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浅谈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一、略论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旭[1](2020)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本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迅速提升与工人阶级备受压迫、极端贫困的社会。他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批判资本逻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必然会限制和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确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需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黄金时代的着作,他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及其本质,进一步夯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促成这一思想的成熟。本文立足于《手稿》,试图以现有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成熟时期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首先,马克思以往哲学家对人的发展问题的探索是其思想得以形成的理论渊源;其次,与资本主义大工业迅猛发展截然不同的,人的片面化发展程度加重和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是其思想得以形成、成熟的现实背景。第二部分,剖析《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马克思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抽象的人”,指明了其理论基点——“现实的人”。基于科学揭示“现实的人”的理论基点,马克思进一步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对人的异化状态的把握、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设想以及对人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揭示。这构成为《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得以成熟的逻辑前提。第三部分,系统阐释《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这一部分基于马克思对逻辑前提的揭示,解读思想内涵;通过揭示人的发展三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下人发展遭遇的现实困境,指明未来社会和人发展的终极目标,深入剖析人类解放运动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借此阐明《手稿》对人实现理想状态路径的探索。第四部分,揭示《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指导下,先后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形成了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指导中国社会实践发展。同时,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人的物化、精神贫困等现象,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行可行性探索,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加强文化建设是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价值的彰显。

秦天真[2](2019)在《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马克思提出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起,过去了一个多世纪,科学研究者们对人的问题更加关注,研究的重心也从近代以前的客观世界转变为人的主体性研究上来,开始关注现实的人。自此,人的现代化问题由于注重研究人的现实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不再拘泥于西方的国家,东方国家也慢慢开始涉及。这样,曾经在西方国家热门的话题开始普及全世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在世界范围掀起一股研究浪潮。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吸收借鉴国外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较为综合、全面的探讨。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更要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并从可执行的角度提出解决途径,推进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面对二十一世纪,所有关于知识、人才、素质之间的竞争将会在世界竞争范围内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将为我国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本文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归纳总结人的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对人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第三章概括了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与内容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们研究中国人的现代化,首先要就需要弄清楚人的现代化是什么,分析现代化的含义及其必然性。第四章结合我国历史演进,梳理出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辛亥革命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启蒙阶段,使国人逐渐形成现代性;五四运动的出发点就是对人的启蒙改造和现代化发展;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了中国人的现代化进入新的探索阶段,人民从此当家作主,人的现代化有了新的发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人的现代化的探索,为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第五章对比分析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和手段,社会现代化促进并制约着人的现代化的发展,二者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存在不平衡性。第六章考察现阶段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已得成就,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的革新、人的生活方式的丰富、人的思维方式的更新、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六个方面;提出了当代中国人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制约、思想观念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约束、传统文化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束缚、生态危机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冲突、制度或缺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影响和人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方面分析影响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原因。第七章根据中国国情,设定中国人的现代化目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中国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了现实目标要求,进而从多角度、多方面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即: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的现代化创造主观条件;优先实施现代教育,实行教育改革。

