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省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

江西省省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

一、江西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鹏[1](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袁雅逸[2](2019)在《后“营改增”时代江西省地方政府财力构建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我国最早在上海开始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然后不断扩大试点地区和项目,经过4年零5个月的试点,各方面比较成熟后,在2016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在全国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内的多个领域实行“营改增”,曾经作为地方财政收入大头的营业税淡出我国税收体系。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地方政府主要支撑税种是营业税,“营改增”政策对地方政府财力带来了较大冲击。在“营改增”前,中央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增值税,营业税全归地方所有,支撑了地方财力;“营改增”后,营业税变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增值税。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地方的财政情况,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将会削弱地方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地方公共服务的投入,对于收入偏低的政府可能收入都不能维持自身正常运转,进而影响到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因而,研究分析后营改增时代地方政府间财力分配的现状,理顺省、市、县财力分配关系,不仅有利于更好的制定出相关政策,帮助省以下地方政府重构财力分配格局保障财政收入、支持民生支出,还有利于促进税制改革进程,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提供新的动力。本文通过将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下,探讨后营改增时代中央、省、市县财力和事权的分配问题,通过对典型中部地区江西省进行分析,讨论当前过渡时期的财力分配制度是否能够保证地方财力、调动市县经济发展积极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提出对策建议。

