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

银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

一、银色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卜子涵[1](2021)在《基于护理工作量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RBRVS基本理念测量护理工作量,结合养老机构内长期护理项目的实际供给情况,形成长期护理项目的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建立养老机构内护理人力成本核算方法,为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绩效分配以及长期护理项目设定报销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方便抽样,整群抽取江苏省4家养老机构,通过现场调查法进行长期护理项目工时测量,筛选出待核算护理人力成本的项目并计算平均工时。(2)以RBRVS理念为指导,通过文献回顾、焦点小组讨论等形式制定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框架,以此为工具进行专家函询,构建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方便抽样选取江苏省、浙江省8家养老机构,对机构内养老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从时间消耗、技术消耗、劳动消耗和风险承担四个维度分析长期护理项目的护理工作量,通过回归模型检验评估模型的稳定性,同时根据工作量评估结果计算相对价值比。[结果](1)长期护理项目工时测量结果:①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共调查了江苏省4家养老机构在岗护士、护理员340名,护士整体年龄偏小、职称偏低,护理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且无证上岗比例高;②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共评估989例老人,最终共回收938份有效问卷及对应老年人的工时测量数据;③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4家养老机构的938位老人中轻度失能及以上的占比93.6%;④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直接护理工时分布: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老年人的直接护理项目的平均工时分别为(8.17±14.55)mins、(18.29±18.10)mins、(53.44±27.32)mins、(87.57±27.32)mins;直接护理工时对比分析:老年人的不同能力等级分别与排泄、饮食、清洁、协助活动、给药、护理评估与监测、风险防护、气道管理和睡眠这9大类的直接护理总工时有统计学差异;⑤筛选的长期护理项目及平均工时:最终共筛选出36项长期护理项目,其中日常生活照料服务20项,专科护理服务14项,健康管理服务2项,所有长期护理项目的平均工时范围为0.57-9.37mins。(2)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共对15名专家进行了 2轮函询,每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90,肯德尔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230、0.252,两轮函询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在0.10-0.28、0.07-0.17之间。最终形成时间消耗、技术消耗、劳动消耗和风险承担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3)长期护理项目护理人力成本核算方法结果:①养老机构护士的一般资料:共调查了江苏省、浙江省8家养老机构的在岗护士 154名,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最终纳入146份问卷;②调查问卷的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37,条目水平内容效度(item-level CVI,I-CVI)在 0.833-1 之间,量表水平内容效度(Scale-level CVI,S-CVI)为 0.875;总护理工作量与时间消耗(r=0.606,P<0.01)、技术消耗(r=0.858,P<0.01)、劳动消耗(r=0.866,P<0.01)、风险承担(r=0.779,P<0.01)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回归模型显示本研究选用的时间消耗、技术消耗、劳动消耗和风险承担4个维度解释了总护理工作量的91.4%,通过F检验(F=93.530,P=0.000<0.05);③将变异系数低、累加值居中的“协助如厕”列为参照项目,36项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相对价值比范围在0.24-5.20之间,代入护理人力成本核算公式。[结论](1)本研究对养老机构内长期护理项目进行工时测量,纳入项目在前期课题组实地调研和国家卫健委建议试行的养老服务项目基础上筛选而来。长期护理项目的平均工时基于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测量多家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获得的多中心大样本数据,数据结果真实可靠、科学精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推广性。(2)本研究所构建的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RBRVS理念,结合国内外原有体系的指标,根据养老机构内实际操作情况进行完善和精简更新,包含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多维资源投入,适用性和科学性更强。(3)本研究最终形成的长期护理项目人力成本核算公式方便代入计算,并可根据各个机构及地区的实际护理费用预算、总工作量进行机动调节,基于多维护理工作量测算得到的人力成本有助于解决高难度与低难度护理项目之间的错位交叉补贴,合理公平地进行项目定价。

严晓静[2](2020)在《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和疾病谱变化,失能老人群体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呈增加趋势。基于年老和失能的双重障碍,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弱化,对社会和他人帮助的依赖程度加深,这要求不断创新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供给网络,以回应失能老人日益增长的照护需求。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做为一类新兴的长期照护模式,整合了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的相对优势,应成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形式。在对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进行概念界定和框架分析的基础上,以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在长沙市的实践状况为例,总结出此模式的优势与问题,并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覆盖的失能老人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户籍之间的人数分布具有差异性,具有文化程度较低、老年病患病率高及丧偶率高等特征,高龄化与失能化并存的趋势明显。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发展态势良好:照护服务主体“嵌入”意愿较高且内部建设较完善;社区嵌入平台对志愿者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内容涉及范围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失能老人照护质量。然而,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社区嵌入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发挥不充分、功能型嵌入机制遭遇邻避效应、服务递送网络不健全、嵌入式照护机构运营难度大等,制约了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和优势发挥。推动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完善模式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理。应在培育正确照护观与老龄观的基础上,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发展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可持续化运营;强化社区嵌入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治理能力;优化嵌入机制与长期照护服务递送网络,从而提高嵌入效率与长期照护服务质量,提升失能老人幸福感与获得感。

