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乳中嗜热菌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生乳中嗜热菌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一、原料奶中嗜热菌的来源与控制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郑原函狄[1](2020)在《乳制品主要生产环节细菌污染的分析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文中研究指明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营养补品之一,其富含脂肪、无机盐、蛋白质等微量元素,且容易消化,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但是乳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也很容易受到污染,会导致其营养成分的流失以及口味的改变,同时造成食用者发生食物中毒、病菌感染等后果,特别是对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危害更为明显。因此,控制和预防乳制品污染细菌的来源,能有效确保乳制品质量,提高乳制品行业的信誉、对人类的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乳制品主要生产环节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找出现阶段乳制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来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漯河市三剑客牧场和生产车间为研究对象,按要求采集混合饲料和原料乳样品,并采用空爆法和涂抹法对环境和设备进行取样,然后,按照GB4789.2-2016测定菌落总数,按照NY/T1331-2007测定嗜冷菌、需氧芽孢及耐热芽孢,按照GB4789.3-2016测定大肠菌群。结果表明,混合饲料的菌落总数随季节发生变化,可能和混合饲料中的玉米青贮有关;季节对混合饲料的嗜冷菌没有明显影响,但三个牧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季节对混合饲料的芽孢菌有一定的影响,混合饲料中的干草可能是主要原因;混合饲料中大肠菌群随季节变化波动,主要是牧草堆垛里牛舍距离近,牛棚中的粪便微生物随空气流通对混合饲料有一定的污染,并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较快,因此夏季大肠菌落数量较高。12个月的生牛乳菌落总数在20~80万cfu/m L,符合生乳国标要求,受季节的影响,与不同牧场的管理水平也有一定的关联;嗜冷菌也随季节变化,但牧场之间的差异更明显;芽孢数量受季节影响较大,可能是饲料通过环境污染了原料奶;原料乳中大肠菌群数量也随季节变化波动,夏季温度高,大肠菌群数量颇高,冬季温度低,大肠菌群数量明显降低。巴氏杀菌乳的2018全年度检测结果没有发现超标现象,偶尔有芽孢菌的检出(3、4月份),可能来源于原料乳污染。工厂的生产环境相对稳定,受四季影响较小,传输带周边环境的控制比较重要;灭菌机排气导致下水道空气污染车间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环境微生物的污染主要为嗜冷菌、芽孢菌和大肠菌群等,因此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如用臭氧定时熏蒸和紫外辐照灭菌与化学药剂喷洒相结合,加强青贮饲料和干草的卫生,改进挤奶环境的卫生管理制度等。同时,改进了车间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及布局,调整了相应的加工工艺条件和制度。本研究的结论不仅促进了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控,也对相关乳品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袁磊[2](2020)在《原料奶中嗜冷菌的潜在危害研究 ——基于腐败特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牛奶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同时也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供了良好的介质。低温冷链技术能抑制原料奶中微生物的生长,而嗜冷菌在低温下仍能生长繁殖,并逐渐演变成原料奶中的优势菌群。目前,嗜冷菌的分泌耐热腐败酶能力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是制约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虽然嗜冷菌经常规热处理后能被杀死,但嗜冷菌所分泌的耐热腐败酶仍有酶活残留,进而影响乳制品的品质和货架期。生物被膜对乳品行业的危害主要有: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乳制品的腐败变质、对加工设备的损耗及能耗的升高。本论文对我国16个地区/牧场采集的原料奶样品中的嗜冷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从产腐败酶和生物被膜形成两个方面探讨嗜冷菌对乳品工业的潜在危害。同时,探究AHLs信号分子对嗜冷菌生长代谢、分泌腐败酶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采用分离培养结合RAPD-PCR技术,将16个地区/牧场的原料奶样品中的480株嗜冷菌聚类成85个RAPD组,且经16S rRNA鉴定后发现优势菌属依次为假单胞菌属(58.8%)、不动杆菌属(13.3%)、黄杆菌属(6.0%)、鞘氨醇杆菌属(4.2%)和沙雷氏菌属(3.1%);而在种水平上的优势菌种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15.8%)、Pseudomonas fragi(7.1%)、Pseudomonas psychrophila(5.4%)、Acinetobacter johnsonii(5%)、Pseudomonas putida(4.6%)和 Pseudomonas azotoformans(3.8%)。