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

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

一、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杰,胡金辉,赵希[1](2021)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指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近几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目前对该病的误诊率较高,特别是治疗不规范、效果欠佳,且病情易反复发作致迁延不愈,俗称"炎症中的癌症"。为此,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甲状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医学会普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乳腺甲状腺外科学组、湖南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湖南乳甲外科联盟5个学术机构,联合省内从事该领域相关专家,就GLM诊治相关内容,多次在线上和线下进行充分研讨,力求不断完善,基本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

曹金灿[2](2021)在《温阳生肌膏联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阳生肌膏联合内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1月到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患者,将符合条件的68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托里透脓汤加减,治疗组以温阳生肌膏外敷,同时口服托里透脓汤加减,两组均治疗28天,记录各组的创面面积、创面面积缩小率、肿块大小和相关临床症状积分,随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经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06%,对照组85.30%,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创面面积、创面面积缩小率、乳房肿块大小、乳房疼痛程度、肉芽形态、创周皮肤颜色、乳房外形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二者乳房局部症状改善程度上存在差异(P<0.05),即在改善乳房局部症状的作用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总积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积分分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就中医单项症状而言,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口渴、便秘、失眠的积分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温阳生肌膏联合托里透脓汤加减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确切,与单纯常规换药相比,温阳生肌膏联合内服更具优势,能更有效的改善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患者的创面情况及相关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提早恢复健康。

金信妍[3](2021)在《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疗效评价及乳汁微生物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易罹患的疾病之一,影响哺乳期妇女与婴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相当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当前研究认为乳汁微生物群系物种多样性降低伴随条件致病菌增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机制。由于益生元或益生菌的疗效和安全性缺乏证据,指南药物推荐意见仍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应用所导致的耐药发生,及其对哺乳期妇女健康和婴儿早期发育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满意的疗效,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直接抑菌或间接调节微生物群系实现其抗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是严格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仍有待深入研究,从微生物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待开展。目的:(1)建立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中药数据库,挖掘用药规律,为临床试验提供选药依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2)开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蒲公英颗粒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中药联合抗生素减少其应用的方案。(3)分析健侧、患侧和药物干预后患侧乳汁微生物群系组成和变化情况,探究发病相关物种及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中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建立当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药数据库。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分析常用中药、统计其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挖掘常用药对和类方。(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开展三臂、抗生素对照、结局评价者盲法的随机平行临床试验。作为多中心临床试验分中心,拟纳入102名受试者,按照1:1:1比例分配到蒲公英颗粒组、头孢地尼胶囊组和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胶囊联合组(联合组)。受试者接受3天的药物治疗(联合组头孢地尼胶囊服用2天,蒲公英颗粒全程服用)。主要结局指标为体温和乳房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和心电图。(3)利用16S rRNA分析研究(2)中蒲公英颗粒组和头孢地尼胶囊组受试者健侧、患侧及药物干预后患侧的乳汁微生物群系,通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其组内多样性,通过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分析其组间差异,利用LEfSe和Welch T检验探究其差异物种,同时分析微生物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纳入112项研究。中药口服治疗初期方剂60条,治疗成脓期方剂7条。初期和成脓期最常用中药均为蒲公英。初期以清热、补虚、解表药物为主,成脓期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药物为主。重在调理肝、脾。初期基于聚类分析得到3个类方,分别是类方1“甘草,蒲公英,金银花,当归,王不留行”、类方2“蒲公英,青皮,柴胡,连翘,金银花”、类方3“鹿角霜,蒲公英,瓜蒌,牛蒡子,柴胡”。中药成脓期基于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方,分别是类方1“蒲公英,黄芩,赤芍,栀子,甘草,柴胡”、类方2“皂角刺,白芷,当归,黄芪,赤芍,甘草”、类方3“地黄,甘草,鹿角,干姜,蒲公英,王不留行”、类方4“柴胡,麦芽,陈皮,金银花,橘络,连翘”。中药外用治疗初期方剂32条。初期核心药物和药对为大黄-芒硝。(2)临床研究最终纳入100名受试者完成试验,通过意向性分析和遵循研究方案分析,两种方法统计结果无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三组受试者治疗后体温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乳房VAS疼痛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蒲公英颗粒组或联合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头孢地尼胶囊组(P=0.008,P=0.009)。