韦舒[3](2019)在《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广州市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来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保险业的作用,促进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有利于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主要涉及养老服务业、养老地产业以及养老金融业三个领域,主要分为保险资金的投资以及产品服务融合创新两个途径。本研究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进行测算,得出两者整体的融合发展水平,以及保险业分别与养老服务业、养老地产业以及养老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一章主要阐述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包含广州市保险业发展现状、广州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三个部分;第三章介绍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以及产业融合测度模型,并从养老服务业、养老地产业和养老金融业三个领域,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测度模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测算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发展融合度。测算结果表明: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处于中等水平,两者的整体融合度处于中度融合。在养老服务业、养老地产业以及养老金融业三个领域中,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的灰色关联度最高,处于较强融合水平;保险业与养老地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保险业与养老金融业的灰色关联度,均处于中度融合的水平。由此可认为,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第四章从政策、产业链、公众意识三个层面分析制约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因素。第五章总结国外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得出对我国的启示。最后,针对如何促进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周加艳[4](2016)在《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的日趋加重,高龄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愈益增多,传统的主要由女性家庭成员承担护理老年人责任的护理方式渐渐不适应护理需求,家庭规模的缩小、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和妇女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弱化了家庭护理的功能。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人护理问题,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应对老年人护理风险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的老年人护理问题不可或缺。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构建护理保险来应对老年人护理风险,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以比较成功的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研究该制度实施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本文有以下五个方面:(1)从经济、社会、政治和历史四个维度,系统地梳理了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剖析发现,日本之所以建立护理保险,是因为当时经济低迷、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执政党的政治博弈以及原有的老年人护理政策存在缺陷。(2)从制度设计理念、制度设计目标及从保险人、参保人、保险给付、服务提供、资金来源等方面具体阐述制度结构,呈现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并总结了制度的基本特点。(3)探讨了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动向、实施效果及面临的挑战。对该制度在跨入21世纪后所经历的四次改革进行了详细阐述。分析发现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正从被动护理向积极预防转变,并积极打造社区护理体系,同时面临着护理需求激增、保险支付压力和护理人员缺乏三大问题,若不继续进行改革和完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从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和制度改革等方面,概括和总结了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制度设计启示方面,认为日本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理念,深受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市场机制原理和福利多元主义等理论的影响。(5)通过对我国建立社会护理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虽然我国已具备实施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条件,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建议试点先行,再向全国推广。在借鉴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未来社会护理保险制度进行初步设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我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李晓鹤[5](2015)在《长期护理制度模式与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生育率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引起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转变,因年老、疾病造成身体机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概率上升,导致长期护理风险由家庭风险转变成为社会风险。从国际上来看,面对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建立长期护理制度,对失能老人提供医疗社会服务和康复、协助其完成生活起居、提供感情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筹资方式以及政府在制度中承担责任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制度模式主要包括四种:一是以税收为支撑,以低收入群体为保障对象的救助型长期护理保障模式,个人需要接受家计调查和失能等级评定,保障内容一般为护理医疗支出和部分社会服务支出,保障水平较低。二是以公共财政为依托,建立福利型的长期护理保障模式,受益对象为全体国民,个人不缴费或负担极少的护理费用支出。三是以政府财政、企业、个人三方为缴费主体,实行长期护理的社会保险模式,或者将长期护理支出包含在医疗保险的支出范畴内,受益对象主要为劳动者。四是以个人为受益人,购买保单,实行长期护理的商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制度运行过程中,极少国家采取单一的长期护理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长期护理制度。从整体上来看,发达国家受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由主义福利制度、保守主义福利制度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制度,一些国家同时接受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思想,形成了混合福利制度。自由主义福利制度注重市场机制的发展,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制度注重社会分配的均等,保守主义福利制度允许社会差别,混合福利制度兼顾市场机制和社会分配的平等。除此之外,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福利制度,虽然借鉴了西方的福利思想,但是观念不同于西方,以家庭为基础进行社会福利和服务传递,福利制度对家庭有着强烈的依赖,以社会保险提供为主,也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兴福利制度。福利制度决定了长期护理制度的框架和特征,并且影响着长期护理制度的改革进程。