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生产日志识别压裂油藏中的流体特性

使用生产日志识别压裂油藏中的流体特性

一、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性储层流体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王双龙,吕坐彬,韩雪芳,程奇,房娜[1](2020)在《气测资料在变质岩潜山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渤海湾盆地锦州南油田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难题,综合运用岩心、气测录井资料、生产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运用气测判别因子R定量评价裂缝储层有效裂缝和识别水淹层(在开发早期用于判别裂缝储层的有效性,在开发中、后期用于判别裂缝储层水淹状况)。结果表明:基于裂缝储层解释结果,在开发早期,当判别因子R≥0. 1时,裂缝储层为有效储层,具有产能,进一步结合裂缝参数将有效储层分为3类,I类储层单位厚度的产能大于5 m3/(d·m),Ⅱ类储层单位厚度的产能为2~5 m3/(d·m),Ⅲ类储层单位厚度的产能小于2 m3/(d·m);在开发中、后期,当判别因子R≥0. 2时,且与井深成离散关系,储层为未水淹层,当判别因子R接近于0. 0时,且储层深度浅于原始油水界面,储层为水淹层。该方法在渤海锦州南油田潜山油藏应用10余口井,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为该类复杂类型潜山油藏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类似潜山油田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方一竹[2](2015)在《川东明月峡碳酸盐岩地层流体性质识别》文中认为明月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中部,目的层石炭系是川东地区的主力产层。由于近10年来勘探投资的转移,石炭系新增储量少,明月峡构造带作为5个低勘探程度的新构造带之一,是目前勘探的重点,对储层“四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地层含流体性质的准确识别与评价成为摆在测井地质工作者面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工区典型井的地质、测井和岩心资料等的分析处理,重点开展了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的测井识别方法研究。地层流体性质解释符合率不高将增加区域钻井风险、影响后期增产对策研究。本文针对储层含流体性质识别,主要开展以下5个方面研究工作:①综合应用CRA法、M-N交会图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地层岩性;②碳酸盐岩储层空隙空间的测井特征研究及储层类型划分;③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④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储层含流体性质识别方法集成研究与气层识别图版的建立;⑤工区典型井测井多参数两向量判别分析法的气层识别。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地层岩性识别是流体性质识别的基础,亦是储层含气性的主控因素之一。通过测井曲线自动取值分层,提取岩性特征参数,总结得到了地层中主要岩性的M、N值等测井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应用基于岩石体积物理模型的CRA法、M-N交会图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工区岩性进行逐点和分层自动识别。研究认为M-N交会图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用于识别工区地层岩性效果较好。(2)复杂的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组合使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复杂多样。基于碳酸盐岩空隙空间的测井特征研究,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将工区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3类: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型,并合理地划分单井剖面上的石炭系储层。(3)在系统认识工区岩性、物性及储层特征的基础上,以岩心分析数据为刻度依据,优选储层参数计算模型;根据工区石炭系孔隙度、渗透率下限和泥质含量上限对储层品质分级与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工区石炭系储层物性较好,孔隙以中小孔为主,三类储层厚度占储层总厚度近一半的比例,对产能有一定的影响。(4)结合储层类型划分结果,充分利用已有试气结论对典型气层、差气层和水层段建立了适合明月峡构造地层流体性质识别图版(RT与RT/RXO、RT与POR、POR与Sw、 POR3与△R),能较明显的识别流体性质。提取高分辨率的特征参数(三孔隙度比值POR3、深浅电阻率差比值△R、岩性系数DTGR和地层水参数SRw),采用两向量判别分析法有效直观地识别地层含流体性质,并经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验证,回判率高。基于上述地层岩性识别、储层划分、储层参数计算和流体性质判别等关键问题研究,形成了工区裸眼井电缆测井(静态)识别碳酸盐岩石炭系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和技术,应用效果良好,为工区后期射孔、试气等作业提供了测井地质依据。

刘爱疆[3](2013)在《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托甫台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属于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沉积,本次研究目的层一间房组地层属于滩间海-生屑、砾屑滩沉积,局部沉积海绵障积礁。奥陶系中上统地层在海西运动早期和晚期经过两次抬升,使地层出露地表,经过严重的风化和剥蚀,因此造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包括溶蚀孔洞、裂缝和洞穴等多种储集空间,储集空间复杂,导致了储层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这使得储层的储集性和渗透性变化异常复杂,增加了测井综合评价和流体识别的难度。本文充分利用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的地质、录井、岩心等资料,依据大量的测井曲线分析,针对奥陶系一间房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方法和储层的岩性、含流体类型的判别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目的层进行测井综合评价,总结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的规律,并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测井综合评价系统,解决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和流体识别的难点,提高利用测井技术预测储层和识别储层内流体性质的符合率,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以岩心薄片分析和录井岩性描述为依据,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2、研究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模型,依据模型准确的计算储层参数。3、采用多种方法挖掘储层岩性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异,根据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性识别的方法。4、对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进行综合评判,建立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标准。5、基于生产资料和测试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判别储层内流体类型,建立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的方法体系。