王璟谛[3](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张小航[4](2017)在《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社合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在公共事务中更倾向于选择与政府具有相似属性的社会组织开展合作,致力于改善政社合作伙伴关系。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借鉴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理论成果,旨在分析我国当前政府转变职能、重构政社关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合作机制。一、现阶段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以及未来定位。公共行政的多维价值取向增加了政府角色的多样性。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政府扮演的是一个“混合角色”:层级指令的执行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创造者、公共体育服务的购买商、公共体育利益的维护者、公民社会的推动者。未来,政府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公民权的维护者、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网络的协调者。二、政社关系重构为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国家推动政府“元治理”能力建设,以政府转变职能为核心推进力,加快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推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认识到体育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建构社会资本以及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功能。通过单项协会“脱钩”、直接登记等制度化建设,旨在重构政社关系。三、现实中面临的多重困境要求政社双方加强合作。表现为:现有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与有限市场之间的冲突;政府项目不能有效体现公共体育需求;对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开展绩效管理的复杂性;购买行为有可能导致“卖方主义”或政府被社会组织“绑架”;社会组织“志愿失灵”等问题。四、构建促进政社合作的行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了解购买合同缔约前后的性质差异;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明确财政保障范围与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付方式,匹配财权与事权;清醒认识资源优势和劣势,共享资源,打破非对称性依赖关系;理性对待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厘清可利用的激励与约束因素,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购买环节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利益相关方有序参与协商;明确对政社“合作生产”进行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性,构建基于合作的综合性绩效管理模式。五、调研的四个地区在政社合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既有相似性,同时又由于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合作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对其它地区开展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曹瑞芬[5](2016)在《土地非均衡发展与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GDP总量自2010年起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扩张速度加快,我国的耕地资源流失非常严重。为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国土空间管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措施。国土空间管制依据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以行政指令形式限制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确定耕地保护任务。其虽然保障了 18亿亩耕地红线,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然而由此导致的区域间土地非均衡发展亦不可小觑。限制开发区承担了过多的资源、环境保护任务,而牺牲了自身的发展机会,相关群体利益“暴损”。中央政府是耕地保护政策的主要供给者,地方政府是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实施者,陷入财政困境势必会削弱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进而减弱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如何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有效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经济激励制度,其通过平衡耕地保护区和非农发展区的财政收入水平,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资金来源——新增费,实质上就采用的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通过新增费的缴纳和分配,可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平衡耕地保护区与非农发展区的财政可支配能力,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近15年,其成效如何,应该怎样改进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构建了“国土空间管制是背景——土地非均衡发展是本质——地方财事权非均衡是传导机制——地方财政困境是表现形式——财政转移支付是解决手段——降低土地发展非均衡度、保护耕地是最终目标”的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土地非均衡发展的内涵及其形成机理,构建了土地非均衡发展综合测度模型,并分别从省级、县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时空差异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选取不同类型典型区域,就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进行探讨,以此确定省级/县级行政单位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优先序,有重点地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在构建地方财政困境模型基础上,依据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事权非均衡的关系,探讨土地非均衡发展对地方财政困境的作用机理,并分别从省级、县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在评价现有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耕地保护效果基础上,从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视角,探讨均衡区域发展的中央地方财政转移制度改革和省以下地方财政转移制度改革。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就土地非均衡发展内涵、综合测度与敏感性分析进行了探讨。该部分对应论文第三章,是本文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之一。一是概述国土空间管制下土地非均衡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地非农发展机会非均衡。二是分别基于用地结构非均衡和土地财事权非均衡视角,构建土地非均衡发展测度模型;并依据两种研究视角下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确定其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求算土地综合非均衡度(即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最后,分别从省级、县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时空差异规律,.其中县级层面的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三是在测算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省级/县级不同类型区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为财政资金投入优先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较高,约为1.156,但逐年下降;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的省际/县际差异显着,且非均衡度较低的地区多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区域,非均衡度较高的地区多为经济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粮棉油生产大省/县;土地发展非均衡度随着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财政转移支付的减少而增加,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关系;省级层面上,四种类型区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存在显着差异,中部地区湖北省的敏感性最强、西部地区青海省的敏感性次之、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敏感性稍低于青海省、东部地区上海市的敏感性最差;县级层面上,四种类型区的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同样存在显着差异,鄂中平原区监利县的敏感性最强、鄂西山地宣恩县的敏感性次之、鄂北岗地老河口市的敏感性位列第三、鄂东沿江平原区汉南区的敏感性最差。其次,本文就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政困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该部分对应论文第四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本文研究的两大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一是从地方财政状况的基本定义出发,构建地方财政困境模型;并分别基于省级、县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地方财政困境的时空差异规律。二是依据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事权非均衡的关系,探讨土地非均衡发展对地方财政困境的作用机理,并在前文定量测算土地发展非均衡度与地方财政困境的基础上,分别基于省级、县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我国的地方财政困境虽较为严重,但有所改善,2009-2013年间地方财事权比重约为0.559,且逐年上升;空间上,我国地方财政困境的省际/县际差异显着,且财政困境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区域,财政困境相对缓和的地区多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说明地方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知,不管是省级层面还是县级层面,土地非均衡发展均会显着加剧地方政府财政困难程度。最后,本文在评价现有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耕地保护效果基础上,就均衡区域发展的中央地方财政转移制度改革以及省以下地方财政转移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该部分对应论文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要解决的另一重要问题。一是分别从省级、县级两个层面,评价现存的以新增费为载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耕地保护效果,探讨中央、省级涉农财政资金发挥作用有限的深层次原因。二是遵循地方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基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视角,依据地方政府创造的外溢到本行政区外的事权确定新增费分配数额,分别构建以新增费为载体的中央地方以及省以下地方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新增费为载体的省际/县际横向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显着减缓耕地资源流失速率,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但是其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省级层面上,相比于新增费缴纳,新增费分配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县级层面上,相比于新增费分配,新增费缴纳的耕地保护效果更好,其对耕地资源流失速率的负效应更大;结合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新增费缴纳对耕地资源流失速率的负效应在限制开发区域更显着,而新增费分配对耕地资源流失速率的负效应在重点开发区域更显着;我国大部分省份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存在外溢效应,理应分配到新增费,其中,贡献度最小的贵州省(仅为0.022%)分配到新增费约595.284万元,而贡献度高达21.46%的黑龙江省相应地分配到新增费约576742.584万元;湖北省大部分县(市、区)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存在外溢效应,理应分配到新增费,其中,贡献度最小的房县(仅为0.018%)分配到新增费约163.617万元,而贡献度高达6.296%的监利县相应地分配到新增费约56836.92万元。

