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能空调——地源热泵

高效节能空调——地源热泵

一、高效节能的空调—地源热泵(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1](2021)在《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采暖、热水和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围绕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循环构建、除霜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各行业的典型应用,重点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我国北方"煤改电"项目中的贡献,系统平均循环性能系数可达2.13,节能效果明显。最后总结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推广应用面临的政策不完善、公众不熟悉等问题,提出需从部件、循环、除霜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性能,同时可与储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在"双碳"的新形势下发挥巨大作用。

余萌[2](2021)在《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室外蒸发器吸热不足会导致制热性能下降,严重影响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相变蓄热技术可针对严寒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短周期蓄/放热,避免了系统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是现阶段解决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应用问题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而目前针对基于相变蓄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存在系统中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性能不足、系统动态运行特性不明晰以及缺乏系统可行性分析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制冷剂与相变材料直接换热的方式,设计了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高效相变蓄热装置—冷凝蓄热器。利用压焓图对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指出了系统性能会随着蓄热时间的增加而衰减,为保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可通过设置过冷器控制冷凝蓄热器过冷度的方式来实现。对冷凝蓄热器内相变材料进行了选取,以R410A空气源热泵系统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热末端为例,可选用相变温度为48℃的石蜡作为冷凝蓄热器内填充相变材料。对冷凝蓄热器结构进行了选型,优化改造了管翅式换热器,将管翅式换热器单程管设计成双程管,使制冷剂与循环水进行逆流换热;再将改造后的管翅式换热器进行封装并填充,构造出冷凝蓄热器单元结构雏形,通过设置多并联管式的制冷剂/循环水管道形式可进一步提高冷凝蓄热器的蓄/放热性能。(2)通过模拟与实验研究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提出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方法、高性能冷凝蓄热器优化设计方法以及系统应用制冷剂优选准则。利用Matlab对系统各部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系统在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动态特性规律,对冷凝蓄热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对系统应用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的性能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环境温度为-20℃的工况下,该系统只需连续蓄放热运行6天即可稳定;系统中冷凝蓄热器连续蓄热14 h后,平均蓄热功率为7.2 k W,COP为2.0,蓄热量达到100.6 k W·h;冷凝蓄热器在放热过程中平均放热功率为10.1 k W,理论上可为164 m2的房间持续供暖10 h,实现了该系统在严寒地区的全天候连续供暖。冷凝蓄热器内翅片间距和管间距越小,蓄/放热性能越好;考虑到R290具有更低的GWP值以及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是该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中可替换R410A的最佳制冷剂。研制了冷凝蓄热器,并搭建了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台,分析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并结合实验数据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还研究了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的影响以及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为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确保蓄热结束前冷凝蓄热器内仍有石蜡尚未完成相变熔化过程。此外,实验研究表明环境温度越低,系统所需蓄热时间越长、平均耗功越高、平均蓄热功率与平均COP越低;供水流量越大,系统有效放热时间越短、平均放热功率越高。(3)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从能耗、环保及经济层面对比了该系统与其他供热系统间的性能差异,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从一次能源消耗量、一次能源利用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初始投资成本、运行投资成本等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重点比较了该系统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燃煤锅炉、燃气锅炉以及直接电加热在上海、北京、沈阳及哈尔滨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一次能源消耗量更低,节能性更好;热泵供热系统将CO2、SO2以及NOX从建筑供热区转移到了发电厂,而发电厂可通过稀释,脱硫以及反硝化过程来减少这些污染物排放,因此热泵供热系统相较于传统供热系统更具环保性;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哈尔滨地区应用投资回收期约为10年;若将冷凝蓄热器折扣率设置为40%,则其投资回收期将减少至6年左右。综上,从能耗、环境以及经济角度看,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具有更强的低温适应性,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大规模供热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王小涵[3](2021)在《寒区老旧办公楼供热制冷系统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能达成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与环境友善的一种建筑。