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近海海洋科学进展

全球变化与近海海洋科学进展

一、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祥,李志忠[1](2022)在《近40年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回顾》文中指出基于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发展,总结了包括海岸风沙地貌类型、发育模式、风沙运动、沉积特征、发育演变及海岸风沙防治等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进展,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问题提出了包括海岸风蚀地貌调查、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机制、波浪-海滩-沙丘相互作用、风沙地貌发育演化与全球变化以及海岸风沙资源利用与防治等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张振克,毕墨,吴皓天[2](2021)在《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文中认为基于旅游目的地管理的视角,扼要综述海岸与海洋旅游在全球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也面临众多挑战,但未来发展方兴未艾;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关注面向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海岸与海洋旅游中的生态保护优先策略,用跨学科的视野开展海岸与海洋旅游研究,重视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海岸与海洋旅游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品质和人文环境,助力中国蓝色经济发展。

樊丛维[3](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张玉新[4](2021)在《海上丝绸之路海岛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的重要地理要素,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它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前沿阵地。海岸线的地理和形态特征以及演变规律独特,其长度、位置、形态及动态变化是宏观尺度气候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区域尺度河口与海岸带环境过程以及多尺度人类活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体现海岸带的环境特征与演变态势,也反映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变化与政策导向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和动态博弈关系。因此,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化监测研究构成海岸带区域环境监测、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系统保护等工作的基础,加强海岸线动态监测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海岸带环境与生态过程特征和规律的科学认知,而且能够支持科学合理的陆海统筹决策,促进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开发和保护以及海洋强国建设的步伐。海岛越来越成为政府、学者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变暖,海平面加速上升,以及人类大力开发岛屿的背景下,关于海岛岸线形态与位置长期态势的说法越来越多。然而,大时空尺度岛屿岸线演变特征与规律研究较少,故,对岛屿岸线变化特征认识不全面以及高质量数据空缺,是当前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另一方面,2013年我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沿线海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认识海岛及岸线的演变历程,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发展、沿线岛屿及地区的可持续开发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建立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岛屿及岸线分类体系;(2)构建岸线提取数据源库,主要包括Landsat TM/ETM+/OLI影像、Google Earth影像、世界地图集等;(3)确立详细的岸线解译标准规范和技术流程;(4)岛屿岸线矢量化,构建岛屿岸线数据集,记录岛屿及岸线基本信息;(5)基于数理统计、地理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多尺度、定量化研究分析岛屿及岸线时空动态变化特征;(6)基于多源数据,结合热点区域,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大角度,对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在热点区域阐述具体的岸线变化驱动要素。通过上述工作,本研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海岛岸线研究体系,共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共提取1990、2000及2015年海岛分别为12737、13542和13633个,岛屿面积以小岛(<10 km2)为主,基岩岛和珊瑚岛分布广泛;岛屿岸线长度分别为19.66万km、19.89万km和19.99万km,整体为增长趋势,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长度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岸线人工化率和开发利用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2)过去25年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岛屿岸线以稳定状态为主,未发生变化的岸线占比高达88%,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岸线长度约2.42万km,占比12.31%,其中7.61%属于向陆后退状态,因岸线后退造成的侵蚀面积约2488 km2,4.70%属于向海推进状态,因岸线扩张而引起的新增面积约2023 km2。(3)岛屿形态及岸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且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均有体现,如,宏观尺度上,东南亚群岛的岸线变化明显要强于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区域;区域尺度上,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岸线变化则要强于菲律宾群岛;岛屿尺度上,爪哇岛、新加坡、巴淡岛、苏门答腊岛等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高,以及地势低平的区域,其岸线变化相对更为活跃;局部尺度上,河口三角洲、海湾及海峡地区的岸线变化表现更为活跃;时间序列上,整体而言,2000-2015年间的岸线变化要比1990-2000年间范围更广,强度更大。(4)岸线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即,在自然状态下,岸线侵蚀与扩张往往是相伴存在的,且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尺度内属于动态平衡状态,这与自然状态下的沉积物运移模式、滨海生态系统自我反馈及调节机制有关。(5)影响岛屿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为要素和自然因素,前者如:人口增长,城镇化,水产养殖,港口建设,大坝建设,机场、军事基地建设,森林砍伐,商业采沙等;后者如:海岸带物质组成及地形地貌,海岸带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的自我调节,海平面上升,风暴潮、海啸、地震等。(6)影响岸线变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改变岸线的空间位置及利用类型,如围填海、海水入侵等,二是通过影响沉积物的供应及运输模式,进而对岸线造成影响。自然环境要素仍是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剧烈但空间相对有限。此外,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并没有在研究区范围内造成岛屿岸线的广泛侵蚀,目前仍然仅是加剧岸线侵蚀的要素之一,而绝非主导因素。

