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问题

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问题

一、汉语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问题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叶园园[1](2021)在《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巴两国是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目前巴基斯坦拥有大量的中巴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它们需要大量的汉语本地人才,当地的学生也非常愿意学习汉语。本文主要分析了巴基斯坦学生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本篇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词汇问题分析调查准备,第三章为词汇使用问题研究,第四章为针对词汇问题提出的词汇教学建议,第五章为针对词汇学习问题提出的学习建议,第六章为总结。词汇学习问题可划分为添加、省略、代替、错位、泛化五方面,不同词类的使用问题在这五方面均有体现,添加中主要为不同疑问代词或语气词的叠加使用,省略中主要是“了”和“个”的省略,代替中主要为名词的代替错误,错位中主要为时间和地点状语的使用,泛化主要为动词“是”和量词“个”的使用。对于上述问题,笔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教学建议为虚词讲解与语法讲解相结合;实词词汇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教师应把握重难点词汇讲解;把握词性,牢记短语结构和固定搭配;加强特殊词类的教学;把握课中媒介语的使用;为学生创造优良的上课环境。学习建议为学生应大胆运用替换,及时检查纠正;扩大思维,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分阶段设置学习目标,逐步掌握词汇。

王艳[2](2021)在《GPA教学法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文化和汉语在尼泊尔的顺利推广,赴尼泊尔开展海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教师也逐年增加。但受经济等原因的影响,尼泊尔教学设施简陋、汉语教材及资源匮乏,教师在教学上产生了很大困难。本研究从“怎样教”入手,将GPA(The Growing Participator Approach,中文译作“成长参与教学法”)第一、二阶段应用到尼泊尔Gyanodaya Bal Batika学校汉语教学中,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本校进行了近一年的汉语教学,基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特点,以本校七年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教学分析。以GPA教学法理论为指导完成教学设计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文章详细记录了GPA教学法前两个阶段的三个典型教学设计及教学示范并与参照班传统教学进行对比,展示了GPA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况的具体教学过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提高教学内容的复现率,从而加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以课堂测试及YCT成绩为依据验证教学效果,证明GPA教学法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表明,GPA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当地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汉语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汉语交际能力。文章最后总结了GPA教学法应用于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的优势和不足,根据不足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创造良好的汉语教学环境,完善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教师应选择合适教材并对教具进行分类系统保存,重视汉字要素教学,课前做到充分备课,综合多种教学法。希望能为之后赴尼的汉语教师提供借鉴,并为GPA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高雪[3](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语步结构及语篇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作为独立的语篇,在学术论文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者多基于语步视角,关注摘要的宏观结构以及微观语言特征。而汉语学术论文摘要相关研究仍很薄弱,现有研究多为表层研究,如探讨摘要写作内容、如何规范、字数要求等,针对摘要写作提出的建议大多较为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本文选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两大权威学术期刊《世界汉语教学》与《语言教学与研究》,共收集了 2015~2019年期间508篇论文摘要语料,基于Santos(1996)的五语步结构模型与Hyland(2005)的元话语分析模式,从宏观语步结构及微观语篇特征两个层面对语料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结构特点、语篇内部组织策略、人际互动实现方式及各语步所用语言资源以丰富现有摘要研究,并服务于汉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研究发现,就语步结构而言,大部分摘要包含两个语步或三个语步类型,其中目的语步和结果语步是重要语步,背景、方法、结论语步三者是可选语步。非实证类文章摘要,结果语步与目的语步为重要语步,而背景、方法、结论语步三者为可选语步;实证类文章摘要,方法语步与结果语步为重要语步,其余三个语步为可选语步。另外据统计发现摘要中还出现了语步组合、语步重复、语步逆序、语步循环四种非常规语步形式,其中语步组合、语步重复、语步逆序较为常见,语步循环少见。就语篇层面的元话语使用情况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摘要中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数量高于互动式元话语,反映了摘要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力求向读者展示清晰的论文结构,引导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其中使用最多的引导式元话语是过渡标记,占比63%;框架标记次之,占比16%;言据标记、语码注释语占比8%;回指标记最少,占比5%,这表明了摘要语篇组织更重视内在逻辑与结构。其中使用最多的互动式元话语是自称语,占比40%;增强语次之,占比39%;模糊语占比20%;介入标记最少,占比1%;态度标记无,这表明了摘要实现人际互动时更强调学术的客观与严谨。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教学中培养留学生的语步意识,使留学生明确摘要的结构框架,并且学会综合运用多种元话语标记,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研究成果。

