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L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PCR检测评价

稳定L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PCR检测评价

一、cppB基因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左世梅,付学丽,宋瑞瑜,徐子程,张晓刚[1](2020)在《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淋病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淋病传播的关键。试验诊断技术在淋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试验诊断方法有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查和快速检查等。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大多常用革兰染色,但是有其局限性,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培养困难,仅做细菌学培养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新仪器的研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快速、准确、特异、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试验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上还需要开发新的核酸扩增试验技术,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检测方法,有时建议选择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本文就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试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

赵云虎[2](2019)在《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于淋病奈瑟菌的高变异性和高感染率,淋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简便快速诊断是控制其广泛转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抗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蛋白B(Cpp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基于荧光微球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淋球菌感染。方法筛选并收集广东省皮肤病医院2017年微生物室分离的115株淋病奈瑟菌和93株非淋球菌,共16种常见致病菌,并经qRT-PCR验证淋球菌cppB基因的广谱性和特异性。以酶切酶连的方式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cppB,并通过PCR和D NA测序验证重组质粒。以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GST-CppB融合蛋白,使用GST-SefinoseTM试剂盒获得纯化的GST-CppB融合蛋白,并通过SDS-PAGE和We stem Blot验证融合蛋白。将纯化的GST-CppB融合蛋白免疫雌性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测定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和效价,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以单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喷涂多克隆抗体(兔源)为检测线(T线),喷涂羊抗鼠IgG为质控线(C线),建立基于荧光微球为信号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并验证试纸条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 qRT-PCR检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的阳性率为96.52%(111/115),特异性为100%,证明cppB基于普遍存在于淋球菌中,而不存在于其他常见致病菌(0/93)。PCR扩增证明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6P-1-cppB,DNA测序后比对证明插入pGEX-6P-1质粒中的cppB基因与GeneBank公布的cppB基因序列(FMSZ01000040.1)完全一致。SDS-PAGE染色结果表明,经诱导后的重组宿主能够大量表达GST-CppB融合蛋白,Western Blot(以GST抗体为一抗)结果与SDS-PAGE的结果一致。纯化后的GST-CppB融合蛋白经染色后证明,已获得纯度较高的GST-CppB蛋白。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4种单克隆细胞株,其亚型分别为2株IgG1(FH1,G3),1 株IgG2a(C11),1 株IgG2b(E1),所有单抗的效价均大于1:64000,其中MAb-E1的效价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Ab-F11对淋病奈瑟菌的反应性最好,阳性率可达87.83%(101/115),特异性为100%,与qRT-PCR验证cppB基因的结果就有一致性。另外,我们发现了 CppB的突变体,命名为CppB-2。与正常序列相比,CppB-2基因缺失54bp,位于429-482,导致CppB-2蛋白仅为21.93kd,略低于CppB(23.94kd)。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CppB蛋白的灵敏度为20ng/ml,检测淋病奈瑟菌的灵敏度为1x105CFU/ml,且试纸条的阳性率为82.61%(95/115)。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的是,常见的致病菌在免疫层析试纸条上均为阴性,表明试纸条也具有高特异性。结论CppB蛋白在淋病奈瑟菌中普遍存在,可作为区分淋球菌和其他常见致病菌的靶标,基于CppB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有望成为筛查淋病的重要工具,但敏感性尚待提高。