在建筑能耗中,公共建筑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办公建筑数量最多,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办公建筑能耗,尤其是对老旧办公建筑开展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哈尔滨位于我国寒区,供热/制冷所产生的能耗较大,地源热泵技术作为绿色建筑中的重要节能手段,可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因此,本文针对寒区老旧办公建筑供热制冷耗能量大的问题,结合地源热泵技术等绿色建筑节能手段对其进行节能改造与研究。本文依托于哈尔滨地区一供暖示范工程,对其三年供暖期的相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地源热泵进出水温度均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变化,且三年进出水温差基本在4℃左右;三年供暖期能效比均在3.15以上;土壤温度的下降速率均随室外温度的变化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地源热泵三年供暖期单位面积电价比传统集中供暖价格分别降低了 33.50%、31.90%、30.28%。实验结果表明地源热泵在寒区建筑供暖中具有可行性。在实验结果基础上,利用数值分析软件(TRNSYS)搭建建筑负荷和地源热泵系统模型,针对三年供暖期相关参数进行了模拟,并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值进行对比,比较发现误差均未超过允许值5%。针对哈尔滨市一老旧办公建筑,基于地源热泵运行系统,在冬季供热条件下,增加夏季制冷工艺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办公建筑的舒适性。数值研究结果显示供热季、供冷季能效比在3.26、4.25左右,经一年供热供冷土壤温度下降约2.59%。本文设计地源热泵系统在夏季增加制冷后,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符合绿色建筑节能要求。为更好地改善土壤温度的恢复,增加太阳能补热措施,分别模拟埋深100m、350m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与单一地源热泵进行对比,找出最优方案。比较发现当埋深为350m时供冷季与供热季系统能效比在4.26、3.27左右,均高于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温度下降率分别降低了 0.41%、1.35%,证明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比较了地源热泵及其耦合系统与传统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性、环保性、经济性,同时结合绿色建筑标准进行相关评价。发现埋深350m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率最高且减排效果最好,初投资最低为118万元,年经营成本节省了近10.5万元且投资回收期最短,费用年值最低,最为经济。绿色建筑评分最高为82分。综合分析埋深350m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为最优寒区老旧办公建筑供热制冷改造方案。

徐昭炜[4](2021)在《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源热泵因其安装便捷、使用灵活、高效节能等特点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空气源热泵供热能力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与建筑热需求随环境温度降低而升高的非稳定供需特性耦合在一起,造成空气源热泵长期处于部分负荷工况运行。针对当前应用中存在的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评价方法不完善、系统运行能效影响因素权重量化分析方法缺失、系统部分负荷运行策略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基于部分负荷能效损失机理分析,对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耦合启动和待机损失影响的部分负荷因子PLF表征方法。通过部分负荷能效损失机理分析,揭示了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下启动过程和待机过程对能效损失的影响机制。基于此,耦合启动和待机损失的影响,对国内外空气源热泵测评标准的部分负荷因子PLF计算方法进行修正,解决了仅考虑单一损失因素造成测评差异的问题。其次,建立了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快速实验方法。设计了空气源热泵启停循环运行非稳态实验,对3套不同结构和配置的低环温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启停循环运行损失与运行工况、机组配置等有关,不同机组的启动性能差异较大。通过部分负荷性能快速实验,验证了耦合启动和待机损失影响的部分负荷因子PLF表征方法的准确性。然后,构建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能效分析模型。开展了北京市103套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运行性能实测,结果表明不同系统运行能效存在明显差异。引入热力学完善度表征稳定运行性能,建立了运行时间、待机时长与运行能效损失的解析关系,构建了可量化计算稳态性能衰减、启动损失、待机损失和除霜损失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能效分析模型,辨识分析了6个项目运行能效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不同项目的启停循环运行损失占比介于9%~17%之间。最后,提出了基于供需匹配的动态回差控制运行策略。揭示了运行回差对部分负荷工况运行能效提升的影响机制,利用建筑与系统热惯性对室温波动的平抑作用,采用优化运行回差控制以降低启动损失,采用循环水泵与热泵启停联动控制以降低待机损失。建立动态仿真模型论证其可行性后,经项目实测验证,在日均室外温度为-1.7℃的典型日,可减少启停次数接近80%,提升系统能效超过25%,降低系统耗电量超过33%。本文提出的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方法和系统运行策略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能效提升和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罗晴[5](2021)在《R410A多功能热泵换热器传热强化及其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换热器是影响热泵系统能效的核心部件之一,由于现有的热泵热水系统热水-冷凝换热器主要有串接在压缩机排气口和联接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两种方式,但在运行过程中都难以保证和解决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制冷剂的不平衡问题,从而导致换热器传热效率低下。因此,研究热泵热水系统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强化其传热性能,并针对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进行研究,解决换热器传热的不稳定性,这将对提高换热器传热能力以及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多功能热泵系统换热器主要由翅片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组成,翅片管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和冷凝器其主要作用是空调的制冷与制热,板式换热器作为热水-冷凝器功能则是制取热水。