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日本 3G 业务一步 - 日本 3G 业务的 FOMA

领先日本 3G 业务一步 - 日本 3G 业务的 FOMA

一、日本3G业务先行一步──日本3G业务FOMA(论文文献综述)

陈民豪[1](2020)在《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正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与应用缩短了产业变更的周期,不断改变了社会的各种形态,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电信作为科技产业变更的集中体现,正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移动通讯作为电信产业发展的焦点与热点,从1G开始,历经2G网络、3G网络、4G网络,目前正面临5G网络的升级换代。每一次的移动通讯网络升级换代都对电信行业、IT产业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写了行业的竞争格局,并推动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然而,我国运营商的发展与IT行业的突飞猛进却形成鲜明对比,陷入了整体竞争力严重下降的状况,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IT基础设施的夯实构成重大挑战。因此,研究和提升我国电信企业竞争力成为十分迫切的理论和现实课题。目前,国家正在推动5G战略,在整个5G产业链的源头,我国拥有5G的国际认可的自主产权标准,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将进一步深刻改变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下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从而使中国的电信、互联网、电子商务从落后追赶变为全面超越,弯道超车成为可能。而作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企业在5G产业中承担建设、运营的责任,能否在为5G整个产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加速器作用的基础上,同时提升运营商的经营效益,是整个电信行业在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焦点。DG公司在集团的5G规划中,起到先行试点的示范作用,一直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阵地,各方均在此区域进行角逐搏弈,因此DG公司在推动5G产业的发展经验对集团的5G战略起到一个很好的验证作用。而作为一个区域公司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其内部竞争力的高低将决定了其应变能力的高低,因此研究一个地方公司在5G时代下如何提升竞争力将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经营价值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论文基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从市场规模、技术要素、创新能力和转型能力方面等分析了DG公司在竞争力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围绕建立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在五个方面提升竞争力的措施:借助外力、转换经营理念、建立并强化转型能力、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深化企业资本运作能力。通过论文的研究,取得了二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创新成果。第一,构建了一个适合电信运营商提升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第二,点明了电信运营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拾互联网思维、强化转型能力和促进创新转变,最终建立行业竞争力的实践标准。

邹逸[2](2020)在《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保证科学教育改革品质与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方面。面对身份角色转变、文化场域更迭、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全新情境,初任科学教师必然会遭遇不适。他们需要在不适中寻觅新知新途,实现各个面向上的专业成长,以使自身在学校场域中渐渐安顿。那么,初任科学教师究竟会遭遇哪些专业成长问题?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真实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样态内蕴着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对于相关主体而言又有何可为空间?本研究正是旨在对真实、微观、具体情境中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本研究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指向聚焦在“教学知能发展”、“学校文化适应”、“身份认同”三个方面。进而以“实践-认知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身份认同理论”等观点对上述三大具体指向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实地”、“田野”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S中学11位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实践生活进行了观察、调查与访谈,详细描述与呈现了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样态,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实然样态背后的实质意义。研究发现:第一,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的过程。面对不断袭来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有效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尝试、行动、反思、检验、确认,以吸纳与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这些新的知识与能力,经由具体问题解决过程的澄明,因而具有了情境脉络意义与个体具身意义,成为初任科学教师关于教学知能的“真”的信念与行为指南。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切地发现,文化因素对于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浸润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深入人心,向初任科学教师清晰地传达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思维与行动的着眼点与方向。第二,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过程主要表现为自我原有文化特征与学校主流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这一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体验着自身与新情境之间的文化差距,进而扬弃性地做出文化适应趋向上的自我选择。尽管每位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情况有所差异,不过,他们每一次对文化差距的感知,可以说都是对自己仍是“局外人”的体认,而他们于相应文化活动中的每一种选择及行为,都至少表达了其成为“局内人”的期待与尝试。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实则就是一种文化比较、选择与认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明晰“局内”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建构起作为“局内人”的自己。当然,初任科学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的同时,也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等不同层面,对学校文化带来了不少全新的创生性发展。