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一、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许萍[1](2020)在《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部分人存在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由物质条件不足延伸到精神领域的自卑、焦虑、过分敏感、自我封闭等和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但过分追求享乐及道德缺失等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探究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是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应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本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工作的现实感受及经验出发聚焦问题,通过细致观察、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象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初浅的梳理,对个别贫困大学生过度的学业焦虑、人际焦虑、就业焦虑及少数家境富裕与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学生过分拜金、畸形消费等现象进行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借助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诸多表现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归纳和概括。通过辩证分析、类比分析及溯源分析,对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从大学生自身认知障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西方不良思潮影响等四方面查找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矛盾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消除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对策和措施,明确提出要全面改进和调整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营造家庭健康积极的心理及精神环境,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健康性、现实性引导;同时要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日常思想教育的现实性、启发性,使各类教育均贴近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自强自立,奋发上进;另外,家庭、学校、社会要注意加强沟通,密切协作,适度改进对学生的物质支持和救助方式,尽量做到扶困扶志相结合,以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以综合性力量和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王珍[2](2020)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使原本鉴别力、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的大学生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更大概率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因互联网技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网络欺骗型、网络暴力型、网络媒体失当型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型,同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大学生恋爱受挫、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和突发变故、高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及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仍旧是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已然与其他传统因素一起成为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共犯。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部精神核心来起作用的,即通过影响大学生身心状态、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亲子关系、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造成大学生的人生动力系统失活,自我防御机制崩溃,产生不理智的死亡态度和不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加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企图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技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咨询顾问,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制定总目标,其他部门相互协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大致分为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环境条件建设目标、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各部门及个人据此建立起各自的管理分目标。这种新模式充分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扬互联网技术之长,避其之短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甚至遏制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有效预防、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陈瑞洋[3](2020)在《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最具有活力和创业潜力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无论对于社会、高校、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急需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在这样在大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分析其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普遍在创业心理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成为了全社会非常重视的问题,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其中包括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等相关基础概念进行界定,并且在上述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对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予以点明。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进行了解,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目前大学生创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社会、高校、自身、家庭四个方面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上述四方面的因素提出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毕庆[6](2019)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直播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泛娱乐化的网络形态,网络直播迅速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参与网络直播的重要群体。网络直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对拓宽大学生兼职就业渠道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网络直播对部分大学生心理、行为、价值倾向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何消减网络直播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参与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重要社会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直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网络直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其次,从网络直播的现状分析出发,论述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并对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消减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一,网络直播为大学生提供了娱乐休闲空间,为个别大学生提供了兼职就业机会,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树立创新意识,但对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消费观、幸福观、学业观与就业观,以及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已经形成或者潜在较多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的危害。第二,形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网络直播自身的自主性与随意性、多样性与丰富性、便捷性与交互性、即时性与互动性、娱乐化与低俗化,导致网络直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难以监管,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二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与追逐,容易滋生庸俗、低俗、媚俗现象;三是相关法律政策与监管机制不完善;四是学校的管理教育不够到位,部分大学生素质不高、缺乏自我约束。第三,分别从社会层面、法律政策层面、网络直播平台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大学生个人层面提出消减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及网络监管机制,建立审查准入和分级制度,鼓励群众举报,加大处罚整改力度;三是督促网络直播平台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审查准入与分级制度,提升直播的文化品位,改进运作方式;四是加强大学生校园管理,丰富校园文化,重视心理疏导和兼职就业指导;五是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自律意识,加强自我修养,正确看待和参与网络直播。

