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

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

一、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论文文献综述)

白茹冰[1](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所在。然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腾飞,人类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耕地压力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耕地资源还能否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引发人们的深思与研究,耕地可持续利用成为探寻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向。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更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总人口达到10906万人。因而河南省在面对巨大的耕地资源需求时,能否维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即“区域公顷”(国家公顷与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南省及其18个地市近十年的耕地资源消费水平和耕地资源生产能力进行计算,动态分析河南省耕地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发展现状,并通过耕地可持续利用系数判断现行河南省耕地资源发展阶段。结果表明:1.从河南省整体来看,研究区间内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足迹及人均生态赤字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8年的0.1301372hm2至2017年的0.1382931hm2,增长率为5.9%;人均生态赤字呈波动上升态势,2010年至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后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耕地可持续利用系数处于弱不可持续阶段,研究区间内波动幅度较小,但有向中等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2)从河南省各地市来看,研究区间内河南省18个地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系数整体处于弱不可持续与中等不可持续交叉阶段,耕地压力较大,耕地可持续利用面临威胁。通过对河南省各地市2017年的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对比,18个地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人均生态赤字,其中驻马店市人均生态赤字最高,为0.117683hm2,与最低的郑州市相比,是郑州市的6.56倍。2017年各地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系数除信阳市处在弱不可持续阶段外,其余城市均处于中等不可持续阶段。

金飞雪[2](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秩序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范畴,一定时期的世界秩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国家行为体的内政外交产生某种程度的制约,因此,世界秩序的形成具有某种客观性。同时,一个国家对世界秩序的看法或主张,既与一国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有关,也与一个时期该国的国力、发展水平、对世界大势和国家利益的基本判断有关,因此,建立何种世界秩序又是一国主观认识的结果,具有主观色彩。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世界秩序都有着自己的解读,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或构想。不管是旧世界秩序,还是新世界秩序,均不会仅局限于某一模式或某一理论中。恰如历史上曾有过的各种世界秩序,其也仅是世界秩序理论与模式研究的例证而已,并不需要对自身的正确性与持久性负责。世界秩序的解释理论或模式,也会随之国际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建立何种世界秩序,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构想,这些构想既体现了政策主张的连续性,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对国际潮流的看法和对自身利益的不同看法和价值追求。梳理中国在不同时期有关世界秩序构想的不同方案,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关世界秩序的不同主张,对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的本质,分析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首先对世界秩序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在阐述世界秩序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关于世界秩序的不同主张进行探讨,通过对中西方的世界秩序方案进行比对研究发现,中国和世界秩序的西方方案的理念存在根本区别。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中国方案”的演变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虽然不同时期的世界秩序“中国方案”的提法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理念没有变。再次,本文对中国为推动世界秩序“中国方案”所做的外加努力进行梳理,透过外部世界对“中国方案”的看法与评论。最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中国方案”变迁所得出的历史启示,归纳总结世界秩序“中国方案”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对未来中国世界秩序观念与实践的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和分析。

彭飞[3](2017)在《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当前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内部的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大量工业遗产存在着不同的命运,或被拆除,或是功能更新,改为他用。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积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改造所涉及的工业行业涵盖广泛,再利用的手段也丰富多样,城市层面或微观层面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的成果丰富,但全国情况的掌握却少有涉及。因此,本文在回顾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收集,实地调研与工程实践,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与发展,结合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运用GIS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在时间上对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在空间上,借鉴我国当前成熟的区域划分理论,结合地域差异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分布密度、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分析了区域发展的进步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异质与失衡。在此基础上,研究既有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划分,在探讨影响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主导因素过程中溯本清源,揭示了城市土地再开发行为的重要主导作用,从土地再开发角度将工业遗产再利用分为城市旧区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产业用地置换与更新三类主要的再利用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对三类再利用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了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该过程中的行为、影响、参与机制及如何对其行为进行制衡的策略。最后,本文对目前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从策划、设计到审批、实施的整个操作过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业遗产的文物与非文物身份划分,主要针对非文物类工业遗产的运作流程、编制策略、技术手段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剖析。研究了目前运作流程中审批、操作、产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利用编制策略的价值评估关键环节、不同技术手段使用的作用与影响。结合我国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对未来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如何结合新常态、存量规划、体验经济等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郭双[4](2012)在《沿海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研究》文中提出管辖权是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海洋环境污染的管辖权是一个涉及到在不同海域发生不同来源的污染行为应该由哪个国家管辖和以什么标准管辖的问题。针对日益严重的船舶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各个国家对于船舶污染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沿海国船舶污染的管辖权问题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船舶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船舶污染管辖权的历史发展及沿海国管辖权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对沿海国船舶污染的管辖权做了一个大体的概述。第二部分分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沿海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的规定。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最完整最全面的海洋法法典。《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二部分是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船舶污染的管辖权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保护海洋环境的立法管辖权和执行管辖权两方面赋予沿海国和港口国一定范围的管辖权,船旗国、沿海国和港口国这三种管辖权之间既不是共同管辖,也不是平等管辖,而是并行管辖和协调管辖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了美加两国关于船舶污染管辖权的立法与实践。美国和加拿大都是海洋大国,两个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对完善中国的船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美国是较早进行有关船舶污染立法工作的沿海国家之一。在世界立法发展上,美国的船源污染的立法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加拿大历来都是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合理利用海洋,充分保护海洋环境,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加拿大的重要国家战略决策,其国家海洋立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海洋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是有法可依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的法律现状及完善建议。中国在管制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方面,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公约在内的多层次的法律框架,但是中国在防止船舶污染执法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工作,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在此问题上的一些经验,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使其利益最大化。

