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封堵治疗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经导管封堵治疗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一、经导管堵闭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左浩,黄月,管雪,徐亚丽,曾百祎[1](2022)在《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胸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80例为研究组,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112例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封堵成功79例,失败1例,成功率98.8%;对照组封堵成功109例,失败3例,成功率97.3%。研究组术后有3例残留少量心包积液,其余无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发现1例股静脉血栓,1例穿刺处血肿,5例少量心包积液。所有病例随访1年,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右房横径、右室横径及肺动脉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面积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使用的封堵器大小与超声心动图评价的ASD最大径呈正相关(r=0.940,P<0.01),对照组使用的封堵器大小与超声心动图筛选的ASD最大径亦呈正相关(r=0.928,P<0.01),研究组的相关性略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不亚于经导管封堵术,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杨思慧[2](2020)在《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缺乏统一标准。目的对93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根据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分为“PVRI<4 Wood.m2”组、“4 Wood.m2≤PVRI≤8 Wood.m2”组和“PVRI>8 Wood.m2”组。分别对三组的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共93例,男36例、女57例;中位年龄51月;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38例、Ⅲ级33例、Ⅳ级3例;心胸比0.60±0.06;中位经皮血氧饱和度98%;肺动脉收缩压83.99±20.50mmHg、平均压59.64±16.34mmHg;中位PVRI5.86Wood·m2;中位Rp/Rs 0.34;中位Qp/Qs 2.37;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10.91%。2、“PVRI<4 Wood·m2”组35例,34例直接关闭缺损,93.94%随访预后好。3、“4 Wood·m2≤PVRI≤8 Wood·m2”组共31例。“手术”组26例。随访“预后好”组13例(13/26,50%),“预后差”组13例(13/26,50%)。“药物-手术”组共5例。“手术”组Rp/Rs(0.37±0.13)较“药物-手术”组(0.62±0.22)低。“药物-手术”组术后随访预后好者5例(5/5,100%)。“药物-手术”组预后好率(5/5,100%)较“手术”组(13/26,50%)高(P=0.032)。4、“PVRI>8 Wood.m2”组共27例,直接关闭缺损15例,随访14例,失访1例。随访58.33%患者预后好。采用“药物-手术”治疗方法5例,随访100%患者预后好。5、本研究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共15例。12例患者口服靶向药物治疗,随访肺动脉压力均下降。结论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标准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阳性率为10.910%。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若“PVRI<4 Wood.m2”,可直接行手术关闭缺损;若“PVRI≥4 Wood.m2”,“药物-手术”治疗方法或可成为临床上的新一种治疗模式。靶向药物可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