李煜杭[7](2019)在《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与社会已开始逐渐融合,曾经孤立的象牙塔已经不复存在。在现在的高校中,很多问题的发生不再是简单的校园管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社会的问题。传销在高校不断的蔓延和扩散,不仅扰乱了高校校园的和谐,也对社会甚至是国家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识别传销的能力,如何防范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以及如何应对高校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结构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传销的基本理论概述进行阐述,分析了传销组织变迁的新特点以及传销的对社会的危害,针对大学生陷入传销造成的危害提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反传销教育的必要性。第二章,立足于大理大学大学生对传销的认知和学校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归纳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反思大理大学开展反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防范大学生陷入传销对策的构建做铺垫,并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有学生陷入过传销的二级学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本科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老师访谈了解后,对论文的整体研究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三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误入传销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在上述理论的支撑以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预防教育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对策,主要以社会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补充,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环节,以家庭及其他教育为补充。

王子朦[8](2019)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当下的信息时代,以及终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其中,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它逐步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不断更新传统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加大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使互联网呈现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在纷杂不堪的网络环境中,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四因素说”,可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为对个体道德知、情、意的外显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在网络道德认知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在网络道德情感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和在网络道德意志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意识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迷失,道德责任感和羞耻感的缺失、道德移情两难以及网络成瘾问题。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可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内部因素和以学校、家庭及社会为主的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大学生的生理特殊性以及自我意识、从众心理、挫折—攻击心理、社交情绪、社会动机和去个体化等心理因素是内归因;高校德育效果欠佳、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社会网络监管不力和网络自身的特殊性是外归因。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和形成机理,不同的责任主体应有所作为。首先,大学生应主动强化自身的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排解虚实情绪体验,养成“慎独”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其次,高校应通过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强化校园网络道德的监管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再次,家长应主动引导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树立科学的教养理念,营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最后,社会职能部门更应在健全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监管,重视网络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杨芬[9](2019)在《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发展,大学生健康服务和健康成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事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本研究选取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四所高校为调研地,运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医学模式、健康促进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系统理论深入研究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系统可行的对策,为完善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构建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从大学生健康供给和健康需求两方面对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进行研究。健康供给层面主要涉及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综合医院和精神卫生院)、校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体育教学部以及相关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健康资源提供情况、诊疗服务情况、教育教学活动及日常工作职责,开展健康服务和教育情况;健康需求层面主要涉及学生健康状况、学生健康认知、健康态度、健康需求情况。同时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健康认知、健康态度、健康需求情况进行百分比统计和X2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为无明显差异性。研究发现,昆明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在健康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大学生健康保障制度建设不完善,功能发挥不到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待强化、健康发展支持不足,缺乏效果评估;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问题:健康认知不全面、健康关注度待加强、健康知识获取渠道有限、健康服务需求无法有效满足、学生自身健康投入不够。同时不同高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健康认知和健康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5),在健康需求上不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健康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学生对体育课程开设目的缺乏认识,学校免修体育课程规定存在不合理、健康资源缺乏,难以有效满足需求、不良生活习惯或方式影响健康水平。通过对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笔者提出了完善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转变大学生健康支持理念,拓展和丰富理念支持途径、改善健康支持体系的制度与责任、整合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营造大学生健康服务支持性环境、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自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王晓晖[10](2019)在《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多样文化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少大学生呈现心理亚健康状态,影响大学生自身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祖国美好未来的开创者,心理状况需要被重点关注,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成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机能障碍、情绪表达障碍、人格发展障碍、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错误思潮滋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不公平;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不完善;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片面;部分家庭氛围不和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自身学习能力、方法有限;个人心理素质差等。解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对策在于加强经济、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社会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完善教育内容、改善教育环境、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教学、良好的受教育环境、更好的就业指导、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优良的家庭教育;大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个人身体素质、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及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及效率,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

