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 Framework 中 XML 数据访问的实现

.NET Framework 中 XML 数据访问的实现

一、.NET框架中XML数据访问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龙立[1](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潘雪[2](2020)在《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电网是实现电力能源的承载、传输、供应、分配的重要物理基础。在电网中通常包含了大量的电力设备、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电网运营过程中需要对于上述硬件的运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营,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在电网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电网运营的状态及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提高电网运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供电企业在电网管理业务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支持。本文按照某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营管理业务实施情况,为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和公司内部的其他电网运行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电网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在内部建立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功能模型,实现电网供电能力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效率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电网负荷压力的预测分析等功能。本文在研究工作中主要分析考察了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功能及非功能开发目标、系统的功能方案及逻辑模型设计、后台数据库的结构及功能设计、系统的功能开发工作以及运行效果展示,同时还对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系统的研发成果是否达到预计要求。在技术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基于.NET平台的技术及工具进行了系统功能开发,并选择Web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功能框架的搭建和实现,能够在公司的内部业务通信网络以及电力通信网的环境下实现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效果。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将原来需要人工手动维护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自动化实施,在综合电网运营业务中的相关状态信息和业务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功能框架,提高公司的电网运行稳定性以及科学性,促进公司的整体电力服务质量的提高。

梁静[3](2020)在《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微服务构架的分布式系统,由基于业务逻辑的多个分立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构成,具有低耦合、易开发、易部署、易伸缩等的特点,且在处理高并发的需求下具有天生的优势,是目前解决大业务场景下最主要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框架。鉴于此,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安全跨域访问是目前数据安全传输方面的迫切要求和研究探索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目前流行的两种分布式框架技术、常见的五种跨域技术以及三类数据加密算法进行了较深入研习,并结合实际商业项目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譬如电子人事档案信息等的跨域高安全网式通信的技术方案。本文的分布式微服务系统中进行安全数据传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搭建分布式微服务系统。目前主要有RESTful以及RPC两种风格的框架用于搭建分布式系统,两种风格的框架各具优势。面对需要全新开发的系统或者需要全面升级的系统,在此场景下使用以Spring Cloud为代表的轻量级RESTful风格框架更为合适。另一种情况则是需要兼容各地区原有的系统并实现信息的分布式交互,此时采用可自主协商通信协议以及数据格式的RPC风格框架则更为合适。本文从上述两种场景出发,结合某省流动人员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一实际项目,分别搭建了以Spring Cloud为基础的RESTful风格分布式框架以及以WebSocket、WebService技术为基础的RPC风格分布式框架。其次是分布式系统调用时进行安全认证。分布式系统采用的是微服务思想,各微小系统各司其职组合在一起实现项目需求。不同于单体架构模式的系统,分布式系统中会频繁的进行数据交互,而对消息来源进行认证能有效规避在这过程中发生的数据泄露、被截获篡改等造成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的两种框架,在现有的HTTP协议以及TCP协议基础上分别实现了一种附加的安全握手子协议。最后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与动态解密。现有的加密算法种类繁多,其安全性也经过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项目肯定。然而目前常见的加密算法大多都是商业产品,根据实际项目的系统需求,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在现有加密算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一层安全防护。本文在加盐加密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数据新增一层加密防护。本文提出的分布式安全传输方案已实际应用于某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且安全稳定运行2年。文章最后也提出了该方案的改进方向,相信能为日后分布式系统实现数据安全跨域传输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侯西龙[4](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视频影像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及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非遗视频资源的组织存在着语义化描述程度不高、关联性不强、知识表达不足等问题,非遗视频资源的组织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非遗领域视频资源的爆发性增长,海量、异构多源的非遗视频资源的存储、组织、利用与传播成为研究的焦点;如何将海量的非遗视频资源从孤立的数据到深度的语义聚合,成为非遗数字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引入本体与关联数据的理念与技术,针对非结构化非遗视频资源难以入库与管理的难题,提出对视频资源进行语义组织的思想与方法。将非结构化的非遗视频数据,通过非遗视频知识元提取、视频资源语义标注、关联数据构建与发布等过程,使其成为结构化的非遗视频语义单元。改变了传统的非遗视频资源粗粒度语义描述的方式,深入到知识元层面,将非遗领域知识概念与视频内容的语义进行有机结合。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非遗视频资源组织与领域本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总结了目前非遗本体研究与视频资源组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对知识元理论、本体与关联数据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了阐述,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第三,对非遗视频知识元理论与结构进行分析,利用结合多特征的镜头分割方法对非遗视频进行解构。