在炎症指标方面,三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不良事件发生人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乳汁微生物群系丰度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在患侧丰度显着升高(P=0.02),并与乳房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棒状杆菌属在蒲公英颗粒干预后乳汁中显着富集,与患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与体温和乳房VAS疼痛评分均呈负相关。相比于蒲公英颗粒干预前,干预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升高,PCoA结果显示在物种组成和共有物种丰度方面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比于头孢地尼胶囊干预前,干预后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升高,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Co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药治疗以清热药物为主,常配合补虚药物。初期以清为主,成脓期以清、托为主,通法贯穿始末,用药平和。处方初期以瓜蒌牛蒡汤和救乳化毒汤为主,成脓期以柴胡清肝汤、阳和汤和透脓散为主。(2)单独使用蒲公英颗粒或联合2天头孢地尼胶囊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体温下降、调节炎症指标方面疗效与头孢地尼胶囊相当,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优于头孢地尼胶囊,提示蒲公英颗粒治疗本病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可减少头孢地尼胶囊使用。(3)本病发生可能与链球菌属富集伴随乳汁微生物群系多样性降低有关。蒲公英颗粒可能通过调节链球菌属、提高物种多样性,使乳汁微生物群系核心物种分布趋向未患病乳汁微生物群系来治疗疾病;头孢地尼胶囊主要通过杀灭葡萄球菌治疗疾病。链球菌属和棒状杆菌属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发病中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婷[4](2021)在《MEBT/MEBO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研究MEBT/MEBO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旨在探求一种疗程短、痛苦小、效果好的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中医方法,进一步探讨中医祛腐生肌和酿脓生肌的作用途径和机理。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75处病灶)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5例,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的病例共71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空白对照组24例。三组均予以基础治疗:(1)内服中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益气扶正,和营托毒;(2)窦瘘创面均予以规范清创换药。分组治疗:治疗组给予美宝湿润烧伤膏纱条填塞引流窦瘘腔;对照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纱条填塞引流窦瘘腔;空白对照组给予医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窦瘘腔。每7天1个疗程,共观察三个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三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的窦瘘局部症状积分、窦瘘愈合率、窦瘘愈合时间、窦瘘愈合速度,整理记录研究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个疗程观察结束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52.2%,空白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4天后,治疗组愈合率和空白对照组的愈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速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愈合率和愈合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天后,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速度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愈合速度有差异(P<0.05)。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率、愈合速度均优于空白对照组,疗效相当。治疗21天后,治疗组的总体愈合速度略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21天后的创面的红肿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21天后的创面疼痛程度,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21天后的创面肉芽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三组组间比较创面渗出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21天后的创面渗出物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症状积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在改善窦瘘创面红肿、疼痛程度、渗出液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促进肉芽生长方面疗效相当,均优于空白对照组。(4)三个疗程观察结束三月后随访,对比三组愈合病例的瘢痕评分,治疗组为:4.73±1.163,对照组为:5.92±1.165,空白对照组为:6.00±1.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BT/MEBO与贝复新均能促进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窦瘘愈合,疗效相当。(2)MEBT/MEBO在改善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窦瘘局部症状的疗效优于贝复新。(3)MEBT/MEBO可以减轻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愈合后的瘢痕增生。

肖金禾[5](2021)在《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研究目的和意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乳腺炎的非脓肿期是治疗此疾病的关键时期。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应用存在耐药、破坏菌群多样性等局限性,使寻求疗效确切并能减少抗生素应用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本团队前期临床研究结合文献报道发现,中医药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具有良好疗效。目前,蒲公英颗粒广泛应用于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但在循证医学方面,缺乏观察其疗效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展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中医药减少抗生素应用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门诊进行,共纳入306例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将受试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即蒲公英颗粒组(PGY组)、头孢地尼组(TB组)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组(LH组)。治疗周期为3天,治疗结束后,第3天进行电话随访。从体温、乳房疼痛VAS评分、血常规炎性指标、乳房肿块面积、脓肿发生人数、中医证候和安全性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本临床研究由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支撑,已经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审查批件号:BZYSY-SFKTPJ-1),并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临床试验网站(www.clinicaltrials.gov)进行注册,注册号为NCT03756324。