不同的制度选择意味着发展道路的根本分歧,分歧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医疗护理和社会护理的提供背后的筹资负担主体选择;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资源分配带来的成本;政府对家庭为基础的护理、机构护理的筹资安排;国家和市场在文化和价值选择背景下角色转变带来的筹资问题;公共支出对长期护理的支持形式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自由主义福利观下,长期护理制度分为两种制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长期护理护理制度,由医疗救助和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支撑起本国长期护理的主要框架;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残补式长期护理制度。在发展和改革中,美国坚持了市场机制为主的原则,采取税收和政策倾斜鼓励商业保险的发展,但是由于医疗救助对商业保险的挤出效应,政策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商业保险陷入发展困境。相比之下,英国在近年来改变了长期护理制度的救助性,筹措建立一个惠及全民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公平的长期护理制度,但是仍通过设定给付上限、严格给付标准等措施,控制长期护理支出成本。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观下,长期护理制度的筹资责任以国家负担为主,制度目标在于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独立的生活,因此长期护理制度待遇优厚。长期护理制度中对个人和家庭责任界定模糊导致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政府通过削减福利项目、引进个人付费机制等方式来降低长期护理支出,并对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机制进行市场化和顾客导向改革,由于改革过程中监管疏松,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市场中出现了寡头垄断、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化和顾客导向改革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混合福利观强调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证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既有剩余性的福利取向,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又推行普遍的社会服务,以确保公民的社会平等。其代表国家法国以混合福利思想为指导,改变了传统长期护理津贴的残补式和低保障模式,建立了具有公平性和保障性的长期护理津贴制度,为其他国家解决长期护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保守主义福利观下,德国重新阐述了公民权利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意在通过增加工作福利,提高劳动参与率,满足公民的长期护理需求。毫无疑问地,德国改写了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历史,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但是保险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制度分立、缴费调整、劳动力市场缺口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东亚家庭福利观下,日本借鉴了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但其理念、机制与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着根本区别,通过建立长期护理预防制度来降低长期护理的支出风险,防范人口高龄化的负面影响,为国际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受不同福利观念的影响,发达国家长期护理制度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但整体趋势逐渐明显。在混合福利观念的影响下,政府倾向于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政府管理过程,借助私人部门提供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多用现金给付或服务券的方式来增加市场供给和竞争力,促进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产业化。强调选择式而非普惠式的福利提供方式,将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人群,通过刺激家庭护理的发展来降低长期护理的支出成本,利用家庭和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实现风险分担的社会化。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长期护理是一种典型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医疗保险改革后将大部分的长期护理支出排除出医疗保险的赔付范围,个人及其家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长期护理支出,长期护理责任在代际之间的分担特征明显,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责任主要由儿女或儿媳承担,其次为老年夫妻间的相互照顾,居家看护、养老福利机构的长期护理发展缓慢。中国老龄失能人口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男女性别失衡、城乡差异的特征,依靠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方式,不能够抵御潜在的长期护理风险,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制度。目前,我国的长期护理有三种发展模式:针对孤寡残弱老人的现金给付、政府补贴下的商业保险模式、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本文建立长期护理基金动态平衡模型,从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可负担性方面,测算不同的制度模式选择在中国建立的可行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财政不补贴,个人收入有限,商业保险基金在低保障、低负担的支付水平下,能够实现35岁前参保者的基金收支平衡。当赔付对象扩大时,3%的年收益水平下,政府和个人都没有承担长期护理保险支出的能力。从长期护理基金平衡的角度来看,完全积累制度下,政府补贴的商业保险制度模式在短期之内,并不适合在中国推广实行。中国长期护理制度可以选择社会保险和长期护理津贴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也可以选择长期护理津贴、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三支柱结合的大保障模式。从整体上来看,三支柱的大保障模式更符合底线公平的福利理念,在优先保障弱者权益的同时,强调政府、个人、家庭和市场在长期护理风险中的责任分担,能最大限度地分散长期护理风险。然而,在我国老年产业尚未起步,机构护理和家庭护理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和城乡巨大差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碎片化的现实情况下,如果同时推进长期护津贴、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势必会给国家财政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造成模式之间的条块分割和相互冲突,不利于长期护理资源有效分配,影响制度设计的初衷和改革进程。制度建设的实际工作应选择其中一种保障方式,集中主要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扶持,作为长期护理制度发展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适度调整和改革其他保障方式,这样通过逐步推进的方法,最终建立和完善三支柱的大保障模式。借鉴西方国家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经验,基于我国长期护理的试点,我国的长期护理制度优先发展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或者优先发展长期护理津贴,利用现金给付的优点,对长期护理服务提供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通过强制手段,用长期护理市场需求刺激长期护理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打破我国长期护理的目前发展困境。