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研究问答

词汇研究问答

一、关于辞章学研究的答问(论文文献综述)

陈秋悦[1](2021)在《初中语文文言文辞章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徐艳兰[2](2020)在《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从“中原文献之传”这一独特视角,探讨吕祖谦如何重建儒学学统。宋学的问题意识是重建内圣外王之道,而吕祖谦的中原文献之学正是对这一时代问题意识的回应。吕祖谦将传统思想之继承与时代思想之变革结合起来,走了一条以儒学学统为骨骼、以义理、辞章、考据、经济为血脉的儒学复兴之路。这条路既有别于朱熹以天理论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建构,又迥异于陆王挺立心本体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他以“中道”作为贯穿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方法论,又以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打通内圣与外王的关隘,使得儒学重归内圣外王的格局。此种儒学学统建构方式,对宋元明清儒学尤其是清代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透过吕祖谦学术地位的演变,发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学统到道统再复归注重学统的演变历程。虽然朱子以道统论为核心,以《四书》学为经典体系构建的理学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核心,回归五经,统合孔孟,包举汉唐的学统论建构亦是儒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暗流。学统与道统相角逐且学统传衍至清代而复兴。其次,吕祖谦的学术体系是围绕着儒学学统而展开的,其所得“中原文献之传”的确切含义是“儒学学统之正”。这既是与金朝争正统的产物,也是吕祖谦对儒学发展的整体性思考的结果。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总纲;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关键;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基石;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是中原文献之学的归宿,它们共同构成了吕祖谦学问之整体。义理、辞章、考据、经济四个面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义理之学代表道统,辞章考据代表文统,经济之学代表治统。吕祖谦以学统去统合道统、文统与治统,既不割裂儒学发展的连续性又注重时代创新性,使得其中原文献之学呈现出与同时代人迥异的面貌。最后,透过吕祖谦以儒学学统为理据重建宋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吕祖谦在思想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强调内圣与外王是儒学重要的特质,也是儒学区别于道家、佛家的显着特征。修己治人、成己成物,合内外之道的中原文献之学是吕祖谦学术的核心。在理学家转向内在心性修养,忽略外王事功的时代背景下,重建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吕祖谦在儒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既是宋学建构的参与者,又是婺学开拓者,更是儒学学统建构的完成者。宋代浙东事功学派、明清实学、清代朴学、浙东史学皆深受其影响。总之,中原文献之学展现了吕祖谦博杂思想背后的系统性及其为宋元明清儒学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童志斌[3](2019)在《着眼于“辞章”效果的文言虚词教学》文中提出讲到古文作品中的文言虚词,普遍认为其主要表示语法作用,甚至有人主张"虚词是完全表示语法作用的"。如果不是简单化地采用"以洋律中"的姿态,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汉语(尤其是文言)虚词并非语句构造之必需,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在古文作品当中,虚词的调用更多的是作者行文表达的需要。所以,在古代汉语课程及古文阅读与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文言虚词的辞章价值予以充分的关注,通过虚词去把握文本行文的语气与脉络,是古代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同时也是古文阅读的重要策略。