第四,梳理非遗领域中的各类实体、属性与关联关系,设计并构建了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模型,为视频资源描述与语义标注提供宏观的统一规范与标准的描述模型。第五,在非遗视频知识元语义描述的基础上,开展了非遗视频资源关联数据构建与发布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原型系统。最后,选取民俗类非遗项目“郧西七夕”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其视频资源进行语义组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论文的创新点与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将知识元的概念与理论引入非遗视频组织领域,提出了一种非遗视频知识元提取的方法与思路,实现更细粒度的非遗视频资源的组织。论文分析非遗视频知识元的内涵与结构,定义了其形式化表示方式。通过对非遗视频知识元理论与提取技术的研究,促进了非遗视频资源由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方向的转化,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知识元领域的理论体系。(2)以语义网本体理论为基础,设计并构建了面向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的本体模型。该本体模型是非遗领域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对非遗视频涉及的领域概念及概念间语义关系的明确表达。本体模型的构建旨在为非遗视频的语义描述、多维度关联与语义化揭示提供统一的标准与描述模型。(3)论文提出了以本体为核心思想、以关联数据技术为驱动的新型的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方式。该语义组织方式能够实现非结构化非遗视频数据向结构化数据的转换,解决非遗视频资源语义化程度低、资源孤立存在、关联度不高等问题,提高非遗视频数据的关联性、开放性与易获得性。并通过“郧西七夕”非遗项目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组织本体模型与语义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非遗视频资源的语义组织可以实现对非遗视频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高效利用,加强了非遗视频资源与领域概念之间的语义关联,提高非遗视频资源的可见性、共享性与开放性。为基于非遗视频资源的新型知识服务以及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姜晓斌[5](2017)在《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路灯照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路灯照明管理系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系统采用传统的C/S体系架构实现,导致系统维护成本高,且用户体验差;系统以方法为驱动、面向对象进行实现,导致各模块间耦合度较高,在系统集成、可扩展性、开发成本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为获取实时数据而采用的轮询请求方式,造成服务器过载的情况时有发生;落后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对响应速度和性能也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开关灯、巡测等工作中过多的人工参与,也导致系统管理效率低下,智能化程度不高。因此,设计一套系统架构合理、通信接口和数据库访问技术先进的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实现路灯照明系统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扩展性和智能化,并且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采用B/S架构对系统进行设计,将系统主要划分为应用服务、Web服务、通信服务和数据服务等四个关键子系统,并分别对各子系统的功能构成,关键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设计,以满足用户对系统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的要求。本文通过对WCF技术的通信流程和技术要素的介绍,阐述其在构建面向服务、低耦合、高可扩展性的系统架构接口方面的优势,根据各子系统之间数据交互的不同需求,选择WCF的不同通信模式,对通信接口进行详细设计与实现;为提高客户端界面的响应速度与用户体验,解决Web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实时消息交互问题,分别对各Web消息交互技术的实现方式和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研究了Ajax轮询与SignalR消息推送两种方式下RTU监控流程的实现,详细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ignalR技术的Web服务通信接口;为提高系统的数据访问性能、统一数据访问接口,本文对不同数据库访问技术进行分析之后,采用ADO.NET技术对数据服务子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分别从存储过程的应用、多线程并发操作数据库和XML文件解析等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最终提出数据服务性能优化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本文还对通信服务子系统的总体架构和远程通讯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在RTU的中心控制模块中设置一个定时时钟,由RTU定时发送握手请求,以保证数据交互的稳定与成功率。本文通过对路灯照明管理业务需求的深入分析,将系统划分为系统管理、设备管理、设备监控、时间调度、报警管理和报表管理等六个功能模块,并描述了路灯开关灯的智能控制策略、RTU管理、RTU巡测、全年开关灯计划管理和报警类型管理等关键功能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内容,确定了系统的实现技术路线和实现环境,展示了系统的实现界面,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通过功能测试,验证了本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通过对传统系统和本系统的性能对比测试,验证了本系统的良好性能和可扩展性。本系统已经投放市场,以栖霞市为例,年用电量减少140余万度,年节约电费7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量100余吨,用户新需求的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并且维护费用降低50%,用户反馈系统体验良好。综上所述,本系统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是一个功能完整,性能优良,部署高效、维护成本低的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