曹钰茹[4](2021)在《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研究 ——以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成语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新加坡学习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有利于其更好的融入汉语语境,提高其汉语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汉语的教与学。但是,成语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特点又使成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不易领会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及其蕴含的感情色彩,也较难理解成语的内在结构并准确运用,使得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成语时存在一定的偏误。本文重点关注新加坡学习者在习得成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目前新加坡的汉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与欧美非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方法区分开来,新加坡虽然具有较丰富的汉语文化背景,但是对新加坡的汉语成语教学缺少针对性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为例,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汉语成语习得偏误进行研究,分析新加坡学生在成语学习中存在的偏误类型,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研究除引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陈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对汉语国际教学中关于成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论述了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内容,首先说明了新加坡学生学习汉语的背景情况,再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成语进行检索、分析其在习得成语中存在的偏误,对新加坡汉语学习者的成语偏误进行分类,并剖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针对新加坡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存在的偏误类型及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新加坡汉语学习者的成语学习。第四部分内容,是以新加坡学生的一篇偏误类型较多的作文语料为例,分析写作中学生存在成语使用的偏误,并运用前文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减少成语习得的偏误现象,促进新加坡学生对成语的学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研究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不足与展望。

魏思文[5](2021)在《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各国、各界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日益深化,世界日益密集为“地球村”,对于多语言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三语、多语习得过程中的诸般课题接连进入语言学家的视野,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但时下,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繁多,本文系在此前成果之基础上,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中的汉语(L3)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的语音样貌及其流变,同时通过和日(L1)汉(L2)双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及其流变过程对比,分析日语(L1)和英语(L2)在汉语(L3)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并对日英汉三语者在汉语辅音、元音、声调和变调方面的迁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递进教学效能的可能性和相关策略。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陈述本文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语音实验采用的研究手段以及方法,展现研究创新点及其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增强和正在全球范围内升温的“汉语热”,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汉语学习者持续增多,其中有英语习得经验的日英双语者数量可观。学术界关于汉日双语学习和汉英双语学习的研究比比皆是,对日英汉三语学习的研究却寥若星辰,鲜少得到关注。回顾国内外“三语习得”的研究历程、发展阶段和研究重点,着重关注“三语习得”研究中的热门课题——语言迁移。通过考察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汉语语音样貌不可避免地受已或部分习得的日语和英语语音经验的迁移过程,探究其因果关系。第二章,本章以既往研究为基础,举凡本文所使用的相关成果,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语言迁移、中介语以及实验语音学五个方面。第三章,详述调查目的及其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对象和语音样本选取、问卷设计理念、语音样本采集原则,特别是基于语音学教研软件praat对于语音样本的判别、分析、取值等具体研究实践及其与预期对应程度。第四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审视,展现了两组样本调查数据结果: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和在英语(L2)参与下,母语为日语(L1)的学习者学习汉语(L3)的迁移的对比,阐明日汉双语者的语音迁移和日英汉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实践基本相同,求证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学习汉语(L3)主要表现为f[f]和h[x]混淆,r[(?)]和l[l]混淆,sh[(?)]、s[s]和x[(?)]的混淆,舌尖音塞擦音(zh[(?)]、ch[(?)]、z[(?)]、c[(?)])读作舌面塞擦音(j[(?)]、q[(?)]),n[n]和ng[(?)]混淆以及送气音错读为不送气音六类。单元音迁移主要体现在ü[y]、卷舌元音er[(?)]以及-i[(?)]、-i[(?)]和i[i]的迁移;复元音的迁移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复元音发音不连贯,一些复元音单化,还有一些复元音的介音丢失。