郭庆勇[3](2017)在《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而引起的一种蜱传血液性原虫病。世界粮农组织(FAO)曾报道,全世界每年由蜱类引起的泰勒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省区,媒介硬蜱区系分布较广泛,而关于蜱及蜱传原虫病的早期诊断、优势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至今尚无有效的方法,严重阻碍着新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分子诊断方法、详细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分离获得地方流行虫株、探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等,迫在眉睫。(ⅰ)本试验研究,根据GenBank牛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和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以牛环形泰勒虫阳性DNA和阳性质粒为模板,通过优化反应参数,建立了能特异、定量地检测牛环形泰勒虫Tams1和18SrRNA基因的PCR和qPCR诊断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PCR和qPCR方法最小检出率分别为1.26×102拷贝/μL和1.26×101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26%、0.26%、0.52%、0.85%;0.30%、0.21%、0.56%、0.36%,小于0.85%、0.56%,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及伊氏锥虫等其它血液原虫无交叉反应;与OIE参考检测法阳性的符合率为93.8%。应用所建立的PCR、qPCR检测方法和OIE参考检测方法对47份牛血液样品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9.79%、36.17%和31.90%;表明建立的PCR和q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和重复性高等特点,可用于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为蜱传牛环形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ⅱ)为了详细了解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发病情况及地方流行规律,选取4个试验点,借助病原学、血清学(cELISA)、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i建立的PCR)的方法,对随机采集的牛血样(N=3511)和硬蜱(N=130926)进行了检测、分类、虫株扩繁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鉴定为璃眼蜱属(包括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的共68167枚;所采集的3511份牛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17.03%、19.08%和25.21%;分离获得的牛环形泰勒地方虫株(吐鲁番流行株:Ta-t株)经小鼠(去脾脏的昆明白小鼠,40只)体内扩繁试验,结果发现接种后的第48h可观察到裂殖子,第5d-9d每组小鼠的平均染虫率可达10%-20%(最高峰),染虫率为15%以上的小鼠血液里增殖的配子体,可冷冻(-80℃)保存,复苏后可用于后续试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了新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发病、流行特点,为该病的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ⅲ)本试验研究,了解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传播媒介蜱的生物学特性、种群结构、多样性及遗传进化特性为目的,借助病原学、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ii)鉴定的璃眼蜱(N=68167)进行了分子多样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蜱为小亚璃眼蜱,其相对优势度为40.48%;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嗜驼璃眼蜱的染蜱率分别为100%、81.94%、70.65%、30.00%;四种蜱分别与GenBank上发表的璃眼蜱属的相应蜱种聚类,支持率分别为97%、100%、98%和98%;当以COI序列为靶标时,内群外群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其中本文测定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分别与GenBank上发表的璃眼蜱属的相应蜱种聚类,支持率分别为100%、99%、100%和98%。(ⅳ)本试验,摸索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为目的,以临床上确诊的60头舍饲患牛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个组,即西药治疗组1、西药治疗组2、中药治疗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在用药后的1d、2d、3d、4d、5d以及7d,分别对每组患牛进行临床症状观察、体温测定、血涂片观察、染虫率统计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表明西药治疗组1的治愈率为86.67%(13/15),西药治疗组2的治愈率为93.33%(14/15),中药治疗组的治愈率73.33%(11/15)。黄色素对于治疗牛环形泰勒虫病(初期、中期感染的泰勒虫病)具有显着效果。最后,根据治疗情况,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控方案。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敏感的PCR和qPCR早期诊断方法,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调查了解了该病在新疆的流行情况,获得并保存了地方流行虫株,揭示了地方优势种传播媒介蜱种群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关联性,提出了该病最佳治疗及综合防治方案,为该病有效防控及养殖牛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

