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年轮宽度、密度和收缩的径向变化的试点研究

检查年轮宽度、密度和收缩的径向变化的试点研究

一、Pilot Study to Examine Radial Variation in Annual Ring Width, Density and Shrinkage(论文文献综述)

虞玥洋[1](2021)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历史木材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柳明[2](2020)在《木材断裂模拟可视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断裂模拟是自然景观模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木材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加之不同树种其木材构造和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多样性、树枝内部构造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很难用传统的方法来模拟木材和树枝的断裂。由3D建模师对其人工建模耗时长且不易于生成断裂动画;使用3D扫描仪器采集的折断树枝模型由于木材断裂处木刺参差不齐、纵横交错,生成的模型易出现许多空洞;直接使用随机噪声生成木材的断裂面则由于过多地简化木材特性导致其模拟效果缺乏真实感;目前有许多动画和电影的打斗场景中常常需要树枝或树干断裂的动画及特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木材学和木材内部结构重建的木材断裂模拟的可视化算法,通过研究树枝断裂面特征、基于树枝外部轮廓重建木材内部构造、分析不同树种的树枝断裂效果的差异等,将多种影响树枝折断效果的关键因素融入对木材断裂面的程序化建模中。其主要内容如下:(1)树枝断裂面的参数式建模:提出了一种使用计算机图形技术交互式地实时生成逼真的木材断裂面的算法。算法提供了多个参数,用户可根据需求通过设定相关参数对折断效果进行丰富的细化。用户通过设定断面上某一扇面所占的角度、扇面的朝向、高度等参数,获得断面分层明显的效果。在断面上顶点的轴向高度叠加多个经过参数调控的柏林噪声和白噪声得到细节更加丰富和具有更强不规则性的树枝断裂面效果。本文还通过分析所采集的真实树枝样本,探究了不同树种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与其断裂效果差异之间的关系。(2)基于外部轮廓的树枝断裂面建模:提出了一种重建树枝3D模型内部的木材年轮和木纤维束的算法,生成了合理的树枝内部结构:由多个类似圆环的年轮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年轮再划分为一串相连的扇环。基于这个重建结果,提出了将参数式建模生成的木材断裂面映射到形状不规则的3D树枝模型的算法,生成了符合木材结构的、具有真实感的、与3D模型相契合的树枝断裂面。(3)树枝干裂效果模拟:提出了一种模拟木材上沿木射线开裂而产生的径向裂纹的算法,以及模拟沿早材与另一年轮上的晚材相交边缘开裂而产生的切向裂纹的算法。本文所提出的算法捕捉了木材断裂效果的基本特征,生成的具有真实感的折断树枝模型可用于动画电影特效、实时游戏、实景仿真、木材知识辅助教育等。

章国强[3](2020)在《人工林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热迁移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热蒸汽干燥可用于木材领域易干材的全程干燥和难干材后半程干燥,可显着提升木材干燥效率,降低干燥能耗,减少尾气废气排放;同时也可优化干燥后木材部分物理力学性能。本文则是以人工林柚木中小径级的间伐材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全含水率域快速干燥方法,探明其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迁移机制,解构其水热耦合规律,量化温度及水分对过热蒸汽干燥影响规律,获得过热蒸汽干燥木材水热迁移数学模型,为优化过热蒸汽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基于以上的研究内容,本文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1)系统对比了中小径级柚木与成熟柚木区别:宏观结构上幼龄材文理美观性较成熟材差、颜色浅、年轮宽、油脂不丰富;物理力学方面,全干密度较成熟材下降25.3%,全干材体积干缩率较成熟材增加22.8%,顺纹抗压强度较成熟材下降19.5%,抗弯强度降低20.5%,抗弯弹性模量降低15.2%;在微观构造上中小径级间伐材柚木在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双壁厚、纤维壁腔较成熟材柚木分别减小了6.0%、4.9%、6.0%、3.6%及10.3%;在化学组分上,中小径级间伐材柚木的纤维素较成熟材降低8.1%,木质素增加4.1%,半纤维素增加4.6%,苯乙醇、1%Nao H及冷水抽提物分别增加11.5%、5.4%及10.1%;在干燥特性方面,中小径级间伐材柚木属于较难干材树种。(2)利用X剖面密度仪获得了过热蒸汽干燥的纵向、径向及弦向三个方向的水分迁移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常规干燥在含水率30%时进入减速干燥阶段,而过热蒸汽干燥三个不同方向试件进入减速干燥阶段含水率转换点分别为15%、20%及25%,干燥效率较常规干燥高50-70%;30mm厚径切板和弦切板含水率呈驼峰式分布,初含水率30%弦切板含水率最大差异可达72.01%,径切板最大差异可达70.61%,对干燥影响较大;采用等效扩散系数表征自由水渗流与吸着水扩散,基于遗传算法结合实验数据反算柚木三个方向上等效扩散系数,其中纵向等效扩散系数为:D7)=9.68×10-9(24-2.25×10-9(23+3.46×10-11(22-1.00×10-8(2+9.81×10-9,径向等效扩散系数为:D7)=9.79×10-10(24-6.49×10-11(23+1.84×10-10(22-9.97×10-10(2+4.73×10-10;弦向等效扩散系数为:D7)=1.00×10-9(24-2.63×10-13(23+2.36×10-10(22-1.00×10-9(2+5.24×10-10。(3)利用智能数字压机及温度在线采集系统研究第一边界条件下不同初含水率的柚木升温曲线,其升温过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快速线性升温阶段与减速非线性升温阶段,快速线性升温阶段升温速率是减速非线性升温阶段5-8倍;木材内部温度呈现u型深沟式分布,在120℃情况下,加热初期其内部温差可达70℃,巨大的温差会导致木材产生较大热应力,随着加热时间增加,试件整体温差减小,深沟逐渐消失。利用过热蒸汽干燥时前期升温速率不可太大,要缓慢升温降低木材表层及内部温度梯度,让木材均匀热透,以免产生不必要干燥缺陷;利用乘幂函数来表征含水率及温度对柚木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合遗传算法推导了木材等效导热系数,结果表明:木材等效导热随着含水率含水率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其函数形式为=(-2.591×10-8W2+2.648×10-8W+3.249×10-9)(0.546W2-0.834W+3.760)。(4)从数学角度上出发简化水分迁移控制方程,并结合第三章及第四章的推导的水分等效扩散系数及热量等效导热系数,构建了了带有移动界面的木材过热蒸汽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过热蒸汽干燥柚木时,建议前期预热至85℃以上,后采用110-140℃梯度升温进行干燥,当木材平均含水率达到19%左右时降低过热蒸汽温度,利用湿热耦合效应释放柚木干燥应力,后期提升过热蒸汽温度加快干燥速度,模型预测的温度及平均含水率曲线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所构建界面蒸发率与体积蒸发率模型可以定量表征移动的水分蒸发界面,预测木材干燥过程中任意位置的温度、含水率、界面蒸发率、体积蒸发率、水蒸气密度及相对湿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定量表征木材过热蒸汽过程中最大应力临界含水率,为优化不同树种过热蒸汽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徐静[4](2020)在《近百年来黄河河龙区间环境、人文要素与入黄水沙变化关系分析》文中认为河龙区间是黄河水沙的主要来源地区,也是黄河流域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成为黄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近100年来,河龙区间的水