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一、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嘉慧[1](2021)在《基于GIS的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旅游产业的合理空间布局,是衡量一个区域的海洋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随着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建设的提出与以及山东省海滨旅游相关规划的发布,在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与海洋旅游产业优化的问题日益重要。本论文运用区位理论、"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同时分析山东省2014年至2018年五年的统计年鉴、整理汇总相关poi,包括山东省沿海城市宾馆酒店、3A级以上旅行社、可游览的景点与地点(包括A级以上景区)、海鲜餐馆饭店、大型购物中心、山东省陆地交通网络干道、旅游产品、休闲娱乐商户等相关旅游产业要素,运用ArcGIS 10.2等软件进行空间分析。首先,本文选择叠加分析、密度分析、热点分析、提取分析、重分类等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方法,在ArcGIS 10.2上对山东省海岸线34个市区县的七类旅游海洋产业要素空间布局以及交通网络通达度进行分析;其次,得出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呈多区域、多点集聚的分布规律,并存在向非集聚中心的郊区扩散的分布特征,得知其存在空间布局不均衡的问题;最后,以本文分析为基础提出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和对策。

武新宇[2](2021)在《基于供需关系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文中指出旅游行业成长变化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乡村旅游市场也一直保持着热度不停息,富民成果尤为突出,这些都得益于强有力的各项政策后盾扶助,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力度发展休闲农业农村旅游,到十三五脱贫攻坚,把农业景观资源和乡村旅游产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持续发展策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总体明确了六大发展方向,重精品,重生态,重产业,重传承,重扶贫,重监管,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居民消费并扩大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重精品方面上,作为沿海城市的青岛,先后制定并发布相关政策,指导思想明确,要求开发高品质旅游产品,深度挖掘和整合乡村的各种资源,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的精品项目,积极推动七区三市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以全局出发做整体的规划。然后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乡村旅游产品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比如农家乐纷纷效仿,特色差异化不明显;品牌优势不足、产品开发对环境及文化的冲击、产品季节闲置等一系列的问题,在重精品的发展方向上存在着滞后发展,因此如何通过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路径来改变这种局面是青岛市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捋顺国内和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并对乡村旅游产品概念,乡村旅游产品特征,乡村旅游发展驱动因素、乡村旅游满意度、供需关系下乡村旅游动力机制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在CNKI搜索的文献中,研究乡村旅游动力机制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基于供需关系的动力机制研究文献仅有几篇。本论文的创新点正是基于供需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供需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实际,在发展驱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和资源概况做出详细的论述,分析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情况,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阐述。基于需求理论和乡村旅游满意度现状的研究,笔者通过实践问卷调查方法,对崂山区乡村旅游游客的结构、消费行为特征和消费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深度挖掘游客对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各个旅游要素的观念和看法,并运用SPSSAU对乡村旅游基本要素满意度包含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产品满意度、服务与管理满意度、交通满意度、餐饮满意度和住宿满意度六个维度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分析得出的可信度和一致性均比较高,具有实际参考意义。通过对上述六个维度的满意度量表分析,实证结论分析得出,崂山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诸多不足,还需要从住宿、价格和餐饮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提升改进。基于供给的理论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研究,结合实证分析,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乡村旅游产品提升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宏观的层面提出加大政府对资源开发的调控力度: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乡村旅游方面的各项政策,如青岛市制定了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着力于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并继续加强乡村旅游道路和基础设施,积极地利用各级政府资源进行乡村旅游推介会,进一步强化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中观的层面提出围绕旅游六要素构建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目前,崂山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最初的阶段,急切的需要扩大产业链规模,优化产业链条结构,崂山区乡村旅游现实情况,缺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崂山区的优越的靠海地理位置,有较好的渔业资源基础特色和突出的渔文化气息,可以打造围绕“渔村”为主题等推动乡村旅游驱动链条,构建乡村旅游生态圈;微观的层面分析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服务这三个大方面,深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环境,依托5A级崂山风景区,提升品牌形象,大胆引入企业标志,为企业树立形象,提供建设性经营思路和模式,创新乡村旅游管理方式,全方位提升质量安全和服务管理,为崂山区以及青岛市乡村旅游的稳步并快速发展提供借鉴,具有非常好的实践应用。

乐馨雪[3](2021)在《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政府对乡村扶持力度的增大,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时代已然到来,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传统村落也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文化遗产,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中,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具备更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传统文脉,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能保护和延续村落的独特性,又能够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地缘优势和自身的资源优势联动景区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传统村落——青山村。通过探索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就地转型发展的新方式,提出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从而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在分析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和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更新的趋势、现状、问题,剖析其乡村旅游发展停滞的原因,提出基于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在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上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研究,解决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与风景名胜区之间联系和发展的问题,具有完善此类村落转型发展相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引导此类村落景-村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1)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相关概念等,研究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公共空间更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风景名胜区对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影响的分析,提出景-村联动式发展的思路,构建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的框架。