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球霍乱疫情

2002年全球霍乱疫情

一、2002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龚震宇[1](2021)在《2019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文中指出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2019年全球霍乱病例(923 037例)比2018年(499 447例)增加了近1倍,这似乎是全球霍乱控制的倒退;但是也有非常积极的信息,报告的霍乱死亡总人数减少了36%,从2018年的2 990例减少到2019年的1 911例;2019年非洲报告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少的;自2010年霍乱传入海地以来,2019年美洲报告的病例和死亡人数最少。也门霍乱报告病例数增加导致全球霍乱报告病例急增,2019年该国报告病例861 096例,占全球总数93%。区域霍乱负担和报告准确性的长期趋势影响了全球病例总数的年度变化,

张晓娟[2](2020)在《公共卫生援助塞拉利昂队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公共卫生援塞队员行前培训、心理干预措施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执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援塞拉利昂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第二期技术援助项目”的全体31个公共卫生援塞队员为研究对象。对全体31个队员连续4次在出国前1个月、出国后3个月、出国后6个月、回国后1个月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情况及潜在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完成124人次调查。基于文献理论研究,以信息饱和为原则,目的性抽样选取19个援塞队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运用Claizzi七步分析法研究步骤整理、分析资料。运用Excel 2013、SPSS24.0、SAS 9.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绘图。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31个公共卫生援塞队员,男性占71.4%(23/31),女性占28.6%(8/31);平均年龄37.97(±6.33)岁;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占96.8%(30/31);职称为中级及以上的占93.5%(29/31)。2.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随时间变化呈现低-高-低的趋势。4次调查共有10人18人次出现SCL-90阳性结果,SCL-90阳性率分别为9.68%、19.35%、16.13%和12.90%。3.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对4种传染病知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疟疾的知晓率为80.65%(250/310),霍乱的知晓率为66.13%(205/310),伤寒的知晓率为 70.32%(218/310),埃博拉的知晓率为69.35%(215/310)。70%(7/10)的SCL-90阳性队员对传染病的知晓率低于80%。4.51.6%的队员认为援塞工作中后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心理健康潜在影响因素前三位为后勤兼职(8/19)、工作环境变化(7/19)、生活环境变化(6/19)。5.多数访谈对象(12/19)建议结合非洲发展目标和实际需求调整援塞工作的方式和内容。研究结论:公共卫生援塞队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队员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环境变化、传染病知识储备、后勤兼职等因素的影响,应该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并持续关注援塞队员的心理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援外工作需要根据非洲实际需求改革和创新,丰富工作形式和内容。

陈泽茹[3](2020)在《《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健康监测》(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 ——从文本类型及特点看统计报告的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卫生统计》是世界卫生组织自2005年起发布的世界卫生年度统计报告,世界卫生组织相关部门在对各国及全球各项卫生指标数据进行收集、汇编、处理的基础上撰写该系列报告,报告内容详实准确、可信度高、覆盖面广,对于各国了解全球卫生现状、加强国际卫生交流与援助、制定和实施国家一级的卫生战略及政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文本选材为《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健康监测》,报告目前还未有官方译本,笔者主要对该报告的版权声明、目录、引言、前言、缩略语、简介以及第一、二、三部分(报告主体部分)进行了翻译和研究。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以莱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支撑,结合统计报告的科学性、专业性、准确性、跨学科性等特点,探讨了统计报告这一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翻译实践、文献查阅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在进行此类文本的翻译时应遵循以下四点原则:准确、通顺与连贯、直观与简洁以及专业与正式。笔者从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应如何达成这四点,重点对数据相关表达的准确传达、专业术语及专有名词的翻译、重要词汇的翻译、合成词的翻译、修饰语的灵活处理、复合句型的切分与重组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求有所发现、勾画出统计报告这一类型文本翻译的理论框架,为未来相关内容的翻译提供可参考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张斌斌[4](2020)在《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念,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本研究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结合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尝试开发出具有地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校本教材,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染病与防控知识的教育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涌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以及高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其次,根据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将校本教材的章节定为3章15节6活动。