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中日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一、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认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孙哲琦[2](2020)在《寿光市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流通联系着生产和消费,不仅能够解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还能够进一步的满足消费的需求,并且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进步。近几年以来,我国生鲜农产品在质量安全与成本损耗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在这些问题上中央政府也变的越来越重视。怎样建立起高效优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降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与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寿光市是我国的最大蔬菜集散中心,生鲜农产品物流量大,但是整体流通模式与流通环节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流通模式依旧以传统的批发商、代理人模式为主,在流通效率上也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供应链模式下提高寿光市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已经成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任务与紧迫课题。本文前两个章节主要阐述了该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理论知识。第三章开始介绍了寿光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概况,有批发市场模式、合作社模式、企业订单模式、农超对接模式以及电子商务模式。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本人首先选取了四个产量较大并且农户数量多的村镇对农户进行问卷发放,得出寿光市目前仍然以家庭种植、批发商销售的模式为主;其次选取了黄瓜这一种生鲜蔬菜,详细的计算了黄瓜从寿光到北京一线城市流通环节中各项成本的占比,发现批发商模式流通节点多、损耗高;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得出决策者年龄、在物流园的经营时间等五个变量对批发商的技术效率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第五章为国内外先进案例分析,选取了嘉兴市、日本与美国这三种比较有特色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其优势,为寿光市提供借鉴。第六章为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提出了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议和措施,即规范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合理透明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稳定农产品价格;鼓励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依靠专业物流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与效率;重视农业协会的作用,规范农产品物流的运作;发展多元化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流通体系多方面发展。

孙大鹏[3](2018)在《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2月5日,中央颁布了题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第十九次三农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及百姓的生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是否畅通高效,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形成的机理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其内在的动力源是什么,政府在农产品营销渠道形成及变迁的过程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研究均属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所强调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范畴之内。畅通高效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因此,研究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形成与变迁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本文界定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制度内涵,指出农产品营销变迁问题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迁。首先,本文从制度变迁的三个层面梳理了有关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包括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变迁机理、路径和变迁趋势。其中营销渠道的影响因素即为制度变迁之前的静态均衡;变迁机理方面重点论述了制度均衡从哪些方面被打破;变迁路径和趋势讨论的则是新的制度均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第二,在考察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存的问题之后,本文遵从制度变迁的逻辑,借用并拓展了在营销渠道研究中广为运用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描述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静态制度均衡。本文对其进行的主要创新是将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中所缺失的技术和消费者需求要素纳入,并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经过实地调研并梳理了涉及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过程的公共政策后,本文发现政府在监管农产品营销渠道过程中不断地寻求降低政策成本,因而赋予了特定渠道主体由公共政策所提供的渠道垄断力,进而引领营销渠道的变迁。同时,外部经济要素包括了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市场,对渠道内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都有显着的影响力,而根据威廉姆森的经济化模型,营销渠道是朝着生产交易总成本最低进行变迁的。最后,本文将农业技术发展研究中的速水-拉坦模型进行改造,提出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需求-技术影响模型,阐明了当消费者需求要素发生改变,营销渠道中的生产和运销环节引发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投入,为避免技术投入带来的专用性资产套牢最终导致了营销渠道变迁。第三,本文结合辽宁省CT市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后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案例,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可以分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本文认为制度均衡要素发生改变意味着制度选择集和相对价格的改变,能够引发新的获利机会并带来制度变迁驱动力。其中CT市的胡萝卜营销渠道变迁属于诱致性变迁,这个过程培育的新兴渠道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但由于诱致性制度创新具有外部性,搭便车行为会造成有效制度供给不足;CT市的地瓜产业则带有鲜明的政策导向,服务于特定时期的政策目标因而其变迁速度更快,但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的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科学知识的局限等问题使渠道变迁面临着政策非效率。本文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应当由强制性制度变迁补充诱致性变迁的有效供给不足,即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协同的良性模式。最后,根据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本文认为未来的营销渠道会向着多元化、规模化、两极化的趋势发展。第四,本文结合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机理,提出了完善渠道的四方面政策建议: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本文认为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础投入,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营销人才,推出鼓励营销渠道规模化、产业化、网络化的各项政策是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制度变迁的角度审视了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将静态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以运用并拓展,补充了内外政治要素、内外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强调政府公共政策对渠道变迁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技术进步的要素在前人的研究中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速水-拉坦的技术变迁模型为基础加以创新,构建了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生产技术效率模型和流通技术效率模型。最后,本文描述并分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两种路径,发现了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各自的特点,认为二者协同的变迁更有效率。