同种、不同株的嗜冷菌(如P.fluorescens,P.fragi,P.psychrophila等)RAPD分子指纹图谱存在种内差异。此外,Acinetobacter harbinensis,Acinetobacter oryzae等嗜冷菌首次在原料奶中被分离鉴定到。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产吲哚金黄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和产气单胞菌属不仅是原料奶中的优势菌属,也是重要的产腐败酶来源,它们在室温和低温下都有较强的产腐败酶的能力。大多数蛋白酶和脂肪酶经热处理(70℃、80℃和90℃)后仍有酶活残留,代表性嗜冷菌株所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的酶灭活热力学参数也证实这些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嗜冷菌产腐败酶是一个依赖于生长温度的过程,生长温度对其分泌腐败酶的能力影响显着,但对腐败酶的耐热性并无显着影响。大多数嗜冷菌在低温下(7℃)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OD595值的范围为0.087-1.324),72个RAPD组中有25株、10株和19株菌分别呈弱、中等和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假单胞菌属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着强于其它属的菌株。不同培养基对嗜冷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影响,与脱脂牛奶相比(1.04-6.1 log CFU/cm2),嗜冷菌在TSB中更容易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被膜(1.15-6.63 log CFU/cm2)。96孔板法和不锈钢片表面吸附法这两种方法之间呈现出中等相关性(r=0.42),证明采用这两种方法评估微生物生物被膜形成的可靠性。嗜冷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异质性,即同种、不同株的嗜冷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存在差异。嗜冷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消毒剂的抗性影响显着。Pseudomonas libanensis 能提高 Chryseobacterium oncorhynchi 和 Aeromonas hydrophila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且P.libanensis与C.oncorhynchi呈协同效应关系。与单一菌落形成的生物被膜相比,二元混合菌生物被膜模型(P.libanessis+A.hydrophila、P.libanesnsi+C.oncorhynchi)对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这三种消毒剂抗性均显着提高。过氧乙酸对单菌、混合菌形成的生物被膜清除率最高,其次为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钠。平板计数法和CLSM观察分析法均能有效评估不同消毒剂处理对生物被膜的影响,这两种方法间相关性好。采用报告平板法筛选能产AHLs信号分子的嗜冷菌,阳性检出率为71.43%;进一步使用LC-MS鉴定代表菌株P.azotoformans(a)和Serrita liquefaciens产AHLs 的种类,发现P.azotoformans(a)产 C6-HSL,而 S.liquefaciens 产 C8-HSL。外源性添加 C6-HSL 和 C8-HSL 对 P.azotoformans(a)和 S.liquefaciens的生长、分泌腐败酶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成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外源性添加C6-HSL和C8-HSL也加速P.azotoformans(a)和S.liquefaciens对牛奶的腐败作用,其中牛奶的粒径大小显着增大、牛奶中的酸性风味物质显着增加。转录组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外源性添加AHLs能显着调控P.azotoformans(a)和S.liquefaciens这两株菌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上调基因明显多于下调基因。AHLs对这两株菌在生长代谢、产腐败酶和生物被膜形成这三大方面均起到调控作用。编码与细菌生长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核糖体、氧化磷酸化、糖酵解、TCA循环、蛋白质转运、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嘌呤代谢、抗胁迫等)上调后,促进细菌的生长代谢,并导致环境中菌液的浓度更高;环境中菌液浓度的升高加速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此外,编码与生物被膜形成(主要为细菌鞭毛结构)密切相关的基因上调后,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提高;环境中菌液浓度的升高也会提高环境中腐败酶的总量,且编码与分泌腐败酶相关的基因上调后也会提高细菌产腐败的能力。此外,AHLs对菌株的调控作用呈现出信号分子种类、菌株的依赖性,即不同AHLs对不同株菌的基因和具体的代谢途径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