接着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实验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最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环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检测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判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通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学习,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达到了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课程目标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学业测试的平均分提高了13.45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防控并重”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在课程回访中,学生表明在学习完本教材后,他们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做好了个人的防疫工作,并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宣传了新冠的危害性,教会他们应对新冠的方法,很好地保障了自身及周围人的生命安全,也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满足。此外,在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课程编制与组织的能力。

徐文姣[5](2019)在《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依赖加深,在产生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全球卫生带来新的挑战。艾滋病、疟疾、结核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等的长期威胁未除,以“非典”、“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症”、“寨卡”等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及可能的跨国传播威胁又不期而至。显然,公共卫生问题早已不是一国内部事务,而是利害相连的世界各国必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这迫使各国必须开展跨境卫生合作,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最主要行为体。但过往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大国行为体,对中小国家的作用关注较少。加拿大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发达的中等国家,尽管其人口、军事、与外交实力有限,却对全球卫生治理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甚至在某些特定领域发挥了领导作用。这一“中等国家扮演领导者角色”的现象值得探究。本研究以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中等国家理论——“自由国际主义”为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重点探究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以及影响其理念行为转变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加拿大参与创立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制定《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发起《母婴儿童健康马斯科卡倡议》以及抗击“非典”和西非“埃博拉”疫情四个案例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加拿大不仅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全球卫生治理,而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领域内发挥了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加拿大推动创立全球卫生治理机制、参与制定全球卫生规范、投入全球卫生援助以及支持全球卫生行动四大方面。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加拿大主要交替扮演了参与者和领导者这两种角色,并展示出对多边或有限多边合作路径的偏好。本研究认为加拿大对外政策理论中的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可为这两种角色定位及其路径选择提供较为可信的诠释,而加拿大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则是国内外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在全球卫生治理这个“低政治”领域,加拿大有意愿亦有能力担当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在中等国家整体实力与资源限制的条件下难以维持其系统性和持续性,但这并不影响加拿大阶段性、选择性地发挥领导作用,对解决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王彤[6](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李柏生[7](2016)在《广东省霍乱弧菌分子进化与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霍乱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VC)引起的以急性水样便为主要特征的肠道传染病。在已发现的200多个霍乱弧菌血清群中,只有01群和0139群能够引起霍乱的暴发和流行。自1817年以来,霍乱已经引起了七次世界范围的大流行,目前仍是我国一类防控的肠道传染病。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加尔各答、印度和孟加拉湾同处相同的纬度,是我国霍乱的流行高发地区。1961年7月,广东省阳江县报告了我国建国以来首起埃尔托霍乱疫情以来,开启了我国霍乱第七次大流行的序幕,至2013年止,我省霍乱累计发病近80000例,死亡近2000人,严重影响和危害了人民健康,影响了生产、旅游、外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霍乱肠毒素CT是霍乱弧菌最重要的致病因子,其编码基因为ctxAB,是目前已知的致泄毒素中最强烈的毒素。携带ctxAB基因的霍乱弧菌称为产毒株,是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而不携带ctxAB基因的霍乱弧菌非产毒株对人不致病或偶然有些菌株引起腹泻,一般不引起霍乱的暴发和流行。研究发现,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的基因组相对比较保守,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期间分离的0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产毒株的基因组仅存在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累积,而01群和0139群非产毒株的基因组则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这些研究基础将为我们进一步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分子分型方法去研究霍乱弧菌产毒株的进化和变异特征提供基础。细菌分型是推断菌株间关系的常用方法,可用于重新构建种系进化关系、描述菌群结构,也可以用于传染病暴发的溯源分析。细菌分型早期主要依靠形态学方法,如血清分型、噬菌体分型、毒素分型及抗生素耐药谱等。近年来,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分型成为主要的技术。其中,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是当前细菌分子分型的主流技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细菌基因组后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进行暴发识别和溯源分析。