宋百媛[5](2021)在《基于SD-FLUS模型的中国海岸带LUCC多情景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模拟未来土地数量和空间格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LUCC情景模拟研究主要以中小区域短期模拟为主,难以反映较大空间尺度的长期趋势性的变化特征。中国海岸带是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过渡地带,空间范围大而且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高强度的人类活动致使海岸带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由此加大了应对全球变化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鉴于此,为了确保中国海岸带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需开展中国海岸带LUCC长时间序列多情景模拟研究。中国海岸带包括大陆部分、近岸岛屿以及浅海/近海水域,在本研究中,陆域依据东部沿海地级市行政区划确定边界,海域为距离行政区陆海分界线10 km与10 m等深线的并集范围区域。针对该区域,在把握2000~2015年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SDFLUS模型,基于SSP1-RCP2.6(A)、SSP2-RCP4.5(B)、SSP3-RCP4.5(C)情景,自上而下的宏观面积需求预测与自下而上的微观空间模拟相结合,得到至2100年多情景土地需求时间序列模拟结果,以及2020、2025、2030、2035、2040、2050、2060、2070、2080、2090和210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中国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丰富,主要类型是耕地、林地、浅海水域和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由海向陆总体呈现出由“浅海水域→滨海湿地→人工湿地→以北耕南林为主的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过渡的宏观格局特征;综合各地类近15年的变化幅度,整体的变化幅度和速率逐渐减缓;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较为显着的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与程度不断提高。(2)气候分异、海陆梯度和高程分异等自然因素对海岸带LUCC产生显着影响。人文因素主要有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政策导向。此外,以距离为表象的区位因素会显着影响土地利用分布与变化。未来时期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到2050年后开始趋于稳定。(3)构建的SD模型对未来时期多情景土地数量需求的模拟效果较好,在各海岸带分区内具有普适性。构建以人口、经济为主导因素的SD模型模拟未来时期海岸带土地需求量,是一种较好深入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动力机制的方法。SD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情景A,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小,对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有助于各种生态型地类的保护与恢复;情景B,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3种情景中处于中间位置;情景C,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活、生产用地的需求显着,建设用地扩张,耕地萎缩显着,自然生态型地类面积相对较小。(4)FLUS模型有效地模拟了未来时期多情景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模拟结果表明:虽然多情景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整体来看,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向海拓展趋势仍较为显着。情景A,地类趋向集中分布和格局优化的态势显着;情景B,建设用地及人工湿扩展、海岸带林草地萎缩的趋势比较明显;情景C,建设用地、人工湿地与耕地向海扩张的趋势均较为显着,耕地减少、内陆水体萎缩严重,海岸线人工化,人地冲突加剧。基于中国海岸带多情景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空间开发利用与管制的相关建议。中国海岸带LUCC情景模拟研究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管制政策,优化国土空间,为海岸带区域中长期的战略决策制定与措施细化提供科学支持,对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冷疏影,许学伟[6](2021)在《优化科学基金资助布局,迎接海洋科学发展新机遇》文中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科学学科组基于学科战略、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学科优化布局,提出由"分支学科""支撑技术"和"发展领域"3大方向15个申请代码组成的新版申请代码体系,将更好地支撑海洋科学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落实.