对于经济发达,劳动力充裕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可以通过多方筹资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政府对低收入者进行缴费补贴,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基本长期护理需求为制度建设目标,设定基于日常基本行为活动的失能评定标准,设定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上限,根据基金动态平衡的原则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在严格限定给付的赔付条件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通过现收现付制度实现收入再分配,主要保障中低收入者的重度护理需求,在扩大制度覆盖面的同时,对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使用和支出进行控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尚未培育起能够支持起长期护理服务系统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在家计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由民政部门对孤寡残弱的失能老人以及一定年龄以上的幸存失能老人发放长期护理津贴。长期护理津贴的制度目标起初可以针对低收入老人和孤寡老人,然后适度放宽到重度失能的高龄老人,为急需长期护理护理人群建立最基本的护理保障,借助这些人群的需求,刺激长期护理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市场。在产业发展和市场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的保障对象。这样,通过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发展路径,可以为大部分的失能老人提供现金支持,尽快为老年人长期护理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杨晓奇[6](2014)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我国失能老年人规模持续增加,护理费用不断上涨。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总结了德国、日本、美国以及法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即以公共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导,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为补充的发展模式.

冯威[7](2012)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长期护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老人由于生理条件等原因患病几率大,需要更多的护理和照顾。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长期护理也愈发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上护理费用的节节攀升,社会保障水平的有限,促使人们尤其是老人愈发担忧晚年生活。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论文首先通过对长期护理发展较有特色的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发展长期护理的成功经验的比较分析,阐明了对我国建设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借鉴意义,探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本论文还强调长期护理在走向社会化的进程中不能忽略家庭的作用,这也是由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最后,对长期护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研究从理念、模式、各方责任以及配套措施上,都给出一些参考性的对策和建议。

戈娜,刘华华[8](2011)在《护理保险模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人口问题。根据有关预测,以后人口发展态势是1999—2010年为老龄化加速期,2010—2040年为老龄化高峰期。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护理问题,德国、日本先后于1995年1月1日、2000年4月1日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LTCI)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是对被保险人因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的某些功能全都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护理机构或居家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对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LTCI以老年人为主,其

范亚欧[9](2011)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医疗设备的大量使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再加上二十世纪70年代末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已见成效,出现了家庭结构日渐小型化而无力赡养和护理老年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虽然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问题上还是比较滞后的。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的护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这一视角,探讨了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问题,借鉴了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首先,本文围绕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展开了讨论。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水平越来越先进,我国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见成效,在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象也日益突出。因此,老年人晚年的养老和护理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虽然,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还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仅仅在商业保险中有所涉及,但以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缺乏,带来了社会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政府用于老龄人口的财政支出增加、老年人护理费用过高等问题。因此,针对解决老年人晚年护理服务问题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本文对社会转型期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正经历着全面而又系统的社会转型,在家庭小型化的压力下,传统的养老与护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事实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新型的养老观。再次,本文介绍了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状况,并借鉴了它们的相关成功经验。本文主要选择了德国、美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来讨论,发现它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前提,也都是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困难,并且无法支付医院或护理院高昂的费用。因此,这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护理保险模式,来解决被保险人在一定年龄患慢性病所需要的费用和护理服务等问题。我国现阶段也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也需要积极的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通过适度的借鉴德、美、日等国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最后,本文针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缺失,提出了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思路。