此外,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等分子分型方法,通过互联网数据库大大简化和方便了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有利于快速进行大范围的暴发调查和溯源分析。但是,这些分型方法仅反映了病原菌基因组的局部遗传信息,分辨力有限,对于高度克隆化的菌株,或进行大时间跨度的流行病学研究稍显不足。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 sequencing,WGS)分型,可在全基因组碱基序列的基础上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全面反映了病原菌的遗传与变异特征,大大提高了菌株进化和溯源分析的分辨力,有助于快速地确认并追踪到病原体。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省在霍乱防治中逐渐建立了核糖体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以及荧光聚合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监测技术,主要用于探索在发生霍乱暴发疫情时,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和溯源分析。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我省历年霍乱弧菌的病原学分子特征进行全面的梳理,尤其是在全基因组的层面上对我省霍乱弧菌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发生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成熟,WGS分型所需时间不断缩短,成本不断降低,全基因组测序分型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基因组进化特点,对于研究病原菌的遗传与变异以及对传染源的溯源分析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明显优势。本研究选取广东省1961-2013年50多年间从霍乱病例分离的381株01群(稻叶型148株,小川型233株)和136株0139群霍乱弧菌代表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PCR检测、ctxB和tcpA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分型和PFGE分子分型,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霍乱弧菌基本的菌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然后根据PFGE指纹图谱、ctxB和tcpA基因分型结果,选择154株代表性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型。将这154株代表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另外126株国内其它省份代表株和107株国际代表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基于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鉴定(wg-SNPs)和构建最大似然树,以此深入分析我省霍乱弧菌基因变异情况,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构建我省霍乱弧菌种系发生关系,推断病原体的进化过程,从分子遗传的角度阐明我省不同时期霍乱的流行特点,从分子机制上深入理解我省霍乱弧菌菌株变迁进化和变异规律,为今后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暴发识别和精确溯源分析提供研究基础。研究目的:1.系统地了解和掌握1961年广东省首次暴发O1群埃尔托型霍乱,至2013年期间,我省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病例分离株的血清型别转换分布规律、主要毒力基因携带和PFGE分子分型特征;2.在全基因组的水平上,分析我省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遗传进化和变异特征,构建我省霍乱弧菌种系发生关系,摸清我省不同流行阶段霍乱弧菌的传染来源和流行路线等分子流行特征。为构建广东省霍乱弧菌分子溯源数据库,建立基于wg-SNPs的高分辨力的霍乱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暴发识别和溯源分析体系提供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的方式查阅1961年以来广东省霍乱流行史料,并根据霍乱监测资料和流行特征,将1961年以来广东省霍乱流行分为4个时期,根据不同流行时期,不同地区,症状的轻重以及不同的血清亚型选取代表性病例菌株517株,其中O1群霍乱弧菌381株(小川型233株,稻叶型148株),O139群霍乱弧菌136株。2.菌株复苏和复核鉴定:用普通营养肉汤对冻干菌株进行复苏,并用普通API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对菌株进行再鉴定、以核实菌株的型别。3.菌株毒力基因检测:采用QIAgen DNA minikit试剂盒进行菌株核酸提取,并采用普通PCR的方法对菌株的ctxB, ace, zot, tcpA, tcpl, hlyA, ompU, rtxC和st等常见霍乱毒力基因进行PCR定性检测,对ctxB和tcpA基因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分型。4. PFGE分子分型:对代表性菌株进行Not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V6.6软件(Applied Maths BVBA)分析PFGE指纹图谱,得到菌株带型相似性的聚类分析树图(UPGMA)。5.全基因组测序分型分析: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取代表性菌株154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型,以标准参考菌株N16961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参照序列进行de novo方式拼接和组装,使用MuMMER进行全基因组的SNPs (wg-SNPs)鉴定和分析,分析我省霍乱弧菌基因变异情况,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根据非重组位点以MEGA6.0构建最大似然树,分析我省霍乱弧菌种系发生关系。研究结果:1.流行分布特征:1961年首次暴发01群埃尔托型霍乱,至2013年期间,广东霍乱流行可分成4个流行期,每一个流行期都与一个优势菌型相关,且具有相对独特的流行病学特征。其中,第一次流行期(1961-1969年)的优势菌型是01群小川型;第二次流行期(1978-1989年)优势菌型为01群稻叶型;第三次流行期(1990-1999年)优势菌型为01群小川型;第四次流行性(2000-2013年)以小型暴发和散发为主,优势菌型为01群稻叶型。而1993年出现的0139群霍乱弧菌,至今近20年间,主要以散发和小型暴发为主,从未引起大规模的暴发流行。2.毒力基因携带情况:1)381株0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中,有367株同时携带了ctxB, ace和zot基因,374株携带了tcpA基因,其余14株为ctxB, ace和zot基因阴性。PCR产物测序分析发现,1992年以及之前分离到的160株为埃尔托型ctxB,1993年及以后分离的207株中,除1株为埃尔托型ctxB外,其余的均为古典型ctxB,而所有tcpA基因均为埃尔托基因型。2)136株0139群霍乱弧菌中,有123株同时携带了ctxB, ace和zot基因,123株携带了tcpA基因,其余10株为ctxB, ace和zot基因阴性。PCR产物测序分析发现,113株为ctxB基因3型(埃尔托型),7株为ctxB基因1型(古典型),3株为ctxB基因5型,而所有tcpA基因均为埃尔托型。3. PFGE分子分型:1)381株0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经过Not 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可分成113个不同的PFGE指纹图谱,并进一步分析形成5个cluster,不同流行时期的菌株分别对应形成不同的cluster,如cluster I (第一次流行期),Ⅱ(第三次流行期),Ⅲ(第二次流行期)和Ⅳ(第四次流行期)。