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落实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一、落实好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南平市人民政府[1](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杨松楠[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是关键。通过梳理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总结发展农业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撑。乡村振兴不仅是全国统考的“大试卷”,也为各省预留了实施区域性方案的选择空间。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扩大农产品生产、改进粮食生产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与要求,立足于山东省农业资源的先天条件和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要全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还要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优势,如寿光、莘县等,让生态文明和农业生产和谐发展。通过“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基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和集约化的特征,利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相关论述和各届中央领导人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理清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梳理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然后通过调查和个案研究,分析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效,发现山东省在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低质量的要素资源投入、土地流转阻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并从政府、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面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接着通过总结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前沿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并分析对比国内河南省、四川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省份的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模式,从中汲取山东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可借鉴参考的经验和方法,来加快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进而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部的合作共生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六方面对如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出了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构建成助力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3](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海政发[2021]8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经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鞠中芳[4](2021)在《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求创新经营体系,党中央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大力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必须发挥好农业大省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进行探究,分析现状、挖掘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对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同时对专业化与分工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经典理论进行提炼和总结,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现状,当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有力推动了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再次,评价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水平。本文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评价了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经营规模化水平、生产组织化水平、服务社会化水平和产出高效化水平,并与其他省份做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有所上升,2015-2018年的综合评分由32.11分上升至33.21分,在全国排名由第18位上升至第12位,在西部地区排名由第2位下降至第3位;(2)分指标来看,四个一级指标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生产组织化得分最高,经营规模化次之,产出高效化第三,服务社会化发展最差。最后,剖析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并总结。通过前文的现状和评价分析,综合得出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规模经营化程度不高、财政扶持力度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技能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质量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育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予以解决。本文经过上述研究,在两个方面取得创新:第一,建立了四川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后续学者提供借鉴;第二,从制度、财政、人力资源、经营主体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丰富了现有研究成果。同时,本文尚存在一些不足,如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内容可能不够全面、未对四川省内部各市州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做分析等。

暴占杰[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高云亮[6](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7](2020)在《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六保”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市委办发[2020]25号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级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属驻张各单位: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关于保基本民生工作方案》《关于保市场主体工作方案》《关于保粮食能源安全工作方案》《关于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方案》《关于保基层运转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牛静静[8](2020)在《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由农村流向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逐渐老龄化,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这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发布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文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农地流转方式将细碎化的农地集中化,并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进行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等方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与传统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单位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多样和灵活的经营形式,主要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经营单位。这样多样性的载体对市场的敏锐性更高,对前沿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河南省以农业大省着称,2013年桐柏县政府响应号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和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加快了桐柏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速度,按照国家近年来关于农业政策指示,桐柏县新型农业经营主培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发展的政策性和必然性,因此选择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推动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本论文以分析桐柏县农业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现状为基础,总结了制约桐柏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提供建议与对策。具体结论如下:(1)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体系日渐完善,现有政策包括:政府扶持政策、补贴和奖励政策、基础设施政策、农村金融改革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和建设人才队伍政策。(2)通过对桐柏县农业现状研究发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水平显着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桐柏县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茶叶产业现代化初具规模;香菇产业现代化初见成效;粮油产业取得长足发展。(3)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面临着以下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农业人才匮乏,农民文化水平低;培育资金短缺,融资渠道较窄;农民土地流转态度差、效率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机制落后;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4)通过梳理桐柏县月河中隆家庭农场、进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河南三源粮油食品农业龙头企业三个典型案例的成果经验可知,政府扶持政策、加大农业补贴、推进土地流转、规范经验主体管理制度以及创新农业技术生产水平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5)针对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扶持农业保险发展;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完善土地流转模式;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体制和经营制度。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9](2020)在《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中认为张政办函[2020]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完成重点农业产业任务,对确保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现将2020年全市戈壁农业、循环农业、四个百万工程

赵梅[10](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二、落实好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实好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相关学术研究概况
        (二)学界研究内容及观点
        (三)研究评析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部分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涵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相关论述
        (二)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现代化思想