(3)通过实地调研,梳理青山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和更新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4)基于青山村上位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归纳乡村旅游发展与公共空间更新的问题,指出其不仅有崂山风景名胜区制约其发展的外部因素,也有青山村自身存在的许多内部因素,进而提出以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为基础的村落旅游发展趋势。(5)通过采用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方式,提出青山村公共空间应用在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适合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建立风景名胜区与村落、乡村旅游和公共空间的联系,以期更有效地推动景-村融合发展。(6)归纳得出3条结论,第一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采用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方式;第二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存在四种更新趋势,并以此建立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第三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应从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问题和展望。

刘文霞[4](2021)在《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以来,我国马拉松赛事市场逐渐呈现出愈发繁荣的景象。到2019年,我国举办的认证马拉松场次增长6倍,参赛人数已经达到了712.56万人次。这说明伴随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我国在2019年实现了有关马拉松赛事的712.56万人次的人员流动,巨大的人流量为发展马拉松赛事旅游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体育强省,在近五年取得了较为显着的马拉松赛事成果,拥有众多优秀的马拉松赛事资源,具有发展马拉松赛事旅游的良好基础。本文基于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资源背景,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以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为案例分析,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角度构建了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在赛事旅游与科技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第二,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中部地区较强,西南和西北地区偏弱的现象;赛事旅游的组织机构不协调;在赛事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层次较低。第三,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空气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第四,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在对外宣传上力度较小,在对外交流上程度较低,赛事旅游组织中社会力量参与较弱。第五,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共享平台不完善,马拉松赛事与旅游资源的共享不到位,在交通服务上发展较好。第六,当前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具有一定的发展特色,但在赛事旅游项目设计、赛事旅游衍生产品开发、社会组织参与和媒体宣传方面仍存在不足。第七,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在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创新发展方面,要加快赛事旅游发展理念的设计,加强赛事旅游的科技服务创新;在协调发展方面,要突出区域优势,促进赛事旅游组织机构协调,开发马拉松赛事旅游衍生产品;在绿色发展方面,要加大绿色发展政策支持,加强马拉松赛事旅游环境保护;在开放发展方面,要加强媒体宣传,深化国际合作,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扩大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共享发展方面,要加快完善马拉松赛事旅游共享平台,加大马拉松赛事与旅游资源的共享力度。

刘晓[5](2020)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源供给趋紧、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地位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与其符合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关,还在于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关乎国计和民生,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山东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整体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稳步发展,但仍存在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产业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突破瓶颈提供了良好的方向和有效途径。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提供了现实契机。从目前来看,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因此,开展深入的探索性研究迫在眉睫。鉴于此,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在参考和吸收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的实际状况和可获得的指标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2017年之间,山东省及各地市、三大地域板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和产业耦合协调度以及等级与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运用面板回归数据得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为实现山东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2010-2017年山东省及各地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整体上呈显着地上升态势,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市际差异;2010-2017年山东省及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市际差异逐渐缩小,2017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2)2010-2017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10年山东省耦合协调度为0.193,2017年达0.622,2010-2011年山东省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最快,2011-2013年增长速度逐渐放缓。期间日照市耦合协调度提升程度最高,青岛市提升程度最低,威海市、临沂市、滨州市与菏泽市耦合协调度的波动较为剧烈。从各地域板块来看,2010年鲁西地域板块的耦合协调度最高,鲁东地域板块的耦合协调度最低;2017年则演变为鲁东地域板块的耦合协调度最高、鲁西地域板块的耦合协调度最低。(3)2010年山东省17地市耦合协调等级集中于严重失调、中度失调与轻度失调;2017年则集中在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2010-2013年山东省耦合协调度类型呈现为文化滞后状态,2014-2017年表现为旅游滞后状态。(4)通过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程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007)、人均GDP(0.022)、专利授权量(0.014)和等级公路里程数(0.000)均通过了p<0.05显着性检验,说明市场需求、经济环境、技术水平、交通区位会对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产生正向显着影响。最后,根据所得结论,为促进山东省及其他省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相应对策建议。