林小琳[6](2016)在《大连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手段,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推行势在必行。国库单一账户这一账户体系的建立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目的,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应该达到一个集中的效果,避免出现财政资金在拨付过程中一级一级转拨的情况,杜绝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置分散、重复,从源头上避免预算单位的各个账户中沉淀着财政的资金,从而将财政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加强了政府分配、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也有所提高。本文主要通过调研、分析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现有情况,总结改革带来的益处和取得的成效,通过改革优化了流程、方便了监管、信息得到共享、现金管理更规范,同时,发掘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分析出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以及保障对策实施的具体措施,从制度的建立健全到利用公务卡改革和乡镇街道改革等途径深入改革,以期能为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作出更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为接下来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主要是以公共管理学和经济学为指导,基于我国现有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现状和历史大背景下,以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行期间总结出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学习国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先进观念,针对金州新区现在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进展情况,进行数据收集、研究,寻找理论依据,总结归纳出金州新区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具体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确保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推性。

邱茜[7](2015)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J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型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过去多头设置账户的弊端,以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划拨以国库集中支付的形式进行。这次改革是对财政资金拨付、使用的根本性变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于2001年颁布,此举表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正式启动。从2002年10月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分别在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五所高校试点实施。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日益深入,2008年我国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近年来,对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研究日益丰富,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及其给高校财务运作所带来的影响方面。基本上是从理论范畴进行探讨,缺乏实际的操作性指导。对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使得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能够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得到提升,还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本文正是从实践操作性的角度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从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着手点,主要探讨高校财务管理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来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以J校操作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收支数据的变化比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对提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推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洁[8](2015)在《基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PD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存在多重账户、管理分散、资金沉淀、监管失灵等问题,弊端日益显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将资金收归国库统一管理,使用时预算单位开具支付申请,由国库统一拨付给供应商或个人,从根本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既帮助政府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又强化了政府预算执行的刚性。这项制度是一项管理技术的创新,同时也符合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诉求,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公共财政视角出发,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其次本文作者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介绍了PD区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及取得的成效。再次,本文从多个方面剖析了该制度在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部门预算难以完全满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专用存款户管理有待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对预算了解不深、预算单位资金类目混用问题、直接支付总量偏低、代理银行服务问题、信息化建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本文做出分析:一是政府公共财政的思想不统一、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三是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不统一;四是缺乏了解财政知识与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法国、美国、巴西、匈牙利的集中支付制度运作模式进行分析,为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供借鉴。最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其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宣传、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管理专户、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支付方式的支付内容、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及完善信息系统。

杜卓,孔志权,张歆[9](2014)在《辽宁乡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路设计——兼谈湖北、江西的改革经验》文中指出国库集中支付是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预算执行和国库管理的基本制度。自2004年至今,辽宁全面推进了省本级、市级和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并开展了乡级支付改革的试点。实施乡级改革是抓好财政资金支付的"最后一公里",是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收官之举。本文在深入借鉴湖北、江西两省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制约辽宁乡级支付改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乡级支付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构想。

江西省财政厅[10](2014)在《江西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情况与努力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遭遇了鄱阳县"211"案件的考验,改革的背景和环境都发生了一定变化,规范化管理要求与县乡改革滞后的矛盾也日益突显。如何在新形势下,剖析改革"深水区"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分析的课题。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展及成效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批转《江西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全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历程从试点启动到整体推进,从破冰前行到深化完善,形成了省、市、县、乡

二、江西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后“营改增”时代江西省地方政府财力构建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2 政府间财力分配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公共产品理论
        2.1.2 财政分权理论
        2.1.3 最优税制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财政体制
        2.2.2 财政收入分享机制
        2.2.3 事权和支出责任
        2.2.4 转移支付
3 江西省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
    3.1 中央对江西省财政体制改革
        3.1.1 分级包干改革
        3.1.2 分税制改革
        3.1.3 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
        3.1.4 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
        3.1.5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
    3.2 省对地市财政体制改革历程
        3.2.1 地市分级包干改革
        3.2.2 地市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3.2.3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3.2.4 地市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
    3.3 地市以下财政体制情况
        3.3.1 县市财政体制
        3.3.2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4 江西省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析
    4.1 “营改增”推行后税收增减分析
    4.2 “营改增”后对地方财力影响分析
    4.3 江西省公共财政收入分析
    4.4 江西省财政支出分析
    4.5 江西省省级以下财政收入和支出分析
    4.6 后“营改增”时代江西省财政存在的问题
        4.6.1 省级财力比重逐年下降,财力增收动力不足
        4.6.2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宏观调控能力差
        4.6.3 县域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
        4.6.4 财政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4.6.5 财政奖励政策边际递减,激励作用减弱
5 后“营改增”时代重构地方政府财力的对策建议
    5.1 要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5.1.1 加快研究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5.1.2 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防控税收风险
        5.1.3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发挥非税收入调节作用
    5.2 要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分享机制
        5.2.1 调整完善省和市县税收分配比例
        5.2.2 调整完善市县上解收入和返还
        5.2.3 加强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5.3 合理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5.3.1 要建立分档划分支出责任的机制
        5.3.2 合理调整省与市县共同承担的事权
        5.3.3 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法制化进程
    5.4 要增强各级政府的内生增长动力
        5.4.1 扶植重点战略产业涵养省级税源
        5.4.2 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高造血能力
        5.4.3 要完善对市县的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4 文献述评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家治理
    2.2 财政分权理论
    2.3 财政职能划分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后记