声调的迁移主要体现在上声错读成阳平。此外,还详细讨论了日汉双语者和日英汉三语者在上声变调、“一”和“不”变调、轻声和儿化的音变时的迁移表现。第五章,本章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考察分析,出现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语际影响。包括无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英语(L2)参与下,母语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以及目的语汉语(L3)对日英汉三语者汉语语音迁移的影响。同时,一些源于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时间也是造成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出现迁移的原因。第六章,针对我们样本展现的日(L1)英(L2)汉(L3)三语者的语音迁移,并结合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日语(L1)和英语(L2)的音系特征,试提出有进行性功能的教学策略,期盼能给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参考。第七章,总结本文,试对日(L1)英(L2)汉(L3)三语汉语习得中的语音迁移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张雪辰[6](2021)在《动态系统理论下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从“产出导向法”准中级汉语口语教材实验班级中选取了一名马来西亚籍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该学生16周、12次的口语产出语料,以这些口语材料为依据,对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能力开展了纵向、深入的追踪分析。研究中使用动态系统理论的变异性分析方法对该名学习者口语水平的准确度、复杂度、流利度三个维度进行了考察。分别详细地说明了学生口语动态的变化过程;考察了学习者口语产出的质量;思考了学习者第二语言发展中的“吸态”及“斥态”;并将课堂教学与口语发展阶段对应起来,分析了促使学习者口语发展的课堂因素。通过还原这名准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一学期语言动态发展的轨迹,详细分析其语言各子系统的发展变化后,本文发现:学习者M1的语音准确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词汇准确度发展有三个阶段,呈现出了波动轨迹,在波动中不断动态发展;句法准确度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漫长的变异状态和一个短暂的引子状态。复杂度维度上,词汇难度先后出现三个发展阶段,显示出了平缓的上升趋势;词汇多样性的发展轨迹复杂,呈现出了波形曲线,到后期有所提升。AS单位平均句长存在较强烈的变异,甚至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最终也没有达成稳定的发展趋势;AS单位小句数量处于平缓的上升,先后经历四个阶段。流利度上,发现学习者的语速流利度很大程度上受自我监控意识的影响,存在为了提升准确度而牺牲流利度的做法;无声停顿率和充实停顿率变化复杂,但总体呈现出在波动中逐渐降低的趋势,证明流利度有所提升。百音节重复率和更改率的变化阶段也是四个,直到教学后期出现动态平衡的引子状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学习者口语水平各维度的动态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的语言发展具有动态、复杂、非线性、充满变异性、不可预测、对初始值敏感等特点。希望本文能够尝试丰富动态系统理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加深学界内对准中级汉语学习者口语发展轨迹的认识。最后,本研究学习者的语料是在“产出导向法”教学下产出的,因此也从学习者“任务”产出质量角度考察了该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一学期以来,教学效果明显,学习者语言系统出现了剧烈的变异波动,在教学力量的推动下积极完成了子系统的自组织和重构。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编写“产出导向法”型汉语口语教材的建议等。

王慧茹[7](2021)在《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柬埔寨的华文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汉语教学从最初的华文学校发展到了现在的汉语中心、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大学也开始设立中文系。汉语课程中的综合课是一门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单项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协调各单项技能课的教学起着核心作用。高级阶段是汉语学习的快速提高阶段,高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汉语日常交际能力,而此时的高级综合课的教学内容日益加难,教学难度加大,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将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涉及的教材、学生、师资、课堂教学等进行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高级阶段综合课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改善教学情况,进而提高金边皇家大学高级阶段的汉语教学水平。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汉语课程设置、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具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对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的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通过观察综合课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课堂中的表现提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基于第三部分的调查结果,针对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的展望。希望能为金边皇家大学高级综合课提供有效的参考,进一步提高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质量。