梁娟[7](2019)在《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作用与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浙江近岸海域是连接浙江沿岸与东海内陆架之间的重要地区,也是陆海相互作用显着,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带,其陆源物质主要为长江等流域携带大量泥沙。在东亚季风、海平面变化及东海海流体系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近岸沉积特征和沉积记录,蕴含了揭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丰富信息。因此,对于该海域的近现代沉积作用和古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研究区616个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粘土矿物、微量元素和27个柱状样、2个钻孔岩芯的实验测试分析结果以及约7000 km浅地层剖面解译资料,对研究区近现代沉积作用及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进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根据粒度分析结果,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粘土质粉砂、砂-粉砂-粘土、粉砂、粉砂质砂和细砂五种类型,其中粘土质粉砂所占比重最大达74%左右,平均粒径较细,主要分布在近岸中心泥质区,呈条带状与海岸线平行展布;粉砂主要分布在靠近海岸区域。从岸向海沉积物依次分布有砂-粉砂-粘土、粉砂质砂和细砂。从近岸向远岸,沉积物整体上呈现出“粗-细-粗”的变化趋势。(2)运用粒径趋势分析,得到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在舟山群岛东北海域以及象山港附近海域,浙闽沿岸流携带来自于长江悬浮泥沙向南输运,与北上台湾暖流和向岸的涨潮流相顶托,形成了沉积物辐聚的趋势。而在三门湾与乐清湾之间,该区域是夏季向北运动的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主要控制区域,沉积物总体上呈现出向北输运的趋势。(3)根据柱状样的210Pb和137Cs测年结果,研究区沉积速率总体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小,最北端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2.363.88 cm/yr,而东南区则小于0.20cm/yr;在北部舟山群岛海域沉积速率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南部近岸海域则随着水深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导致沉积速率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区泥质沉积物主要是由南向的浙闽沿岸流输运而至,在从北向南的沉降过程中出现沉积速率的下降。而在近岸海域的东南部海区则因沉积物源的减少以及外海潮波动力的增强,沉积速率减小至最低,甚至接近于零。(4)在研究区的地球化学环境中,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由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组成,其中,伊利石是表层沉积物的优势矿物,平均含量达到60%,主要分布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碱性介质的海相沉积环境;绿泥石平均含量为20%,分布在近岸外缘靠近外陆架地区;高岭石和蒙皂石的高含量分布则受陆源的影响较大。重金属元素(Cu、Pb、Zn、Cr、Ni和Co)浓度分布表现为近岸高于远岸,最高值出现在近岸中心泥质区,其污染载荷指数(PLI)也相应最高;在研究区东南部海域有一低值区,其含量远低于平均值,沉积物中重金属呈现无污染;其他海域重金属含量中等,PLI值略大于1,表现为轻度污染。重金属含量分布还与沉积速率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性。(5)根据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揭示的地震层序和钻孔岩芯的地层层序,研究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DU1、DU2、DU3和DU4等4个沉积单元。各沉积单元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分别为:DU4形成于MIS 3中晚期MIS 1早期,研究区的东部经历了从河流相演变为河口湾相沉积环境的转变,而近岸区则以河流沉积环境为主;DU3形成于MIS 1早期全新世早期。在MIS 1早期,海侵从远岸开始向近岸方向推进:东部远岸区在1412 cal kyr BP发育河口湾浅水潮下带环境,而近岸区在1110 cal kyr BP发育潮坪受潮汐影响的滨岸环境,这期间发育的沉积单元显示正粒序;DU2形成于全新世早期中期,在远岸区约127 cal kyr BP发育潮流沙脊/沙席,而近岸区在约107 cal kyr BP发育潮流沙脊/沙席,这期间发育的沉积单元显示反粒序。在全新世最大海泛面期间,在研究区沉积了细砂薄层,代表了缩聚层。DU1形成于全新世中期(约7 cal kyr BP)至今,发育了平行于岸线分布的来自于长江物源的楔形泥质沉积体,向远岸方向其厚度变薄。这一水下楔形泥质沉积体被认为是远离长江口的长江水下三角洲。

陈连增,雷波[8](2019)在《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文中提出本文聚焦海洋调查、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技术与装备3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国内外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成果,说明了海洋科技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冷疏影,朱晟君,李薇,吴立新[9](2018)在《从“空间”视角看海洋科学综合发展新趋势》文中提出不仅是海洋科学,空间在地球科学(地学)的研究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其既可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作为分析手段.空间的概念并不起源于地学,哲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均按照自身的学科特点对空间进行了定义,以致其内涵呈现出百家争鸣之态.哲学是空间概念的源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朴素时空观对空间内涵的发展具有开创性

高峰,王辉,王凡,冯志纲,陈春[10](2018)在《国际海洋科学技术未来战略部署》文中提出基于过去十几年相关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发布的研究计划、规划和战略研究报告,对国际上海洋科学技术未来1020年的发展部署进行分析。根据报告发布的国家和机构组织重要性以及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选取10大具有重要影响的海洋科技发展报告进行解读,认为未来海洋科技发展将集中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海洋酸化研究、海洋塑料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北极研究、深海大洋探测、技术装备研发等八大海洋科学领域或者问题。

