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评价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评价

一、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罗斌[1](2021)在《咸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用水量持续增加和地表径流减少,使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区域形成了超采区。为遏制地下水超采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本文以咸阳市为典型区域,通过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三维可视化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不同补给条件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并模拟预测了该地区近期(2025年)和中远期(2035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揭示了咸阳市地下水位年内与年际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咸阳市南部平原区地下水位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年际间呈现下降趋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和沟壑区地下水位年内和年际间基本保持不变。南部平原区各典型监测井的趋势检验值Z均大于2.32,且通过了 99%显着性检验,表明该地区1979-2017年地下水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区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Hurst指数H均大于0.5,即监测井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持续性;由M-K突变分析法得到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存在突变年份,突变原因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城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地下水开采量迅速增大。(2)计算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结果表明,三级区渭河北林~咸区间的黄土台塬区、阶地、低阶地,渭河北咸~潼区间的低阶地,以及渭河南咸~潼区间的低阶地区域,地下水年内均存在超采现象,其年内亏缺量分别为-4261.83万m3、-5467.32万m3、-5259.74万m3、-1852.18万m3和-2373.11万m3。将计算结果按面积折算至县区(市)行政划分中,其中秦都区地下水亏缺量最大为-7321.80万m3,泾阳县地下水亏缺量最小为-4042.44万m3,超采区域计算结果与2015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划分咸阳市超采区基本一致。(3)建立并验证了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咸阳市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介于0.225-0.850之间,相关系数介于0.780~0.940之间,两者一致性较好,说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域地下水位模拟。分析了含水层渗透系数K,给水度μ和降雨入渗系数n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入渗系数n对地下水位模拟结果最敏感,其次为给水度μ,渗透系数K为敏感性最弱。(4)模拟预测了研究区域近期和中远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方案一中等年与干旱年条件下,咸阳市南部地区地下水位在近期和中远期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北部地区地下水位在中远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考虑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后的方案二中等年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位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南部地区地下水恢复效果较好,2035年时地下水位基本恢复至模拟初期水位,其中部分典型监测井地下水位比模拟初期有所提高;干旱年条件下监测井地下水位变化与中等年基本一致,但干旱年由于降雨补给量的减小,导致部分监测井的地下水位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咸阳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杜佰林[2](2021)在《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明显,已逐渐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缓解这一危机,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显得尤为必要。然而,面对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传统的配置方法往往只进行经验估计或者忽略,致使配置结果存在偏差。本文以陕西省大荔县为研究对象,在对大荔县供需水量预测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得到大荔县不同条件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通过搭建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软件,用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解决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根据子区域划分结果,选择2018年为现状年,在分析大荔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定额法、趋势法和ARMA时间序列法预测,得到大荔县规划水平年2025和2035年的供需水量预测结果,并对两种方案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规划年2025和2035年,P=75%和95%情况下大荔县境内可供水量均无法满足用水户需求量,建议采用节水规划措施或增加新的供水方案以实现供需平衡。(2)通过分析研究区社会经济、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现状,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大荔县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大荔县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因素中选取18个指标,用于分析评价大荔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大荔县近年来水资源承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较低,开发潜力比较小,应立即采取节水规划措施或合理配置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3)根据大荔县水资源的系统实际特点,在保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构建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目标的综合评价函数,建立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分析确定模型各种参数和系数,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得出大荔县各子区域在不同条件下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并从各用户配水量、缺水程度、配置目标及模型精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优化配置结果是科学合理的,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4)针对单一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局限性,提出将模拟退火算法的思想引入到基本粒子群算法当中,有效克服了单一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应的缺点,避免粒子陷入局部极小值,进一步提高了算法的精度,同时引入Ackley、Schwefel、Schaffer和Step测试函数进行仿真实验模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全局寻优能力强,收敛精度高,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5)以MATLAB的GUI为开发工具,搭建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具体展示了系统中始入模块、数据导入模块、供需水量预测模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块、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块的实现流程及界面,并采用测试实例验证了各功能模块的运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辅助用户进行供需水量预测,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制定,为用户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朱亚群[3](2021)在《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对人体有益,但过量的氟则对人体产生危害。