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

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论文文献综述)

孟枫平,祝洋[1](2021)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绿色食品不仅具有安全优质的特点,还有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其产业发展状况一直备受关注。现有文献主要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问题和发展建议五个角度进行相关研究,还存在三个方面不足:一是实证类的相关文献偏少;二是文献研究的区域比较集中;三是研究层次较为宏观。

唐冠蓝[2](2019)在《基于产城耦合机制的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内外需求的不平衡、工业大而不强、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过大等的问题,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进入战略性调整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调整使作为城镇化起点的小城镇的建设模式必须做出相应转变。工业型小城镇因其产业与城镇的紧密联系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工业化、现代化,实现产业结构转型的突破点,是集中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矛盾的冲突点,也是城乡转型的关键点,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区域。研究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理论,探索现代工业型小城镇规划思路,将有助于创新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理念。首先在辨析工业型小城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的工业型小城镇是指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建制镇。对工业型小城镇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构建了工业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即产城耦合机制。然后利用产城耦合机制对14个工业型小城镇进行评价。针对发展水平、发展状态构建运作介质和运作方式的评价体系,根据国家统计资料和现状分析获取数据,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得出发展水平评价值、发展状态评价值、产业系统评价值、城镇系统评价值4个评价值。通过对评价结果相关性研究对产城耦合机制进行验证,通过分类研究将工业型小城镇分为低度耦合协调、中度耦合协调、高度耦合协调、显着耦合协调4类工业型小城镇,按照小城镇的发展特征将发展时期分为发展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发展成熟期。根据各个时期工业型小城镇产城耦合机制的运行状态提出针对的规划策略,并结合成功案例进行策略解析。发展起步期规划策略为挖掘产城资源引入产业实体、构造产城联合的发展结构、覆盖产城共享的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期规划策略为对标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塑造产城融合的功能空间;发展成熟期规划策略为提升产城契合文化品质、促进产城协和的环境品质。利用规划策略进行杨芬港镇规划实践,规划内容包括双产主导产业、链网产业关联、集约建设规模、联合发展结构、联合交通网络、共享基础设施、对标新兴产业、融合产城功能、融合土地利用、融合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绿化景观。

章海源[3](2019)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与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绿色食品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一方面,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绿色食品健康生态的特征让人们更加信任经认证的绿色食品,消费观有了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绿色食品作为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低碳、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推进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总体谋划、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本文基于在当前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寻求吉林省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分析,梳理总结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食品及绿色食品产业等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理论,开展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分析。通过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研究,可以看出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大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集中探讨了吉林省在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相关举措,主要包括:完善绿色食品产业致力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加快发展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逐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等。通过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分析,探究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得出影响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即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气候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力量雄厚,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有效供给不足和科技含量较低等劣势,经受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市场发育不足等威胁。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和内涵,结合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实际情况,就是要从供给端发力: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和完善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供给制度建设和投入保障;转变发展思路,创新绿色食品供给发展模式;提升供给质量,推进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品牌战略;加大供给力度,培养新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创新供给方式,打造“互联网+绿色食品”新模式;推进供给要素集聚,拓宽绿色食品产业市场渠道。

刘晶晗[4](2019)在《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要求的日益严格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为缓解我国农业压力,增进民生福祉,使我国农业更好更快地与世界农业发展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以生产加工和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即绿色农业。本文从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概况、绿色农业产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情况,其中着重分析中国绿色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为绿色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在技术、政策、成本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学会把握机遇、战胜困难,需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如美国、日本、法国等,以上三个国家绿色意识萌芽较早,在理念、政策、科技等方面对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现状,分析得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在理念上,加强绿色农业理念宣传,推进农药绿色发展;在体系上,健全环保法律、绿色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在政策上,加大绿色农业财政补贴,发挥政府职能,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同时,要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唐英松[5](2019)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只有解决了粮食的问题,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农业有了新的发展要求。