二、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近40年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岸风沙地貌类型
    1.1 主要类型
    1.2 分类体系
2 海岸风沙地貌发育模式
    2.1 发育模式
    2.2 形成原因
3 海岸风沙过程观测
    3.1 海岸起沙风速与风沙流结构
    3.2 海岸沙丘移动
    3.3 海岸沙丘形态变化
4 海岸风沙沉积特征
    4.1 海岸风沙沉积结构
    4.2 海岸沙丘沙表面结构
    4.3 海岸风沙沉积构造
5 海岸风沙地貌发育演变
    5.1 晚更新世时期
    5.2 全新世以来
6 海岸风沙问题及其防治
    6.1 海岸风沙危害
    6.2 主要防治措施
7 研究展望

(2)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海岸与海洋旅游是全球旅游业重要核心板块
3 中国海岸和海洋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环境灾害突出
    3.2 海岸与海洋环境污染严重
    3.3 海岸与海洋旅游专项投入不足
    3.4 面向旅游的海岸、海岛与海洋管理亟待协调
    3.5 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研究亟待加强
4 国土空间规划与海岸与海洋旅游发展
    4.1 蓝色国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海岸与海洋旅游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需要提升
    4.3 国土空间规划助力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管理
5 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发展战略
    5.1 重视海岸与海洋旅游相关的研究与旅游目的地管理
    5.2 坚持海岸与海洋旅游生态优先战略
    5.3 地方与区域尺度的海岸与海洋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5.4 加大海岸与海洋旅游目的地专项投入
    5.5 提升海岸与海洋旅游的吸引力

(3)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一、海洋安全维度
        二、海洋经济维度
        三、海洋环境维度
        四、海洋科技维度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一、规则引领
        二、理念引领
        三、路径引领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致谢