饮食是人体氟的主要来源,因此,农田土壤中作物有效氟含量高低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本论文采用网格法在陕西省农田土壤耕层(0-20 cm)采集了578个样品,对全省农田土壤有效氟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pH、有机质(SOM)、速效磷(AP)和电导率(EC)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此外,在高氟区采集了21个浅层地下水与小麦和小白菜样品,研究耕层土样与浅层地下水氟含量的关系以及两种典型作物对土壤氟吸收累积规律,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陕西省农田土壤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介于0.12-12.34 mg/kg之间,均值为2.01±1.98 mg/kg;交换态氟含量范围介于0.03-7.32 mg/kg之间,均值为1.17±1.01 mg/kg,水溶态的氟与可交换态的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农田土壤有效态氟含量范围介于0.31-20.89 mg/kg,均值为3.18±2.59 mg/kg。(2)陕西省农田土壤水溶性氟与有效态氟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中部,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区;农田土壤交换态氟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中部与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较低的区域依然在陕南秦巴山区;陕西省3种生态区农田土壤水溶性氟、交换态的氟与有效态的氟含量均表现为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陕南秦巴山区;比较8种主要土壤类型有效态氟含量结果显示,水溶态氟和有效氟含量最高的是褐土,可交换态氟含量最高的为潮土,最低值均为水稻土。(3)陕西省农田土壤pH介于4.2-9.4,呈现自北向南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2.85-70.44 g/kg,呈现自东北向南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介于1.12-382.0 mg/kg,分布区域的规律性不强。陕西省农田土壤pH与水溶态氟、交换态的氟和有效态的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性;有机质与水溶态氟也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有机质与交换态氟和有效态的氟的相关性不显着;有效磷与交换态的氟和有效态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水溶性的氟相关性没有达到显着水平。(4)关中平原地下水氟含量与土壤耕层有效态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种农作物对土壤氟的吸收均在根系累积浓度最高,冬小麦叶片氟浓度高于茎,而小白菜茎部浓度高于叶片。

翟洁[4](2020)在《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作为重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资源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连年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裂缝、建筑物裂缝、地下水水质污染等,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全面了解城区超采区地下水的利用程度,及时发现地下水开发利用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并建立超采区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治理调控方案,对城区地下水超采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通过收集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区域地质等资料,总结研究区已有的水资源评价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适合咸阳城区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调控方案。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充分收集咸阳市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咸阳市城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历史及现状;通过考虑研究区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流特征、边界条件及水均衡分析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咸阳市城区地质条件。(2)通过确定研究区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资源量:12442.93万m3以及浅承压含水层的地下水资源量:6805.78万m3,重复量为5464.05万m3,最终确定咸阳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3784.66万立方;选取咸阳城区9眼水质监测井资料,将单项组分评价法、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共三个方法应用于水质评价计算中,评价研究区的地下水水质情况,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严重超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和硫酸盐也存在超标的现象,表现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a型和HCO3-Ca型。(3)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和开采资料建立符合咸阳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浅层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和源汇项,最终得到较为理想化的模拟结果。(4)在不同的水平年内,从居民用水、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对水资源需求与配置方式,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地下水超采区不同情景下的治理方案。并结合城区水资源规划,提出实现咸阳市城区地下水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保护的对策措施。本文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梳理了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索了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质评价研究的关键问题,定量建立了符合咸阳市实际水文地质条件的水流数值模型,根据地下水调控治理目标,制定不同情景的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研究结果发现,三种方案都适用于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其中采用按比例压采的方案效果最好。并针对研究区提出相应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保护对策。其研究成果可为指导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提供有利的科学支撑。