农业的绿色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中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最佳途径。农业的绿色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升级。本文通过研究株洲市财政支农政策以及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株洲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两个方面,以及株洲市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2010-2018年株洲市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支农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株洲市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的有利经验,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省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株洲市的数据研究发现,株洲市现行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存在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有缺陷、现行税收政策不完善和政策手段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国外通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专款从进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黑龙江省设定相关规章制度及上海市整合涉农资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最后本文提出,优化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发展资金,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支持新模式。

孙蕾[6](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一些重大基本问题有待深入解决,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以往成果和研究不足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和文献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力求在研究视角和观点上有所创新。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理论层面有利于回应“工业文明”生产方式,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在实践层面能够发挥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作用,能够促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效借鉴。具体而言,论文内容除绪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研究的结构及创新点。第一章,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探讨了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通过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态文明内涵、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的阐述,明确了本研究内容和其他相关理论内容的区别所在。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资源。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渊源和西方理论中生态文明思想三个角度,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渊源,如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列宁生态文明思想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儒家生态思想、道家生态思想和佛教生态思想等等。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实践历史基础上,历经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迎来飞跃的阶段,取得了初步成就,如国土空间开发初具规模,格局错落有序;资源节约工作初显成效,减排能力有所提升;环保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保护能力有所增强;环保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环保意识有所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力度增强;社会转型阶段性告捷,环保目标更加明确;生态求美文化逐步深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意识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论文根据取得的初步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建设的必要性。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内容。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应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突出“中国特色”,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蕴含中国政治想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挥导向作用,指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百家之所长,推动生态发展战略转型。在结语部分,除了总结论文的大致思路和基本观点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常雪艳[7](2017)在《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调查研究及发展建议》文中认为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部,县内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充足,灌溉水资源多以祁连山融化的冰川雪水和地下水为主,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产业初具规模,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雏形。虽然近几年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连作障碍比较严重,农户在种植蔬菜时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使用量较少,加之降水偏少,灌溉量不足,蒸发量大,干旱严重等问题造成土壤盐渍化,引起蔬菜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同时存在农户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及时,了解不全面,种植盲目性较大,种植结构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而永昌县地处甘肃中部,物流运输不完善,冷储能力不足,使农户在蔬菜上市时出现销售难的问题。地方监测体系的不完善,集约化种植的程度低,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临诸多隐患。面对永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域进行研究,提出永昌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对策和建议:(1)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效果。经研究发现,使用有机肥可使蔬菜产量增加20%30%,并能提前37天促使蔬菜成熟,可以显着改善农产品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效。合理搭配使用有机肥、化肥和农药,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减少氮肥追施量,提倡追施叶面肥,科学施肥,提高无公害蔬菜产量。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发可降解农药,保障无公害蔬菜品质,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目的。(2)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减少农户种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示范,提高引领作用,建设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示范种植园区,提高蔬菜产品产量以及产品品质。做大产业规模,向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3)建立支撑保障体系,提高农户收入。优先在无公害蔬菜集中生产区实施蔬菜肥水一体化、道路硬化和渠系建设改造等配套工程。成立蔬菜产业协会,进一步提高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对农户的种植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种植户,提高无公害蔬菜种植水平。(4)发展优势品牌,完善生产销售服务体系。以优势品牌为主导,改善种植结构和无公害蔬菜种植体系,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提高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完善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建立冷链存储设施。建设以主要乡镇蔬菜市场为龙头,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微型产地市场为依托的蔬菜产销网络,大力推动农户超市对接、电子商务以及定点直销等销售方式,建立蔬菜储存、初步加工、精品包装、运输销售一体化的营销体系。