董玮玮[5](2012)在《回归城市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博弈与协调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议题,本文选取住区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作为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控制与引导局部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和谐发展。本文对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研究的尝试与探索,提倡基于城市视角下的住区规划设计思路,试图促成住区与城市在物质空间以及功能空间层面的关联性、整体性的和谐发展。住区与城市的发展是两者之间不断磨合、调整适应的过程,是人为控制与自然生长的结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并且这种交互性贯穿于城市发展轨迹之中。然而在开发建设规模大、速度快的今天,不同建设单元间的磨合与适应过程明显缩短,住区与城市的“非关联性”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从本文研究的规划设计角度而言,主要包括非开放式住区模式对城市空间的肢解、非关联性设计导致的住区建设特色迷失、非前瞻性规划建设对城市品质提升的滞延、非现实居住空间意象对城市空间意义的侵蚀、非交往性空间界面对住区与城市运转效益的降低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城市作为住区研究的地域指向,认为住区规划设计应从属于城市规划设计范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要致力于寻找“已经失掉了的相互依赖性与相互关联性”,将其纳入城市一体化规划设计中,将“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站到城市规划设计的高度,充分体现其整体性。其次,本文以城市整体视野下住区与城市之间非关联性为问题域,着重研究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以住区与城市之间互为拓扑、互为图底的“交互性”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性”及交互因子,从相关理论溯源、建设实践等方面探索提高住区与城市之间关联性的新思路,提出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方法。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是一种从城市到住区方向的尝试,它要求以“非公平”的角度来看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更多地从城市的因素出发,把城市作为交互的主体,住区作为交互的对象,同时注重将使用者的需求与感受及时反馈于设计过程中。再次,文章重点从住区规划设计定位、建筑空间形态、道路交通、景观空间、界面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六个交互因子分别展开,对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最后,本文将“交互性”设计方法运用到君山三角坪地块规划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与启发意义。

齐伟伟[6](2011)在《上海世博会生态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摆脱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态文化研究开始兴起,世界各地开始相继建立生态和环保机构,并渐次出现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新兴学科,旨在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根除非生态思维。而生态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增强产品的竞争性;三是在产品设计中灌注循环经济理念,即要把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各种工程、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提高绿色竞争力。生态设计的思想观念从宏观上看表现为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的长远设计观及设计、自然、环境、人等诸种因素整体和谐统一的设计构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即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于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实践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世博会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交流盛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总结经验教训、展示科技成果、探讨发展之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参展各国围绕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城市文明的成果、交流了城市发展的经验、传播了先进城市的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了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例证。本文拟从上海世博会提倡的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主题思想入手,全面系统地分析上海世博会体现的生态设计理念,诸如构思巧妙的场馆设计、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等项目,进而阐述生态设计的内涵及外延,展望生态设计未来的发展前景,并籍以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本刊编辑部[7](2010)在《河北省中小学生“走进世博”知识竞赛知识问答(小学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你知道世界博览会的来历吗?世博会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的定期集市。首次展览会是1791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新成果为目的,后逐步发展成一项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本国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成果。由此世

本刊编辑部[8](2010)在《河北省中小学生“走进世博”知识竞赛知识问答(小学组)》文中认为1.你知道世界博览会的来历吗?世博会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的定期集市。首次展览会是1791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新成果为目的,后逐步发展成一项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简称世