王春娥,刘茹凤,石继春,李康,陈琼,陈翠萍,叶强[4](2015)在《淋病奈瑟球菌国家参考品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收集保藏的淋病奈瑟球菌(NG)国家参考品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对13株NG国家参考品菌株进行16S rRNA和隐蔽性质粒cppB基因扩增和分析,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NG多抗原序列分型(NG-MAST)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3株菌种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16S rRNA基因片段,与NG模式菌株参考序列(X07714.1)的相似性均>99%;13株菌种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cppB基因;MLST结果显示,13株菌种共分为10个ST型,其中含7个新的ST型;NG-MAST结果显示,13株菌种含9个por等位基因和9个tbpB等位基因,配对后是10个不同的ST型,其中含6个新的ST型。结论该研究完善了NG国家参考品菌株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质控指标,为今后NG参考品候选菌株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魏荣旋,赵庆,王和[5](2010)在《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酶切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B(cppB)基因的影响以及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的变异特点。方法用青霉素诱导淋病奈瑟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并获得其纯培养物,cppB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细胞壁缺陷型纯培养物的cppB基因,并对其cppB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图谱分析。结果细菌型和细胞壁缺陷型均具有cppB基因扩增产物,经过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HinfⅠ、HpaⅡ和MspⅠ消化和电泳,在5%PAGE凝胶电泳中,呈现出相同的电泳条带。结论淋病奈瑟菌细菌型及其细胞壁缺陷型对cppB基因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indⅢ、HinfⅠ、MspⅠ、HpaⅡ)的分析没有发现淋病奈瑟菌L型具有与其亲代细菌型不同的图谱,提示细胞壁缺陷没有导致淋病奈瑟菌的cppB基因发生这些核酸酶切位点中核苷酸序列的改变。

胡耀华[6](2009)在《淋病奈瑟菌nspA与1tB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E.coli BL21中表达pET-30a/nspA、pET-30a/ltB及pET-30a/ltB-nspA重组蛋白,纯化复性后,分析其抗原性及免疫原性。通过鼻饲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其所诱发的体液免疫(尤其是粘膜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为研制新型、高效的淋球菌蛋白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转化pET-30a/nspA、pET-30a/ltB、pET-30a/ltB-nspA原核重组质粒,行PCR及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2.重组体的表达、纯化及鉴定。诱导重组体pET-30a/nspA、pET-30a/ltB及pET-30a/ltB-nspA在E.coli BL21中表达重组蛋白,优化IPTG浓度和表达时间;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3.重组蛋白的免疫活性测定。纯化的重组蛋白透析复性,BCA法测定蛋白浓度,以LTB-NspA,NspA重组蛋白鼻饲免疫4w龄BALB/c小鼠,同时设置重组蛋白LTB及蛋白溶解液(Solution Buffer)对照组,首次免疫的当天,及其后免疫的第2w、第4w和末次免疫的2w后行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及PBS灌洗小鼠生殖道,收集生殖道灌洗液,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NspA的特异性IgG水平及生殖道灌洗液中NspA的特异性SIgA水平。末次免疫后2w取小鼠脾细胞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后,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别用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NF-γ和IL-4水平。结果:1.将pET30a/nspA、pET30a/ltB、pET30a/ltB-nspA原核表达载体转入E.coli BL21,IPTG诱导后均获得了重组融合蛋白表达,Western-blot分析表达的蛋白均有较强的抗原性,能与抗NspA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其效价达到1:6400以上。2.重组蛋白免疫后,实验组NspA、LTB-NspA小鼠生殖道粘膜SIg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TB、蛋白溶解液组(Solution Buffer)(P<0.01);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蛋白疫苗LTB-NspA组和NspA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NspA刺激后,刺激指数分别为(1.63±0.265)和(1.59±0.254),明显高于LTB组(1.11±0.183)、蛋白溶解液组(Solution Buffer) (1.08±0.162)(P<0.01),实验组NspA与LTB-NspA间无明显差异(P>0.05)。3.蛋白疫苗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Nsp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明显升高, NspA组达(134.58±14.17 pg/mL),LTB-NspA组达(142.23±21.25 pg/mL),与LTB组(46.12±5.61 pg/mL)和蛋白溶解液组(6.13±1.06 pg/mL)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NspA与LTB-NspA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实验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特异性抗原NspA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L-4含量明显升高,实验组的NspA(82.26±7.42 pg/mL)和LTB-NspA(86.14±8.24 pg/mL)明显高于LTB组(36.52±2.34 pg/mL)和蛋白溶解液(Solution Buffer)(31.15±1.32 pg/mL)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 NspA和LTB-NspA两组间IL-4的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原核表达重组体pET-30a/nspA、pET-30a/ltB及pET-30a/ ltB-nspA,在E.coli BL21中成功获得了表达;2.重组蛋白经鼻饲免疫小鼠后,诱发了一定水平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实验组LTB-NspA和NspA诱导的IgG、IL-4、IFN-γ水平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含粘膜佐剂的LTB-NspA所诱发的粘膜特异性SIgA水平明显高于不含粘膜佐剂的NspA;但二者诱导的IgG、IL-4、IFN-γ水平以及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差异无显着性。