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托甫台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的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含有生屑灰岩和砂屑灰岩,结构有泥晶、微晶、亮晶等多种,由于结构和成份等多种原因,这类灰岩在测井曲线上呈现溶蚀孔洞的特征。但岩心资料上并未见均匀溶蚀的孔洞。说明这类现象是由于含生屑、砂屑灰岩的岩石成份和结构等原因引起的假象,在测井评价中很容易被误认为储层。因此,结合岩心薄片分析资料,运用地质统计学原理,研究各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多种测井信息构建主成分变量,建立自动岩性判别模型,总结储层的岩性响应特征,为储层的识别提供依据。2、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含有溶蚀孔洞、裂缝和洞穴等多种储集空间,一般的常规测井解释模型在该类储层中难以适用。为此,我们在详细研究各种储集空间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计算孔洞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储层参数。3、运用有限元方法正演不同裂缝参数下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裂缝对双侧向测井的影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水槽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并根据高分辨率的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研究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参数与双侧向的关系。研究表明,双侧向测井与裂缝宽度、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水动力宽度相关性较好。深侧向电阻率随着裂缝参数的增加呈指数衰减。4、根据岩性分析、裂缝分析和实际的生产资料,将储层分为Ⅰ、Ⅱ、Ⅲ类,并由此建立储层综合评价的标准模板,并对储层的类型和充填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随着充填程度的增加,自然伽玛和深侧向电阻率均增大。利用自然伽玛和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可以有效的评价储层的充填程度。5、根据生产测试资料,研究储层的流体性质,综合运用常规交会图法、正态概率分布法、岩石物理参数交会法等方法判断储层中流体的性质,研究表明,正态概率分布法对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的流体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洞穴型储层当中使用效果较差。纵横波速度比和声波时差交会模板,对于识别流体性质效果较好。同时运用粒子群优化的BP (PSO-BP)神经网络法综合预测储层的流体性质,PSO-BP算法改进了传统的BP算法速度慢、记忆性差、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是优秀的自动流体识别的方法。通过本次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综合评判标准,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李跃纲[4](2013)在《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中生代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气藏为研究对象,以碎屑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并结合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及实际勘探效果为依据,开展储层地震预测地球物理技术、储层评价地质和测井技术系统分析,建立了川西地区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勘探的配套技术。在构造圈闭评价和储层地震预测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方面,以采集和成像处理为重点,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山地全三维资料处理技术系列。通过对区内不同地区构造解析,形成了配套构造样式与构造建模技术,并在川西构造变形期次分析、解释基础上,形成山地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及复杂构造圈闭识别技术。为开展储层精细预测,采取须二段速度特征分析为基础,对典型井地质、测井响应模式验证,进而建立砂岩储层地球物理模式,通过理论推导和模型正演研究,明确不同类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归一化处理、地震高分辨率处理及层位精细标定,对典型井常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分析,开展波形分类和联合反演方法结合地震属性分析、裂缝检测和流体检测等手段对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气性进行综合预测。川西南部须二段属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河道、河口砂坝相块状砂岩,多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储层基质物性差,普遍具低孔、低渗、高含水、小喉道、非均质性强、储层有效性取决于裂缝发育程度等特点,储层好坏及气井产能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针对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的难点,形成了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评价地质研究和测井解释技术。论文首次系统总结并初步形成了适宜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圈闭描述、储层评价等天然气勘探配套技术,为指导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砂岩油气藏整体勘探奠定了基础。

闫国亮[5](2013)在《基于数字岩心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岩心技术作为新兴的数值模拟方法,已逐渐在岩石物理属性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该数值模拟方法考察微观因素对储层岩石渗流属性的影响,弥补了传统岩石物理实验的不足,提供了研究储层岩石渗透率与其内部结构之间关系的桥梁,适于储层渗透率模型建模研究。本文首先利用X射线CT扫描法和过程模拟法构建了孔隙性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然后基于分形理论,采用随机模拟方法构建了分形离散裂缝网络,并与孔隙性储层数字岩心叠合得到了裂缝性储层的三维裂缝网络数字岩心,为开展储层岩石渗流属性数值模拟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数字岩心的基础上,改进了Dong等开发的最大球方法并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建立了与数字岩心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和几何特征的孔隙网络模型,然后从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验证。静态属性主要考虑了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等表征几何特征和拓扑结构的参数,与数字岩心的计算结果一致。动态属性考虑了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等渗流属性,与实验测量结果和数字岩心的计算结果一致。