冯方祥[8](2013)在《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绿色产业是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战略。呼伦贝尔自然资源丰富,草场面积大,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引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系统深入地研究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有助于拓展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可为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快草地恢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呼伦贝尔绿色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层次分析(AHP)、生命周期评价和情景分析等方法,探讨绿色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阶段、评价农产品生产的生命周期并最终实现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优化布局和政策建议的制定,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对呼伦贝尔市现有产业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2000年以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GDP增长率平均值仅为6.8%,2000年超过10%,2003年以后GDP增长率稳定在20%左右,表明呼伦贝尔步入快速发展期;从GDP分配而言,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先降后升,第三产业先升后降,体现了呼伦贝尔市特色旅游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的时间不一致性。2)对于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的SWOT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发展绿色产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多样,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绿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但是,也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和人才队伍薄弱等劣势,经受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市场发育不足等威胁。3)基于AHP的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评价显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数为59.97%,表明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十二五”期末目标仍有一定量的差距;在单项指标中,决定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标中,污染控制指标的发展综合指数最高,为107.5%,经济发展指标、绿色食品发展的综合指数紧随其后,分别为82.6%和34.19%,其中绿色食品的发展综合指数最低,表明呼伦贝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4)在呼伦贝尔农业发展中,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呼伦贝尔春小麦、有机小麦、黄豆和春玉米的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农作物能源消耗主要发生在氮肥、农药生产的农资生产阶段;在各种潜在的环境影响方面,以富营养化最为严峻;含氮化肥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是种植业造成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在工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加快产业绿色化进程,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是降低能耗和缓解环境影响的关键。5)对呼伦贝尔绿色产业的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基地面积递增20%、化肥施用量减少15%、绿色畜产品增速60%、草原退化面积减少7.5%、经济增长递增12.5%比较符合现在的增速,为最优方案。即:5年后呼伦贝尔市绿色基地面积将达到1410万亩,绿色食品产值达到48.6亿元,绿色牛总数达到597718头,绿色羊总数达到4200663只,绿色奶产量为791898吨。综合考虑呼伦贝尔市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绿色产业情景分析,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了三区一带的布局模式:即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山地森林生态型特色产业区、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和滨洲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6)为实现最优发展情景,除国家层面已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外,还需构建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宏观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并且进一步加强绿色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为领头人的引导和协调体系、科技投入支撑体系、人才队伍和服务支撑体系,制定绿色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和绿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董晋宏[9](2013)在《黑龙江绿色食品流通新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和直销店平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结合网络平台和直销店的模式构建了一个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希望能为黑龙江省建立一个高效、低成本、渠道优化的绿色食品流通模式,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做出一定的贡献。

刘春蓉,黄宁生,匡耀求[10](2012)在《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动力与行为主体博弈分析》文中提出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推动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区域产业集群是个极好的载体。因此,对于生态环境优越、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且在主体功能区划中被划分为限制开发区的地区比较适合发展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首先对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生成动力进行论述,然后通过建立模型,运用多种博弈分析方法,分别分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在集群生成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得出政府的策动力及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对集群的生成非常重要的结论。

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历程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产业相关制度体系
    (三)产业发展前景
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消费者角度
    (二)企业角度
    (三)政府角度
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
    (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二)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四)相关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
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建议
    (一)提升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品牌建设水平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三)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证后监管水平