李雪莹,唐立[7](2007)在《微生态学方法学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向华国[8](2007)在《Multiplex PCR-RLB检测常见性病病原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和评价一个新的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mPCR/RLB)检测常见性传播疾病(STD)病原体的方法。方法:1.利用http://www.angis.org.au网站,在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获得试验菌株沙眼衣原体(CT)隐蔽质粒基因、淋病奈瑟菌(NG)的16S rRNA和Opa基因、3种支原体(人型支原体(Mh),解脲脲原体(Uu),微小脲原体(Up))的16S-23S rDNA间隔序列和6种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的5.8S-28S rDNA间隔序列的核苷核酸序列。分别设计CT和NG的特异性引物及检测探针。并用Pretty将6种念珠菌以及3种支原体的间隔序列分别进行比对,设计其相应属通用引物和各菌种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使各引物及探针的Tm值等参数尽量一致。2.建立PCR/RLB检测6种常见念珠菌,对其进行方法学评价(包括特异性、敏感性等),并与涂片法、培养法鉴定结果(Merieux Vitek)进行比较。3.建立mPCR/RLB同时检测CT、NG、Uu、Up和Mh等5种性病病原菌,并与荧光定量PCR(FQ-PCR)和支原体液体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1. PCR/RLB检测上述6种念珠菌的敏感性为10 CFU/ml。通过对100株念珠菌分离株的检测,与培养法(Merieux Vitek)比较表明,有97株与培养法鉴定结果一致,另外3株通过DNA测序证实与PCR/RLB检测结果一致。通过对200例女性阴道试子标本进行检测,PCR/RLB的阳性率为49%,而涂片法和培养法的阳性率分别为27%和39%,明显高于涂片法和培养法(P<0.05)。2. mPCR可同时扩增CT、NG、Uu、Up和Mh标准菌株DNA,其PCR产物的片段长度为208bp~414bp。97份FQ-PCR CT阳性标本中有93份经mPCR/RLB检测为CT阳性,45份FQ-PCR CT阴性标本中35份mPCR/RLB阴性。41份FQ-PCR NG阳性标本中34份mPCR/RLB NG阳性,101份FQ-PCR NG阴性标本中98份mPCR-RLB阴性。其中36份经mPCR/RLB检测为两重以上混合感染。32份支原体液体培养阳性标本中28份mPCR/RLB阳性,13份支原体培养阴性标本经mPCR/RLB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Multiplex PCR/RLB快速、同时检测常见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新方法,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易旭,王和[9](2006)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毒力基因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高渗分离培养法诱导并获得产毒性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纯培养物,提取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染色体DNA,用Tox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分别采用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十二烷基磺酸钠-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可溶性代谢产物中的白喉毒素蛋白质。结果白喉棒状杆菌在氨苄青霉素作用下可发生细胞壁缺陷而成为L型,该稳定L型的传代培养物可仍然保留同其亲代细菌型一致的Tox基因及其核苷酸序列;但在其可溶性代谢产物中并未检测到白喉毒素蛋白质。结论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虽然保留了Tox基因但并不能表达白喉毒素蛋白质,提示细胞壁缺陷可影响Tox基因在宿主菌细胞内的表达。