王力文[6](2017)在《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军工产品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军工产品中涉及的各色软件随着需求不断变化也变得层出不穷、复杂多样,对软件测试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某军工企业因缺乏相关电子化管理机制而面临进度延误,软件测试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不佳等问题。在软件测试管理系统上线之前,企业内部在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实施、测试结果等过程管理中基本依赖人工,存在以下问题:(1)测试报告低级错误频出,格式不符合规范(2)测试需求人工分解,费时费力(3)测试用例管理混乱,用例无法重用(4)软件缺陷得不到及时解决,难以追溯,且缺陷处理流程根据业务要求多种多样,造成管理混乱,没有秩序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实际项目为背景,研究设计了一款既能满足该企业业务要求的又能推广使用的软件测试管理系统。该系统运用Microsoft.Net平台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测试报告管理、测试需求与用例管理、缺陷跟踪管理三大核心功能模块,并应用.NET MVC(Model-View-Controller)框架实现了表现层与逻辑层分离的软件架构。文章从核心功能模块的需求设计出发,详细阐述了其中运用到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最后介绍了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测试及实际应用。与其他同类系统相比,文中的研究工作涵盖关键技术及特点如下:(1)系统运用C#和Ironpython相互调用函数来实现测试报告模板可灵活配置的方法,使得系统管理员不仅能根据《军用软件开发文档通用要求》中提及的测试报告格式要求进行配置,也能灵活应对上级需求方的变更。(2)研究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文档格式,运用Office Open XML技术自动识别文档中的各级标题,形式树形结构的测试范围,作为测试需求的输入。(3)设计了与测试用例相关的数据结构,建立测试项与测试用例的关联关系,使得设计好的测试用例得以追溯可重用。(4)将缺陷处理流程设计的主动权交由用户,实现客户端可视化配置,使得用户在无需开发人员更改后台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图形化界面对流程进行设计或修改。系统采用JavaScript自带的Raphael图形库让用户在页面上绘制矢量图形,并采集用户定义的流程数据;同时,还运用ADO.NET Entity Framework技术处理工作流定义的数据,从而使程序开发人员可以用面向对象的方式访问数据。

冯杰[7](2016)在《Web Service API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的软件行业,测试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备受重视。而自动化测试作为一种辅助的测试手段则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和接受。由于自动化测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测试工作的人力成本,因此这个技术在很多软件业公司中被广泛运用。接口测试(Interface Testing),作为测试环节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会经常与自动化测试挂钩。特别是针对基于Web Service的接口的自动化测试技术,其应用前景就更为广阔。由于通过Web Service这种技术传输的数据格式都是以契约方式事先约定好的,这样就保证了数据本身结构变动的可能性较小,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维护自动化测试脚本的成本,从而最大限度上提高自动化测试的效率。那么实现一个针对Web Service接口的自动化测试的系统也就显得更加可行和有效。因此本系统就是为了实现针对Web Service接口进行自动化测试的功能而研发的。通过本系统,用户可以自行设计测试数据与订制测试计划。系统将根据测试计划定时或定期地发起自动化测试任务,并根据测试数据来对Web Service接口进行自动化验证。最终,将测试结果及日志展示给用户。为了实现以上的功能,本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由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持续集成平台三大部分组成。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用于设计测试用例与测试套件、发起测试计划及最终展示测试结果。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集成了第三方的Gallio平台,通过Salve-Master的物理架构实现了测试任务的自动运行。另外,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还将负责收集测试数据并组装成可传输的报文与Web Service进行数据交互,并将返回的结果与期望结果进行结果比较,最终得出测试结果,保存到数据库中。最后,本系统还通过接入Jenkins(第三方的持续集成平台),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自动化测试工作。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先后对测试数据驱动的实现、Gallio平台的选用与集成以及持续集成平台的选用与集成,及其相关物理架构的部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确定了以上的实现的方案。相比较于其他同类的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而言,本系统通过接入持续集成平台后,系统可以定期或定时地自动发起针对改动接口的测试计划,从而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回归测试,极大地提高了测试效率,最高程度地保证软件质量。另外,由于本系统是基于Salve-Master的物理架构来进行任务分配及调度的。因此与目前市面上其他同类相比的话,本系统还满足了多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另外,与其他同类系统相比而言,本系统在测试数据驱动上也做了比较大的突破。同类系统只支持单种类型的数据驱动,而本系统则可通过文件、数据库或执行SQL语句等多种数据来源进行测试数据驱动,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可用性。目前本系统已在2015年的10月13日上线使用。借助本自动化测试系统,单个接口在实际项目中的测试的工时已从平均39小时/人,降低到27小时/人,效率增加40%以上。而针对回归测试,若平均每个接口为15个用例,则一个接口将至少减少1小时的人力成本。

毕振波[8](2015)在《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建筑业今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已形成业内共识。然而在建筑业信息化过程中,基于BIM的应用是以本地应用模式为主,该模式不足主要表现为:建筑生命周期中不同地域的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受到了限制,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和信息断层;应用系统升级或更新容易受到既有IT基础设施及成本的限制;系统维护耗费了大量人力及物力。从BIM的内涵看,BIM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表现能力、计算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三方面,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BIM本地应用模式无法充分发挥BIM的价值,会造成上述各种弊端的产生。考虑到云计算技术在这三方面潜在的强大支持作用,还有国家对云计算在建筑领域的战略布局,本文认为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刻不容缓,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其它方式调研,通过系统归纳总结,针对BIM内涵和技术特征,结合当前建筑领域BIM应用现状及不足,首先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针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进行了构建,旨在作为本文上述方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取得了以下一些主要成果:(1)综合BIM技术、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及相关标准、云计算和其它有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面向该架构提出了该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BIM Web服务建模方法等。(2)建筑领域本体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实现的语义基础。