    三、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二)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
第二部分 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
        (一)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四)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山东省农业经营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第三部分 国内外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农业经营体系的成功经验
        (一)保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三)发展和监管农业合作社
        (四)以短链产品促农企发展
        (五)政府和企业组织合作服务农业
    二、国内其他地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经验借鉴
        (一)寻求农业发展新路径
        (二)积极推进农场建设
        (三)发展高质量农业服务体系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四部分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一)明晰农地产权
        (二)界定受让人主体资格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三)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
    三、健全生产要素供给体系
        (一)加强职业农民培育
        (二)改革涉农金融机构
        (三)鼓励外出人员回流农村
    四、加快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一)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
        (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加强农业科技村级推广组织建设
    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外的合作共生机制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合作共生机制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
        (一)建立村镇级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组织
        (二)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三)采取绩效评定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目录
第一章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历史性跨越的五年
    第二节把握战略机遇期
    第三节科学谋划新发展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要求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
第二章高标准服务国家和首都大局
    第一节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一、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二、增强重点区域功能承载力
        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功能性平台
    第二节着力提升三山五园首都功能
        一、增强政治中心功能保障能力
        二、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功能金名片
        三、提高国际交往服务保障能力
        四、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三节纵深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系统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
        二、有序推进存量空间资源再利用
        三、着力打造极具魅力的城市活力中心
    第四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
        二、加强“三城一区”及周边城区对接协作
        三、构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章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第一节加快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一、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二、培育和集聚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
    第二节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二、充分释放首都高校院所活力
        三、深入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
    第三节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
        一、造就国际一流的人才梯队
        二、全面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三、营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四节加快建设科创金融试验区
        一、完善全创新链金融服务体系
        二、完善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体系
        三、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创新高地
    第五节全面升级创新雨林生态
        一、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
        二、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
        三、增强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供给
    第六节建设科技创新治理试验区
        一、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二、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四、探索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章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
        二、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三、超前布局数字经济新基建
        四、加强新场景应用项目建设
        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第二节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
        一、打造生物医药研发竞争优势
        二、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三、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第三节积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三、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第四节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一、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激活消费经济新动能
    第五节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主体
        一、打造世界一流的头部企业和总部企业
        二、支持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做大做强
        三、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第六节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一、加强科学城南北区域联动发展
        二、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多节点融合型创新功能载体建设
第五章加快构建高品质新型城市形态
    第一节高质量推进分区规划实施
        一、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管控
        二、探索减量发展路径
        三、打造新型城市形态典范区域
    第二节高标准建设科学城北区
        一、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二、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现代园区
        三、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协同
    第三节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一、分级分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二、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三、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机制
    第四节推动乡村振兴融入科学城发展
        一、深入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
        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推动美丽乡村与科学城功能融合
第六章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建设“智慧海淀”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升级
        三、加快推进“数字政务”建设
        四、着力推进“经济大脑”建设
        五、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
    第二节建设“畅通海淀”
        一、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改善重点区域的交通通达性
        三、完善静态交通和绿色出行系统
        四、提高智能交通治理能力
    第三节建设“平安海淀”
        一、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
        二、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三、建设可信安全基础设施
        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第四节建设“和谐海淀”
        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三、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节建设“法治海淀”
        一、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七章全力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
    第一节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深化大气污染多领域治理
        三、完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机制
    第二节推进水生态系统建设
        一、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
        二、加大水环境建设力度
        三、构建水生态格局
        四、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深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
        一、持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二、不断深化土壤环境风险防控
        三、大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水平
    第四节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一、加快森林城市建设
        二、以科技提升生态品质
        三、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第五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第八章全方位提升社会民生福祉
    第一节统筹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
        一、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结构优化
        二、提升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第二节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
        一、提升教育发展支撑能力
        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节深化“健康海淀”建设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健全“大健康”发展格局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四节健全就业社保体系
        一、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促进为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文化强区
    第一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二、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