梓梓[9](2010)在《走进上海世博会》文中认为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啦!本届博览会为期6个月,到10月31日结束,一共举办184天。也就是说,今年暑假,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上海参观世界博览会哦。什么是世界博览会?去上海世界博览会主要看些什么?……嘿嘿,这些可都是去逛上海世博会前必须先做的功课哦,如果你还不是太清楚,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吧。

孙毅[10](2006)在《海洋生物工程的巨大潜力及开发动态》文中研究说明论述了海洋在粮食、牧业、药业等方面开发的巨大潜力,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海洋生物工程的开发动态,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二、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足迹理论
        二、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
        二、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计算方法
第三章 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
        一、河南省自然资源状况
        二、河南省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节 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情况
        一、河南省总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二、河南省主要农产品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三、河南省耕地类型分布情况
第四章 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一、2008-2017年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二、2008-2017年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三、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
    第二节 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变化差异分析
        一、河南省2008-2017年各地市人均耕地可持续利用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二、河南省2017年各地市耕地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进发
        二、加强农业利用精准化,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
        三、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减少过度消耗,提升耕地生态环境
        四、人才兴农,强化耕地与人力的联系
        五、促进人们科学合理消费,转变消费观念,减少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致谢

(2)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五、主要创新
第一章 世界秩序的内涵及冷战后的不同主张
    一、世界秩序的基本概念
        (一) 世界秩序
        (二) 世界秩序观
    二、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关于世界秩序的不同主张
        (一) 世界秩序的“美国方案”
        (二) 世界秩序的“日本方案”
        (三) 世界秩序的“欧盟方案”
        (四) 世界秩序的其他方案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及其演变
    一、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内涵的演变
        (一)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二) “和谐世界”的主要内涵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的“变”与“不变”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中国方案的“变”
        (二) 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的“不变”
    三、影响中国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因素
        (一)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欺凌的历史经历
        (三) 对国际政治上“国强必霸”逻辑的冷静思考
        (四) 对国际政治规律的新认识
第三章 为推动落实世界秩序“中国方案”的外交实践
    一、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实践
        (一) 主张加强“南南合作”,减少对发达国家依赖
        (二) 争取扩大“南北对话”,维护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
        (三)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推动形成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努力
        (一) 摒弃冷战思维,积极构建与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
        (二) 奉行睦邻外交政策,多边外交参与,做负责任的大国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一) 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依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二) 深化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三)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
        (四) 利用峰会外交开展多边合作,以“中国梦”对接“世界梦”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中国方案”内涵演变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一、是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反映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体现
    三、是对西方“国强必霸”权力政治逻辑的根本否定
    四、体现了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辩证统一
    五、体现中国在国际事务的责任与担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3)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转型期工业遗产再利用与城市发展建设矛盾突出
        1.1.2 全国性工业遗产案例分析研究相对匮乏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比较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历程
    2.1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基本脉络与总体特点
        2.1.1 关于发展历程的视野与划分观点
        2.1.2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总体发展历程
    2.2 无心插柳——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索阶段
        2.2.1 探索阶段社会背景与效应
        2.2.2 探索阶段再利用类型及总体分布特征
        2.2.3 探索阶段的总结
    2.3 从被动到主动——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阶段
        2.3.1 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
        2.3.2 发展阶段类型及分布特征
        2.3.3 发展阶段的总结
    2.4 从增量到存量——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全面深入阶段
        2.4.1 全面深入阶段社会背景与效应
        2.4.2 全面深入阶段类型及分布特征
        2.4.3 全面深入阶段的总结
    2.5 发展历程中引导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政策与理念变迁
        2.5.1 早期工业遗产再利用适用政策
        2.5.2 引导工业遗产再利用政策的发展
        2.5.3 地方层面工业遗产再利用适用政策
        2.5.4 我国涉及工业遗产再利用理念的文件
第三章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空间分布
