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

《纵情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

一、“沉溺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1](2020)在《我国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框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媒介形象的研究领域中,框架理论也作为传播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针对研究对象关于“选择”与“构建”的问题,这并不只局限于新闻文本的研究运用中,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大众媒介的探索,本文将以具体的网络媒介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量化数据统计,再根据量化结果对其传播框架进行分类与总结。研究方法选取内容分析法与框架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都可以作为分析媒介内容的工具,并且两者都可以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手段相互辅助完成研究。两种研究方的法结合适用于剖析网络媒介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若干问题,且有助于提高研究本身的效度,同样避免割裂媒介生产过程中的环节,可以运用较为统一的理论概念把握媒介框架的各个环节。最终可从微观与宏观层面较客观地分析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采集数据,选取一定时间节点后,将门户网站广告中出现的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其次,采用符号学分析策略将广告样本符号分类编码并量化收集,通过SPSS数据运算得出指标在样本数据库中的频数(Frequency)结果,最后,绘制出较为直观的描述性统计图表。根据我国广告行业的现实依据阐述网络广告中与女性形象传播相关的各个重要方面,例如研究对象的创作者,广告从业者性别占比、地位、分工,以及广告生存媒介大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宏观环境。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框架分析时,首先阐明大众媒介中框架的实质与网络广告传播的逻辑关联,再对我国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形成的框架进行分类与总结,最后对比我国对于媒介性别形象已有研究结论,阐述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新特征,探讨女性形象框架的成因,提出个人研究的不足与策略。女性形象在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广告图像创造设计者的性别认同影响下完成,一定程度上参照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原形。研究通过对我国互联网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呈现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我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目前在表征女性性别身份时的框架,探究我国互联网媒介平台最新的广告样本中所呈现的形象框架及女性形象被建构的本质问题,揭示性别文化在网络广告中更隐蔽的内涵问题,提出有助于媒介使用者选择、制作、传播更平等、更丰富多样女性广告形象的建议对策。

黄灿[2](2020)在《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颇具“现代性”的气质。其中,“激进性”是这种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激进”,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二是否定。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继承了现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敢于否定的激进基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社会变迁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技术进步、语言表征激进和文化激进共同型构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三元结构。媒介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演进的激进力量,熔铸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性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媒体艺术在其自身的语言表征上,承接了先锋派艺术以及传统媒体艺术激进的创作手法,如拼贴、并置、挪用等,衍生出崭新的艺术作品,形塑了新形态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基于“视觉原子论”的底层逻辑,让艺术家拥有了“界面交互”“艺术越轨”“纵深蒙太奇”“视像堆叠”等一系列新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转向一种“关系美学”的建构。在关系美学的语境下,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关系建构中随时呈现随时转变的。就此,艺术创作的价值导向从“内容为王”转为“语境为王”,进而形塑“录像诗学”“沉浸美学”等一系列新的审美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更塑造了“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数字异托邦”“去物质性与后现代崇高”等具有激进批判立场的新媒体文化。

冯玲[3](2019)在《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音乐在传播中的视觉呈现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通过外部背景和内部文本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透视视觉文化语境中音乐传播的审美表征及权力运作,并就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论文的主旨,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当下的音乐艺术,也以各媒介中的音乐视觉化传播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图像和影像文本研究。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视觉化研究是双向的,研究者既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当代音乐传播,也可从当代音乐的角度来研究视觉艺术,并在二者的互动中求得对视觉文化和当代音乐传播的深度阐释。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批评实践是二者互动的关键。本论文的结构依主题而设置。第一章“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形态”阐述视觉文化背景及相关概念的一般理论,注重“视”和“听”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将从符号学的视角观察唱片封面设计和音乐表演中歌手的形象意蕴,梳理视觉化在静态音乐传达中的意义;第三章“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将以动态的音乐视觉文本进行个案剖析,主要探讨MV中的影像和音乐的视听结合特征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中的视觉呈现价值。第四章“合谋与斗争: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从音乐影像“快感”传播的角度切入,旨在剖析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权力运作,透视音乐快感传播的内在权力机制。第四章“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对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进行批评,对审美中视听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行探究。