迟丹阳[8](2021)在《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空缺研究 ——基于汉语词和韩语汉字词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词汇学习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着第二语言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韩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词汇空缺的影响而产生母语负迁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来看,汉韩词汇空缺的教学研究是很有价值的课题。但是,国内汉语教学领域对词汇空缺的教学研究并不充分,教材的编写理念也充分证明这一点。所以,本文在梳理词汇空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汉语词汇和韩语汉字词的对比分析方法,对《HSK常用汉语词语表》进行了定量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词汇的占比,对词汇习得难易等级做了细致划分,通过教学观察和偏误分析,提出了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部分观点,以及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明确了韩国语汉字词的判定标准和构成来源,介绍了汉韩词汇对比的分类方式。第三部分研究了汉韩词汇对比的空缺形式和内容,对《HSK常用汉语词语表》中的词汇进行定量分析。第四部分是搜集韩国学习者的偏误语料并整理分析。第五部分探讨了词汇空缺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本框架,以期推动国内外跨文化汉语教学的开展,提高对韩汉语教学的效能。

徐天娇[9](2021)在《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地方电视台开始录制以外国汉语学习者为主体的中文谈话类节目,其中湖北卫视与哔哩哔哩联合打造了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非正式会谈》,节目自2015年开播至今已连续播出六季,每季邀请来自11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就当下青年群体普遍关注的话题,以中文脱口秀的形式展开讨论与交流。节目中,各国青年代表的汉语口语词汇偏误呈现多样化的形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汉语水平和能力。偏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偏误分析,可以提前做好偏误预警,及时纠正偏误,有效减少偏误。鉴于此,本文以《非正式会谈》第五季和第六季为语料来源,对节目中汉语学习者的话语进行转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11国青年代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以语料库中呈现的部分口语词汇偏误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究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解决这些偏误进行一些策略上的讨论,力求做到面面俱到,以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各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简要地介绍了本课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步骤、方法以及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并主要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现状。第一章《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统计及分析。为清晰地呈现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的整体面貌,本章将所有偏误进行词性上的划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类:量词偏误、名词偏误、动词偏误、形容词偏误。然后将以上几类词的偏误根据偏误性质分为误代、冗余、遗漏、错序、其他五大类,并在大类的基础上再列出一些下位小类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更准确、细致地反映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情况。第二章《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原因分析。本章从认知因素、学习环境、情感因素三个角度对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成因进行分析。第三章研究结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启示。本章将偏误分析结果用以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结合11国青年代表口语中常出现的词汇偏误,分别对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语部分总结了本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明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后续可拓展的空间。

孙婷婷[10](2021)在《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情感色彩。有一类包含动物名称的惯用语,常用于口语之中,用起来简洁、自然、生动有趣,为此我们称这类惯用语为动物类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动物类惯用语也有着颇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无法理解惯用语的真正意义而另其望而生畏。现有的惯用语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相关教学经验的总结还不是很全面,基于此,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动物类惯用语的基本特征,提出教学构思,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动物类惯用语。论文主体有七个部分:首先,主要阐述选题缘由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本文以《中国惯用语大辞典》(辞海版)中的动物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一共筛选出包含动物类惯用语621条,并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动物类惯用语语言系统层面进行了分析,语音方面以三音节为主,语义上具有双层性,情感色彩上有褒义、中性、贬义色彩的区分,动物类惯用语语法结构以动宾式结构居多,结构具有稳定性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语用上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形象性;随后,笔者做出教学方案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笔者在西安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18级留学生班和其他专业留学生部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并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了汉语教师对惯用语教学的认知程度和留学生动物类惯用语的学习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教学建议:在对外汉语教材方面,分水平分阶段并结合留学生现状系统性地收录动物类惯用语,始终结合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原则来收录动物类惯用语,教材中动物类惯用语的注释要全面且规范,对应的课后习题要具有多样性、丰富性;教师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动物类惯用语时要注意文化知识的讲解及渗透,设计实际的言语交际语境引导学生运用惯用语表达,教学上多利用多媒体等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多举办“汉语角”、“汉语俱乐部”等学习形式加强留学生的动物类惯用语言语输出;学生方面,树立积极地动物类惯用语的学习策略,注意学习途径的多样性,通过课堂、图书、报刊、电视等等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动物类惯用语词库。