以古建筑保护领域为例,探讨了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提出了该领域本体的结构和基于该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构建了基于该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是本体论技术的核心,针对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非形式化构建存在的缺点和难以工程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概念格(Concept Lattice Theory,CLT)和软件工程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保证了领域本体构建的质量;IFDLibrary是在国际标准框架下对建筑工程中术语、属性集的标准化描述,IFC和IFDLibrary是一种引用关系,而后者并不适合中文环境,鉴于建筑领域本体与其具有某种相似性,提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内容的构建方法,为构建中国的IFDLibrary做出了有益尝试。(3)数据组织和管理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实施的数据管理层的核心。通过对BIM应用领域数据特性进行分析,在明确领域内BIM模型数据、非结构数据并存的事实上,综述了当前该领域内这些不同类型数据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领域大数据背景的特征,探讨了与领域数据管理有关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然后针对BIM模型数据,在分析对比各种数据库存储性能的基础上,选择对象-关系型数据库(Object-Relation Database,O-RDB)对IFC数据的存储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云环境下一些IFC数据文件需要转换成数据库存储方式,同时对“文件-数据库”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某种程度上解决了BIM应用中的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库存储问题;与BIM模型数据有关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模式,为使其有效存储并适应其大数据应用,提出了采用四面体数据模型并结合NOSQL数据库技术进行存储组织管理能适应领域BIM应用和其它大数据需求;为确保各类数据的有效统一访问,最后对基于领域本体的中间件模型的数据集成方法进行了探讨,为解决不同类型数据的集成和统一提出了解决思路。(4)BIM Web服务建模是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应用层的开发基础。针对BIM应用未来服务发展方向的趋势,探讨了基于SOA的BIM应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流程为中心构建BIM应用系统的方法,对流程设计、建筑领域集成流程的标准机制和基于IDM/MDV的BIM应用系统构建等进行了研究,这对面向云计算的BIM应用系统的快速而准确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以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管理为例,构建了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在该系统中实现了文档和BIM模型的有效集成管理,该系统是对前面研究成果的应用及验证。

刘华[9](2015)在《基于OSGi.NET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级应用业务复杂、多变的特点为其开发提出挑战,人们普遍采用应用开发平台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面对大型、复杂的企业应用系统,为了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增强软件厂商适应不同业务需求的能力,人们提出了插件化的设计开发思想。在Java平台下,基于OSGi规范来实现插件化的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已有了许多研究,而在.NET中还很少见,为此,本文基于OSGi.NET框架,对.NET下的插件化应用开发平台进行了研究和实现。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企业应用开发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梳理了插件化的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和特性,设计了一个微内核、全插件的多层平台总体架构,并对平台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2)通过在核心框架层集成OSGi.NET及对各种全局性问题的处理,实现了采用不同技术架构的各类插件的集成和运行,实现了插件间统一服务总线和插件间的扩展;(3)通过实现IOC容器服务,解决了在同一站点中多个不同IOC容器并存的问题;基于OSGi.NET服务总线和WCF技术实现了跨站点远程服务调用;基于OSGi扩展机制实现了应用界面框架的动态切换;基于SignalR为应用插件提供Web实时推送支持;(4)基于OSGi扩展机制和XPath,实现了应用程序配置的可视化在线管理;通过集成CCFlow插件,为应用开发提供了工作流引擎和自定义表单引擎;(5)基于VisualStudio模板实现了插件项目自动创建和代码自动生成,提高了插件应用开发效率;设计了应用插件典型架构,约定了应用插件的开发规范,集成了一系列工具,为插件的开发、发布、实施和升级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本文设计和实现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已在某软件企业投入使用,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在应用开发效率、部署效率、运行性能、模块复用及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方面表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牛立栋[10](2015)在《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迅猛,在前期开展了大量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压力均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应用系统整合集成与扩展应用的新形式下,企业信息化研发团队面临着软件重用与应用集成两个重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针对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化建设现状,充分考虑对现有信息化资产继承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应用集成与重用的开发框架的研究和建设,通过技术应用和系统实施,可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交付质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基于构件的软件重用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开展面向重用的软件开发实施方法。通过分析.NET框架的技术架构以及构件模型的特点,对基于.NET平台开展软件构件重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现思路。本文深入分析了SOA体系架构的特点和运行机制,通过一个典型的参考框架,提出了建立企业应用集成平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NET的软件构件重用的需求,参照实现SOA的参考模型SCA,设计出了基于.NET的服务构件模型,可以通过统一视图描述程序集构件组装和基于SOA的组件服务集成关系,作为重要实现依据,可以指导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设计。通过技术研究和模型设计,本文重点对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进行了系统性的设计,并对基于接口的Web服务调用及服务构件模型加载、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出统一基于.NET接口的Web服务和程序集功能调用框架,实现了.NET框架下的软件功能构件和服务组件的一体化组装集成。最后通过项目实验,验证了该框架基于功能接口的构件组装能力,以及基于SOA的服务共享和集成能力。