研究结果:结果显示PGY组退热小时数小于TB组(P=0.046),提示PGY组与TB组受试者的退热小时数可能有差别。进一步比较退热速度,对三组每4个小时退热人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GY组8小时内退热人数显着多于TB组(P<0.05),但PGY组和LH组,LH组和TB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服药后每4个小时体温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三组随时间改变体温均有显着性下降,组间体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Y组、TB组和LH组治疗后体温复升人数和随访体温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的退热效果和保持体温平稳效果相当。疼痛方面,各组治疗前、治疗3天后和随访VAS评分各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三组治疗均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程度,并且治疗结束后三组随访时疼痛仍有下降趋势。三组组间比较治疗3天后和随访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H组疼痛缓解差值显着大于TB组(P<0.05),提示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缓解疼痛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WBC,NEUT%和CRP指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组间比较,治疗后WBC,NEUT%和CRP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治疗后三组血常规异常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后CRP计数异常人数TB组显着高于PGY组(P<0.017),但PGY组与LH组,TB组与LH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7)。综上所述,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均具有恢复血常规中WBC计数、NEUT%和CRP指数水平的疗效,且两者效果相当。乳房肿块方面,三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乳房肿块。TB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肿块人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PGY组和LH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肿块人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治疗后三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LH组治疗后肿块面积显着小于TB组(P<0.01)。通过上述可以发现,蒲公英颗粒缩小肿块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PGY组和LH组各有1例在治疗过程中乳房出现化脓,经检验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评分中舌苔黄腻评分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蒲公英颗粒、头孢地尼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3天后均有退热、缓解乳房疼痛、恢复血常规炎性指标、缩小乳房肿块和减轻中医证候症状的作用,且临床疗效相当。单独应用蒲公英颗粒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头孢地尼胶囊用量减至2天)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可能不会影响临床疗效;2.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疼痛缓解效果可能优于单独应用头孢地尼;蒲公英颗粒缩小肿块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且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缩小肿块效果可能更为显着。因此,当患者出现疼痛性肿块时,建议酌情给予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治疗;3.本临床试验未发生严重不良试验,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安全性较高。第二章研究目的和意义: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中医辨病属“乳痈”,常因脾胃郁热,阻滞气机,腑气不畅,常出现舌苔黄腻。现代研究已证实舌苔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舌苔的厚度,并且与多种疾病具有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形成的原因及本病发生与舌苔菌群变化是否与具有相关性。研究方法:所有受试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哺乳期女性。黄腻苔组取自确诊为急性乳腺炎,伴有发热、黄腻苔的女性,共计26例。正常对照组取自健康哺乳期薄白苔女性,共计20例。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出DNA片段序列,运用RDP classifier贝叶斯算法基于分类单元代表序列进行两组舌苔样本的菌群组成分析;对两组舌苔样本的Alpha多样性、β多样性、组间相似性、差异菌群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首先,对物种组成进行评估,发现黄腻苔组shannoneven指数和shannon指数高于薄白苔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距离矩阵量化分析和PCoA分析结果显示黄腻苔组和薄白苔组舌苔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对比两组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的大小,采用PLA-D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组间差异,两组样本物种菌群结构组内差异较小。其次,对物种组间丰富度差异进行检测,发现黄腻苔组中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e)丰富度显着高于薄白苔组。拟杆菌门分类水平下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Alloprevotella在黄腻苔组中丰度显着高于薄白苔组(P<0.05)。LEFSe多级物种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黄腻舌苔组中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Muribaculum、Alloprevotella 等厌氧菌属显着富集(P<0.05)。最后,为探究血常规的炎性指标与舌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相关性,对两组舌苔样本进行RDA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NEUT%和CRP与两组舌苔样本菌群结构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进一步采用相关性Heatmap分析来计算两组中血常规指标与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结果表明Alloprevotella与WBC计数和NEUT%分别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结论: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的微生物群多样性高于健康薄白苔哺乳期女性;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患者与健康薄白苔哺乳期女性在舌苔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黄腻苔菌群中普雷沃氏菌属和Alloprevotella丰富度显着升高。其中,Alloprevotella与血常规的炎性指标呈正相关,可能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另外,黄腻苔中厌氧菌的显着富集引起的微生物失调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炎性反应。因此,哺乳期女性出现黄腻苔可能是机体发生乳腺炎的潜在预警,可密切观察哺乳情况,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干预和防治。