总之,文章通过动物类惯用语的整体性研究,对动物类惯用语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汉语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问题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问题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调查准备和实施
    2.1 研究理论介绍
        2.1.1 对比分析理论
        2.1.2 话语分析理论
    2.2 调查对象介绍
    2.3 《HSK标准教程1》介绍
    2.4 问卷调查设计
    2.5 调查实施
第三章 词汇使用问题分析
    3.1 《HSK标准教程1》词汇分析
    3.2 词汇学习问题具体分析
        3.2.1 添加
        3.2.2 省略
        3.2.3 代替
        3.2.4 错位
        3.2.5 泛化
    3.3 词汇学习问题产生原因
        3.3.1 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
        3.3.2 已知语言的影响
        3.3.3 媒介语的影响
        3.3.4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3.3.5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第四章 针对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的教学建议
    4.1 教师教授初级汉语词汇教学建议
        4.1.1 虚词词汇讲解与语法讲解相结合
        4.1.2 实词词汇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
        4.1.3 把握重难点词汇的讲解
        4.1.4 谨记词性,牢记短语结构和固定搭配
        4.1.5 牢记特殊词类的使用
    4.2 教师掌控初级汉语课堂建议
        4.2.1 把握使用媒介语尺寸
        4.2.2 优化上课环境,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
第五章 针对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的学习建议
    5.1 大胆运用替换,及时检查纠正
    5.2 扩大思维,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5.3 分阶段设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Learning survey of Chinese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GPA教学法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GPA教学法相关研究
        1.3.2 国外GPA教学法相关研究
        1.3.3 尼泊尔中小学汉语教学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GPA教学法综合概述
    2.1 GPA教学法简介
    2.2 GPA教学法相关理论介绍
        2.2.1 社会文化理论
        2.2.2 输入假说
        2.2.3 环境论
    2.3 “六阶段教学模式”(The Six-Phases Program)
    2.4 GPA教学法阶段一与阶段二主要教学活动
        2.4.1 阶段一主要教学活动
        2.4.2 阶段二主要教学活动
第三章 GPA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 Gyanodaya Bal Batika学校汉语教学情况
        3.1.1 汉语教学环境及课程设置
        3.1.2 教学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3.2 教材选择与实施计划
    3.3 GPA教学法阶段一课堂教学设计
        3.3.1 实验班与参照班教学设计一:第六课《你的个子真高》
        3.3.2 实验班与参照班教学设计二:第七课《这是谁的狗》
    3.4 GPA教学法阶段二课堂教学设计
第四章 GPA教学效果反馈与分析
    4.1 GPA应用过程中数据收集与效果反馈
        4.1.1 阶段一数据收集与效果反馈
        4.1.2 阶段二数据收集与效果反馈
    4.2 问卷调查与对比分析
        4.2.1 影响汉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对比分析
        4.2.2 满意度及感兴趣程度对比分析
        4.2.3 对教具喜爱程度对比分析
        4.2.4 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4.3 YCT成绩分析
第五章 GPA应用于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的反思
    5.1 GPA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5.1.1 GPA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优势
        5.1.2 GPA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不足
    5.2 GPA应用于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5.2.1 创造良好汉语教学环境
        5.2.2 完善汉语课程设置及评估体系
        5.2.3 选择合适的教材、分类保存教具
        5.2.4 充分备课、综合多种教学法
        5.2.5 重视汉字要素教学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GPA六个阶段简表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2019 七年级YCT考试成绩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语步结构及语篇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裁与体裁分析
    2.2 摘要语步结构研究
        2.2.1 摘要语步结构理论模式
        2.2.2 摘要语步结构研究现状
    2.3 摘要中的元话语研究
        2.3.1 元话语的概念
        2.3.2 元话语理论模式
        2.3.3 摘要中的元话语研究现状
    2.4 研究现状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语料标注及说明
    3.4 研究步骤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宏观层面的摘要语步结构分析
        4.1.1 常规语步结构