陈永亮[3](2016)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人的现代观念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引领和带动。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还不长,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人们思想观念的传统性与滞后性还比较强大,与国家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阻碍和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凸显了在城镇化中加强人的观念建设、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系统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人的现代观念对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当前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发展现状、面临的风险与困境,集中探讨了在城镇化中如何有效地加强人的观念建设,充分发挥人的观念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意在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其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着重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第二部分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城镇化是由人来主导和推动的,人的素质是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人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城镇化也有利于人的发展。人建设城市,推动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现代化、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由此可见,人的现代化既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新型城镇化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人的现代化的统帅和灵魂又是人的观念现代化,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人的观念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第三部分阐述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并对新型城镇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论证。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城市以其特有的现代化特质,极大地推动了人的观念进步。新型城镇化为人的观念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也离不开人的观念现代化。人的现代观念是城镇化转型升级、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这样看来,在城镇化中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既有极端重要性,又有现实可能性,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立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探讨了在新型城镇化中,人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从而指明了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城镇化是以市场化为基本动力的,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阔步前行的基本前提。除此以外,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不断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以及和谐、包容、以人为本的社会氛围。而这些都有赖于人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文明与进步。因此,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人的现代观念,必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契合政治文明发展方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体系,从而确立了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第五部分对照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考察审视了当前我国人的思想观念现状。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观念文明程度有了长足进展,但是从目前来看,人们思想观念中的传统性因素还很顽强,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人的意识观念整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给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人的观念现代化依旧任重而道远。第六部分考察了当前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所面临的风险和现实困境。城镇化时期正值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因此,城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也明显呈现出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阶段性特点,即“过渡性”和不完善性。该部分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文化发展、社会形态和制度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以及这些问题给人的观念现代化所带来的现实困境与挑战。由此看来,当前人的观念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这将是我们在新型城镇化中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所长期面临的现实语境。第七部分是对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原则与对策的研究。这是文章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本文的重点。针对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目标要求和现实差距、内在机制与外部环境、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当前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对策,以期能够抓住发展机遇,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困境,以更加文明和现代的思想观念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王学乐[4](2014)在《论人的个性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人学所研究的个性是个体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同于任何动物都有的个体性,而是个体主体性。个性作为个体主体性,是人类独有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的存在方式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关于人的个性发展,国内外学者大多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进行研究。本文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探讨,以期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个性及其发展做出一个宏观的系统的阐述。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人作为特殊的个体,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而个性就是每个单个的人具有的社会在他身上培养出来的特征和品质的总和的体现。个性的“特征和品质”主要表现为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倾向性、独特性、整体性等特质。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个体的内在品质激发出来,使人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人的个性发展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说,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必然;是冲破传统体制和思想束缚的重要条件;是培养现代创造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然而,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旧文化、旧体制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束缚依然存在,应试教育与传统的生活环境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始终挥之不去,人的个性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继续深化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思想和制度保障;必须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人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对不适宜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环境进行彻底改造,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现代化通道,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白立强[5](2009)在《多维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文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始终是个体发展的历史。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个体发展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从客体到主体、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最终确立起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的全面发展史,也就是人的主体性、自觉性与自由性日益彰显的实现史。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全面性,而是现实关系的全面性。为此,人们不是在理想设定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这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只能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关系领域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囿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的发展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寓于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之中。其间,人类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与途径越多,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领域范围越广、层次越深,人的劳动活动能力就越强,生命活动状态就愈发优化,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越自由,从而人的发展也就更加全面。市场经济在这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以对人的独立性的认可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对生命个体的能力独特性的认可激励着人对劳动活动方式的自由性选择,以密切的社会关系环境促成着人的劳动活动的自觉性行为。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借助于社会关系来实现。所以,通过优化社会关系以最强的整体阵容面对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环节。这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基础上,适时地调整、改造与协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改善劳动合作方式、扩大劳动合作规模、增强劳动合作效果的前提下,形成最优的社会合作关系局面,从而在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取得越来越多的主体自由,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乃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就理论而言,只有当人以处理与自身的关系方式体现为处理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的时候,换言之,当人通过处理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而同时意味着处理与自身关系的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再是纯粹的理想。时至今日,社会尚不具备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然而,就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而言,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在当下的现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自觉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建设实践统一起来,从而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经济的选择表明:市场机制是目前较为有效的社会发展动力机制。它通过利益手段实现着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其表现是,市场机制通过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以确立起人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人的劳动活动日趋呈现出自由自觉的特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二重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也必然对人产生着负面效应,以至于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同在、自由性与必然性并存、自觉性与盲目性相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将逐渐实现对一般市场经济对人所造成的负面作用的积极校正与超越,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日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同时,社会主义作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应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方面做出举措,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徐剑斌[6](2007)在《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揭示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各自内涵和价值以及二者在理论、实践上的关联性,通过揭示“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为人们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从而使人们的这种实践沿着正确轨道进行。在研究中,本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或本质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的关联性。此外,由于这种发展观不仅在理论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且其本身又对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它能为人们的实践确立协调性的方法原则,它能为人们的实践确立整体性的价值坐标,它能为人们确立全面性的实践领域,因此,该发展观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因此,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时,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根据上述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质,研究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最后,在研究上述这些问题时,本文通过采取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地、深入地阐释,并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人们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只有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人们才能实践科学发展观。

宋香庆[7](2005)在《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长期的过程。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研究人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对我们社会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进行社会建设,研究人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可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能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要求建设一个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富强民主的社会。没有现代的人,就没有现代的社会。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原则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文中对我国目前已经具备哪些条件,还存在在哪些不足作了分析,并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如何创造有利条件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研究。

曹向阳[8](2004)在《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指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达到的政治进步状态和取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中国当前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培育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放、进取、乐观向上、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现代人。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两者是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此保证人们在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中更好地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同时,政治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将对政治文明建设、进而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把握好两者关系,意义重大。 必须正视的是,在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难点很多,困难也大,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不断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走继承、借鉴、整合、创新之路,以两者的良性互动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邢朝宏[9](2003)在《略论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文中研究指明当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与目的。

二、略论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论文提纲范文)