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驱动因素,本研究选取气温降水、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植被覆盖度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因素,运用树木年代学、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经验模态分析、Pettitt突变检验、双累积曲线、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河龙区间1919-2016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文序列进行了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以此为依据将水文序列划分为5个阶段,进一步分阶段分析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水沙变化的协同演进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1)重建了河龙区间近100年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和树木年轮均对夏季降水和春季气温有较高的相关性,春季气温高、夏季降水丰沛时,植物生长更好,覆盖度更高。5-10月的植被覆盖度与树木年轮宽度指数有较高的相关性(P<0.01),基于此,利用树木年轮重建的1888-1981年植被覆盖度,和1982-2016年遥感观测数据共同构成近百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对FVC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过去近100年,河龙区间出现了20个高覆盖年和21个低覆盖年,分别占总重建年的15.5%和16.3%。存在4个低植被覆盖度时期(1924-1929年、1931-1935年、1982-1987年、2003-2007年),与干旱事件记录相吻合。(2)分析了近100年河龙区间气候和人文要素变化情况。近百年,河龙区间气候分布呈现出南部比北部气温高、降水多的规律,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大环境类似:温度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降水除1930年左右较低外,稳定在400mm左右。人文要素的变化具有阶段性,背后的驱动因素为社会发展以及政府政策。1949年前,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耕地面积较少,植树造林较少,薪柴砍伐多,林草遭到一定的破坏。1949年到七八十年代,社会稳定,人口增多,耕地面积增加,植被破坏,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较差。八十年代以后,国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规范梯田、淤地坝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人口得到控制,耕地减少,林地增加,水保措施效果显着。(3)分析了河龙区间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与水沙协调演进规律。根据双累积曲线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近百年河龙区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分别是1971年和1979年,以此为依据,结合人类活动的阶段性,将水文序列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1919-1949年),河龙区间社会动荡,人口稀少,生产力不高,对环境的影响较少,水沙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1929年左右的干旱事件导致水沙先减少后增加。第三阶段(1950-1979年),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都影响着水沙变化,其中气候变化仍然是水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开垦荒地、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进一步加剧,而水土保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土流失,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0年以后,气候变化不大,水土保持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再加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河龙区间的水沙急剧减少,人类的活动逐渐起主导作用。(4)揭示了近100年河龙区间水沙变化归因。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1919-1979年,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径流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56.2%和43.8%,社会因素中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同时自然因素是影响输沙量的主要因素。1980-1996年,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输沙量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8.7%和51.3%,对径流量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6.8%和53.2%,在社会因素中,人口因素、耕地因素和淤地坝因素的相对贡献率近似,造林因素的相对贡献率较低。1997-2016年,自然因素不再是影响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径流量受造林面积的影响较大,输沙量受淤地坝和梯田建设的影响较大。

允帅[5](2019)在《柚木弯曲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柚木是一种国际公认的珍贵材种,其材质优良,常应用于高档木制品制造业,但价格昂贵,且天然资源急剧缩减。我国无柚木天然林分布,人工林种植范围较广,但存在材质良莠不齐,木材利用不规范,因此分析人工林柚木材性,制定相关生产工艺很有必要。课题以人工林柚木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分析了其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构造与天然柚木材的区别;其次采用饱和蒸汽软化处理柚木,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了汽蒸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及木材厚度对柚木材弯曲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实验获得了柚木软化的最优工艺;然后,以过热蒸汽为干燥介质,探究介质温度对柚木弯曲件干燥质量及吸湿回弹性的影响规律,获得柚木弯曲构件干燥定型工艺;最后,基于柚木材软化工艺参数,系统研究汽蒸处理温度与时间对木材化学组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影响规律,并初步探讨了木材经处理后材色的变化规律。具体得出以下结论:1)人工林柚木材材色较浅,晚材率较低;木材纤维素含量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木材密度相对较小,强度小于天然林,木材尺寸稳定性稍差。2)采用实验方法利用饱和蒸汽软化处理柚木,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柚木弯曲性能随软化时间或温度的增加而提高,且试件厚度越小,木材弯曲性能越好,得出最佳优化区间为汽蒸温度100~140℃,时间120~240min,木材厚度15~21mm;在此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实验获得了柚木软化的最优工艺,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柚木弯曲软化工艺最优条件为:加热温度119℃,试件厚度15mm,软化时间166.67min。3)以过热蒸汽为干燥介质处理柚木弯曲件,实验结果表明:当介质温度小于140℃时,随着干燥介质温度的升高,试件干燥效果较好,无较大开裂和变形现象;弯曲件回弹率随干燥介质温度的上升逐渐减小。4)系统研究汽蒸处理温度与时间对木材化学组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柚木汽蒸处理后,纤维素含量略有增加,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处理时间对两者的影响作用更为显着;同时,汽蒸处理后木材颜色明显加深。