王嫄嫄[4](2017)在《公共服务何以可能? ——绿色通道的政策执行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说明鲜活农产品是人民群众维持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人民群众渴望市场上能持续供应种类繁多、新鲜价廉的农产品。与此同时,我国存在产地农民卖菜难、城市居民买菜难的问题,舆论普遍认为物流成本太高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降低物流成本,加快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二十余年过去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实现了制定初衷吗?江西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执行此政策时又面临了哪些困境?面对这些困难,江西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采取了哪些办法?本文以江西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为例,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其在执行此项政策时面临的操作流程不统一、目录解读不一致、查验效率不高、社会舆论压力大等各项困境,并对这些困境进行研究,得出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根据江西省的实践经验,尝试从完善制度、应用新技术、优化行业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为江西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更好的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实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寻找出路,使鲜活农产品生产者、物流业从业人员、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鲜活农产品消费者等多维度利益相关者均受益。

马林林[5](2017)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进入终端消费市场。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新型流通业态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流通模式出现层级扁平化和流通环节减少的状况。这给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批发市场能否与产业链上下游更好地对接,传统的交易方式能否适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形势,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经营模式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等等。因此,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已成为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围绕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这一目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构建了以总投资、交易面积和员工总数为投入指标,以交易额、利润额和摊位出租率为产出指标的DEA分析模型。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批发市场的经营效率,不是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研究市场的流通效率。本文的样本数据采集自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4年1月~4月向全国发放的320份《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样本对象为全国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负责人自填,最后整理出12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本研究样本集。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不高,呈现出“纯技术效率低而规模效率高”的现象。按照区域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登记注册类型、城乡区位分布、经营类别六个分类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稳定发展期高于初创期和发展期,销地批发市场高于产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高于综合批发市场。对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发现,投入冗余是导致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关键。为了总结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对策,本文选取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效率有效的市场应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适应扩大市场规模;规模效率无效的市场应加强市场规划,加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服务水平;纯技术效率无效的市场应树立服务于商户的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和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无效率的市场则要把吸引商户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让市场活起来。最后,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应创新交易方式、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谢袁浩[6](2016)在《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美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也是事关能否有效解决当今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百姓对鲜活农产品的“质”和“量”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现代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使得传统的流通模式不再与之相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关系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总值呈持续增长状态,农产品生产与交易规模均呈现出快速扩大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的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流通渠道受限、流通环节杂乱无序、大量产品出现耗损等诸多问题,使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不必要成本,造成流通总成本的提高,致使消费终端的价格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农产品的高售价并未让生产方尤其是单个农户从中获得的利益增加,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农户获取的利润抵消掉所使用的生产开支后所剩下的纯利润非常的少。本文以梅州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调研和实际调查,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知识,从各个角度分析当前梅州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及发展情况,研究其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总结。通过该微小研究案例一定程度的影射全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大致发展情况及问题,用以揭示当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实际状况、不足之处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出对应的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要完善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前景展望。

翟雪玲[7](2014)在《我国蔬菜流通体制变迁背景、内容及方向》文中认为作为鲜活农产品,蔬菜流通体制对于流通效率、流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蔬菜流通体制经过了多次改革。本文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蔬菜流通体制变迁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历次蔬菜流通体制变迁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总体上看,我国蔬菜流通体制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蔬菜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显着提高。

