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种常见非发酵菌菌株分布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246种常见非发酵菌菌株分布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一、246株常见非发酵菌的菌种分布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正平,陈建平[1](2021)在《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方法以2019年1月—2020年6月该院呼吸科患者4 132份的痰液、支气管刷及肺泡灌洗液中培养出411例非发酵菌标本为对象,分析其临床检出率、分布与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 132份送检标本中非发酵菌检出率为9.9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为72.99%,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不动杆菌属占13.14%,,其他非发酵菌占7.7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6.08%。药敏试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96.33%最高,对阿米卡星敏感率高达87.33%;不动杆菌属对多粘菌素B敏感率98.15%最高,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94.44%,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达85.1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敏感率96.00%最高,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都是72.00%。结论从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培养出的非发酵菌中,以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其次是不动杆菌属菌、其他非发酵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不同菌株对于临床抗菌药物的药敏性不尽相同,临床治疗应结合其对抗菌药物的药敏性予以合理用药。

郭慧慧[2](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朱婉[3](2019)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中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于首次公布的急需新型抗生素的一级“critical”重点病原体清单中。在获得明确的临床微生物学结果前,对于感染患者早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通常是依据经验或感染的严重程度,尚无任何早期识别特殊耐药菌感染的理论依据。而由于其耐药性较高,在风险识别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经验用药对于后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及避免诱导耐药的产生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在全面探索本地区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预先判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潜在“感染组”,进一步明确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滞后效应,再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不同给药方案治疗鲍曼不动杆感染的合理性,以达到优化初始用药方案、延长现有抗菌药物使用寿命的效果,进而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耐药问题。研究方法:1、回顾性筛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据亚胺培南是否耐药,将满足纳入标准的全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并收集全部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2、在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时,所有资料采用SPSS22.0(SPSS,Inc,Chicago,IL)、SAS 9.4(SAS Institute Inc.,Cary,NC)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定量变量(年龄)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入院日期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两组:训练集(training set)和测试集(testing set)。在训练集,利用10折交叉验证和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建立风险评分体系,进行ROC曲线分析时,还要综合考虑不同截断值(cut-off值)条件下所对应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s指数,通过比较获得最优截断点及精确度较高的风险预测模型,再以此为基础在测试集中进行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程度的分组,进行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3、根据细菌耐药延后于抗菌药物应用的规则,提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各类送检标本(非重复合格标本)的药敏监测结果。采用WHO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汇总,耐药率以百分数形式表示。通过HIS信息系统中的医嘱项(包括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查询每例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剂型、给药方式、用药方法以及用药时间)。4、Cox-Staurt趋势检验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变化趋势。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查感染前72h各类抗菌药物暴露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易感的影响;并采用传递函数模型进行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5、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种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在掌握四种药物敏感性基础上,结合各种药物的PK/PD参数进行蒙特卡洛模拟,最终获得各种给药方案的目标概率及累计反应分数。结果:1、本研究共计筛选了74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是61.37±17.04(岁),其中男性患者494例(66.2%),女性患者252例(33.8%)。根据鲍曼不动杆菌是否对亚胺培南耐药(来源于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所有纳入患者被分为两组:亚胺培南耐药组(593例,79.5%)和亚胺培南非耐药组(153例,20.5%)。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全部36个变量中,共计23个单因素变量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呈显着相关。2、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将全部入组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共计包括571例患者,测试集中包括175例患者。在训练集中通过10折交叉验证分组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出8个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性别(男性),既往ICU住院,入院前肺炎,呼吸衰竭,留置导尿管,留置胃管,72h内使用过抗菌药物以及90天内联合抗菌药物使用,AuROC为0.845(95%CI:0.802-0.889)。采用风险评分体系对746例患者重新进行评分,训练集的571例患者风险评分均数为15.14±4.46。综合衡量准确性和Youden’s指数,将11分设定为是否存在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同时根据风险评分和诊断效能,将测试集的175例患者(分数范围为0到25)分为三组:低风险组、中度风险组和高风险组。最终使用该评分体系,共计有78.3%的患者被正确分类为有或无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3、746例患者感染前72h的用药种类包括二代头孢、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和喹诺酮类等,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的DDDs排在首位。各类抗菌药物DDDs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感染前72h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以及抗阳性球菌类的暴露均是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74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三年期间累计DDDs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使用量最多,依次为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Cox-Staurt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5、传递函数模型结果显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DDDs与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861、0.580、0.613和0.613,滞后阶数分别为1、1、0、0和0个季度;抗阳性球菌类DDDs与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分别0.823和0.846,滞后阶数分别为1个季度和0个季度。6、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对于亚胺培南4种剂量水平和2种输注时间的组合,当MIC值≤8μg/ml时,除了0.5g q8h的给药方案外,其余都能获得>90%的PTA,2h和0.5h输注条件下PTA几乎无区别,没有一种给药方案可以获得>90%的CFR;对于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8种给药方案在0.5h输注时间下:当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1)的MICs升高至64μg/ml时,两种大剂量给药方案(4.5g q6h和6g q6h)均可以达到90%以上的PTA,而当给药方案从1.5g q8h增加到6g q6h时,CFR仅从26.97%提高到67.34%;对于替加环素的不同给药剂量,当MICs≤1μg/ml时,50mg q12h的给药剂量均能获得有效的PTA,现有最大给药方案100mg q12h的CFR仅能到达66.22%;对于多粘菌素3种给药方案在不同肾功能水平下(CLCr)的组合:不同耐药程度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给药方案的PTA变化程度,除与剂量呈正相关外,还与患者的肾功能呈负相关,而只有最大剂量的给药方式(3MU q8h)可以在各种CLCr水平下全部获得较好的CFR(超过86.94%)。结论:本研究基于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把握耐药菌感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实现预先判断患者出现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前72h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喹诺酮类及抗阳性球菌类药物的暴露均是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类药物对哌拉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抗阳性球菌药物对哌拉西林耐药性的影响有1个季度的滞后效应;最后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综合比较了四种常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提示应结合地区PK/PD参数进行初始经验用药选择、疗效判断和目标性治疗,在密切观察和合理评估基础上,实现最佳药物暴露水平,并对耐药水平较高的感染患者建议采取联合用药方案,可能对早期经验性抗菌治疗效果和减少诱导耐药的产生非常有价值。