王晓丹[4](2016)在《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志公堪称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界的巨擘,他集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学家于一身,与吕叔湘、叶圣陶并称语文教育界的“三老”。近半个世纪以来,张志公鉴古察今,在语文教改之路上砥砺前行,为之耗尽毕生精力。他通过对传统语文教育的长期探索和对语文现实的深刻思考,不仅指明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更进一步拟定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方案。他的语文教育改革理念,沟通了语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现今语文教育改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明确什么是“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并将研究内容确定为:以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即《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系列论文)为研究的重点对象和中心,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第二章论述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笔者认为张志公的求学、语文教育实践工作经历以及从中形成的语文教育思想,为他语文教学改革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本章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论述张志公从诊断语文教育的“病因”到为语文教育的“病根”开具药方的历程。本章分为两部分:一是张志公对语文教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即诊断病因);二是以《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为中心,通过对“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深入剖析,从改革的目标观、改革的内容观、改革的原则三个方面归纳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即开具药方)。第四章论述张志公语文教学改革方案的特点、启示,并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章先将张志公的“一条龙”改革方案与李廉方的小学国语改造方案做一简要的比较,得出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独特之处,即统筹规划、综合改革、改革与继承兼顾、大胆创新。继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教改方案带给我们的启示。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张志公也有一些论述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语文教改的需要,为此在本章的最后提出几点个人拙见。第五章为结语。本章通过对论文的总结,客观指出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周大伟[5](2016)在《王夫之孟学研究》文中提出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和经学家,以其精审的治学风格传之后世。谈及王夫之的学术成就,便不得不说到他的“四书”研究,其主要着作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四书考异》、《四书稗疏》和《四书笺解》五部,总计约一百万字,其中有关《孟子》的内容占据一半以上篇幅,由此可知,《孟子》研究当是王夫之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王夫之的孟学研究,最显着的特色在于义理、考据、辞章兼修。三者之中又以义理见长,笔者在论及王夫之《孟子》义理学时,分人性论、理气论、理欲观和仁政论四方面进行讨论。王夫之的人性论主要阐释其“天之气无有不善,故人之性无有不善”的观点和“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日成”的动态人性论,他对前人性善、性恶和性无善无恶的静止的人性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从而将人性论的辨析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最终将“善”的重点归结为“诚”;在理气关系上,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并发展成“气本论”,即“气”才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包括人性也是受之于天之气,“理”只是运行规则,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理欲关系上,王夫之对朱熹的观点进行了扬弃,提出天理寓于人欲、天理即人欲和天理人欲相互节制三种观点,尤其在天理人欲相互节制方面,王夫之继承并发展了朱熹的观点;在仁政论中,王夫之重视仁术的实际施行,而不空谈“民贵君轻”,且创造性的提出要正确看待王之大欲和施仁政之间的关系,只要运用得当,王扩充疆土的大欲也可以是推行仁政的动力。王夫之《孟子》考据学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其多通过辨析前人观点进而为自己立论,故笔者将其称为“辩驳性考证”;二是考据为义理服务,这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含义的考证上,诸如“暴其气”的“暴”字,王夫之最终落脚在“理气说”上,而“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推”字,王夫之最终落脚在“仁政论”上。除特点外,比之阎若璩《四书释地》、焦循《孟子正义》等《孟子》考据着作,王夫之的考据存在稍显简略、不成系统、部分考证有待商榷等问题。王夫之《孟子》辞章学多从大处着手,也有标明句读等细微之处,其中以分析篇章结构最为精彩,将《孟子》行文布局结构一一拆解,呈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王夫之还论及孟子善用比喻等修辞和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以及其“分别破之”、“引君入瓮”与“强辩善喻”的论辩艺术。

郑颐寿[6](2013)在《探古出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试谈先贤“变异辞章论”的睿智》文中指出变异辞章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内涵与外延的划分标准不完全一致,或着眼于言语的深层,或着眼于言语的表层。运用语言的规律与方法可以把变异分为:常格、变格和畸格。变异辞章的主要的交际效果在于"陌生化"的新鲜感、奇特感",辞意距离"的"言有尽、意无穷"的美感。

郑颐寿[7](2013)在《变异辞章刍议——《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选》隅谈》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作品为例,论析变异辞章艺术的哲学基础、概念、类型、效果、形成的过程和心理机制,以正确处理"常"、"变"的辨证法。

郑颐寿[8](2013)在《“一坐双伸、双化”法与汉语辞章学科建设——试谈“研究对象”的确定》文中研究表明确定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学科建设的首道工程。文章论析"方法论"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阐释如何用"一坐"(坐在现代的中国)"双伸"(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双化"(化古铸今,化外育中)法确定汉语辞章学的"研究对象",以建立普通辞章学及其下位的分支学科。

郑颐寿[9](2010)在《把辞章学研究推向前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辞章学是"大修辞学",或称"广义修辞学",它和经学、史学一样,是"吾国之菁英",是言语艺术的国学。我国辞章学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古代期、古今过渡期、现代期。本文简述古代期辞章学;较具体地阐释过渡期倡建辞章学的观点;较详细地叙述了现代期辞章学各类型代表作及其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近期的研究规划,研究应注意的原则和如何实现计划的措施。

郑其镇[10](2006)在《论“建立自己的汉语辞章学”——兼评郑颐寿的《辞章学发凡》及其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关于辞章学研究的答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辞章学研究的答问(论文提纲范文)