蔡彦希[3](2018)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婴幼儿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婴幼儿配方奶粉作为除母乳之外的主要膳食营养来源,保证奶粉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安全事件中,微生物污染事件出现也较为频繁。本论文对市场上主流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微生物的种类进行菌相分析;在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对各环节进行采样监控,将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优化工艺控制参数;并对奶粉干法、湿法两种生产工艺进行了微生物危害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市面上常见品牌的配方奶粉进行取样,利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对不同菌株进行16SrDNA片段扩增、测序,对其微生物种类进行鉴定,微生物种类主要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p.)、球形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 spp.)、奥斯陆摩拉氏菌(Moraxella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p.)。其中 72%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在芽孢杆菌属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us paralicheniformis)分别占总菌株的34.5%、24.1%,所以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为优势菌种。通过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菌落总数与需氧芽孢总数的测定分析,菌落总数越高,需氧芽孢总数高的可能性也很大,但也存在菌落总数含量很低但需氧芽孢总数含量高的情况。选用菌落总数6.30×104 CFU/mL、需氧芽孢总数1.30× 1 03 CFU/mL的原料奶进行试验,分别经过95℃/5 min和100 ℃/30 min的杀菌处理,两种杀菌条件下,菌落总数均<100,而芽孢数量几乎不变。分析不同种挤奶方式得到的原料奶中的微生物,机械挤奶方式取得的奶样菌落总数平均值为4.39×104CFU/mL、需氧芽孢总数平均值为28CFU/mL、大肠菌群平均值为3.20× 1 03CFU/mL;手工挤奶方式取得的奶样菌落总数平均值为1.35×106CFU/mL、需氧芽孢总数平均值为2.21×102CFU/mL、大肠菌群平均值为2.05×1 05CFU/mL。对奶牛乳头挤奶前进行不同的清洗处理显示,未清洗与进行40~50℃温水清洗、擦干处理前后的菌落总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40~50℃温水清洗乳头杀菌率为67.60%。未清洗与进行4%次氯酸钠水溶液清洗、擦干处理前后的菌落总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杀菌率为99.43%。以规模化机械挤奶奶牛场的原料奶为研究对象,在4 ℃和20℃贮藏条件下,原料奶的菌落总数增幅加快(P<0.05),需氧芽孢(P>0.05)和嗜热需氧芽孢数(P>0.05)的增幅对贮藏温度不敏感。在室温(20℃)条件下,原料奶贮藏不能超过12 h,12h内已不符合GB 19301-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中规定的2×106CFU/mL限量标准,6 h后不符合国家I级奶5×105 CFU/mL限量标准;冷藏(4 ℃)条件下,原料奶贮藏能达18 h以上。对原料奶进行预巴氏杀菌与只进行巴氏杀菌的杀菌效果进行对比,巴氏杀菌的杀菌率为99.1%,进行了预巴氏杀菌的杀菌率为99.3%,进行了预巴氏杀菌的杀菌率高于巴氏杀菌,但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原料奶中微生物指标比较高的情况下,通过预巴氏杀菌,对降低奶中微生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在原料奶微生物各指标合格的情况下,为降低成本与防止热敏性营养素的流失,预巴氏杀菌是否必要,与在何种条件下需要进行预巴氏杀菌,还需作进一步探讨。传统上,奶粉生产的杀菌条件是92~95 ℃/12~15 s,该条件下,虽然菌落总数也能达到要求,但维生素C的损失明显要高,配料中维生素C的添加量为105mg/100g,该条件下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39.2%;相比较而言,113-116℃/3-8s的杀菌条件,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26.7%,而且菌落总数更低。对婴幼儿配方奶粉连续生产周期情况下采集样品检测其微生物,从第三天(72h)开始,菌落总数与需氧芽孢总数开始快速上升。在工厂CIP清洗过程中,CIP清洗更换酸碱液要根据自己生产情况,来制定回收使用的工艺(比如检测电导率),定期补充浓度,定期排放更换。运用HACCP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两种不同生产工艺进行了生物性危害分析,确定干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4个关键控制点:CCP1原料奶粉验收;CCP2其他原辅料验收;CCP3包装材料验收;CCP4包装/封口。湿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3个关键控制点:CCP1浓缩杀菌;CCP2接筛粉、粉车贮存:CCP3包装/封口。