赵伟新[4](2018)在《迈克尔杰克逊音乐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迈克尔·杰克逊是20世纪下半叶流行乐和流行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音乐、舞蹈作品和艺术精神对80-90年代及之后的流行音乐乃至各个领域的新生代艺术家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是要对迈克尔·杰克逊音乐作品当中音乐本体和各种音乐语言互相结合所形成的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并对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作品的独创性做更为深入的解读,推进对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身份和其作品艺术价值更具客观性的重新认知和定位,消除业已存在的偏见和误解。本文聚焦于作品的音乐文本,从迈克尔·杰克逊音乐风格的早期源流承袭及其艺术风格影响来源和中后期音乐语言发展与嬗变上展开辨析,同时也将音乐作品当中的题材及歌词纳入研究范围,也将会从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心理情态等多个主客观历史社会角度进行必要的辅助解读,以探究其风格变化的缘由。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中,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语言和艺术风格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其具体风格涉及了当代流行音乐中多种类型的语言元素,不同阶段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但变化也非常剧烈。在这一系列风格变化的背后,迈克尔·杰克逊在时代性的宏观艺术环境当中所受到的前一辈艺术家的影响和他对于新的艺术创作手段和呈现技术的追求以及不同时期人生经历和心态变化是其风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彭海宝[5](2017)在《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都市化速度可谓史无前例,现代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现代都市小说正在悄然崛起。中国都市小说对中产阶层书写的重视,与中产阶层在现代城市中的兴起和扩张关系密切。中产阶层一般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从事中高端职业,注重生活的格调和品味,代表了都市社会主流群体所尊崇的价值取向。然而,在他们体面生活的背后,却隐匿着焦虑不安和精神虚无等症候。现代都市文学的笔触在呈现中产阶层生存状态的同时,往往直抵都市精神的敏感部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产阶层的书写过程也即现代都市密码的解析过程。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的描述始终为现代都市小说的重心。而当下中国都市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叙事、审美阐释、欲望化表达、消费主义批判等领域,有关小说人物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人物形象研究也多集中于底层人物,缺乏对现代都市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研究。本文以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中中产阶层的生存处境、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分析中产阶层书写的策略和审美品格,同时探讨消费主义、经济理性主义对现代都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本论文共八个部分,正文六章,具体内容主要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界定论题涉及的“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论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当代社会中产阶层兴起的动因和条件,围绕职业特点、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消费层次、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并且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视角,阐释中产阶层的文化趣味、中产阶层话语扩张的具体表现。同时,从文学发展史的视角,简要回顾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的创作历程,梳理各时期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脉络。第二章梳理现代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主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的人物形象类型;着重对都市小说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中小私营企业主、中低级官员、艺术工作者等五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特征,寻找出他们各自的差异性特质。第三章阐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通过对中产阶层的物质欲望、情色心理和处世之道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都市小说书写中的中产阶层拥抱世俗、讲求实利的生存法则。从物质的角度看,他们践行经济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树立了新财富观,追求个人利益。从情感的角度看,他们注重满足个体的欲望,消解了传统社会形态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地位。从处世之道看,他们熟悉社会运作,善于通过圈子文化、交换逻辑达到个人目的,并信奉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信条。第四章研究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身份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探讨都市小说书写中产阶层身份构建的三种方式:一是以时尚消费作为身份标签;二是在空间上区隔底层社会,凸显阶层界线;三是通过身份比较获得阶层意识。从消费主义文化的角度看,中产阶层通过吃、穿、游、乐的时尚消费符号,成功实现了与社会底层的区隔。从空间意义上看,无论其占据的住宅空间、职场空间还是社交空间,都表征着社会阶层、群落的界线之所在。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身份比较和身份想象,更凸显了阶层差异及对比的观念已成为都市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分析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的文本分析,总结出中产阶层焦虑的时代表征与文化隐喻,探究当代中产阶层面临的精神困境、焦虑症候及其根源,为中产阶层的反省、救赎以及精神价值的重建提供参照。中产阶层虽然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上常常处于焦虑之中,缺乏安全感。焦虑的病理形式通常以抑郁症、肠胃症、不孕症等“病兆”反映出来,深刻反映了现代性的挤压和人性的脆弱。中产阶层需要反省和救赎,重构内心的信仰,化解人生虚无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都市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由发展。第六章考察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在文学边缘化的背景下,都市作家在中产阶层书写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段,包括都市时空的发现、感官叙事的运用、通俗传奇的嫁接、文学影视的并置、隐喻修辞的指向等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叙事策略的使用,基本奠定了当下都市小说人文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双面特征,亦造成了平面化的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批判性的缺失、代言者的局限等弊病。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作出总体评价。总之,现代都市小说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形象地描摹出炫目华丽的都市景观,探究了当下都市社会中产阶层的生存世相,给予都市现代性的审美阐释,并赋予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面貌。但是,现代都市小说浅层次的“现在主义”的描绘、缺乏深度地对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追问,闪烁其词地对社会不公的消极发声等诸多问题,几乎形成了都市小说的内在自我障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都市中产阶层,至今仍是有待持久关注并深入挖掘的书写对象。而且,关注的视角与挖掘的深度、广度、厚度及其密度,有赖于都市文化精神和作家思想视野的双向碰撞和提升。