    3.1 我国工业遗产保存基本情况
        3.1.1 我国列入文保系统的工业遗产的现状
        3.1.2 未纳入文保体系的工业遗产现状
        3.1.3 我国工业遗产分布现状
    3.2 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的空间分布
        3.2.1 数据来源及工具选择
        3.2.2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微观分布
        3.2.3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中观分布
        3.2.4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宏观分布
        3.2.5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3.3 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所占比例分析
        3.3.1 小基数之下的“高比例”再利用
        3.3.2 大基数之下的“小比例”再利用
    3.4 工业遗产再利用分布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城市地理因素
        3.4.2 城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3.4.3 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
第四章 基于区域划分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现状研究
    4.1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区域划分
        4.1.1 区域的概念
        4.1.2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区域划分研究
    4.2 基于区域划分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密度分布及功能特征
        4.2.1 工业遗产再利用对象区域分布特征
        4.2.2 基于区域划分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使用功能现状
    4.3 工业遗产再利用区域发展的进步与变化
        4.3.1 众多产业类型的工业遗产得以再利用
        4.3.2 政府引导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4.3.3 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工业遗产再利用
        4.3.4 工业遗产多方面价值的实现
    4.4 工业遗产再利用区域发展的异质与失衡
        4.4.1 工业遗产再利用区域发展差异大
        4.4.2 工业遗产更新和再利用模式单一
        4.4.3 保护与再利用滞后于城市开发速度
        4.4.4 保护再利用观念淡薄和制度的不完善
        4.4.5 过度开发现象严重
第五章 基于案例分析的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典型模式研究
    5.1 既有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划分研究
        5.1.1 基于使用功能的划分
        5.1.2 基于开发主导方的模式划分
        5.1.3 基于不同保护级别的再利用模式划分
        5.1.4 基于再利用对象的划分
    5.2 多维因素影响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5.2.1 土地集约利用因素的影响
        5.2.2 资源型城市转型因素的影响
        5.2.3 经济及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
        5.2.4 城市主题事件因素的影响
        5.2.5 深层次影响因素的探寻
    5.3 不同城市土地再开发类型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案例研究
        5.3.1 城市旧区改造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5.3.2 历史街区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5.3.3 产业用地置换与更新模式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5.4 分析与总结
        5.4.1 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相关利益主体
        5.4.2 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
        5.4.3 工业遗产再利用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制衡
第六章 我国当前工业遗产再利用全过程技术环节研究
    6.1 工业遗产再利用运作流程研究
        6.1.1 前期数据准备工作
        6.1.2 运作流程分类研究
        6.1.3 不同运作流程的具体解读
        6.1.4 工业遗产再利用运作流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6.2 工业遗产再利用编制策略研究
        6.2.1 不同编制模式的工业遗产编制策略比较
        6.2.2 再利用编制策略与工业遗产真实性的确保
        6.2.3 再利用编制策略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确保
        6.2.4 再利用编制策略对工业遗产的地域性的重视
        6.2.5 再利用编制策略关键环节的探讨
    6.3 工业遗产再利用设计与技术手法研究
        6.3.1 基于功能更新的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6.3.2 基于功能更新的技术手段运用
        6.3.3 提升原有性能适应性的技术运用研究
第七章 结合新形势的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发展
    7.1 新常态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7.1.1 新常态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发展
        7.1.2 存量规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7.1.3 多规融合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7.1.4 体验经济带动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7.2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的低技术干预手段
        7.2.1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技术干预思想
        7.2.2 极少主义的技术干预思想
        7.2.3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低技术干预手段
    7.3 工业遗产再利用与都市乡愁
        7.3.1 都市乡愁语境的理解
        7.3.2 乡愁引领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附录: 济南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技术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沿海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沿海国船舶污染管辖权概述
    (一) 沿海国和船舶污染的涵义
    (二) 船舶污染管辖权的历史发展
        1. 船旗国管辖权
        2. 船旗国、沿海国与港口国并行管辖
    (三) 沿海国管辖权的法律渊源
        1. 国际公约
        2. 国际习惯法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沿海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的规定
    (一) 沿海国船舶污染的立法权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相关规定
        2. 对沿海国船舶污染的立法管辖权和限制分析
    (二) 沿海国船舶污染的执行权
        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
        2. 公约对船舶污染的执行管辖权的限制
    (三) 在现实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
三、美加两国关于船舶污染管辖权的立法与实践
    (一) 美国
    (二) 加拿大
    (三) 两国关于船舶污染管辖权的立法与实践的比较
        1. 相同之处
        2. 不同之处
四、中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的法律现状及完善建议
    (一) 中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中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的立法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二) 中国防止船舶污染管辖权的相关法律建议及对策