岳燕祥[6](2020)在《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搅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三期叠加”仍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索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伴随着生产要素向旅游业的大量集聚、旅游生产力的日益加强,旅游生产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以及旅游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中的积极作用,旅游化正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城市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和活跃的组成单元,城市效率反应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由此,本研究以城市为切入点,立足城市发展,对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以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具有相同的发展因素,以及城市旅游化通过对城市发展投入、产出因素的影响而对城市效率产生作用,城市效率的认知与实践惯性也作用于城市旅游化发展为支撑,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关联关系的假设,同时在论述城市类型和城市定位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的假设。其次,开展了定性分析。一方面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化”、“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本就是三个动态概念,而“城市”则是一个时空交叠的整体,故通过回溯历史,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下城市与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推演。上述研究完善了对相关概念的认知,同时得出: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有着历史性的关联,旅游化是在后工业社会应运而生的一种生产方式,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中旅游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在生活领域中旅游成为人们不能缺少的内容的动态过程。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驱动下的必然趋势,是当下可与工业化并行的有效生产方式,对缓解工业化发展中的伴生问题,以及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和增强人民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着科学严谨、逻辑合理与切实可操作的原则,在吸收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城市旅游化和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线性权重法和SBM-DEA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2007年-2016年间268个地级及以上样本城市的旅游化指数值及增长率和城市效率指数值及增长率,应用协整模型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论证了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在时间维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维度,利用四象限分析模型及交叉组合法将城市分类为十六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旅游化发展特征、城市效率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将研究的创新归纳为优化了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为立足点来研究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依城市类型的差异客观理智地给出不同的旅游化发展建议。从旅游学人的角度,提出三个观点以讨论,分别是:1、旅游化是顺应历史的必然却不是旅游业的一支独大;2、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3、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对相关知识和思想进行创造性探索将是一项长久的使命。同时,从认知的使命角度,总结了研究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进行了阐述。

李梦艳[7](2020)在《青岛市即墨区在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打赢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内生动力。想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结合其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需要政府从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宏观的干预和接入,推动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首先阐述了对我国基层乡村旅游管理研究的意义和背景,在相关概念的阐述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从基层的角度研究政府在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其次,分析青岛市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的现状,并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即墨区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再次,吸收和借鉴国内部分省市及美国、韩国部分地区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的建议:一是通过深入摸底调研,做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调研情况,做好分阶段评估和设计,因地制宜完善发展规划;二是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乡村旅游基础建设投入,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优势等措施,逐步完善管理体系。通过促进部门协同发展、履行好监管职责、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优化服务机制;三是加强在资金投入使用、旅游项目融资、文化保护等领域的政策扶持。健全监管制度、完善执法体系、做好应急管理等强化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加强在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

王芳[8](2020)在《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正处于从高速规模增长向优质集约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是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智慧旅游的全面落实,更加彰显出旅游产业有着强大的引领性、复杂的关联性以及宏大的系统综合性。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是多个产业交互作用的结果,科技创新推动了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研究科技创新如何助推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如何融合以提升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对加速旅游产业向高质量集约化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作为研究对象,2008-2017年为研究时段,针对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选取15个指标,建立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测算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综合评价二者的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耦合协调指数测算、时间演变、空间差异三个角度对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应用舞台。科技创新优化旅游各要素,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2)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稳步提升,受资源禀赋、城市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等条件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地域差异。(3)通过分析将山东省17地市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分为旅游产业带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支撑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均衡三种耦合模式。为加强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速旅游产业转型、优化东西部差距三个方面对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任静[9](2020)在《临洮县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临洮县,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临洮县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临洮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经验匮乏,临洮县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职能,政府如何更好地促进和保障旅游业的发展、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政策和策略,还需要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临洮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政府作用发挥分析,找出政府在旅游发展中作用发挥的不足和问题,并指出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和越位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泰国、越南宁平省和山东青岛市、桂林阳朔县等国内外政府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政府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模式,进而得到经验和启示。