王川石[6](2017)在《21世纪中美歌舞片艺术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歌舞片是一支极富感染力的生力军。进入21世纪,中美歌舞片都各自迎来了新一轮的创作高潮,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这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中美歌舞片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典型。在20世纪初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歌舞片在好莱坞诞生,为焦虑不安的人们带去了抚慰。好莱坞歌舞片的发展经历了黄金期和衰落期,直至21世纪初,几部豪华阵容的优秀歌舞片相继推出,拉开了歌舞片新时代的序幕。《红磨坊》、《芝加哥》、《爱乐之城》等作品不但满怀对上世纪“经典歌舞片”的致敬,更斩获了奥斯卡诸多奖项,让全世界瞩目;细细品味这些作品,观众的确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感官盛宴,领略到多彩的创新魅力。在这种强劲势头的带动下,好莱坞歌舞片迎来了新的春天。说到中国,歌舞表演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随着歌舞片这种电影类型的诞生,中国歌舞片的雏形也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1931年1月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早的歌唱片。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歌舞片经历了早期的发展、解放后的短暂繁荣和“文革”之后的萧条几个时期,直至迈入21世纪后,一部《如果·爱》彻底改变了中国歌舞片停滞不前的状况。继歌唱片、音乐风光片、音乐舞蹈史诗片之后,2005年由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被人们称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此后,中国歌舞片逐渐呈现出新的景象,从态势上表达出了自我成长的强烈诉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21世纪中美歌舞片的课题变得具有意义,中美歌舞片在各自发展的纵轴坐标上目前处于什么位置?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横轴坐标上他们又各自呈现怎样的特点?中美歌舞片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各自的优势又是什么?这些都可以给中国歌舞片的发展提供借鉴。我选择“艺术特征”这个角度是因为直接可感,契合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特质。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交流的加强,21世纪的中美歌舞片从曾经肩负的历史使命中解放出来,表现出新时期强烈的人文精神,并运用丰富的创作方法呈现复杂的人文生态,抛弃了单一的美学评判。而这并不代表作品的风格趋同,相反,依托于中美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习惯,中美歌舞片坚持了各自的创作风格并追求创新,契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也让歌舞片这一电影类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在全球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电影产业也在走市场化的道路,呈现出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发展规律。另外,21世纪中美歌舞片艺术特征产生异同的原因也被探讨,从而总结出好莱坞的优秀作品带给中国歌舞片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蔡李玲[7](2016)在《尼尔·波兹曼文化娱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娱乐化浪潮袭卷全球,我国也不例外。泛娱乐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娱乐俨然成为新型的文化形态,是不可绕开的生活方式。同时,泛娱乐化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把握好娱乐的尺度,我们才不会走向娱乐至死的境地。娱乐并不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是嬉皮笑脸的魔鬼。娱乐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要辩证地看待它的优劣。对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对波兹曼两个主要理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的阐述,说明媒介与娱乐的关系。二是比较波兹曼推崇的“阐释年代”和忧心的泛娱乐化时代。三是反思波兹曼的娱乐思想,提出娱乐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肯定娱乐的某些层面。四是分析波兹曼娱乐思想的特点,并试图指出波兹曼的局限之处。