cluster V中包含了四个不同流行时期的菌株,菌株之间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较低,显示出明显的异质性,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以上不同的谱系。优势菌型为小川型的cluster I和Ⅱ之间的相似度为80.3%,优势菌型为稻叶型的cluster III和Ⅳ之间的相似度为81.6%。2)136株0139群霍乱弧菌经过Not 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可分成75个不同的PFGE指纹图谱,进一步分析可形成2个cluster:cluster A和cluster Bo其中,cluster A主要包含了7株1998-2000年间分离的非产肠毒素0139群霍乱弧菌,这7株非产肠毒素菌株的PFGE指纹图谱均不相同。cluster B中主要包含了所有的产肠毒素0139群霍乱弧菌以及其它的非产肠毒素菌株(分离自1998和2007年),cluster B中68个PFGE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82.4%。4.全基因组测序分析:1)387个全基因组经过MuMMER鉴定和分析,我们共鉴定出来10396个SNPsc其中,3351个SNPs位点是特定于外群菌株M66(1961年第七次霍乱大流行之前分离的菌株),其余的5534个SNPs可用于区别来自1961年以来的第七次大流行的387个基因组。2)我省分离的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菌株中重组现象非常少见,只有1511个SNPs由重组导致,主要发生在O抗原合成基因簇以及霍乱第七次大流行基因岛II (Vibrio Seventh Pandemic Island)中,其它SNPs均由突变事件导致。3)我省在第一次流行期初期分离的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与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初期印度尼西亚的菌株遗传距离很近,比国内其它省份在同期分离的菌株更接近最大似然树的根部。在第二次流行阶段早期分离的0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有部分代表株独自成簇,比国内其它省份同期分离的菌株更靠近进化发生树的根部。4)在遗传进化树上,广东省分离的O1群霍乱弧菌在至少在两个分支中处于根部,是同期南亚分离株的最近共同始祖(Most Recently Common Ancestor, MRCA),紧随这些南亚菌株之后,又是从中国多个省份(包括广东省)分离到的O1群霍乱弧菌。5)在O139群霍乱弧菌的遗传分支中,1993年广东省分离的最早两株0139群霍乱弧菌处于该遗传分支的最靠近根部的进化分支,并且其与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菌株的遗传距离最近。1998年之前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中,广东省分离的霍乱弧菌在遗传分支上均处于相对根部的位置。而1998年之后分离的霍乱弧菌中,广东省分离的霍乱弧菌很少处于相对根部的位置。研究结论:1.1961-2013年,广东省霍乱流行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根据每一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可大致分成四个流行期,每一个流行期都与一个优势菌型相关:第一次流行期为小川型(1961-1964年),第二次流行期为稻叶型(1978-1989年),第三次流行期又是小川型(1990-1999年),第四次流行期主要是稻叶型(2000-2013年),这种优势菌型的变换与我国其他地方以及周边亚洲国家的变化态势类似。2.1992年之前的分离O1群霍乱弧菌均携带埃尔托型ctxB等位基因ctxBEITor,而1992年之后的分离的O1群霍乱弧菌均携带古典型ctxB等位基因ctxB这个等位基因的变化与我国其他的地方,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霍乱弧菌的变化一致。3.O139群分离株基本上都是ctxB基因3型,即埃尔托型。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在O139群霍乱弧菌发现ctxB基因1型(古典型)和基因5型,这表明,ctxB基因的变异不仅仅发生在O1群霍乱弧菌上,O139群霍乱弧菌同样可能出现这种非埃尔托型的变异。4.381株O1群霍乱弧菌PFGE指纹图谱可聚类成5个cluster,高度相关的菌株均来自同一个流行期,提示每一次大流行期的开始,均是由一个新的变异株的引入。5.PFGE指纹图谱分析发现,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维持着相对紧密的克隆群,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相近,而非产霍乱肠毒素的O139群霍乱弧菌则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和多克隆谱系。6.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显示,我省病例分离的O1/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在遗传学上显示出高度单态性,菌株之间的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突变所导致。7.在01群霍乱弧菌的某些进化分支上,我省分离的菌株出现单独聚集成簇的现象,体现出一定的地域聚集性,该现象可能因这些菌株的传播能力较弱,没有引起广泛的传播和流行。8.霍乱传播模式的改变与菌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密切相关,在O139流行的初期,其传播特点类似于O1群埃尔托型菌株。1998年之后,O139的流行特点更类似于食源性传播的模式。9.我省O1/O139群霍乱分离株在国内和国际代表株中的特殊遗传进化特征,与我省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南亚频繁的贸易交流中输入性病例有关。

余建兴[8](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龚震宇,龚训良[9](2014)在《2013年全球霍乱流行及菌苗使用概况》文中认为2013年全球报告霍乱病例129 064例,死亡2102例,病死率(CFR)为1.63%。病例数比2012年下降47%,而且是连续第二年下降。2013年全球报告的霍乱病例的国家数比2012年下降1个(从48个下降到47个)。报告病例数代表了全球每年估计140万到430万例霍乱疾病负担,死亡病例数估计达28 000例至142000例。本报告提供的趋势和数据分析不包括发生在

屠丽红[10](2014)在《上海市1962~2011年O1/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研究》文中提出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的甲类传染病,可导致中毒脱水性腹泻,死亡率高。霍乱弧菌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1、CTX基因元件,其中ctxAB基因编码霍乱肠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大量肠液分泌导致腹泻。Zot基因编码的小带连结毒素增加小肠粘膜的渗性,对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起辅助作用。ace基因编码的辅助霍乱肠毒素可以引起肠腔积液;2、致病性岛(V.cholerae pathogenicity island, VPI),霍乱弧菌的VPI长约40kb,其中的tcpA基因编码TCP菌毛,该菌毛是霍乱弧菌的肠道定居因子,也是CTXΦ的受体;3、toxR基因,是一个基本的毒力调节基因,编码CT和TCP的基因都由toxR基因调控。霍乱弧菌的致病性是由以上几个致病因子共同作用引起。随着霍乱流行时间的延续,在防治霍乱过程中各种防治药物的不断增加、某些地区的不合理用药以及临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得霍乱菌株的耐药性逐渐出现并增加,对各类抗生素耐药加剧,因此霍乱弧菌多重耐药株不断出现。本课题旨在对1962年至2011年上海市222株01/0139群霍乱弧菌进行霍乱毒素基因(ctxA)和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A)及相关调控基因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基因(ace)、溶血素基因(hlyA)、外膜蛋白基因(ompU)和调控蛋白基因(toxR)的毒力及毒力相关基因分析,研究01/0139群霍乱弧菌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差异,分析不同菌株毒力基因的分布和变化。