(4)海上丝绸之路海岛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岛定义与分类
        1.3.2 海岸线定义与分类
        1.3.3 海岸线信息提取数据源
        1.3.4 海岸线提取方法
        1.3.5 海岸线提取不确定性分析
        1.3.6 海岛岸线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菲律宾群岛
        2.1.2 印度尼西亚群岛
        2.1.3 东南亚近岸海域海岛
        2.1.4 南亚-西亚近岸海域海岛
        2.1.5 红海海域海岛
        2.1.6 地中海海域海岛
        2.1.7 非洲东海岸海域海岛
        2.1.8 马尔代夫群岛
    2.2 岸线提取数据源与处理
        2.2.1 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
        2.2.2 影像预处理
    2.3 海岛岸线提取
        2.3.1 海岛及岸线分类
        2.3.2 岸线目视解译方法
    2.4 海岛岸线提取精度分析
    2.5 海岛岸线时空变化分析方法
        2.5.1 岛屿形态变化分析方法
        2.5.2 岸线长度及结构变化
        2.5.3 岸线变化速率分析方法
        2.5.4 岸线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方法
        2.5.5 Getis-Ord G_i~*指数热点分析方法
        2.5.6 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
第3章 海岛岸线长度及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1 岸线长度及结构整体情况
    3.2 菲律宾群岛
        3.2.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2.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3 印度尼西亚群岛
        3.3.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3.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4 东南亚近岸海域海岛
        3.4.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4.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5 南亚-西亚近岸海域海岛
        3.5.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5.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6 红海海域海岛
        3.6.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6.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7 地中海海域海岛
        3.7.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7.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8 非洲东海岸海域海岛
        3.8.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8.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9 马尔代夫群岛
        3.9.1 岛屿岸线长度变化
        3.9.2 岛屿岸线结构及开发利用程度变化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岛分布格局及形态时空变化特征
    4.1 海岛分布格局
    4.2 海岛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4.2.1 菲律宾群岛
        4.2.2 印度尼西亚群岛
        4.2.3 东南亚近岸海域海岛
        4.2.4 南亚-西亚近岸海域海岛
        4.2.5 红海海域海岛
        4.2.6 地中海海域海岛
        4.2.7 非洲东海岸海域海岛
        4.2.8 马尔代夫群岛
    4.3 海岛位置时空变化特征
        4.3.1 菲律宾群岛
        4.3.2 印度尼西亚群岛
        4.3.3 东南亚近岸海域海岛
        4.3.4 南亚-西亚近岸海域海岛
        4.3.5 红海海域海岛
        4.3.6 地中海海域海岛
        4.3.7 非洲东海岸海域海岛
        4.3.8 马尔代夫群岛
    4.4 海岛形状时空变化特征
        4.4.1 海上丝绸之路海岛形状统计
        4.4.2 面积变化岛屿形状指数统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岛陆海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5.1 菲律宾群岛
        5.1.1 陆海格局变化
        5.1.2 标准差椭圆分析
        5.1.3 热点分析
    5.2 印度尼西亚群岛
        5.2.1 陆海格局变化
        5.2.2 标准差椭圆分析
        5.2.3 热点分析
    5.3 东南亚近岸海域海岛
    5.4 南亚-西亚近岸海域海岛
    5.5 红海海域海岛
    5.6 地中海海域海岛
    5.7 非洲东海岸海域海岛
    5.8 马尔代夫群岛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岛屿岸线空间位置时空变化特征
    6.1 吕宋岛
    6.2 苏门答腊岛
    6.3 爪哇岛
    6.4 加里曼丹岛
    6.5 苏拉威西岛
    6.6 新几内亚岛
    6.7 巴淡岛
    6.8 新加坡
    6.9 斯里兰卡
    6.10 马达加斯加
    6.11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岛岸线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7.1 人为要素
        7.1.1 人口与城市化
        7.1.2 经济结构驱动
        7.1.3 其他人为要素
    7.2 自然要素
        7.2.1 海岸带环境
        7.2.2 生态系统
        7.2.3 海洋环境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2.1 岸线变化的空间差异
        8.2.2 河口岸线变化
        8.2.3 海岸线的动态平衡特征
        8.2.4 海岸类型影响岸线变化
        8.2.5 岛屿形态变化与岛屿大小的关系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SD-FLUS模型的中国海岸带LUCC多情景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带LUCC过程研究进展
        1.2.2 LUCC情景模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和范围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方法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
        2.2.3 FLUS模型
        2.2.4 情景分析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土地利用数据
        2.3.2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2.3.3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1.1 土地利用现状格局
        3.1.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2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
        3.2.1 自然影响因素
        3.2.2 人文影响因素
        3.2.3 主要因素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至2100 年土地需求多情景模拟
    4.1 海岸带土地需求SD模型构建
        4.1.1 明确问题与确定系统边界
        4.1.2 构建海岸带土地需求因果关系
        4.1.3 确定变量及参数
        4.1.4 构建方程式
        4.1.5 模型运行及检验
    4.2 海岸带土地需求结构演变多情景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多情景空间分布模拟与分析
    5.1 FLUS模型设置
        5.1.1 适宜性概率图集制作
        5.1.2 模拟参数设置
        5.1.3 模型运行及精度验证
    5.2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空间模拟结果
    5.3 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分析
        5.3.1 情景A:可持续发展路径
        5.3.2 情景B:经济社会适中发展路径
        5.3.3 情景C:逆全球化的区域竞争路径
    5.4 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空间开发利用与管制的政策与措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优化科学基金资助布局,迎接海洋科学发展新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1.1 海洋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知识源泉
    1.2 海洋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1.3 海洋科学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有效保障
2 海洋学科发展态势与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学科发展态势
    2.2 学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3 国际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与特点
4 我国海洋科学基金资助格局演替和新体系的构建
    4.1 原有学科申请代码体系
    4.2 学科布局优化原则与进程
    4.3 新学科申请代码体系的特点
    4.4 代码体系外的重要补充
5 结语