最后结合服务型政府职能发挥,对照临洮县实际情况,从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公共服务职能、推广营销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四个方面,为临洮县在今后发展旅游业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给出实用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丽元[10](2020)在《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人类成功由乡村文明转向城市文明,城镇化的迅速推进造就了城市居民华灯璀璨的城市生活,但紧促的生活节奏和不同程度的城市压力使人们想要改变,希望通过享受自然宁静和田园风光,享受短暂假期,治愈心灵的同时减轻城市压力。乡村旅游随着优美的乡村风光、惬意的农村生活对城市消费群体的强烈吸引渴望回归乡村而快速发展,逐步成为重要的旅游产业新形势。享有“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美誉的威海市是山东半岛重要城市,各类旅游资源一应俱全,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威海市具有胶东地区独特的渔乡村貌、民俗文化、川海交融景色,丰富的农业形式包罗农、林、渔等多方面,增添了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优势。但是,根据当前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反映,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严重限制了威海市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层次探究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解决其客观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旨在以威海市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前人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赴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同的村落及规模不一的乡村旅游企业开展大量实地调研,采访询问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与游客,并走访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乳山市农业农村局、海阳所镇政府等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归纳整理了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一手资料。通过数据整理,梳理威海市乡村旅游从起步、缓慢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的历程,从中发现了威海市乡村旅游具有以海洋自然资源为主要发展优势,集休闲观光、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本文将采集整理得到的各项数据运用SWOT分析法对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发现威海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内外部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得到精准地分析结果。在前期努力基础上,选取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邻市青岛以及秦皇岛市为案例进行剖析,取其精华,借鉴青岛市和秦皇岛市的优秀发展经验,从威海市实情出发,融合两市优秀的发展经验,为威海市乡村旅游在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解决,提供相应的建议,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长远规划、战略决策提供参考,助力威海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的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数据资料及技术路线
        2.1.1 数据资料
        2.1.2 技术路线
    2.2 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分类
    2.3 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2.3.1 国内旅游市场
        2.3.1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3 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综合分析
    3.1 海洋旅游A级旅行社的空间布局现状
    3.2 海洋旅游住宿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3 海洋旅游游览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4 海洋旅游餐饮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5 海洋旅游购物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6 海洋旅游娱乐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7 海洋旅游产品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8 海洋旅游交通业的空间布局现状
    3.9 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分析小结
        3.9.1 总结
        3.9.2 存在的问题
    4“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建议
        4.1 政府与政策方面
        4.2 海洋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4.3 海洋旅游交通网络方面
        4.4 旅游配套服务企业方面

(2)基于供需关系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乡村旅游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
        (二)为继续稳住旅游业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支柱地位
        (三)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增加促使旅游产品亟待创新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四、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三)乡村旅游产品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2章 乡村旅游及旅游产品的理论基础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二、乡村旅游产品概念及其特征
        (一)乡村旅游产品概念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
        (三)乡村旅游产品的特性
    三、研究相关理论阐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体验经济理论
        (四)旅游产品供需理论
        (五)RMP旅游产品开发升级理论
第3章 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及资源类型
    一、青岛市及崂山区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交通情况
    二、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的资源概况和总体评价
        (一)崂山区乡村旅游的资源概况
        (二)崂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第4章 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情况及SWOT分析
    一、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情况及分析
        (一)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概述
        (二)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情况分析
    二、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遇
        (四)挑战
    三、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及游客满意度分析
    一、调查方法
        (一)问卷的设计说明
        (二)问卷的预调查
        (三)问卷调查方式
    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
        (一)问卷调查游客结构特征分析
        (二)乡村旅游消费行为方式分析
        (三)乡村旅游游客消费需求结构分析
    三、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游客满意度分析
        (一)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调查信度和效度分析
        (二)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游客偏好特征
        (三)游客体验乡村旅游产品满意度评价对青岛市的启示
第6章 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供需存在的问题及提升路径
    一、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供需存在的问题
    二、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目的
        (一)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二)整合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新形象
        (三)“危”“机”意识下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
    三、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方向
        (一)创新旅游发展新理念和新产品模式结构
        (二)做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坚持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重要原则