二、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三、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及表现
    一、 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一) 较强的自卑感
        (二) 焦虑心理较为严重
        (三) 享乐主义现象
        (四) 环境变化不适应现象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大学生人格及人际产生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校园环境及思政目标产生消极影响
        (三)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自身因素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家庭因素
        (三)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高校因素
        (四)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社会因素
第四章 引导大学生精神脱贫的对策
    一、 调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节
        (二) 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贫困以及消除依赖心理
        (三) 大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加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 父母发挥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 加强高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二) 完善高校考核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作用
    四、 加强社会各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帮扶作用
        (一) 加强资助公开透明力度,各项补助落实到学生手中
        (二) 完善精神教育资助体系,促使精神教育资助制度顺利进行
        (三) 进一步优化社会大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调查问卷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高校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现状
        1. 国外现状
        2. 国内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抽样调查法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自杀相关概念界定
    (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
    (四) 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1. 高校目标管理的定义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3. 组织中心型目标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1. 网络成瘾型
        2. 网络欺骗型
        3. 网络暴力型
        4. 网络媒体失当型
        5. 网络监管不力型
    (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1. 预防的难度升级
        2. 影响更具破坏性
        3. 与同龄人相比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主观影响因素
        2. 客观影响因素
    (四) 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探析
    (五)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归因分析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2. 互联网成为滋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3. 互联网影响外部环境
三、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二) 高校管理呼唤互联网信息技术
    (三) 网络心理咨询大有裨益
四、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站建设不完善
    (二) 网络心理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网络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四)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导致高校对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难度升级
    (五)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一) 目标制定的主体和原则
        1. 目标制定的主体
        2. 目标制定的原则
    (二) 目标制定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 高校的实际情况
        4. 高校的育人目标
    (三) 目标分解与实施
        1. 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
        2. 环境条件建设目标
        3. 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
        4. 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
        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6.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7.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
    (四) 目标考核、评价和反馈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1. 选题缘由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相关理论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创业
        2. 创业心理
        3. 大学生创业心理
    (二) 相关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3.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 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 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
        3. 调查内容
        4. 调查方法
    (二) 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社会重视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够积极
        2. 高校培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意识匮乏
        3. 自身素质有限导致大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
        4. 家庭支持不足导致大学生创业意志不坚定
四、大学生创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因素
        1. 社会创业资金挂持力度不足
        2. 社会创业政策完善程度有限
        3. 社会创业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二) 高校因素
        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2. 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匮乏
        3. 高校创业服务体系缺失
    (三) 大学生自身因素
        1. 抗挫折能力差
        2. 缺乏实践经验
        3. 综合素质不佳
    (四) 家庭因素
        1. 家长就业观的传统性
        2. 家长价值观的片面性
        3. 家长培养方式的局限性
五、解决大学生创业物理问题的对策
    (一) 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环境
        1. 完善创业融资体系提升创业积极性
        2. 健全相关创业政策提升创业自信心
        3. 丰富创业激励方式提升创业主动性
    (二) 高校强化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
        1. 丰富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意识
        2. 专业教育队伍培育创业素质
        3.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创业理念
    (三) 大学生加强自身的创业心理培育
        1. 增强大学生创业韧性
        2. 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3. 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
    (四) 家庭重视大学生创业心理发展
        1. 转变就业观念以坚定创业信念
        2. 正确认识创业以提升创业意愿
        3. 丰富培养方式以提升创业品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5.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5.3 传播学理论
2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网络直播的定义、发展历程、种类、特性及现状
        2.1.1 网络直播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1.2 网络直播的种类与特性
        2.1.3 网络直播的现状
    2.2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2.2.1 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
        2.2.2 创造了新兴的兼职就业与创业机会
        2.2.3 促进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
    2.3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2.3.1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2.3.2 对大学生道德观与荣辱观的负面影响
        2.3.3 对大学生法律观的负面影响
        2.3.4 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负面影响
        2.3.5 对大学生幸福观与苦乐观的负面影响
        2.3.6 对大学生婚姻观与恋爱观的负面影响
        2.3.7 对大学生学业观与就业观的负面影响
        2.3.8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3 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负面影响的原因