沈绍清[4](2018)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42017年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我院病原菌分布、耐药特征以及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探讨病原菌耐药趋势与抗菌药物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制定符合我院地域特征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优化抗菌药物遴选和评估机制,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效减缓细菌耐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采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微生物培养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提取同期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数据,计算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变化趋势;利用SPSS 17.0软件中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间的相关性。结果1.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1.1微生物标本来源共收集到培养阳性微生物样本5443份(阳性率为46.51%)。其中,呼吸道的标本数最多(占42.02%);男、女患者比例分别为63.62%和36.36%;大于60岁患者比例最多(占54.80%);重症医学科样本比例最高(占19.25%)。1.2病原菌构成及年度变化趋势共获得临床分离菌9140株。其中,G-菌检出率最高(占64.80%),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次为G+菌(占20.51%),呈逐年下降趋势;真菌总检出率为14.08%,各年度间变化无明显趋势。G-菌中,A.检出率最高(9.97%),并呈逐年上升趋势;G+菌中,S.aureus检出率最高(3.01%),各年度略有波动;真菌中,C.albicans检出率最高(3.57%),C.tropicalis次之(1.99%),呈逐年下降趋势,而Aspergillus(1.26%)则呈逐年上升趋势。1.3耐药病原菌的检出率及变化趋势MDR G-菌检出率依次为:MDR-AB 52.80%、MDR-ECO 51.26%、MDR-PA 35.25%、MDR-KP 33.79%,前三年持续上升,而2017年大幅下降;MRSA和MRCNS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36%和78.13%,变化无明显规律。1.4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年度变化趋势1.4.1主要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变化趋势A.baumannii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达6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替加环素敏感率逐年下降,从91.89%降至87.70%。K.pneumoniae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对碳青霉烯类及阿米卡星敏感率几乎在90%以上;但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仅60%~70%左右。E.coli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100%;对p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及阿米卡星敏感率几乎在90%以上;但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基本在6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P.aeruginosa对阿米卡星敏感率基本维持在85%以上;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且波动较大,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3.11%升至35.79%。1.4.2主要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变化趋势S.aureus对青霉素G耐药率达85%以上。MRSA对青霉素G完全耐药;对利福平耐药率在26.92%~45.45%之间,且逐年下降;对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几乎在10%以内;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尚无耐药菌株。CoNS对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基本在70%以上;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几乎在30%以下,且呈逐年下降趋势。MRCNS对青霉素G完全耐药;对利福平耐药率低于2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尚无耐药菌株。E.faecium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尚无耐药菌株。但近两年出现了对万古霉素中介耐药的S.epidermidis,以及少数对利奈唑胺中介或耐药的E.faecalis。1.4.3主要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及变化趋势C.albicans对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伊曲康唑由6.45%升至18.18%,对伏立康唑耐药率由3.23%升至12.12%;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率保持在90%以上。C.tropicalis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仅约20%~60%;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约10%左右;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几乎保持在90%以上。2.抗菌药物年度AUD变化趋势抗菌药物总体AUD2014-2016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最高达到58.49 DDDs/(百人·天),2017年下降至54.89 DDDs/(百人·天)。头孢他啶/他唑巴坦为DDDs和AUD最高品种,但逐年下降。头孢菌素中,头孢曲松DDDs和AUD最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DDDs和AUD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碳青霉烯类药物中,美罗培南DDDs和AUD最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替加环素用量不大,但DDDs和AUD呈逐年上升之势。糖肽类药物DDDs和AUD呈逐年下降趋势。利奈唑胺DDDs和AUD呈连续上升趋势。抗真菌药中,氟康唑用量最大,DDDS和AUD先升后降;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及卡泊芬净各年度DDDs和AUD均呈小幅上升趋势。3.