对R410A制冷剂翅片管式换热器不同结构以及空气侧和管内侧的传热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到增强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最优结构型式;并通过建立板式换热器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R410A-水在板式换热器人字形板片中的传热特性,获得人字形板片传热性能最佳结构参数。针对6HP多功能热泵系统在不同工况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进行研究,揭示翅片管式换热器以及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与系统能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优化系统结构以及控制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的流程排布、流向、分流均匀性、过冷段以及翅片型式等对换热器传热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流程排布为10路分流且作为冷凝器时设计为逆流的换热器在标准制热工况下,140型换热器传热能力可提高近23%,160型换热器能力可提高16.5%;并且,经过调整毛细管分流均匀后的160型换热器比没有经过调整时的传热性能提高了9.15%,换热器能效比提高了近18.7%;过冷段的设计对于冷凝器提高其性能的作用不大,但对于蒸发器除霜周期无过冷段比有过冷段时增加了88min,且除霜时间延长了390s。通过对三种不同翅片型式的换热器进行实验对比分析可知:使用波纹开缝翅片(STEPFIN)型式的换热器传热性能最佳,140型换热器的标准制冷和制热能力分别达到17722W和13933W,能效比则分别达到2.85和3.19;160型换热器的标准制冷和制热能力分别可达18956W和15149W,能效比分别达到了2.51和3.06。(2)针对波纹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以及R410A-润滑油混合物在内螺纹管内的传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翅片间距从1.2mm增大到1.9mm时,空气侧传热能力也随之增大,而换热器能效比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制冷和制热能效比最大均出现在间距为1.7mm时,分别达到了2.6和2.85,此时制冷和制热能力分别为13746W和15793W。(2)润滑油对R410A制冷剂在内螺纹管内会产生高干度时增强传热和低干度时削弱传热的两面性影响,并且随着制冷剂质流密度的增大,润滑油对制冷剂传热的影响越小。(3)建立R410A-水板式换热器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改变板式换热器人字形板片结构参数,分别对R410A制冷剂和水在板式换热器内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得到:波纹倾角?为60o、波纹节距?为14mm、波纹高度h为2mm的板片,其制冷剂侧和水侧的传热整体性能因子j/f最佳,分别达到0.44和0.06、0.49和0.07、0.97和0.08。(4)多功能热泵系统在制热水模式下:通过对低温工况下系统制热水性能低下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创建了制冷剂回收到系统后再截断的新循环系统,解决了因制冷剂不平衡所导致的板式换热器内制冷剂缺乏而引起传热能力低下的问题,优化系统结构后的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较之前提高了近150%,系统能效比提高了133.3%。(5)多功能热泵系统在制冷+制热水模式下:(1)当水模块进水流量在0.55m3/h~2.0m3/h时,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和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均有所上升,且系统总能效比与之均呈正比关系,此时存在最佳进水流量为2.0m3/h,制热能力和废热回收比率分别可达10650W和71%,系统总能效比可达5.37。(2)当进水温度从10℃上升到53℃时,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分别下降23.7%和99%,系统总能效比下降高达80%,说明系统总能效比与换热器传热性能呈现出线性关系。此时,调节室外机电子膨胀阀EVO开度在10%~40%之间,可平衡翅管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传热,最大能提升翅管换热器20%的制冷能力以及板式换热器16%的制热能力,系统总能效比最大可提升22%。(3)当室外温度从10℃上升到40℃时,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仅上升12.1%,但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和废热回收比率上升趋势尤为明显,制热能力提升达670%,废热回收比率提升达到589%,系统总能效比在15℃以后几乎呈线性关系增加,提升幅度达84.8%。(4)室内机运行容量变化时,将室外机电子膨胀阀EVO开度在10%~20%之间进行调节,可使翅管换热器制冷能力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分别提升10%和8%,系统总能效比提升15%。说明调节EVO开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分配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之间的制冷剂流量,从而保证换热器之间传热性能的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总能效比。(6)多功能热泵系统在制热+制热水模式下:(1)当水模块进水温度从20℃上升到40℃时,翅管换热器制热能力上升15.5%,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却下降13.1%,说明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传热能力成反比,而随着进水温度变化系统总能效比呈现出非线性关系。通过调节EVM的开度在30%~60%可平衡和稳定翅管换热器制热和板式换热器传热能力,使总制热量提升20%,系统总能效比提高16.3%。(2)在室外温度为-15℃的低温时,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的制热能力均十分低下,分别为9833W和139W;当室外温度从-5℃上升到20℃时,翅管换热器制热能力上升31%,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上升达130.8%,且系统总能效比从1.7增加到3.0,增幅达76.5%,说明系统总能效比与换热器传热能力均呈正比关系。(3)室内机运行容量越大,翅管换热器制热能力也越大,而板式换热器制热能力却不断减小,可知翅管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之间的传热能力成反比;此时将进水温度控制在35?5℃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可平衡和稳定翅管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之间的传热,最大可影响80%的总制热量,系统总能效比提升可达15.7%。

