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应用体会与护理

妇科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应用体会与护理

一、静脉自控镇痛在妇科手术后应用的体会和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1](2020)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用于妇科腹腔镜中小手术患者术后PCIA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随着快速康复理念的提出,妇科手术中腹腔镜手术占比越来越大,外科医生和手术患者对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镇痛的要求越来越高。围术期镇痛目标是在达到最佳镇痛效果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阿片类药物是围术期常用的镇痛药物,镇痛效果强大,但其不良反应也多。围术期镇痛如何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其带来的不良反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多模式镇痛应运而生。多模式镇痛即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镇痛药物及方法,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来自切口痛、内脏痛、炎性疼痛等,因此术后镇痛时可以针对不同的疼痛机制采取多模式镇痛策略。目前国内外研究中,针对切口痛的镇痛方法有很多,其中腹横平面阻滞操作简单,应用最为广泛。κ受体则主要针对内脏痛。布托啡诺为κ受体激动-拮抗剂,对内脏痛效果确切。但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时布托啡诺的确切剂量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联合腹横平面阻滞时。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时在联合腹横平面阻滞的基础上,.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用于妇科腹腔镜中小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寻找布托啡诺最合适剂量,尽最大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妇科腹腔镜中小手术的患者12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每组30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的配置,TB1组:布托啡诺0.125mg/kg+托烷司琼5mg=100ml,TB2组:布托啡诺0.15mg/kg+托烷司琼5mg=100ml,TB3组:布托啡诺0.175mg/kg+托烷司琼5mg=100ml,TS组: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琼5mg=100ml。在手术结束前30minTB1组、TB2组、TB3组均静脉推注布托啡诺1mg作为初始量,TS组静脉推注舒芬太尼5μg作为初始量。各组在手术结束即刻均用0.25%罗哌卡因实施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平面阻滞。记录患者术后1h、6h、12h、24h、48h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各组追加镇痛药例数、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各组发生瘙痒、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1.四组患者的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在术后1h、6h、12h、24h、48h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患者在术后1h、6h、12h、24h、48h的Ramsay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1组在术后1h、6h、12h、24h、48h五个时间点的Ramsay评分均比TB2组、TB3组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1组在术后1h、12h、24h、48h的Ramsay评分均比TS组的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1组、TB2组、TB3组均有1例患者追加了镇痛药,TS组没有患者追加镇痛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S组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发生率较高,TB2组、TB3组、TS组头痛头晕发生率较高。四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1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三组。结论1.在联合腹横平面阻滞的基础上,对于接受妇科腹腔镜中小手术的患者,0.125mg/kg的布托啡诺用于PCIA镇痛效果好,镇静适度,不良反应少。2.与传统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相比,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可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李元霞[2](2020)在《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拟对比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双侧附件)的患者120例。使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拔气管导管前给药,A、C两组患者通过镇痛泵行静脉背景输注(2mL/h),配方:A组氟比洛芬酯按1mg/Kg+0.9%的NaCl 100mL;C组予以脂肪乳5mL+0.9%的NaCl 100mL。B组经肛门放入双氯芬酸钠栓50mg(齿状线上23cm处),按5 h追加给药一次(50mg),24h总量不超过200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后6 h、12 h、18 h、24 h的疼痛程度(即用疼痛指数进行检测),再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来对比两种镇痛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镇痛效果:术后各时间的VAS评分比较,A组、B组和C组三种镇痛方案术后6 h、12 h、18 h、24 h的VAS评分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1)术后6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12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18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后24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A组、B组分别与C组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不良反应:A组患者出现恶心者5例,出现呕吐者有4例,皮肤瘙痒有1例;B组患者出现恶心者有3例,出现呕吐者有5例,皮肤瘙痒有3例;C组患者出现恶心者有10例,出现呕吐者有12例,皮肤瘙痒有1例。经多个独立样本差异性检验分析可见: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A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B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三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C组分别与A组、B组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较双氯芬酸钠栓更优。

杨琳[3](2018)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麻醉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围麻醉期体验、提高麻醉安全性。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本研究旨在以现有证据为基础,从医护专家、患者需求等方面对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探讨,从而构建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概括综述、医护专家访谈和患者访谈的方法,综合现有证据、专家意见和患者需求三部分结果,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进一步以患者投入式研究为理论依据,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最终确立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结果:1、概括综述:纳入313篇文献和12篇麻醉协会资料,形成5个主题、18个子主题。2、医护专家访谈:纳入10名麻醉医护专家,形成5个主题,16个子主题。3、患者访谈:纳入拟实施全麻手术的患者11名,总结其术前术后对麻醉信息的需求,共形成8个主题。4、内容分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9个条目。