朱良军[6](2019)在《4个温带硬阔导管特征与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指出树木生长-气候关系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预测森林生产力与植被动态及揭示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适应策略至关重要,该关系会随时间、空间及树种的差异而改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叶树或中小尺度下的年轮-气候响应关系,有关大尺度下阔叶树生长-气候响应关系时空变异及驱动机制的研究较少。全球变化背景下,本研究以我国东北温带阔叶红松(Pins koraiensis)林内4种主要阔叶树—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菠萝(Phellodendronamurense)、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和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为研究对象,从径向生长与导管形成角度揭示大尺度下阔叶树宏微观生长-气候关系时空变异规律及驱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蒙古栎的环孔材特性最明显,仅1-2排大导管,水曲柳和黄菠萝次之;环孔材水力直径(Dh)和平均导管面积(MVA)较大但导管数量(N)较少,而半环孔材胡桃楸则恰好相反。环孔材幼树(0-10a)阶段导管多且小,分布更接近半环孔材,表明幼树与成年树抗旱策略不同,是生存与生长权衡的结果。胡桃楸年轮宽度(RWL)显着高于其它3个树种,而蒙古栎最小。水曲柳导管特征密度(VD)显着高于其它3个树种,而蒙古栎导管总面积(TVA)仅为其它树种的1/2。4个树种解剖结构的差异能够反映物种间生态习性差异。各树种RWL和N总体随形成层年龄增加而减小且趋势不明显;导管特征Dh和MVA,在幼龄阶段(25~45a)均随形成层年龄增加而快速上升,达到某一“拐点”后,该趋势明显变缓或消失,这可能与高生长速率的转变有关;VD也表现出随形成层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拐点”不存在或不明显;而TVA随形成层年龄增加变化不大。年龄趋势中“拐点”的存在为规避去趋势提供了可能。各树种RWL与VD均呈负相关,尤其是水曲柳和蒙古栎;而与其它导管特征总体呈正相关(尤其是N)。导管的数量密度与导管直径总体呈负相关,是水力效率性与安全性权衡的结果。4个树种RWL和TVA均主要由N决定,而不是MVA;N对RWL主要表现为直接影响,通过TVA和VD途径的间接影响较弱。4个树种年轮宽度和导管主要特征(VD除外),总体上存在“南高北低”的格局,这是对采样点气候适应的结果;也是对树种习性、树龄、树高或高生长速率适应的体现。总体而言,4种阔叶树导管特征的空间变化证明了木质部水力结构的可塑性以及随树龄或样点环境变化导管主要功能间的权衡。温度是限制4个树种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的限制作用较弱;其中均温和低温对4个树种的径向生长整体呈促进作用(尤其是低温),其中水曲柳径向生长与两者的响应最好而胡桃楸相对较弱。4个树种RWL与水分因子(降水、平均相对湿度及SPEI)的相关性总体表现出从北到南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的趋势,在季节与指标间差异较大;与温度总体上均呈正相关(尤其是低温)。其中黄菠萝和蒙古栎RWL与温度正相关显着的样点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样点相关不显着;北部样点RWL与夏季温度呈负相关,表明研究区北部干旱胁迫更明显。水曲柳RWL与均温及低温在几乎所有样点正相关显着;其与高温(尤其是秋季)正相关显着的样点主要集中在北部,可能与延长生长季长度有关。胡桃楸RWL与3种温度指标的空间变化规律(北部正相关较强)似乎不同于黄菠萝和蒙古栎,这是不同材性树种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的体现。过强(水曲柳)或过弱(胡桃楸)的相关均能遮蔽空间变异信号,这是水曲柳和胡桃楸径向生长与温度相关性空间变异不明显的原因。生长-气候关系空间变异的发生因季节、气候因子及树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经纬度、海拔或微地形等因素导致的气候限制因子改变是造成阔叶树年轮气候关系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大尺度气候涛动可能是区域上空间变异的外在驱动。快速(1970-80s)升温以后,环孔材树种(水曲柳、黄菠萝和蒙古栎)与温度的相关性均由不显着的负或正相关转变为显着正相关,而半环孔材胡桃楸则由显着正相关转为显着负相关;水曲柳和黄菠萝生长与水分的相关性总体上均由不显着的负或正相关转变为显着正相关。就蒙古栎和胡桃楸而言,在南部地区受水分的限制作用由负转正再转负,而北部则由负相关转为显着正相关。阔叶树生长-气候关系的时间变异,可能与升温导致的干旱胁迫有关;随着变暖速度的减缓,这种随时间的变异减弱。温度是影响温带森林内4种阔叶树导管特征的主要气候因子;各指标与均温及低温正相关且一致性较高,与高温的相关性一致性差。4种阔叶树导管特征与生长季初水分正相关,与其它季节水分主要呈负相关。4个树种导管特征与温度或降水的相关性存在季节差异,可能与树木的材性及物候有关。4种阔叶树主要导管特征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总体表现出与宽度一致的空间变异规律,即与水分相关性由北到南正效应减弱,而温度的正效应则增强,表明北部样点受干旱胁迫更严重。蒙古栎和胡桃楸的RWL、N和TVA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常与VD、Dh和MVA相反;各指标间的关系及气候代表性因树种或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温度对南部树木生长(导管特征)的正效应较强,而对北部树木生长的正效应较弱或表现为负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宏观上的年轮-气候关系。

马艳如[7](2019)在《山西古建筑木构件残损类型与化学组分变化分析》文中认为木质古建筑不仅代表了我国的建筑文化而且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但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变迁,我国许多木质古建筑残损严重。修复和保护木质古建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全面解析替换下来的古木构件的残损机制,进而合理地修复和保护木质古建筑,最大程度的保护木质古建筑的原有价值。因此充分利用替换下来的古木构件,了解古木构件服役多年后的材性变化及残损情况在古建筑的修复保护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山西新绛县白台寺、晋祠唐叔虞祠、代县文庙三个千年古寺庙采集了替换下来的后檐柱、檐檩木构件的部分材料,观察古木构件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形貌特征,测定古木构件从外到里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组分的变化,对替换下来的古木构件的残损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综合分析构件残损及性质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山西白台寺迄今约970年的古榆木后檐柱构件的宏观和微观尺度(SEM、LSCM)分析,其埋于墙体的部分内部中空,外层缺失,外层可见窃蠢甲虫的晚期幼虫,证实其在服役过程中受到窃蠢甲虫的侵害;构件整体受到软腐菌的侵蚀。构件从外到里层的基本密度(0.46~0.53 g/cm3)处于现代榆木的范围内(0.46~0.54 g/cm3);构件从外到里层的最大饱和含水率120~147%高于现代榆木112%、径向干缩率(5.99~6.96%)和弦向干缩率(8.2~10.82%)都接近现代榆木最大的径向干缩率6.20%和弦向干缩率9.0%;古榆木构件内部各层综纤维素含量约73%~76%、木质素含量约21%~24%,内部各层之间化学组分没有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软腐在构件从外到里是同步的且腐朽程度较低。