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探索计划启动,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双星探索计划启动,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一、双星探测计划启动探测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明,翟峰,付重,张红亮[1](2021)在《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与展望》文中认为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技术的原理性或工程性试验验证。文章总结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如美国、俄罗斯/苏联、中国等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的发展历程,对美国的"新盛世"计划、战术试验卫星系列,俄罗斯的"生物"卫星系列、"光子"系列,中国的实践卫星系列、科学实验卫星系列等有代表性的试验卫星项目的试验目的和试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对试验卫星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规划、未来发展主要特点等。

顾逸东,赵光恒,吴季,孟新,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袁洪,肖国青,袁利,张晓敏,张效信,周徐斌,朱振才[2](2021)在《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志远,祝叶华,徐丽娇,陈广仁[3](2021)在《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文中认为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精准绘制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揭示脑-脾神经环路控制抗体免疫应答新机制;发现H+HD→H2+D反应中直接抽取机制和漫游插入机制的量子干涉;首次合成近质子滴线百纳秒寿命超铀新核素222Np;首次证明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聚集信息素;发现睡眠压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首次实现单个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源的辐射具有丰富偏振特征;在极细多晶体铜中发现新型亚稳结构;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与科学应对。(2)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提出质子辅助方法实现超平整石墨烯的可控生长;自主研发成功商用毫米波相控阵芯片;揭示克制小麦赤霉病的主效基因Fhb7;开发RNA-RNA空间相互作用的原位全景分析技术;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提出基于忆阻器阵列的新型脑机接口;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发现空位诱导的二维材料薄膜超快离子传输;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3)2020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中国天眼"验收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取得新突破;"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最大直径盾构机下线;"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两大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中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开通;"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童庆禧[4](2021)在《与遥感发展同行——纪念《遥感学报》更名25周年》文中研究说明《环境遥感》杂志更名为《遥感学报》已有25个年头,25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遥感科技也经历了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遥感学报》正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同行者。本文首先论述了自《遥感学报》更名后国内外遥感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国际遥感科技发展方向性的重大改变,全球变化已成为遥感的重大研究课题。文中论述了25年中国遥感科技的重大进展:中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气象、海洋、环境减灾、陆地资源等国家级卫星遥感对地观测体系,与此同时,作为国家系统的重要补充,民营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也相继建立并得到长足发展。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它已成为国家重要业务部门不可或缺的技术和信息支撑。中国的遥感在国家土地资源、农业、林草、水文、气象、海洋、城市、测绘、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无论从广度、深度和规模上成果斐然,走在了国际前列。25年,《遥感学报》也一直不断前行,她担负着促进遥感科技交流,弘扬遥感科技进步,传播遥感应用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成为中国遥感科技成就与进步的缩影和结晶,她一直与中国遥感发展同行!

吴伯冰,马宇蒨,张双南,常进[5](2021)在《中国空间天文4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40年中国空间天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内发射了数颗天文卫星,未来几年还将有一些天文卫星计划发射.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空间天文学过去4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包括1970年代第一颗天文卫星计划、气球空间天文探测、基于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天文实验以及天文卫星等.此外,介绍了中国空间天文项目,并对未来10年中国空间天文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顾逸东,吴季,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孟新,肖国青,袁洪,袁利,张晓敏,张效信,赵光恒,周徐斌,朱振才[6](2021)在《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文中指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若干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李超,钟秀萍,庞红勋[7](2020)在《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是中国首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也是首个以中国为主开展的深度国际合作的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欧成功合作的典范。基于双星计划研制任务管理,透视了双星计划的国际合作情况,总结了双星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双星计划建立了严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工程月调度例会、专题协调会和大总体会,以及管理/技术协调会机制和联络机制,推动任务实施;通过科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工作队,以及科学工作联席会机制,促进成果产出最大化。其中,首席科学家机制、数据共享机制、文档编写规范、疫情应对举措等管理经验,为未来空间科学国际合作任务提供了重要借鉴。