5、焦点小组访谈:纳入12名麻醉健康教育实施者(医护)、8名麻醉健康教育接受者(患者)参与访谈。最终形成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终稿,包括5个主题、18个子主题和72个条目。结论:1、已有多国、多角色的麻醉医护研究者/协会关注术前麻醉健康教育。概括综述获得五个主题,提供麻醉概述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参与奠定基础;提供围麻醉期过程的教育,鼓励患者参与配合照护;提供全麻风险和益处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参与应用。2、医护专家访谈所得主题部分覆盖了概括综述的结果,同时补充了部分子主题和条目,提高了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临床适用性3、患者对麻醉信息的需求从对麻醉的疑问、误解、术后再认知中均有所体现。医患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在构建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中纳入患者麻醉信息需求,保障了教育内容的有效性。4、焦点小组访谈促使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契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医护组从临床专业性上规范了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组对研究结果贡献较少,但引发思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5、本研究构建的全麻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为未来开展麻醉健康教育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依据,便于未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形式、工具等一系列探索,结合发展中的患者麻醉满意度问卷等,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更新。

罗曼[4](2021)在《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TAPB联合两种全身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TAPB联合两种传统的全身麻醉方式(即: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发生情况,拟优选组合推荐用于临床。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受试者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120),均为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随机分为TAPB联合静吸复合麻醉组(复合组)与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麻醉诱导方案及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两组相同,麻醉维持方案:复合组设置吸入浓度为1.0 MAC的七氟烷,辅助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根据麻醉深度需要调节泵注速度;静脉组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5-4 ug/(kg.min)维持麻醉深度。两组均在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 mg,术后PCIA配方:舒芬太尼2 ug/kg+甲氧氯普胺30 mg溶解至NS 100 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年龄、身高、体重、BMI、民族等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入室血流动力学。(2)研究主要指标:PONV总发生率、分级、历时PONV发生人次、历时PONV发生次数及术后补救情况等信息。(3)研究次要指标: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不良事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复苏及PACU停留时间等苏醒期信息;总住院和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随访期信息;术后VAS评分、镇痛药物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等镇痛评价。结果:1.纳入患者120例,每组各60例,剔除病例14例,脱落率为11.7%。其中复合组剔除8例,静脉组剔除6例,最终106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复合组52例,静脉组54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PONV总发生率及分级: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发生PONV;复合组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高于静脉组(P<0.0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4级以上的病例;复合组组间比较,2级PONV发生率高于1级(P<0.05)。(2)历时PONV发生人次:复合组术后2-4h PONV发生人次高于静脉组(P<0.05);术后0-2h、4-6h、6-24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术后24-48h均未发生PONV。(3)历时PONV发生次数:复合组术后2-4h PONV发生次数高于静脉组(P<0.05);术后0-2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MAP及SpO2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麻醉药物使用: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及镇痛泵舒芬太尼消耗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复苏时间、PACU停留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复合组长于静脉组(P<0.05)。(5)镇痛评价:术后2h、4h、6h、24h、48h VAS评分、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均有PONV发生,但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PONV较低,故推荐优先选择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临床。第二部分TAPB联合TIV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及阿片类药物的节制效应目的:本研究基于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前实施TAPB术后联合PCIA镇痛的情况下,观察能否取消术毕静脉镇痛负荷量的应用,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进而减少副作用PONV的发生。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TAPB+F组与TAPB+NS组。两组患者麻醉方案基于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麻醉维持方案为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4-10 mg/(kg.h)+瑞芬太尼0.25-4 ug/(kg.min)维持麻醉深度。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相同,TAPB+F组于术毕给予静脉镇痛负荷量舒芬太尼10ug;TAPB+NS组于术毕给予安慰剂2ml。两种患者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术后PCIA配方:舒芬太尼2 ug/kg+甲氧氯普胺30 mg溶解至NS 100 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吸烟史、PONV史或晕动病史、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等,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2)研究主要指标:术后VAS评分、镇痛药物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等镇痛评价;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3)研究次要指标: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等,余同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1.纳入患者120例,每组各60例,共剔除11例,脱落率为9.2%。其中TAPB+F组剔除6例,TAPB+NS组剔除5例,最终109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TAPB+F组54例,TAPB+NS组55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及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等麻醉与手术信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镇痛评价:术后2h、4h、6h、24h、48h VAS评分、镇痛药物舒芬太尼消耗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ONV发生情况:PONV总发生率及分级: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PONV;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APB+F组PONV发生率为44.4%,TAPB+NS组PONV发生率为34.