(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四)理论及现实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二、《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
    (一)对“现实的人”的科学揭示
    (二)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回答
    (三)对“人的异化”状态的阐释
    (四)对“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
    (五)对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把握
三、《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阐释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解读
    (二)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的阐述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困境
    (四)实现发展理想状态的现实路径
四、《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点
2 人的现代化相关理论探索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现代化的理论
    2.2 西方人的现代化的经典理论探索
        2.2.1 对“经济人”的理论探索
        2.2.2 对“新教徒”的理论探索
        2.2.3 对“社会人”的理论探索
        2.2.4 对“内部倾向”的现代人的理论探索
        2.2.5 对“现代人”的理论探索
    2.3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经典理论探索
        2.3.1 新民思想
        2.3.2 “三民主义”
        2.3.3 “新青年”精神
        2.3.4 社会主义新人
        2.3.5 “四有”新人
        2.3.6 时代新人
3 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与内容
    3.1 现代化的含义及必然性
        3.1.1 现代与现代性
        3.1.2 现代化及其内涵
        3.1.3 人的现代化及其内涵
        3.1.4 人的现代化的必然性
    3.2 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3.2.1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3.2.2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3.2.3 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3.2.4 行为方式的现代化
        3.2.5 社会关系的现代化
        3.2.6 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4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4.1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4.1.1 鸦片战争时期
        4.1.2 辛亥革命时期
        4.1.3 五四运动时期
        4.1.4 新中国成立以来
        4.1.5 改革开放以来
    4.2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发展境遇
        4.2.1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基本矛盾
        4.2.2 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5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
    5.1 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5.1.1 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5.1.2 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5.2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和手段
        5.2.1 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5.2.2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手段
    5.3 社会现代化促进和制约人的现代化的发展
        5.3.1 社会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发展
        5.3.2 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制约着人的现代化的发展程度
    5.4 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5.4.1 滞后性
        5.4.2 超前性
6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状况分析
    6.1 中国人的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6.1.1 社会生产方式的革新
        6.1.2 人的生活方式的丰富
        6.1.3 人的思维方式的更新
        6.1.4 人的行为方式的转变
        6.1.5 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6.1.6 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6.2 中国人的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6.2.1 经济发展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制约
        6.2.2 思想观念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约束
        6.2.3 传统文化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束缚
        6.2.4 生态危机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冲突
        6.2.5 制度或缺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6.2.6 人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6.3 影响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6.3.1 经济方面
        6.3.2 政治方面
        6.3.3 文化方面
        6.3.4 教育方面
        6.3.5 生态方面
7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途径
    7.1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目标
        7.1.1 终极目标
        7.1.2 现实目标
    7.2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7.2.1 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7.2.2 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2.3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建构社会主义文化
        7.2.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7.2.5 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的现代化创造主观条件
        7.2.6 优先实施现代教育,实行教育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研究方法
        (三) 文章主要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重在人的现代化
    一、人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 人是城镇化的目的
        (二) 人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三) 人是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 人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根本尺度
    二、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归宿
        (一) 传统城镇化的理念偏差和模式误区
        (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三)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人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使命
        (一) 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二)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三) 人的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任务
        (四) 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
第二章 人的观念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一、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一) 人的现代观念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三) 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影响制约因素
    二、新型城镇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的重大机遇
        (一) 现代化实践与人的观念进步
        (二) 城市现代特质与人的观念现代化
        (三) 我国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推进机制
        (四) 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人的观念现代化中的比较优势
    三、人的观念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思想观念先导
        (三)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 人的观念现代化是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对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诉求
    一、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观念
        (一) 主体意识
        (二) 创新意识
        (三) 诚信意识
        (四) 开放意识
    二、形成契合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现代观念
        (一) 人本意识
        (二) 参与意识
        (三) 法治意识
        (四) 平等意识
    三、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和谐绿色发展的现代观念
        (一) 生态文明意识
        (二) 科学理性的消费观
        (三) 包容意识
第四章 我国当前人的观念现状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历史成就
    二、我国当前人的思想观念的滞后性
        (一) 尚未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 尚未真正契合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三) 尚不能有效地支持社会的和谐与绿色发展
    三、人的观念滞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影响
        (一) 人的观念滞后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 人的观念滞后对于城市和谐稳定的消极影响
        (三) 人的观念滞后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五章 当前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一、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文化困境
        (一) 传统文化的深厚性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艰巨性
        (二) 文化转型与人的思想观念的“过渡性”
        (三)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与农民的价值观困境
        (四)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
        (五) 城镇化中价值共识与文化多元的冲突
    二、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社会困境
        (一) 社会变革与社会流动所导致的观念现代化困境
        (二) 农村“空心化”加大了农民观念现代化的难度
        (三) 阶层分化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复杂性
    三、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制度困境
        (一) 传统城镇化在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误区
        (二) 政府过度干预城镇化发展导致人的观念建设难以同步
        (三) 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排斥阻碍了人的观念现代化
        (四) 市场经济发展中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欠缺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原则和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
        (二) 立足于城镇化的整体发展
        (三)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二、新型城镇化中人的观念现代化路径
        (一)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 营造有利于人的观念现代化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三) 以社会治理创新助推人的观念现代化
        (四)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五) 以制度和法治建设来推动人的观念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论人的个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外学者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理论研究简况
    (二) 马克思主义个性观
    (三) 我国学术界对人的个性问题的研究
二、 人的个性发展的内涵
    (一) 个性及其特征
    (二) 个性发展的含义及与相关概念的厘定
    (三) 澄清对个性及个性发展的误解
三、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必然
    (二)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冲破传统体制和思想束缚的重要条件
    (三)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培养现代创造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四) 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四、 制约我国人的个性发展的因素