对01/0139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药物敏感试验,比较上海市不同年代霍乱弧菌的流行趋势和优势菌型,了解霍乱弧菌的耐药性特征和耐药谱变化。同时对01/0139群霍乱弧菌进行PFGE分型和MLST分型分析,研究1962-2011年上海市的01/0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分析其菌群结构。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1962~2011年上海市222株01/0139群霍乱弧菌进行11种抗菌药物(头孢曲松、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敏感试验,分析耐药性特征。以PCR方法检测霍乱毒素基因(ctxA)、小带联结毒素基因(zot)、辅助霍乱肠毒素基因(ace)、溶血素基因(hlyA)、毒素协调菌毛基因(tcpA)、外膜蛋白基因(ompU)和调控蛋白基因(toxR)。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对霍乱弧菌的七个管家基因(cat、 dnaE、lap、rstR、recA、gyrB、chi)进行扩增、测序、比较,对霍乱弧菌的七个管家基因编号,并根据管家基因的不同组合对霍乱弧菌进行ST分型(sequence typing),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222株01/0139群霍乱弧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显示,1962-1996年的菌株对多种药物敏感,2005-2011年的菌株对多种药物耐药。0139群霍乱弧菌耐药率明显高于01群,其多重耐药情况严重,0139群产毒株的耐药率比非产毒株高。毒力基因分析显示,1962~1996年O1群病人来源菌株中61.0%(36/59)含有7个毒力基因,2005~2011年O139群病人来源菌株中93.9%(31/33)含有7个毒力基因。1962~1996年水体来源O1群菌株12.0%(3/25)含有ctxA基因,2005~2011年水体来源O1群菌株未检出ctxA基因。O1群霍乱弧菌水产来源菌株以hlyA+toxR+ompU+为主,占25.6%(11/43),O139群霍乱弧菌水产来源菌株以hlyA+toxR+ompU+ctxA+ace+zot+tcpA+为主,占76.1%(16/21)。PFGE分析将222株菌分为121个PFGE型,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个聚类,O1群霍乱弧菌产毒株及部分非产毒株分为5个聚类。MLST分型将222株菌株共分为84个ST型,其中O139群霍乱弧菌分为3个ST群,O1群霍乱弧菌分为8个ST群。MLST分型显示不同年代的霍乱弧菌产毒株亲缘关系相近,菌群结构比较集中,非产毒株基因组差异大。

二、2002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2)公共卫生援助塞拉利昂队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心理健康定义
        1.2 心理健康标准
        1.3 心理健康评估及测量
        1.4 对非公共卫生援助
        1.5 卫生援外人员心理健康潜在影响因素
        1.6 塞拉利昂常见传染病流行概况
    2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定量研究
        2.2 定性研究
    3 技术路线
    4 预调查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审查
结果
    1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的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
        1.1 援塞队员的基本情况
        1.2 不同时间点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结果
        1.3 援塞队员对4种传染病的知晓率
    2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的定性访谈结果
        2.1 援塞工作中后期容易出现心理波动
        2.2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心理健康潜在影响因素
        2.3 公共卫生援塞工作内容的调整
讨论
    1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2 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波动
    3 传染病知晓率与心理健康
    4 援塞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公共卫生援外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SCL-90信效度分析
附录2: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出国前1个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第一次调查)
附录3: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出国3个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第二次调查)
附录4: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出国6个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第三次调查)
附录5: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回国1个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第四次调查)
附录6: 公共卫生援塞队员回国1个月访谈提纲
附录7: SCL-90量表测评纸
个人简介
致谢

(3)《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健康监测》(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 ——从文本类型及特点看统计报告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Translation Process
        1.2.1 Preparation
        1.2.2 Translation
        1.2.3 Revision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Current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Statistics Report
    2.2 Text Ty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2.2.1 Text Typology
        2.2.2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Three Source Text Analysis
    3.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3.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tatistics Report Concluded from TextTypology and Text Features-Case Study
    4.1 Precision
        4.1.1 The Re-Delivery of Numeral-Related Expressions
        4.1.2 The Translation of Terms and Proper Nouns
        4.1.3 The Translation of Key Words and Phrases
    4.2 Smoothness and Coherence
        4.2.1 The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Words
        4.2.2 The Flexible Re-expression of Modifiers