第三,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对作为“科学教师”的自我的不断寻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任科学教师不断感知与体察着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进而在选择与应对中不断重塑着思想理念上认同的自我和行为表现中的自我;他们不断探寻着科学教师群体内部的典型特质及其与不同学科教师群体间的本质差异,从而在参照和比较中体认着作为科学教师群体成员的自我;他们不断理解着学校场域中的多元文化价值导向,以不同的衡量标准不断切换着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使自己适应不同情境中的文化身份。综合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认为,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处于学校场域内外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的整体背景之中,大体表现出渐、摄、融、构的过程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成为促进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而从共同体中汲取养分,则能直接有效地实现初任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本研究从师范生职业幸福感的养成、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师范生“基本功”的夯实、师范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了再思考;从主动规划专业成长、深度理解和落实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教学生成能力、全面建设初任科学教师支持体系等方面,对科学教师的职后成长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就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研究继续深入的方向进行了些许探讨。

张斌[3](2019)在《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市场属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约占全球啤酒消费量的25%。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达5061.6万千升的顶点之后,我国啤酒市场的消费需求量达到顶点,啤酒产量开始见顶回落。2018年,我国啤酒产量跌至3812.2万千升,较2017年4401.5万千升下滑13.39%。我国啤酒产业发展至现在已经达到成熟期,啤酒行业前五大品牌(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嘉士伯)CR5(行业集中度)超过70%,行业同时也在进行扩张中。据Global Data数据显示,2018年,按销售额计算,百威英博(中国)公司市场排名第一,并以啤酒销售额及销量计算,在高端及超高端啤酒类别合计排名第一。在如此剧烈的竞争环境下,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能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以往的旧模式,调整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仍然保持逆势增长。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了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和规模最大的百威英博集团的中国公司作为研究案例,探讨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在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中的营销路径,以及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营销策略及营销模式,为我国本土啤酒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参考。论文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运用了文献参考法、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对STP理论、4PS营销理论、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ECIRM战略模型等相关营销理论进行了叙述,然后运用理论模型对中国啤酒市场基本状况和趋势做出分析,重点研究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环境分析、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在结合PEST分析和企业SWOT分析确定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的调整建议,从品牌、产品、促销、渠道、定价五个方面提出了策略调整建议。最后从组织系统建设、营销管理控制、人力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策略保障措施。最后,介绍了百威英博(中国)公司的组织效率与企业文化落地确保营销策略以及营销模式的成功实施,为中国本土消费品企业、尤其是啤酒企业国际化营销提供借鉴意义。

李心[4](2019)在《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继产品和技术竞争后技术标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它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经济主体更多的通过制定和拥有标准来获得竞争优势。信息通信产业作为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与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相关的产业发展,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技术标准及其产业化对通信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通信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等外部环境都变得越来越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通信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标准化能力都提出新的挑战。而现有文献中关于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很少系统、全面的考察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能力对技术标准化的交互作用。鉴于此,本文将企业技术标准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吸收能力作为主要研究变量,考察外部环境特征和吸收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技术标准化,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具体来说,研究包括三个问题:(1)环境不确定性如何影响技术标准化?(2)吸收能力在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3)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技术标准化扮演者何种角色?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标准化理论、动态能力等理论,技术标准化、环境不确定性和吸收能力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借助大唐电信TD-SCDMA标准和中国移动TD-LTE标准两个典型案例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炼出对企业技术标准化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不确定性、技术环境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和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结合案例分析的初步结论和现有文献构建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最后,基于现有成熟量表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到365家中国通信企业的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借助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从而检验前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发现技术标准化在市场、技术、政策和联盟等方面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巨大的,企业自身对外界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对通信企业的技术标准化过程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与此同时,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间接调节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绩效水平中。