李盈盈,夏永军,王光强,张汇,艾连中,熊智强[4](2018)在《嗜冷菌和耐热菌对奶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嗜冷菌和耐热菌是奶粉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污染菌群。嗜冷菌在原料乳低温储藏过程中大量繁殖,其生长过程中伴随着脂肪酶和蛋白酶的产生,不仅对原料乳和乳制品的风味品质有很大影响,也是导致原料乳和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在奶粉生产过程中,耐热菌不仅能在奶粉中长期存活,而且也能够产生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等各种酶类,可显着降低奶粉的感官品质与营养价值。本文重点介绍奶粉加工过程中嗜冷菌和耐热菌的多样性、对奶粉品质的影响机制、及其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

赵诗杨,李研东,韩雪[5](2017)在《微生物与牛乳制品安全与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污染是影响乳及乳制品安全的关键因素,该文综述了生鲜乳在从奶牛养殖到生产过程中极易染菌的环节以及常见的微生物类型,通过有效的预防控制和杀菌手段以及监督意识加强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对于乳制品的污染。

张梦娇,李妍[6](2016)在《乳品加工中嗜热杆菌生物膜特性及其危害》文中研究说明嗜热杆菌是乳制品加工中的主要污染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在加工生产线上形成生物膜是嗜热杆菌污染乳制品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嗜热杆菌的生物膜形成的特点、危害及其可能的防范措施,为乳制品生产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王娇[7](2014)在《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变化和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嗜冷菌是原料乳低温贮藏中的主要微生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嗜冷菌在乳中大量生长繁殖,生产过程中经杀菌处理后,嗜冷菌大都被杀死,但其代谢产生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极其耐热,甚至经超高温灭菌后仍能保持10%的活性,低温贮藏过程中酶的活性逐渐被激活,它能分解分解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和部分乳糖,导致产品凝结、分层、产生苦味等不良品质。本文采用IDF推荐方法培养原料乳中的嗜冷菌,6.5℃培养10d,试验中的原料乳来自10个不同的奶站,分别计数原料乳在4℃下贮藏0h、6h、12h、18h、24h、30h、36h、42h、48h、54h、60h、66h、72h后的嗜冷菌数,得到如下结果:每个奶站乳样中嗜冷菌的初始量不同(103~105不等),但均不大于105cfu/mL;在工厂4℃下冷藏时,乳样中嗜冷菌的生长情况与初始嗜冷菌数呈正相关;虽然每个奶站乳中嗜冷菌数相差很大,但在4℃下冷藏时,0~36h内嗜冷菌数的变化均不大,大多在42~54h时到达对数期,即开始产酶期。在奶站储藏时,14h左右的嗜冷菌数即可达到在工厂储藏30h左右的嗜冷菌数。为了分析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来源,对奶站环境、牛体和榨乳过程中接触到的管道设施以及奶站的清洁用水中的嗜冷菌数进行检测,结果证明奶站空气、牛体、榨乳设备中均存在大量嗜冷菌,奶站清洗用水中较少或几乎没有嗜冷菌。通过对原料乳中的嗜冷菌进行分离纯化,筛选出原料乳中12株产酶菌株,其中最主要的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属,其产酶能力较强,对原料乳品质影响较大。试验中在原料乳中接种一定量的产酶假单胞菌,置于4℃下冷藏,测定随贮藏时间的增加酶活的变化和原料乳质量的变化;另一组试验在原料乳中分别接种不同数量的该假单胞菌,置于4℃下冷藏,测定冷藏一段时间后原料乳中的酶活和原料乳的质量指标,分析嗜冷菌接种量和时间与酶活及原料乳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灭菌原料乳中接种105cfu/100mL嗜冷菌,4℃下冷藏40h后,原料乳的质量即发生明显改变,经检测脂肪和蛋白质的量也明显下降,同时,嗜冷菌的接种量与酶活成正比,接种量越大对原料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也越强。通过试验得到结论如下:1、原料乳在工厂低温贮藏时,嗜冷菌在42h内变化不大,42h左右达到产酶期,但在奶站贮存14h即可达到在工厂30h左右的嗜冷菌量,考虑到原料乳在奶站贮存的时间,其在工厂低温贮藏的时间不应超过18h。2、奶站设备的管道和奶站空气是引入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最主要原因。3、原料乳中的嗜冷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属,此外含有少量的产碱杆菌属和微球菌属。贮藏时间一致时,当嗜冷菌数达106时原料乳腐败变质严重,当菌数为105时,贮藏40h后原料乳开始变质。

李忠民,魏艳敏,庞伟华[8](2013)在《牛乳中耐热芽孢杆菌致死条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牛奶营养丰富,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牛乳在热灭菌过程中,大多数细菌都被杀灭,但仍会有耐热菌存在,这些耐热性细菌会对产品的品质造成很大影响。本文针对牛乳中存在的耐热菌的种类和特性,以及致死条件和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韩中惠,黄艾祥,毛华明,范江平[9](2012)在《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及检测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嗜冷菌及其代谢产生的酶是引起原料乳及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嗜冷菌的分类,分析了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与危害,并介绍了嗜冷菌的检测方法及对嗜冷菌的控制措施。