        4.2.3 The Splitting and Restructuring of Complex Sentences
    4.3 Intuitiveness and Concision
        4.3.1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4.3.2 The Translation of Figure Contents
    4.4 Professionalism and Formality
Chapter Five Finding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List of terms and proper nouns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Appendix Ⅳ Certificate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下的背景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校本教材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景模式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实验法
        2.3.5 行动研究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分析
    3.1 环境分析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3.2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发放
        3.2.3 结果分析
    3.3 课程目标的设计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3.3.2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程目标的设计
    3.4 教材内容的设计
        3.4.1 教材内容的来源
        3.4.2 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3.4.3 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
        3.4.4 基于高中新课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第四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
    4.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案
        4.1.1 实施对象
        4.1.2 实施时间
        4.1.3 实施过程
    4.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原则
        4.2.1 学生发展性原则
        4.2.2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4.2.3 教材生活化原则
    4.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
        4.3.1 讲授法
        4.3.2 专题讲座法
        4.3.3 直观演示法
        4.3.4 情境教学法
        4.3.5 案例教学法
        4.3.6 讨论法
        4.3.7 参观法
        4.3.8 活动教学法
    4.4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案例
        4.4.1 案例一:《传染病的流行》
        4.4.2 案例二:《狂犬病》
        4.4.3 案例三:《结核病(讲座)》
        4.4.4 案例四:《校园高发性传染病的宣传活动》
第五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
    5.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目的
    5.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维度
        5.2.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
        5.2.2 课堂教学评价
        5.2.3 学生学业评价
    5.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结果
        5.3.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结果
        5.3.2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5.3.3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发展要有积极影响
        6.1.1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6.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6.1.3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综合考虑
    6.3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6.4 对教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1.1 学生的发展
        7.1.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7.2 建议
    7.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高中生版)
    附录 B 传染病与防控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大学生版)
    附录 C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部分)
    附录 D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本身评价表
    附录 E 评审教师的教材评语
    附录 F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 G 实验班前测试卷
    附录 H 实验班后测试卷
    附录 I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学生表现评价表
    附录 J 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 K 学生回访记录
    附录 L 课堂教学剪影
后记
致谢

(5)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三、研究问题、假设和案例选取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主要内容和框架
第一章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发展与内在困境
    第一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源起及基本要素
        一、全球卫生治理兴起的背景
        二、全球卫生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三、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对象
        四、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行为体
    第二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机制与规范
        一、国际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产生
        二、全球卫生治理机制与规范的发展
    第三节 全球卫生治理的内在困境
        一、全球卫生领导权和协调机制模糊
        二、全球卫生资金投入不足
        三、全球卫生问责、监督和执行机制缺位
    小结