本文提出的面向.NET技术框架的服务构件模型以及统一基于.NET接口的构件功能与组件服务调用机制,是全文中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是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可以成功构建和应用的关键基础。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提供了基于模型的服务构件描述和组装能力,通过统一的框架实现了对本地构件组装和分布式服务集成的灵活支持。通过在系统建设中开展应用,可以系统化的解决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研发过程中的软件重用与应用集成问题,从而提高软件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NET框架中XML数据访问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ET框架中XML数据访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2)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作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概述
    2.1 跨平台数据整合技术
    2.2 .NET Web开发技术
        2.2.1 .NET Framework
        2.2.2 ASP.NET
        2.2.3 C#.NET
        2.2.4 IIS工具
    2.3 ADO.NET组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开发背景
    3.2 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3.3 系统开发目标分析
    3.4 系统功能性开发需求
        3.4.1 供电能力监测需求
        3.4.2 运行效率监测需求
        3.4.3 数据统计分析需求
        3.4.4 模拟预测需求
        3.4.5 数据质量监测需求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1 系统网络架构
        4.2.2 系统逻辑架构
    4.3 跨平台交互详细设计
        4.3.1 交互数据类型分析
        4.3.2 交互网络环境分析
        4.3.3 数据交互过程设计
    4.4 功能模块设计
        4.4.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4.4.2 核心功能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E-R图设计
        4.5.2 数据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架构部署
        5.1.1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部署
        5.1.2 系统Web服务器部署
        5.1.3 实时通信服务器部署
    5.2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5.2.1 Web服务器后台通信功能实现
        5.2.2 实时通信服务器功能实现
    5.3 统计图表功能实现
    5.4 功能模块实现
        5.4.1 供电能力监测功能实现
        5.4.2 运行效率监测功能实现
        5.4.3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5.4.4 模拟预测功能实现
        5.4.5 数据质量监测功能实现
    5.5 系统测试分析
        5.5.1 系统测试环境
        5.5.2 系统测试过程
        5.5.3 系统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国内外现状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意义
    1.4.本文组织结构
2.相关基础概念与技术
    2.1.微服务
    2.2.Spring Cloud基础概念
        2.2.1.Spring Cloud简介
        2.2.2.Spring Cloud版本说明
    2.3.Spring Cloud核心组件技术
        2.3.1.Eureka
        2.3.2.Ribbon& RestTemplate
        2.3.3.Hystrix
        2.3.4.Feign
        2.3.5.网关路由
    2.4.跨域定义及跨域的产生
        2.4.1.分析对比5 种常见跨域访问技术
    2.5.WebSocket技术实现跨域网式访问
        2.5.1.WebSocket跨域网式访问原理
        2.5.2.WebSocket实时信息交互原理
    2.6.WebService技术与实现
        2.6.1.WebService技术优势
        2.6.2.WebService实现方式
3.数据安全加密技术基础
    3.1.数据安全传输及加密的重要性
    3.2. 三类常见数据加密算法
        3.2.1. 信息摘要算法
        3.2.2. 对称加密算法
        3.2.3. 非对称加密算法
4.分布式安全网式跨域访问研究与建模
    4.1. RESTful分布式安全认证框架搭建
        4.1.1. Spring Cloud框架基础搭建及其新特性
        4.1.2. Spring Cloud框架重点搭建及安全性扩展
    4.2. RPC风格分布式安全框架
        4.2.1. Web Socket扩展方案
        4.2.2. Web Service增强方案
    4.3. 框架完善
5.加解密算法扩展
    5.1. 敏感信息安全加密
    5.2. 网式动态解密
6.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研究现状
        1.2.2 非遗领域相关本体模型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框架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知识元理论
        2.1.1 知识元的概念
        2.1.2 知识元分类与知识元结构模型
        2.1.3 知识元相关技术
    2.2 语义网及本体相关理论与技术
        2.2.1 本体的定义与分类
        2.2.2 本体相关技术
        2.2.3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
    2.3 关联数据技术
        2.3.1 关联数据的概念
        2.3.2 资源描述框架
        2.3.3 关联数据构建的技术与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非遗视频知识元的提取
    3.1 非遗视频类型与基本结构
        3.1.1 非遗视频的类型
        3.1.2 非遗视频结构分析
    3.2 非遗视频知识元内涵与结构
        3.2.1 非遗视频知识元的内涵
        3.2.2 非遗视频知识元的结构
    3.3 非遗视频知识元的提取与表示
        3.3.1 结合多特征的视频镜头分割
        3.3.2 镜头关键帧提取
        3.3.3 非遗视频知识元的形式化表示
    3.4 本章小结
4.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模型构建
    4.1 非遗视频的内容及要素分析
        4.1.1 非遗视频的主要内容
        4.1.2 非遗视频内容的要素分析
    4.2 非遗视频资源组织本体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4.2.1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模型
        4.2.2 本体设计原则与构建方法
        4.2.3 复用的相关本体模型
    4.3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模型的构建过程
        4.3.1 定义核心类与层级
        4.3.2 定义属性与关系
        4.3.3 定义规则与推理
        4.3.4 本体实例创建
    4.4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模型的开发与实现
        4.4.1 本体的描述语言
        4.4.2 本体模型的开发