许建国,马龙,尤涛,移康,王丹,杨珂欣,侯小东[3](2019)在《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两种术式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VIP、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查找关于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6月。由两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5个研究,22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RR=0.30,95%CI(0.24,0.37)]、主要并发症发生率[RR=0.27,95%CI(0.20,0.37)]、心律失常发生率[RR=0.40,95%CI(0.30,0.52)]、心包积液发生率[RR=0.16,95%CI(0.09,0.28)]、手术时间[SMD=-3.23,95%CI(-4.04,-2.43)]、总住院时间[SMD=-2.74,95%CI(-3.16,-2.32)]、术后住院时间[SMD=-4.99,95%CI(-6.60,-3.39)]比较中均优于开胸修补,而在手术成功率[RR=0.98,95%CI(0.97,0.99)]、残余分流发生率[RR=1.73,95%CI(1.05,2.85)]、手术花费[SMD=1.86,95%CI(1.06,2.66)]比较中外科修补占优势。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较传统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患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杨倩[4](2019)在《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术与传统外科手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经超声引导下心脏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证、安全性及可行性,为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行ASD及VSD外科治疗病例共64例:传统手术共45例(ASD:38例,VSD:7例);超声引导下封堵19例(ASD:15例,VSD:4例)。所选病例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心电图、胸部CT或胸部正侧位片等检查确诊并排除手术禁忌,部分老年患者术前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病例纳入标准主要有:1.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未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2.所选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护理记录、病程记录等数据均能够如实查到,超声心动图的复查也在我院完成;3.封堵治疗组所用封堵器均由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公司生产。排除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不完全或检查由外院进行;2.患者合并其他需要外科治疗的心脏畸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房、室间隔缺损大小等),术中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呼吸机通气时间等),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及术后并发症(残余漏、气胸、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切口液化等)。统计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传统手术组与封堵治疗组相比,术前体重方面有差异,封堵治疗组体重(49.5±22.2)Kg,传统治疗组体重(55.5±15.0)Kg;封堵治疗组年龄(30.3±20.9)岁,传统手术组年龄(36.7±17.7)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封堵组治疗缺损直径(ASD:9.2±3.0 mm,VSD:2.4±0.6 mm);传统手术组缺损直径(ASD:22.2±9.9 mm,VSD:9.1±4.7 mm)。传统手术组术中常规行全麻下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术中阻断主动脉,据凝血指标输注血小板等改善术后凝血情况,出血量封堵治疗组(15.8±9.9)ml,传统手术组出血量(358.7±187.2)ml;封堵治疗组术中均无输血,传统手术组输血量(719.4±452.6)ml。术后常规进入重症医学科观察,封堵治疗组呼吸机通气时间(5.5±4.2)h;传统手术组呼吸机辅助时间(20.5±7.0)h。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封堵治疗组1例封堵失败,另择期行开胸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94.8%,较传统手术组成功率(100%)低,分析原因为主动脉瓣侧缺损边缘不足。传统手术1例因术后大出血再次开胸止血治疗;封堵治疗组术后无残余分流,传统手术组房间隔及室间隔术后各有1例少量残余分流,残余分流率4.4%,均行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气胸、切口液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封堵组。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间隔及室间隔经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无需行体外循环,术中无大量血液丢失,无需输血改善患者凝血及贫血,手术安全性更高,风险更小。与传统手术相比,封堵治疗无需开胸,切口更小,术后无切口脂肪液化,无胸廓畸形,更符合当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患者身心负担。封堵治疗组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费用更加低廉,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优于外科手术组治疗。随着封堵技术提高、封堵材料的进步,超声引导下封堵治疗必将为间隔缺损的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方案。

鞠梁,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5](2017)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10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104例无锡儿童医院住院适合用介入方法封堵治疗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9例,女55例,年龄10个月5天15岁,平均年龄(3.8±2.9)岁;体重8.568.0 kg,平均(16.25±9.3)kg。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5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2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均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最大量100 mg/d),疗程6个月。同时术后24 h复查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3、6、12个月予心脏超声、心电图追踪及随访,以后每年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共植入国产封堵器106个,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患儿4例。介入封堵成功10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8.0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96%,其他并发症17例。所有患者均无心包填塞,无封堵器移位,无溶血,无血栓或气栓形成。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肯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后坚持长期随访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许伟滨,张智伟,张旭,袁雪梅[6](2013)在《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儿童多发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并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4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多发房间隔缺损的患儿[男14例,女30例,年龄4(2~14)岁]于X线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房间隔缺封堵器,术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评估初步疗效,并通过随访分析评估短期疗效。结果44例患儿中,39例为2孔房间隔缺损,5例为3孔房间隔缺损。大缺损直径为(13.0±4.7)mm,小缺损直径为(5.4±2.3)mm;缺损之间间隔长(5.1±2.4)mm;所选择封堵器大小为(17.7±5.7)mm。44例均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5例植入2个封堵器,余39例植入一个封堵器,采用封堵器直径为(22±7)mm。封堵器植入均成功,在术中、术后及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封堵器位置良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9.2±5.8)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5.6±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8.2±5.7)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4.78±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24 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有6例(13.6%,6/44)少量残余分流和10例(22.7%,10/44)有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5 mm)大量残余分流,成功率为75%(33/44)。6个月随访有3例(6.8%,3/44)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6例(13.6%,6/44)存在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4.1 mm)存在大量残余分流,封堵成功率为84.1%(37/44)。一年随访时有2例(6%,2/33)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6%,2/33)存在中量残余分流(n=33),封堵成功率94%(31/33)。结论经导管治疗多发房间隔缺损是安全的,疗效显着。在短期随访中右心室及右心房舒张末内径显着缩小。

