1.4 职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学习欠缺
        3.1.5 职业规划教育存在不足
    3.2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问题的原因
        3.2.1 职业素养教育系统性缺乏
        3.2.2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生源质量差
        3.2.3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有待提升
        3.2.4 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忽略心理教育
        3.2.5 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缺乏系统性
4 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
    4.1 转变职业素养教育的思想
    4.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引导
    4.3 强化学生职业形象教育的规划
    4.4 职业心理教育的系统学习
    4.5 开设职业规划教育相关课程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研究 ——以扬州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心理教育
        (二) 数学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二、渗透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人本主义理论
        (二) 建构主义理论
        (三) 积极心理学理论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 调查对象
        (二) 问卷设计和调查内容
        (三) 问卷收集与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教师对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认识情况
        (二) 教学目标的设立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情况
        (三) 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情况
        (四) 课堂气氛的营造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情况
        (五) 教师评价的使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情况
        (六) 作业设计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情况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 情感目标抽象笼统
        (三) 教学方法传统刻板
        (四) 课堂气氛沉闷紧张
        (五) 教师评价简单片面
        (六) 作业设计单一重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二) 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欠缺
        (三) 教师自身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优化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心理教育能力
        (一) 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
        (二) 加强数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
        (三) 关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
    二、落实情感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
        (一) 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
        (二) 设立具体合理的情感目标
        (三) 设立长期有度的情感目标
    三、利用恰当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一) 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 利用探究学习挖掘个人潜能
        (三) 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四、营造良好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 构建和谐课堂环境促进师生互动
        (二) 营造良性学习氛围促进生生交往
    五、给予积极具体的教师评价,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 采用积极性评价化解负面思想
        (二) 采用针对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三) 采用自评与互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科学设计作业,克服学生厌学心理
        (一) 设计分层作业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二) 设计趣味作业使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三) 设计多元作业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第五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条件:小学语文课程中蕴藏心理教育资源
        1.1.2 时代诉求:开发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实现心理教育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1.2.2 小学心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1.2.3 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课堂观察法
        1.3.3 课例研究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心理教育
        1.4.2 心理教育资源
        1.4.3 语文课程心理教育资源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理论阐述
    2.1 语文与心理的相关研究与理论
        2.1.1 语文与心理的理论溯源
        2.1.2 语文学习的现代科学研究
    2.2 现行语文教育家的心理教育思想
        2.2.1 为心理教育创设情境: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
        2.2.2 语文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魏书生“生本性”语文教育思想
        2.2.3 语文走近儿童心理世界: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
    2.3 课程资源理论
        2.3.1 课程资源
        2.3.2 语文课程资源
        2.3.3 心理课程资源
    2.4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开发理论
        2.4.1 资源划分: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类别
        2.4.2 理论支点:语文课程资源理论与心理课程资源理论的整合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要素”探析
    3.1 学科心理要素
        3.1.1 语感
        3.1.2 文感
    3.2 文本心理要素
        3.2.1 语文教材
        3.2.2 其他文本
    3.3 学习心理要素
        3.3.1 感知语言
        3.3.2 想象创造
        3.3.3 体验情感
        3.3.4 学会欣赏
        3.3.5 表达思想
    3.4 文化心理要素
        3.4.1 优美汉字
        3.4.2 意象世界
        3.4.3 人文精神
第四章 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
    4.1 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特点
        4.1.1 人文性
        4.1.2 多元性
        4.1.3 实践性
    4.2 小学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
        4.2.1 认知机制
        4.2.2 学习动机
        4.2.3 学习策略
    4.3 小学语文心理课例分析
        4.3.1 书本阅读教学案例
        4.3.2 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4.3.3 作文写作教学案例
        4.3.4 语文教学实践小结
第五章 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设计
    5.1 课程目标设计
        5.1.1 知书达理:构建认知,发展心理
        5.1.2 品情话心:体验情感,表达心境
        5.1.3 养性塑格:锻造品质,完善人格
    5.2 课程内容设计:心理单元设计
    5.3 课程综合活动设计
        5.3.1 课堂教学活动
        5.3.2 校园文化活动
        5.3.3 校外实践活动
    5.4 课程评价设计
        5.4.1 评价取向
        5.4.2 评价原则
        5.4.3 评价方式
第六章 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开发的总结与反思
    6.1 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总结
        6.1.1 回归心灵:语文再获生命力
        6.1.2 开发心灵:指引心理新方向
        6.1.3 放飞心灵:儿童走向多样化
    6.2 小学语文课程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反思
        6.2.1 此类课程中两种目标冲突的应对之道
        6.2.2 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应注意事项
        6.2.3 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燕先生的学术历程与治学精神
    (一)儿童与少年时代
    (二)中师与大学生涯
    (三)教学与研究历程
    (四)学术思想的特点
二、燕先生对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建设的贡献
    (一)对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创立的贡献
    (二)对于中国心理学史学科开拓的贡献
    (三)对于中国心理学史人才建设的贡献
三、燕先生对非智力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一)最早全面系统论述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与理论体系
    (二)深化研究非智力因素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三)推进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与实践探索
四、燕先生对教育理论建设的贡献
    (一)教育独立论
    (二)教育人本论
    (三)学生主体论
    (四)心理内化论
    (五)IN结合论
    (六)智能独立论
    (七)素质教育论
    (八)心理教育论
    (九)德智统一论
    (十)个性教育论

(6)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同类课题研究的相关论述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七、课题研究的假设和预期创新点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十、课题研究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一) 技术路线
        (二) 实施步骤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同类课题研究的相关论述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七、课题研究的假设和预期创新点
    八、课题研究的思路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十、课题研究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一) 技术路线
        (二) 实施步骤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一) 探索出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心理教师的教育素养和科研素养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升华
        (三) 研究结论
        1.班级心理教育的认识基础
        2.班级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
        3.班级心理教育的先导和灵魂——教师群体的先进教育理念
    十二、课题反思
        (一) 关于心理教师自身修养水平和咨询技术的掌握的问题
        (二) 关于家长自身心理素质提高的问题
        (三) 关于心理教育成果的评价问题
        (四) 关于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10)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释
    2.2 心理教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2.2.1 心理教育渗透的心理学依据
        2.2.2 心理教育渗透的教育学依据
    2.3 初中化学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2.4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2.5 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3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现状
        3.1.1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状况
        3.1.2 课堂气氛状况
        3.1.3 教师教学方式现状
        3.1.4 教师评价方式现状
        3.1.5 课后辅导现状
    3.2 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4.1 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4.1.1 挖掘化学教材,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4.1.2 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4.1.3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
        4.1.4 采用合理的评价方式
    4.2 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四、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以山东D学院为例[D]. 王菲.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 ——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刘昆.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研究 ——以扬州市A小学为例[D]. 陶慧. 扬州大学, 2019(02)
  • [4]小学语文课程中心理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D]. 沈丽萍. 江南大学, 2019(12)
  • [5]燕国材先生教育学术思想评述[J]. 朱永新.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03)
  • [6]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A]. 李发刚,刘文虎.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六卷), 2017
  • [9]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A]. 施英超,孙作增,贾长青,丁桂艳,万国青.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 2017
  • [10]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研究[D]. 李月茹.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