闫炳荃[6](2021)在《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LM)和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相关致病因素,明确致病因素后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可有效降低乳腺炎发病率,以及为乳腺炎的病因、诊断、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等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5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排除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问卷调查,哺乳期间未患乳腺炎的女性50例作为哺乳期乳腺炎对照组;经过乳腺外科专科查体及乳腺影像学检查提示乳腺无异常结节及明显导管扩张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对照组。收集患者和体检中心女性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哺乳喂养史、月经史、生育史和既往疾病史等。纳入相关研究因素,明确观察指标,哺乳期乳腺炎组纳入的临床因素为:生产年龄、哺乳时间、哺乳期间是否反复发生乳汁淤积、哺乳后乳头清洗情况、乳头有无破损、乳房有无外伤手术史、有无焦虑和吸烟史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纳入的临床研究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生育次数、初育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吸烟、饮酒和乳头内陷等。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LM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乳汁淤积、乳头破裂、乳房外伤手术史、哺乳时间和哺乳后清洗乳头等方面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产年龄、吸烟和焦虑不良情绪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哺乳期间反复发生乳汁淤积、乳头破裂、乳房外伤手术史为哺乳期乳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哺乳后清洗乳头和哺乳时间>6个月为保护性因素。NPM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体重指数、生育次数、月经初潮年龄、初育年龄和乳头内陷等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和饮酒史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头内陷、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多和初潮延迟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初育年龄晚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有乳头破裂、哺乳期间反复乳汁淤积和乳房外伤手术史;哺乳后清洗乳头和哺乳时间>6个月可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有超重肥胖、多产、初潮延迟和乳头内陷;初次生育年龄晚可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杜佳睿[7](2021)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对比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浆细胞性乳腺炎(PCM)一般资料情况、临床情况及中医药手段治疗情况。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为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明确诊断为精神类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相关药物后停药,或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罹患乳腺炎性疾病,并于2013年至2020年10月在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例。同时对比研究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并于同一时段就诊与我科,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设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对比研究三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统计软件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例组2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GLM对照组)2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PCM对照组)20例。1.一般情况:病例组20例患者口服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有14例(占70%),2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5例(占25%),3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1例(占5%)。口服药物以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等为主,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院外治疗、除精神类疾病外的既往病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表现:病例组患者乳房肿块数目0-3个不等,均为单侧患病。其中未见乳房肿块的病例为3例(占15%),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1例(占55%),同侧乳房内2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4例(占20%),同侧乳房内3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例(占5%);G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P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三组数据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入院均有乳头畸形病例,且以乳头内陷及乳头分裂为主。病例组乳头畸形患者17例,24人次,乳头内陷(占54.17%),乳头分裂(占37.5%);GL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6例,22人次,乳头内陷12人次(占54.55%),乳头分裂7人次(占31.82%);PC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8例,26人次,其中乳头内陷12人次(占46.15%),乳头分裂11人次(占42.31%)。泌乳素水平方面:病例组11例患者入院时泌乳素异常升高,且异常泌乳素水平在652.6-2845μIU/ml之间,平均数为1060.96±622.89μIU/ml,另两组患者泌乳素均无异常。治疗疗程方面,病例组20例患者中最短疗程39天,最长疗程189天,平均数为88.7±32.61天;GLM对照组最短疗程10天,最长疗程273天,平均数为77.8±61.61天;PCM对照组最短疗程为13天,最长疗程为191天,平均数为77.75±60.78天。三组治疗疗程长短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方面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无特殊差别,但在临床表现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较之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是否囊括乳头乳晕区、泌乳素水平及治疗疗程方面均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确的差异。考虑是由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病因方面与两者有明显差异导致。在中药治疗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中药治疗中除了辨证施治组方之外,运用焦山楂炒麦芽联合可有效降低泌乳素水平,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相关探讨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但因本研究中两对照组患者均处于正常泌乳素水平,病例组也仅有11例患者泌乳素水平较高,故该药物联合降低泌乳素水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则有待后续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王霖,胡金辉,曾子纯[8](2021)在《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TCM-ID、PubChem、PharmMapper等数据库筛选并预测五味消毒饮的有效成分及分子对接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五味消毒饮靶点网络图。