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ONV 4级的情况;术后0-2h、2-4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及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皮肤瘙痒及过度镇静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及SpO2等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TAPB+F组MAP低于TAPB+NS组(P<0.05);其余观察点MA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TAPB+F组术中舒芬太尼及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多于TAPB+NS组(P<0.05);镇痛泵舒芬太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TAPB+F组复苏及PACU停留时间长于TAPB+NS组(P<0.05);尿管和引流管拔出时间、总住院和术后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毕取消静脉镇痛负荷量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术后疼痛、PONV影响不明显,但可缩短患者术后复苏时间,节约阿片类药物。第三部分TAPB联合少阿片化PCI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拟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实施TAPB作为基础镇痛的情况下,能否采用少阿片化镇痛方案?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收集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72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TAPB+S组与TAPB+N组。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方案采用第一部分优选的TAPB联合全凭静脉麻醉,两组腹横肌平面阻滞方法相同,术毕取消静脉镇痛负荷量的应用,两种患者术毕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基于第二部分试验的结果发现TAPB联合镇痛配方为2 ug/kg舒芬太尼术后PCIA可为患者提供良好镇痛,但同时PONV发生率较高。本部分试验我们根据药物等效强度的相对效价比采用少阿片化PCIA镇痛配方,TAPB+S组:舒芬太尼1ug/kg+甲氧氯普胺30mg溶解至NS 100ml;TAPB+N组:纳布啡1mg/kg+甲氧氯普胺30mg溶解至NS 100ml。2.以正式纳入研究受试者为试验起点,按照以下指标进行监测及记录:(1)基线数据:同本研究第二部分。(2)研究主要指标:术后Ramsay镇静评分;余同本研究第二部分。(3)研究次要指标:随访期各观察点血流动力学变化;余同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1.纳入患者72例,每组各36例,共剔除7例,脱落率为9.7%。其中TAPB+S组剔除4例,TAPB+N组剔除3例,最终65例患者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其中TAPB+S组32例,TAPB+N组33例。2.基线数据人口学信息,ASA分级、疾病诊断及入室血流动力学等一般信息,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等麻醉与手术信息,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主要指标(1)镇痛评价:TAPB+S组术后2h、4h、6h VAS评分高于TAPB+N组(P<0.05);术后24h、48h 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4h、6h、24h、48h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纳布啡消耗量及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msay镇静评分:TAPB+S组术后2h、4h、6h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TAPB+N组(P<0.05);术后24h、48h Ramsay镇静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ONV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PACU观察期均未出现PONV;术后48h内PONV总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级、2级和3级PONV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PONV 4级的情况;术后0-2h、2-4h、4-6h、6-24h、24-48h时间段PONV发生人次及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补救情况:术后追加止吐及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次要指标(1)不良事件:与阿片类镇痛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便秘、尿储留及皮肤瘙痒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B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感染或血肿、过敏反应及局麻药中毒等,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死亡率两组患者发生例数均为零。(2)随访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各观察时间点HR、MAP及SpO2等血流动学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苏醒期及随访期信息:复苏时间、PACU停留时间、尿管拔出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实施TAPB作为基础镇痛,术后少阿片化的镇痛方案能为患者提供优良的镇痛作用,但PONV仍有发生,阿片类药物不是PONV的唯一诱因。

张建安[5](2020)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现状,识别可能影响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为苏醒期易患躁动的高风险患者提供筛查工具,为临床工作等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会议法构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全麻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5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躁动风险调查表、躁动评分表调查PACU内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临床资料和EA的现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将建模组的333名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相关资料整理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得到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显着性影响因素采用向后-Wald逐步选择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最小Wald值对应的影响变量,最终获得的所有变量都达到显着水平。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P>0.05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得到AUC值(曲线下面积),通过绘制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判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预测概率P=0.5为判定点,P值大于0.5即认为发生躁动,ROC曲线下面积AUC越接近1,说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结果1.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1,t=34.7)、性别(P<0.001,c2=30.88)、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1,t=43.58)、状态焦虑程度(P<0.001,c2=45.19)、麻醉方式(P<0.001,c2=15.7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P<0.001,c2=36.52)、手术类型(P<0.001,c2=23.82)、手术类别(P<0.001,c2=51.11)、导尿管(P<0.001,c2=85.71)、催醒药物(P<0.001,c2=77.565)、术中出血量(P<0.05,t=6.04)、静脉自控镇痛(P<0.001,c2=71.8)、疼痛评分(NRS)(P<0.001,t=87.83)。