    (一) 传统文化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束缚
    (二) 传统体制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
    (三) 应试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阻碍
    (四) 传统生活环境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制约
五、 推进当代中国人的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 不断更新观念,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思想条件
    (二) 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 实行素质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奠定教育基石
    (四) 彻底改造生活环境,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五) 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现代化通道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多维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维度
    (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点
        1. 现实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范畴
        2. 现实状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范畴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 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阐释
        2. 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取向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1. 学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界定的三种视角
        2. 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的方法论
        3.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维度
    (一) 人类社会演进历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性
        1. 人类历史与逻辑视域中的劳动范畴
        2. 人类历史与逻辑视域中的劳动模式
    (二) 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客体视角
        1. 人类历史与逻辑视域中的客体转换
        2. 人类历史与逻辑视域中的主体转换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2. 人与社会的关系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3. 人与自身的关系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4.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蕴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空间维度
    (一)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
        1.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
        2. 实践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
        3. 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
    (二) 一般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1. 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2.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3. 人与自身的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1.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分析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保障
        3. 东方实践模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提升
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 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理论探析与现实演进
        1. 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自觉实现过程
        3. 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历程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
        1. 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注解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1. 通过制度建设,为人的自由劳动活动创造条件
        2. 完善所有制结构,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3. 建设和谐文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发展营造优良环境
        4. 完善教育体系,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6)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范围
    1.2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及目的与意义
    1.3 前人对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存在问题及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已的见解
第2章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概述
    2.1 前言
    2.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特征
    2.3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实质
第3章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3.1 前言
    3.2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
    3.3 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现实价值取向和终极价值目标,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4 科学发展观不仅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且还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3.5 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3.6 科学发展观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4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1 前言
    4.2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人本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4.3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4.4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
    4.5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4.6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长期持久性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沿革
    1.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源
        1.1.1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1.2 古希腊学者有关人的发展的思想
    1.2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3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
    1.4 无产阶级领袖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阐述
第二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实现条件及实现的必然性
    2.1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2.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2.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3.1 基本条件
        2.3.2 物质条件
        2.3.3 精神条件
    2.4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2.5 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的全面发展
    3.1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3.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
        3.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人是主体,人是目的”的发展原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4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4.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
    4.2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内在要求
    4.3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
        1、理论的提出:从“政治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内涵的提升:从“政治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4、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从理论到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出
        2、理想层面与现实层面:“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3、中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4、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状况
        1、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本质上的先进性
        2、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性
    (二) 中国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状况
        1、“人的发展”在中国的不断进步
        2、“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重点与难点
三、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终极目标和最终成果
    (二) 政治文明建设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基础
        1、政治稳定是人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
        2、民主政治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开放、宽容的社会政治意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
        4、广泛的政治参与行为促进人的参与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5、良好的政府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健全的社会机制
        6、个人的政治文明状况是促进个人自身发展的有利资源
    (三) 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影响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
        1、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政治文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2、人的素质制约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
        3、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现代政治人格,推进政治文明发展
四、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正确处理政治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
    (二) 全力推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为政治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 继承、借鉴、整合、创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人的发展之路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略论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论文参考文献)

  • [1]《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D]. 曹晓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 秦天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新型城镇化视域下人的观念现代化研究[D]. 陈永亮.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4]论人的个性发展[D]. 王学乐. 延安大学, 2014(01)
  • [5]多维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D]. 白立强. 天津师范大学, 2009(11)
  • [6]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研究[D]. 徐剑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7]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D]. 宋香庆.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 [8]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D]. 曹向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4)
  • [9]略论当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J]. 邢朝宏. 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浅谈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