丁相锋[5](2020)在《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河下游,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型多级电力排灌泵站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灌区输配水系统中部分渠道衬砌大面积破损、滑落,淤积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均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造成了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亟需结合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总结灌区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的成效与经验,采用系统调查和实例分析的技术研究方法,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灌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灌区输配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从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节水潜能分析,加快交口抽渭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实施输配水系统优化,水资源条件满足,技术条件可行,能较好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减少耕地的盐碱化,改善中低产田,提高灌区农业总产值。(2)对灌区输配水系统渠道断面优化计算得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高挖方渠道来说,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具有渠道抵抗外力条件较好,整体性较强、承载力较高,防渗效果佳,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明显优于浆砌石衬砌结构的弧脚梯形断面和浆砌石挡土墙结构“U”型过水断面。(3)对灌区输配水系统管理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管理需求分析知,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通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4)根据灌溉经济效益、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方面对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知,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对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高燕燕[6](2020)在《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文中提出关中平原地处内陆深部,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敏感单元。近年来,随着战略地位的提高,关中平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传统的农业灌区,关中平原灌溉面积约156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77.6%,强烈的农业活动对脆弱的地下水环境施加了不可忽视的压力。由于关中平原面积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环境问题众多,例如地方病、苦咸水等,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要根治这些问题,需要对区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深刻认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本文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特征、环境背景值、水质污染状况、灌区地下水系统对灌溉的响应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基于2000年、2012年、2015年共892组地下水水质资料,以舒卡列夫分类法为依据,统计分析了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情况;考虑水化学分布的空间连续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克服了常规绘图中不能反映离子含量大小排序、表达水化学类型有限等问题,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关中平原水化学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取得的关键性发现有: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场发生明显变化,水化学类型趋于复杂化,由2000年的48种上升至2012年的76种,且出现NO3-参与命名的水样。渭河南部水质整体优于渭河北部,渭河南部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HCO3-Ca·Mg型;渭河北部水化学类型自西向东逐渐由单一变得复杂,漆水河以西地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HCO3-Ca·Mg型;漆水河以东泾河以西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Na、HCO3-Na·Ca、HCO3-Na·Mg型,2012年以来Mg型水增多;泾河以东阴离子复杂,水化学类型多为混合型,2012年以来Cl型和SO4型水增多。渭河南部地区地下水主要受水岩作用影响,渭河北部泾河以西受农业活动和水岩作用影响强烈,渭河北部泾河以东地区受蒸发和人类活动作用强烈。(2)给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将地下水流动所造成的时空差异性融入定义,指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未受污染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情况下,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含量。首次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关中平原地下水的环境背景值进行计算。采用多种方法,对关中平原10个水环境单元各离子的背景值分别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环境背景值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呈现一定的演化规律,SO42-、Cl-环境背景值整体逐渐升高;受长期灌溉活动的影响,渭河北部泾河以东的泾惠渠-交口灌区各离子环境背景值极高。时间特征上,受水岩作用及人类对自然条件改造的影响,多数离子环境背景值呈升高趋势,渭河北部地区尤为显着。采用F值法对背景水质进行评价,发现渭河南部背景水质整体良好,渭河北部背景水质大多较差或极差。(3)综合应用水盐均衡原理、同位素技术、端元混合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技术,对比研究了关中平原两个典型灌区地下水化学对灌溉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泾惠渠灌区水量负均衡但处于积盐状态,宝羊灌区水量均衡但处于排盐状态。径流条件差、补给水源和土壤盐分含量高是导致泾惠渠灌区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地势平缓、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排泄区,灌溉水对地下水盐分的贡献度高,易发生盐分累积;径流通畅的地区则发生地下水淡化。提出盲目降低地下水位或加大井渠灌溉比并非改善土壤盐渍化的高效举措,应在综合考虑地下水质与量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地下水径流条件,合理选取井灌区域,从而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采用As、F-、Cr6+和NO3-作为评价指标对关中平原儿童与成人健康风险进行全面评价,并结合GIS技术,获得区域人体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开展因地制宜的地下水健康风险防控、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基于蒙特卡洛法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进行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分析,确定Cr6+与F-分别对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的贡献率最高,是关中平原浅层地下水中需优先重点治理的有害物质。