(2)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吕祖谦思想总体研究
        1.2.2 吕祖谦义理之学的研究
        1.2.3 吕祖谦辞章之学的研究
        1.2.4 吕祖谦考据之学的研究
        1.2.5 吕祖谦经济之学的研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原文献之传”与吕祖谦儒学学统建构
    2.1 “中原文献之传”的内涵考辨
        2.1.1 南宋时人之认同:“中原文献之传”乃儒学之正统
        2.1.2 宋元朱熹后学之新诠:“中原文献之传”为伊洛渊源之道学
        2.1.3 明清学者之复归:“中原文献之传”即图书资料之学
        2.1.4 现当代学者的多维视域:“中原文献之传”古今内涵之融合
    2.2 儒学学统及其四个面向的学理依据
    2.3 学统与道统的角逐: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
        2.3.1 “升—降—升”:吕祖谦学术地位之演变
        2.3.2 吕祖谦学术地位演变的内在理路探析
    2.4 中原文献之传的传承脉络考
        2.4.1 高平、庐陵、鄞江、西湖五传
        2.4.2 安定、泰山、濂溪、焦氏、荆公、横渠、百源、清敏四传
        2.4.3 涑水、二程、荥阳、了翁、廌山、和靖三传
        2.4.4 二传元城、龟山、谯氏、武夷、横浦之学
        2.4.5 一传白水、玉山、三山、芮氏之学
        2.4.6 兼传三苏、王苹、胡宏之学
    2.5 从“中原文献之传”到中原文献之学
        2.5.1 义理之学的传承
        2.5.2 辞章之学的承传
        2.5.3 考据之学的的承袭
        2.5.4 经济之学的承继
    2.6 中道:吕祖谦构建儒学学统的方法论
        2.6.1 中庸之道的常道特征
        2.6.2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意义
第3章 道兼体用的义理之学
    3.1 义理之学的来源
    3.2 义理之学的总体架构
        3.2.1 无极而太极:道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2.2 相倚又相成:整全之道的展开方式
        3.2.3 分立而不分离:道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3 理气论:理气合一
    3.4 心性论:心与天一、心与理一、心性合一
    3.5 工夫论:工夫须从心上做
    3.6 道器不离:理——心——气作为一个结构整体
        3.6.1 理事一致
        3.6.2 理礼合一
        3.6.3 心史合一
第4章 斯文重建的辞章之学
    4.1 求道于经,以经为文:吕祖谦文道合一的思想
        4.1.1 重道轻文的时代背景
        4.1.2 以学统统合文道
    4.2 “巧”在文道并进的文章工夫——吕祖谦斯文重建的旨趣
        4.2.1 “东莱之弊尽在于巧”
        4.2.2 巧之所指:文章工夫
        4.2.3 “巧”之旨归:重建斯文
第5章 求实考信的考据之学
    5.1 语言文字学
        5.1.1 承汉儒之旧的音韵学
        5.1.2 守旧与创新并举的训诂学
    5.2 古籍编纂与史学考订
        5.2.1 吕祖谦对《古周易》的复原及其意义
        5.2.2 吕祖谦对《程氏易传》的整理与刊刻
        5.2.3 史学考订
第6章 经世致用的经济之学
    6.1 吕祖谦之政治思想与实践
        6.1.1 政治伦理思想
        6.1.2 政治生态思想
        6.1.3 德法并行:政治制度思想
        6.1.4 政治实践
    6.2 经济思想与实践
        6.2.1 寓兵于农,提高土地生产力
        6.2.2 取民有制,宽省民力
        6.2.3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
        6.2.4 农商并重、工商各有其分
        6.2.5 经济实践
    6.3 教育理念与实践
        6.3.1 学以成圣的人格教育目标
        6.3.2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6.3.3 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的教育方针
        6.3.4 教育实践
    6.4 推势阐理之经世史学
        6.4.1 吕祖谦的史学渊源
        6.4.2 经史一体的史学观
        6.4.3 读史之法
        6.4.4 推势阐理,以史经世
        6.4.5 以“礼”为核心的史学特色
第7章 中原文献之学的旨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7.1 重建内圣外王之道: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的学术旨趣
        7.1.1 通世务、实践履的经学主旨
        7.1.2 文贵有用、文以宣言文学功用观
        7.1.3 通古今之变,用于当世的治史目的
    7.2 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对后世的影响
        7.2.1 对浙东事功学派的影响
        7.2.2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7.2.3 对清代朴学的影响
        7.2.4 对浙东史学的影响
    7.3 博杂抑或博洽?——吕祖谦学术的再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着眼于“辞章”效果的文言虚词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语句构造上文言虚词具有灵活性
二、应关注文言虚词的辞章价值
三、文言虚词是把握古文行文“语气”的重要路径