任家栋[8](2020)在《地球静止轨道目标跟踪与悬停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卫星具有对地覆盖区域广、星下点轨迹固定等特殊性质,在通信、导航、气象、对地观测、军事预警等民用和军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失效卫星、火箭上面级、空间碎片等不受控目标占据了大量GEO轨道资源,对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为保证空间资产的安全,空间编目、燃料加注、轨道清理等在轨服务类项目得到了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由于GEO目标卫星具有机动性强、非合作、平台多样、迹向分布密集等特点,对空间目标的高精度跟踪与悬停控制成为了在轨服务类空间任务工程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国家预研项目的支持下,围绕空间目标的高精度跟踪与悬停控制问题,重点研究中远距离交会过程中的高精度相对导航、测量欠维下的全维状态估计、机动目标的快速高精度跟踪、混合推进的低燃耗悬停控制等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针对高精度相对导航面临的性能评估与滤波参数整定问题,建立间接测量的相对导航方程,推导了CW方程存在常值误差下的期望偏差传递模型和真实方差传递模型,将设计余量(状态量估计方差和真实方差的比值)与估计精度作为相对导航的优化指标,提出了一种卡尔曼滤波器过程噪声阵和衰减记忆因子的整定方法,对固定距离伴飞和1km-100km区间伴飞均给出了量化分析,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由于雷达测量最小分辨率产生的相对导航低频波动问题,推导了测量模型存在低频/常值误差下的期望偏差传递模型和真实方差传递模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变步长的卡尔曼滤波算法,相比于工程上常用的低带宽滤波器,所提方法具有更小的噪声放大系数,滤波精度提高约一个量级。然后研究了低成本简配卫星所面临的欠测量信息下的全维状态估计问题。欠测距相对导航需要卫星进行轨道机动以提高系统的可观性,针对该方法中的轨道机动方向寻优和快速收敛问题,在证明欠测距相对导航的估计运动轨迹与真实轨迹间存在比例特性的基础上,将其比值作为状态量(比例因子)推导了系统的可观度评估模型及误差传递模型,基于可观度最优给出了绕飞和伴飞两种典型构型下最优机动方向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因子递推修正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针对欠偏航姿态测量的相对导航问题,联立姿态动力学与CW方程作为状态方程,联立地平仪和星间测量作为观测方程,提出了一种姿轨联合的EKF滤波方法,将归一化Gram矩阵作为可观性分析模型,分析对比了不同相对运动构型下滤波方法的可观度水平,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可行、有效,姿态确定和相对导航滤波性能可以满足中等精度的卫星编队需求。之后,研究了基于IMM(交互多模型)和TSKF(二阶段卡尔曼滤波)两种方法的空间非合作机动目标的高精度快速跟踪问题。基于增广CW方程的IMM方法稳态精度较低且计算复杂度高,存在工程应用难题,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降维IMM方法,引入加速度估计的似然函数定义自适应修正因子,修正模型预测概率以匹配目标的机动指数,对基于CW方程的滤波模型进行维度变换,与基于增广CW方程的滤波模型组成降维IMM,以降低计算复杂度。针对TSKF方法应用中稳态估计精度与机动跟踪快速性之间存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TSKF方法,采用周期性触发和加速度边界检测函数定义修正因子,自适应修正偏差滤波器的观测阵和过程噪声阵,以改善偏差滤波器观测阵与无偏滤波器残差响应的匹配性。数学仿真表明,目标在最小、平均、最大三种机动指数下,降维IMM和自适应TSKF两种方法均可实现高精度的稳态估计和快速的机动目标跟踪。最后,研究了“水滴”悬停构型的形成机理、设计方法和混合推进下的低燃耗控制问题。采用CW方程描述的“水滴”构型特征参数建模复杂,构型不易设计,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两星轨道要素偏差建立面内相对运动方程,对“水滴”悬停构型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了构型的特征参数(如重访时间、上边界等)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半长轴差和偏心率差的构型设计方法,适用于脉冲轨道控制。为了进一步降低燃耗,可利用电推进的高比冲优势辅助化学推进进行悬停控制,但是电推进的连续作用破坏“水滴”构型的对称性,增加了构型的设计难度。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CW方程和相对轨道要素混合建模方法推导了重访周期和控制量解算方程,提出了一种多模式混合推进体制下的悬停构型设计与控制方法,数学仿真表明该控制方法有效,燃耗接近最优燃耗,最后设计了一套空间运动仿真试验系统,对文中提出的相对导航和悬停控制方法进行了半物理试验验证。