第二章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与目标
    第一节 加拿大自由国际主义理论思潮与其战后的国际行为
        一、自由国际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内涵
        二、自由国际主义理论对加拿大参与全球事务的影响
    第二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动机
        一、维护国际、国家和人的安全
        二、建构良好海外形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推广国家价值观
    第三节 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主要目标
        一、促进全人类健康和卫生平等的实现
        二、追求全球卫生大国和人道主义大国的地位
    小结
第三章 参与卫生机制的创立: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
    第一节 加拿大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缘起
        一、早期国际卫生会议的召开
        二、二战前国际卫生组织的建立
        三、卫生问题纳入《联合国宪章》
    第二节 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创立的推动
        一、加拿大在技术筹备委员会中的作用
        二、加拿大在国际卫生大会中的作用
        三、加拿大在临时委员会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与奇泽姆当选总干事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与总干事人选
        二、加拿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小结
第四章 推动卫生规范的制定:加拿大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第一节 加拿大与《公约》的由来
        一、烟草使用危害及全球控烟挑战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控烟的早期努力
        三、加拿大对授权制定《公约》的倡导
    第二节 加拿大对《公约》制定的推动
        一、对《公约》制定的资助
        二、对《公约》谈判的推动
        三、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约》制定的倡导
    第三节 《公约》的出台与加拿大的执行
        一、《公约》的出台及其意义
        二、加拿大对《公约》的执行
    小结
第五章 主导卫生援助与平等的实现: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
    第一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缘起
        一、妇女儿童健康的意义及困境
        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与妇女儿童健康
        三、“母婴儿童健康”设定为八国峰会关键议题
    第二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筹备
        一、筹划国内政策
        二、寻求国际共识
    第三节 加拿大与《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一、《马斯科卡倡议》的出台
        二、加拿大在《马斯科卡倡议》中的领导作用
    第四节 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与跟进
        一、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执行
        二、加拿大对《马斯科卡倡议》的跟进
    小结
第六章 应对卫生危机:加拿大与“非典”和“埃博拉”疫情
    第一节 加拿大抗击“非典”疫情
        一、加拿大爆发“非典”疫情的应对与教训
        二、“非典”疫情暴露的国内公共卫生问题
        三、加拿大对遏制“非典”疫情的全球贡献
    第二节 国内卫生机制与国内外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一、国内公共卫生机制的改革
        二、国家及全球卫生安全战略的加强
    第三节 加拿大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
        一、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原因与危害
        二、加拿大防范“埃博拉”疫情的国内举措
        三、加拿大遏制“埃博拉”疫情的国际作为
    小结
第七章 理论解释:加拿大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理念与行为
    第一节 自由国际主义理论下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一、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角色
        二、自由国际主义下的多边合作路径选择
        三、务实主义哲学与加拿大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的灵活性
    第二节 “推拉力”下的角色调整和路径转变
        一、国际因素
        二、国内政府因素
        三、国内社会因素
        四、医学研究与创新因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6)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三、山河与疟疾
        四、区位与疟疾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一、恶鬼致病
        二、疫气致病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一、道德因素
        二、现实因素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一、病原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东省霍乱弧菌分子进化与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广东省霍乱弧菌的流行概况及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一、霍乱弧菌的病原学特征
        1.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
        2. 霍乱弧菌的主要分子特征
    二、霍乱弧菌在广东的流行概况
        1. 第一次流行期(1961~1964年)
        2. 第二次流行期(1978~1989年)
        3. 第三次流行期(1990~2000年)
        4. 第四次流行期(2001~2013年)
    三、霍乱弧菌的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1. 霍乱弧菌血清分型
        2. 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
        3. 霍乱弧菌分子分型
    四、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广东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与PFGE分型研究
    一、材料
        1. 菌株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方法
        1. 菌株的复苏及分离培养
        2. 血清学鉴定
        3. 生物表型检测
        4.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Qiagen DNA min Kit手工提取法)
        5. 毒力基因的检测
        6. PFGE分子分型
    三、结果