王天尧[7](2020)在《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干旱灾害引发的缺水问题愈发严重,人们也越发重视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的供给保障工作。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坡头街道办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研究区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伴随大量人口聚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水量显着增加。同时陕西省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长久以来水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且分布不平衡。为提前确保在干旱灾害发生时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供水不中断,进行基于干旱情景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前期资料收集、野外调研,对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选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对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进行基于不同干旱情景下的配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2018年作为现状年,基于MATLAB软件选用改进的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中、远期水平年(2030年、2040年)进行居民生活用水需水量预测。2030年研究区需水量为43.03万m3,2040年研究区需水量为45.87万m3。(2)以2018年作为现状年,基于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开发现状和规划,对研究区未来中、远期水平年(2030年、2040年)进行可供水量预测,并结合需水量进行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需平衡分析。2030年研究区可供水量44.31万m3,2040年研究区可供水量为47.20万m3。供需平衡分析结果为在不发生干旱灾害的前提下,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略大于需。(3)基于MATLAB软件选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基于不同程度的干旱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创新性地提出干旱胁迫参数、干旱需水参数用以构建不同程度的干旱情景,最终得到未来中、远期水平年(2030年、2040年)在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方案。

杨建辉[8](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徐超,周嘉月,何旭佳,杨祯婷,赵凯铮,降亚楠[9](2020)在《基于改进DRASTIC模型的陕西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在保障我国居民生活、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地下水污染仍呈加重趋势。2019年印发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做出了总体的部署和具体的要求,而脆弱性评价是制订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改进DRASTIC模型的陕西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利用ArcGIS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赋予7个影响指标不同的权重,并对影响指标的大小进行分级评分,再利用栅格代数运算获得了陕西省地下水脆弱性指数,进一步用加权平均的方法通过7个图层的叠加计算了地下水脆弱性的相对大小,最终获得了陕西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结果表明:DRASTIC模型可以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资料数据的收集情况灵活地进行改进,且易于在ArcGIS平台下实现,因此非常适宜用于不同范围的地下水的脆弱性评价;整个陕西省低脆弱性区、较低脆弱性区、中脆弱性区、较高脆弱性区、高脆弱性区分别占陕西省总面积的22.6%、18.9%、33.8%、17.6%、7.1%,陕西省南部地下水脆弱性整体高于北部。

李琪,张圃轩[10](2019)在《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陕西省属于水资源严重紧缺省份,全省40%以上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依赖地下水,地下水资源在保障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监控能力、地下水超采区现状以及地下水政策法规制定情况等多方面对陕西省地下水现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详细分析研究,针对现阶段全省地下水保护管理中存在的地下水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基础监测站网布局不合理、监测设施相对落后和区域超采滥采现象仍然存在等严重突出问题,提出了推进地下水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地下水资源监控体系、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红线"体系等保护管理措施,以解决陕西省地下水保护管理突出问题,为陕西省地下水保护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二、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咸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资源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动态数值模型研究
        1.2.3 Visual MODFLOW软件的发展
        1.2.4 水文地质参数敏感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
        2.1.3 社会经济
    2.2 地形地貌
        2.2.1 地貌类型
        2.2.2 地层系统
    2.3 河流水系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潜水
        2.4.2 承压水
    2.5 水利设施发展现状
        2.5.1 水利工程发展概述
        2.5.2 供水工程设施现状
    2.6 地下水供水工程现状
    2.7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7.1 各部门实际用水量及用水结构分析
        2.7.2 现状耗水量分析
3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
    3.1 监测井分布特征
    3.2 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
        3.2.1 洪积扇区
        3.2.2 黄土台塬区
        3.2.3 阶地及低阶地区
        3.2.4 黄土丘陵沟壑区
        3.2.5 黄土高原沟壑区
    3.3 地下水位年际变化情况
    3.4 地下水动态趋势性分析
    3.5 地下水动态持续性分析
    3.6 地下水动态突变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4.1 地貌分区
    4.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4.2.1 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4.2.2 研究区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4.3 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4.4 咸阳市超采区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数值模拟
    5.1 模拟区范围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1 含水层结构概化
        5.2.2 边界条件概化
    5.3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3.1 水文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网格的剖分
        5.3.3 模型地表高程与底板高程
        5.3.4 模拟期的确定
    5.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5.5 初始水位及源汇项处理
        5.5.1 初始流场
        5.5.2 源汇项处理
    5.6 模型识别验证
        5.6.1 模型识别准则
        5.6.2 水文地质参数
        5.6.3 模拟地下水流场对比
        5.6.4 地下水位拟合
        5.6.5 水量均衡分析
        5.6.6 模型验证
    5.7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资源利用量预测
    6.1 模型预测方案设定
    6.2 方案一不同水文年模式预测
        6.2.1 中等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2.2 中等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2.3 干旱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2.4 干旱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3 方案二不同水文年模式预测