周忠丽[8](2014)在《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频上演―过山车‖式行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鲜活农产品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格的大起大落会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制约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影响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同时损害广大生产者的利益。由于鲜活农产品不易储存,容易腐烂变质,对运输环境和运输的及时性有较高要求。作为鲜活农产品的西甜瓜,在我国倍受消费者青睐。我国城乡居民对西甜瓜消费的习惯和偏好居世界之首。西甜瓜的流通效率对西甜瓜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现代农业(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的支持下,本文对西甜瓜的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以农产品流通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西甜瓜流通中的实际情况,以各流通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针对流通过程中各主体的成本收益、利益联结机制和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分析。本文共有七章: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予以阐述,对本文的框架和技术路线予以介绍,对与西甜瓜流通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述,并将全文内容及结构较清晰的呈现出来;第二章,对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范围予以界定,并对本文研究中所根据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述;第三章,对我国与西甜瓜流通相关的果品类流通体制的演变进行了描述,同时,还对现有的与西甜瓜等鲜活农产品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第四章从西甜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概况、流通各参与主体的经营状况、西甜瓜流通的四种主要模式以及西甜瓜流通体系的基本特征这四个方面对西甜瓜流通体系的发展和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五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西甜瓜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基于利益协调机制对西甜瓜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采用利润池方法、灰色关联度和市场整合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法对西甜瓜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结论:第一个方面是政策层面,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偏弱;第二个方面是主体功能,表现为瓜农数量多,市场议价能力低;合作社的功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中央批发市场和骨干零售商发挥作用不足;第三个方面是利益协调,表现为西甜瓜各流通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差异较大;流通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程度不够紧密。第四个方面是产业特性,表现为西甜瓜价格虽然季节性波动很大,但历年来同比价格波动不大;产业链较短,附加值增殖空间小;市场上好瓜难卖与难买并存。第五个方面是影响因素,表现为西甜瓜流通环节多,合作程度低,流通成本高;信息的作用未能达到较好的发挥;物流方式单一。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加强对西甜瓜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2.加强以西甜瓜为代表的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3.提高西甜瓜各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市场化服务体系;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户收入,优化利益分配格局;5.加强西甜瓜流通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6.发挥信息的枢纽作用;7.减少冗余重复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8.扩大西甜瓜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

姜长云,洪群联[9](2013)在《2012年农产品流通政策回顾与评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回顾了2012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了2012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新特点,探讨了当前农产品流通政策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产品流通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网络、机制和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优先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流通关键结点、薄弱环节建设;创新思路优化农产品市场流通布局,突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功能转型;围绕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实现形式、运行机制和外资进入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安全审查机制建设,积极开展相关试点、试验和示范活动;鼓励农产品流通产业与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业融合发展,探索设立政府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

揭亚兰[10](2009)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鲜活农产品是指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等几类农产品。鲜活农产品流通是我国农产品大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损耗严重,产品附价值低,鲜活农产品生产者--农民增产不增收,且“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的鲜活农产品如果蔬、肉类、禽蛋、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价格和数量优势,但其非价格因素如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竞争力却相对较弱,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呈现出比较弱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鲜活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供给,而是追求质量、卫生安全、食用方便等,这对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改善鲜活农产品品质、提高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增强鲜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在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中涉及市场信息、中介组织、加工配送、产品销售及市场检测检疫等问题的方法。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的有效运行将提高我国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提高鲜活农产品价值,协调流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鲜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流通成本,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寿光市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鲜农产品
        2.1.2 农产品流通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第三方物流理论
3 寿光市农产品流通概述及其模式分析
    3.1 寿光市农业发展概况
    3.2 寿光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概况
        3.2.1 批发市场模式:农户—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3.2.2 合作社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批发商(企业)—零售商—消费者
        3.2.3 企业订单模式:农户+企业(合作社)—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3.2.4 农超对接模式:农户(农业合作社)—零售商(超市)—消费者
        3.2.5 电子商务模式:生产者—电商平台—消费者
4 供应链模式下寿光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调查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统计分析
        4.2.1 寿光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情况分析
        4.2.2 寿光市生鲜农产品流通各阶段费用分析
        4.2.3 寿光蔬菜流通效率研究
    4.3 结论分析
        4.3.1 蔬菜批发市场整体集中度不高
        4.3.2 流通节点过多,流通成本偏高
        4.3.3 物流客体商品化、加工化程度低
        4.3.4 流通行业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
        4.3.5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规范
5 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启示
    5.1 浙江嘉兴的深加工电商物流模式
    5.2 日本农业协会模式
    5.3 美国“产销直挂”流通模式
6 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
    6.1 规范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6.2 形成合理透明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
        6.2.1 理顺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
        6.2.2 完善农产品期货交易机制
        6.2.3 健全农产品补贴政策
    6.3 鼓励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
        6.3.1 提升农产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
        6.3.2 加强企业间、企业农户间互助能力与带动能力
    6.4 重视农业协会的作用
    6.5 发展多元化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
        6.5.1 发展基于全产业链的冷链模式