FTIR显示木材外层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特征吸收峰均略低于里层;XRD显示构件从外到里层的纤维素晶形没有改变但构件外层的纤维素结晶度略低于里层,表明900多年的老化对构件产生了影响。山西晋祠唐叔虞祠迄今约670年的古云杉后檐檩木构件,其宏观和微观特征(SEM)显示没有发生有明显的虫蛀和腐朽。构件的横切面可见径向裂纹,裂纹深度约占构件半径的1/2,开裂是主要的残损类型。晚材细胞壁上有应压木特征—螺纹裂隙。构件从外到里层生长轮宽度(1.26~5.57nmm)逐渐增大,构件从内到外层的基本密度0.29~0.31g/cm3、动态弹性模量8.35~11.97GPa、径向干缩率3.95~4.39%和弦向干缩率7.11~8.47%均逐渐增大,表明构件的材性没有明显变化仍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构件外层的基本密度0.31g/cm3和动态弹性模量11.97GPa均大于现代云杉的平均值,表明该木构件具有好的抗弯性能。化学组分分析,FTIR测定结果均显示,构件从外到里层的化学组成和官能团没有明显的降解。XRD结果显示,构件的外层纤维素结晶度较小,表明檐檩构件受到老化的影响。通过对山西代县文庙迄今约470年的木构件宏观观察,其埋于墙体的部分横截面呈锥形缺失,虫洞中发现呈长柱状成虫,表明其在服役过程中受到长蠢甲虫的侵害;构件的外层有明显的方形裂纹,通过微观观察(SEM)证实了构件受到软腐菌的侵蚀且外层腐朽比内层严重。构件除去方形裂纹部分内部从外到里层的基本密度0.39~0.41g/cm3和最大饱和含水率182.90~176.41%变化不明显,构件各层的径向和弦向干缩率均略大于湿胀率,干燥后饱水,之后再重新干燥,木材基本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尺寸,上述结果表明构件除去方形裂纹部分内部整体的腐朽程度较低。软腐导致纤维素降解,故构件外层的纤维素含量17.62%明显低于内部的24.52%;FTIR显示构件外层木质素红外吸收峰高于内层,XRD的测定显示构件外层的纤维素结晶度46.42%明显的大于内层结晶度53.80%,以上结果表明软腐在该构件中是从外向里递进的。木构件易受虫蛀和软腐菌的影响,使用几百年后木构件从外到里的材性变化较小,老化导致构件外层的部分降解,但相对于虫蛀和腐朽对构件影响较小,故古建筑修复保护中防虫和防腐是首要的。

史景宁[8](2018)在《基于计算机视觉和R语言的年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树木年轮是包括林学、生态学、树木年代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领域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但现有的商业年轮测量与分析软件价格十分昂贵;另一些免费软件缺乏图形用户界面、兼容性差,这些都为树木年轮研究带来困难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开源软件R和Web应用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引入树木年轮图像分析,设计并实现可用于年轮参数测量的R软件包以及跨平台的树木年轮分析系统Web应用,从而自动化、精确、高效地提取年轮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对于提高我国林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开源的R语言为平台,将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年轮宽度与年轮面积的自动化测量,并提出了2种几何模型校正年轮宽度测量中的误差,开发了年轮参数测量的R软件包MtreeRing;为弥补R软件命令行界面的不足,以R环境为核心,结合HTML5、Shiny框架、MySQL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树木年轮分析系统,提供了树木年轮图像参数测量、交叉定年、去趋势与年表建立、气候分析、绘图、数据格式转与导出、数据存储等功能,并支持在本地R环境下离线运行。该系统满足了不同知识背景和计算机水平的用户对树木年轮参数测量与分析的需求,用户无需付出软件成本,模块化设计和开源特性使其具备较好的二次开发潜力。系统测试表明本文开发的树木年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速度快、运行稳定、健壮性较高、用户界面美观,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

顾卓欣[9](2018)在《东北南部三种硬阔木质部细胞特征及其与气候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南界三处采样点微树芯采样,运用微树芯石蜡切片技术和树木年轮学方法,将树轮解剖参数与气象因子做相关分析和响应分析,分析了三种硬阔类优势树种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对气候要素响应。结果表明: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和黄乐(Phellodron amurense)属于环孔材,有早晚材之分,水曲柳导管(直径119.67±18.59μm)多集中在早材(直径267.15±24.07μm),晚材也有分布但导管(直径46.95±7.15μm)较小。黄檗导管在整个年轮都有分布,早材导管(直径191.62±35.89μm)逐渐变小,晚材导管形成多边形管孔团。胡桃楸(Jugla mandshurica)无早晚材之分,导管与阔叶散孔材类似,整个年轮内导管(直径172.54±17.85μm)逐渐变小。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三种硬阔选择相同策略,减少导管细胞个数并增大导管直径,减少纤维细胞密度及晚材率,晚材宽度减小使得当年年轮宽度减小。水曲柳导管细胞个数与4月平均气温显着正相关,与5月平均气温显着负相关;纤维细胞密度与3月、4月气温显着负相关。黄檗导管细胞个数与3月、4月平均最低气温,9月气温显着负相关;纤维密度与3月、4月、5月平均最低气温,与9月气温、降水量显着负相关。胡桃楸导管细胞个数与3月、4月、5月平均最低气温,9月平均气温显着负相关;纤维细胞密度与2月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9月平均最高气温显着负相关。在三种硬阔类优势树种中水曲柳木质部细胞特征与逐月PDSI显着负相关(p<0.05),黄檗木质部细胞特征与逐月PDSI多显着正相关(p<0.05),胡桃楸木质部细胞特征与逐月PDSI相关不显着。黄檗树轮各项解剖参数均适合做PDSI重建,胡桃楸树轮各项解剖参数受气温影响较大,更适合做气温为限制因子的气候重建。

李晓青[10](2017)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祁连山区特有树种,对维系林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生长状况对了解山区生态水文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近些年,对青海云杉生长的研究均集中于年际变化,而忽略了年内生长变化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位于祁连山北坡中段的排露沟流域,在海拔2500-3300 m,应用生长尺连续监测青海云杉的径向生长,并同步观测环境因子,总结青海云杉的年内径向生长规律,分析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速率与树体大小、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认识干旱区山地树木生长机制,为科学预测森林资源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基础,也为黑河流域的森林分布式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支持。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海云杉生长期变化85%的青海云杉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开始启动生长,并于9月中下旬基本停止生长,且随着海拔的升高,青海云杉生长期延长,低海拔处(2500-2700 m)生长期平均为146 d,中海拔(2900 m)和高海拔处(3100-3300 m)生长期平均为152 d。(2)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速率变化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速率的大小主要受树体大小、海拔高度和季节的影响。