    3.1 网络直播的自身特性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1.1 网络直播的自主性与随意性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1.2 网络直播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1.3 网络直播的便捷性与交互性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1.4 网络直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1.5 网络直播的娱乐化与通俗化容易造成负面影响
    3.2 错误思想的侵蚀
        3.2.1 拜金主义的侵蚀
        3.2.2 享乐主义的侵蚀
        3.2.3 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
    3.3 网红经济和宅经济的冲击
        3.3.1 网红经济的冲击
        3.3.2 宅经济的冲击
    3.4 相关法律政策与监管机制不完善
        3.4.1 违法边界模糊难以判断
        3.4.2 监督与处罚力度不够
    3.5 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不到位
        3.5.1 学校教育管理措施不力
        3.5.2 部分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意识不强
4 消减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的对策
    4.1 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
        4.1.1 规范引导网络直播价值取向
        4.1.2 抵制错误腐朽文化侵蚀
    4.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及监管机制
        4.2.1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4.2.2 净化网络环境
        4.2.3 建立审查分级制度
        4.2.4 鼓励群众举报
        4.2.5 加大处罚整改力度
    4.3 督促网络直播平台加强自身管理
        4.3.1 落实双向实名制
        4.3.2 严格执行分级制度
        4.3.3 提升直播文化内涵
        4.3.4 提高网络直播参与者的综合素养
        4.3.5 完善用户监督举报机制
        4.3.6 加大监督处罚力度
        4.3.7 改进运作方式
    4.4 强化学校教育管理
        4.4.1 强化校园网络管理
        4.4.2 切实加强思想武装
        4.4.3 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4.4.4 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4.4.5 重视对大学生的兼职就业指导
    4.5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
        4.5.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5.2 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
        4.5.3 强化大学生自律意识
5 结语
    5.1 基本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简要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传销及预防教育概述
    一、传销的定义及其类型
        (一)传销的定义
        (二)传销的类型
    二、传销组织变迁的特点
        (一)由“线下接头”向“网络传销”转变
        (二)由“产品营销”向“投资理财”转变
        (三)由包装“公司业绩”向嫁接“国家战略”转变
    三、传销的社会危害
        (一)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三)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四)给参与者及其家庭造成伤害
        (五)对社会道德、诚信体系造成巨大破坏
    四、高校进行传销预防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建立社会诚信的需要
        (三)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四)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管理秩序的需要
        (五)是挽救误入传销学生并防止再次受害的需要
第二章 大理大学学生传销认知和学校预防教育调查
    一、调查开展的基本情况
    二、学生对传销认知和了解
        (一)对传销概念的认知
        (二)对传销法律界定的了解情况
        (三)是否正确分辨传销行为
        (四)学生了解传销渠道
    三、学生误入传销的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典型案例
    四、误入传销后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陷入传销对自身的影响
        (二)大学生陷入传销对家庭的影响
        (三)大学生陷入传销对学校的影响
        (四)大学生陷入传销对社会的影响
    五、学校开展反传销教育情况
        (一)预防教育
        (二)挽救教育
        (三)教育效果
    六、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重视不够
        (二)教育内容片面
        (三)教育方法单一
第三章 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原因剖析
    一、社会原因
        (一)打击难度大,力度不够
        (二)宣传教育不深入,难以形成合力
        (三)传销活动五花八门,诱惑力大
        (四)社会价值观偏差,破坏社会诚信
    二、高校教育原因
        (一)重视不够,教育活动少且形式单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三)教育主体自身对传销认识的局限,教育缺乏针对性
        (四)学生管理尤其是公寓管理不到位,给组织者有可乘之机
        (五)对误入传销学生的挽救教育讳莫如深,难以警醒其他学生
    三、学生自身原因
        (一)法治意识不强,对传销存在认知误区
        (二)社会经验缺乏,对传销防范意识不强
        (三)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一夜暴富的思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四)大学生角色意识不强,不能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知识学习和应用
        (五)就业压力大,希望尽早进入社会锻炼自己实现自我
    四、家庭及其他相关原因
        (一)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二)组织者利用亲属关系等“杀熟”,容易取得学生信任
第四章 预防教育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对策
    一、以社会教育为基础
        (一)健全法制,堵塞传销扩大蔓延的漏洞
        (二)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震慑限制传销势力的活动
        (三)运用各种媒体,宣传揭露传销活动欺骗手段极其危害
        (四)依靠城乡基层组织力量,让传销势力无处藏身
    二、以学校教育为重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思想防线
        (二)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运用新媒体进行反传销专项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传销的欺骗性及其危害
        (四)加强警示教育,用身边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学生
        (五)加强挽救教育,避免陷入传销的学生越走越远
        (六)加强对校园和学生公寓的管理,防止传销势力渗透进学校
        (七)加强学生的角色教育,让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专业学习
        (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九)发挥学生骨干力量作用,建立预防传销防控体系
    三、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关注社会,主动了解传销相关的知识内容
        (三)约束自我,不碰触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四)认清自我角色,以学习为主杜绝外界诱惑
        (五)正确认识劳动与报酬、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
    四、以家庭教育为补充
        (一)树立劳动光荣思想,持续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二)做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全力以赴搞好学习
        (四)关注孩子在校动向,适时开展针对性教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
    三、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
        (二)网络道德失范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本课题研究方法
    六、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征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在网络道德认知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
        (二)在网络道德情感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
        (三)在网络道德意志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特征
        (一)网络道德失范主体身份的多样性
        (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方式的隐匿性
        (三)网络道德失范活动场域的超时空性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归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的理论基础
    二、内归因
        (一)大学生生理因素
        (二)大学生心理因素
    三、外归因
        (一)高校德育效果欠佳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四)社会网络监管不力
        (五)网络技术自身的特性
第四章 调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二)学会情绪管理策略,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
        (三)恪守网络道德“慎独”原则,养成良好网络行为习惯
    二、加强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重视网络审美教育
        (二)完善线上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
        (三)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加强对失范行为的监督
    三、重视家庭的网络道德影响力