        6.5.2 加强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农产品交易流通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3)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访谈法
        1.3.3 参与观察法
    1.4 章节安排
    1.5 理论贡献
        1.5.1 政府驱动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
        1.5.2 构建考虑消费者因素速水-拉坦扩展型模型
        1.5.3 提出农产品营销渠道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的协同模式
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的内涵
        2.1.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2.1.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涵
    2.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相关研究
        2.2.1 制度均衡的描述——农产品营销渠道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2.2.2 制度均衡打破后的变迁——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的相关文献
        2.2.3 走向新的制度均衡——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路径及趋势的相关文献
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及现状概述
    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53-1977)
        3.1.2 转轨经济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78-1984)
        3.1.3 双轨制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85-1997)
        3.1.4 市场化改革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1998-2012)
        3.1.5 互联网新时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2012-)
    3.2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3.2.1 农产品市场规模
        3.2.2 农产品营销整体状况
        3.2.3 农产品营销成本情况
        3.2.4 农产品营销主体情况
    3.3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现存的问题
        3.3.1 农产品营销渠道组织化程度低
        3.3.2 农产品营销渠道技术服务落后
        3.3.3 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能力不足
4 拓展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1 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1.1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由来
        4.1.2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4.1.3 Stern和Reve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评价
    4.2 拓展的Reve和Stern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4.2.1 经济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2 政治因素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3 技术进步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4.2.4 消费者需求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影响
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外部政治作用机理
        5.1.1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梳理
        5.1.2 我国农产品营销政策的目标
        5.1.3 公共政策对变迁的驱动机理
    5.2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政治作用机理
        5.2.1 农产品营销渠道权力结构
        5.2.2 内部政治因素的作用机理
    5.3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外部经济要素作用机理
        5.3.1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市场结构
        5.3.2 水平市场与垂直市场的作用机理
    5.4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内部经济作用机理
        5.4.1 资产专用性的作用机理
        5.4.2 生产交易费用的作用机理
        5.4.3 内部经济拉动渠道变迁的机理
    5.5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作用机理
        5.5.1 技术进步对渠道变迁的必要性
        5.5.2 技术进步及消费者需求推动渠道变迁的模型
        5.5.3 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
        5.5.4 消费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作用机理
6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路径和趋势
    6.1 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1.1 诱致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1.2 强制性变迁的成因及效应
    6.2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案例分析
        6.2.1 案例来源与案例背景描述
        6.2.2 诱致性变迁:“十里村胡萝卜”
        6.2.3 强制性变迁:“傅家镇甜地瓜”
    6.3 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的趋势
        6.3.1 政治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6.3.2 经济要素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6.3.3 技术进步驱动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迁趋势
7 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政策建议
    7.1 以市场为基础发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7.1.1 重视市场机制与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7.1.2 完善融资环境与培育涉农公司快速发展
    7.2 以政策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营销渠道
        7.2.1 规范农贸市场与建设农产品交易平台
        7.2.2 完善法律制度与保护涉农公司的权益
    7.3 以技术为核心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7.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与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7.3.2 增加农业技术投入与培育特色化农业产业
    7.4 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产品营销渠道
        7.4.1 鼓励涉农电商创业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7.4.2 激活涉农公司活力与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
8 结论与不足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4)公共服务何以可能? ——绿色通道的政策执行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
        1.3.1 公共服务的概念
        1.3.2 绿色通道的内涵
        1.3.3 绿色通道提供的公共服务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政策执行时面临的困境
    2.1 未规范管理措施
        2.1.1 操作流程不统一
        2.1.2 目录解读不一致
        2.1.3 补充目录不相同
    2.2 传统的绿通车查验方式效率不高
        2.2.1 人眼目视检查容易出现误差
        2.2.2 工业内窥镜探测的效果欠佳
        2.2.3 射线检测设备难以普及推广
    2.3 偷逃通行费行为愈演愈烈
        2.3.1 货物假冒绿通车
        2.3.2 绿通车无营运证
        2.3.3 假营运证绿通车
        2.3.4 营运证过期绿通车
    2.4 舆论压力大、群众不满意
        2.4.1 对检查流程不满意
        2.4.2 对是否符合绿通车条件有争议
第3章 江西省执行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欠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3.1.1 没有处理好普惠与公平的关系
        3.1.2 法律制度不健全
        3.1.3 舆论压力大
    3.2 执行部门工作效率不高
        3.2.1 查验手段比较传统
        3.2.2 对偷逃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3.2.3 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3.3 鲜活农产品运输行业发展有限
        3.3.1 行业信息化、集约化程度低
        3.3.2 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第4章 破解执行困境的出路建议
    4.1 从完善制度层面寻找出路
        4.1.1 创新鲜活农产品运输模式
        4.1.2 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4.1.3 基于数据分析、建立信用体系