大树生长较中树和小树快,平均生长速率为6.9μm·d-1,是中树的1.3倍,是小树的5倍;随着海拔的升高,青海云杉的径向生长速率呈“单峰”变化,最大值在海拔2900 m,平均径向生长速率为9.65μm·d-1,是海拔2500-3300 m的1.67-6.2倍;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生长速率在季节上的分配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夏季(6-8月)青海云杉平均生长速率为6.12μm·d-1,是春季(5月)的7倍,是秋季(9月)的1.1倍。(3)青海云杉年径向生长量变化研究区青海云杉年BAI总生长量为1835.2 cm2·hm-2。青海云杉年径向生长量在树体大小、海拔和年际间存在差异。其中,中树对森林总生长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5.0%,其BAI总生长量平均为177.4 cm2·hm-2,是大树的4.0倍,是小树的1.2倍;随着海拔的升高,青海云杉BAI总生长量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900 m,平均BAI总生长量为1129.2 cm2·hm-2,对森林总生长量的贡献率为61.5%,是其它海拔段的4.6-14.3倍;2016年青海云杉BAI总生长量为2319.0 cm2·hm-2,是2015年青海云杉BAI总生长量的1.7倍。(4)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影响因子的作用规律温度是影响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主导因子。其中,海拔2500-2700 m的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主要受土壤温度、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影响,海拔2900-3300 m的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主要受≥0℃积温的影响。水分对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也有影响。其中,降雨量与青海云杉径向累积生长量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土壤水分与青海云杉径向累积生长量相关性和土壤层次有关。海拔2500-3100 m的青海云杉径向累积生长量与20-60 cm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0.225≤R2≤0.832。海拔3300 m的青海云杉径向累积生长量与20-40 cm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着。

二、Pilot Study to Examine Radial Variation in Annual Ring Width, Density and Shrinkag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lot Study to Examine Radial Variation in Annual Ring Width, Density and Shrinkage(论文提纲范文)

(2)木材断裂模拟可视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树木建模算法研究
        1.2.2 树木与环境的交互模拟算法研究
        1.2.3 图形学中的断裂建模与动画
        1.2.4 木材学与木材断裂力学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树枝断裂面参数式建模
    2.1 基于木材结构的断裂面顶点面片结构
    2.2 断裂面的分层效果模拟
    2.3 断裂面的不规则性
    2.4 断裂面上的木刺模拟
    2.5 断裂面上的韧性断裂区域与脆性断裂区
    2.6 不同树种断裂面特征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外部轮廓的树枝断裂面建模
    3.1 树枝模型体素化
    3.2 树枝横截面年轮模拟
    3.3 树枝横截面年轮模拟方法的改进
    3.4 基于树枝外部轮廓的木材内部构造重建
    3.5 树枝模型离散表示
    3.6 映射方法
    3.7 木材断裂动画算法设计
        3.7.1 简单的木材断裂动画算法设计
        3.7.2 基于木材学和木材断裂力学的木材断裂动画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木材裂纹模拟
    4.1 木材径向裂纹模拟
    4.2 木材切向裂纹模拟
    4.3 木材横截面上大量裂纹的快速生成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参数列表
        5.2.2 算法性能
        5.2.3 与3D扫描方法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局限
    6.3 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人工林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热迁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热蒸汽干燥设备
        1.2.2 过热蒸汽干燥方法
        1.2.3 过热蒸汽干燥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
2 人工林柚木间伐材理化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柚木物理性质
        2.2.2 柚木构造
        2.2.3 柚木化学性质
        2.2.4 柚木干燥基准的制定
    2.3 本章小结
3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分迁移机理研究
    3.1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分迁移本构方程构建
    3.2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等效扩散系数遗传算法构建
        3.2.1 扩散反问题计算算法的问题描述
        3.2.2 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3.3 柚木过热蒸汽水分迁移实验研究
        3.3.1 材料与设备
        3.3.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柚木水分纵向扩散规律
        3.4.2 柚木水分径向扩散规律
        3.4.3 柚木水分弦向扩散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热量迁移机理研究
    4.1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等效导热系数遗传算法构建
        4.1.1 导热反问题计算算法的问题描述
        4.1.2 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4.2 柚木过热蒸汽热量迁移实验研究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水率对传热的影响规律
        4.3.2 含水率及温度对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过热蒸汽水热迁移模型构建
    5.1 连续介质理论
        5.1.1 理论概述
        5.1.2 物性参数
    5.2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的水热迁移物理模型构建
        5.2.1 干燥介质及设备
        5.2.2 传热与传质过程
        5.2.3 物理假设
    5.3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的水热迁移数学模型构建
        5.3.1 液相水控制方程
        5.3.2 体积蒸发率mv·的控制方程
        5.3.3 温度的控制方程
        5.3.4 水蒸气ρv控制方程
        5.3.5 控制方程的边界条件
    5.4 本章小结
6 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模型数值模拟
    6.1 差分方程
        6.1.1 含水率有限差分方程
        6.1.2 温度有限差分方程
        6.1.3 表面蒸发率、界面蒸发率与体积蒸发率有限差分方程