    (四)加快绿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龙头企业
    (五)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技术全面推广
    (六)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七)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拓展绿色食品市场
六、总结及研究展望
    第一,实证类的相关文献偏少。
    第二,文献研究的区域比较集中。
    第三,研究层次较为宏观。

(2)基于产城耦合机制的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水平
        1.3.1 在发展动力路径方面的研究
        1.3.2 在发展现状评估方面的研究
        1.3.3 在规划建设方法方面的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价值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价值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产城耦合机制的构建
    2.1 相关概念辩析
        2.1.1 工业型小城镇相关概念辨析
        2.1.2 产城耦合机制相关概念辨析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产城耦合机制定义
    2.4 产城耦合机制运作介质
    2.5 产城耦合机制构造要素
        2.5.1 产业系统
        2.5.2 城镇系统
    2.6 产城耦合机制运作方式
        2.6.1 产业系统对城镇系统的耦合作用
        2.6.2 城镇系统对产业系统的耦合作用
    2.7 小结
第3章 基于产城耦合机制的工业型小城镇评价
    3.1 评价技术路线
        3.1.1 评价目的
        3.1.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1.3 评价对象选取
    3.2 发展水平——运作介质评价
    3.3 发展状态——运作方式评价
    3.4 工业型小城镇评价结果分析
        3.4.1 工业型小城镇评价结果
        3.4.2 产城耦合机制验证分析
        3.4.3 产城耦合机制的发展时期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产城耦合机制的规划策略
    4.1 基于产城耦合机制的规划体系
        4.1.1 基于运作介质确定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4.1.2 基于运作方式确定强化耦合的规划目标
        4.1.3 基于构造要素确定产城系统的规划内容
        4.1.4 基于评价分析确定对应时期的规划重点
    4.2 基于产城耦合机制发展时期的规划策略选择
    4.3 发展起步期的规划策略:补齐劣势系统
        4.3.1 挖掘产城资源引入产业实体
        4.3.2 构造产城联合的发展结构
        4.3.3 覆盖产城共享的基础设施
    4.4 快速发展期的规划策略:同步发力建设
        4.4.1 对标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4.4.2 塑造产城融合的功能空间
    4.5 发展成熟期的规划策略:提升品质带动
        4.5.1 提升产城契合的文化品质
        4.5.2 促进产城协合的环境品质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产城耦合的规划策略实证研究——以杨芬港镇为例
    5.1 杨芬港镇现实基础
        5.1.1 发展背景
        5.1.2 杨芬港镇产业系统现状
        5.1.3 杨芬港镇城镇系统现状
        5.1.4 杨芬港镇产城耦合机制存在问题及机遇
    5.2 杨芬港镇规划策略选择
    5.3 挖掘产城资源引入产业实体
        5.3.1 双产主导产业
        5.3.2 链网产业关联
    5.4 构造产城联合的发展结构
        5.4.1 集约建设规模
        5.4.2 联合发展结构
        5.4.3 联合交通网络
    5.5 覆盖产城共享的基础设施
    5.6 对标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5.7 塑造产城融合的功能空间
        5.7.1 融合产城功能
        5.7.2 融合土地利用
        5.7.3 融合公共服务设施
        5.7.4 融合绿化景观
    5.8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方面
        1.3.2 实证研究方面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2 绿色食品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农业理论
第3章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
        3.1.1 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1990-2002 年)
        3.1.2 稳步发展阶段(2003-2007 年)
        3.1.3 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5 年)
        3.1.4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吉林省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举措
        3.2.1 完善绿色食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3.2.2 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
        3.2.3 加快发展培养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3.2.4 逐步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3.2.5 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监管
第4章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SWOT分析
    4.1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S)
        4.1.1 气候条件优势
        4.1.2 农业资源优势
        4.1.3 地理区位及交通优势
        4.1.4 科技力量雄厚
    4.2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劣势(W)
        4.2.1 绿色食品供给相对不足,生产管理水平有待完善
        4.2.2 供给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偏弱
        4.2.3 供给端品牌效应,科技含量,产品档次有待提升
    4.3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O)
        4.3.1 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4.3.2 符合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方向
        4.3.3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
        4.3.4 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
    4.4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威胁(T)
        4.4.1 农业供给生态环境污染压力依然严重
        4.4.2 产品供给质量难以保障
    4.5 基于SWOT的战略选择
第5章 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推进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5.1 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绿色产业供给侧制度建设和投入保障
    5.2 转变发展思路,创新绿色食品供给发展模式
    5.3 提升供给质量,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品牌战略
    5.4 加大供给力度,培育新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5.5 创新供给方式,打造“互联网+绿色食品”新模式
    5.6 推进供给要素集聚,拓宽绿色食品市场渠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农业的内涵
        1.1.2 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2.1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概况
        2.1.1 中国绿色农业概念的首次提出
        2.1.2 中国绿色农业理论体系构建
        2.1.3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2.2 中国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2.2.1 绿色农业理念逐渐深化
        2.2.2 绿色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2.3 特色产业雏形基本显现
        2.2.4 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2.3 中国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2.3.1 中国绿色农产品的开发与发展