        4.4.3 本体模型的检测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关联数据的非遗视频资源的语义组织
    5.1 关联数据对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的优势
    5.2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的过程与框架
        5.2.1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原则
        5.2.2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过程
        5.2.3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框架
    5.3 非遗视频资源的语义描述
        5.3.1 非遗视频语义描述的层级
        5.3.2 非遗视频语义描述的模式
    5.4 非遗视频资源关联数据的构建与语义组织方式
        5.4.1 非遗视频资源关联数据构建流程与方式
        5.4.2 非遗视频资源的关联数据构建
        5.4.3 非遗视频资源的语义组织方式
    5.5 本章小结
6.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的实证研究—以“郧西七夕”为例
    6.1 “郧西七夕”视频资源获取与数据处理
        6.1.1 “郧西七夕”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1.2 “郧西七夕”视频资源与相关信息的采集
        6.1.3 “郧西七夕”视频知识元的提取
    6.2 “郧西七夕”应用本体模型的构建
        6.2.1“郧西七夕”核心概念对象的分析
        6.2.2 “郧西七夕”应用本体模型的构建
    6.3 “郧西七夕”视频资源的语义描述与关联数据创建
        6.3.1 视频资源语义标注与描述
        6.3.2 视频资源关联数据的创建
    6.4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4.1 原型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6.4.2 原型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6.4.3 “郧西七夕”视频资源的语义组织与可视化表达
        6.4.4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OWL语言描述
    附录B: 非遗视频资源语义组织本体核心类与对象属性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5)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节能光源方案
        1.2.2 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改造升级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综述
    2.1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介绍
    2.2 WCF技术介绍
        2.2.1 WCF技术简介
        2.2.2 WCF通信流程
        2.2.3 WCF技术要素
        2.2.4 基于WCF技术的接口架构优势
    2.3 Web消息交互技术介绍
        2.3.1 Web消息交互技术
        2.3.2 SignalR技术
    2.4 数据库访问技术介绍
        2.4.1 各种数据访问技术
        2.4.2 ADO.NET数据访问技术
    2.5 路灯照明终端硬件介绍
        2.5.1 RTU
        2.5.2 集中控制器
        2.5.3 单灯控制器
    2.6 本章小结
3 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1 系统管理
        3.1.2 设备管理
        3.1.3 设备监控
        3.1.4 时间调度
        3.1.5 报警管理
        3.1.6 报表管理
    3.2 数据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总体技术架构设计
        4.1.2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2 基于WCF的应用服务设计
        4.2.1 应用服务的功能构成
        4.2.2 基于WCF的通信接口设计
    4.3 基于SignalR的 Web服务设计
        4.3.1 监控流程分析
        4.3.2 基于SignalR的通信接口设计
    4.4 基于GPRS的通信服务的设计
        4.4.1 通信服务的总体架构
        4.4.2 远程数据通信
    4.5 基于ADO.NET的数据服务设计
        4.5.1 数据服务的功能设计
        4.5.2 数据服务的性能优化
    4.6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4.6.1 路灯开关灯的智能控制策略
        4.6.2 关键功能模块的设计
    4.7 数据库设计
        4.7.1 数据库概念设计
        4.7.2 数据库的数据表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实现技术路线介绍
    5.2 系统实现环境介绍
    5.3 系统实现编码举例
        5.3.1 关键功能模块的实现
        5.3.2 WCF双工通信接口的实现
        5.3.3 SignalR通信接口的实现
        5.3.4 存储过程的实现
    5.4 系统部分实现界面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应用
    6.1 系统的测试
        6.1.1 测试环境
        6.1.2 功能测试
        6.1.3 性能测试
    6.2 系统的应用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2.1 NET MVC
    2.2 IronPython
    2.3 Jinja2 模板引擎
    2.4 Open XML
    2.5 Entity Framework
    2.6 Json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概述
        3.1.2 核心模块功能性需求
        3.1.3 非功能性需求
    3.2 系统架构设计
        3.2.1 技术架构视图
        3.2.2 逻辑架构视图
        3.2.3 部署架构视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测试报告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1 报告内容模板可配置的设计
        4.1.2 用户接口设计
        4.1.3 报告生成的数据处理模型
    4.2 测试需求与用例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测试需求导入
        4.2.2 测试用例管理
    4.3 缺陷跟踪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缺陷跟踪流程的设计
        4.3.2 跟踪流程数据结构
        4.3.3 可视化流程数据处理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验证
    5.1 系统测试
        5.1.1 功能测试
        5.1.2 性能测试
    5.2 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5.2.1 应用情况简述
        5.2.2 运行实例
        5.2.3 应用效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Web Service API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2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1 XML技术
        2.1.1 XML优势
        2.1.2 XML操作方法
    2.2 数据驱动测试技术
    2.3 SOA体系架构
    2.4 Web Service技术
        2.4.1 Web Service模型
        2.4.2 Web Service三要素
    2.5 ESB架构