    6.2 模型验证与结果讨论
        6.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近百年来黄河河龙区间环境、人文要素与入黄水沙变化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龙区间水沙时空变化研究
        1.2.2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1.2.3 河龙区间人文生态因子研究
        1.2.4 基于树木年轮重建植被覆盖度研究
        1.2.5 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耕地和人口数据
        2.2.4 树木年轮采样
        2.2.5 植被覆盖度
        2.2.6 政策和自然灾害
    2.3 研究方法
        2.3.1 相关分析
        2.3.2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2.3.3 经验模态分析
        2.3.4 突变年份识别
第三章 植被覆盖度重建
    3.1 树轮年表构建
    3.2 植被覆盖度与气候的关系
    3.3 树木年轮和气候的关系
    3.4 植被覆盖度对径向生长的响应
    3.5 近百年河龙间植被覆盖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龙区间气候和人文要素近100年变化分析
    4.1 气候情况
        4.1.1 降水变化特征
        4.1.2 气温变化特征
    4.2 人口变化及分布情况
        4.2.1 人口总量变化
        4.2.2 人口分布
    4.3 耕地面积变化及分布情况
    4.4 林草资源
    4.5 水土保持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的归因分析
    5.1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的特征及突变分析
        5.1.1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征
        5.1.2 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的突变分析
    5.2 近100年来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水沙协同演进规律
        5.2.1 第一阶段(1919-1931年)
        5.2.2 第二阶段(1932-1949年)
        5.2.3 第三阶段(1950-1979年)
        5.2.4 第四阶段(1980-1996年)
        5.2.5 第五阶段(1997-2016年)
    5.3 水沙变化的归因分析
        5.3.1 1919-1979年水沙变化主成分分析
        5.3.2 1980-1996年水沙变化主成分分析
        5.3.3 2000-2016年水沙变化主成分分析
    5.4 水沙未来变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柚木弯曲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木材资源现状
        1.1.2 木制品设计与制造
        1.1.3 柚木应用价值与研究
    1.2 实木弯曲工艺研究现状
        1.2.1 软化工艺研究进展
        1.2.2 木材弯曲研究进展
        1.2.3 干燥定型工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2 柚木材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柚木微观构造测定方法
        2.1.4 导管形态、纤维形态测定方法
        2.1.5 柚木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2.1.6 柚木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2.2 柚木构造
        2.2.1 柚木宏观构造
        2.2.2 柚木显微构造
        2.2.3 柚木纤维形态及变化规律
    2.3 柚木化学性质
    2.4 柚木物理性质
        2.4.1 柚木年轮宽度
        2.4.2 柚木密度
        2.4.3 柚木干缩性
        2.4.4 柚木力学性质
    2.5 人工林柚木材性与软化工艺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柚木软化弯曲工艺研究
    3.1 试样加工与设备
        3.1.1 试件选取与加工
        3.1.2 实验仪器
    3.2 试件软化
        3.2.1 软化方法
        3.2.2 软化效果评定
        3.2.3 柚木软化参数条件选定依据
    3.3 柚木软化弯曲结果与分析
        3.3.1 蒸煮处理温度对软化效果的影响
        3.3.2 蒸煮处理时间对软化效果的影响
        3.3.3 试件厚度对软化效果的影响
    3.4 柚木软化弯曲工艺优化
        3.4.1 优化方案设计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响应面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柚木弯曲件干燥定型工艺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设备
    4.2 过热蒸汽干燥对弯曲件干燥质量的影响
        4.2.1 实验方案设计
        4.2.2 实验步骤
        4.2.3 结果与分析
    4.3 过热蒸汽干燥对弯曲件回弹性的影响
        4.3.1 实验步骤
        4.3.2 实验方案设计
        4.3.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汽蒸处理对柚木化学组分及材色的影响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处理工艺
        5.1.3 木材化学组分测定方法
        5.1.4 木材材色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5.2.2 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5.2.3 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木材材色的影响
        5.2.4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4个温带硬阔导管特征与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树轮气候学研究的原理及机制
        1.2.1 树轮宏微观特征对环境响适应过程
        1.2.2 树轮记录环境信号的机理—以'水分疏导组织'为例
    1.3 树轮宽度研究进展
        1.3.1 气候变暖对树木生长影响
        1.3.2 年轮-气候关系的时空变异性
        1.3.3 树轮宽度研究的不足与缺陷
    1.4 树轮解剖学研究进展
        1.4.1 树轮木质部解剖特的选择及获取
        1.4.2 导管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4.3 现有树轮解剖学研究的不足
    1.5 本研究内容及主要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图及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位置及植被情况
        2.1.2 研究区气候
    2.2 野外样品采集
    2.3 树轮宽度样品处理与年表建立方法
        2.3.1 样品预处理
        2.3.2 交叉定年、宽度测量及质量控制
        2.3.3 去趋势及年表建立
    2.4 木质部处理与导管特征数据提取
    2.5 气象资料获取
    2.6 统计分析
3 导管特征与年轮宽度的关系
    3.1 四个树种木质部解剖结构差异
    3.2 宽度与导管特征随形成层年龄的变化
    3.3 宽度与导管特征的关系
    3.4 导管特征随空间的变化
    3.5 讨论
        3.5.1 轮宽及导管特征中的年龄趋势
        3.5.2 轮宽与导管主要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3.5.3 轮宽及导管特征的空间变异性