    四、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产品提升路径
        (一)宏观层面: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控力度
        (二)中观层面:围绕旅游六要素构建并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三)微观层面:乡村旅游企业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青岛市崂山区乡村旅游游客消费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3)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1.2 乡村旅游促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
        1.1.3 青岛市崂山区构建全域旅游立体发展新格局
    1.2 基本概念诠释
        1.2.1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
        1.2.2 公共空间
        1.2.3 空间更新
    1.3 研究对象简介
        1.3.1 青山村概况
        1.3.2 景-村空间关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公共空间更新基础理论研究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核心-边缘理论
        2.1.3 场所精神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研究
        2.2.3 “景村融合”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进展与不足
        2.3.1 研究成果评述
        2.3.2 研究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3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构建
    3.1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理论研究
        3.1.1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优势分析
        3.1.2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要素分析
        3.1.3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含义分析
        3.1.4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保护与联动式发展的辩证关系
    3.2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趋势
        3.2.1 公共空间的景点化
        3.2.2 公共空间的商业化
        3.2.3 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化
        3.2.4 公共空间序列的连续性
    3.3 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青山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梳理
    4.1 村落概况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地理
        4.1.3 人口经济
        4.1.4 人文历史
    4.2 村落总体格局
        4.2.1 空间格局
        4.2.2 空间布局
    4.3 青山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
        4.3.1 公共空间结构
        4.3.2 生产性景观空间特征
        4.3.3 节点空间特征
        4.3.4 街巷空间特征
    4.4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现状分析
        4.4.1 更新历程
        4.4.2 生产性景观空间更新现状
        4.4.3 节点空间更新现状
        4.4.4 街巷空间更新现状
        4.4.5 现状评价
    4.5 青山村公共空间存在的若干问题
        4.5.1 生产性景观空间缺乏体验性和趣味性
        4.5.2 节点空间缺乏参与性和系统性
        4.5.3 街巷空间缺乏便利性和连续性
        4.5.4 旅游服务设施缺乏完整性
        4.5.5 空间结构缺乏与景区的联系
    4.6 本章小结
5 景村融合背景下青山村发展研究
    5.1 青山村上位规划分析
        5.1.1 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1.2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5.1.3 上位规划总结
    5.2 青山村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构成
        5.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3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5.2.4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5.2.5 乡村旅游空间需求
        5.2.6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5.2.7 不同利益群体参与行为分析
    5.3 青山村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
        5.3.1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5.3.2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6.1 优秀乡建案例经验借鉴
        6.1.1 乡村建设实例1——梅家坞
        6.1.2 乡村建设实例2——屏山村
        6.1.3 乡村建设实例3——上坪古村
    6.2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和原则
        6.2.1 青山村公共空间发展底线
        6.2.2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
        6.2.3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原则
    6.3 规划层面——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6.3.1 景村互动——重构功能,明确形象
        6.3.2 景村互补——联动资源,创新产品
        6.3.3 景村一体——改善交通,空间联动
        6.3.4 景村协作——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6.4 空间层面——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6.4.1 生产性景观空间-激活空间活力,打造创意空间
        6.4.2 街巷空间-优化线路布局,延续空间风貌
        6.4.3 节点空间-延续文化功能,营造体验氛围
        6.4.4 旅游服务设施-挖掘文化特色,重塑空间功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
        7.1.2 结论二
        7.1.3 结论三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青山村村民调研问卷
    附录二:青山村游客调研问卷
    附录三:青山村村领导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重难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研究
        2.1.1 马拉松赛事旅游在国内的发展研究
        2.1.2 马拉松赛事旅游在国外的发展研究
        2.1.3 总体评价
    2.2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
        2.2.1 理论基础
        2.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小节
第3章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现状
    3.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创新发展状况
        3.1.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理念情况
        3.1.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科技运用情况
    3.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协调发展状况
        3.2.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区域发展情况
        3.2.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组织机构情况
        3.2.3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3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绿色发展状况
        3.3.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情况
        3.3.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发展的环境质量情况
    3.4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开放发展状况
        3.4.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对外宣传情况
        3.4.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对外交流情况
        3.4.3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主体参与情况
    3.5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共享发展状况
        3.5.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平台共享情况
        3.5.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和旅游资源的共享情况