韩中惠,黄艾祥,毛华明,范江平[10](2012)在《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及检测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嗜冷菌及其代谢产生的酶是引起原料乳及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嗜冷菌的分类,分析了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与危害,并介绍了嗜冷菌的检测方法及对嗜冷菌的控制措施。

二、原料奶中嗜热菌的来源与控制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料奶中嗜热菌的来源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乳制品主要生产环节细菌污染的分析及防控措施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制品的概念和分类
    1.2 乳制品中细菌污染的种类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3 细菌的检测方法
    1.4 微生物的溯源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培养基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取样方法
        2.2.1 原料乳及饲料的取样方法
        2.2.2 环境取样方法
        2.2.3 原材料和产品的取样方法
    2.3 检测方法
        2.3.1 细菌总数的检测
        2.3.2 嗜冷菌的检测
        2.3.3 芽孢菌的检测
        2.3.4 大肠菌群的检测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混合饲料微生物变化情况
        3.1.1 细菌的检测结果(菌落总数、嗜冷菌、芽孢菌和大肠菌群)
        3.1.2 来源分析
    3.2 原料乳微生物变化情况
        3.2.1 细菌的检测结果(菌落总数、嗜冷菌、芽孢菌和大肠菌群)
        3.2.2 来源分析
    3.3 巴氏奶及加工车间环境微生物扩散趋势
        3.3.1 巴氏奶微生物扩散趋势
        3.3.2 加工车间环境微生物扩散趋势
        3.3.3 细菌的检测结果
        3.3.4 来源分析
第4章 细菌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环境控制措施
    4.2 流体控制措施
    4.3 产品控制措施
    4.4 包装材料的控制措施
    4.5 控制微生物常见措施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原料奶中嗜冷菌的潜在危害研究 ——基于腐败特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TATION)
第1章 绪论
    1.1 原料奶中嗜冷菌的研究进展
        1.1.1 原料奶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
    1.2 原料奶中嗜冷菌产腐败酶的研究进展
        1.2.1 腐败酶的热稳定性
        1.2.2 腐败酶对乳制品品质的影响
    1.3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
        1.3.2 乳品工业中的生物被膜
        1.3.3 生物被膜对乳品工业的影响
        1.3.4 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1.4 细菌群体感应的研究
        1.4.1 QS系统
        1.4.2 QS对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
        1.4.3 QS对食品腐败的调控作用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RAPD技术的原料奶中嗜冷菌多样性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原料奶样品中嗜冷菌的计数(平板涂布法)
        2.1.5 原料奶样品中嗜冷菌的分离
        2.1.6 嗜冷菌的RAPD-PCR分析
        2.1.7 嗜冷菌的测序鉴定
        2.1.8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奶样品中嗜冷菌的计数
        2.2.2 原料奶中嗜冷菌的多样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嗜冷菌的腐败特性及其所产腐败酶的耐热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菌株来源
        3.1.4 嗜冷菌产腐败酶的定性测定(平板法初筛)
        3.1.5 嗜冷菌产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力的定量测定
        3.1.6 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嗜冷菌产腐败酶能力的初筛(平板法)
        3.2.2 嗜冷菌产蛋白酶活的定量测定
        3.2.3 嗜冷菌产脂肪酶活的定量测定
        3.2.4 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条件下嗜冷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菌株来源
        4.1.4 96孔板法测定嗜冷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1.5 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1.6 扫描电镜观察不锈钢表面形成的生物被膜形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96孔板法测定嗜冷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2.2 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2.3 扫描电镜观察不锈钢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嗜冷菌相互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及消毒剂抗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菌株来源
        5.1.4 96孔板法测定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5.1.5 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
        5.1.6 嗜冷菌株间相互作用对不同消毒剂清除生物被膜效率的影响
        5.1.7 CLSM观察不同消毒剂对生物被膜的清除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96孔板法测定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5.2.2 细菌相互作用关系对嗜冷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
        5.2.3 不同消毒剂对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
        5.2.4 CLSM观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AHLs类信号分子对嗜冷菌腐败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1.4 AHLs类信号分子的提取
        6.1.5 报告平板法筛选产AHLs的菌株
        6.1.6 LC/MS鉴定AHLs分子结构
        6.1.7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生长
        6.1.8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6.1.9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产腐败酶
        6.1.10 外源添加AHLs诱导牛奶粒径大小的变化
        6.1.11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所分泌腐败酶水解乳蛋白
        6.1.12 外源添加AHLs诱导牛奶风味的变化
    6.2 结果与讨论
        6.2.1 不同嗜冷菌产AHLs能力
        6.2.2 AHLs结构的鉴定
        6.2.3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的生长
        6.2.4 外源添加AHLs对嗜冷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6.2.5 外源添加AHLs对嗜冷菌产腐败酶能力的影响
        6.2.6 外源添加AHLs对牛奶粒径分布的影响
        6.2.7 外源添加AHLs诱导嗜冷菌所分泌腐败酶水解乳蛋白
        6.2.8 外源添加AHLs对牛奶风味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转录组学的AHLs类信号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菌株
        7.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7.1.3 主要仪器设备
        7.1.4 样品的制备
        7.1.5 细菌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7.1.6 测序文库的构建
        7.1.7 上机测序与数据前处理
        7.1.8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7.1.9 Gene ontology (GO)富集与KEGG Pathway代谢途径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AHLs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
        7.2.2 GO与KEGG Pathway代谢途径分析
        7.2.3 RT-qPCR验证基因表达量差异
        7.2.4 QS调控嗜冷菌生长、分泌腐败酶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的模型建立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作者简历