        6.3.1 中等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3.2 中等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3.3 干旱年预测2025年地下水动态
        6.3.4 干旱年预测2035年地下水动态
    6.4 模型预测结果综合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3 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大荔县基本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植被
        2.1.4 气候条件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行政辖区
        2.2.2 经济发展
    2.3 水资源状况
        2.3.1 降雨资源
        2.3.2 地表水资源
        2.3.3 地下水资源
        2.3.4 水资源总量
        2.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大荔县供需水量预测
    3.1 子区划分及水源、用户组成
        3.1.1 子区域划分
        3.1.2 水源、用户组成
    3.2 需水量预测
        3.2.1 经济社会指标预测
        3.2.2 生活需水预测
        3.2.3 工业需水预测
        3.2.4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3.2.5 农业需水预测
        3.2.6 生态需水预测
        3.2.7 需水量预测汇总
    3.3 供水量预测
        3.3.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3.3.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3.3.3 其他水可供水量预测
        3.3.4 可供水总量预测
    3.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4.1 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3.4.2 二次供需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大荔县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4.1.2 指标的选取
    4.2 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4.2.1 评价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发展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与求解
    5.1 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5.1.1 目标函数
        5.1.2 约束条件
        5.1.3 整体模型
        5.1.4 模型参数的确定
    5.2 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的方法
        5.2.1 模拟退火算法
        5.2.2 粒子群算法
        5.2.3 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5.2.4 算法验证
    5.3 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结果
    5.4 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结果分析
        5.4.1 各用户配水量分析
        5.4.2 缺水程度分析
        5.4.3 配置目标分析
        5.4.4 模型适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辅助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编程语言
        6.1.1 硬件环境
        6.1.2 开发工具
    6.2 系统功能介绍
        6.2.1 系统始入模块
        6.2.2 数据导入模块
        6.2.3 供需水量预测模块
        6.2.4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模块
        6.2.5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块
    6.3 系统的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土壤氟的研究进展
        1.2.2 土壤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作物对土壤氟吸收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陕西省地理地貌
        2.1.2 水文水系
        2.1.3 陕西省气候特征
        2.1.4 陕西省土壤类型
    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3 实验材料
        2.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有效氟的测定方法
        2.4.2 各指标测定方法
    2.5 相关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氟分布特征
    3.1 陕西省农田土壤水溶性氟分布特征
        3.1.1 陕西省农田土壤水溶性氟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3.1.2 陕西省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水溶性氟分布状况
        3.1.3 陕西省不同地市农田土壤水溶性氟分布状况
        3.1.4 陕西省不同土壤类型水溶性氟含量状况
    3.2 陕西省农田土壤交换态氟分布特征
        3.2.1 陕西省农田土壤交换态氟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3.2.2 陕西省不同地区农田土壤交换态氟分布状况
        3.2.3 陕西省不同地市农田土壤交换态氟分布状况
        3.2.4 陕西省不同土壤类型交换态氟含量状况
    3.3 农田土壤水溶性氟与交换态氟的关系
    3.4 农田土壤有效氟分布特征
        3.4.1 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
        3.4.2 陕西省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有效态氟分布状况
        3.4.3 陕西省不同地市农田土壤有效态氟分布状况
        3.4.4 陕西省不同土壤类型有效态氟含量状况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氟影响因素及作物吸收特征
    4.1 环境因素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1 pH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1.1 陕西省农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
        4.1.1.2 pH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水溶态氟的影响
        4.1.1.3 陕西省农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
        4.1.1.4 pH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1.5 pH对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2 有机质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2.1 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4.1.2.2 有机质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2.3 有机质对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3 有效磷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3.1 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特征
        4.1.3.2 有效磷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3.3 有效磷对陕西省不同生态区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4 电导率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1.4.1 陕西省农田土壤电导率分布特征