病原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3.1耐药病原菌检出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MDR-AB、MDR-ECO、MDR-PA检出率与总体AUD、β-内酰胺酶/酶抑制剂AUD及左氧氟沙星AUD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0.503~0.964,P>0.05),其中,MDR-PA检出率与总体AUD呈高度正相关(r=0.964,P<0.05)。MRSA检出率与青霉素、常用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药物AUD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0.183~0.82,P>0.05);与糖肽类药物AUD呈不同程度负相关(r=-0.149~-0.445,P>0.05)3.2主要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A.baumannii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与头孢他啶、美罗培南AUD均呈高度正相关(r=0.971~0.977,P<0.05);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其AUD呈高度正相关(r=0.986,P<0.05),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与头孢他啶、美罗培南AUD呈高度正相关(r=0.99~0.995,P<0.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AUD呈中度正相关(r=0.436~0.685,P>0.05)。K.pneumoniae对派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与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AUD呈中度正相关(r=0.441~0.666,P>0.05);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与自身AUD呈中、高度负相关(r=-0.627~-0.996,P>0.05)。E.coli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等β-内酰胺酶/酶抑制剂呈高度正相关(r=0.842~0.868,P>0.05),与自身 AUD 呈中度正相关(r=0.421,P>0.05);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与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AUD呈中度正相关(r=0.408~0.535,P>0.05)。P.aeruginosa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等β-内酰胺/酶抑制剂AUD呈高度正相关(r=0.813~0.992,P>0.05);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与美罗培南AUD呈中、高度正相关(r=0.683~0.919,P>0.05)。3.3主要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S.aureus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与其AUD呈中度正相关(r=0.662,P>0.05),与庆大霉素AUD呈高度负相关(r=-0.955,P<0.05)。S.epidermidis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与红霉素及庆大霉素AUD呈高度正相关(r=0.842~0.846,P>0.05);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与庆大霉素AUD呈高度正相关(r=0.852,P>0.05);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与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AUD呈高度负相关(r=-0.975--0.992,P<0.05)。3.4真菌检出率与抗菌药物AUD之间的相关性真菌检出率与总体AUD、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AUD呈不同程度正相关(r=0.41~0.8,P>0.05)。3.5真菌耐药率与抗真菌药AUD之间的相关性C.albicans和C.tropicalis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与两性霉素B的AUD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331~-0.92,P>0.05);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与唑类药物AUD呈不同程度负相关(r=-0.264~-0.918,P>0.05);对伏立康唑耐药率与自身 AUD 呈中、高度正相关(r=0.515~0.825,P>0.05)。结论1.我院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存在一定热带地域特征:G-菌中,以A.baumannii检出率最高,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对碳青霉烯类等的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已高度耐药,且耐药率呈上升趋势;K.pneumoniae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全国同期水平;E.coli检出率虽呈下降趋势,但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已超过全国同期水平。G+以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为主,对青霉素、红霉素等均已高度耐药。其中,已出现万古霉素中介耐药的S.epidermidis菌株,以及少数对利奈唑胺中介或耐药的E.faecalis菌株。真菌中,C.tropicalis检出率高于国内报道,C.albicans和C.tropicalis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我院病原菌耐药形势已较为严峻。2.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与全国存在差异: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用量占据主导,其DDDs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抗真菌药DDDs构成比亦高于全国水平。以上药物可能存在过度使用倾向。3.我院MDR菌检出率与总体AUD存在正相关性;主要病原菌耐药率与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等用量较大的抗菌药物AUD存在正相关性;真菌检出率与广谱抗菌药物AUD存在正相关性;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与其AUD存在正相关性。说明随着抗菌药物用量的增加,病原菌耐药情况也可随之增加。4.基于我院独特的地域特征,开展病原菌耐药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监测,研究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研究结果,我院应高度关注G-菌耐药问题,重点加强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抗真菌药应用的监管。在进一步加强病原菌耐药监测的同时,应深入病原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缓细菌耐药进程。