本刊编辑部[6](2021)在《论道两联供——2021中国热泵两联供峰会特辑》文中指出1综述近年来,热泵两联供在南方地区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众多厂商纷纷涌入该市场。《机电信息·中央空调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两联供仍逆势增长17.56%,成为家装暖通行业唯一保持增长的细分市场。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涌入两联供市场,在推动行业进步的同时,也因部分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而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忧。此外,两联供系统的推广、设计、施工及售后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李振博,武卫东,汪静,刘方然[7](2021)在《长江流域住宅热泵供暖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长江流域居住建筑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供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从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建筑物围护结构和供暖特点出发,针对居住建筑,综合分析了常用的单一热源热泵供暖方式、复合热源热泵供暖方式和供暖末端形式。认为分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是解决长江流域住宅供暖问题的快捷方式,小区域性的能源塔热泵供暖是重要途径,多热源复合供暖是发展方向。城镇应以节能高效的小区域集中供暖为主,分户供暖为辅;乡村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充分利用长江流域的水源和地源的优势。应大力发展复合热源供暖方式,在提高节能性和供热效率的同时提升其经济性。辐射式散热末端具有优异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供暖末端形式。建筑节能技术应与供暖技术共同发展。

秦林婷[8](2020)在《云驾岭矿空气源热泵的经济性分析和能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能源不足和环境恶化问题日渐凸显,因此节能减排理念不断推进,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供暖,空气源热泵技术以其高效清洁无污染的优点在我国由南至北地区广泛应用。空气源热泵技术虽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能量损耗严重。本文从?分析的角度出发对空气源热泵整个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出能量传递薄弱的部位,并进行系统的改进。本文选取位于河北邯郸云驾岭矿云宁矸石热电厂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该工程冬季供热面积为35000㎡,供暖热负荷为2500k W,选用的空气源热泵机组有两种工况)分别对两种工况下空气源热泵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单元、能量输送单元以及末端建立?平衡方程,求其?损失,计算其?效率。能量转换单元主要包括空气源热泵机组中的蒸发器、节流阀、冷凝器、压缩机四大主要部件,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能量输送单元指冷冻水环路换热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冷冻水通过循环水泵进入末端并与之换热。末端采用散热器、风机盘管两种形式,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其?效率。找出用能薄弱的部位,进行优化改进。并对云驾岭矿的初投资以及一个供暖季度的运行费用进行分析。基于MATLAB对?分析模型进行计算,调用热物性计算软件Refprop,首先确定各个工况的状态点,根据已知工况点参数利用Refprop热物性软件调用制冷工质压焓图求所需焓值、熵值等,在此基础上对建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分析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本文通过对云驾岭矿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分析以及经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整个系统来说,热源侧?损耗最大,其次是末端。对空气源热泵机组来说?损失最大的部位是压缩机;能量传输单元的?效率最高,高达96%,提升空间不大;在对两种工况下的末端进行分析时,散热器的?损失较风机盘管较大。通过对改造前以及改造后的系统进行经济对比分析,从初投资上来说,空气源热泵系统较改造前水源热泵系统节约了30余万元,从运行费用的角度出发,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供暖季折合运行费用为32.07元/㎡,水源热泵系统折合运行费用为17.1元/㎡。

陈俊亦[9](2020)在《石家庄市某土壤源热泵项目分析和系统特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土壤源热泵作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现已作为冷热源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的采暖和制冷运行中,其运行效果与地区土壤地质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本课题结合石家庄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工程,并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研究确定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最优参数。为提高土壤源热泵系统在石家庄地区的适应性,本课题首先从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特性、热泵机组的运行特性以及土壤体的热平衡性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石家庄市某土壤源热泵项目为例,进行了实际运行测试,并分析了机组运行参数与室外气温变化的关系以及该系统的运行效果。运用De ST和TRNSYS软件进行系统仿真建模和模拟运行,通过与实测值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最后,根据建立的系统模型,从各类影响因素中,最终选取了钻井深度、钻井间距、土壤导热系数、机组负荷侧供水温度四个影响因素,对石家庄地区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泵机组负荷侧供回水温度产生较大波动,是由于机组出水温度设定值变化所造成的。地源侧供回水温度的变化均会受到室外气温的影响,且供水温度受到的影响更大;钻井深度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热平衡性和埋管换热性能,当深度超过80米时,土壤温度变化减小,埋管换热温差的增幅仅为1%;钻井间距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热平衡性和埋管换热性能,当间距超过5米时,土壤温度趋于稳定;当间距超过6米时,埋管换热温差反而降低;土壤导热系数的变化对土壤热平衡性、埋管换热性能及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均很小,变化幅度在1%左右;机组出水温度的增加会降低土壤热平衡性、埋管换热性能以及机组运行性能,当供水温度超过40℃时,土壤温度和埋管换热温差的降幅增大,机组COP的降幅为16%。