        4.1.2 非常规语步形式
    4.2 微观层面的摘要语篇特征分析
        4.2.1 基于元话语视角下的摘要语篇组织策略分析
        4.2.2 基于元话语视角下的摘要语篇互动方式分析
        4.2.3 基于语步视角下的摘要语篇常用句法结构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回应研究问题
    5.2 对汉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教学的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研究 ——以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1.汉语国际教学中有关成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
        2.汉语国际教学中有关成语教学策略建议方面的研究
        3.汉语国际教学中有关成语习得偏误的研究
        4.汉语国际教学中有关成语教材和工具书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新加坡学生汉语习得现状
    (一)数量庞大的学习群体
    (二)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冲击
    (三)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阻碍
    (四)学生汉语成语水平较低
二、新加坡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偏误及原因分析
    (一)偏误类型
        1.字形偏误
        2.结构偏误
        3.语义偏误
        4.语用偏误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1.成语结构的复杂性
        2.成语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性
        3.第一语言负迁移
三、针对新加坡汉语学习者成语偏误的教学方法
    (一)类比法
    (二)溯源教学法
        1.情节溯源
        2.形象溯源
        3.手法溯源
    (三)说文解字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成语的教学设计
致谢

(5)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迁移研究
        1.1.2 语言迁移研究发展简史
        1.1.3 习得
        1.1.4 实践背景
    1.2 研究界定
        1.2.1 三语和第一语言、第二语言的区别
        1.2.2 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1.2.3 本文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仪器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三语习得研究发展史
        1.6.2 语言迁移研究动态
    1.7 研究方法
        1.7.1 实证研究法
        1.7.2 对比分析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实验语音学
    2.2 偏误分析理论
        2.2.1 偏误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状况
        2.2.2 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
        2.2.3 偏误分析理论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2.3 语言迁移理论
        2.3.1 语言迁移
        2.3.2 语际影响
    2.4 中介语理论
        2.4.1 中介语的名称之辨
        2.4.2 中介语的形成因素
        2.4.3 中介语的特点
第3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设计方案
    3.2 调查对象及过程
        3.2.1 调查对象
        3.2.2 实验信息采集的过程
    3.3 praat辅助语音分析
        3.3.1 praat的相关参数介绍
        3.3.2 基于praat的语音偏误分析
第4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实证分析
    4.1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辅音的迁移
        4.1.1 擦音的迁移
        4.1.2 塞擦音的迁移
        4.1.3 鼻音的迁移
        4.1.4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迁移
    4.2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元音的迁移
        4.2.1 单元音的迁移
        4.2.2 复元音的迁移
    4.3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音变的迁移
        4.3.1 上声变调的迁移
        4.3.2 “一”和“不”的变调
        4.3.3 轻声
        4.3.4 儿化
第5章 日(L1)英(L2)汉(L3)三语者语音迁移的成因分析
    5.1 语际影响
        5.1.1 无英语(L2)参与,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2 英语(L2)参与下,日语(L1)对汉语(L3)的迁移
        5.1.3 目的语汉语(L3)的影响
    5.2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5.2.1 学习动机
        5.2.2 学习时间
        5.2.3 学习策略
第6章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语音的教学策略
    6.1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辅音的教学策略
        6.1.1 f和h的教学
        6.1.2 zh、ch、sh的教学
        6.1.3 r和l教学
        6.1.4 z、c、s和 j、q、x的教学
        6.1.5 -n和-ng的教学
        6.1.6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教学
    6.2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元音的教学策略
        6.2.1 单元音的教学
        6.2.2 复元音的教学
    6.3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声调的教学策略
    6.4 日(L1)英(L2)双语者汉语(L3)音变的教学策略
        6.4.1 汉语(L3)变调的教学
        6.4.2 汉语(L3)轻声的教学
        6.4.3 汉语(L3)儿化的教学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动态系统理论下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建构与应用
        2.1.1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1.2 动态系统理论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口语水平发展研究