    4.2 从应用新技术层面寻找出路
        4.2.1 加大资金投入、引用新型设备
        4.2.2 在绿通检测系统中应用电子铅封
        4.2.3 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智能化检测
    4.3 从优化行业环境方面寻找出路
        4.3.1 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打逃的合法性
        4.3.2 强化宣传报道、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4.3.3 促进职业标准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农产品批发市场
        1.3.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类型
        1.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4 理论基础
        1.4.1 流通企业理论
        1.4.2 农产品批发市场理论
        1.4.3 企业效率理论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
        1.5.4 数据来源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测量
        2.1.1 企业经营效率的内涵
        2.1.2 流通企业经营效率测量
        2.1.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测定方法
    2.2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2.2.1 信息化状况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2 交易方式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3 产权结构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4 市场规模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2.5 其他因素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2.3 简要评述
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状况
    3.1 农产品批发市场演进和发展
        3.1.1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背景
        3.1.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阶段
    3.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体现状
        3.2.1 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状况
        3.2.2 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状况
    3.3 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提升面临的困难
        3.3.1 土地等资源约束对批发市场规模效率提升的影响
        3.3.2 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对批发市场技术效率提升的影响
        3.3.3 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竞争加剧对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3.3.4 批发市场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4.1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概述
    4.2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的界定
    4.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方法选择
    4.4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介绍
        4.4.1 DEA概述
        4.4.2 DEA经典模型推导
        4.4.3 采用DEA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4.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EA模型构建
        4.5.1 DEA模型的选择
        4.5.2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选取
        4.5.3 决策单元样本数据的收集
        4.5.4 模型运行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有效性分析
    5.1 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效率分析
    5.2 农产品批发市场纯技术效率分析
    5.3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效率分析
    5.4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收益类型分析
    5.5 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同效率有效性对比分析
    5.6 农产品批发市场超效率分析与排序
    5.7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多角度分析
    6.1 不同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2 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3 不同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4 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5 不同城乡区位分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6 不同经营类别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基于投影分析的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改进
    7.1 进行投影分析的必要性
    7.2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影分析
    7.3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分析
    7.4 中国无效农产品批发市场参照集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案例分析
    8.1 案例一: 技术效率有效市场——以吉首水果批发市场为例
        8.1.1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概况
        8.1.2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1.3 吉首水果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2 案例二: 纯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效率无效市场——以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8.2.1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8.2.2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2.3 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3 案例三: 规模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无效市场——以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8.3.1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概况
        8.3.2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3.3 宜春市赣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4 案例四: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无效市场——以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例
        8.4.1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概况
        8.4.2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
        8.4.3 阜新市蔬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未来经营效率提升路径
    8.5 本章小结
9 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9.1 投资建设主体
        9.1.1 政府主导投资建设
        9.1.2 市场主导投资建设
    9.2 市场交易方式
        9.2.1 对手交易
        9.2.2 拍卖交易
    9.3 盈利模式
        9.3.1 收取租金
        9.3.2 收取交易手续费
        9.3.3 对外投资
    9.4 服务对象和范围
        9.4.1 产地市场
        9.4.2 销地市场
        9.4.3 集散地市场
    9.5 启示
10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结论
    10.2 政策建议
        10.2.1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
        10.2.2 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方式
        10.2.3 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趋势简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内容概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鲜活农产品
        2.1.2 农产品流通
        2.1.3 农产品流通体系
    2.2 基础理论
        2.2.1 流通渠道理论
        2.2.2 马克思流通理论
        2.2.3 现代物流理论
第三章 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3.1 鲜活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状况