        4.1.4.2 电导率对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态氟的影响
    4.2 土壤有效态氟与地下水氟含量的关系
    4.3 作物对土壤氟的吸收与累积规律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水资源量计算及水质评价
        1.2.2 地下水超采治理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地质条件
        2.3.2 水文地质
    2.4 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2.5.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5.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 咸阳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水质评价
    3.1 地下水水资源量计算分析
        3.1.1 补给项
        3.1.2 排泄项
    3.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不确定性分析
        3.2.1 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因素
        3.2.2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与结果分析
    3.3 地下水水质评价
        3.3.1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2 水质评价方法
        3.3.3 水质评价结果
4 咸阳市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研究与构建
        4.1.1 含水层结构概述
        4.1.2 研究区边界概化
        4.1.3 研究区的源汇项
        4.1.4 研究区水力特征概化
    4.2 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
        4.2.1 模拟方法及其原理
        4.2.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4.2.3 源汇项的处理和计算
        4.2.4 模拟结果分析
5 咸阳市地下水超采区调控治理方案模拟研究
    5.1 地下水调控治理目标
    5.2 调控治理方案的设计与模拟预测研究
        5.2.1 调控治理方案情景设计
        5.2.2 调控治理方案模拟与预测分析
    5.3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保护对策措施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区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灌区输配水工程优化研究
        1.3.2 灌区效益评价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现状调查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水资源条件
        2.1.3 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现状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灌区工程现状
        2.2.1 渠首引水枢纽
        2.2.2 抽排水站及供电线路
        2.2.3 灌区渠系工程
        2.2.4 排水沟系工程
        2.2.5 信息化工程
        2.2.6 管理运行
        2.2.7 灌区水生态
第三章 灌区已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调查分析
    3.1 灌区改造项目调查
        3.1.1 近几年的灌区续集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情况
        3.1.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3.1.3 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主要经验
    3.2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
        3.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目前要求仍存在差距
        3.2.3 灌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四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调查分析
    4.1 灌区输配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输水工程(干渠)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 灌区水资源调查及节水潜力分析
        4.2.1 灌区节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节水措施
        4.2.3 节水规划及节水潜力分析
    4.3 灌区水资源平衡水资源供需分析
        4.3.1 水资源条件
        4.3.2 灌区农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4.3.3 灌区现状供需平衡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
第五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和改造提升建议
    5.1 输配水系统优化原则
        5.1.1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方向
        5.1.2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主要任务
        5.1.3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要求
    5.2 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提升改造建议
        5.2.1 输水干渠优化设计
        5.2.2 田间工程改造提升建议
        5.2.3 灌区输配水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信息化改造提升)
第六章 灌区输配水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6.1 评价层次结构分析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6.4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4.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6.4.3 交口抽渭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6.4.4 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2.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1.2.3 灌区地下水环境
        1.2.4 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
        1.2.5 关中平原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层系统
        2.4.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结构
第三章 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时空演化及成因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质量检验
    3.2 水样点分布情况
    3.3 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特征
        3.3.1 地下水化学类型统计
        3.3.2 基于GIS模型的水化学类型时空分布
    3.4 关中平原水化学组分来源及形成机理
        3.4.1 物质来源
        3.4.2 离子来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背景值的地下水化学演化
    4.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概念
    4.2 水环境单元的划分
    4.3 研究方法
        4.3.1 非参数方法
        4.3.2 参数方法
    4.4 环境背景值
        4.4.1 数据统计特征
        4.4.2 环境背景值计算结果
        4.4.3 阈值的确定
    4.5 基于环境背景值的水化学演化规律
        4.5.1 空间特征
        4.5.2 时间特征
        4.5.3 背景水质评价