        1. 制定类似于美国《1990年油污法》与《加拿大航运法》的专门法律
        2. 制定海上统一的执法队伍
        3. 将有关船舶污染的管辖权方面的法律落到实处
        4. 在海洋立法中增加宪法依据
        5. 加强国际海洋事务的合作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回归城市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6 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2 基于“城市观”的住区建设现状问题审思
    2.1 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2.2 基于城市观的住区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2.3 基于规划设计层面对住区开发建设现存问题的溯源与反思
    2.4 本章小结
3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系统分析
    3.1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适应性
    3.2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方法提出的必要性
    3.3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内容概述
    3.4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意义
    3.5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3.6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基本特征
    3.7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因子选取
    3.8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技术路线
    3.9 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形式品格与特征
    3.10 本章小结
4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方法
    4.1 住区与城市交互因子之间的“交互性”设计
    4.2 住区规划设计定位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
    4.3 住区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
    4.4 住区道路交通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
    4.5 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
    4.6 住区城市界面空间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
    4.7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实践——以岳阳市君山区三角坪地块设计为例
    5.1 三角坪地块概况
    5.2 三角坪地块交互性设计观念的体现
    5.3 三角坪地块“交互性”设计内容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城市住区开发建设市民调查问卷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6)上海世博会生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文化背景
    1.2 本论文的写作意义
        1.2.1 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1.2.2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解析
        1.2.3 世博会与生态设计
第二章 上海世博会生态设计项目分析
    2.1 世博会选址规划所体现的生态意识
        2.1.1 与世博会的主题相契合
        2.1.2 推动两岸产业结构调整
        2.1.3 场馆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1.4 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2.2 上海世博会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
        2.2.1 太阳能发电
        2.2.2 生态绿墙
        2.2.3 新能源汽车
        2.2.4 非电空调
        2.2.5 雨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2.2.6 直饮水项目
    2.3 世博环保再生新产品
        2.3.1 牛奶包装盒的回收再利用
        2.3.2 生物质材料的运用
        2.3.3 特殊面料的服装
第三章 上海世博会生态建筑研究
    3.1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生态设计研究
        3.1.1 中国国家馆
        3.1.2 西班牙馆
        3.1.3 日本馆
        3.1.4 芬兰馆
        3.1.5 印度馆
    3.2 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生态设计研究
        3.2.1 世博轴
        3.2.2 世博中心
        3.2.3 世博主题馆
    3.3 上海世博会企业组织馆生态设计研究
        3.3.1 石油馆
        3.3.2 万科企业馆
        3.3.3 国家电网馆
        3.3.4 远大馆
        3.3.5 日本产业馆
        3.3.6 上海企业馆
    3.4 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生态设计研究
        3.4.1 上海案例馆
        3.4.2 伦敦案例馆
        3.4.3 马德里案例馆
        3.4.4 德国汉堡案例馆
        3.4.5 阿尔萨斯案例馆
        3.4.6 法国罗阿案例馆
        3.4.7 成都案例馆
第四章 世博水环境的生态修复
    4.1 白莲泾公园
    4.2 后滩公园
第五章 余论
    5.1 上海世博会对生态设计产生的影响
        5.1.1 为生态产品设计起到示范作用
        5.1.2 为生态建筑、生态产品等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5.1.3 给新能源技术、绿色低碳技术带来发展良机
        5.1.4 一次生态设计的思想教育课
    5.2 后世博时代,为保证世博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贯彻实施,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5.2.1 加强宣传教育,让生态设计、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5.2.2 制定相关条例法规,保障绿色环保行业快速发展
        5.2.3 提供相关政策或资金支持,扶植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
    5.3 世博会期间的"不和谐"现象
        5.3.1 世博会参观人数与场馆实际接受能力之差距严重影响参观质量
        5.3.2 世博旅游效应带动上海物价高涨,给游客带来不便
        5.3.3 世博门票假买假卖现象严重,仿冒世博会吉祥物随处可见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白茹冰.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2]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秩序的“中国方案”研究[D]. 金飞雪.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3]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 彭飞. 天津大学, 2017(06)
  • [4]沿海国船舶污染管辖权研究[D]. 郭双. 辽宁大学, 2012(04)
  • [5]回归城市 ——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研究[D]. 董玮玮.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6]上海世博会生态设计研究[D]. 齐伟伟. 山东大学, 2011(04)
  • [7]河北省中小学生“走进世博”知识竞赛知识问答(小学组)[J]. 本刊编辑部.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10(Z2)
  • [8]河北省中小学生“走进世博”知识竞赛知识问答(小学组)[J]. 本刊编辑部.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10(Z2)
  • [9]走进上海世博会[J]. 梓梓. 素质教育博览, 2010(10)
  • [10]海洋生物工程的巨大潜力及开发动态[J]. 孙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21)

标签:;  ;  ;  ;  ;  

海洋,新世纪人类的“粮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