李成智[9](2019)在《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文中提出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技术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概况,包括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科学卫星的研制与运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通信卫星系列化发展、气象卫星系列化发展、遥感与资源卫星的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展、"嫦娥工程"进展,以及载人航天工程进展。简要总结了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

丁兆君,董荣[10](2019)在《从“星簇计划”到“双星计划”——中欧空间科学合作的发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刘振兴主导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这一里程碑式科学事件的梳理与阐述,探讨中欧空间科学技术合作的发端。从星簇科学数据系统的初步携手,到"六点探测"的深度合作,逐步揭示、论述贯穿"双星计划"自曲折立项到工作开展、由空间探测到数据研究整个过程的中欧空间科学合作的开展及其意义与影响。

二、双星探测计划启动探测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星探测计划启动探测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综述
    1.1 美国
        1)“新盛世”计划
        2)战术试验卫星系列
        3)“轨道快车”计划[7]
        4)空军“试验卫星”系列
        5)导弹预警试验卫星计划
        6)空间科学与实验卫星计划
    1.2 俄罗斯/苏联
    1.3 日本
    1.4 欧洲
    1.5 近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外科学卫星任务
    1.6 发展特点和启示
2 中国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
    2.1 实践系列卫星
    2.2 试验系列卫星
    2.3 科学实验卫星
    2.4 企业自主试验卫星
3 发展展望
    1)各国按照各自空间科学计划稳步推进科学试验卫星任务
    2)技术试验卫星规模化、系列化、平台标准化
    3)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模式
    4)试验参与更趋广泛化,入轨机会更趋便捷化

(2)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类空间探测的历史
    1.1 探索与进入空间的历史
    1.2 开展空间探测的动机和目的
2. 空间探测及其内涵
3. 中国空间探测的发展历程
    3.1 早期天文卫星与临近空间飞行器
        3.1.1 探空火箭
        3.1.2 高空气球
        3.1.3 平流层飞艇
    3.2 科学卫星探测
        3.2.1 地球空间双星计划
        3.2.2 先导专项科学卫星
        3.2.3 其他相关卫星探测任务
    3.3 月球及深空探测工程与空间环境探测
    3.4 载人航天空间探测
    3.5 地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测成果
    3.6 空间探测支撑系统建设
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3)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
    1.1精准绘制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1.2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与科学应对
    1.3揭示脑-脾神经环路控制抗体免疫应答新机制
    1.4发现H+HD→H2+D反应中直接抽取机制和漫游插入机制的量子干涉
    1.5首次合成近质子滴线百纳秒寿命超铀新核素222Np
    1.6首次证明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聚集信息素
    1.7发现睡眠压力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
    1.8首次实现单个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1.9首次发现快速射电暴源的辐射具有丰富偏振特征
    1.10在极细多晶体铜中发现新型亚稳结构
2 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2.1提出质子辅助方法实现超平整石墨烯的可控生长
    2.2自主研发成功商用毫米波相控阵芯片
    2.3揭示克制小麦赤霉病的主效基因Fhb7
    2.4开发RNA-RNA空间相互作用的原位全景分析技术
    2.5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
    2.6提出基于忆阻器阵列的新型脑机接口
    2.7成功研制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
    2.8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2.9发现空位诱导的二维材料薄膜超快离子传输
    2.10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
3 2020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
    3.1“中国天眼”验收开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3.2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取得新突破
    3.3“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3.4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3.5中国最大直径盾构机下线
    3.6“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两大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
    3.7中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3.8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开通
    3.9“嫦娥五号”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
    3.10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