        4.5.4 污染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关中平原典型灌区地下水化学研究
    5.1 典型灌区的概况
        5.1.1 泾惠渠灌区
        5.1.2 宝羊灌区
    5.2 研究方法
        5.2.1 均衡区的确定
        5.2.2 地下水水均衡与盐分均衡原理
    5.3 典型灌区的水盐均衡
        5.3.1 泾惠渠灌区水盐均衡计算
        5.3.2 宝羊灌区水盐均衡计算
        5.3.3 泾惠渠灌区与宝羊灌区盐分均衡比较
    5.4 盐分差异影响因素
        5.4.1 地形地貌
        5.4.2 地质与水文地质因素
        5.4.3 均衡项盐分
        5.4.4 灌溉历史
    5.5 灌溉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5.5.1 灌区地下水的盐分迁移
        5.5.2 灌区氢氧同位素特征
    5.6 灌区水化学成分形成机制
        5.6.1 研究方法
        5.6.2 泾惠渠灌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6.3 宝羊灌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7 灌区地下水管理举措
    5.8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平原地下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6.1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6.2 关中平原浅层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估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模型参数
        6.2.2 水质特征分析
        6.2.3 致癌风险评估
        6.2.4 非致癌风险评估
        6.2.5 基于Monte Carlo的不确定性分析
        6.2.6 敏感性分析
    6.3 基于健康风险的地下水质安全保障管理措施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干旱对城镇供水影响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 不确定理论概述
    2.2 不确定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的表达形式
    2.3 不确定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的求解方法
        2.3.1 相关定义
        2.3.2 不确定性线性规划(ILP)
        2.3.3 不确定性模糊线性规划(IFLP)
        2.3.4 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气象
        3.1.4 干旱概况
    3.2 社会概况
    3.3 水资源概况
        3.3.1 地表水资源
        3.3.2 地下水资源
        3.3.3 水资源总量
        3.3.4 水资源质量评价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4.1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水工程与供水能力现状
        3.4.2 研究区水资源供水量现状
        3.4.3 研究区水资源用水量现状
        3.4.4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1 研究区需水量预测
        4.1.1 建立需水量预测模型
        4.1.2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需水量预测计算
    4.2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4.2.1 研究区供水量预测
        4.2.2 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干旱情景的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
    5.1 水平年及决策变量的设置
    5.2 构建IFMOP模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函数
        5.2.3 模型整体
    5.3 IFMOP模型求解
        5.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5.3.2 模型求解工具
    5.4 模型配置结果
        5.4.1 研究区2030年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方案
        5.4.2 研究区2040年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方案
        5.4.3 配置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改进DRASTIC模型的陕西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DRASTIC方法的改进和数据来源
    2.1 评价模型的构建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 脆弱性评价指标
        2.3.1 地下水位埋深D
        2.3.2 含水层净补给量R
        2.3.3 含水层介质类型A
        2.3.4 土壤介质类型S
        2.3.5 地形坡度T
        2.3.6 土地利用类型L
        2.3.7 含水层的水力传导系数C
    2.4 评价指标评分值
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 结 论

(10)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陕西省地下水现状
    1.1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1.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3 地下水监控能力
    1.4 地下水超采区现状
    1.5 地下水法规政策制定情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下水管理基础薄弱
    2.2 区域地下水超采、污染现象依然存在
3 保护管理对策
    3.1 推进地下水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3.2 完善地下水资源监控体系
    3.3 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红线”体系
4 结语

四、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咸阳市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特征与数值模拟[D]. 罗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大荔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杜佰林.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陕西省农田土壤有效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朱亚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咸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超采治理方案研究[D]. 翟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5]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D]. 丁相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关中平原地下水化学成分时空演化规律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D]. 高燕燕. 长安大学, 2020
  • [7]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D]. 王天尧. 长安大学, 2020
  • [8]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改进DRASTIC模型的陕西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J]. 徐超,周嘉月,何旭佳,杨祯婷,赵凯铮,降亚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03)
  • [10]陕西省地下水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探析[J]. 李琪,张圃轩. 地下水, 2019(05)

标签:;  ;  ;  ;  ;  

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分析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