        2.2.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研究
        2.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口语水平测量维度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语料收集与处理
        3.3.1 语料的收集
        3.3.2 语料的处理
    3.4 研究方法及工具
        3.4.1 研究方法
        3.4.1.1 口语水平各维度的测量方法
        3.4.1.2 口语水平各维度的分析方法
        3.4.2 研究工具
    3.5 研究步骤
4 汉语学习者口语各维度动态发展情况考察
    4.1 学习者口语准确度发展情况
        4.1.1 语音准确度
        4.1.2 词汇准确度
        4.1.3 句法准确度
    4.2 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发展情况
        4.2.1 词汇复杂度
        4.2.1.1 词汇难度
        4.2.1.2 词汇多样性
        4.2.2 句法复杂度
        4.2.2.1 AS单位平均句长
        4.2.2.2 AS单位小句数量
    4.3 学习者口语流利度发展情况
        4.3.1 语速
        4.3.2 停顿
        4.3.2.1 无声停顿率
        4.3.2.2 充实停顿率
        4.3.3 自我修正性
        4.3.3.1 百音节重复率
        4.3.3.2 百音节更改率
        4.3.4 小结
5 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结论及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口语水平各维度动态发展趋势
        5.1.2 口语水平各维度动态发展规律
        5.1.3 口语水平各维度动态发展模式
    5.2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5.2.1 对学生的启示
        5.2.2 对教师的启示
        5.2.3 对“产出导向法”汉语口语教材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转写文本节选)

(7)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基本原则
        1.3.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3.2 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原则
    1.4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1 汉语综合课的课程地位
        1.4.2 高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与任务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之处
    1.6 研究方法
2.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概况
    2.1 金边皇家大学中文系基本情况和课程设置
    2.2 师资状况
    2.3 学生情况
    2.4 教具、教材的使用情况
3.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调查情况
    3.1 课堂教学环节
        3.1.1 组织课堂
        3.1.2 旧课复习
        3.1.3 新课讲解
        3.1.4 布置作业
    3.2 教师教学与相关问题分析
        3.2.1 教师备课与教案设计
        3.2.2 教师教学手段
        3.2.3 教师课后反思和自我提升
        3.2.4 教师相关素质
    3.3 学生的表现及相关问题分析
        3.3.1 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
        3.3.2 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
        3.3.3 学生学习汉语的焦虑感
        3.3.4 学生学习汉语的相关问题分析
    3.4 小结
4.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改进建议
    4.1 对教材教具的改进建议
    4.2 对课堂教学的改进建议
    4.3 对教师教学的改进建议
    4.4 对学生学习的改进建议
    4.5 小结
5.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 B 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 C 课堂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空缺研究 ——基于汉语词和韩语汉字词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词汇空缺的研究概述
        一 词汇空缺的定义
        二 词汇空缺的成因
        三 词汇空缺的研究范围
        四 词汇空缺的分类
        五 词汇空缺的解决对策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词汇空缺理论
        二 对比分析理论
        三 偏误分析理论
第二章 汉语词汇和韩国语汉字词的对比
    第一节 韩国语汉字词的判定和构成来源
        一 韩国语汉字词的判定
        二 韩国语汉字词的构成来源
    第二节 汉语词汇和韩国语汉字词的对比分析
        一 汉韩同形同义词
        二 汉韩同形异义词
        三 汉韩异形同义词
第三章 汉语词汇和韩国语汉字词的空缺研究
    第一节 汉韩同形异义词中的部分空缺
        一 词类空缺
        二 词义空缺
        三 词义侧重点空缺
        四 搭配对象空缺
        五 语用范畴空缺
        六 使用频率
    第二节 汉韩同形异义词中的冲突词汇和平行词汇
        一 冲突词汇
        二 平行词汇
    第三节 对《HSK常用汉语词语表》的分析
        一 汉韩词汇对比分析数据
        二 语言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韩国学生词汇空缺偏误分析
    第一节 语料收集
        一 语料收集的方法
        二 语料来源
    第二节 词汇空缺偏误分析
    第三节 偏误总结
第五章 针对词汇空缺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针对词汇空缺的教学原则
        一 实用性原则
        二 针对性原则
        三 系统性原则
    第二节 针对词汇空缺的教学方法
        一 任务法
        二 视听法
    第三节 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框架
        一 设计教学过程
        二 分析教学内容
        三 分享教学媒体
        四 把握学生学习特点
        五 使用教学策略
        六 建立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缘起与意义