信晓伟[7](2013)在《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与所用封堵伞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已行经导管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前后伞腰直径的关系,以助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封堵伞大小的选择。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行经导管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205例,所有患者均行TTE测量ASD直径。将205例患者,按照ASD最大直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5mm<ASD直径<12mm)65例、B组(12mm<ASD直径<20mm)76例,C组(ASD直径≥20mm)64例。对经评价判断手术成功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研究不同组中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伞腰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成功行经导管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且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的患者144例,采用导管校准法测量放置后封堵伞伞腰直径,采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关系。结果:1、(1)205例患者中193例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4.1%。其中手术成功患者A组65例、B组73例、C组55例,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96.1%、85.9%。(2)ASD直径在A组、B组、C组分别为8.89±1.86mm、15.16±2.06mm、24.69±4.01mm,ASD直径在任意两组之间P值均<0.0001;所用封堵伞伞腰直径分别为10.73±2.31mim、18.38±3.60mm、28.84±4.80mm,所用封堵伞伞腰直径在任意两组之间P值均<0.0001。(3)对A组、B组、C组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与ASD直径进行相关性检验,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0.746、0.698,其P值均<0.0001;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与TTE测量ASD直径差值A组为1.87±1.49mm、B组为3.33±2.32mm、C组为4.52±3.19mm,此差值在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P值均小于0.0001,在B组与C组之间P值=0.033。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与ASD直径差值的95%可信区间A组1.50~2.24mm、B组2.79~3.88mm、C组3.66~5.38mm。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与ASD直径差值的90百分位数A组为4.0mm、B组为7.0mm、C组为10.0mm。2、(1)144例患者TTE测量ASD直径平均值为15.46±6.65mm,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平均值为18.36+7.83mm,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直径平均值为15.44±6.63mm。(2)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直径进行比较,其相关系数为0.936,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将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直径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则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直径=0.932×TTE测量ASD直径+1.030。(3)对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进行相关性检验,其相关系数为0.948,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将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则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1.116×TTE测量ASD直径+1.110。结论:1、对于单纯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效果好;当ASD直径<20mm时,手术成功率较高;当ASD直径≥20mm时,发生封堵伞脱落、移位及术后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可能性增大。2、对于小的ASD,所用封堵伞伞腰直径与TTE测量ASD直径差值较小:当缺损直径小于12mm时,所选用封堵伞伞腰直径比ASD直径大0-4mm;当缺损直径≥12mm、但<20mm时,所选用封堵伞伞腰直径比ASD直径大1-7mm;而对于较大缺损,所用封堵伞伞腰直径与TTE测量ASD直径差值较大,当ASD直径≥20mm时,所选用封堵伞伞腰直径比ASD直径大2~10mm。3、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能够准确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并且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经导管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直径存在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方程为所用封堵伞放置后伞腰直径=0.932×TTE测量ASD直径+1.030。5、TTE测量ASD直径与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建立回归方程为所用封堵伞放置前伞腰直径=1.116xTTE测量ASD直径+1.110。

陈国才,易岂建[8](2012)在《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进展》文中指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ecundum atrialseptal defect)占75%以上,原发孔型、下腔型、上腔型和冠状静脉窦型ASD比较少见。过去ASD均是采用体外

金梅[9](2011)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回顾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小儿常见心脏病,发病率约0.6%~0.8%,在北京地区已占出生缺陷第一位。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估计约15万。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心病的传统方法,手术需要全麻及体外循环,开胸创伤大,恢复慢。自60年代,Rashkind的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和Porstmann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成功,开创了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先心病的先河,随着所用材料及工艺的不断研发与完善,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临床应用方面才得以更充分的发展。介入治疗不仅可避免开胸手术的风险及创伤,而且住院时间短、恢复快,不失为很有前途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下面就先心病的介入性治疗历史进展(包括堵闭装置的进展),手术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等详述如下,以便大家对先心病介入性治疗,有更全面及深入的认识。