        2.3.2 中国绿色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第3章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1.1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追求农产品质量
        3.1.2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农业污染亟待解决
    3.2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绿色农业技术水平落后
        3.2.2 绿色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
        3.2.3 绿色农业发展成本较高
        3.2.4 绿色农业对农民而言风险较高
第4章 绿色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4.1 美国绿色农业发展
        4.1.1 美国绿色农业发展背景
        4.1.2 美国推进绿色农业的对策
        4.1.3 美国绿色农业的政策支持
    4.2 日本绿色农业发展
        4.2.1 日本循环性农业
        4.2.2 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4.3 法国绿色农业发展
        4.3.1 法国绿色农业与环境保护
        4.3.2 法国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管理
    4.4 国际绿色农业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第5章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5.1 普及绿色农业理念
        5.1.1 宣传普及绿色农业,树立绿色环保理念
        5.1.2 推进农药绿色发展,走绿色创新之路
    5.2 健全绿色农业监管体制
        5.2.1 健全环保法律体系
        5.2.2 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
        5.2.3 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5.3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5.3.1 加大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
        5.3.2 发挥政府职能,引导绿色农业建设
        5.3.3 合理利用资源,培育龙头企业
    5.4 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5.4.1 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扩大物联网示范应用
        5.4.2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5.4.3 提高绿色科技创新及供给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2.1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农业绿色发展
        2.1.3 财政支出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2.2.3 绿色发展理论
    2.3 财政支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作用
        2.3.1 有助于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抵抗风险的能力
        2.3.2 有助于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公共需求
        2.3.3 有助于构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
        2.3.4 有助于提升农业绿色发展产业化水平
        2.3.5 有助于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第3章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现状
    3.1 株洲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3.1.1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3.1.2 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治理效果不断优化
        3.1.3 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改善
        3.1.4 绿色农副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3.1.5 农业绿色发展基地初具规模
    3.2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概况
        3.2.1 财政拨款
        3.2.2 政府采购
        3.2.3 财政间接支出
    3.3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具体分析
        3.3.1 财政支出总额分析
        3.3.2 支出来源结构分析
        3.3.3 支出去向结构分析
        3.3.4 支出使用管理分析
    3.4 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3.4.1 农业生态环境支出过低
        3.4.2 农业补贴结构不科学
        3.4.3 资金投入体系不合理
        3.4.4 政策手段缺乏多样性
    3.5 株洲市农业绿色发展财政支出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3.5.1 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3.5.2 农业绿色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3.5.3 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度依赖财政投入
        3.5.4 政府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工具不足
第4章 国内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借鉴与启示
    4.1 国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政策
        4.1.1 设置专项资金
        4.1.2 设立相关法律
        4.1.3 征收生态税
        4.1.4 市场手段调控
    4.2 国内其他省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4.3 国内其他市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4.4 对株洲市财政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几点启示
        4.4.1 制定科学稳定的规划
        4.4.2 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4.4.3 实施积极的财政补贴
        4.4.4 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
        4.4.5 完善绿色的税收制度
        4.4.6 丰富政策手段的使用
        4.4.7 注重各级部门的配合
第5章 完善株洲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财政支出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制定财政支出农业绿色发展政策
    5.2 优化农业投入规模与渠道
        5.2.1 适度增加财政农业支出总体规模
        5.2.2 推进财政农业支出资金有序整合
        5.2.3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
    5.3 创新财政支出农业绿色的管理机制
    5.4 加大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二)从人类社会形态组成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三)从生态文明组成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四)从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对象间关系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五)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理解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
        (一)“五力模型”设想
        (二)注重理念说
        (三)生态主导说
        (四)机制构建说
    五、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联系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二)列宁生态文明思想
        (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儒家生态思想
        (二)道家生态思想
        (三)佛教生态思想
    三、西方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二)生物中心主义理论
        (三)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四)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一)实践历史依据