以孔隙网络模型为平台,采用孔隙级流动模拟理论和方法开展了微观渗流模拟,分别从孔隙结构、岩石骨架性质和裂缝性质三个大的方面考察了各因素对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在孔隙结构方面,分别研究了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孔喉半径、配位数和孔喉形状因子对绝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同时也研究了孔喉半径、孔喉比、配位数和孔喉形状因子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绝对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孔喉半径、配位数和孔喉形状因子,且绝对渗透率与孔喉半径及配位数均满足幂函数关系,与孔喉形状因子满足反比例函数关系;相对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孔喉比、配位数和孔喉形状因子,且油相系数与孔喉比满足指数函数关系,与配位数满足线性函数关系,与形状因子满足二次函数关系;水相系数与孔喉比满足线性关系,与配位数满足二次函数关系,与形状因子分别满足线性关系和二次函数关系。在岩石骨架性质方面,分别研究了颗粒半径、分选系数、压实因子、成岩因子对绝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同时也研究了颗粒半径、分选系数和润湿性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绝对渗透率与颗粒半径满足幂函数关系,与分选系数、压实因子、成岩因子均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润湿性是影响相对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且油相相对渗透率随润湿角的增大而减小,水相相对渗透率随润湿角的增大而增大。在裂缝性质方面,分别研究了裂缝倾角、走向、长度、开度、裂缝中心点分形维和长度分形维对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为裂缝开度、长度、裂缝中心点分形维和长度分形维,且绝对渗透率与裂缝长度满足线性关系,与裂缝开度满足幂函数关系,与裂缝中心点分形维和长度分形维满足指数函数关系;油相系数和水相系数与裂缝长度、开度、中心点分形维、长度分形维均满足线性关系。通过各种因素对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孔隙性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绝对透率模型和相对渗透率模型,并利用新模型对岩心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较好。

马洪敏[6](2012)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较深,储层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加上后期沉积构造的影响,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易被泥质、砂子或灰岩角砾所充填,使得碳酸盐岩充填缝洞储层测井评价变得更加困难。本文旨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充填缝洞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由于泥质颗粒较小、泥质的吸附性能较强,易将储层孔隙充填。且泥质的导电性高于砂岩、灰岩角砾,对测井值的大小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含泥缝洞型储层的测井有效性及流体性质评价方法。对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重点在于能够判断出含泥缝洞段的泥质充填程度。由于含泥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有效性标准不易建立,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含泥溶洞段的有效性,完全充填溶洞为无效储层,部分充填及未充填溶洞为有效储层。本文提出的判断含泥缝洞段有效性的主要思路是,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录井资料、试油资料等,将含泥溶洞段的有效储层段和无效储层段区分开来;采用交会图技术,选用已判别出有效性的含泥溶洞段的测井参数或处理后的参数分别进行交会;选择其中交会效果较好的参数,用相同的含泥溶洞段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对其它未知含泥储层段进行评价,并利用生产测井资料对含泥溶洞段的有效性评价结果进行验证。为建立研究区泥质充填程度关系,采用交会图技术,将受泥质影响的测井参数(主要有自然伽马值、去铀伽马值、深侧向电阻率值、浅侧向电阻率值以及通过多矿物组分分析程序计算的泥质含量)分别与孔隙度参数(主要是密度测井值、声波时差测井值、中子测井值以及由孔隙曲线计算的孔隙度)进行交会。通过交会图,以自然伽马值为横坐标,以深侧向电阻率值与孔隙度之积(即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为纵坐标,我们得到区分含泥缝洞段有效性评价的“线性判别函数”,线性判别函数方法基本能够判断出含泥缝洞段的有效性,仅存在个别异常点,在研究区的应用效果较好。对碳酸盐岩含泥缝洞段流体性质评价方法,关键在于去除泥质附加导电对电阻率测井值的影响。流体性质识别采用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方法,将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重新定义,用新定义研究塔河六区、七区流体性质并建立流体性质评价标准。含泥缝洞段的流体性质评价方法是基于纯灰岩缝洞型储层流体性质评价方法基础上,通过多矿物组分分析程序计算的泥质含量,选用线性导电模型,对泥质的附加导电性加以校正。仍然采用交会图技术,将有试油资料的相应含泥储层段的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均值与方差进行交会,其交会结果基本能将含泥缝洞段的油气层和水层区分开,进而利用流体性质评价标准对无试油资料的井段进行评价,该方法在研究区的应用效果较好。

王珍珍[7](2012)在《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非均质性强,埋藏深度较深,加之油藏在形成过程中因受烃源岩不同阶段成熟-排烃期次影响而经历了多次运移-充注过程,故流体在纵横向上的分布极为复杂,储层的流体性质识别困难,对油水分布规律的认识还远远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在利用测井资料识别碳酸盐岩储层的流体性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识别流体性质的方法或模型比较复杂,如模型中的参数比较难以确定;此外一些新方法对测井资料的要求比较高,如要有成像、核磁共振等测井资料,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这些资料测井的费用较高,测井的井数较少。本文在研究塔里木油田奥陶系储集层的岩性与储集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油、气、水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特征,结合岩心、录井、试油等资料,应用常规资料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和成像资料视地层水电阻率谱识别该地区储层流体性质。将常规资料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和成像资料计算的视地层水电阻率谱参数分别做均值与方差的交会图,分析该方法在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中的应用效果,讨论方法的局限性。根据单井流体性质识别结果,划分研究区单井的油水界面,通过连井对比分析研究区油水界面规律,特别对研究区无水采油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轮古7井区测井资料流体性质识别结果,划分油水界面表明,轮南11井区中轮南X1、轮南X2井油水界面的深度值比较接近,可能属于同一个油水单元,油水界面在5404米左右;轮古7-9井区中各单井的油水界面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仅轮古X1井和轮古X2井油水界面的深度值比较接近,约在5257.5米附近,可能属于同一个油水单元。轮古7-11井区中仅轮南X3井可以见到油水界面,油水界面在5140米。整体上,轮古7井区井的油水界面沿北东方向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轮南54井区试油仅出油气井,在测井资料上看不到油水界面。大部分试油出水的井,在测井资料上可以见到明显的油水界面,但这些井在平面上分布较散,很难进行油水界面对比。即使有些井的距离较近,但油水界面的深度相差较大,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少部分井试油出水,但在测井资料上看不到油水界面。研究塔里木油田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生产数据表明,在不考虑油嘴的大小,储集体的发育程度展布、孔隙度大小及泄油面积的情况下,研究区无水采油期的长短随油水界面距风化壳顶厚度的大小、采油层位距油水界面距离以及油水界面之上有效储层厚度的增大而变长。建议在油水界面距风化壳顶厚度大,油层厚度大的区域打井,且尽量使采油层位高出油水界面足够距离,以增加无水采油期。油水界面距风化壳顶厚度和油层厚度的等值线叠合图,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