雷舒尧[10](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某居住建筑能耗分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建筑能源消耗的增长,在此背景下“近零能耗建筑”因其低能耗、高能效、对环境污染少且人居舒适性好等特点,逐渐成为目前应对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而方案阶段的建筑设计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南京地区一典型高层居住建筑为例,选取影响建筑能耗的多个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并确定模拟阈值,利用Sketch Up、Open Studio、EnergyPlus软件对多热工参数进行设计优化研究。根据建筑施工图纸等信息建立基础模型,针对设定阈值范围内的外墙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外窗传热系数、外窗太阳得热系数进行节能优化设计,以围护结构节能率为指标,分析其节能效果;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的热工参数,针对参数组合方案进行能耗模拟,选择最节能的方案,并计算其最大节能贡献率。接着,在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基础上加入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进行建筑整体节能设计,使其满足近零能耗建筑要求。研究表明:(1)外窗太阳得热系数的节能潜力最大,外墙传热系数次之,当外窗太阳得热系数取0.40,外墙传热系数取0.30W/(m2·K)时,围护结构节能率为15.73%,空调供暖能耗在建筑全年总能耗中的占比由42.24%下降至38.12%;(2)户式光伏板和屋顶集中式光伏板的最佳安装角度分别为45.21°和33.05°,若均选用最佳安装角度,集中式光伏系统的全年产电量比户式光伏系统高出11.56%,二者全年共可满足建筑7.9万k Wh的用电需求,负担39.5%的照明和设备系统用电需求;(3)若将建筑冷热源系统形式换成户式地源热泵系统,则单位面积供冷能耗可降低23%,单位面积供暖能耗可降低25%,地源热泵系统在夏季运行时制冷性能系数可保持在4左右,在冬季运行时制热性能系数可保持在3左右;(4)经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光伏系统设计和户式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优化后模型,其单位面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51.171k Wh/(m2·a),相较于原始建筑模型下降了35.2%,光伏系统能源替代率为23.7%,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贡献率为38.76%,满足国家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因此,设定合适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的限值,是降低建筑本体能耗的有效途径,再加以主动节能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近零能耗建筑乃至零能耗建筑的必要手段。本文的研究为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方案,为户式光伏系统和户式地源热泵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对未来建筑节能和能源节约有积极意义。

二、高效节能的空调—地源热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节能的空调—地源热泵(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研究现状
    1.1 循环构建
        1.1.1 准二级压缩热泵循环
        1.1.2 双级压缩热泵循环
        1.1.3 复叠式压缩热泵循环
        1.1.4 多源耦合热泵循环
        1.1.5 空气源热泵空调-蓄热/冷系统
    1.2 除霜
    1.3 系统控制
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应用场合及节能减排
    2.1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冷的应用
        2.1.1 汽车空调
        2.1.2 房间空调
        2.1.3 多联机空调
        2.1.4 节能措施
    2.2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热的应用
        2.2.1 农林牧渔
        2.2.2 采矿
        2.2.3 制造烘干
        2.2.4 建筑
        2.2.5 交通运输
        2.2.6 住宿和餐饮
        2.2.7 卫生和社会工作
    2.3 空气源热泵空调对节能减排的贡献
        2.3.1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农村的覆盖情况及经济性
        2.3.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碳足迹
        2.3.3 节能与减排
3 空气源热泵空调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3.1 面临的挑战
    3.2 发展趋势
4 结论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1.3 空气源热泵技术
    1.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1.2.1 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设计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
        1.2.3 除霜技术
        1.2.4 相变蓄热技术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2.1 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
    2.2 系统理论分析
    2.3 理论分析结果
        2.3.1 蒸发/冷凝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2 过冷/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3 蓄热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 系统内关键部件—冷凝蓄热器设计
        2.4.1 相变材料选取
        2.4.2 装置结构选型
    2.5 本章小结
3.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数值计算研究
    3.1 系统内各部件数值模型建立
        3.1.1 压缩机模型
        3.1.2 冷凝蓄热器模型
        3.1.3 过冷器模型
        3.1.4 蒸发器模型
        3.1.5 制冷剂充注量模型
        3.1.6 求解方法
    3.2 系统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
    3.3 冷凝蓄热器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3.3.1 翅片间距
        3.3.2 管间距
    3.4 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4.1.1 实验设备
        4.1.2 测量系统及误差
        4.1.3 实验方法
        4.1.4 性能评价指标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数值模型验证
    4.4 蓄/放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1 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影响
        4.4.2 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5.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5.1 应用地点选取及相应建筑热负荷设计
    5.2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建立
        5.2.1 能耗分析模型
        5.2.2 环境分析模型
        5.2.3 经济分析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能耗分析结果