        (一)形成“德智”并重的教养理念,切忌重堵轻疏
        (二)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监督与引导
    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一)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注重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化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管理功能
        (三)重视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打造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9)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健康支持工作
        (二) 生理疾病问题凸显,疾病医疗服务有待加强
        (三) 心理问题亟待关注,需提升服务水平
        (四) 社会问题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需保持高度重视
        (五) 公民健康保障的需求期望提高,追求更完善的服务
        (六) 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
        (一) 健康
        (二) 健康促进
        (三) 健康支持体系
第一章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 国际组织和各国健康政策发展
        (二) 大学生健康内容对比分析研究
        (三) 大学生健康支持研究
        (四) 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大学生健康支持政策研究
        (二) 大学生健康现状研究
        (三) 大学生健康面临问题研究
        (四) 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六) 大学生健康标准研究
    三、综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及资料分析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研究设计
        (一) 问卷的编制
        (二) 问卷研究步骤
        (三) 访谈研究步骤
        (四) 质量控制
    五、研究技术路线
    六、相关理论及分析
        (一) 健康促进理论视角
        (二) 社会医学模式视角
        (三)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
        (四) 系统理论视角
第三章 研究发现及分析
    一、昆明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发展概况
    二、昆明市大学生健康支持发展概况
    三、昆明市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 昆明四所高校健康服务支持服务提供分析
        (三) 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分析
        (四) 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相关差异性分析
        (五) 昆明市四所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四、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供给问题
        (二) 大学生健康支持服务需求问题
        (三) 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健康促进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改进建议
    一、转变大学生健康支持理念,拓展和丰富理念支持途径
        (一) 加强学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健康认知
        (二) 广泛开展大学生健康宣传,强化健康和生命质量教育
    二、改善健康支持体系的制度与责任
        (一) 完善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制度规范,优化部门职能
        (二) 完善高校学生健康信息的动态追踪和监督制度
        (三) 明确规范各方参与健康服务责任
    三、整合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一) 优化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资金投入
        (二) 加大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
        (三) 加强学校相关健康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力度
        (四)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四、营造大学生健康服务支持性环境
        (一) 开展健康课程进校园,营造校园健康知识学习氛围
        (二) 开展多元文体活动,打造学生健康素养培育园地
        (三)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确保校园健康风险有效防控
        (四) 优化校园实体环境,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五、大学生增强体育锻炼,自主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对研究现状的综述评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健康与亚健康
        2.1.2 心理健康与心理亚健康
    2.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2.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2.2.2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2.3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2.2.4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2.5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 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3.1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3.2 调查结果及表现分析
        3.2.1 身体机能障碍
        3.2.2 情绪表达障碍
        3.2.3 人格发展障碍
        3.2.4 环境适应、人际交往障碍
4 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
    4.1 社会原因
        4.1.1 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4.1.2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错误思潮和社会现象滋生
    4.2 学校原因
        4.2.1 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发展不平衡
        4.2.2 部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不公平
        4.2.3 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不完善
        4.2.4 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不完善
    4.3 家庭原因
        4.3.1 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片面
        4.3.2 部分家庭氛围不和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4.4 个人原因
        4.4.1 个人学习能力、方法有限
        4.4.2 个人心理素质差
5 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措施
    5.1 社会方面
        5.1.1 加强经济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5.1.2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5.1.3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5.1.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
        5.1.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5.2 学校方面
        5.2.1 完善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
        5.2.2 改善教育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5.2.3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予大学生更好的指导
        5.2.4 完善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5.3 家庭方面
        5.3.1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大学生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5.3.2 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家庭教育
    5.4 个人方面
        5.4.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4.2 增强个人身体素质
        5.4.3 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5.4.4 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能力
        5.4.5 提高学习能力及效率,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四、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 许萍.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D]. 王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大学生创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瑞洋. 渤海大学, 2020(06)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网络直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毕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D]. 李煜杭. 大理大学, 2019(02)
  • [8]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及对策分析[D]. 王子朦. 江苏大学, 2019(02)
  • [9]昆明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支持体系研究 ——以四所高校为例[D]. 杨芬. 云南大学, 2019(03)
  • [10]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对策研究[D]. 王晓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