郭殿军[8](2010)在《裂缝型新站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裂缝型油藏是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油藏类型之一,我国裂缝型油藏分布非常广泛,已探明的储量及数量占三分之一左右,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其所占的比例将会逐年增大,其产量在我国的油气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裂缝型油藏由于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且裂缝分布复杂,使得该类油藏的开发成为当前世界石油界公认的难题,其开发的关键问题是天然裂缝的研究,对裂缝的几何、地质参数分布及渗流特征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是有效地开发裂缝型油藏的基础。本次研究以大庆的新站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从开发地质、储层地质模型、裂缝的表征与建模、油藏工程、目前井网适应性和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方案设计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裂缝型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搜集整理了新站油田的地质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储层和裂缝研究为主线,开展了精细油藏描述工作,一是根据划分沉积微相的标准,将葡萄花层由原来划分的8个小层细分为12个沉积单元;二是分析了小断层及孤立断点,编绘油层组顶底面精细构造图;三是分析了岩芯天然裂缝分布特点,并结合常规测井、无源微地震等裂缝解释成果及注水开发过程中裂缝动态反映,建立了常规测井曲线判别裂缝模式,搞清了裂缝分布规律。在上述储层和裂缝研究的基础上,以双重介质三维地质模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主线,开展了多学科研究,一是在构造模型、相控模型及相控属性模型的基础上,对裂缝发育带和规模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描述,结果表明,裂缝发育规律与井点距断层距离、古构造挠曲度等因素有关,并建立了12个沉积单元的裂缝模型;二是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并结合动静态劈分单井单层剩余油结果,对剩余油进行综合描述;三是根据剩余油分布结果,为了利用裂缝以及规避风险,在大401区块优选了不规则加密方案,部署加密井70口,转注井23口,预计采收率31.74%,比加密前提高了5.89个百分点。该论文立足于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以解决目前油田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研究目的,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紧紧围绕“认识剩余油,开发剩余油”这个核心问题,综合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采用地质开发一体化研究思路,动静结合,由定性到定量,相互验证,互为推动,形成了一套裂缝型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探索性研究。

闫伟林[9](2009)在《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其在苏德尔特油田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潜山裂缝性油藏岩性复杂、储层类型复杂、有效储集层识别困难和储层参数解释精度低等难题,基于岩石物理、地质和油藏工程等知识,利用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录井、试油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裂缝性储层的岩性识别、裂缝描述、储层参数解释方法以及有效厚度解释标准研究,形成了一套潜山裂缝性储层的测井综合评价技术。该技术在网状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数值模拟、裂缝孔隙度的刻度及双孔隙介质储层参数解释方法上有所创新,并且有效指导了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3000万吨探明储量的提交和开发方案的编制与实施,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岩心岩性分析资料,应用支持向量机技术实现了本地区复杂岩性的识别,对于储集层的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砂岩和非储集层的火山熔岩和凝灰质泥岩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能够满足测井评价的需要。(2)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油田储层岩心的系统描述,确定了布达特群储层储集空间以高角度构造裂缝和溶蚀孔洞为主,并结合试油和试井等技术确定出布达特群储层为双孔介质储层。(3)采用基于电阻网的有限差分法,深入开展了单条缝、多条平行缝和网状缝的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响应机理研究,总结了本区地层条件下裂缝性储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规律。(4)基于裂缝的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响应的机理研究,结合电成像和交叉偶极子声波测井资料反映的裂缝特征,建立了不同裂缝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模式,应用三孔隙度比值法、电阻率侵入差比法、曲线变化率法识别裂缝储层,并形成综合概率法,实现了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裂缝储层的识别。(5)应用孔隙度频谱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等技术,确定了裂缝储层基质和缝洞部分的孔隙度,应用压汞资料和类比法确定裂缝储层饱和度,对双孔介质储层参数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6)采用单井精细处理和多井综合分析技术、结合试油试采、岩心描述和综合录井等资料,建立了布达特群储层的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储层分类标准和有效厚度划分流程,实现了布达特群裂缝储层的测井综合评价。

乔悦东,田洪[10](2008)在《裂缝性地层测井信息采集和油气定量解释评价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国内外在裂缝性储层中利用测井信息进行油气解释评价的局限性,以渤海某地区B井为例,采用常规测井、井壁成像测井(STARⅡ)、交叉偶极阵列声波测井(XMACⅡ)和在裸眼测试时加测生产测井的测井采集组合,利用这些测井信息对花岗岩的储集空间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并依据裸眼试油时加测的生产测井资料,对综合解释划分的储集空间中的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对油气层的分层产量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证实该方法在裂缝性花岗岩地层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二、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性储层流体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性储层流体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2)川东明月峡碳酸盐岩地层流体性质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川东明月峡构造的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主要地层岩性特征