(3)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婴幼儿配方奶粉背景介绍
    1.2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微生物来源及危害
        1.2.1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微生物的来源
        1.2.2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微生物的危害
    1.3 国内外婴幼儿配方奶粉微生物控制标准的比较
        1.3.1 国内新旧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微生物指标比较
        1.3.2 各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微生物指标比较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婴幼儿配方奶粉微生物的鉴定和菌相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样品与引物
    2.2 研究方法
        2.2.1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2.2.2 主要微生物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2.2.3 菌株DNA的提取
        2.2.4 菌株16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2.2.5 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落总数的测定
        2.3.2 菌株DNA模板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2.3.3 菌株DNA序列相似度比较
        2.3.4 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3 菌落总数与芽孢杆菌属的相关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4 工艺的优化对微生物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 研究方法
        4.2.1 检验方法
        4.2.2 取样方法
        4.2.3 试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奶微生物控制
        4.3.2 挤奶前药浴处理对乳头黏附微生物的影响
        4.3.3 贮运时间与温度的控制对原料奶微生物的影响
        4.3.4 预巴氏杀菌对原料奶微生物的影响
        4.3.5 生产过程中的杀菌条件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TPC的影响
        4.3.6 连续生产周期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微生物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5 HACCP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控制微生物的应用
    5.1 干法生产工艺及生物性危害分析
        5.1.1 干法生产工艺流程
        5.1.2 干法生产工艺的生物性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5.1.3 干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的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的建立
        5.1.4 干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和纠偏程序
        5.1.5 干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的验证程序
    5.2 湿法生产工艺及生物性危害分析
        5.2.1 湿法生产工艺流程
        5.2.2 湿法生产工艺的生物性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5.2.3 湿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的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的建立
        5.2.4 湿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程序和纠偏程序
        5.2.5 湿法生产工艺生物性危害的验证程序
6 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4)嗜冷菌和耐热菌对奶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粉加工过程中嗜冷菌和耐热菌的多样性及分布
    1.1 奶粉加工过程中嗜冷菌和耐热菌的多样性
    1.2 奶粉加工过程中嗜冷菌和耐热菌的分布
2 嗜冷菌和耐热菌对奶粉的危害
    2.1 引起腐败
    2.2 产生毒素
    2.3 形成生物膜
3 嗜冷菌和耐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4 嗜冷菌和耐热菌的控制措施
5 展望

(5)微生物与牛乳制品安全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鲜牛乳的污染途径
    1.1 乳房
    1.2 乳畜体表
    1.3 容器和用具
    1.4 昆虫苍蝇、蚊子
    1.5 运输及存放
    1.6 工作人员
2 原料乳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1 耐热芽孢菌
    2.2 料乳中嗜冷微生物
3 微生物数量的控制措施
    3.1 生产前处理的控制
    3.2 生产过程的控制