余广琼[5](2016)在《某院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临床标本分离出非发酵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临床感染分布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检出非发酵菌769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占58.05%),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占25.60%)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58%);居前3位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性;非发酵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泌尿道、菌血症和伤口感染等多部位感染。结论非发酵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易侵袭老年患者,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临床实际中应加强对此类细菌感染的认识,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段佳佳,朱震宏,季萍[6](2015)在《2009—2013年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2009—2013年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ITEK-MS、VITEK-2 compact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行敏感性试验,K-B纸片法作补充;根据CLSI M100-S23标准判断,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5年间共检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5434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36.4%。其中,第一位是鲍曼不动杆菌占39.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38.7%;呼吸道是非发酵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占57.3%,其次为创面皮肤切口占6.6%;病区分布主要见于ICU,其次为呼吸科、儿科;耐药性方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已超过铜绿假单胞菌,并且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10余种抗生素耐药率大部分达到50%以上,耐药率相对较低的药物依次为多黏菌素B、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等;铜绿假单胞菌在2012—2013年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及环丙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20%。结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逐年增多,耐药率有上升趋势且多重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现象较严重,应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管理,控制耐药菌的发展与传播。

刘周,管世鹤,惠锦林,陈礼文,杨凯,王成浩[7](2013)在《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从我院ICU患者各类临床标本分离的非发酵菌株作体外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按CLSI 2010年版判断标准。结果共分离非发酵菌447株,其中前4位的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207株(46.31%)、铜绿假单胞菌144株(32.2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9株(10.96%)和伯克霍尔德菌36株(8.05%)。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1.55%,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9.61%和53.48%。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5.95%、29.01%、35.11%和0.7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对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推荐临床治疗使用。结论非发酵菌是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孙西铃[8](2013)在《VITEK-2 Compact仪器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住院患者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革兰阴性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全年送检的标本,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采用GNI鉴定卡、AST-GN13药敏卡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2011)制定的指导原则,判断细菌的耐药率。结果共分离到革兰阴性菌972株。ICU分离到革兰阴性菌254株,其中非发酵菌占73.6%(187/254)。非ICU分离到革兰阴性菌718株,其中非发酵菌246株占34.3%(246/718)。亚胺培南对ICU分离菌的MIC50是非ICU的8倍,MIC90值相当。结论 ICU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以非发酵菌占大多数。非ICU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多。VITEK-2 Compact仪器药敏法是适合于临床常规使用的方法。