    2.3 生储油层及封盖条件
        2.3.1 烃源条件
        2.3.2 储集层
        2.3.3 盖层
        2.3.4 生储盖层组合分析
第3章 工区地层岩性的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3.1 基于岩石体积物理模型的复杂岩性地层识别
    3.2 测井曲线自动取值分层方法
        3.2.1 方法原理
        3.2.2 分层流程
        3.2.3 自动分层取值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3.3 基于M-N参数交会图识别地层岩性
    3.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地层岩性识别
第4章 碳酸盐岩空隙空间与储层类型
    4.1 空隙空间结构特征
    4.2 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划分与识别
    4.3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4.3.1 孔隙(洞)型储层
        4.3.2 裂缝型储层
        4.3.3 裂缝-孔隙(洞)型储层
        4.3.4 工区石炭系储层类型划分
第5章 工区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5.1 泥质含量计算
    5.2 孔隙度计算
    5.3 渗透率计算
    5.4 饱和度计算
    5.5 工区储层参数计算处理结果
    5.6 储层分类统计
第6章 工区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6.1 地层含流体性质识别方法概述
    6.2 交会图判别法
        6.2.1 深浅电阻率交会法
        6.2.2 深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法
        6.2.3 孔隙度与饱和度交会法
        6.2.4 孔隙度与纵横波速度比交会法
        6.2.5 双侧向差比值与孔隙度比值交会法
    6.3 测井多参数两向量判别分析法
        6.3.1 判别特征参数提取及两向量判别分析的方法原理
        6.3.2 储层含流体性质的判别分析流程
        6.3.3 应用实例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托甫台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技术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技术难点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储层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2.3.1 岩石类型
        2.3.2 基本储集空间类型
    2.4 油气藏流体特征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3.1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及标准化
        3.1.1 测井信息的特点
        3.1.2 测井信号的精度和不确定性
        3.1.3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方法
        3.1.4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测井处理解释模型的选择
        3.2.1 复杂储层双重孔隙结构模型
        3.2.2 双孔介质的电阻率测井解释模型
    3.3 岩石矿物骨架的确定及孔隙度参数的求取
        3.3.1 泥质含量(V_(SH))的确定
        3.3.2 孔隙度的计算
        3.3.3 饱和度计算
    3.4 应用实例
        3.4.1 岩电参数选取
        3.4.2 储层处理解释
    小结
第4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4.1 岩性与物性、含油性的关系
        4.1.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1.2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4.2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2.1 生屑灰岩电性特征
        4.2.2 砂屑灰岩电性特征
        4.2.3 泥晶灰岩、泥微晶灰岩、微晶灰岩电性特征
        4.2.4 含泥质灰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4.3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4.3.1 通过直方图统计法识别储层岩性
        4.3.2 应用交会图分析法识别岩性
        4.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小结
第5章 双侧向测井曲线与裂缝参数的关系
    5.1 水槽模型实验结果
    5.2 裂缝地层的双侧向视电阻率数值模拟
    5.3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与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关系
    小结
第6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方法研究
    6.1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分类
        6.1.1 储层识别
        6.1.2 储层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6.2 评价参数的提取
    6.3 储层分类别评价标准
    6.4 储层有效性评价
        6.4.1 孔、洞、缝有效性定性评价
        6.4.2 各类储层识别及其有效性评价
    6.5 储层分布规律分析
        6.5.1 一间房组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6.5.2 一间房组储层横向分布规律
    小结
第7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技术研究
    7.1 基于交会图分析法的流体识别
        7.1.1 电阻率—孔隙度交会
        7.1.2 自然伽马与深侧向交会
        7.1.3 深侧向电阻率与深浅双侧向电阻率比值交会
    7.2 正态概率分布法
        7.2.1 正态分布函数
        7.2.2 累计正态分布频率函数
        7.2.3 p~(1/2)法识别流体性质的应用
    7.3 纵横波速度比与声波时差交会法
        7.3.1 岩石物理参数对流体的敏感性分析
        7.3.2 纵横波速度比与声波时差交会法识别流体
    7.4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算法测储层流体识别
        7.4.1 BP神经网络
        7.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7.4.3 PSO-BP神经网络算法
        7.4.4 应用实例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1.1 大陆动力学背景
        2.1.2 前陆盆地的构造迁移和分区
    2.2 沉积环境与地层特征
        2.2.1 沉积环境与地层特征
        2.2.2 须家河组砂岩厚度分布特征
        2.2.3 须二段岩石学特征
    2.3 物性特征
        2.3.1 须二段物性特征
        2.3.2 须家河组其它层段物性特征
        2.3.3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
        2.3.4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4 须二段气井产能与储层孔隙结构的关系