具体来看,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技术标准化有直接影响效应。其中环境不确定性变量的不同维度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效应不同,而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纬度均对技术标准化有显着正向影响。这一结果直接证明了吸收能力在企业应对高度复杂和模糊环境方面的重要价值。(2)吸收能力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关系有显着调节效应。吸收能力变量的不同维度对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调节效应。(3)技术标准化对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启发:首先,理论研究方面:从内、外部因素出发系统地探讨影响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及其经济效益问题,构建并实证检验了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技术标准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丰富并推进了技术标准化的理论研究,为学者们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传承和参考。其次,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实践活动启示方面:本文在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围绕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从企业层面剖析破解我国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难题的途径,为我国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更加积极有效地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快新型网络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郑凌[5](2017)在《创新4G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对策研究 ——以福建移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12月工业及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同时颁发4G牌照以来,我国4G网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试点到全面覆盖的快速发展过程。截至2016年末,全国4G用户已达到7.7亿户,占总手机用户58.2%。同时,2016年全国移动通信语音电话业务达到2.81万亿分钟(仅计算去话方向),移动短彩信业务量6671亿条,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84.4亿GB,三大运营商共计实现移动通信业务收入8586亿元人民币。移动通信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通信服务也已成为我国人民继“衣、食、住、行”后,又一不可或缺的基础消费品。随着4G技术的引入,我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和“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的目标,以切实保证移动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具有国企本质与激烈竞争并存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目前4G网络规划中政策、竞争因素比重过大,而成本效益因素相对缺失的突出问题。2012年以来,我国移动网络规模增长了 1.7倍、用户数据流量增长了 8.3倍,但运营商平均每基站的业务收入却下降逾40%,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了一定风险。同时,目前国内对融合成本效益因素的规划对策研究仍然较少,难以指导实际工作。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聚类分析法、曲线拟合法等定量、定性分析手段,以福建移动已有的4G网络、用户和业务数据为基础,对4G规划中的成本效益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通过对现有不同规划方式建设投资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的对比,计算基站总成本的定量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4G用户需求模型并进行聚类分析,推导不同特征簇下的需求差异,进而对特征簇项目周期内的效益进行预测。最后,将上述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按规划场景进行匹配,并与当前规划工作中的政策因素、竞争因素相结合,在综合考虑福建移动网络规划现状的前提下,制定创新的、可用于指导一线生产的4G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对策。

邰超[6](2013)在《基于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资匮乏,企业几乎不用担心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企业更注重生产效率的问题,这时候市场处于卖方市场阶段。但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供销费者进行选择,消费者已经不再被动的接受产品,而是开始对自己所消费的产品进行主动选择,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时则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与此同时,一方面大多数同类产品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产品同质化趋势越发严重,很多企业的产品缺乏卖点,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不断以价格战,促销等营销手段来提高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现象,并且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采取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形成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对差异化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包括其核心思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以XA电信公司为例,通过对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的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现阶段产品同质化严重,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缺乏差异化壁垒,是导致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再次,以建立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导向,结合“差异化营销理论”、“品牌理论”、“服务营销理论”和“4Ps营销策略”等相关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及经济学原理,在对目标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以创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重点,差异化渠道为保障,差异化价格和差异化促销为调整手段,最终实现差异化品牌这一差异化的最高层次,提出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并对该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期望。