由于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构建长期护理保险,要确定其基本理念,并要奉行公平性、法制性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等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苏素琼[10](2011)在《我国老年护理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护理保险就是为那些身体机能衰退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而需要他人辅助全部或者部分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主要是老龄人)而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医疗护理等各种问题已经给很多国家带来沉重的社会压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龄化发展迅速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加剧。一方面,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家庭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家庭结构趋于简单化、小型化和空巢化,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甚至“八四二一”和空巢家庭出现。中年一代不仅要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还要外出工作,他们在经济上、精神上和家庭责任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此,老年护理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老功能变化的现实,从人口、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老年护理保险需求与供给水平及其供求矛盾的原因。考虑到商业护理保险难以解决老年护理服务的社会需求,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和个人购买护理保险能力依然有限,据此提出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保险模式设想。本文认为,应先试点将老年护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机结合,逐步将老年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我国老年护理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银色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色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护理工作量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的研究现状
        2.2 护理工作量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3 研究理论基础
        3.1 RBRVS的基本概念
        3.2 RBRVS理念的实际应用
    4 相关概念
        4.1 养老机构(Nursing Homes)
        4.2 养老护理人员(Nursing Staff)
        4.3 护理工作量(Nursing Workload)
        4.4 长期护理(Long Term Care)
        4.5 护理人力成本(Nursing Manpower Cost)
    5 研究目的
    6 研究意义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项目的工时测量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抽样策略
        1.3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现场调研过程
        2.3 筛选待测算护理人力成本的长期护理项目
        2.4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4.2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
        4.3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情况
        4.4 养老机构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
        4.5 养老机构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直接护理工时情况
        4.6 待核算护理人力成本的长期护理项目筛选情况
        4.7 纳入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的长期护理项目的工时测量结果
    5 讨论
        5.1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分析
        5.2 养老机构老年人一般情况与能力等级分析
        5.3 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直接护理工时分析
        5.4 纳入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的长期护理项目分析
        5.5 测量长期护理项目平均工时的临床意义
第三部分 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1.2 专家遴选要求
        1.3 研究工具
        1.4 函询过程
        1.5 质量控制
    2 统计学分析
        2.1 指标筛选原则
        2.2 函询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3.2 专家积极系数
        3.3 专家权威系数
        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5 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结果
    4 讨论
        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4.2 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4.3 构建指标体系的临床意义
第四部分 建立长期护理项目的护理人力成本核算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抽样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拟定护理工作量相对价值比的计算公式
        2.3 调研过程
        2.4 质量控制
    3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养老机构护士的一般情况
        4.2 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3 长期护理项目各维度护理工作量与总护理工作量相关分析
        4.4 长期护理项目各维度工作量与总护理工作量的回归分析
        4.5 长期护理项目的护理人力成本核算
    5 讨论
        5.1 基于RBRVS理念测量护理工作量的可行性分析
        5.2 人力成本核算参照项目选取的科学性
        5.3 长期护理项目人力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小结
    1 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局限性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养老机构老年人直接护理服务项目工时测量表
    附录二: 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体系构建函询表(第一轮)
    附录三: 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评价体系构建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四: 养老机构内长期护理项目护理工作量调查问卷(纸质版)
    附录五: 养老机构内长期护理项目劳务价值调查问卷(问卷星版)
    附录六: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医疗新技术伦理审查报告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及理论运用
    第二节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框架及优势分析
        一、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框架
        二、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优势
第三章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研实施概况
        一、调研地点选择与分布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三、调研样本情况