        2.4.1 气井产能分类
        2.4.2 储层物性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4.3 裂缝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4.4 储层孔隙结构对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2.5 气井动态特征
第3章 构造建模与圈闭识别技术
    3.1 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3.1.1 野外地震采集难点
        3.1.2 采集方法与施工参数
        3.1.3 原始炮记录分析
        3.1.4 山地地震采集关键技术
    3.2 山地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
        3.2.1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难点
        3.2.2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思路
        3.2.3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技术对策
        3.2.4 复杂构造成像处理关键技术
        3.2.5 全三维地震处理技术
    3.3 断层相关褶皱基本类型与原理分析
        3.3.1 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类型
        3.3.2 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
    3.4 构造样式与构造建模技术
        3.4.1 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南段构造建模及其平衡剖面恢复
        3.4.2 雾中山地区构造分析
        3.4.3 莲花山—张家坪地区构造分析
        3.4.4 平落坝-邛西地区构造分析
        3.4.5 苏码头—盐井沟—观音寺地区构造分析
    3.5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与圈闭识别技术
        3.5.1 川西构造变形期次分析
        3.5.2 山地地震综合解释技术
        3.5.3 复杂构造圈闭识别技术
第4章 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4.1 低孔渗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难点
    4.2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1 须二段测井响应特征
        4.2.2 须二段主产层纵向分布特征
        4.2.3 须二段有效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4.2.4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
        4.2.5 高产能气井测井响应特征
    4.3 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4.3.1 常规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4.3.2 特殊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4.4 测井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微相研究
        4.4.1 川西南部地区须家河组测井层序地层划分模式探讨
        4.4.2 现代测井技术判别川西地区须二段沉积环境
    4.5 测井系列优化
第5章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5.1 储层地球物理模型建立
        5.1.1 须二段速度特征
        5.1.2 典型井测井响应模式验证
        5.1.3 须二段砂岩储层地球物理模式
        5.1.4 须二段地震反射特征
    5.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思路及流程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主要工作思路和内容
        5.2.3 前期基础资料研究
        5.2.4 三维地震波形分类研究
    5.3 地震反演技术研究
        5.3.1 道积分处理
        5.3.2 SEISLOG反演——递推反演
        5.3.3 STRATA反演——模型约束反演
        5.3.4 JASON反演
        5.3.5 储层在速度剖面上响应特征分析
        5.3.6 测井参数反演
        5.3.7 反演技术小结
    5.4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5.4.1 基于体的地震属性处理
        5.4.2 基于层的地震属性分析
        5.4.3 属性分析技术小结
    5.5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
        5.5.1 构造应力分析——曲率法
        5.5.2 叠后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试验
        5.5.3 叠前地震资料裂缝检测方法试验
        5.5.4 裂缝检测方法研究小结
    5.6 流体预测方法探索研究
        5.6.1 流体预测技术研究
        5.6.2 流体检测方法小结
    5.7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邛西地区的推广应用
        5.7.1 储层地球物理特征
        5.7.2 研究思路和应用效果
        5.7.3 地震储层定性预测技术
        5.7.4 地震储层反演定量预测技术
    5.8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方法总结
    5.9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的技术规范
        5.9.1 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
        5.9.2 储层预测技术的保障措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基于数字岩心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岩心技术研究进展
        1.2.2 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目标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字岩心建模方法
    2.1 孔隙性储层数字岩心建模方法
        2.1.1 X 射线 CT 扫描建立数字岩心
        2.1.2 过程模拟法重建数字岩心
    2.2 裂缝性储层数字岩心建模方法
        2.2.1 分形离散裂缝网络模型(FDFN)的生成方法
        2.2.2 FDFN 生成方法的验证
        2.2.3 裂缝网络数字岩心重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字岩心的孔隙网络建模方法
    3.1 储层岩石孔隙模型发展的几个阶段
        3.1.1 毛细管束模型
        3.1.2 毛管网络模型
        3.1.3 孔隙网络模型
        3.1.4 基于数字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
    3.2 最大球方法建立孔隙网络模型
        3.2.1 基本概念
        3.2.2 孔隙空间的最大球集合表示
        3.2.3 孔隙喉道识别
        3.2.4 Dong 的孔隙空间分割方法
        3.2.5 孔隙空间分割方法的改进
        3.2.6 孔隙网络模型参数计算
    3.3 孔隙网络建模方法验证
        3.3.1 数字岩心建模及其孔隙网络模型提取
        3.3.2 孔隙度比较
        3.3.3 有效孔隙度比较
        3.3.4 均质性比较