(4)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社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宏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2.1.2 中观:社会组织发展与政社关系的研究
        2.1.3 微观: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行动研究
    2.2 国外政社合作研究
        2.2.1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政社合作协定
        2.2.2 超越“购买合同”的合作伙伴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政社合作的价值基础:效率与民主平衡下的公共行政范式演进
        4.1.1 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与批判
        4.1.2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反思
        4.1.3 基于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4.1.4 治理理论范式与我国的适用性
        4.1.5 小结
    4.2 政社合作的组织系统基础:公共行政改革推动政社关系重构
        4.2.1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4.2.2 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移
        4.2.3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4.2.4 小结
    4.3 政社合作的现实基础:当前制度下政社合作面临的多重困境
        4.3.1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制度
        4.3.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面临的多重困境
        4.3.3 小结
    4.4 政社合作的技术系统基础:促进合作的行动机制
        4.4.1 法治保障机制
        4.4.2 现代财政保障机制
        4.4.3 资源依赖机制
        4.4.4 激励与约束机制
        4.4.5 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协商机制
        4.4.6 绩效管理机制
        4.4.7 小结
    4.5 国内政社合作案例分析
        4.5.1 广东省惠州市体育局与体育社团的合作
        4.5.2 广东省S市体育局与体育社团的合作
        4.5.3 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合作
        4.5.4 江西省崇义县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
        4.5.5 小结
5 结论
6 研究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土地非均衡发展与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资源流失背景
        1.1.2 国土空间管制背景
        1.1.3 财政转移支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3.1 土地非均衡发展
        1.3.2 农地保有外部效益与外部成本
        1.3.3 农地保护区际经济补偿
        1.3.4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理论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2.1.3 财政分权理论
        2.1.4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2.2 理论分析框架
3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测算及其敏感性分析
    3.1 土地非均衡发展概述与界定
    3.2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测算及其敏感性分析
        3.2.1 土地结构非均衡度
        3.2.2 土地财事权非均衡度
        3.2.3 土地综合非均衡度
        3.2.4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敏感性分析
    3.3 省级层面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测算及其敏感性分析
        3.3.1 土地结构非均衡度
        3.3.2 土地财事权非均衡度
        3.3.3 土地综合非均衡度
        3.3.4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敏感性分析
    3.4 县级层面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测算及其敏感性分析
        3.4.1 土地结构非均衡度
        3.4.2 土地财事权非均衡度
        3.4.3 土地综合非均衡度
        3.4.4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敏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3.5.1 本章小结
        3.5.2 讨论
4 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政困境
    4.1 地方财政困境时空差异分析
        4.1.1 省级地方财政困境时空差异
        4.1.2 县级地方财政困境时空差异
    4.2 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政困境
        4.2.1 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政困境理论分析
        4.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2.3 省级层面实证分析
        4.2.4 县级层面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4.3.1 本章小结
        4.3.2 讨论
5 中央地方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量测算及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5.1 引言
    5.2 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绩效
        5.2.1 研究假说
        5.2.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测算及机制优化设计
        5.3.1 粮食安全法
        5.3.2 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5.3.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模型
        5.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缓解效果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5.5.1 本章小结
        5.5.2 讨论
6 地方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量测算及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6.1 引言
    6.2 财政转移支付的耕地保护绩效
        6.2.1 研究假说
        6.2.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测算及机制优化设计
        6.3.1 粮食安全法
        6.3.2 耕地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
        6.3.3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模型
        6.3.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缓解效果
    6.5 本章小结与讨论
        6.5.1 本章小结
        6.5.2 讨论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测算
        7.1.2 土地发展非均衡度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敏感性分析
        7.1.3 地方财政困境的时空差异分析
        7.1.4 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地方财政困境
        7.1.5 以新增费为载体的中央地方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评价
        7.1.6 以新增费为载体的地方财政转移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评价
        7.1.7 均衡区域发展的中央地方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改革
        7.1.8 均衡区域发展的地方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改革
    7.2 讨论
        7.2.1 不足之处
        7.2.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大连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现状
    2.1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程
        2.1.1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背景
        2.1.2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内容
    2.2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
        2.2.1 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流程
        2.2.2 便于财政资金的监管
        2.2.3 实现了财政信息共享
        2.2.4 现金支付管理更规范
        2.2.5 改革资金量增加
    2.3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1 预算编制和相关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偏差
        2.3.2 公务卡刷卡消费量不足
        2.3.3 资金动态监控效果不明显
        2.3.4 改革覆盖面狭窄
        2.3.5 相关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2.4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的成因分析
        2.4.1 改革初期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2.4.2 改革配套设施不到位
        2.4.3 财政资金性质多样性
        2.4.4 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明确
        2.4.5 对改革的认识不充分
3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进方案
    3.1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国内外之比较
        3.1.1 国外改革实践经验
        3.1.2 国内改革实践经验
        3.1.3 国内外改革经验启示
    3.2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案提出
        3.2.1 预算编制细化
        3.2.2 公务卡制度改革的深化
        3.2.3 财政资金监管责任细化
        3.2.4 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
        3.2.5 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3.3 改进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4 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方案保障措施
    4.1 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施措施
        4.1.1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长效机制
        4.1.2 健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体系
    4.2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配套措施
        4.2.1 “金财工程”大平台基础上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4.2.2 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监管系统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J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与难点