    2.6 持续集成
        2.6.1 持续集成工作原理
        2.6.2 持续集成平台
    2.7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服务对象
    3.2 系统总体需求
    3.3 系统功能性需求
        3.3.1 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
        3.3.2 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
        3.3.3 持续集成平台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系统整体架构
        4.1.2 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4.1.3 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架构设计
        4.1.4 持续集成平台的架构设计
    4.2 系统模块设计
        4.2.1 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设计
        4.2.2 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设计
        4.2.3 持续集成平台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实现
        5.2.1 测试数据管理子模块实现
        5.2.2 测试计划管理子模块实现
        5.2.3 测试结果分析子模块实现
    5.3 自动化测试框架组件实现
        5.3.1 获取测试数据子模块实现
        5.3.2 组装测试数据子模块实现
        5.3.3 接口服务访问子模块实现
        5.3.4 测试结果验证子模块实现
        5.3.5 日志及异常信息存储子模块实现
    5.4 持续集成与物理集群架构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测试与评估
    6.1 测试环境搭建
        6.1.1 硬件环境
        6.1.2 软件环境
    6.2 测试内容
        6.2.1 功能测试
        6.2.2 性能测试
    6.3 系统应用效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
        1.3.2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
        1.3.3 BIM应用中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技术
        1.3.4 BIM Web服务建模
        1.3.5 面向互联网的古建筑保护信息系统
        1.3.6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研究
    2.1 当前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中的障碍
    2.2 BIM的内涵分析
        2.2.1 BIM的内涵
        2.2.2 BIM的技术特征
        2.2.3 BIM的技术体系
    2.3 基于云计算的BIM的应用分析
        2.3.1 云计算
        2.3.2 BIM与云计算结合的优势分析
        2.3.3 Cloud&BIM的服务层次
        2.3.4 企业对Cloud&BIM的选择
    2.4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的架构构建
        2.4.1 BIM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的演化
        2.4.2 BIM应用系统架构类型的考量
        2.4.3 基于云计算的BIM应用体系架构
        2.4.4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领域本体论技术研究
    3.1 本体论技术
        3.1.1 本体论概述
        3.1.2 本体的组成及分类
        3.1.3 本体构建的方法
        3.1.4 建筑领域本体
    3.2 本体论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3.2.1 古建筑保护与本体论
        3.2.2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3.2.3 本体论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状况
    3.3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及其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3.3.1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
        3.3.2 古建筑保护本体结构
        3.3.3 基于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知识管理逻辑模型
        3.3.4 古建筑保护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3.4 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研究
        3.4.1 CLT有关定义
        3.4.2 基于软件工程和CLT的古建筑保护领域本体构建模型
        3.4.3 一个传统建筑屋顶本体构建的实例
    3.5 基于领域本体的IFDLibrary的内容构建
        3.5.1 IFDLibrary
        3.5.2 IFDLibrary与IFC和建筑领域本体的关系
        3.5.3 基于建领域本体构建IFDLibrary
    3.6 小结
4 BIM应用中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4.1 BIM应用领域的数据特性分析
    4.2 当前BIM应用中数据的存储方法
        4.2.1 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4.2.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方法
    4.3 领域数据管理中的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
        4.3.1 BIM应用中的大数据内涵
        4.3.2 Cloud&BIM中的大数据技术
        4.3.3 大数据技术在领域的应用
    4.4 云模式下的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4.4.1 数据库存储分析
        4.4.2 BIM模型数据的存储
        4.4.3 IFC文件向数据库存储的转换
    4.5 云模式下的非结构数据的存储
        4.5.1 非结构化数据模型
        4.5.2 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
    4.6 BIM应用中数据集成
        4.6.1 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
        4.6.2 数据集成模型的体系架构
        4.6.3 架构实施的关键技术
    4.7 本章小结
5 BIMWeb服务建模方法研究
    5.1 BIM应用走服务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5.2 基于SOA的BIM应用分析
        5.2.1 SOA架构下BIM应用
        5.2.2 BIM服务类型
        5.2.3 BIMWeb服务体系及其应用集成
        5.2.4 BIMWeb服务的层次
    5.3 面向服务的BIM软件系统构建方法
        5.3.1 BIMWeb服务的设计原则
        5.3.2 BIMWeb服务的粒度设计
        5.3.3 面向服务开发过程
        5.3.4 BIM应用系统构建的关键阶段
    5.4 面向流程的BIM应用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5.4.1 面向BIM应用域的流程
        5.4.2 建筑领域集成流程机制
        5.4.3 基于IDM/MDV的BIM应用构建
    5.5 小结
6 BIM环境下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原型系统的构建