        5.3.2 环境分析结果
        5.3.3 经济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3)寒区老旧办公楼供热制冷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消耗背景
        1.1.2 既有办公建筑绿色改造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4.2 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改造
        1.4.3 地源热泵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图
2 寒区地源热泵运行状态分析
    2.1 实验运行分析概述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运行数据分析
        2.3.1 进出水温度变化
        2.3.2 系统COP变化
        2.3.3 土壤温度场变化
    2.4 运行费用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3.1 TRNSYS简介及模块介绍
        3.1.1 TRNSYS软件介绍
        3.1.2 地源热泵的TRNSYS系统介绍
        3.1.3 地源热泵模型假设条件
        3.1.4 主要模块简介
    3.2 展厅逐时负荷模型
    3.3 地埋管换热器模型
    3.4 地源热泵系统模型搭建与验证
    3.5 办公建筑概况与负荷模型搭建
        3.5.1 建筑围护信息
        3.5.2 室内参数设计
        3.5.3 建筑空调时间安排
        3.5.4 办公建筑逐时负荷模型
    3.6 办公建筑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1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概述
    4.2 太阳能集热系统选型设计
        4.2.1 哈尔滨太阳能辐射及气候情况
        4.2.2 太阳能集热器的分类
        4.2.3 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
        4.2.4 太阳能集热器的参数计算
    4.3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模型搭建
        4.3.1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仿真部件
        4.3.2 太阳能地源热泵模型假设条件
        4.3.3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模型
    4.4 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建筑评价与效益效果分析
    5.1 节能性分析
    5.2 环保性分析
    5.3 经济性分析
        5.3.1 初投资计算
        5.3.2 年经营成本
        5.3.3 投资回收期计算
        5.3.4 动态费用年值计算
    5.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能源指标
    5.5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机组部分负荷性能评价
        1.2.2 系统运行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1.2.3 系统运行策略
        1.2.4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热力学模型研究
    2.1 部分负荷能效损失机理
    2.2 部分负荷因子表征方法
    2.3 实际运行能效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部分负荷性能实验研究
    3.1 部分负荷性能实验设计
        3.1.1 实验方案
        3.1.2 实验系统
        3.1.3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稳态性能
        3.2.2 启动与停机过程
        3.2.3 不同工况下启停损失
    3.3 部分负荷性能快速实验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4.1 运行性能实测
        4.1.1 测试和分析参数
        4.1.2 测试系统
        4.1.3 测试平台
    4.2 测试样本及结果
        4.2.1 测试地点和样本选择
        4.2.2 测试结果与统计分析
    4.3 运行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4.3.1 供水温度对性能的影响分析
        4.3.2 运行负荷率对性能的影响分析
    4.4 运行能效损失辨识
        4.4.1 稳态能效衰减因子辨识
        4.4.2 待机能效损失因子辨识
        4.4.3 启动能效损失因子辨识
        4.4.4 除霜能效损失因子辨识
        4.4.5 实际运行能效分析模型准确性验证
        4.4.6 实际运行能效分析模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5.1 运行策略优化方法
    5.2 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动态仿真模型
        5.2.1 动态仿真模型建立
        5.2.2 仿真模型验证
    5.3 运行优化策略模拟分析
        5.3.1 基于供需匹配的动态回差控制策略
        5.3.2 循环水泵启停联动控制策略
    5.4 运行优化策略效果实测验证
        5.4.1 控制策略设计
        5.4.2 运行效果分析
    5.5 运行优化策略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5)R410A多功能热泵换热器传热强化及其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2.2 翅片管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2.3 板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R410A制冷剂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2.1 翅片管式换热器结构
    2.2 换热器传热实验装置
    2.3 换热器结构型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2.3.1 流程排布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2 流向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3 分流均匀性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4 过冷段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3.5 翅片型式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2.4 R410A制冷剂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2.4.1 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计算
        2.4.2 实验测试数据处理
        2.4.3 波纹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特性分析
        2.4.4 波纹开缝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系数关联式的建立