(6)乳品加工中嗜热杆菌生物膜特性及其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品中的嗜热杆菌
2 嗜热杆菌的生物膜
    2.1 嗜热杆菌生物膜的形成
    2.2 嗜热杆菌生物膜的特点
    2.3 影响生物膜的因素
3 对乳制品加工的危害
    3.1 造成产品嗜热菌污染
    3.2 腐败乳制品酶的来源
    3.3 毒素的来源
4 可能的控制措施
    4.1 缩短生产时间,增加清洗频率
    4.2 原位清洗,协同杀菌
    4.3 改变加工温度或减小最适生长温度区域的表面积
    4.4 双设备交替使用
5 展望

(7)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变化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原料乳中的微生物
        1.1.2 嗜冷菌概述
        1.1.3 嗜冷菌的代谢酶
        1.1.4 嗜冷菌及其代谢酶对乳及乳制品的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变化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药品及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嗜冷菌培养方法
        2.2.2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筛选与鉴定
    3.1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筛选纯化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鉴定
        3.2.1 试验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2.3 菌落的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3.2.4 嗜冷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嗜冷菌对原料乳质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药品及培养基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嗜冷菌蛋白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2.2 嗜冷菌脂肪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4.4.1 嗜冷菌接种量与原料乳质量的关系
        4.4.2 嗜冷菌接种时间与原料乳质量的关系
第5章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来源分析及控制措施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头三把乳中的嗜冷菌
        5.2.2 奶站环境设备中的嗜冷菌
    5.3 嗜冷菌的控制措施
        5.3.1 从加工条件方面考虑
        5.3.2 从嗜冷菌来源方面考虑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牛乳中耐热芽孢杆菌致死条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乳制品中常见的耐热菌
    1.1 枯草芽孢杆菌
    1.2 蜡样芽孢杆菌
    1.3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1.4 短小芽孢杆菌
2 乳制品中常见的耐热菌的致死条件
3 对耐热芽孢菌的控制
    3.1 前处理的控制
    3.2 生产过程的控制

(9)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及检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嗜冷菌的定义和分类
    1.1 嗜冷菌的定义
    1.2 嗜冷菌的分类
2 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与危害
    2.1 牛乳中嗜冷菌的来源
        2.1.1 自然环境
        2.1.2 挤奶及储运设备
        2.1.3 奶牛的乳房和乳头表面
    2.2 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
        2.2.1 热稳定性蛋白酶对牛乳的危害
        2.2.2 热稳定性脂肪酶对牛乳的危害
3 嗜冷菌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3.1 嗜冷菌的检测方法
        3.1.1 传统平板计数法
        3.1.2 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2 嗜冷菌的控制方法
        3.2.1 牛乳加工前
        3.2.2 牛乳加工过程
4 小结

四、原料奶中嗜热菌的来源与控制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制品主要生产环节细菌污染的分析及防控措施的制定[D]. 郑原函狄.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2]原料奶中嗜冷菌的潜在危害研究 ——基于腐败特性及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角度[D]. 袁磊. 浙江大学, 2020(01)
  • [3]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控制的研究[D]. 蔡彦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4]嗜冷菌和耐热菌对奶粉品质的影响[J]. 李盈盈,夏永军,王光强,张汇,艾连中,熊智强. 工业微生物, 2018(02)
  • [5]微生物与牛乳制品安全与控制措施[J]. 赵诗杨,李研东,韩雪. 今日畜牧兽医, 2017(05)
  • [6]乳品加工中嗜热杆菌生物膜特性及其危害[J]. 张梦娇,李妍. 食品工业科技, 2016(06)
  • [7]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变化和控制研究[D]. 王娇.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4(03)
  • [8]牛乳中耐热芽孢杆菌致死条件的研究进展[J]. 李忠民,魏艳敏,庞伟华. 中国乳业, 2013(02)
  • [9]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及检测控制[J]. 韩中惠,黄艾祥,毛华明,范江平. 中国奶牛, 2012(19)
  • [10]嗜冷菌对牛乳的危害及检测控制[A]. 韩中惠,黄艾祥,毛华明,范江平. 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 2012

标签:;  ;  ;  ;  ;  

生乳中嗜热菌的来源及控制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