    第二节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发展现状
        一、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参与意愿较高且内部建设较完善
        二、社区嵌入平台有效地利用了志愿者资源
        三、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内容供给差异性较高
        四、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以“线下”递送为主
        五、失能老人对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满意度较高
第四章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问题
        一、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运营难度较大
        二、社区嵌入平台的资源整合作用较弱
        三、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递送网络不够健全
        四、功能型嵌入机制遭遇邻避效应
    第二节 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问题的原因
        一、社区嵌入平台发育不够完善
        二、参与主体缺乏正确的照护观与死亡观
        三、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四、失能老人智能化辅助设备智慧化程度不足
        五、可供推广复制的成熟经验较少
第五章 完善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正确的照护观与老龄观
        (一)鼓励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引入先进照护理念
        (二)弘扬敬老文化,树立正确老龄观
    二、建立健全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政策保障体系
        (一)出台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模式专项政策
        (二)推动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加大照护服务优惠政策的执行与监督力度
    三、促进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可持续化运营
        (一)允许社区嵌入式照护机构适当盈利
        (二)营造照护服务主体嵌入社区的良好参与环境
    四、强化社区嵌入平台的资源整合和治理能力
        (一)组建社区长期照护服务工作小组
        (二)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社区照护信息系统
        (三)以社区为中心强化社区治理网络
    五、优化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的嵌入机制
        (一)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嵌入机制
        (二)协调居民利益以化解功能型嵌入引发的邻避效应
        (三)加强关系型嵌入下照护机构与社区的合作基础
    六、完善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递送网络
        (一)推动“线下”递送灵活化
        (二)提高智能照护设备简易化和智慧化程度
        (三)推动“线上+线下”递送网络一体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2.1 广州市保险业发展现状
    2.2 广州市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2.2.1 养老产业定义
        2.2.2 广州市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2.3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3.1 相关政策与举措
        2.3.2 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业现状
        2.3.3 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地产业现状
        2.3.4 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业现状
3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测度
    3.1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机理分析
        3.1.1 保险+养老服务融合机理分析
        3.1.2 保险+养老地产融合机理分析
        3.1.3 保险+养老金融产品融合机理分析
    3.2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度模型构建与分析
        3.2.1 产业融合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
        3.2.2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测度指标选取
        3.2.3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度测算
        3.2.4 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度分析
4 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政策制约因素
    4.2 产业链制约因素
    4.3 公众意识制约因素
5 国外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经验
        5.1.1 国外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经验
        5.1.2 国外保险业参与养老地产业发展的经验
        5.1.3 国外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业发展的经验
    5.2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广州市保险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2.1 完善地方政策法规,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措施
        6.2.2 开发新型老年保险产品,提高创新度
        6.2.3 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关联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4)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学界关于护理保险的研究
        1.2.2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护理保险的研究
        1.2.3 日本学界关于本国护理保险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设计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背景研究
    2.1 社会背景
        2.1.1 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2.1.2 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
        2.1.3 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数大量增加
        2.1.4 少子化及家庭的居住形态发生变化
    2.2 经济背景
        2.2.1 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2.2.2 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2.3 政治背景
        2.3.1“55年体制”的瓦解与联合政权的建立
        2.3.2 厚生劳动省的主导
        2.3.3 执政党福利项目组的助力
    2.4 历史背景
        2.4.1 老人福利法的制定
        2.4.2 老人福利制度的发展
        2.4.3 老人保健法的创建
        2.4.4 黄金计划的推进
        2.4.5 老人福利及医疗制度难以保障护理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社会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
    3.1 制度设计理念
        3.1.1 帮助需要护理者自理和自立
        3.1.2 国民团结互助及共同负担
    3.2 制度设计目标
        3.2.1 实现社会化护理
        3.2.2 实现护理服务综合化