    2.5 R401A-润滑油在内螺纹强化管内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2.5.1 换热器内螺纹管传热实验装置
        2.5.2 内螺纹强化管结构参数
        2.5.3 管内制冷剂沸腾传热系数计算
        2.5.4 实验测试数据处理
        2.5.5 实验结果分析
        2.5.6 R410A-润滑油在内螺纹强化管内传热关联式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R410A-水板式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3.1 钎焊式板式换热器结构
    3.2 板片物理模型
        3.2.1 人字形板片结构参数
        3.2.2 模型网格划分
    3.3 板片数学模型
        3.3.1 控制方程
        3.3.2 模型设置
        3.3.3 边界条件设置
        3.3.4 初始条件设置
        3.3.5 网络无关性和步长独立性验证
    3.4 波纹倾角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4.1 流体流态分析
        3.4.2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4.3 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4.4 传热面热流分布特性分析
    3.5 波纹节距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5.1 流体流态分析
        3.5.2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5.3 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5.4 传热面热流分布特性分析
    3.6 波纹高度对传热特性的影响
        3.6.1 流体流态分析
        3.6.2 压力分布特性分析
        3.6.3 温度分布特性分析
        3.6.4 传热面热流分布特性分析
    3.7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7.1 板式换热器传热实验装置
        3.7.2 变水流量实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3.7.3 变制冷剂流量实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工况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4.1 多功能热泵系统循环原理
    4.2 实验装置及测试系统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机组
        4.2.3 实验测试系统及工况条件
        4.2.4 数据采集系统及控制系统
    4.3 低温工况下板式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3.1 低温工况对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4.3.2 低温工况板式换热器传热性能改善研究
    4.4 单独制冷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4.1 不同制冷工况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2 制冷剂回收平衡后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制冷+制热水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5.1 水模块(WM)水流量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5.2 水模块(WM)进水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5.3 室外环境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5.4 室内机运行容量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6 单独制热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6.1 不同制热工况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6.2 制冷剂回收平衡后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7 制热+制热水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7.1 水模块(WM)进水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7.2 室外环境温度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7.3 室内机运行容量变化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
    4.8 单独制热水模式下换热器传热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论道两联供——2021中国热泵两联供峰会特辑(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亮点一:高质量的两联供渠道商资源
    亮点二:两联供系统前沿技术安装标准
    亮点三:两联供核心理论知识分享
    亮点四:解密两联供渠道商实战经验
    亮点五:两联供创新产品&新工艺齐亮相
2 图说峰会
3论坛现场
4 专家
5 品牌声音
6安装技能大赛
7 渠道商分享
8 创新产品
9高光时刻

(7)长江流域住宅热泵供暖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长江流域的供暖现状
    1.1 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及建筑围护结构
    1.2 长江流域的供暖特点
2 供暖系统分析
    2.1 单一热源热泵供暖系统
        2.1.1 空气源热泵
        2.1.2 能源塔热泵
        2.1.3 地源热泵
    2.2 复合热源供暖系统
        2.2.1 太阳能和热泵的复合
        2.2.2 冷热电三联供(CCHP)和热泵的复合
3 供暖末端设备
4 总结与展望
    1) 在热源种类上:
    2) 在供暖形式上:
    3) 在供暖系统上:
    4) 在供暖末端上:
    5) 在围护结构上:

(8)云驾岭矿空气源热泵的经济性分析和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空气源热泵
    2.1 热泵的基本概念
    2.2 热泵的发展史
        2.2.1 国外热泵的发展史
        2.2.2 国内热泵的发展史
    2.3 热泵系统的分类
    2.4 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
    2.5 空气源热泵的适用条件
    2.6 空气源热泵面临的问题
    2.7 空气源热泵的优点
第3章 能效评价方法
    3.1 能分析方法
        3.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1.2 热效率
    3.2 ?分析方法
        3.2.1 热力学第二定律
        3.2.2 ?的发展史
        3.2.3 ?的概念
    3.3 ?的几种分类
        3.3.1 闭口系统工质的?(热力学内能?)
        3.3.2 稳定流动系统工质的?(焓?)
        3.3.3 热量?和冷量?
        3.3.3.1 热量?
        3.3.3.2 冷量?
        3.3.4 气体的扩散?
        3.3.5 湿空气的?
        3.3.6 燃料的化学?