        3.3.5 孔隙结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岩石绝对渗透率模型研究
    4.1 孔隙级流动模拟理论与方法
        4.1.1 逾渗理论及逾渗模型
        4.1.2 孔隙级流动模拟方法
        4.1.3 孔隙网络模型渗流性质的预测及建模方法验证
    4.2 储层岩石单相渗流性质的影响因素
    4.3 孔隙结构对岩石单相渗流影响规律研究
        4.3.1 孔隙尺寸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3.2 喉道尺寸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3.3 孔喉尺寸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3.4 配位数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3.5 孔喉形状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4 岩石骨架性质对岩石单相渗流影响规律研究
        4.4.1 粒径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4.2 分选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4.3 压实作用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4.4 成岩作用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5 裂缝对岩石单相渗流影响规律研究
        4.5.1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4.5.2 裂缝倾角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5.3 裂缝走向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5.4 裂缝长度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5.5 裂缝开度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5.6 裂缝长度分形维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5.7 裂缝中心点分形维对岩石单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4.6 绝对渗透率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4.6.1 绝对渗透率模型的构建
        4.6.2 绝对渗透率模型的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岩石相对渗透率模型研究
    5.1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5.1.1 储层岩石两相渗流性质的影响因素
        5.1.2 饱和历程的处理方法
        5.1.3 建立相对渗透率模型的依据
    5.2 孔隙结构对岩石两相渗流特征的影响
        5.2.1 孔喉尺寸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2.2 孔喉比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2.3 配位数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2.4 孔喉形状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3 岩石骨架性质对岩石两相渗流特征的影响
        5.3.1 粒径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3.2 分选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3.3 润湿性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4 裂缝对岩石两相渗流特征的影响
        5.4.1 裂缝倾角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4.2 裂缝走向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4.3 裂缝长度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4.4 裂缝开度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4.5 裂缝长度分形维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4.6 裂缝中心点分形维对岩石两相渗流特性的影响
    5.5 相对渗透率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5.5.1 相对渗透率模型的构建
        5.5.2 相对渗透率模型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主要结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层及岩性特征
    2.2 研究区不同储层类型测井响应特征
第3章 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
    3.1 不同充填程度溶洞的一般特征
    3.2 交会图法判断塔河六、七区溶洞有效性
    3.3 充填溶洞有效性线性判别函数在研究区中的应用
    3.4 线性判别函数在含泥裂缝-孔洞型储层中的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流体性质评价
    4.1 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识别流体性质原理及应用
    4.2 含泥缝洞型储层流体性质评价方法
    4.3 校正后的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在研究区中的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取得的认识
第2章 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2.1 区域的地层特征
    2.2 研究区岩性特征
    2.3 不同类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2.4 不同储层类型流体的测井响应特征
第3章 常规测井资料视地层水电阻率流体性质识别
    3.1 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原理
    3.2 轮古地区常规视地层水电阻率流体性质识别标准及单井实例
第4章 成像测井资料视地层水电阻率谱流体性质识别
    4.1 成像视地层水电阻率谱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原理
    4.2 成像测井资料计算视地层水分布的均值与方差
    4.3 轮古地区成像视地层水电阻率谱流体性质识别标准及单井实例
第5章 轮古地区典型井区油水界面划分与无水采油期影响因素分析
    5.1 LG7井区油水界面识别与划分
    5.2 轮古地区无水采油期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裂缝型新站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裂缝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精细油藏描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油藏基本特征
    2.1 区域概况
    2.2 油藏勘探开发简史
    2.3 油藏基本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储层特征
        2.3.3 储层裂缝特征
        2.3.4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
    2.4 目前的开采特征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构造精细描述研究
    3.1 构造解释
        3.1.1 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
        3.1.2 层位解释
        3.1.3 断层解释
        3.1.4 成图方法及精度分析
        3.1.5 构造解释成果