通过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程序包,将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关键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从五味消毒饮中共筛选出26个有效成分,治疗乳腺炎靶点68个,经GO分析发现,五味消毒饮涉及细胞功能74条;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五味消毒饮调节乳腺炎相关的信号通路82条。结论:五味消毒饮的有效成分能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发挥对乳腺炎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吴丰雪[9](2021)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证型与NLR、PLR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探寻NLR、PL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相关性。2.探索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的相关性。3.分析NLR、PL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105例,分为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患病组填写流行性调查表及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最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归入正虚邪恋证、阳虚痰凝证、痰瘀互结证、肝经郁热证、热毒炽盛证5个证型。收集并比较两组NLR、PLR、hs-CRP、ESR、PRL及血常规数值(WBC、N、L、PLT)的差异。分析患病组NLR、PL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分析患病组NLR、PLR与一般资料、脓肿、肿块、疼痛评分以及hs-CRP、ESR、WBC间的相关性。各数据运用SPSS V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患病组hs-CRP、ESR、WBC、NLR、PLR、PLT、N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L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NLR预测NPM的AUC为0.915(95%CI:0.876~0.954,(49)<0.05),最佳临界值为2.16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和83.8%。PLR预测GM的AUC为0.751(95%CI:0.684~0.818,(49)<0.05),最佳临界值为122.46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和71.4%。3.以是否患病为因变量,以NLR≥2.162、PLR≥122.461(根据ROC曲线计算出的约登系数)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2.162、PLR≥122.461为NPM的危险因素。4.研究发现105例NPM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年龄、哺乳障碍史上占比无差异,在病理类型、泌乳素水平、乳头内陷中存在差异,病理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正虚邪恋证占比最高,病理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阳虚痰凝证占比更高;高泌乳素水平患者中肝经郁热证占比最高;乳头内陷患者中热毒炽盛证的比例最高。5.不同中医证型的肿块评分、脓肿评分、疼痛评分均存在差异,肝经郁热证患者的肿块评分最高;肝经郁热证患者的脓肿评分最高;肝经郁热证患者疼痛评分最高。6.不同中医证型中hs-CRP、ESR、WBC、L、PLT的数值具有差异,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0.05),热毒炽盛证患者的hs-CRP水平最高;ESR、PLT数值均在热毒炽盛证患者中最高;热毒炽盛证患者中WBC高于肝经郁热证;L在正虚邪恋证患者中数值最高。7.分析NLR、PLR与年龄、病理、高泌乳素、乳头内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示NLR与年龄、病理、乳头内陷未呈现明显相关性。NLR与高泌乳素呈正相关。PLR与年龄、病理、高泌乳素水平、病程未呈现明显相关性。8.NLR与脓肿评分、疼痛评分有显着正向等级相关,而与肿块评分之间存在弱的正向等级相关;PLR与疼痛评分有中等水平的正向等级相关,与脓肿评分存在弱的正向等级相关,而与肿块评分之间未呈现相关性。9.hs-CRP与NLR、PLR呈正向等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4、0.292;WBC与NLR呈正向等级相关,相关系数为0.634,而与PLR无相关关系;ESR与NLR、PLR行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SR与NLR、PL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234。10.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NLR、PLR数值存在差异,(4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数值在热毒炽盛证、肝经郁热证、正虚邪恋证之间差异明显,阳虚痰凝证患者与痰瘀互结证患者的NLR值无明显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中NLR数值高于肝经郁热证患者,肝经郁热证患者NLR数值高于正虚邪恋证患者。PLR数值在热毒炽盛证、肝经郁热证、痰瘀互结证患者间有显着差异,而阳虚痰凝证、正虚痰凝证患者的PLR数值无显着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中PLR数值高于肝经郁热证患者,而肝经郁热证患者PLR数值高于痰瘀互结证。结论:1.NLR、PLR可作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的辅助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2.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医辨证、NLR、PLR与高泌乳水平、hs-CRP、ESR、WBC、临床症状评分相关;3.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NLR、PLR数值在热毒炽盛证、正虚邪恋证中差异明显,或可用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齐玮,陈树伟,姜璐[10](2021)在《中医辨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妇女疾病认知、不良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妇女疾病认知、不良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该院收治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疾病认知、不良情绪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妇女采取中医辨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着提升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使得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和缓解,并显着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GLM的定义
2 GLM的流行病学
3 GLM临床表现
4 GLM可能相关诱因/病因
5 GLM评估要点与评估方法
    5.1 GLM实验室检查
    5.2 影像学检查在GLM诊断和病灶范围评估中的作用
6 GLM临床分类/分型
7 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在GLM诊断中的作用
8 CNB穿刺点选择的重要意义
9 CNB确诊为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1 0 CNB穿刺组织/脓液细菌培养(特殊的培养基)及二代测序的意义
11 GLM的鉴别诊断
    11.1乳腺癌
    11.2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
    11.3乳晕下脓肿
    11.4结核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11.5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性乳腺炎