        3.1.1 鲜活农产品生产的状况
        3.1.2 鲜活农产品内贸的状况
        3.1.3 鲜活农产品出口的状况
    3.2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主体
        3.2.1 个体农户
        3.2.2 农民专业合作社
        3.2.3 农业龙头企业
        3.2.4 农民经纪人队伍
    3.3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3.3.1 农户—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消费者
        3.3.2 农户+农民合作社—批发商(企业)—零售商—消费者
        3.3.3 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3.3.4 农户(农业合作社)—零售商(超市)—消费者
    3.4 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
        3.4.1 实证分析的目的
        3.4.2 实证样本的选取
        3.4.3 数学模型的构建
        3.4.4 测算结果的解读
第四章 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SWOT分析
    4.1 内在的优势
        4.1.1 良好的区位
        4.1.2 便捷的交通
        4.1.3 适宜的自然环境
        4.1.4 丰富的鲜活农产品资源
    4.2 内在的劣势
        4.2.1 农产品市场交易环境相对较差
        4.2.2 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低
        4.2.3 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
        4.2.4 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4.3 外在的机遇
        4.3.1 区域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3.2 政府日益重视鲜活农产品流通
        4.3.3 实体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4.3.4 梅州鲜活农产品的新市场
    4.4 外在的风险
        4.4.1 社会对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呼声高涨
        4.4.2 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问题亟待解决
        4.4.3 来自周边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挑战
        4.4.4 极端天气将要变成常态
第五章 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5.1 欧美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5.1.1 欧盟成员国
        5.1.2 美国
        5.1.3 日本
    5.2 欧美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状况的比较
        5.2.1 生产环节比较
        5.2.2 批发环节比较
    5.3 欧美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5.3.1 鲜活农产品物流得到完善的基础公共设施支撑
        5.3.2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为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体
        5.3.3 高度信息化带给鲜活农产品物流高效率低成本
        5.3.4 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六章 优化调整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明确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调整的目标
        6.1.1 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6.1.2 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城乡居民对鲜活农产品的需要
        6.1.3 完善物流功能,加快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
    6.2 积极打造市级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6.2.1 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
        6.2.2 完善和规范鲜活农产品信息市场
        6.2.3 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6.3 大力构建全市鲜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6.3.1 大力推行现代鲜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6.3.2 完善现代鲜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6.3.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6.3.4 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6.4 着力培育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主体和专业人才
        6.4.1 重点培育若干个创新示范企业
        6.4.2 加快培育鲜活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
        6.4.3 大力培育鲜活农产品流通专业人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亟待发展
        7.1.2 梅州市鲜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亟待完善
        7.1.3 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程度亟待完善
        7.1.4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需要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地位
    7.2 创新与不足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我国蔬菜流通体制变迁背景、内容及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由购销时期 (1949~1955年)
二、统购包销时期 (1956~1977年)
三、多渠道流通时期 (1978~1983年)
四、正式取消统购、派购制度, 实行自由开放的市场流通时期 (1984~1985年)
五、积极培育市场流通主体时期 (1986~1992年)
六、提升流通质量阶段 (1993年以来)

(8)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1 选题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西甜瓜产业的研究
        1.3.2 关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鲜活农产品概念及特性
        2.1.2 西甜瓜的范畴及特性
        2.1.3 农产品流通
        2.1.4 流通效率
        2.1.5 研究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产品流通理论
        2.2.2 供应链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流通效率理论
        2.2.5 博弈论
第三章 中国果品类流通体制的演变和政策现状
    3.1 中国果品类流通体制的演变
        3.1.1 自由经营阶段(1949-1959)
        3.1.2 以供销社为主的计划管理阶段(1956-1984)
        3.1.3 新型果品流通体制阶段(1984-1992)
        3.1.4 果品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阶段(1993 年至今)
    3.2 支持果品类农产品流通的政策现状
        3.2.1 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
        3.2.2 社会性基础设施方面
        3.2.3 制度性基础设施方面
    3.3 小结
第四章 西甜瓜流通体系发展和主体行为研究
    4.1 西甜瓜生产、流通和消费概述
        4.1.1 西甜瓜生产情况概述
        4.1.2 西甜瓜流通情况概述
        4.1.3 西甜瓜消费情况概述
    4.2 西甜瓜流通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4.2.1 农户
        4.2.2 合作社
        4.2.3 批发商
        4.2.4 零售商
    4.3 我国西甜瓜流通的主要模式
    4.4 西甜瓜流通体系的基本特征
        4.4.1 市场结构
        4.4.2 产销对接
        4.4.3 收入分配
        4.4.4 物流水平
        4.4.5 组织化程度
        4.4.6 合作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成本收益的西甜瓜流通效率研究
    5.1 西甜瓜流通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5.1.1 农户
        5.1.2 合作社
        5.1.3 批发商
        5.1.4 零售商
    5.2 不同流通模式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5.2.1 以农户为起点的流通模式
        5.2.2 以合作社为起点的流通模式
        5.2.3 流通模式对西甜瓜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
    5.3 案例分析——以新疆哈蜜瓜为例
        5.3.1 流通体系中运行主体与流通模式
        5.3.2 合作社在甜瓜流通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5.3.3 中间商和零售商在甜瓜流通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5.4 流通成本与种植成本的比较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利益协调机制的西甜瓜流通效率研究
    6.1 西甜瓜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格局