陈国才[10](2011)在《小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减少介入封堵VSD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成功行经导管介入治疗VSD患儿治疗经过,介入术中、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1月、3月、6月、1年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分析并发症出现及消退情况。结果:成功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患儿共计408例,其中男198例,女210例,年龄1岁6月~16岁3月(5.14±3.22)岁,体重8.0~56(17.54±7.83)kg,VSD直径0.5~17.1(5.27±3.04)mm,选用封堵器直径4~16(6.50±2.20)mm。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12例(2.94%),无死亡病例,发生轻型并发症121例(29.66%)。1严重并发症:术中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1例(0.25%),术后Ⅲ°AVB并安装临时起搏器1例(0.25%),封堵器脱落1例(0.25%),主动脉瓣夹闭1例(0.25%),机械性溶血8例(1.96%),其中3例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后行外科修补。2轻型并发症:术后少量残余分流49例(12.01%),新出现轻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 AR)35例(8.58%),中度AR 1例(0.25%),AR加重1例(0.25%),轻度肺动脉瓣反流(pulmonary regurgitation, PR)10例(2.45%),中度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2例(0.49%),TR加重13例(3.19%),轻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1例(0.25%),MR加重2例(0.49%);术后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RBBB)49例(12.01%),左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11例(2.70%),Ⅰ°AVB 5例(1.23%),结性心律4例(0.98%),结性逸搏8例(1.96%),室性早搏7例(1.72%),室性逸搏2例(0.49%),交界性逸搏3例(0.74%),干扰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0.25%),干扰性房室脱节5例(1.23%),窦性心动过缓1例(0.25%)。3封堵术后1月随访:少量残余分流10例(2.45%),中量残余分流1例(0.25%),中度TR 3例(0.74%),轻度AR 16例(3.92%),中度AR 1例(0.25%),RBBB 16例(3.92%),LBBB 3例(0.74%),Ⅰ°AVB 1例(0.25%)。4封堵术后3月随访:少量残余分流7例(1.72%),轻度AR 9例(2.21%),中度TR 1例(0.25%),RBBB 10例(2.45%),LBBB 1例(0.25%)。5封堵术后6月随访:少量残余分流4例(0.98%),轻度AR 6例(1.47%),RBBB 5例(1.23%),LBBB 2例(0.49%)。6封堵术后1年随访:少量残余分流2例(0.49%),轻度AR 2例(0.49%),RBBB 3例(0.74%),LBBB 2例(0.49%)。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VSD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轻型并发症大多随时间消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仍需严格谨慎操作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经导管堵闭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导管堵闭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2组术前、术后超声相关参数对比
    2.4 2组术中使用封堵器大小与超声测量ASD最大径相关性的对比
3 讨论

(2)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和分期
    1.2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
    1.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法
        1.3.1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指征
        1.3.2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方法
        1.3.3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1.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经皮血氧饱和度
    2.4 心导管检查方法
    2.5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VT试验)
    2.6 封堵试验
    2.7 经导管介入封堵缺损手术方法
        2.7.1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堵闭术
        2.7.2 经导管动脉导管堵闭术
        2.7.3 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组临床资料
        3.1.1 研究组一般资料
        3.1.2 研究组基础状态下心导管检查参数
    3.3 “4 Wood·m~2≤PVRI≤8 Wood·m~2”组
        3.3.1 “4 Wood·m~2≤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3.3.2 “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随访资料
        3.3.3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治疗前资料比较
        3.3.4 “药物-手术”组临床特征
        3.3.5 “手术”组和“药物-手术”组随访资料
8 Wood·m~2”组'>3.4 “PVRI>8 Wood·m~2”组
8 Wood·m~2”组临床资料'>3.4.1 “PVRI>8 Wood·m~2”组临床资料
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3.4.2 “PVRI>8 Wood·m~2”组的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心导管检查的必要性
    4.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的应用
        4.2.1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率
        4.2.2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意义
    4.3 直接关闭缺损的治疗效果
        4.3.2 “4 Wood. m~2≤PVRI≤8 Wood.m~2”组
8 Wood.m~2”组'>4.3.3 “PVRI>8 Wood.m~2”组
    4.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
    4.5 “药物-手术”的治疗效果
        4.5.1 “4 Wood. m~2≤PVRI≤8 Wood. m~2”组
8 Wood.m~2”组'>4.5.2 “PVRI>8 Wood.m~2”组
    4.6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手术成功率。
        2.3.2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
        2.3.3 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2.3.4残余分流发生率。
        2.3.5 心律失常发生率。
        2.3.6 心包积液发生率。
        2.3.7 手术时间。
        2.3.8 总住院时间。
        2.3.9 术后住院时间。
        2.3.1 0 手术花费。
3 讨论