任军[10](2005)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加德纳菌检测及致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①培养鉴定济南地区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加德纳菌,检测分析其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3S rRNA部分基因序列。②探讨加德纳菌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对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加德纳菌培养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并对分离出的3株加德纳菌PCR产物进行纯化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共检测114例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分泌物标本,所有标本奈瑟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沙眼衣原体(CT)、念珠菌、滴虫等均为阴性,加德纳菌特异性PCR和细菌培养检测阳性结果分别为69例(60.5%)和60例(52.6%)。34例健康已婚男性检测有5例(14.7%)阳性。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与对照组尿道加德纳菌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不同性伴侣个数的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加德纳菌PCR检测结果比较,Ⅰ组(近期性伴侣个数1个)与Ⅲ组(性伴侣个数≥3个)(p<0.01)以及Ⅱ组(性伴侣个数2个)与Ⅲ组(p<0.05)阳性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分离出的3株加德纳菌ITS-23S rRNA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以及与Belkum报道株同源性较高。 结论:济南地区男性感染的加德纳菌与国外报道的菌株在ITS-23S rRNA基因区变异不大。在排除了常见病原体后的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中加德纳菌检出率较高,加德纳菌在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对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进行加德纳菌检测可以进一步指导某些尿道炎的诊断和治疗。

二、cppB基因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ppB基因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细菌学检查
    1.1 直接涂片镜检
    1.2 分离培养
    1.3 生化反应
2 免疫学检查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1.1 多肽抗原检测淋病奈瑟菌抗体ELISA法
        2.1.2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一步法
    2.2 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COA)
    2.3 免疫荧光法
    2.4 免疫胶体金技术
3 分子生物学检查
    3.1 直接检测核酸技术
    3.2 核酸扩增试验
        3.2.1 聚合酶链反应(PCR)
        3.2.2 连接酶链反应(LCR)
    3.3 膜基因芯片技术
4 快速检查
5 展 望

(2)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淋球菌的分离培养
        2.3.2 qRT-PCR验证淋球菌cppB基因
        2.3.3 重组质粒pGEX-6P-1-cppB的构建与鉴定
        2.3.4 pGEX-6P-1-cppB质粒的提取
        2.3.5 CppB蛋白的诱导表达
        2.3.6 CppB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2.3.7 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7.1 细胞融合前免疫
        2.3.7.2 间接ELISA检测效价
        2.3.7.3 细胞融合
        2.3.7.4 杂交瘤的克隆化和冻存
        2.3.7.5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2.3.8 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2.3.8.1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测定
        2.3.8.2 单克隆抗体的效价测定
        2.3.8.3 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
        2.3.9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2.3.10 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建立
        2.3.10.1 荧光微球偶联单克隆抗体
        2.3.10.2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2.3.10.3 试纸条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测定
3 结果
    3.1 淋球菌cppB基因的广谱性和特异性
    3.2 pGEX-6P-1-cppB的构建与鉴定
    3.3 CppB蛋白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3.4 单克隆抗体的分型和效价
    3.5 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
    3.6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3.7 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和特异性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一 个人简历
附二 致谢
附三(综述) 免疫分析方法在淋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技术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1 牛环形泰勒虫病
        1.1.1 病原形态
        1.1.2 生活史
        1.1.3 传播媒介
        1.1.4 流行病学
        1.1.5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2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诊断
        1.2.1 病原学诊断
        1.2.2 血清学诊断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3 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
        1.3.1 治疗
        1.3.2 预防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早期诊断技术的研发
        1.5.2 地方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及流行虫株的分离
        1.5.3 牛环形泰勒虫病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分析
        1.5.4 基于早期诊断的综合防治措施的推广应用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牛环形泰勒虫病PCR、q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血液源T.annulata扩增、测序
        2.2.2 PCR条件优化结果
        2.2.3 PCR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2.4 PCR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2.2.5 qPCR标准阳性模板的鉴定
        2.2.6 qPCR反应体系与条件的确定
        2.2.7 标准曲线及荧光定量PCR灵敏度试验
        2.2.8 稳定性试验
        2.2.9 特异性试验
        2.2.10 临床样品检测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牛环形泰勒虫流行病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方法
        3.1.2 试验动物来源
        3.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4 媒介璃眼蜱形态学鉴定
        3.1.5 牛源性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检测方法
        3.1.6 牛环形泰勒虫吐鲁番流行株Ta-t in vivo扩繁试验
    3.2 试验结果
        3.2.1 璃眼蜱形态学鉴定结果
        3.2.2 牛血源性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检测结果
        3.2.3 吐鲁番流行株Ta-t的 in vivo扩繁试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牛环形泰勒虫媒介蜱—璃眼蜱的种群结构及其进化树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来源及采集方法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媒介璃眼蜱的鉴定、区系分布及种类组成分析方法
        4.1.4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璃眼蜱类
    4.2 试验结果
        4.2.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区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
        4.2.2 璃眼蜱类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进化分析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新疆部分疫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防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
        5.2.1 综合诊断结果
        5.2.2 治疗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5.5 综合防控建议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淋病奈瑟球菌国家参考品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菌株及来源
    1. 2试剂与仪器
    1. 3 DNA的提取
    1. 4 16S rRNA基因分析
    1. 5 cpp B基因
    1. 6 MLST分型
    1. 7 NG-MAST分型
    1. 8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结果
    2. 1 16S rRNA基因分析
    2. 2 cpp B基因扩增
    2. 3 MLST分型
    2. 4 NG-MAST分型
3讨论