    1.4 采取的研究方法
2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概述
    2.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概念
    2.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理论分析
3 国库集中支付与传统分散方式的对比分析
    3.1 传统分散支付方式
    3.2 传统分散支付方式的弊端
    3.3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
    3.4 国库集中支付与传统分散支付的区别
4 国库集中支付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影响
    4.1 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4.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职院校的财务运行方式
    4.3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
        4.3.1 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管力度,降低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
        4.3.2 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4.3.3 有利于细化高职院校的预算编制管理,构建科学合理化的预算管理体系
        4.3.4 有利于严把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关,规范政府采购支付程序
    4.4 高职院校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机制性问题
        4.4.1 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兼容
        4.4.2 会计管理核算的工作量增加
        4.4.3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财务管理功能不完善
        4.4.4 预算管理的难度加大
5 J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证分析
    5.1 江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情况
    5.2 J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状况
    5.3 J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践性问题
        5.3.1 广大教职工对报账的手续繁杂存在不满情绪
        5.3.2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现存的J校的会计核算系统难以对接
        5.3.3 J校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管理有冲突
    5.4 造成实际问题的原因分析
        5.4.1 J校的教职工对制度缺乏认知度
        5.4.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职院校实施的特殊性及其自身系统的局限性
        5.4.3 J校预算的事中管理不到位
6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完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财务网络综合平台
    6.2 加强预算支出绩效管理
    6.3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6.4 有效推进公务卡的实施
    6.5 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6.6 提高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6.6.1 强化对会计工作的激励机制
        6.6.2 优化会计人员的队伍结构
        6.6.3 调整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
        6.6.4 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PD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依据
        1.4.1 理论依据
        1.4.2 现实依据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
    2.1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广情况
        2.1.1 贵阳市
        2.1.2 沈阳市
        2.1.3 哈尔滨市
        2.1.4 河南省
        2.1.5 江西省
    2.2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广具体做法
        2.2.1 改变资金管理方式
        2.2.2 改变资金支付程序
        2.2.3 改变资金支付方式
        2.2.4 明确国库支付机构角色
        2.2.5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信息系统
    2.3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成效
        2.3.1 建立了我国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2.3.2 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及时到位
        2.3.3 财政监督的加大,确保了资金安全
        2.3.4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2.3.5 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力
第三章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及取得成效
    3.1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必要性
        3.1.1 账户设置重复、分散
        3.1.2 资金拨付环节过多
        3.1.3 财政资金监督乏力
    3.2 PD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践
        3.2.1 PD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实施范围
        3.2.2 PD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管理要求
        3.2.3 PD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构建
        3.2.3.1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3.2.3.2 规范支付方式
        3.2.3.3 建立了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
        3.2.4 PD区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流程
        3.2.5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所做工作
        3.2.6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后变化
        3.2.6.1 账户设置的变化
        3.2.6.2 财政资金拨款原则的变化
        3.2.6.3 审核流程的变化
        3.2.6.4 资金流转环节的变化
        3.2.6.5 资金支付方式的变化
        3.2.6.6 监督方式的变化
    3.3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3.3.1 规范了资金支出行为,提高了预算约束力
        3.3.2 优化了资金支付模式
        3.3.3 提高了预算单位管理意识和水平
        3.3.4 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3.5 建立了财政资金的监管和预警机制
第四章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4.1.1 各部门对改革工作的全面认识有待提高
        4.1.2 部门预算难以完全满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
        4.1.3 专用存款户管理有待加强
        4.1.4 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对预算了解不深
        4.1.5 预算执行存在资金类目混用的情况
        4.1.6 财政直接支付总量偏低
        4.1.7 代理银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1.8 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4.2 PD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2.1 思想认识问题
        4.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4.2.3 部门预算不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
        4.2.4 缺乏财政知识和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第五章 不同类型国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作模式及借鉴
    5.1 不同类型国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作模式
        5.1.1 法国
        5.1.2 美国
        5.1.3 巴西
        5.1.4 匈牙利
    5.2 国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作模式的共同点
        5.2.1 明确了国库的财政管理职能
        5.2.2 科学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5.2.3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5.2.4 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
        5.2.5 建设电子信息平台
    5.3 对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借鉴
        5.3.1 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5.3.2 合理设置国库的相关机构,明确职能权限
        5.3.3 建立了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5.3.4 建立了现代化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
第六章 深化PD区基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
    6.1 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提升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
    6.2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精细化要求
    6.3 规范预算单位专户管理
    6.4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6.5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好监督工作
        6.5.1 加强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监督
        6.5.2 加强对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6.6 规范资金支付方式的内容范围
    6.7 提升预算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6.8 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辽宁乡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路设计——兼谈湖北、江西的改革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历程 回顾
    (一)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改革取得的成效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向乡级的纵向延 展:湖北、江西经验
    (一)账户设置
    (二)支付流程
    (三)代理银行的选择
    (四)机构分工和人员配置
    (五)组织实施
三、辽宁推进乡级支付改革的制约因素 和改革方案
    (一)制约因素
    (二)改革方案
四、未来深化乡级支付改革的基本构想 和举措