        3.5.4 物种间的解剖特征差异
    3.6 本章小结
4 年轮宽度与气候变化关系
    4.1 水曲柳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关系
        4.1.1 径向生长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4.1.2 生长-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
        4.1.3 径向生长的空间模式及其对区域气候响应的时间变异
    4.2 黄菠萝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关系
        4.2.1 径向生长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4.2.2 生长-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
        4.2.3 径向生长的空间模式及其对区域气候响应的时间变异
    4.3 蒙古栎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关系
        4.3.1 径向生长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4.3.2 生长-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
        4.3.3 径向生长的空间模式及其对区域气候响应的时间变异
    4.4 胡桃楸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关系
        4.4.1 径向生长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4.4.2 生长-气候关系的空间格局
        4.4.3 径向生长的空间模式及其对区域气候响应的时间变异
    4.5 讨论
        4.5.1 限制阔叶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
        4.5.2 生长-气候响应关系的时空变异
        4.5.3 快速升温对生长-气候关系的影响
        4.5.4 树轮宽度-气候关系的物种间差异
        4.5.5 研究结果的指示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导管特征与气候变化关系
    5.1 气候变化对水曲柳早材导管特征的影响
        5.1.1 早材导管特征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5.1.2 早材导管特征与气候关系的空间变异
    5.2 气候变化对黄菠萝早材导管特征的影响
        5.2.1 早材导管特征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5.2.2 早材导管特征与气候关系的空间变异
    5.3 气候变化对蒙古栎早材导管特征的影响
        5.3.1 早材导管特征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5.3.2 早材导管特征与气候关系的空间变异
    5.4 气候变化对胡桃楸导管特征的影响
        5.4.1 导管特征与月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5.4.2 导管特征与气候关系的空间变异
    5.5 讨论
        5.5.1 宽度与导管特征年表特征差异
        5.5.2 导管或木质部形成的限制因子:温度,还是降水?
        5.5.3 宏微观指标气候响应关系的联系
        5.5.4 导管特征其关系的种间差异
        5.5.5 导管中气候信号的指示意义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山西古建筑木构件残损类型与化学组分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地位与价值
    1.2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保存现状
        1.2.1 古建筑的木构件常见的残损类型
        1.2.2 古建筑的台基残损类型
        1.2.3 古建筑的屋身墙体和屋顶瓦作残损类型
    1.3 古建筑木构件的残损原因
    1.4 国内外关于古建筑木构件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对古建筑木构件的研究
        1.4.2 国外对古建筑木构件的研究
    1.5 目前古建筑木构件修复和保护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仪器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构件宏观微观观察
        2.2.2 古木构件的基本密度和最大饱和含水率
        2.2.3 古木构件的尺寸稳定性
        2.2.4 古木构件的化学组分分析
        2.2.5 古木构件的动态弹性模量
    2.3 表征方法
        2.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 白台寺迄今970年古榆木后檐柱木构件
    3.1 引言
    3.2 白台寺古榆木构件的残损类型
        3.2.1 虫蛀
        3.2.2 真菌
    3.3 白台寺古榆木构件的基本密度和最大饱和含水率
    3.4 白台寺古榆木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分析
    3.5 白台寺古榆木构件的化学组分与结构分析
        3.5.1 木构件的化学组分分析
        3.5.2 木构件的红外分析
    3.6 白台寺古榆木构件结晶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晋祠唐叔虞祠迄今630年古云杉后檐檩构件
    4.1 引言
    4.2 晋祠唐叔虞祠古云杉木构件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4.2.1 宏观特征
        4.2.2 微观特征
    4.3 唐叔虞祠古木构件的基本密度和动态弹性模量
    4.4 唐叔虞祠古木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分析
    4.5 唐叔虞祠古木构件的化学组分与结构分析
        4.5.1 木构件的化学组分分析
        4.5.2 木构件的红外分析
    4.6 唐叔虞祠古木构件的结晶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代县文庙迄今470年后檐柱古木构件
    5.1 引言
    5.2 代县文庙古木构件的树种分析
    5.3 代县文庙古木构件的残损类型
        5.3.1 虫蛀
        5.3.2 真菌
    5.4 代县文庙古木构件的基本密度和最大饱和含水率
    5.5 代县文庙古木构件的尺寸稳定性分析
    5.6 代县文庙古木构件的化学组分与结构分析
        5.6.1 木构件的化学组分分析
        5.6.2 木构件的红外分析
    5.7 试样的结晶度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基于计算机视觉和R语言的年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年轮图像测量研究进展
        1.3.2. 树木年代学软件研发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组织结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树木年代学与信息技术概述
    2.1. 树木年代学理论
        2.1.1. 年轮参数
        2.1.2. 交叉定年
        2.1.3. 年表建立
    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2.1. 数学形态学
        2.2.2. 分水岭算法
        2.2.3. 边缘检测
    2.3. R软件
        2.3.1. R软件的安装和运行
        2.3.2. R软件包
        2.3.3. 基于R环境的Web应用开发
    2.4. 本章小结
3. 树木年轮分析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用户业务需求分析