2.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A的影响因素:静脉自控镇痛X10(P <0.001,OR=0.007,95%CI:0.01-0.06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X5(P<0.001,OR=0.121,95%CI:0.039-0.376)、导尿管留置X8(P=0.003,OR=2.645,95%CI:1.396-5.010)、手术类型X6(P=0.004,OR=1.499,95%CI:1.142-1.967)、疼痛评分(NRS)X11(P<0.001,OR=3.670,95%CI:2.285-5.897)。3.最终确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Y)=ln(p/1-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可能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概率公式:P=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1+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经Hosmer-Lemeshow检验其拟合优度可行,其χ2=1.712,df=8,P=0.989;建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8.1%,验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0.7%,灵敏度为83.87%(26/31),特异性为83.08%(113/136),准确度为83.23%(1139/167)。结论手术类型、导尿管、静脉自控镇痛、疼痛评分(NRS)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手术类型、导尿管、疼痛评分(NRS)是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自控镇痛、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躁动发生的保护因素。构建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该预测模型方便可行、预测的性能较为稳定,可为麻醉恢复室人员有效预测、筛选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提供指导意见。

武俐君[6](2020)在《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以期优化术后自控镇痛泵的管理,预防自控镇痛泵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患者安全,为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资源及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检索时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制定较科学的文献检索策略。对检索出的文献采用Johns Hopkins证据等级和质量评定方法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小组讨论,拟定管理策略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国内17位三甲综合医院的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统计分析专家函询结果,确定最终管理策略。研究结果:构建了包括4个维度、8项二级条目、30项三级条目的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两轮专家函询结果中,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100%和94%,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2和0.883,条目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090.22间,肯德尔和谐系数在0.2310.314间(P<0.05)。研究结论:该方案的各级条目专家函询意见趋于一致,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高,函询结果协调可靠,最终构建的管理策略符合我国国情,便于临床医护人员参考和应用。

王莎莎[7](2020)在《妇科腹腔镜术后导尿时间不同对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术后不同时间点拔除导尿管对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抽取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妇科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术后4h拔除导尿管,对照组按照常规24h拔除导尿管,比较CAUTI发生、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舒适度、术后首次自主排尿、ALOS情况。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两组比较:(1)尿路感染情况:实验组尿沉渣WBC≥10个/HPF 2例(3%),对照组8例(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刺激症发生情况:实验组3例(5%),对照组11例(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路感染合并膀胱刺激症情况:实验组0例,对照组2例(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58)。表明术后4小时拔除导尿管能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2)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实验组10.82±5.79h,对照组20.46±4.7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16.20±6.58h,对照组19.90±4.4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术后4小时拔除导尿管能使患者更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3)舒适度结果:实验组Ⅰ级57例(94%),Ⅱ级3例(6%),Ⅲ级0例;对照组Ⅰ级42例(70%),Ⅱ级15例(25%),Ⅲ级3例(5%)。两组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术后4小时拔除导尿管能提高患者舒适度。(4)拔除导尿管首次排尿情况:实验组首次排尿顺利55例(92%),排尿困难5例(8%);对照组首次排尿顺利46例(77%),排尿困难14例(2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4小时拔除导尿管能促进患者首次顺利排尿。(5)ALOS:实验组5.12±0.83d,对照组5.13±0.90d,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9159),表明术后4小时拔除导尿管并未增加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结论:妇科腹腔镜术后4h拔除导尿管能有效减少CAUTI的发生、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首次顺利排尿、不增加ALOS,加快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左思思[8](2020)在《阿片类镇痛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性评价以及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评价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新型与传统型阿片药物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进一步对非甾体抗炎药或者非甾体抗炎药复合阿片类药物等多模式镇痛给药形式,进行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与免疫抑制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及通过研究患者术后发生免疫抑制进而肿瘤转移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有免疫抑制、免疫紊乱的围术期患者选择术后镇痛方式提供循证依据。为围术期患者术后良好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第一部分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8月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Stata 14.0对主要指标镇痛效果、镇静效果、恶心以及呕吐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8年10月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主要指标镇痛效果、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1月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对主要指标镇痛效果、肿瘤坏死因子ɑ含量、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收集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排除资料不完整,在手术治疗后不使用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镇痛的患者。