        3.1.6 断裂特征
    3.2 精细构造描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层精细描述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沉积环境
        4.2.1 沉积微相
        4.2.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 储层发育特征
        4.3.1 储层厚度分布特征
        4.3.2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4.4 储层微观特征
        4.4.1 孔隙结构特征
        4.4.2 储层敏感性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裂缝精细描述研究
    5.1 裂缝描述的总体思路
    5.2 大庆西部地区岩石力学参数及地应力特征
        5.2.1 岩石力学参数
        5.2.2 古应力场
        5.2.3 现应力场
    5.3 裂缝分布与构造及岩性的关系
        5.3.1 裂缝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5.3.2 裂缝分布与岩性的关系
    5.4 常规测井裂缝的识别
        5.4.1 原理及技术特点
        5.4.2 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模式建立
    5.5 裂缝分布规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6.1 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和建模方法
        6.1.1 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
        6.1.2 地质模型建模方法
    6.2 储层地质建模的原则及流程
        6.2.1 建模原则
        6.2.2 建模工作流程
    6.3 基质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3.1 构造模型
        6.3.2 岩相模型
        6.3.3 属性模型
    6.4 裂缝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4.1 裂缝发育方向
        6.4.2 裂缝强度模型
        6.4.3 DFN 裂缝模型
    6.5 基质及裂缝模型的粗化
        6.5.1 基质模型粗化
        6.5.2 裂缝模型粗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藏开发特征及剩余油挖潜研究
    7.1 油藏开发特征研究
        7.1.1 开发状况分析
        7.1.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剩余油分布研究
        7.2.1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7.2.2 历史拟合结果
        7.2.3 剩余油分布特征
    7.3 剩余油挖潜研究
        7.3.1 加密及注采系统调整潜力
        7.3.2 措施治理潜力
    7.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9)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其在苏德尔特油田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取得的创新
2 潜山裂缝性储层的地质和油藏特征
    2.1 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油藏地质特征
    2.2 潜山裂缝性储层的油藏特征
3 裂缝性储层复杂岩性特征及识别方法
    3.1 储层复杂岩性特征
    3.2 复杂岩性的识别方法
4 储层裂缝类型及特征
    4.1 裂缝性储层裂缝类型及基本特征
    4.2 布达特群裂缝性储层介质类型
5 储层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5.1 双侧向测井电流场原理及数值模拟方法
    5.2 水平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拟
    5.3 倾斜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拟
    5.4 网状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模拟
6 潜山裂缝性储层识别方法研究
    6.1 特殊测井资料识别方法
    6.2 常规测井资料识别方法
    6.3 裂缝性储层识别效果评价
7 裂缝性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7.1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7.2 有效厚度解释标准研究
8 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在苏德尔特油田上的应用
    8.1 单井数字处理解释应用效果
    8.2 有效储层分布特征
9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裂缝性地层测井信息采集和油气定量解释评价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2 测井信息采集处理
    2.1 井壁成像测井 (STARⅡ) 资料的采集处理
    2.2 交叉偶极阵列声波 (XMACⅡ) 测井资料的采集处理
3 解释与评价
    3.1 储层的划分标准
    3.2 储层综合解释评价
    3.3 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识别流体性质和计算分层产量
    3.4 油气综合评价
4 结语

四、利用生产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性储层流体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测资料在变质岩潜山裂缝有效性评价及水淹层识别中的应用[J]. 王双龙,吕坐彬,韩雪芳,程奇,房娜. 特种油气藏, 2020(02)
  • [2]川东明月峡碳酸盐岩地层流体性质识别[D]. 方一竹.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3]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托甫台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D]. 刘爱疆.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4)
  • [4]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勘探技术研究[D]. 李跃纲.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5]基于数字岩心储层渗透率模型研究[D]. 闫国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6]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含泥缝洞型储层评价方法研究[D]. 马洪敏. 长江大学, 2012(01)
  • [7]轮古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及应用[D]. 王珍珍. 长江大学, 2012(01)
  • [8]裂缝型新站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郭殿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0(03)
  • [9]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其在苏德尔特油田上的应用[D]. 闫伟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5)
  • [10]裂缝性地层测井信息采集和油气定量解释评价技术应用研究[J]. 乔悦东,田洪.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5)

标签:;  ;  ;  ;  ;  

使用生产日志识别压裂油藏中的流体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