        6.1.1 利益分配概述
        6.1.2 公平协调度方法说明
        6.1.3 实证计算与统计性描述
        6.1.4 结果分析
    6.2 西甜瓜流通各主体间利益联结程度
        6.2.1 灰色关联度方法说明
        6.2.2 模型结果
        6.2.3 结论与分析
    6.3 我国西瓜市场整合程度研究
        6.3.1 方法说明和数据来源
        6.3.2 市场整合度的实证分析
        6.3.3 结论和建议
    6.4 小结
第七章 西甜瓜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基于不同主体的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1 结构方程模型
        7.1.2 数据收集和模型设定
        7.1.3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7.1.4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评价
        7.1.5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及结论
    7.2 基于不同环节的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2.1 AHP 层次分析方法说明
        7.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7.2.3 构造判别矩阵
        7.2.4 一致性检验
        7.2.5 结果分析
        7.2.6 结论与建议
    7.3 基于合作意愿的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3.1 合作意愿的相关研究
        7.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7.3.3 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
        7.3.4 结论与建议
    7.4 基于博弈均衡的西甜瓜流通主体合作关系分析
        7.4.1 西甜瓜流通主体之间合作关系
        7.4.2 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的较量
        7.4.3 结果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政策层面
        8.1.2 主体功能
        8.1.3 利益协调
        8.1.4 产业发展特点
        8.1.5 影响因素
    8.2 政策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
        1.1.2 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1.1.3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1.4 我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全面开通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可能的创新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
        2.1.2 鲜活农产品(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2.1.3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2.1.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农产品流通理论
        2.2.3 农产品营销理论
3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回顾
    3.2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概述
        3.2.1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特点
        3.2.2 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方式
        3.2.3 鲜活农产品物流及其物流模式
        3.2.4 鲜活农产品物流通道
    3.3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
    3.4 当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3.4.1 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3.4.2 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健全
        3.4.3 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
        3.4.4 鲜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作用不足
        3.4.5 鲜活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很难追本溯源
        3.4.6 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滞后
        3.4.7 鲜活农产品流通中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3.4.8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及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4.1 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4.2 美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4.3 荷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4.4 比较分析
        4.4.1 生产环节比较
        4.4.2 批发环节比较
        4.4.3 零售环节比较
    4.5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
    5.1 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5.1.1 农产品批发市场
        5.1.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5.1.3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作用
        5.1.4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
        5.1.5 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模式的障碍分析
    5.2 构建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5.2.1 连锁经营、生鲜(农产品)超市概述
        5.2.2 连锁超市生鲜经营面临的挑战
        5.2.3 制约鲜活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因素
        5.2.4 生鲜(农产品)超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5.2.5 生鲜超市促进了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发展
        5.2.6 构建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意义
    5.3 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
        5.3.1 农产品加工企业
        5.3.2 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的因素分析
        5.3.3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主要特点
    5.4 本章小结
6 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顺利运行的措施
    6.1 鲜活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建设
    6.2 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3 政府的政策法规建设和宏观政策引导
    6.4 充分发挥鲜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作用
    6.5 鲜活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6.6 大力培养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
    6.7 加强鲜活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6.8 积极发展鲜活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配送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日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寿光市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D]. 孙哲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变迁机理研究[D]. 孙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4]公共服务何以可能? ——绿色通道的政策执行困境与出路[D]. 王嫄嫄. 南昌大学, 2017(02)
  • [5]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效率分析[D]. 马林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梅州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研究[D]. 谢袁浩.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10)
  • [7]我国蔬菜流通体制变迁背景、内容及方向[J]. 翟雪玲. 经济研究参考, 2014(62)
  • [8]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忠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9]2012年农产品流通政策回顾与评述[J]. 姜长云,洪群联. 经济研究参考, 2013(56)
  • [10]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 揭亚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中日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