风险因素分析按术后使用镇痛药情况将患者分成2组,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按术后有无转移复发将患者分成2组,分析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中性粒细胞、白细胞、镇痛药。所获资料风险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和病例对照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分析各因素与术后患者发生免疫抑制进而转移复发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38项研究,共3048例患者。静息期镇痛效果综合排序第一为羟考酮,其次为舒芬太尼,最后为地佐辛,多数镇痛评分集中在1-4之间,镇痛效果较好。镇静效果综合排序第一为曲马多,总体在2-4分之间镇静效果较好。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排序第一为瑞芬太尼,最后为地佐辛。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排序第一为阿芬太尼,最后地佐辛。第二部分共纳入15篇文献共计802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吗啡的多模式给药镇痛效果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的多模式给药的镇痛效果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舒芬太尼、地佐辛以及吗啡复合多模式给药的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共纳入18篇文献涉及1162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帕瑞昔布钠与吗啡、舒芬太尼以及芬太尼复合的多模式给药镇痛效果、白介素-6含量、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CD4+/CD8+的比值进行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帕瑞昔布钠与吗啡、舒芬太尼复合多模式给药肿瘤坏死因子ɑ含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部分经过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饮酒、吸烟、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发生相关(P<0.10)。经过使用镇痛药与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析,得出患者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联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免疫抑制进而转移复发有相关性的趋势。结论:综合比较得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综合排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同药物组之间的镇痛效果差异逐步降低。羟考酮镇痛效果比较好但是同时其不良反发生率较高,总体上来看舒芬太尼同时兼具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优点。氟比洛芬酯与吗啡、地佐辛的复合给药提示具有超前镇痛作用。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舒芬太尼、地佐辛以及吗啡的多模式给药,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保护免疫功能。帕瑞昔布钠与吗啡、舒芬太尼以及芬太尼复合的多模式给药比单独使用阿片类镇痛效果好,同时能够降低炎性因子,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保护免疫功能。男性、吸烟、饮酒、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术后患者更易发生免疫抑制进而转移复发,患者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联用阿片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与转移复发有相关性的趋势。

王美澄[9](2020)在《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术中的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病房临床及病理确诊为早期子宫内膜癌(I期)并行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02例。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的5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实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围手术期的管理措施;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理念下的围手术期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疼痛及应激反应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及再入院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情况,如年龄、BMI、MNA评分、SAS评分、Caprini评分、术前应激反应指标、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手术方式,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体温(36.47±0.16)℃,对照组术中体温(36.28±0.26)℃,研究组术中体温更加稳定,低体温发生率低(P<0.05)。研究组首次进水时间(3.13±1.89)h,对照组首次进水时间(7.02±1.01)h;研究组首次进食时间(8.98±4.13)h,对照组首次进食时间(14.6±0.92)h;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1.33±2.80)h,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5.70±1.77)h;研究组首次排气时间(2.00±0.51)天,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2.21±0.46)天;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2.21±1.41)天,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4.44±1.13)天;研究组留置引流管时间(3.20±1.71)天,对照组留置引流管时间(7.66±2.72)天,研究组术后首次进水进食、下床活动、排气排便及留置引流管时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前营养状况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术后营养状态指标较研究组明显降低;术后3天研究组白蛋白(35.11±3.26)g/L,对照组白蛋白(30.08±2.68)g/L;研究组总蛋白(62.63±5.26)g/L,对照组总蛋白(52.18±4.26)g/L;研究组胆固醇(4.88±0.70)g/L,对照组胆固醇(4.24±0.60)g/L;术后3天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等均低于研究组(P<0.05)。两组术前应激反应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研究组白细胞(6.46±1.66)109/L,对照组白细胞(9.01±2.32)109/L,研究组术后白细胞变化较对照组小(P<0.05)。研究组疼痛时间(2.56±1.34)天,对照组疼痛时间(3.23±1.60)天,研究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11.96±2.35)天,对照组住院时间(15.87±3.62)天;研究组住院费用(36214.90±3435.41)元,对照组住院费用(38280.95±4157.34)元;研究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入院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早期子宫内膜癌(I期)行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术的患者来说,在围手术期中实施快速康复的管理措施,能有效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