        3.5.3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交通服务情况
    3.6 小节
第4章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问题
    4.1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4.1.1 马拉松赛事旅游发展的理念滞后
        4.1.2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科技运用不足
    4.2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4.2.1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4.2.2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组织结构不协调
        4.2.3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相关产品开发不足
    4.3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绿色发展中的问题
        4.3.1 马拉松赛事旅游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4.3.2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4.4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开放发展中的问题
        4.4.1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小
        4.4.2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对外交流程度低
        4.4.3 马拉松赛事旅游组织中社会力量弱
    4.5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共享发展中的问题
        4.5.1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共享平台不完善
        4.5.2 马拉松赛事与旅游资源的共享不到位
    4.6 小节
第5章 案例分析——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
    5.1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基本状况
        5.1.1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历史
        5.1.2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基本信息
    5.2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概况
        5.2.1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创新发展情况
        5.2.2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协调发展情况
        5.2.3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绿色发展情况
        5.2.4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开放发展情况
        5.2.5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共享发展情况
    5.3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特色
        5.3.1 赛事旅游人性化服务好
        5.3.2 赛事旅游配套活动多样
        5.3.3 东营市政府对赛事旅游支持力度大
        5.3.4 搭建了全省首个马拉松赛事旅游共享平台
    5.4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发展的问题
        5.4.1 赛事旅游项目单一
        5.4.2 赛事旅游衍生产品亟待开发
        5.4.3 社会组织参与度不足
        5.4.4 媒体宣传时间短
    5.5 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发展对策
        5.5.1 促进马拉松赛事旅游项目的多样化发展
        5.5.2 加快赛事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
        5.5.3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赛事旅游运营
        5.5.4 延长赛事旅游媒体宣传时间
    5.6 小节
第6章 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加快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创新发展
        6.1.1 加快马拉松赛事旅游发展理念的设计
        6.1.2 加强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科技服务创新
    6.2 促进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协调发展
        6.2.1 突出区域优势,打造省会-胶州-鲁南马拉松赛事旅游圈
        6.2.2 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赛事旅游组织结构协调
        6.2.3 开发马拉松赛事旅游衍生产品,增强赛后旅游效应
    6.3 促进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绿色发展
        6.3.1 加大马拉松赛事旅游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6.3.2 加强马拉松赛事旅游的环境保护
    6.4 促进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开放发展
        6.4.1 加强媒体宣传,提升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品牌竞争力
        6.4.2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6.4.3 培育市场主体,扩大马拉松赛事旅游的辐射范围
    6.5 促进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共享发展
        6.5.1 加快马拉松赛事旅游共享平台的完善
        6.5.2 加大马拉松赛事与旅游资源的共享力度
    6.6 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专家咨询列表
附录 B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事旅游高质量发展参与者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新的机遇
        三、理论聚焦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研究
        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与融合模式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文化产业
        二、旅游产业
        三、产业融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耦合协调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构建
    第一节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二、数据的来源
    第二节 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指标权重确定
        三、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确定
        四、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设立
        五、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第四章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三、山东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第二节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一、山东省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二、山东省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第三节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测算与分析
        一、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测算
        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趋势分析
        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分析
        四、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类型分析
第五章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模型建构
        二、指标选取
    第二节 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立论基础:旅游成为城市的一种生产方式
        1.2.1 生产力要素向旅游集聚
        1.2.2 旅游生产关系影响深入
        1.2.3 旅游业社会贡献率提高
    1.3 基本问题: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3.1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基础格局
        1.3.2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演化规律
        1.3.3 我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正效机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结构
2 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化