        3.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2.2. 系统开发环境
    3.3. 系统功能设计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树木年轮分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图像预处理
        4.1.1. 灰度转换
        4.1.2. 图像增强
        4.1.3. 数学形态学滤波
    4.2. 年轮边界检测
        4.2.1. 自适应阈值Canny边缘检测
        4.2.2. 灰度时间序列的边缘检测
        4.2.3. 年轮宽度测量结果对比
    4.3. 年轮面积测量
        4.3.1. 年轮图像分割
        4.3.2. 连通分量标记法
    4.4. 年轮宽度校正
    4.5. 本章小结
5. 树木年轮分析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5.2. R软件包
        5.2.1. 年轮参数测量实现
        5.2.2. R软件包制作与安装
    5.3. Web应用实现
        5.3.1. 年轮宽度测量
        5.3.2. 交叉定年
        5.3.3. 数据格式转换
        5.3.4. 年表建立
        5.3.5. 数据库连接
    5.4. 系统测试
        5.4.1. 测试内容
        5.4.2.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东北南部三种硬阔木质部细胞特征及其与气候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树木木质部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气候变化对木质部生长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类型
    2.2 研究方法
        2.2.1 气象数据的获取
        2.2.2 样芯的获取
        2.2.3 微树芯石蜡切片的制备
        2.2.4 统计分析
3 三大硬阔树轮解剖特征比较
    3.1 三大硬阔材性比较
    3.2 三大硬阔早晚材细胞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三大硬阔树轮细胞参数与气候因子关系
    4.1 水曲柳树轮细胞参数与气候因子关系
        4.1.1 水曲柳细胞参数主成分与月气候因子分析
        4.1.2 水曲柳细胞参数与月气温、降水关系
        4.1.3 水曲柳细胞参数与PDSI相关关系
    4.2 黄檗树轮细胞参数与气候因子关系
        4.2.1 黄檗细胞参数主成分与月气候因子分析
        4.2.2 黄檗细胞参数与月气温、降水关系
        4.2.3 黄檗细胞参数与PDSI相关关系
    4.3 胡桃楸树轮细胞参数与气候因子关系
        4.3.1 胡桃楸细胞参数主成分与月气候因子分析
        4.3.2 胡桃楸细胞参数与月气温、降水关系
        4.3.3 胡桃楸细胞参数与PDSI相关关系
    4.4 三大硬阔树轮解剖参数与季节性气候因子关系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祁连山中段北坡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研究方法
        1.2.2 树木径向生长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祁连山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排露沟流域概况
3.试验方法
    3.1 样地布设与调查
    3.2 树木径向生长的观测
        3.2.1 样树的选择
        3.2.2 生长尺的布设
        3.2.3 径向生长的观测与计算
        3.2.4 BAI的计算
    3.3 青海云杉物候观测
    3.4 环境因子的观测
        3.4.1 气象观测
        3.4.2 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观测
    3.5 数据处理
4.结果与分析
    4.1 青海云杉林分径级结构随海拔的变化
    4.2 单株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
        4.2.1 青海云杉生长期变化
        4.2.2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速率
    4.3 青海云杉林年总径向生长量
        4.3.1 不同径级青海云杉BAI总生长量变化
        4.3.2 青海云杉BAI总生长量随海拔变化
        4.3.3 青海云杉BAI总生长量对森林胸径总生长量的贡献
    4.4.环境因子对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4.4.1 研究期间环境因子特征
        4.4.2 环境因子对青海云杉径向生长的影响
5.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青海云杉生长期分析
        5.1.2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速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5.1.3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年际差异的原因分析
        5.1.4 不同海拔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5.2 结论
        5.2.1 青海云杉生长期变化
        5.2.2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速率变化
        5.2.3 青海云杉林年径向生长量变化
        5.2.4 青海云杉径向生长影响因子的作用规律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5.3.1 存在问题
        5.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Pilot Study to Examine Radial Variation in Annual Ring Width, Density and Shrinkage(论文参考文献)

  • [1]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历史木材研究中的应用[D]. 虞玥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木材断裂模拟可视化算法研究[D]. 杨柳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人工林柚木过热蒸汽干燥水热迁移机理研究[D]. 章国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4]近百年来黄河河龙区间环境、人文要素与入黄水沙变化关系分析[D]. 徐静. 西北大学, 2020(02)
  • [5]柚木弯曲工艺技术研究[D]. 允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4个温带硬阔导管特征与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朱良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7]山西古建筑木构件残损类型与化学组分变化分析[D]. 马艳如.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基于计算机视觉和R语言的年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史景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东北南部三种硬阔木质部细胞特征及其与气候关系[D]. 顾卓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10]祁连山中段北坡青海云杉年内径向生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李晓青.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检查年轮宽度、密度和收缩的径向变化的试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