王靖文[10](2020)在《术中复合镇痛在宫颈癌经腹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复合镇痛模式中不同术中镇痛方式在经腹宫颈癌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共计109例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经腹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各组例数分别为局部阻滞组(P组)26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M组)29例、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PM组)24例以及对照组(C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0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以及术后48小时疼痛程度、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术后排气时间、腹部引流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比较纳入本次实验研究的四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0、2、6小时的VAS评分四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实验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而三组实验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2h各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术后12h VAS评分最低,对照组评分最高,腹横肌平面阻滞组评分略高于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局部阻滞组评分则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术后24h、36h以及术后48h,各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剂量最少,腹横肌平面阻滞组稍多,局部阻滞组多于以上两组,对照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最多,而组间两两比较中局部阻滞加腹横肌平面阻滞组与腹横肌平面阻滞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局部阻滞组无统计学差异。排气时间、腹部引流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腹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可得出结论,在术后快速康复中,在术前30min使用NSAIDs给予预防性镇痛;术中使用非阿片类或短效阿片类麻醉药物;术后继续使用乙酰氨基酚、NSAIDs的基础上,术中使用局部阻滞及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阻滞对术后早期镇痛有明显积极效果,且可减少术中芬太尼类药物用量,但对术后排气及腹引拔除时间等其他指标仍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二、静脉自控镇痛在妇科手术后应用的体会和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自控镇痛在妇科手术后应用的体会和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用于妇科腹腔镜中小手术患者术后PCIA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况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主要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4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确定
第二部分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
    第一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的构建
        1 概括综述
        2 医护专家访谈
        3 患者访谈
        4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初稿
    第二阶段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确立
        1 目的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小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2 主要创新之处
    3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4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TAPB联合两种全身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PONV的研究
    1 材料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TAPB联合TIV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及阿片类药物的节制效应
    1 材料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TAPB联合少阿片化PCIA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的影响
    1 材料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防治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病例报告表
附件二 受试者须知及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5)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构建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初步构建
    2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最终稿
第二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方法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
    结果
        1 全麻患者苏醒期的一般资料
        2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一般资料
        3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构建
        5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检验
        6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7 验证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评价
    讨论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2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与预测价值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6)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自控镇痛泵的使用原理
        1.3.2 自控镇痛泵使用中的危险因素
        1.3.3 预防自控镇痛泵安全隐患的措施
        1.3.4 护士在术后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念
    2.1 术后疼痛
    2.2 患者自控镇痛
    2.3 背景剂量
    2.4 单次按压剂量
    2.5 有效间隔时间
    2.6 德尔菲法
3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 初步构建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检索数据库
        4.2.2 检索词
        4.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2.4 筛选文献
        4.2.5 文献质量评价
        4.2.6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4.2.7 质量控制
    4.3 研究结果
        4.3.1 文献检索结果
        4.3.2 文献证据等级及质量评定结果
    4.4 初步拟定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
5 确立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拟定专家函询表
        5.2.2 遴选咨询专家
        5.2.3 统计方法
        5.2.4 质量控制
    5.3 研究结果
        5.3.1 专家基本资料
        5.3.2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5.3.3 第一轮专家函询意见汇总
        5.3.4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5.3.5 第二轮专家函询意见汇总
        5.3.6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指标
    5.4 最终形成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
6 讨论
    6.1 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分析
    6.2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6.2.1 专家的代表性
        6.2.2 专家积极程度
        6.2.3 专家权威程度
        6.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6.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6.2.6 管理策略本土化的合理性分析