(6)淋病奈瑟菌nspA与1tB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英文缩写
二、中文摘要
三、英文摘要
四、论文正文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文献综述
七、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八、致谢

(7)微生态学方法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技术
    1.1 高效色谱技术
    1.2 气相色谱分析法
2 电泳技术
    2.1 SDS-PAGE
    2.2 PCR-DGGE技术
    2.3 PCR-TGGE技术
3 分子杂交技术
    3.1核酸探针
4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4.1 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4.2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银染技术
    4.3 16S rRNA荧光定量PCR
    4.4 定量PCR技术
5 生物芯片技术
6 流式细胞技术
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8 DNA指纹图法
9 重组DNA技术

(8)Multiplex PCR-RLB检测常见性病病原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各病原体特异性或通用引物、特异性探针的设计及靶基因的确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PCR-RLB 检测临床常见念珠菌的方法学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MULTIPLEX PCR-RLB 同时检测CT,NG,MYCOPLASMAS 的方法学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学术活动

(9)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的生物学特性
    2.2 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Tox基因PCR结果
    2.3 白喉棒状杆菌稳定L型Tox基因扩增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
    2.4 白喉棒状杆菌细菌型及其稳定L型毒素蛋白质
3 讨 论

(10)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加德纳菌检测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cppB基因PCR检测淋病奈瑟菌稳定L型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概述[J]. 左世梅,付学丽,宋瑞瑜,徐子程,张晓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4)
  • [2]抗淋球菌Cpp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D]. 赵云虎.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2)
  • [3]新疆牛环形泰勒虫病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D]. 郭庆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4]淋病奈瑟球菌国家参考品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J]. 王春娥,刘茹凤,石继春,李康,陈琼,陈翠萍,叶强. 军事医学, 2015(07)
  • [5]细胞壁缺陷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酶切图谱分析[J]. 魏荣旋,赵庆,王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09)
  • [6]淋病奈瑟菌nspA与1tB融合基因的表达及其重组蛋白免疫活性的初步研究[D]. 胡耀华. 南华大学, 2009(03)
  • [7]微生态学方法学的研究进展[J]. 李雪莹,唐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7(05)
  • [8]Multiplex PCR-RLB检测常见性病病原体的实验研究[D]. 向华国.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9]细胞壁缺陷对白喉棒状杆菌Tox基因影响[J]. 易旭,王和. 中国公共卫生, 2006(12)
  • [10]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加德纳菌检测及致病性研究[D]. 任军. 山东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稳定L型淋病奈瑟菌cppB基因PCR检测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