        2.1.2 城市旅游化
        2.1.3 城市效率
    2.2 文献分析
        2.2.1 旅游化研究综述
        2.2.2 城市效率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假设一: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存在时间上的协同关系
        3.1.2 假设二: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协同存在空间差异性
    3.2 研究方法
        3.2.1 定性研究
        3.2.2 定量研究
    3.3 样本与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4.1 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1.1 既有的旅游化指标体系分析
        4.1.2 旅游化指标体系的优化原则
        4.1.3 优化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
    4.2 城市旅游化测算与分析
        4.2.1 权重分配
        4.2.2 数据处理
        4.2.3 测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与测度分析
    5.1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1.1 既有城市效率指标体系分析
        5.1.2 城市效率指标体系优化原则
        5.1.3 优化后的城市效率指标体系
    5.2 城市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5.2.1 方法说明与数据处理
        5.2.2 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间关系分析
    6.1 方法说明
        6.1.1 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及其检验
        6.1.2 协整检验
        6.1.3 误差修正模型
    6.2 数据预处理
    6.3 时间关系分析
        6.3.1 平稳性检验
        6.3.2 旅游化和城市效率协整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空间关系分析
    7.1 分析说明
        7.1.1 分析模型构建
        7.1.2 城市分类说明
    7.2 空间关系分析
        7.2.1 城市旅游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7.2.2 城市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
        7.2.3 交叉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
    8.1 研究内容
        8.1.1 城市旅游化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2 城市效率的现状及时空特征
        8.1.3 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的时空关系
    8.2 研究见解
        8.2.1 旅游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而非一支独大
        8.2.2 旅游化兼具逆向的表征和正向的效用
        8.2.3 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全面推进旅游化
    8.3 研究创新
        8.3.1 概念的创新
        8.3.2 理论的创新
        8.3.3 策略的创新
    8.4 研究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B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排名(2007-2016年)
附录 C 中国城市旅游化指数增长率(2007-2016年)
附录 D 中国城市效率指数(2007-2016年)
附录 E 中国城市效率增长率(2007-2016年)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青岛市即墨区在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的现状
    第一节 基本概况
        一、产业结构
        二、特色资源
        三、发展形势
    第二节 规划引导
        一、相关规划
        二、规划设计
    第三节 政策扶持
        一、青岛市出台的相关政策
        二、即墨区出台的相关政策
    第四节 宣传推广
        一、统一宣传工作主题
        二、丰富主题活动形式
        三、拓展媒体传播途径
    第五节 人才培养
        一、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培训
        二、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培训
第二章 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的案例分析
        二、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的问题归纳
    第二节 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重视程度不够高
        二、管理体系不协调
        三、职能落实不到位
第三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
    第一节 国内部分省市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
        一、规划引导
        二、高度重视
        三、产业升级
        四、政策保障
    第二节 国外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
        一、美国纳帕谷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
        二、韩国江原道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
第四章 完善即墨区乡村旅游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
        一、强化调研 科学规划
        二、因地制宜 统筹协调
        三、规划布局 协同发展
    第二节 完善管理体系,优化服务机制
        一、完善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二、增强地方政府重视程度
        三、发挥行业协会独特优势
        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第三节 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规范引导
        一、完善政策扶持
        二、健全监管机制
        三、提供技术指导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是旅游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1.2 科技创新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研究进展
        2.1.1 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研究
        2.1.2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研究
        2.1.3 研究现状评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科技创新理论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旅游产业
        2.3.2 科技创新
        2.3.3 耦合协调理论
第三章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机理分析
    3.1 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2 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3.3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机理
        3.3.1 旅游产业促进科技创新提升
        3.3.2 科技创新支撑旅游产业转型
第四章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水平测度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指标选取
        4.1.3 权重确定
        4.1.4 数据来源
    4.2 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和评价
        4.2.1 旅游产业综合指数模型构建
        4.2.2 旅游产业综合指数评价
    4.3 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测度和评价
        4.3.1 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模型构建
        4.3.2 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评价
第五章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5.1 耦合协调模型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1.3 耦合协调等级
    5.2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指数测度
        5.2.1 耦合度指数测度
        5.2.2 耦合协调度指数测度
    5.3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指数的时空特征
        5.3.1 时间演变
        5.3.2 空间差异
    5.4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类型
        5.4.1 旅游产业带动科技创新耦合模式
        5.4.2 科技创新支撑旅游产业耦合模式
        5.4.3 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均衡耦合模式
第六章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速产业融合