周颖杰[9](2013)在《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上升迅猛,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菌株不断出现。糖非发酵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在革兰阴性菌临床分离株中的比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11年,刘又宁等的全国多中心调查发现我国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糖非发酵菌(鲍曼不动杆菌占29.2%和铜绿假单胞菌占20.9%)。由于糖非发酵菌MDR或PDR感染常见,临床治疗缺乏有效的抗菌药物,感染的病死率高,HAP的治疗面临困境。对于MDR及PDR糖非发酵菌感染,国际上推荐可以选择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氨曲南、喹诺酮类、氨基糖昔类、舒巴坦联合p内酰胺类(主要为氨苄西林和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是舒巴坦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的复方制剂。舒巴坦在体外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一定抗菌活性。体外研究提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而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仅次于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情况由于受到疾病状态、合并用药等因素的影响,与其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代谢过程并不相同。尤其在危重患者中,需要对治疗药物浓度进行监测,进行个体化给药,根据不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采用恰当的剂量、给药间隔及疗程,个体化给药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疗效,防止耐药发生的关键。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未见关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HAP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药效学(PD)研究的报道。在MDR糖非发酵菌日益猖獗的今天,如何最大化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HAP的临床疗效,防止进一步耐药产生,迫在眉睫。本研究首次采用开放非对照前瞻性研究设计,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MDR糖非发酵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HAP的临床疗效、微生物学疗效及其安全性;建立同时快速检测人血浆中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方法:获得患者的PK及PD参数;结合临床疗效及微生物学疗效,寻找头孢哌酮/舒巴坦合剂给药时,舒巴坦的PK/PD靶值,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部分:第一部分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第二部分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哌酮和舒巴坦浓度的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及验证第三部分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研究第四部分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及给药方案评价第一部分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目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MDR糖非发酵菌HAP的临床疗效、微生物学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非对照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根据入选、排除标准,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其永和分院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或中敏的MDR鲍曼不动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HAP患者,给予受试者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收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随访并评价临床疗效及微生物学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本研究期间共入选55例HAP受试者,54例受试者在治疗结束时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53例可进行微生物学疗效评价。54例受试者中,92.6%(50/54)为气管切开,其中7例受试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治疗结束临床疗效评价的54例中,临床治愈40例,占74.1%。在治疗结束微生物学疗效评价的53例中,微生物学治愈25例,占47.2%。治疗疗程11.2±4.7天(中位数10天,5-30天)。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铜绿假单胞菌组治疗结束时的微生物学及综合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7-10天评价的临床、微生物学及综合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例鲍曼不动杆菌HAP,治疗结束时评价临床治愈23例,微生物学治愈20例,体重指数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22例铜绿假单胞菌HAP,治疗结束时评价临床治愈15例,微生物学治愈4例,血白蛋白水平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生轻度不良事件2例(3.6%),与药物很可能相关,均为过敏,表现为皮疹。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5例微生物学治疗失败的受试者,治疗结束后7天随访时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较治疗前下降。[结论l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其敏感的MDR鲍曼不动杆菌HAP,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微生物学疗效。气管切开患者的MDR铜绿假单胞菌HAP,病原菌清除困难,不推荐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单药治疗。第二部分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哌酮和舒巴坦浓度的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及验证[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血浆头孢哌酮和舒巴坦浓度的快速、灵敏的液质联用(LC-MS/MS)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lliance2690型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及Finnigan TSQ Quantum Discovery Max型三级四级杆质谱仪。头孢呋辛为内标。色谱条件:流动相:10mmM甲酸铵(pH4.5):甲醇(70:30);固定相:Waters Xterra C18色谱柱(5μm;21mm×50mm);流速:0.2ml/min。质谱条件:离子化方式:电喷雾离子化(ESI);离子极性:阴离子;喷雾电压4000V;鞘气压力48Psi;辅助气压力12U;毛细管温度320℃;碰撞气压力1.5mTorr;碰撞诱导裂解能量5V。