        二、加强“两带”保护利用
        三、留住独特的城市记忆
    第三节深度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
        一、大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二、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发展
    第四节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持续办好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第五节建设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一、促进“三山五园”旅游融合发展
        二、挖掘文化遗产赋能高品质旅游
第十章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探索土地供给制度改革
        三、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五、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节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一、加快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建设
        二、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
        三、依托“三平台”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第三节积极深化区域合作
        一、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
        二、扎实推进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第十一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二、做好规划衔接落实
        三、健全央地协同机制
        四、多渠道动员公众参与
    第三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持
        一、争取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项目落地
        二、建立区级重大项目储备库
    第四节做好规划体检评估
        一、建立规划体检评估机制
        二、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

(4)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1.3.2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研究
        1.3.3 关于测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的研究
        1.3.4 关于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
        2.1.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专业化与分工理论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人力资本理论
        2.2.5 理论启示
3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3.1.1 专业大户规模有效增长
        3.1.2 家庭农场数量显着增加
        3.1.3 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提升
        3.1.4 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显着增强
    3.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3.2.1 财政扶持体系逐步优化
        3.2.2 农业服务主体多元化
    3.3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取得的成效
        3.3.1 新产业新业态有效提升
        3.3.2 农业经济实力增强
        3.3.3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3.4 本章小结
4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评价分析
    4.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
        4.1.1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4.1.2 指标选取的方法
        4.1.3 指标选取的依据
        4.1.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4.2.1 赋权方法的对比分析
        4.2.2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测算
        4.3.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3.2 确定指标权重
        4.3.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4.4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测算结果分析
        4.4.1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水平的整体评价
        4.4.2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分项指标分析
    4.5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与典型省份的对比分析
        4.5.1 四川省与江苏省对比分析
        4.5.2 四川省与甘肃省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
    5.1 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制约因素
        5.1.1 农业规模经营难度大
        5.1.2 财政扶持力度不足
        5.1.3 农业从业人员技能不足
        5.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质量不高
        5.1.5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5.2 推进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5.2.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5.2.2 因时因地因业制宜,创新政府扶持政策体系
        5.2.3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5.2.4 打破“量大不优”格局,培育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2.5 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服务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6)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8)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农业经营主体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1.3 农地流转
        2.1.4 适度规模经营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
        2.2.1 专业种养大户
        2.2.2 家庭农场
        2.2.3 农民专业合作社
        2.2.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3 理论基础
        2.3.1 合作经济理论
        2.3.2 劳动力流动理论
        2.3.3 产权理论
        2.3.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论
第3章 桐柏县农业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
    3.1 桐柏县农业现状及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3.1.1 桐柏县社会经济概况
        3.1.2 桐柏县农业现状
        3.1.3 桐柏县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3.2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体系
        3.2.1 政府扶持政策
        3.2.2 补贴和奖励政策
        3.2.3 基础设施政策
        3.2.4 农村金融改革政策
        3.2.5 土地流转政策
        3.2.6 建设人才队伍政策
    3.3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
        3.3.1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3.3.2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效
第4章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4.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
    4.2 农业人才匮乏,农民文化水平低
    4.3 培育资金短缺,融资渠道较窄
    4.4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差、效率低
    4.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机制落后
    4.6 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
第5章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分析
    5.1 月河中隆家庭农场
        5.1.1 月河中隆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5.1.2 月河中隆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经验与启示
    5.2 进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
        5.2.1 进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5.2.2 进定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经验与启示
    5.3 河南三源粮油食品农业龙头企业
        5.3.1 河南三源粮油食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概况
        5.3.2 河南三源粮油食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6章 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
        6.1.1 规范化家庭农场的发展
        6.1.2 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6.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农业专业人才队伍
        6.2.1 完善培训机制
        6.2.2 重视培育结果的考核
        6.2.3 大力引进专业化人才
    6.3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扶持农业保险发展
        6.3.1 政府扩大监管和扶持力度
        6.3.2 创新多元化融资渠道
        6.3.3 加快农业保险发展
    6.4 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完善土地流转模式
        6.4.1 以立法的形式规范流转手续
        6.4.2 加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建设
        6.4.3 明确奖补措施,完善保障制度
    6.5 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体制和经营制度
        6.5.1 改善管理和经营制度
        6.5.2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5.3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落实好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研究[D]. 杨松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3]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2)
  • [4]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研究[D]. 鞠中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6]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7]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六保”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共张掖市委办公室,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5)
  • [8]桐柏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与对策研究[D]. 牛静静. 西南大学, 2020(01)
  • [9]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重点产业工作安排的通知[J].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Z1)
  • [10]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落实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