(7)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作用与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东海陆架沉积作用研究进展
        1.2.1 现代沉积作用研究进展
        1.2.2 全新世沉积作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水文气象特征
        2.2.1 东海沿岸流
        2.2.2 黑潮
        2.2.3 台湾暖流
        2.2.4 陆架上升流
        2.2.5 潮汐与波浪
    2.3 现代沉积地貌特征
        2.3.1 沉积物来源
        2.3.2 现代沉积分布特征
        2.3.3 现代沉积地貌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海底表层沉积物采样
        3.1.2 重力柱状样采集
        3.1.3 钻孔资料及处理
        3.1.4 浅地层剖面测量
    3.2 研究方法
        3.2.1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3.2.2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2.3 年代测试分析
        3.2.4 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
        3.2.5 微体古生物鉴定
        3.2.6 浅地层剖面解译
第四章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特征与沉积动力环境
    4.1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1.1 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
        4.1.2 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分布特征
        4.1.3 表层沉积物类型与分布特征
    4.2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输运及其影响因素
        4.2.1 粒径趋势分析法的理论依据
        4.2.2 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趋势
        4.2.3 影响表层沉积物输运的主要因素
    4.3 浙江近岸海域粘土矿物特性与沉积环境
        4.3.1 粘土矿物含量与分布特征
        4.3.2 粘土矿物的物源探讨
        4.3.3 粘土矿物分区与沉积动力环境的关系
    4.4 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分布及地质意义
        4.4.1 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4.2 影响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4.4.3 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4.5 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动力环境变化
        4.5.1 基于粒度组成的沉积动力环境判别
        4.5.2 浙江近岸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分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浙江近岸海域沉积速率与近现代沉积环境
    5.1 ~(210)Pb比活度变化特征
        5.1.1 ~(210)Pb比活度垂向变化
        5.1.2 柱状样210Pb剖面垂向分布变化
    5.2 近现代沉积速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5.2.1 沉积速率的分布变化特征
        5.2.2 沉积动力环境对沉积速率的影响
    5.3 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环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浙江近岸海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6.1 浙江近岸海域地层层序划分
        6.1.1 地震地层学与典型地震相识别
        6.1.2 地层界面单元划分
        6.1.3 地震地层层序划分对比
    6.2 ECS-1302 孔沉积地层序列
        6.2.1 测年结果
        6.2.2 沉积序列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6.2.3 沉积层序与沉积环境演化
    6.3 ECS-1401 孔沉积地层序列
        6.3.1 测年结果
        6.3.2 沉积序列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6.3.3 沉积层序与沉积环境演化
    6.4 全新世不同钻孔沉积单元对比
    6.5 全新世以来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环境演化
        6.5.1 沉积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6.5.2 沉积环境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6.5.3 沉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成果与认识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9)从“空间”视角看海洋科学综合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学各分支学科空间内涵与研究范式
    1.1 海洋科学的空间——社会性日益凸显
    1.2 地学其余学科的空间
        1.2.1 地理学的空间——客观性、社会性与象征性的结合体
        1.2.2 大气科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空间——客观性为主, 社会性为辅
        1.2.3 地学各分支学科空间内涵与研究范式小结
2 推动海洋空间综合认知的初步思考
3 以国家战略引领中国海洋科学发展

(10)国际海洋科学技术未来战略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际组织与欧盟海洋科技部署
    2.1 国际组织
    2.2 欧盟
3 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科技战略部署
    3.1 美国海洋科技战略部署
    3.2 英国海洋科技战略部署
    3.3 日本海洋科技战略部署
    3.4 澳大利亚海洋科技战略部署
4 十大重要研究报告及其涉及的重要科学问题
    4.1 具有重要影响的十大海洋科技报告
    4.2 重要海洋科学问题
        1)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
        2) 全球变化研究
        3) 海洋酸化研究
        4) 海洋污染问题 (塑料污染)
        5) 海洋可再生能源
        6) 北极研究
        7) 深海大洋研究
        8) 技术装备研发
5 我国未来海洋科技发展的方向
    5.1 聚焦近海环境问题, 加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部署
    5.2 围绕全球重大海洋问题, 部署综合性国际研究计划
    5.3 加强北极研究部署, 拓展我国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
    5.4 发展先进海洋技术, 支持深海大洋科学考察和研究

四、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科学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40年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回顾[J]. 董玉祥,李志忠. 中国沙漠, 2022(01)
  • [2]中国海岸与海洋旅游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战略[J]. 张振克,毕墨,吴皓天. 中国生态旅游, 2021(04)
  • [3]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4]海上丝绸之路海岛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张玉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5]基于SD-FLUS模型的中国海岸带LUCC多情景模拟[D]. 宋百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6]优化科学基金资助布局,迎接海洋科学发展新机遇[J]. 冷疏影,许学伟. 科学通报, 2021(02)
  • [7]浙江近岸海域近现代沉积作用与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D]. 梁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70年[J]. 陈连增,雷波. 海洋学报, 2019(10)
  • [9]从“空间”视角看海洋科学综合发展新趋势[J]. 冷疏影,朱晟君,李薇,吴立新. 科学通报, 2018(31)
  • [10]国际海洋科学技术未来战略部署[J]. 高峰,王辉,王凡,冯志纲,陈春.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8(02)

标签:;  ;  ;  ;  ;  

全球变化与近海海洋科学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