选择性反应检测(SRM)的离子:头孢哌酮(m/z)644.1→528.0,舒巴坦(m/z)232.1→140.0,头孢呋辛(m/z)423.0→362.0。血浆样本采用酸化后液液萃取法。以头孢哌酮和舒巴坦高、中、低及检测下限4个质控血浆样本来测定头孢哌酮和舒巴坦浓度测定方法重复性、提取回收率、日内、日间变异以及方法回收率;在预处理前和预处理后、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40℃冻融3次以及-70℃长期存放稳定性。[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呋辛分离度良好,保留时间分别为2.38、0.9和1.49分钟。空白血浆中杂峰对标准样本峰均无明显干扰。头孢哌酮和舒巴坦血浆溶液浓度与峰面积比值(待测物/内标)间呈良好线性关系,血浆溶液浓度标准曲线范围分别为(0.1-20)μg/mL和(0.02-4)μg/mL。头孢哌酮和舒巴坦血浆溶液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1.26±8.7)%和(88.55±4.71)%。头孢哌酮和舒巴坦高、中、低及检测下限浓度血浆溶液质控样本进样重复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差(RSD)≤4.9%和≤2.3%,日内测定结果RSD为<5.6%和≤7.1%,日间测定结果RSD<8.4%和≤8.1%,周间测定结果RSD为≤9.6%和≤12.0%。头孢哌酮和舒巴坦高、中、低及检测下限浓度血浆溶液质控样本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8.1-115)%和(86.0-113.7)%。头孢哌酮血浆样本室温放置时间不能超过9小时,舒巴坦血浆样本预处理后放置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舒巴坦血浆样本不宜反复冻融。血浆样本-70℃长期存放稳定性欠佳,不能超过一个月。[结论]首次建立了3分钟内同时测定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LC-MS/MS方法,该方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头孢哌酮/舒巴坦血浆样本稳定性欠佳,需注意及时检测。第三部分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HAP患者的药代动力学(PK)研究。[方法]对第一部分入选的受试者进行血浆样本的采集,按照第二部分方法测定血浆标本的血药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版本号6.0,Pharsight Corp. California,USA),根据受试者的血药浓度数据,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研究参数。[结果]进行PK参数计算的受试者共5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6±14.7岁,平均体重指数22.0±2.1kg/m2,内生肌酐清除率117.0±44.8ml/min, ALT27.2±20.5U/L,AST28.4±24.4U/L,白蛋白36.44±4.1g/L。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Cmax分别为120.78±46.41mg/L和30.98±20.99mg/L,AUC0-r分别为521.48±204.19mg·h/L和80.77±41.87mg·h/L, CLss分别为4.72±1.76L/h和16.88±15.69L/h, Vss分别为21.044±7.88L和28.93±15.73L,T1/2分别为3.62±1.24h和1.66±0.61h, MRT0-∞分别为4.70±1.64h和1.93±0.86h。头孢哌酮多剂给药达稳态后,可以出现累积;增加给药次数,舒巴坦累积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与轻度减退组,舒巴坦的T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正常与轻度异常组,头孢哌酮的V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AP患者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T1/2,较文献报道健康志愿者延长;AUC0-r和Vss均较健康志愿者增大;头孢哌酮CLss较健康志愿者减少,而舒巴坦CLss较健康志愿者增加。肝肾功能异常对头孢哌酮及舒巴坦的PK产生影响。第四部分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及给药方案评价[目的]根据HAP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PK)参数及药效学(PD)结果,计算PK/PD参数,结合临床及微生物学疗效,寻找药物PK/PD靶值,为优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5例HAP受试者自痰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测定。PK参数结合MIC值进行PK/PD参数%fT>MIC的计算。根据%fT>MIC的结果,结合临床及微生物学疗效,采用ROC曲线法,寻找PK/PD参数与临床及微生物学疗效的靶值。根据获得的靶值,评价不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给药方案。[结果]本研究收集57株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32株、铜绿假单胞菌25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对3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5016/8mg/L, MIC9064/32mg/L;对2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8/4mg/L, MIC9032/16mg/L。鲍曼不动杆菌HAP中,临床疗效治愈组与失败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鲍曼不动杆菌HAP受试者的%fT>MIC按临床疗效分组比较,两组舒巴坦的%fT>M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合剂给药时,舒巴坦%fT>MIC预测临床疗效的靶值为32.3%。头孢哌酮%fI>MIC值以文献报道的50%为靶值,舒巴坦以32.3%为靶值,发现对于MDR鲍曼不动杆菌HAP,增加头孢哌酮/舒巴坦给药次数至q6h,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合剂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HAP的舒巴坦PK/PD靶值为%fT>MIC≥32.3%。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HAP,增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给药次数,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杨雪静,曹俊敏,李鑫芳[10](2012)在《住院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调查及其耐药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临床分离株的病原分布及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送检的标本,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全年分离到1496株菌。在ICU分离到的339株细菌中,前4位为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非ICU分离到的1157株细菌中前4位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ICU和非ICU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检出率分别为金葡菌的96.3%、35.9%,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的100%、80%。各种细菌的耐药率,ICU和非ICU有显着性差异。亚胺培南对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是非ICU的8倍。结论:ICU分离的细菌以非发酵菌为多。ICU病人分离细菌的耐药性比非ICU分离的细菌耐药性为高。