        3.2.3 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
        3.2.4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3.3 制度结构
        3.3.1 保险人及其相关机构
        3.3.2 被保险人
        3.3.3 保险给付
        3.3.4 护理服务申请流程
        3.3.5 护理服务供给者
        3.3.6 保险给付费用财源
    3.4 制度基本特点
        3.4.1 由中央政府统治
        3.4.2 由地方政府运营
        3.4.3 遵循保险收支均衡原理
        3.4.4 将福利市场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4.1 制度改革
        4.1.1 2005年改革
        4.1.2 2008年改革
        4.1.3 2011年改革
        4.1.4 2014年改革
        4.1.5 制度改革未来展望
    4.2 制度实施效果
        4.2.1 参保人数与受益人数持续增长
        4.2.2 护理服务提供机构数量逐年增加
        4.2.3 护理服务从业人数持续增加
        4.2.4 护理保险基金及安定化基金连年结余
    4.3 制度面临的挑战
        4.3.1 老年人护理需求将持续膨胀
        4.3.2 护理费用连年增长
        4.3.3 护理人才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5.1 制度理念的启示
        5.1.1 借鉴西方的社会契约理论
        5.1.2 导入西方的市场机制原理
        5.1.3 引入西方的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5.1.4 制度理念对我国的借鉴
    5.2 制度设计的启示
        5.2.1 制度设计应循序渐进
        5.2.2 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5.2.3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5.3 制度改革的启示
        5.3.1 加强护理预防
        5.3.2 积极发挥社区护理作用
        5.3.3 关注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护理
    5.4 制度运行中的教训
        5.4.1 保险覆盖面窄而给付范围广
        5.4.2 现金给付比例小
        5.4.3 保险费用及给付存在地区差异
        5.4.4 护理保险被阶级化
        5.4.5 护理认定存在不公平
        5.4.6 护理服务从业人员离职率高
        5.4.7 市场化的发展可能带来道德风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设计
    6.1 我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6.1.1 人口老龄化导致护理需求膨胀
        6.1.2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6.1.3 社会化护理需求旺盛—基于个案访谈
    6.2 我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设计
        6.2.1 制度设计目标与原则
        6.2.2 制度基本框架
    6.3 我国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6.3.1 政府养老服务政策环境
        6.3.2 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6.3.3 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
        6.3.4 筹资方式的可行性
        6.3.5 发展社会护理保险的障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发展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7.1 营造社会护理保险发展的环境
        7.1.1 制定《社会护理保险法》
        7.1.2 对护理保险进行宣传
        7.1.3 加强政策扶持
    7.2 推进社会护理保险发展的对策
        7.2.1 加快护理人才的培育
        7.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2.3 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
        7.2.4 加强农村养老护理服务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长期护理制度模式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长期护理制度研究评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特点、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长期护理制度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长期护理制度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制度
        2.1.2 长期护理保险
    2.2 长期护理制度发展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2.2.1 西方社会福利观
        2.2.2 福利混合经济
    2.3 行为经济学:个人决策中的不经济
    2.4 社会支持理论
3 长期护理制度模式
    3.1 长期护理制度模式及特征
        3.1.1 救助型长期护理保障模式及特征
        3.1.2 福利型长期护理保障模式及特征
        3.1.3 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及特征
        3.1.4 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模式及特征
    3.2 不同福利观下的长期护理制度与改革
        3.2.1 自由主义福利观下的长期护理制度
        3.2.2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观下的长期护理制度
        3.2.3 混合福利观下的长期护理制度
        3.2.4 保守主义福利观下的长期护理制度
        3.2.5 东亚福利观下的长期护理制度
        3.2.6 小结
    3.3 长期护理制度模式发展趋势:市场机制下的现金给付
        3.3.1 现金给付和服务给付的效应比较
        3.3.2 现金给付模式比较
        3.3.3 发展启示
4 中国长期护理的探索与试点
    4.1 传统公费医疗与长期护理
    4.2 医疗改革与长期护理
    4.3 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的发展
    4.4 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障试点与模式
        4.4.1 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与试点
        4.4.2 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障试点模式
5 中国长期护理制度模式的选择
    5.1 人口老龄化影响下的老年失能人口预测
        5.1.1 人口模型与数据选取
        5.1.2 模型结果分析
        5.1.3 结论与建议
    5.2 中国长期护理制度模式选择
        5.2.1 政府补贴下的商业保险可行性分析——基于保险定价模型测算
        5.2.2 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可行性分析——基于基金动态平衡模型测算
        5.2.3 大保障模式可行性分析——基于基金动态平衡模型测算
        5.2.4 小结
6 中国长期护理制度的构想
    6.1 构建中国长期护理制度的原则
    6.2 中国长期护理制度实施方案设计
        6.2.1 实施路径
        6.2.2 中国长期护理制度基本设计
    6.3 中国建立长期护理制度的基础条件
        6.3.1 护理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
        6.3.2 建立政府适度监管机制
        6.3.3 建立长期护理信息和服务咨询机构
        6.3.4 培育专业护理人员
        6.3.5 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制度法律和法规
结论
附录1 中国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现售)
附录2 2010年全国女性人口相关数据表
附录3 2010-2060年全国分年龄段预测人口数
附录4 城镇和农村分年龄生存率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的背景
二、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不能自理老人数量大量增加
    3、长期护理费用快速增长