    6.1 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现状分析
    6.2 古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
    6.3 基于BIM的古建筑保护文档管理的需求分析
        6.3.1 古建筑保护中的文档特征
        6.3.2 系统的需求定义
    6.4 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
        6.4.1 系统的功能设计
        6.4.2 Web服务设计
        6.4.3 系统的架构体系
        6.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6.5 系统的实现
        6.5.1 应用系统开发环境
        6.5.2 面向古建筑保护的文档与BIM集成
        6.5.3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归类
        6.5.4 古建筑保护文档的查询
        6.5.5 系统其它功能
    6.6 系统的运行测试应用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OSGi.NET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工具分析
    2.1 OSGi 规范
        2.1.1 OSGi规范简介
        2.1.2 OSGi 体系结构
        2.1.3 OSGi实现框架
    2.2 OSGi.NET 框架
        2.2.1 OSGi.NET 概述
        2.2.2 OSGi.NET 运行机制
        2.2.3 OSGi.NET 的应用
    2.3 IOC框架
        2.3.1 IOC 框架概述
        2.3.2 .NET下IOC 框架
    2.4 WCF 技术
        2.4.1 WCF 概述
        2.4.2 WCF 运行原理
    2.5 相关工具
        2.5.1 CCFlow
        2.5.2 RabbitMQ
        2.5.3 SignalR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应用开发平台的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3.1 企业应用开发平台的需求分析
        3.1.1 企业应用特点及需求
        3.1.2 企业应用开发平台需求
    3.3 企业应用开发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3.3.1 架构设计思路
        3.3.2 平台逻辑架构
        3.3.3 平台开发架构
        3.3.4 平台运行架构
        3.3.5 平台物理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关键部分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核心框架层设计与实现
        4.1.1 OSGi.NET 框架集成
        4.1.2 共享类库多版本支持
        4.1.3 Mvc 多分区支持
        4.1.4 多 IOC 容器支持
    4.2 基础服务层设计与实现
        4.2.1 IOC容器服务
        4.2.2 配置读取服务
        4.2.3 动态界面框架服务
        4.2.4 远程访问服务
        4.2.5 Web 实时推送服务
    4.3 通用服务层设计与实现
        4.3.1 可视化配置功能
        4.3.2 基础信息管理功能
        4.3.3 工作流和表单引擎
    4.4 业务应用层设计与实现
        4.4.1 应用插件典型架构设计
        4.4.2 静态资源路径实现规范
        4.4.3 Mvc 区域注册规范
        4.4.4 配置文件使用规范
        4.4.5 插件间交互实现规范
    4.5 插件开发部署工具设计与实现
        4.5.1 插件代码生成工具实现
        4.5.2 插件生产线管理工具集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应用开发平台的应用实例及分析
    5.1 应用实例简介
    5.2 应用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任务与预期结果
        1.3.1 研究任务
        1.3.2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3.3 预期结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2.1 面向接口编程
        2.1.1 软件接口的本质
        2.1.2 面向接口编程
    2.2 软件构件定义
    2.3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2.4 .NET构件模型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SOA的应用集成
    3.1 SOA体系结构
    3.2 企业应用集成
    3.3 服务构件模型
        3.3.1 服务构件模型分析
        3.3.2 服务构件应用实例
        3.3.3 基于.NET的服务构件模型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设计
    4.1 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架构设计
    4.2 基于接口的程序集功能调用
    4.3 基于接口的Web服务调用
        4.3.1 Web服务创建
        4.3.2 Web服务的动态调用
        4.3.3 基于接口的Web服务调用
    4.4 基于XML的服务构件模型加载与访问
    4.5 性能优化设计
    4.6 运行场景
        4.6.1 构件属性访问
        4.6.2 构件服务请求
        4.6.3 构件服务发布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应用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项目需求
    5.3 实验项目实施
        5.3.1 基于构件的软件设计
        5.3.2 构件重用
        5.3.3 应用集成
    5.4 实验结论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NET框架中XML数据访问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3]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梁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资源语义组织研究[D]. 侯西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智能路灯照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姜晓斌.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6]软件测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力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 [7]Web Service API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冯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基于云计算的BIM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毕振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9]基于OSGi.NET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08)
  • [10]基于.NET的SOA组件集成开发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 牛立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NET Framework 中 XML 数据访问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