12 GLM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13 GLM的免疫治疗
14 GLM的抗生素治疗
15 GLM的抗结核治疗
16 GLM的中医药治疗
    16.1内治法
        16.1.1中医辨证论治
        16.1.2中成药
    16.2外治法
        16.2.1贴敷法
        16.2.2中药外洗/熏洗
        16.2.3提脓去腐药捻引流术
        16.2.4刮匙搔刮捻腐术
        16.2.5生肌法
        16.2.6垫棉法
        16.2.7针灸法
17 GLM的手术治疗
    17.1手术时机
    17.2手术范围
    17.3手术方案
18 GLM I期、II期乳房重建的可行性
19 GLM不同分型/类型对应治疗方案
    19.1肿块期
    19.2脓肿形成期
    19.3复杂难治期
20 GLM临床治愈标准及评估方法
21 GLM随诊与全程管理

(2)温阳生肌膏联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调查表
致谢
个人介绍

(3)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疗效评价及乳汁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外吹乳痈的中医概述
        1 中医古籍外吹乳痈的病因
        2 中医古籍外吹乳痈的治疗
        3 当代医家外吹乳痈的治疗
        4 小结
    第二节 中医药减少抗生素应用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概述
        1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定义与发病率
        2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与母乳喂养
        3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病因
        4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治疗方案
        5 抗生素治疗的局限性
        6 减少抗生素应用策略
        7 中药减少抗生素应用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的中药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用药规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检索方法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数据处理
        5 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结果
        1 检索流程图
        2 初期中药口服用药规律分析
        3 成脓期中药口服用药规律分析
        4 初期中药外用用药规律分析
        5 中成药在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的应用
    第四节 讨论
        1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中医概述
        2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中药口服用药原则
        3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成脓期中药口服用药原则
        4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中药外用用药原则
第二章 蒲公英颗粒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试验设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1 研究地点
        2 受试者合格标准
        3 干预措施
        4 结局指标
        5 样本量计算
        6 随机方法
        7 盲法
        8 数据收集和管理
        9 统计学方法
        10 质量控制及管理
        11 传播策略
    第四节 结果
        1 受试者入组情况
        2 基线情况
        3 主要结局指标
        4 次要结局指标
        5 不良事件
    第五节 讨论
        1 局限性
        2 可推广性
        3 对结果的解释
    第六节 其他信息
        1 试验注册信息
        2 申办者信息及职责
        3 伦理信息
第三章 基于16S rRNA探究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胶囊对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乳汁微生物群系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受试者合格标准
        2 乳汁样本采集、储存及转运
    第三节 测序流程及方法
        1 测序流程
        2 测序方法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第四节 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分析过程
        2 主要分析软件
    第五节 结果
        1 测序信息统计
        2 患侧与健侧乳汁微生物群系分析
        3 蒲公英颗粒组和头孢地尼胶囊组乳汁微生物群系分析
    第六节 讨论
        1 对结果的解释
        2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MEBT/MEBO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概论
        1.1 现代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局部中医外治疗法
        1.5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手术治疗
        1.6 对MEBT/MEBO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病例标准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结果分析比较
        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3.4 脱落病例处理
        3.5 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对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4.2 实验基础治疗的根据
        4.3 实验方案药物的作用原理和选择依据
        4.4 MEBT/MEBO与祛腐生肌、酿脓生肌
        4.5 实验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综述 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治研究进展
    引言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病机
    2 治疗窦瘘常用的外用药物
        2.1 传统丹药
        2.2 自拟祛腐生肌、酿脓生肌药方
        2.3 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
        2.4 贝复济
    3 治疗窦瘘常用的中外治法
        3.1 药捻疗法
        3.2 挂线疗法
        3.3 滴灌疗法
        3.4 拖线疗法
        3.5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
    4 外科手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下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防治
        1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特点
        2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下AM非脓肿期的诊疗
        3 AM患者的居家护理