(4)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进展
        1.房间隔缺损直视下修补术
        2.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10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儿童多发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封堵后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封堵治疗结果
    2.2 随访结果

(7)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与所用封堵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与所用封堵伞关系的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SD封堵器的研制
2 ASD大小的确定方法
    2.1 球囊
    2.2 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
    2.3 经食道心脏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
3 适应症和禁忌症
    3.1 适应症
    3.2 禁忌症
4 ASD介入并发症[14, 15]
    4.1 残余分流
    4.2 血栓栓塞
    4.3 空气栓塞
    4.4 封堵器脱落
    4.5 心律失常
    4.6 主动脉-右心房瘘
    4.7 心包填塞
    4.8 溶血
    4.9 感染性心内膜炎
5 展望

(9)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回顾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球囊房间隔造口术
    1.BAS的作用机制
    2.BAS的适应证
    3.BAS的操作方法
    4.BAS的疗效及并发症
    5.胎儿球囊房间隔造口术
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1.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PBAV) 的作用机制
    2.PBAV的适应证
    3.PBAV的操作方法
    4.PBAV的治疗疗效、并发症和远期预后[2-6]
    5.胎儿球囊介入治疗
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1.PBPV的作用机制
    2.PBPV的适应证
    3.PBAV的操作方法
    4.PBAV的治疗疗效、并发症和远期预后
    5.经导管肺动脉瓣射频打孔术
四、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一) 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术
        1.球囊血管成形术作用机制
        2.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适应证
        3.操作方法
        4.
    (二) 肺动脉分支狭窄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
五、血管支架植入术
六、经导管关闭房间隔缺损 (ASD)
    (一) ASD封堵器的历史和现状
    (二) ASD封堵术—Amplatzer法
        1. 机制
        2. 适应证
        3. 操作方法
        4. 疗效及并发症
七、经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
    (一) 动脉导管未闭 (PDA) 封堵器的历史和现状
    (二) PDA封堵术—Amplatzer法
        1. 机制
        2. 适应证
        3. 操作方法
        4. 疗效及并发症
    (三) PDA封堵术—弹簧圈堵闭法
        1. 机制
        2. 适应证
        3. 操作方法
        4. 疗效及并发症[21]
    (四) PDA封堵术—PDA二代封堵器
八、经导管关闭室间隔缺损
    (一) VSD封堵器的历史和现状
    (二) 膜周部VSD封堵术—Amplatzer法
        1. 机制
        2. 适应证
        3. 操作方法
        4. 疗效及并发症
九、先天性心脏病血管堵塞术
    (一) 侧支循环堵塞术
    (二) 动静脉瘘堵塞术
十、经导管瓣膜支架置入术
十一、内外科镶嵌治疗 (Hybrid)

(10)小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资料内容
        2.2 并发症分类
        2.3 麻醉
        2.4 操作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心血管造影
    3 封堵情况
    4 并发症
        4.1 术中并发症
        4.2 术后严重并发症
        4.3 术后轻型并发症
        4.3.1 残余分流
        4.3.2 瓣膜反流
        4.3.3 心律失常
        4.3.4 术后随访
    5 其他
讨论
    1 心律失常
    2 封堵器脱落移位
    3 残余分流和溶血
    4 瓣膜损伤和瓣膜反流
    5 其他并发症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经导管堵闭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对比研究[J]. 左浩,黄月,管雪,徐亚丽,曾百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2(01)
  • [2]基于心导管检查结果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分级治疗结果分析[D]. 杨思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经皮封堵和开胸修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 许建国,马龙,尤涛,移康,王丹,杨珂欣,侯小东. 甘肃医药, 2019(03)
  • [4]超声引导下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D]. 杨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10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 鞠梁,钱炜,李红,李琪,沙红,华琦,胡静,胥玲. 中华全科医学, 2017(10)
  • [6]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儿童多发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J]. 许伟滨,张智伟,张旭,袁雪梅.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04)
  • [7]介入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与所用封堵伞关系的研究[D]. 信晓伟. 山东大学, 2013(10)
  • [8]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进展[J]. 陈国才,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2(02)
  • [9]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性治疗回顾与进展[J]. 金梅.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1(05)
  • [10]小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D]. 陈国才.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经导管封堵治疗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