        (二)实践探索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就
        (一)国土空间开发初具规模,城市格局错落有序
        (二)资源节约工作初显成效,减排能力有所提升
        (三)环保顶层设计初具雏形,保护能力有所增强
        (四)环保宣传力度有所加大,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五)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力度增强
        (六)社会转型阶段性告捷,环保目标更加明确
        (七)生态求美文化逐步深化,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意识的矛盾问题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建设美丽中国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科学规划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前提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保障
        (三)完善生态法律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保障
        (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为保障
    三、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二)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四)坚持循环发展之路
        (五)坚持低碳发展之路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空间格局
        (二)“两型社会”背景下的产业结构
        (三)“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产方式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五、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一)走实现人类全面发展之路
        (二)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之路
        (三)走延伸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四)走科学总结历史教训之路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响应“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一)弘扬生态求美文化,将求美精神渗透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
        (二)发挥生态文化内聚力,形成并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二、突出“中国特色”,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
        (二)破解生态发展难题,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三、蕴含中国政治想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蕴含中国的政治想象,保持理论活力
        (二)破除僵化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三)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
    四、发挥导向作用,指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一)理论要发挥科学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的导向作用
        (二)理论要发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
        (三)理论要发挥提升全民生态消费意识水平的导向作用
    五、坚持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建设理论是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建设理论是克服生态弊端的有效方法
        (三)具有全球视野,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六、集百家之所长,推动生态发展战略转型
        (一)吸收交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解决新问题
        (二)科学总结经验,发挥推动生态与发展战略转型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调查研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无公害蔬菜的定义
        1.1.2 无公害蔬菜的分类
    1.2 无公害蔬菜发展状况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蔬菜生产发展的趋势
2 影响蔬菜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种子
    2.2 土壤
    2.3 肥料
    2.4 农药
    2.5 灌溉用水
3 永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情况
    3.1 永昌县蔬菜生产变革
    3.2 永昌县发展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的优势
        3.2.1 气候冷凉
        3.2.2 有机肥源充足
        3.2.3 水质优,灌溉便利
        3.2.4 季节优势
        3.2.5 劳动力优势
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4.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3 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4.4 调查问卷样表
    4.5 技术路线
5 调查结果
    5.1 永昌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5.1.1 生产规模显着增大
        5.1.2 试验示范点建设不断创新
        5.1.3 特色产品主导作用明显
    5.2 永昌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连茬种植情况严重
        5.2.2 化肥施用过量,有机肥施用较少
        5.2.3 降水偏少,灌溉量不足,干旱严重
        5.2.4 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及时,种植盲目性大
        5.2.5 物流运输不完善,仓储能力不足
        5.2.6 地方监测体系不完善,集约化程度低
6 调查结论
7 永昌县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方案及建议
    7.1 永昌县发展无公害蔬菜施肥及施药方案
        7.1.1 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
        7.1.2 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发可降解农药
        7.1.3 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倒茬
    7.2 永昌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政策性建议
        7.2.1 建立信息平台,加强引导,合理安排种植结构
        7.2.2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提高农户收入
        7.2.3 建立无公害蔬菜检测体系,提升产业优势
        7.2.4 发展优势品牌,完善生产销售服务体系
    7.3 永昌县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1.1.2 我国应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发展模式
        1.1.3 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有着独特的现实条件
        1.1.4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绿色产业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 绿色产业的界定
        2.1.1 绿色产业的概念
        2.1.2 绿色产业的特征
        2.1.3 绿色产业的分类
        2.1.4 本文对绿色产业的划分
    2.2 绿色产业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代谢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3.1 产业发展背景
    3.2 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形势乐观
        3.2.2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3.2.3 农牧业生产形势成因分析
    3.3 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4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5 小结
第四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 SWOT 分析
    4.1 引言
    4.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4.2.1 贸易区位优势明显
        4.2.2 自然资源丰富