(4)与遥感发展同行——纪念《遥感学报》更名25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25年,见证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2 25年,国际遥感科技实现了方向上的转变
3 25年,中国遥感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
    3.1 气象卫星系列
    3.2 海洋卫星系列
    3.3 陆地资源卫星系列
    3.4 中国遥感的商业化进程
        3.4.1“北京一号”、”北京二号”遥感卫星
        3.4.2“吉林一号”卫星
        3.4.3“高景一号”卫星
        3.4.4“欧比特”微小卫星
        3.4.5其他卫星系统
5 结语

(5)中国空间天文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空间天文学发展历程
    1.1 探索试验阶段
    1.2 早期发展阶段
    1.3 全面发展阶段
2 中国空间天文学发展历程
    2.1 早期的天文卫星计划
    2.2 气球空间天文探测
    2.3 基于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天文实验
    2.4 天文卫星
3 中国空间天文实验
    3.1 已结束运行的空间天文项目
        3.1.1 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
        3.1.2 γ射线偏振探测仪
    3.2 正在运行的天文卫星
        3.2.1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3.2.2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
        3.2.3 极光计划——立方星X射线偏振探测器
        3.2.4 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
    3.3 在研空间天文任务
        3.3.1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
        3.3.2 空间暂现源监视器
        3.3.3 爱因斯坦探针
        3.3.4 空间站多功能光学设施
        3.3.5 增强型γ射线暴偏振探测仪(POLAR-2)
4 未来10年中国空间天文展望
    4.1 大型旗舰级空间天文台
        4.1.1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卫星
        4.1.2 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
    4.2 中国空间引力波计划:太极计划与天琴计划
5 结语

(6)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类空间探测的历史
    1.1 探索与进入空间的历史
    1.2 开展空间探测的动机和目的
2 空间探测及其内涵
3 中国空间探测的发展历程
    3.1 早期天文卫星与临近空间飞行器
        3.1.1 探空火箭
        3.1.2 高空气球
        3.1.3 平流层飞艇
    3.2 科学卫星探测
        3.2.1 地球空间双星计划
        3.2.2 先导专项科学卫星
        3.2.3 其他相关卫星探测任务
    3.3 月球及深空探测工程与空间环境探测
    3.4 载人航天空间探测
    3.5 地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测成果
    3.6 空间探测支撑系统建设
4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7)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星计划任务国际合作情况
2 国际合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2.1 中方建立“首席科学家+工程总设计师+工程管理组”的工程组织管理体制
    2.2 欧方成立管理部门——双星计划项目办公室
    2.3 明确联络机制,保证双方信息畅通
3 国际合作的工程任务管理机制
    3.1 工程月调度例会、专题协调会和大总体会推动国内工程任务顺利实施
    3.2 管理/技术协调会机制和联络机制推动国际合作任务实施
4 国际合作的成果产出促进机制
    4.1 科学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工作队负责科学成果产出
    4.2 载荷科学家机制促进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4.3 双方科学研究组协同开展科学研究
    4.4 科学工作联席会机制及时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
5 启示及建议
    5.1 首席科学家机制有利于实现成果产出的最大化
    5.2 明确数据共享政策有利于促进快速产出重大成果
    5.3 文档编写规范准确便于执行和操作
    5.4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集智攻关以减小疫情影响
6 结论