    6.3 具体内容分析
        6.3.1 评估
        6.3.2 健康宣教
        6.3.3 设备管理
        6.3.4 多学科团队合作
    6.4 构建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妇科腹腔镜术后导尿时间不同对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8)阿片类镇痛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性评价以及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评价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新型与传统型阿片药物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果指标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文献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3.3 Meta结果分析
        3.3.1 术后镇痛效果
        3.3.2 术后镇静效果
        3.3.3 术后不良反应
    4 结论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氟比洛芬酯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对围术期患者免疫影响的系统性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果指标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3.3 Meta结果分析
        3.3.1 术后镇痛效果
        3.3.2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白介素-6(IL-6)含量
        3.3.3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
        3.3.4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
    4 结论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围术期患者术后应用帕瑞昔布钠PCIA的镇痛效果与免疫保护的系统性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1.1 研究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1.3 干预措施
        2.1.4 结果指标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3.3 Meta结果分析
        3.3.1 术后静息期镇痛效果
        3.3.2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含量
        3.3.3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白介素-6(IL-6)含量
        3.3.4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的含量
        3.3.5 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
        3.3.6 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结论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围术期患者免疫抑制的影响和镇痛药应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横断面研究
        2.1.1 一般资料
        2.1.2 观察指标
        2.1.3 统计学方法
        2.2 风险因素分析
        2.2.1 一般资料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病例对照研究
        2.3.1 一般资料
        2.3.2 观察指标
        2.3.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横断面研究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家族史
        3.1.4 吸烟
        3.1.5 饮酒
        3.1.6 中性粒细胞
        3.1.7 白细胞
        3.1.8 镇痛药
        3.2 风险因素分析
        3.2.1 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病例对照研究
        3.3.1 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2 镇痛药与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OR值及其95%CI
    4 结论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本论文创新性自我评价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ERAS在研究组围手术期的应用
        2.2 传统理念在对照组围手术期的应用
        2.3 出院标准
        2.4 随访
        2.5 观察指标
统计学
结果
    1.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2.术中一般情况比较
    3.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4.两组患者营养情况比较
    5.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比较
    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7.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8.两组患者住院情况比较
讨论
    1.术前评估优化及宣教
    2.肠道准备及能量代谢
    3.多模式疼痛管理
    4.麻醉管理
    5.留置管道
    6.术后活动
    7.预防血栓
结论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快速康复外科在妇科肿瘤中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术中复合镇痛在宫颈癌经腹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镇痛方法
    2.4 检测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患者术中基本情况比较
    3.2 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3.3 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其他指标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静脉自控镇痛在妇科手术后应用的体会和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用于妇科腹腔镜中小手术患者术后PCIA的临床研究[D]. 刘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2]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D]. 李元霞.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全身麻醉患者术前麻醉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D]. 杨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TAPB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PONV影响的系列研究[D]. 罗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张建安. 青岛大学, 2020(01)
  • [6]术后自控镇痛泵使用安全管理策略的构建[D]. 武俐君. 湖州师范学院, 2020(02)
  • [7]妇科腹腔镜术后导尿时间不同对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研究[D]. 王莎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8]阿片类镇痛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性评价以及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评价与临床研究[D]. 左思思.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早期子宫内膜癌分期术中的应用效果[D]. 王美澄.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术中复合镇痛在宫颈癌经腹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D]. 王靖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妇科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应用体会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