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XA电信公司的营销现状的分析,认识到XA电信公司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扩大其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迫切性。本文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那些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黄志诚[7](2018)在《4G时代莆田市联通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颁发第四代TD-LTE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4G时代。移动通信行业每一次技术的重大革新,都会引起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中国联通作为国内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4G时代无论是从业务总量还是营收增速上都已经远远落后于移动和电信。2017年,中国联通率先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市场传递出积极的信号,随后推出的一系列互联网套餐更是俘获了大量的用户。但是总的来看,中国联通在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中用户基数最少,综合竞争能力最弱,亟待展开全面的改革。本文以精准营销理论为核心,从微观经济学的寡头竞争理论出发,主要运用案例研究和对比分析法,以莆田市联通公司为例,研究在4G业务时代联通在精准营销策略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成效,对比分析莆田市联通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主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莆田市联通与电信、移动在服务内容、资费等没有显着差别,联通落后于市场竞争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精准营销的观念、缺少对于用户心理和行为和分析、市场灵敏度弱、精准营销渠道缺乏创新,在精准营销策略上的失败导致了联通公司在4G时代业务的衰落。为此,本文根据中国联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环境,认为未来莆田市联通应当从重新细分市场、优化市场定位、提供差异化产品、优化精准营销渠道、对竞争对手做出反制等角度改进其精准营销策略,实现企业业绩的回升。

郜文娟[8](2016)在《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必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流量时代与语音时代的业务不同,手机流量业务具有多样化、个性化和更新换代速度快的特点,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采用与之前不同的营销模式。本文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A公司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流量业务的发展思路和精准化营销策略,指导A公司的长远发展和经营。本文首先从移动互联网的现状及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尤其针对流量业务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流量数、收入结构、手机用户数、终端等,发现流量业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其次,通过研究标杆案例及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探索适合A公司可借鉴的相关经验。同时,本文还对A公司的业务和营销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采集数据对用户使用行为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发现在产品、渠道、促销、价格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结合前期分析,针对A公司的流量业务发展提出对应的营销策略,以及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次研究工作,探索手机流量业务从传统营销向精准营销策略的转变。本文研究认为,以流量价值化为方向,以用户手机流量使用数据为核心,探索数据产品化的方向,A公司应结合当地情况,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分别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面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并建立一体化营销平台,实现个性化全触点营销,整合产品、渠道、服务、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触点,通过业务渠道全触点的客户覆盖不断开发适应移动互联网市场需求的新业务,这才是取胜关键。

程瓯[9](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认为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赵越[10](2016)在《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支付的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作为人口数量最多,智能手机拥有量最多的中国也正迎来一次发展的新机遇。但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利益复杂,包括了银行、通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商家和消费者等。如何实现移动支付的发展,使我国移动支付跟上时代潮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移动支付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做了简单介绍,接着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移动支付的研究状况,指出目前关于移动支付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究、产业建设、商业发展和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这四个方面。之后用PEST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四个要素,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具体情况做了简单介绍。本文核心部分,分析了日本NTTDoCoMo、肯尼亚M-PESA以及菲律宾的Smart Money这三个不同国家移动支付的状况,并与我国移动支付比较,特别是与广大农村地区做对比。最后分析了我国的支付宝钱包的发展与现状,与微信支付做比较,分析了其优劣势,指出我国移动支付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还需改进的措施,对我国日后移动支付的发展给出了适当建议。

二、日本3G业务先行一步──日本3G业务FO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3G业务先行一步──日本3G业务FOMA(论文提纲范文)

(1)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竞争力研究
        2.1.1 国家竞争力研究
        2.1.2 产业竞争力研究
        2.1.3 企业竞争力研究
    2.2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2.3 关于5G的理论研究
        2.3.1 5G产业发展研究
        2.3.2 5G运营商发展研究
    2.4 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第三章 5G时代DG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与社会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2 微观环境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
        3.2.2 潜在威胁者
        3.2.3 用户
        3.2.4 供应商
        3.2.5 替代者
        3.2.6 协力者
第四章 5G时代DG公司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基础设施优势