    3.4 ?分析评价指标
        3.4.1 ?损
        3.4.2 ?效率
        3.4.3 ?损率与?损失系数
第4章 ?分析模型的建立
    4.1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分析模型
        4.1.1 压缩机?分析模型的建立
        4.1.2 冷凝器?分析模型的建立
        4.1.3 蒸发器?分析模型的建立
        4.1.4 节流阀?分析模型的建立
    4.2 能量输送单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3 末端单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4.4 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
    4.5 ?分析模型的计算
        4.5.1 软件使用介绍
        4.5.2 各个工况点的确定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空气源热泵系统能耗分析
    5.3 经济性分析
        5.3.1 初投资费用
        5.3.2 运行费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石家庄市某土壤源热泵项目分析和系统特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源热泵技术发展进程
        1.2.2 国内外对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土壤源热泵系统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总结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土壤源热泵的系统特性
    2.1 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特性
        2.1.1 换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2 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及传热模型
    2.2 水源热泵机组的运行特性
        2.2.1 水源热泵机组的组成和分类
        2.2.2 机组的性能参数
    2.3 土壤传热特性及热平衡
        2.3.1 土壤的传热特性
        2.3.2 土壤的热平衡问题及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实际项目测试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土壤热物性测试
        3.1.2 建筑概况
        3.1.3 系统介绍
    3.2 系统运行测试分析
        3.2.1 运行测试结果分析
        3.2.2 运行参数与室外气温的关系
    3.3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3.3.1 用能效益分析
        3.3.2 经济效益分析
        3.3.3 环境效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运行模拟分析
    4.1 负荷计算
        4.1.1 DeST介绍
        4.1.2 模型建立
        4.1.3 参数设置
        4.1.4 负荷分析
    4.2 仿真建模
        4.2.1 TRNSYS介绍
        4.2.2 模型建立
        4.2.3 参数设置
    4.3 模拟结果分析
    4.4 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5.1 系统特性影响因素
    5.2 系统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5.2.1 钻井深度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5.2.2 钻井间距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5.2.3 土壤导热系数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5.2.4 机组出水温度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5.2.5 影响因素变化趋势总结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夏热冬冷地区某居住建筑能耗分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式建筑及被动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主动式建筑及主动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2.3 建筑能耗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建筑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法
    2.1 模拟方法
        2.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2.1.2 模拟方法与流程确定
    2.2 建筑模型的建立
        2.2.1 目标建筑3D模型
        2.2.2 建筑信息输入
    2.3 小结
第三章 被动参量对建筑能耗影响的量化分析
    3.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3.1.1 外墙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1.2 屋面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1.3 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1.4 门窗SHGC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3.2 被动参量最佳适配值的选取
        3.2.1 优化取值的确定
        3.2.2 优化模型能耗动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再生能源应用及系统设计
    4.1 光伏系统设计及仿真模型建立
        4.1.1 光伏系统模型的建立
        4.1.2 最佳安装角度
    4.2 两种光伏系统对比
        4.2.1 产能效益逐日对比分析
        4.2.2 产能效益逐时动态分析
    4.3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及仿真模型建立
        4.3.1 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4.3.2 地埋管设计计算
        4.3.3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节能性研究
    5.1 光伏系统节能性研究
        5.1.1 光伏系统逐月节能性分析
        5.1.2 光伏系统逐日节能性分析
        5.1.3 光伏系统逐时节能性分析
    5.2 地源热泵系统节能性研究
        5.2.1 地源热泵系统COP分析
        5.2.2 地源热泵系统逐日节能量分析
        5.2.3 地源热泵系统逐时节能量分析
    5.3 可再生能源系统利用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高效节能的空调—地源热泵(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 华电技术, 2021(11)
  •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D]. 余萌. 浙江大学, 2021
  • [3]寒区老旧办公楼供热制冷系统改造研究[D]. 王小涵.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4]部分负荷下空气源热泵供暖性能评价与系统运行策略研究[D]. 徐昭炜.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
  • [5]R410A多功能热泵换热器传热强化及其对系统性能影响机理研究[D]. 罗晴.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6]论道两联供——2021中国热泵两联供峰会特辑[J]. 本刊编辑部. 机电信息, 2021(10)
  • [7]长江流域住宅热泵供暖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 李振博,武卫东,汪静,刘方然. 暖通空调, 2021(03)
  • [8]云驾岭矿空气源热泵的经济性分析和能耗分析[D]. 秦林婷.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9]石家庄市某土壤源热泵项目分析和系统特性影响因素研究[D]. 陈俊亦.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10]夏热冬冷地区某居住建筑能耗分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D]. 雷舒尧.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高效节能空调——地源热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