        一 课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
        二 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对比分析理论
        二 偏误分析理论
        三 中介语理论
    第四节 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步骤
第一章 《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统计及分析
    第一节 偏误数据统计
    第二节 量词偏误类型分析
        一 量词的误代
        二 量词的冗余
        三 量词的遗漏
        四 量词的错序
    第三节 名词偏误类型分析
        一 名词的误代
        二 名词的冗余
        三 名词的遗漏
        四 名词的错序
        五 其他偏误
    第四节 动词偏误类型分析
        一 动词的误代
        二 动词的冗余
        三 动词的遗漏
        四 动词的错序
        五 其他偏误
    第五节 形容词偏误类型分析
        一 形容词的误代
        二 形容词的遗漏
        三 其他偏误
第二章 《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原因分析
    第一节 汉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原因
        一 母语负迁移
        二 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三 交际策略的影响
    第二节 学习环境原因
        一 教学的影响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原因
        一 动机
        二 性格
第三章 研究结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针对量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第二节 针对名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第三节 针对动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第四节 针对形容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绪论偏误例句
    附录2:量词偏误例句
    附录3:名词偏误例句
    附录4:动词偏误例句
    附录5:形容词偏误例句
致谢

(10)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动物类惯用语的界定及语言系统层面分析
    2.1 动物类惯用语的界定
    2.2 动物类惯用语语言系统层面分析
        2.2.1 语音分析
        2.2.2 语义分析
        2.2.3 语法分析
        2.2.4 语用分析
第三章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3.1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设计
        3.1.1 教学目标及原则
        3.1.2 教学对象及内容
        3.1.3 教学详案设计
    3.2 教学实施
第四章 动物类惯用语教学实践反馈
    4.1 教师方面
        4.1.1 问卷调查
        4.1.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学生方面
        4.2.1 问卷调查
        4.2.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第五章 动物类惯用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 教材方面
        5.1.1 选取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
        5.1.2 注释不完整且例句少
        5.1.3 练习题数量少且形式单一
    5.2 教师方面
        5.2.1 教师对动物类惯用语教学的不重视
        5.2.2 教师授课方法的欠缺
    5.3 学生方面
        5.3.1 文化知识的负迁移
        5.3.2 学习策略的不当
第六章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建议
    6.1 教材中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编写建议
        6.1.1 合理选取编入教材的动物类惯用语
        6.1.2 采用“语境-出处-语素-语义”的注释模式
        6.1.3 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
    6.2 动物类惯用语的教学方法建议
        6.2.1 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
        6.2.2 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语境教学法
        6.2.3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物类惯用语”词库体系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四、汉语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问题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巴基斯坦初级汉语词汇学习问题分析 ——以旁遮普大学为例[D]. 叶园园.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GPA教学法在尼泊尔初级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语步结构及语篇特征研究[D]. 高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汉语成语习得偏误研究 ——以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为例[D]. 曹钰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汉语作为三语习得的语音迁移研究[D]. 魏思文. 吉林大学, 2021(01)
  • [6]动态系统理论下汉语学习者口语水平发展个案研究[D]. 张雪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7]金边皇家大学高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王慧茹.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8]韩国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空缺研究 ——基于汉语词和韩语汉字词的对比分析[D]. 迟丹阳. 烟台大学, 2021(12)
  • [9]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D]. 徐天娇. 烟台大学, 2021(12)
  • [10]关于动物类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孙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标签:;  ;  ;  

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