        4.1.2 网络带宽优势
        4.1.3 云计算领先同行
    4.2 劣势
        4.2.1 核心业务市场份额呈劣势
        4.2.2 没有现象级产品
        4.2.3 5G频谱带宽呈劣势
        4.2.4 ICT能力变薄弱
    4.3 机会
        4.3.1 转型机会
        4.3.2 规模发展机会
        4.3.3 产业政策调整的机会
    4.4 威胁
第五章 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经营理念落后
    5.2 体制和机制束缚
    5.3 创新能力不足
    5.4 缺乏转型人才
第六章 5G时代DG公司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6.1 转变经营理念
        6.1.1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业务体系
        6.1.2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企业组织
    6.2 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6.2.1 树立开放型的技术创新文化
        6.2.2 搭建创新技术孵化地
        6.2.3 建立创新型组织体系
    6.3 建立并强化转型能力
        6.3.1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6.3.2 优化人才结构
        6.3.3 激励转向
    6.4 深化企业资本运作能力
    6.5 借助外力
        6.5.1 逐步推动到核心网的共建共享
        6.5.2 推动地方重组试验
        6.5.3 联合广电对抗龙头企业
        6.5.4 推动产业政策落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自我解惑:亲身经历引发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怀
        (二)时代回应:社会变革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应然突破
        (三)范式转型:实践转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然迫求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二)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三)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四)文献综述的反思与启示
    三、本研究中初任科学教师教授的“科学课程”之特别说明
        (一)国际科学课程的改革历程
        (二)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四、核心概念
        (一)初任科学教师
        (二)专业成长
    五、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四)研究效度与信度的保证
        (五)研究伦理的观照
    六、研究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
    七、论文思路
第一章 探讨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实践-认知理论
        (一)古希腊的实践-认知观
        (二)实践-认知传统的流觞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
        (四)舍恩的“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认识论
    二、文化适应理论
        (一)贝瑞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二)沃德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
        (三)丹克沃特的“陌生文化适应理论”
    三、身份认同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四、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思路
        (一)初任科学教师教学知能发展的分析思路
        (二)初任科学教师学校文化适应的分析思路
        (三)初任科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思路
第二章 背景的呈现: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概况
    二、S中学的微观文化
    三、S中学的初任教师培养理念与措施
    四、S中学的科学学科组活动机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验断裂与知识具身:初任科学教师的教学知能发展
    一、守望“科学素养”
        (一)萦绕不去的“科学知识传递”教学
        (二)迷途中的“科学知识建构”教学
    二、“学情”掌握的虚妄与真实
        (一)“热闹”背后的“冷”思考
        (二)反思过后的应对
        (三)学生观的转变探析
    三、科学课程知识的裂缝与弥合
        (一)“备”与“现”的差距
        (二)我们一起学
        (三)主题式行动研究的力量
    四、模仿与借鉴:科学教学策略选择
        (一)以教学师傅为“指路明灯”
        (二)集体备课带来的便利
        (三)“板书”的日益遗落
    五、分数线上的“舞蹈”
        (一)超越“依纲据本”的纸笔测验
        (二)从“空心”到“赋实”的课堂表现评价
        (三)“闪光”的创新性评价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局外与局内:初任科学教师的学校文化适应
    一、从不满到理解:初任科学教师的物质文化适应
        (一)“自我预期”的调试
        (二)“社会空间”意识的逐步确立
    二、规约中的亦步亦趋:初任科学教师的制度文化适应
        (一)作息时间制:在“忙于应对”中“提升效率”
        (二)“圆桌制”:从“倾听”走向“对话”
        (三)逐级管理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
    三、“偏利己”的选择:初任科学教师的精神文化适应
        (一)“以人为本”的再认识
        (二)“以校为家”的单向体认
        (三)“以身作则”:他人在与不在两个样
    四、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初任科学教师的人际关系适应
        (一)“熟人社会”:趋向闭合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与同事交往:同质相吸
        (三)与学生交往:从“尊重平等”到“保证权威”
        (四)与家长交往:情感与功利的博弈
    五、初任科学教师带给学校文化的创生性发展
        (一)物质文化层面
        (二)制度文化层面
        (三)精神文化层面
        (四)人际关系层面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我的寻求:初任科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一、自我同一性的延续:以教师群体的名义在行为表现上趋同
        (一)内在自我:我想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二)外在自我:外界期望我成为怎样的科学教师
        (三)“内-外”自我的冲突与选择
    二、社会群体认同:求同立异
        (一)群体内的求同
        (二)群际间的立异
    三、个体化认同:即体即用
        (一)为“应试”而教的“工匠”化倾向仍是主流
        (二)顺应课程改革的“专家”化倾向日渐兴盛
        (三)追求经济效益的“个人”化倾向开始凸显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空间区隔与文化融通: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
        (二)渐摄与融构: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境界演进
        (三)资本积累: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需求
        (四)共同体建设: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可能
    二、对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思考
        (一)对科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二)对科学教师职后成长的思考