(10)江西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情况与努力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展及成效
    省级改革“横向到边”。
    市级改革“积极扩容”。
    县级改革“两者结合”。
    乡镇改革“一步到位”。
    1. 支付效率有了新提高。
    2. 资金运行有了新机制。
    3. 资金安全有了新保障。
    4. 理财观念有了新转变。
    5. 宏观调控有了新手段。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改革宣传问题。
    2. 账户清理问题。
    3. 改革深化问题。
    4. 代理银行问题。
    5. 监管体系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1. 加强国库队伍建设。
    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3. 夯实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4. 深化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5. 提升代理银行服务质量。
    6. 构建三大监管系统。

四、江西省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2]后“营改增”时代江西省地方政府财力构建的对策研究[D]. 袁雅逸.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4]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社合作机制研究[D]. 张小航.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5)
  • [5]土地非均衡发展与跨区域财政转移制度研究[D]. 曹瑞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6]大连金州新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问题研究[D]. 林小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7]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J校为例[D]. 邱茜.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8)
  • [8]基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PD区为例[D]. 杨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3)
  • [9]辽宁乡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路设计——兼谈湖北、江西的改革经验[J]. 杜卓,孔志权,张歆. 地方财政研究, 2014(02)
  • [10]江西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情况与努力方向[J]. 江西省财政厅.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4(02)

标签:;  ;  ;  ;  ;  

江西省省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