        6.1.1 发挥政府导向性,创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6.1.2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效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6.2 紧抓旅游产业转型契机,加速科技创新渗透
        6.2.1 加强城市建设,寻求旅游业态创新
        6.2.2 提升科技创新渗透,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6.3 均衡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东西部差距
        6.3.1 关注技术溢出效应,缩小城市发展差距
        6.3.2 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创新共享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临洮县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业
        2.1.2 全域旅游
        2.1.3 乡村旅游
        2.1.4 政府作用
    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2.2.2 旅游业发展中服务型政府职能发挥
第三章 临洮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政府作用发挥
    3.1 临洮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临洮县情简介
        3.1.2 临洮县旅游资源概况
        3.1.3 临洮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3.2 临洮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3.2.1 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3.2.2 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2.3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3.2.4 开展旅游产业宣传营销
    3.3 临洮县旅游业发展中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临洮县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4.1 临洮县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不足
        4.1.1 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不够
        4.1.2 旅游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不足
        4.1.3 旅游市场监管不规范
        4.1.4 政府营销推广效果不理想
    4.2 临洮县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4.2.1 临洮县政府职能错位现象明显
        4.2.2 临洮县政府职能缺位现象严重
        4.2.3 临洮县政府职能越位现象突出
第五章 国内外政府参与旅游业发展案例分析
    5.1 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5.1.1 泰国旅游业发展
        5.1.2 越南宁平省旅游业发展
    5.2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
        5.2.1 青岛市旅游业发展
        5.2.2 阳朔县旅游业发展
    5.3 国内外案例分析中对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发挥的启示
第六章 临洮县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对策建议
    6.1 发挥好宏观调控职能
        6.1.1 加强政策引导
        6.1.2 合理界定政府作用范围
        6.1.3 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机制
    6.2 发挥好公共服务职能
        6.2.1 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
        6.2.2 健全景区景点基础设施
        6.2.3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6.3 发挥好推广营销职能
        6.3.1 建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6.3.2 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6.3.3 打好“四张”旅游牌
        6.3.4 做好旅游宣传营销
    6.4 发挥好监督管理职能
        6.4.1 提高政府运行效率
        6.4.2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6.4.3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及期刊
致谢

(10)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1.2 乡村旅游的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及特点
    3.1 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3.1.1 起步阶段
        3.1.2 缓慢发展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3 威海市乡村旅游的特点
        3.3.1 依靠特色海洋自然资源
        3.3.2 区域间关联度高
        3.3.3 集休闲观光、爱国主义教育、健康养生于一体
第四章 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4.1 内部优势分析
        4.1.1 自然条件优越
        4.1.2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4.1.3 交通便利
        4.1.4 红色乡村文化深厚
    4.2 内部劣势分析
        4.2.1 缺少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4.2.2 相关配套设施落后
        4.2.3 发展资金筹集难
        4.2.4 营销及宣传策略缺乏创新
    4.3 外部机会分析
        4.3.1 旅游城市带动
        4.3.2 消费需求提升
        4.3.3 市场潜力巨大
        4.3.4 各方关注程度提高
    4.4 外部威胁分析
        4.4.1 周边市场竞争的加剧
        4.4.2 游客对乡村旅游品质要求不断提高
        4.4.3 法律法规的缺失
        4.4.4 生态环境的恶化
    4.5 分析结果
第五章 相似地区乡村旅游经验借鉴
    5.1 青岛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5.1.1 案例做法
        5.1.2 经验借鉴
    5.2 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5.2.1 案例做法
        5.2.2 经验借鉴
    5.3 对于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5.3.1 加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
        5.3.2 重视产品开发及营销宣传
        5.3.3 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第六章 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6.1 健全乡村旅游培训体系,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6.2 加强乡村基础建设,改善乡村公共条件
    6.3 政府加大扶持的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6.4 创新营销宣传策略,注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6.5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推进地方法规的完善
    6.6 重视乡村社区参与,经营方式多元化
    6.7 合理规划开发,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山东省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研究[A]. 梁嘉慧.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21
  • [2]基于供需关系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D]. 武新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乐馨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山东省马拉松赛事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D]. 刘文霞.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晓. 青岛大学, 2020(02)
  • [6]中国城市旅游化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研究[D]. 岳燕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7]青岛市即墨区在乡村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梦艳. 青岛大学, 2020(02)
  • [8]山东省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耦合关系研究[D]. 王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临洮县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任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威海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张丽元.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青岛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