    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语 觉醒着成长与成长着觉醒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2 理论基础
    2.1 STP理论
    2.2 4PS营销理论
    2.3 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
    2.4 “ECIRM”战略模型
3 中国啤酒市场基本状况与趋势分析
    3.1 中国啤酒行业历史渊源及演进
    3.2 中国啤酒市场基本情况
    3.3 中国啤酒产业链及营销模式
    3.4 中国啤酒行业发展趋势
4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3 竞争分析
    4.4 SWOT分析
5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5.1 百威英博集团简介
    5.2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5.3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5.4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6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的营销策略的调整建议
    6.1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调整原则
    6.2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STP分析
    6.3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调整后的营销策略
7 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7.1 组织结构建设方面
    7.2 营销控制管理方面
    7.3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7.4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过程遇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论文框架和结构安排
        1.2.3 技术路线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标准化理论
        2.1.2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2.2 技术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标准化的内涵
        2.2.2 技术标准化的实现路径及评价方法
        2.2.3 技术标准化对企业的作用
        2.2.4 技术标准化的影响因素
    2.3 环境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2.3.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和分类
        2.3.2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3.3 环境不确定性对技术标准化的影响
    2.4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2.4.1 吸收能力的内涵与分类
        2.4.2 吸收能力的测量维度
        2.4.3 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理论预设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数据处理
    3.3 大唐电信集团TD-SCDMA标准化案例
        3.3.1 大唐电信集团简介
        3.3.2 TD-SCDMA标准的演化进程
        3.3.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3.3.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3.4 中国移动集团TD-LTE标准
        3.4.1 中国移动集团简介
        3.4.2 TD-LTE标准的演化进程
        3.4.3 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
        3.4.4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3.5 案例间对比分析
        3.5.1 研究构念的提炼
        3.5.2 理论预设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 理论模型
    4.2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1 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2 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3 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2.4 联盟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
    4.3 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4.3.1 潜在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4.3.2 现实知识吸收能力与技术标准化
    4.4 环境不确定性与技术标准化: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4.1 潜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4.2 现实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4.5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作用
    4.6 研究假设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变量测量
        5.1.1 环境不确定性
        5.1.2 吸收能力
        5.1.3 技术标准化
        5.1.4 企业绩效
        5.1.5 控制变量
    5.2 问卷设计与修正过程
        5.2.1 问卷内容
        5.2.2 定性测试
        5.2.3 预测试
    5.3 正式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数据处理
        5.3.1 问卷发放方式
        5.3.2 问卷回收统计
        5.3.3 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
第6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6.1 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
        6.1.1 样本特征描述
        6.1.2 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信度分析
        6.1.4 效度分析
    6.2 假设检验
        6.2.1 Pearson相关分析
        6.2.2 主效应的检验
        6.2.3 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6.2.4 技术标准化的中介效应检验
    6.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创新4G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对策研究 ——以福建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基本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2.1 4G与移动通信网络规划
        2.1.1 4G通信系统及业务特征
        2.1.2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方法
    2.2 市场营销战略与市场细分理论
        2.2.1 市场营销战略
        2.2.2 市场细分理论
    2.3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与消费者需求理论
        2.3.1 成本效益理论及分析方法
        2.3.2 消费者需求理论
    2.4 市场预测理论与曲线拟合方法
        2.4.1 市场预测理论
        2.4.2 曲线拟合方法