二、246株常见非发酵菌的菌种分布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6株常见非发酵菌的菌种分布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非发酵菌检出率
    2.2 非发酵菌菌株分布
    2.3 非发酵菌药敏性
3 讨论

(2)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交叉验证
        2.3.2 ROC曲线
        2.3.3 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2.3.4 外部验证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
        3.1.2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3.2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风险评分体系构建
        3.2.1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3.2.2 风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3.2.3 风险评分体系诊断效能
        3.3 风险评分体系的外部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影响的差异及耐药性滞后效应分析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患者来源和定义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内容和方法
        2.2.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2.2 收集感染患者的菌株信息及药物敏感性结果
        2.2.3 细菌耐药率统计
        2.2.4 主要用药评价指标(DDDs)
        2.3 统计方法
        2.3.1 二元Logistic回归
        2.3.2 Cox-Staurt趋势检验
        2.3.3 时间序列分析
    3 结果
        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标本基线情况
        3.2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影响
        3.2.1 感染前72h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3.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3 四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滞后效应分析
        3.3.1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四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3.3.2 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
        3.3.3 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与耐药率的传递函数模型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价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常用给药方案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统计软件
        2.3 方法
        2.3.1 琼脂二倍稀释法
        2.3.2 蒙特卡洛模拟
    3 结果
        3.1 标本的分布情况
        3.2 四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3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3.3.1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PTA
        3.3.2 四种抗菌药物的不同给药方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CFR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42017年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
        2.2 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变化趋势
    3. 讨论
        3.1 微生物样本来源分析
        3.2 病原菌分布及变迁特点分析
        3.3 病原菌耐药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用量变化趋势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住院患者收容情况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整体使用结构分析
        3.2 抗菌药物年度AUD变化趋势分析
第三部分 病原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2. 结果
        2.1 耐药病原菌检出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
        2.2 主要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
        2.3 主要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
        2.4 真菌检出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
        2.5 主要真菌耐药率与常用抗真菌药用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耐药菌检出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3.2 主要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主要G~+菌耐药率与常用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真菌检出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主要真菌耐药率与常用抗真菌药用量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多粘菌素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某院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和试剂
    1.3 方法
    1.4 药敏质控菌株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769株非发酵菌的种类分布及构成比
    2.2 3种主要非发酵菌在不同科室中的分布
    2.3 3种主要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在不同标本中的差异
    2.4 3种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
3 讨论

(6)2009—2013年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细菌鉴定
    1.3 药物敏感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菌种分布
    2.2 临床分离菌株的标本来源
    2.3 临床分离菌株的科室分布
    2.4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5 2种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XDR检出率
3 讨论

(7)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分离鉴定
    1.3 药敏试验
    1.4 质控菌株
2 结果
    2.1 非发酵菌的菌种及构成情况
    2.2 非发酵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8)VITEK-2 Compact仪器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质控菌株
        1.1.3 仪器及试剂
    1.2 方法
        1.2.1 菌种鉴定
        1.2.2 抗生素敏感试验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CU与非ICU中革兰阴性菌的分类比较
    2.2 ICU与非ICU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菌种分布
    2.3 ICU与非ICU非发酵菌耐药率及MIC值比较
    2.4 ICU与非ICU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及MIC值比较
3 讨论

(9)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简称
引言
第一部分 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哌酮和舒巴坦浓度的液质联用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附图
    附表
第三部分 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附图
    附表
第四部分 头孢哌酮/舒巴坦在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及给药方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论文部分)
研究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住院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调查及其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1.2 质控菌株
        1.1.3 仪器及试剂
    1.2 方法
        1.2.1 菌种鉴定
        1.2.2 抗生素敏感试验
        1.2.3 MRSA、MRSE的检测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CU与非ICU分离致病菌的分类比较
    2.2 ICU与非ICU临床分离致病菌菌种分布
    2.3 MRSA和MRSE的检出率
    2.4 ICU与非ICU非发酵菌耐药率及MIC值比较
    2.5 ICU与非ICU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及MIC值比较
    2.6 ICU与非ICU葡萄球菌属细菌耐药率及MIC值比较
3 结论

四、246株常见非发酵菌的菌种分布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分布及药敏性分析[J]. 何正平,陈建平. 系统医学, 2021(16)
  • [2]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用药评价[D]. 朱婉.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
  • [4]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42017年病原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用量的相关性分析[D]. 沈绍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3)
  • [5]某院非发酵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余广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22)
  • [6]2009—2013年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段佳佳,朱震宏,季萍.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5(04)
  • [7]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J]. 刘周,管世鹤,惠锦林,陈礼文,杨凯,王成浩. 安徽医学, 2013(06)
  • [8]VITEK-2 Compact仪器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J]. 孙西铃.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3(04)
  • [9]头孢哌酮/舒巴坦(2:1)治疗多重耐药糖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周颖杰. 复旦大学, 2013(02)
  • [10]住院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调查及其耐药性[J]. 杨雪静,曹俊敏,李鑫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04)

标签:;  ;  ;  ;  ;  

246种常见非发酵菌菌株分布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