(4)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张志公语文教育实践和思想概述
    (一)张志公主要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二)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
    (三)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第三章 从诊断“病因”到开具“药方”
    (一)张志公对语文教学问题的诊断
        1.汉字问题
        2.文言文问题
        3.口语教学问题
        4.文学教育问题
        5.教学方法问题
        6.知识、能力和应用问题
        7.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问题
        8.语文训练的规格和标准问题
        9.课程设计缺乏全局观念的问题
    (二)改革方案:《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
        1.《设想》概述
        (1)从历史中找到的经验与弊端
        (2)改革要明确的问题
        (3)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
        2.从改革方案看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改革观
        (1)改革的目标观
        (2)改革的内容观
        (3)改革的原则
第四章 张志公语文教改方案的特点、启示和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特点
        1.统筹规划
        2.综合改革
        3.改革与继承兼顾
        4.大胆创新
    (二)张志公“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启示
        1.宏观方面
        (1)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微观方面
        (1)识字写字教学
        (2)文学教学
    (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语文和文学的关系
        2.听说读写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的关系
        3.“篇章——段——词组和句子——词和语义、语体和风格”教学顺序
        4.改革方案的可行性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5)王夫之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夫之《孟子》义理学
    第一节 人性论
    第二节 理气论
    第三节 理欲观
    第四节 仁政论
    第五节 王夫之《孟子》义理学的影响
第二章 王夫之《孟子》考据学
    第一节 名物训诂
    第二节 考人物
    第三节 考典章制度
    第四节 考史实和地理
    第五节 王夫之《孟子》考据学的价值
第三章 王夫之《孟子》辞章学
    第一节 字词评点
    第二节 语言修辞
    第三节 篇章结构
    第四节 论辩艺术
    第五节 王夫之《孟子》辞章学的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探古出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试谈先贤“变异辞章论”的睿智(论文提纲范文)

一、变异辞章之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二、变异辞章之内涵与外延
三、“变异”的类型
四、变异辞章的效果
    (一) 陌生化, 给人新奇感
    (二) “辞意距离”
五、变异辞章形成的过程与心理机制
    (一) “三元”递变的过程
    (二) “移情”“有我”, 变异之原动力
六、常变相成, 辞章之两翼

(8)“一坐双伸、双化”法与汉语辞章学科建设——试谈“研究对象”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辞章界说
二、辞章与内容
三、辞章的运用与构成, 排列了辞章学研究对象的体系
四、风格
五、语体、文体论
六、表达效果

(9)把辞章学研究推向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辞章学是“大修辞学”
二、汉语辞章学的发展, 可分古代期、古今过渡期、现代期
    (一) 古代期的汉语辞章学 (先秦—1900)
    (二) 古今过渡期的汉语辞章学 (1901-1985)
    (三) 现代的汉语辞章学 (1986—)
三、迎接辞章学光辉灿烂的明天
    (一) 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两本论文集
        (1) 《辞章学与语文教学》 (李鹗鸣主编) , 为2009年会议论文的结集。
        (2) 《辞章学理论体系建设》 (主编待定) 。
    (二) 总结研究成果, 进一步开拓、创新。初定四大项目:

四、关于辞章学研究的答问(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文言文辞章教学研究[D]. 陈秋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建构儒学学统:吕祖谦中原文献之学研究[D]. 徐艳兰. 湖南大学, 2020(02)
  • [3]着眼于“辞章”效果的文言虚词教学[J]. 童志斌.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3)
  • [4]张志公的“一条龙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研究[D]. 王晓丹. 鲁东大学, 2016(08)
  • [5]王夫之孟学研究[D]. 周大伟. 扬州大学, 2016(02)
  • [6]探古出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试谈先贤“变异辞章论”的睿智[J]. 郑颐寿. 毕节学院学报, 2013(11)
  • [7]变异辞章刍议——《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选》隅谈[A]. 郑颐寿. 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研讨会论文选编, 2013
  • [8]“一坐双伸、双化”法与汉语辞章学科建设——试谈“研究对象”的确定[J]. 郑颐寿.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3(04)
  • [9]把辞章学研究推向前进[J]. 郑颐寿.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0]论“建立自己的汉语辞章学”——兼评郑颐寿的《辞章学发凡》及其他[J]. 郑其镇. 修辞学习, 2006(06)

标签:;  ;  ;  ;  ;  

词汇研究问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