第三章 我国及福建省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及福建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现状
        3.1.1 国内移动通信行业发展概况
        3.1.2 福建移动4G网络规划现状
    3.2 福建移动4G网络规划成本效益因素缺失问题
        3.2.1 网络规划与用户需求匹配度低
        3.2.2 规划过程缺少成本与效益分析
        3.2.3 规划前瞻性和预测性不足
第四章 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4G网络规划实证分析
    4.1 成本效益实证分析的总体思路
        4.1.1 实证分析研究思路
        4.1.2 实证分析数据来源
    4.2 基于差异规划方式的成本实证分析
        4.2.1 差异化规划建设方式特点
        4.2.2 差异化规划建设成本分析
    4.3 基于用户需求特征的效益实证分析
        4.3.1 4G用户需求解释结构模型
        4.3.2 4G用户需求的主成分分析
        4.3.3 4G用户需求二次聚类分析
        4.3.4 不同聚类簇的4G效益预测
    4.4 成本效益实证分析的结论
        4.4.1 不同聚类场景的需求-规划满足矩阵
        4.4.2 需求-规划满足矩阵的成本效益匹配
        4.4.3 4G网络规划需考虑的成本效益因素
第五章 创新结合成本效益因素的4G网络规划对策
    5.1 根据政策要求,确保高优先场景规划投入
        5.1.1 中国移动集团年度规划建设指导原则
        5.1.2 根据分场景政策优先级开展规划工作
    5.2 结合实际情况,实现竞争劣势场景规划补强
        5.2.1 现阶段移动网络竞争要求差异化领先
        5.2.2 当前福建移动网络竞争优势、劣势并存
        5.2.3 结合竞争要求及现状,补强当前劣势场景
    5.3 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精确选择规划建设方式
        5.3.1 不同场景政策、竞争和成本效益要求差异明显
        5.3.2 精确选择规划建设方式,确保满足三因素要求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主成分分析样本数据
附录2 聚类分析样本数据
附录3 曲线拟合预测样本数据
个人简历

(6)基于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差异化营销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2.1 市场营销理论
        2.1.1 市场营销定义
        2.1.2 市场营销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 差异化营销理论
        2.2.1 差异化营销定义
        2.2.2 差异化营销理论的发展
        2.2.3 三大竞争战略
    2.3 品牌与定位
        2.3.1 品牌理论
        2.3.2 定位理论
    2.4 “4Ps”营销理论与服务营销理论
        2.4.1 “4Ps”营销理论
        2.4.2 服务营销理论
    2.5 “五力分析模型”与SWOT分析法
        2.5.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5.2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营销环境及现状分析
    3.1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现状与市场竞争分析
        3.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总体运营情况
        3.2.2 三大运营商总体运营情况
        3.2.3 基于“五力模型”的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分析
    3.3 XA电信公司概况及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3.3.1 XA电信公司概况
        3.3.2 XA电信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3.4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SWOT分析
        3.4.1 优势(S)
        3.4.2 劣势(W)
        3.4.3 机遇(O)
        3.4.4 威胁(T)
第四章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差异化营销策略的提出
    4.1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品牌差异化营销策略
        4.1.1 根据自身条件寻求差异化优势
        4.1.2 围绕自身差异化优势进行品牌定位
        4.1.3 用品牌建设统领“4Ps”营销组合
    4.2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服务差异化营销策略
        4.2.1 牢固树立服务营销理念
        4.2.2 科学制定并执行企业服务行为规范
    4.3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
        4.3.1 积极尝试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
        4.3.2 聚集发展移动智能应用产品
    4.4 XA电信公司移动移动通信业务价格差异化策略
        4.4.1 注重基于价值的定价法
        4.4.2 注重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4.5 XA电信公司移动移动通信业务渠道差异化策略
        4.5.1 加强自有渠道建设
        4.5.2 拓展渠道形式
    4.6 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促销差异化策略
        4.6.1 加强体验营销
        4.6.2 注重业务推广对象的差异性
第五章 总结与期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4G时代莆田市联通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运营商
    2.2 移动通信运营行业的特点
    2.3 精准营销
        2.3.1 精准营销的概念
        2.3.2 精准营销的步骤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综述
        2.4.2 国内研究综述
        2.4.3 国内研究评述
第3章 莆田市联通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的现状及分析
    3.1 莆田市联通分公司的外部环境研究------基于PEST分析法
        3.1.1 宏观环境
        3.1.2 行业现状分析-----基于五力竞争模型
    3.2 莆田市联通分公司的内部条件分析
        3.2.1 莆田市联通分公司概述
        3.2.2 莆田市联通分工的组织架构
        3.2.3 莆田市联通市级分公司的管理体制与主要责任
    3.3 莆田市移动、联通、电信营销策略对比分析
        3.3.1 市场细分与消费者服务需求的确定
        3.3.2 市场营销组合
        3.3.3 精准营销策略的效果与动态调整
第4章 莆田市联通公司的精准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1 管理者对精准营销认识不足
    4.2 缺乏对于用户心理和行为的分析
    4.3 精准营销缺乏针对性
    4.4 精准营销策略渠道缺乏创新
    4.5 缺少与用户双向沟通的渠道
    4.6 市场灵敏度弱
第5章 优化莆田市联通公司精准营销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对精准营销的认识
    5.2 开展需求分析,重新细分市场
    5.3 针对消费者需求,展开市场定位
    5.4 依据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产品
    5.5 优化精准营销渠道建设
    5.6 建立与消费者双向沟通的渠道
    5.7 针对竞争对手做出有效反制
    5.8 动态化的精准营销体系的建立
    5.9 改善品牌形象,改进服务质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相关理论
        1.4.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1.4.2 精准营销概念的发展
第2章 中国市场手机流量业务发展研究
    2.1 流量业务相关概念介绍
    2.2 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2.2.1 政策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技术环境