        4.2.3 政策环境宽松
        4.2.4 政府重视
        4.2.5 旅游资源多样
        4.2.6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
    4.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4.3.1 产业结构单一
        4.3.2 人才队伍薄弱
    4.4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4.4.1 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
        4.4.2 经济发展态势向好
        4.4.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4.5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4.5.1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5.2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4.6 小结
第五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定量评价
    5.1 研究方法
    5.2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分析
        5.3.1 系统内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5.3.2 综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3.3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5.4 评价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对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
    6.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及内涵
    6.2 目标和范围的确定
        6.2.1 目标确定
        6.2.2 范围确定
        6.2.3 数据来源
    6.3 清单分析
        6.3.1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清单分析
        6.3.2 农业生产资料清单分析
        6.3.3 农业资料使用及种植过程清单分析
    6.4 影响评价
        6.4.1 影响分类及特征化
        6.4.2 标准化
        6.4.3 加权评估
    6.5 结果解释
        6.5.1 能源消耗
        6.5.2 全球变暖
        6.5.3 环境酸化
        6.5.4 富营养化
    6.6 小结
第七章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7.1 研究方法
    7.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优势布局
        7.2.1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简单回顾
        7.2.2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阶段划分
        7.2.3 数据来源
        7.2.4 相关指标的计算
        7.2.5 情景分析
    7.3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及其发展方向
        7.3.1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
        7.3.2 高平原草原持续高效牧业区
        7.3.3 山地森林型特色生态产业区
        7.3.4 丘陵平原优质高产高效农牧结合区
        7.3.5 滨州铁路沿线城郊型绿色产业带
    7.4 小结
第八章 政策支持体系研究与政策建议
    8.1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2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现实条件
        8.2.1 国家层面
        8.2.2 本市层面
    8.3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框架选择
        8.3.1 建立以政府为领头人的引导和协调体系
        8.3.2 建立科技投入支撑体系
        8.3.3 建立人才使用、引进和培养体系
        8.3.4 建立金融信贷支撑体系
        8.3.5 建立服务支撑体系
    8.4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主攻方向
        8.4.1 绿色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8.4.2 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8.5 政策建议
        8.5.1 构建呼伦贝尔市绿色产业发展宏观体系
        8.5.2 调整产业结构
        8.5.3 加强绿色产业扶持力度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黑龙江绿色食品流通新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和直销店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 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
        1.2.2 龙头企业规模初现
        1.2.3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
        1.2.4 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
2 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 新流通模式构建
    2.2 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2.2.1 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
        2.2.2 强化了信息流的有效性
        2.2.3 保障了资金流的分配性
        2.2.4 凸显了直销店的优势
3 新流通模式的保障措施
    3.1 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
    3.2 强化第三方物流实体
    3.3 增加对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的培训

(10)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动力与行为主体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内涵及经济学分析
    1.1 内涵
    1.2 对应的经济学分析
2 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动力
    2.1 来自政府的策动力
        2.1.1 主体功能区划和碳减排压力下政府的策动力
        2.1.2“企业家型”的地方政府的策动力
    2.2 来自微观主体的内在源动力
        2.2.1 企业的成本动力
        2.2.2 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3 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3.1 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
        3.1.1 前提假定
        3.1.2 博弈分析
    3.2 企业间的博弈
4 结论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 孟枫平,祝洋.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基于产城耦合机制的工业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D]. 唐冠蓝. 天津大学, 2019(01)
  •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 章海源. 吉林大学, 2019(03)
  • [4]中国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刘晶晗.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5]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 ——以株洲市为例[D]. 唐英松.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D]. 孙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7]永昌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调查研究及发展建议[D]. 常雪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8]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研究[D]. 冯方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9]黑龙江绿色食品流通新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和直销店平台[J]. 董晋宏. 天津农业科学, 2013(04)
  • [10]循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生成的动力与行为主体博弈分析[J]. 刘春蓉,黄宁生,匡耀求. 生态经济, 2012(01)

标签:;  ;  ;  ;  ;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