        1. 广东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血清型别分布特征
        2. 毒力基因携带特征
        3. PFGE指纹图谱分布特征
    四、讨论
第三章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与PFGE分型研究
    一、材料
        1. 菌株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方法
        1. 菌株的复苏及分离培养
        2. 血清学鉴定
        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Qiagen DNA min Kit手工提取法)
        4. 毒力基因的检测
        5. PFGE分子分型
    三、结果
        1.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ctxB毒力基因型别分布特征
        2.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其它毒力基因型别分布
        3.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PFGE指纹图谱分布特征
    四、讨论
第四章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
    一、材料
        1. 菌株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方法
        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Qiagen DNA min Kit手工提取法)
        2. 测定细菌基因组浓度
        3. 全基因组测序
        4. 组装和SNPs鉴定
        5. 进化分析
    三、结果
        1.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整体进化特征
        2. 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初期广东省分离的霍乱弧菌的遗传学特征
    四、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相关论文发表的情况
致谢

(8)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2. 研究总体目标
    3. 课题框架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3.4 病原谱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3. 结果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研究结论
建议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表格
附录2 论文发表

(9)2013年全球霍乱流行及菌苗使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霍乱传播类型和暴发情况
    1.1 非洲
    1.2 美洲
    1.3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2 WHO向各国提供支持
3 霍乱监测
4 霍乱对国际旅行和商贸的影响
5 霍乱菌株的变异
6 口服霍乱菌苗的最新情况
    6.1 背景情况
    6.2 全细胞重组B亚单位疫苗 (Du Koral)
    6.3 全细胞灭活双价疫苗 (Shanchol)
    6.4 口服疫苗使用的建议

(10)上海市1962~2011年O1/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霍乱弧菌的流行概况
        1.1.1 霍乱弧菌的流行态势
        1.1.2 霍乱弧菌的流行特征
    1.2 霍乱弧菌的表型研究进展
        1.2.1 霍乱弧菌的血清分型
        1.2.2 霍乱弧菌的噬菌体-生物分型
        1.2.3 霍乱弧菌的药物敏感检测
    1.3 霍乱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1 霍乱弧菌的致病性研究进展
        1.3.2 霍乱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1.4 实验研究思路
    1.5 实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及鉴定
        2.1.1 菌株的来源
        2.1.2 菌株的鉴定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噬菌体-生物分型
        2.3.2 药物敏感试验
        2.3.3 毒力基因检测
        2.3.4 PFGE分型
        2.3.5 MLST分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噬菌体-生物分型结果
    3.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2.1 药敏纸片的选择
        3.2.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3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4 PFGE分型结果
    3.5 MLST分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霍乱弧菌表型及基因型变化趋势分析
        4.1.1 上海市1962~2011年霍乱弧菌的流行分布
        4.1.2 霍乱弧菌的耐药情况分析
        4.1.3 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点
    4.2 霍乱弧菌分型方法应用
        4.2.1 PFGE在霍乱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及PFGE结果
        4.2.2 MLST在霍乱菌群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及MLST结果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课题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2002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全球霍乱流行概况[J]. 龚震宇. 疾病监测, 2021(05)
  • [2]公共卫生援助塞拉利昂队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晓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3]《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健康监测》(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 ——从文本类型及特点看统计报告的翻译[D]. 陈泽茹. 山东大学, 2020(11)
  • [4]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 张斌斌. 广州大学, 2020(02)
  • [5]加拿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D]. 徐文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7]广东省霍乱弧菌分子进化与变异研究[D]. 李柏生.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8]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 [9]2013年全球霍乱流行及菌苗使用概况[J]. 龚震宇,龚训良. 疾病监测, 2014(12)
  • [10]上海市1962~2011年O1/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分型研究[D]. 屠丽红. 东华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2002年全球霍乱疫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