    2.3 中国市场手机流量业务发展概况
        2.3.1 整体市场状况
        2.3.2 收入规模
        2.3.3 用户规模
    2.4 中国市场手机流量业务竞争分析
        2.4.1 中国整体市场竞争分析
        2.4.2 国内运营商流量营销策略分析
        2.4.3 本地竞争对手流量营销策略分析
    2.5 未来手机流量业务的发展趋势
        2.5.1 总体趋势
        2.5.2 用户层面:流量成为生活必需品
        2.5.3 内容层面:内容与流量相依存
        2.5.4 产业层面:资源能力开放化
        2.5.5 管道层面:底层管道智能化
        2.5.6 商业模式层面:流量交易平台兴起
第3章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现状
    3.1 A公司概述
    3.2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介绍
    3.3 A公司的手机流量业务经营数据分析
    3.4 A公司的用户流量使用行为分析
        3.4.1 手机流量用户和ARPU分析
        3.4.2 流量使用饱和度分析
        3.4.3 流量使用饱和度和收入分析
        3.4.4 流量使用与智能终端的关联分析
    3.5 营销存在的问题
        3.5.1 产品层面
        3.5.2 价格层面
        3.5.3 促销层面
        3.5.4 渠道层面
        3.5.5 网络层面
第4章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
    4.1 目标与市场定位
        4.1.1 用户分类
        4.1.2 整体目标与定位
    4.2 产品策略
        4.2.1 产品分类
        4.2.2 产品策略
    4.3 渠道策略
        4.3.1 线上渠道
        4.3.2 线下渠道
        4.3.3 渠道营销时机
    4.4 促销策略
    4.5 平台策略
    4.6 差异化营销
        4.6.1 有流量无套餐客户营销
        4.6.2 新入网用户流量营销
        4.6.3 有闲时流量无闲时包客户营销
第5章 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平台建设
    5.2 人财支撑
    5.3 资源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产品层面
        6.1.2 渠道层面
        6.1.3 促销层面
        6.1.4 平台层面
    6.2 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自然垄断理论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2.2 规制理论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2.2.2 规制俘获理论
        2.2.3 规制经济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10)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支付产业背景
    1.2 移动支付产业研究意义
    1.3 本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2.1 移动支付概述
        2.1.1 移动支付的概念
        2.1.2 移动支付的特点及优势
        2.1.3 移动支付的简单分类
    2.2 移动支付交易流程
    2.3 移动支付的产业现状
        2.3.1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现状
        2.3.2 国外移动支付产业现状
    2.4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2.4.1 国内外移动支付文献分析
        2.4.2 国内外移动支付研究述评
第3章 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及产业链分析
    3.1 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
        3.1.1 移动支付市场政治环境
        3.1.2 移动支付市场经济环境
        3.1.3 移动支付市场社会环境
        3.1.4 移动支付市场技术环境
    3.2 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3.2.1 产业链相关概念
        3.2.2 移动支付产业链分析
        3.2.3 影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建设的因素分析
        3.2.4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分析
第4章 国内外移动支付实例研究分析
    4.1 日本NTTDoCoMo移动支付
        4.1.1 NTTDoCoMo发展历程
        4.1.2 NTTDoCoMo运营方式
        4.1.3 NTTDoCoMo移动支付应用案例
        4.1.4 NTTDoCoMo公司成功经验
    4.2 肯尼亚M-PESA移动支付
        4.2.1 M-PESA的诞生
        4.2.2 M-PESA发展历程
        4.2.3 M-PESA运营方式
        4.2.4 肯尼亚M-PESA移动支付特点
        4.2.5 M-PESA成功经验分析
        4.2.6 肯尼亚M-PESA手机银行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启示
    4.3 菲律宾Smart Money移动支付
        4.3.1 Smart Money的诞生
        4.3.2 Smart Money的优势分析
        4.3.3 Smart Money成功的经验分析
    4.4 支付宝钱包起源
        4.4.1 支付宝钱包简介
        4.4.2 支付宝钱包的发展
        4.4.3 支付宝钱包的商业探究
        4.4.4 支付宝钱包在移动支付领域的SWOT分析
        4.4.5 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的比较分析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5.1 国外移动支付行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2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日本3G业务先行一步──日本3G业务FOMA(论文参考文献)

  • [1]5G时代DG公司竞争力研究[D]. 陈民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渐摄与融构 ——初任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叙事研究[D].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百威英博(中国)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张斌.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环境不确定性、吸收能力对通信企业技术标准化的影响研究[D]. 李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创新4G移动通信网络规划对策研究 ——以福建移动为例[D]. 郑凌. 福州大学, 2017(05)
  • [6]基于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研究 ——以XA电信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为例[D]. 邰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7]4G时代莆田市联通公司精准营销策略研究[D]. 黄志诚. 南华大学, 2018(01)
  • [8]A公司手机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郜文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9]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10]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分析[D]. 赵越. 南京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领先日本 3G 业务一步 - 日本 3G 业务的 FOM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