        4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下母乳喂养的相关问题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人乳微生物群研究现状探讨哺乳期乳腺炎发病机制及防治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舌苔菌群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呼吸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2 消化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3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4 风湿类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5 口腔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6 其他
        7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1
第一章 蒲公英颗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2
第二章 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黄腻苔菌群的特异性菌群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参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哺乳期乳腺炎组
        2.2.2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
    2.3 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研究结果
        3.1.1 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3.1.2 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 非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研究结果
        3.2.1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3.2.2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对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相关分析
    4.2 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相关分析
    4.3 对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差异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综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
        1. 现代医学病因探究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研究
        1. 古代文献病名研究
        2.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参考文献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样本量计算
    1.5 病例分组
    1.6 临床分型
    1.7 观察指标
    1.8 治疗所需药物及治疗方法
    1.9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入院资料
    2.2 基线比较
    2.3 临床情况
第三节 讨论
    3.1 一般情况讨论
    3.2 临床表现情况讨论
    3.3 中药治疗
    3.4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楂、麦芽联合降低泌乳素的作用机制
    3.5 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因及表现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库及软件
    1.2 五味消毒饮有效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1.3 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靶点网络构建
    1.4 五味消毒饮化学成分治疗乳腺炎关键靶点的GO及KEGG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五味消毒饮成分及其对应靶蛋白的收集与筛选
    2.2“五味消毒饮-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疾病”网络构建与分析
    2.3 GO富集分析
    2.4 KEGG富集分析
3 讨论

(9)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证型与NLR、PLR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1.4 研究方案
    1.5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2 中医证型的分布
    2.3 不同中医证型年龄、病理类型、泌乳素水平、乳腺内陷的比较
    2.4 不同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2.5 不同中医证型hs-CRP,ESR,WBC,L,PLT的比较
    2.6 NLR、PLR年龄、病理、高泌乳素、乳头内陷的相关性
    2.7 NLR、PLR与临床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2.8 NLR、PLR 与 hs-CRP、ESR、WBC 相关性分析
    2.9 不同中医证型NLR、PLR 的比较
3.讨论与分析
    3.1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相关机制
    3.2 WBC、N、L、PLT、hs-CRP、ES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
    3.3 NLR、PL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
    3.4 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3.5 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证型的分布
    3.6 影响中医辨证分型的因素
    3.7 NLR、PLR与 NPM患者高泌乳素的相关性分析
    3.8 NLR、PL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症状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9 NLR、PLR 与 hs-CRP、ESR、WBC 的相关性分析
    3.10 NLR、PLR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3.11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粉刺性乳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诊治湖南专家共识(2021版)[J]. 张超杰,胡金辉,赵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1
  • [2]温阳生肌膏联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曹金灿.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疗效评价及乳汁微生物研究[D]. 金信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MEBT/MEBO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D]. 杨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D]. 肖金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D]. 闫炳荃. 青海大学, 2021(01)
  • [7]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D]. 杜佳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五味消毒饮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J]. 王霖,胡金辉,曾子纯.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4)
  • [9]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证型与NLR、PLR的相关性分析[D]. 吴丰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医辨证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妇女疾病认知、不良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 齐玮,陈树伟,姜璐.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03)

标签:;  ;  ;  ;  ;  

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