(8)地球静止轨道目标跟踪与悬停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航天任务发展
        1.2.2 空间相对测量技术
        1.2.3 空间相对运动描述方法
        1.2.4 非合作机动目标跟踪方法
        1.2.5 空间新型导航制导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地球静止轨道相对运动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定义
    2.3 高轨环境分析
        2.3.1 地球非球形摄动
        2.3.2 三体引力摄动
        2.3.3 太阳光压摄动
    2.4 相对运动建模
    2.5 相对运动模型误差推导
    2.6 GEO相对运动模型误差特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对导航参数整定方法
    3.1 引言
    3.2 相对导航滤波算法设计
        3.2.1 相对导航的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
        3.2.2 基于间接测量的相对导航算法
    3.3 相对导航滤波误差分析
        3.3.1 相对导航滤波估计方差
        3.3.2 相对导航滤波真实方差
    3.4 相对导航性能评估与参数整定
        3.4.1 滤波参数与导航性能的关系
        3.4.2 仿真分析
    3.5 雷达测量最小分辨率特性下相对导航改进设计
        3.5.1 雷达测量模型建立
        3.5.2 低带宽滤波算法设计与分析
        3.5.3 自适应滤波算法设计与分析
        3.5.4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欠维测量相对导航算法
    4.1 引言
    4.2 仅角度(欠测距)信息相对导航快速收敛策略
        4.2.1 滤波算法可观度模型
        4.2.2 滤波算法可观度分析
        4.2.3 基于比例修正的滤波算法
        4.2.4 仿真分析
    4.3 欠偏航姿态测量下的相对导航算法
        4.3.1 状态方程建立
        4.3.2 观测方程建立
        4.3.3 一体化滤波算法
        4.3.4 可观性分析
        4.3.5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合作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5.1 引言
    5.2 目标机动特性建模
    5.3 交互多模型机动目标跟踪方法
        5.3.1 改进增广CW方程交互多模型方法
        5.3.2 改进降维交互多模型方法
        5.3.3 仿真验证
    5.4 基于自适应TSKF的目标机动跟踪方法
        5.4.1 自适应TSKF算法设计
        5.4.2 仿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推进悬停控制与半物理验证
    6.1 引言
    6.2 混合推进悬停控制
        6.2.1 基于轨道要素差的相对运动建模
        6.2.2 水滴悬停构型特性定义与设计
        6.2.3 混合推进水滴悬停控制
        6.2.4 仿真分析
    6.3 悬停控制半物理试验验证
        6.3.1 空间运动仿真验证系统总体方案
        6.3.2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6.3.3 试验系统工作流程
        6.3.4 悬停控制技术半物理验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载火箭的系列发展
    1.1“长征”系列火箭的奠基
    1.2“长征”系列火箭的成熟
    1.3 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
2 科学和应用卫星研制
    2.1 科学探测卫星
        2.1.1“实践”系列卫星
        2.1.2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2.1.3“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2 返回式卫星
    2.3 通信卫星系列
    2.4 气象卫星系列
    2.5 资源与遥感卫星
        2.5.1“资源”系列卫星
        2.5.2“遥感”系列卫星
        2.5.3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3“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4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5 载人航天工程
6 结语: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

(10)从“星簇计划”到“双星计划”——中欧空间科学合作的发端(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键人物———刘振兴的学术之路
2 合作序幕———中欧在星簇科学数据系统中的合作
3 优势互补———“双星计划”的立项
4 相辅相成———中欧在“双星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合作
5 结语

四、双星探测计划启动探测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展与展望[J]. 赵志明,翟峰,付重,张红亮. 航天器工程, 2021(06)
  • [2]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J]. 顾逸东,赵光恒,吴季,孟新,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袁洪,肖国青,袁利,张晓敏,张效信,周徐斌,朱振才. 卫星与网络, 2021(08)
  • [3]2020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J]. 刘志远,祝叶华,徐丽娇,陈广仁. 科技导报, 2021(03)
  • [4]与遥感发展同行——纪念《遥感学报》更名25周年[J]. 童庆禧. 遥感学报, 2021(01)
  • [5]中国空间天文40周年[J]. 吴伯冰,马宇蒨,张双南,常进. 空间科学学报, 2021(01)
  • [6]中国空间探测领域40年发展[J]. 顾逸东,吴季,陈虎,范斌,焦维新,刘建波,孟新,肖国青,袁洪,袁利,张晓敏,张效信,赵光恒,周徐斌,朱振才. 空间科学学报, 2021(01)
  • [7]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国际合作管理实践及启示[J]. 李超,钟秀萍,庞红勋. 科技导报, 2020(22)
  • [8]地球静止轨道目标跟踪与悬停控制研究[D]. 任家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J]. 李成智.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09)
  • [10]从“星簇计划”到“双星计划”——中欧空间科学合作的发端[J]. 丁兆君,董荣.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9(02)

标签:;  ;  ;  ;  ;  

双星探索计划启动,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