三、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四、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以及经验
    1. 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2.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
    3.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4. 法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五、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的思考

(7)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长期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长期护理相关理论评介
    第一节 长期护理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长期护理相关理论评介
第二章 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长期护理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我国长期护理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制约我国长期护理发展的原因
    第四节 我国长期护理的探索——以上海为例
第三章 国外长期护理模式的评介与借鉴
    第一节 国外长期护理模式评介
    第二节 国外长期护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第四章 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体系
    第一节 树立长期护理应有的理念
    第二节 推行我国长期护理3+X模式
    第三节 明确各方在建立长期护理中的角色定位
    第四节 制定完善长期护理的配套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文献考察
        1.2.1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
        1.2.2 国内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2章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的必要性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2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基本状况
    2.3 老龄化趋势下长期护理保险缺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3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问题分析
    3.1 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3.2 传统与现代养老思想的差异性分析
    3.3 老年人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心理转变分析
第4章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状况及经验借鉴
    4.1 德国的强制性护理保险
    4.2 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
    4.3 日本的社会性介护保险
第5章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思路
    5.1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理念
    5.2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原则
    5.3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具体方案
        5.3.1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性建议
        5.3.2 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设想
        5.3.3 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配套措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注释
后记

(10)我国老年护理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定义
    四、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我国老年护理保险需求分析
    第一节 人口因素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护理问题
        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
        三、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社会化养老观念的形成
        二、老年人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
        三、社区养老功能缺失
    第三节 经济因素
        一、收入因素
        二、护理费用的承受能力
    第四节 对商业护理保险的需求
        一、商业护理保险现状
        二、消费者偏好
第二章 我国老年护理保险供给分析
    第一节 我国老年护理保险的供给状况
        一、老年护理保险的社会供给水平低
        二、商业护理保险的供给有待加强
    第二节 我国老年护理保险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
        二、资源因素
        三、市场化水平
        四、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
第三章 构建与我国社会需求相适宜的老年护理保险模式
    第一节 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必须从国情出发
        一、收入差距大
        二、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
        三、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
    第二节 探索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保险模式
        一、健全护理机构
        二、增加专业人才供给提高护理水平
        三、开发社区护理功能
    第三节 分阶段多层次推进老年护理保险模式
        一、经费的多元供给渠道
        二、探索老年护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机结合
        三、逐步将老年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银色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护理工作量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研究[D]. 卜子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失能老人社区嵌入式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严晓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广州市保险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韦舒.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4]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D]. 周加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12)
  • [5]长期护理制度模式与选择研究[D]. 李晓鹤. 武汉大学, 2015(01)
  • [6]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模式研究[J]. 杨晓奇. 知识经济, 2014(13)
  • [7]中国人口老龄化下的长期护理研究[D]. 冯威.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8]护理保险模式的研究进展[J]. 戈娜,刘华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31)
  • [9]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D]. 范亚欧. 吉林大学, 2011(09)
  • [10]我国老年护理保险需求与供给研究[D]. 苏素琼.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银拐杖——中国需要护理保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