张伟[8](2015)在《图像资本与图像增值——图像时代的视觉消费及其审美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视觉艺术作为一种典范的审美样式契合了当下社会的诸多文化特征,其与消费意识的合谋使得现代视觉文本具备了资本属性与增值效应,基于消费主体的审美立场,凭依明星形象代言的图像建构,营造推动视觉消费的流行时尚的文化语境,进而增加对图像文本及其代言商品的价值认同,这是现代视觉文本资本属性建构与价值增值效应扩展的主要策略,而其构建的图像与消费意识的互文图谱为现代视觉文本的互文关系增添了一种新的审美样态。

邓志文[9](2015)在《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文中提出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已有之的文化现象,时尚的产生在时间上大大早于现代性的出现,而后者的诞生又对前者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时尚被赋予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和印记。同时,受现代性单面(非理性)发展的影响,时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消极因素。文章从梳理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入手(第一章),引出并深入探讨时尚的现代性悖论问题(第二、三、四章),进而论述对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的认识带给中国时尚文化建设的一些启示(第五章),而这种启示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时尚文化建设的某些更具体、更深入的思考(余论)。具体来讲,每章的思路和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时尚的现代性。本章通过全面探讨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为后面深入阐述时尚的现代性悖论打下理论基础。首先辨明时尚和现代性的概念、类型并对二者相关特征作全面的阐述。然后重点探究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具体包括:现代性的进步性与时尚的除旧追新,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与时尚的偶然性,现代性的当下体验与时尚的短暂易逝,现代性身份认同与时尚,现代性的悖论与时尚的矛盾性,审美现代性与时尚等方面。最后,提出了作为后发现代性的中国时尚的话题。第二章,在深入探讨时尚和现代性的关系后,本章开始具体研究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的第一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并揭示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与现代性的进步理性相一致的是,时尚也表现出反抗传统、追求进步的一面。但现代性的非理性一面对时尚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包括:深度的播散、时尚的祛魅、商品拜物教与时尚的媚俗化三个大的方面。第三章,作为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本章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工具理性膨胀给时尚带来的负面效应。具体内容包括:工具理性操纵下时尚的道德焦虑、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现代性风险下的时尚的反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失衡、环境恶化和健康威胁)等。通过本章与第二章提出问题,为最后两章解决问题做铺垫。第四章,本章从权力的维度继续探讨时尚的现代性悖论。时尚是建构权力和解构权力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作为权力的实践表征,时尚是权力的同谋。在权力的建构方面,时尚表现为,它的同一性乃是极权的体现。同时,它又是阶级区分的产物和权势的象征。时尚对权势的解构体现为时尚的差异性与时尚(如媒体)对权力的消解。最后,作为实证,本章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论述了消解权势的媒体时尚。这些都为接下来研究时尚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时尚产业等相关内容提供理论参照。第五章,针对第二章到第四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即时尚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一面,本章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发展绿色时尚,在凸显中国元素中完成时尚“灵韵”的重构,时尚的差异性与时尚的文化认同之间关系以及规范审美时尚等方面,探讨了解决中国时尚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余论,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下,我国要重新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和打造文化品牌形象,做文化强国,在时尚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做出那些努力呢?这是通过上述研究所带给我们的必然思考:首先要树立文化立国和文化强国的理念,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学时尚)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其次,通过增加时尚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创新附加值等方式来促进中国时尚文化产业的发展。

刘佳[10](2012)在《数字音乐动画MV的风格及表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V不仅是一种视听文化,更是一种商业文化氛围下的产物。MV是作为电视广告的雏形而诞生的,这一成因就诠释了它的商业本质:是为了宣传歌曲及歌手而存在。随后衍生而出的动画类的MV也不例外,其本质虽然也是一种大众化的商业艺术,但是它已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音乐和艺术家的艺术立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动画及音乐的商业性和时尚性的不断增强,数字音乐动画MV的存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从数字音乐动画MV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电视发展阶段、音乐现场发展阶段和网络及虚拟现实发展阶段,提取素材进行研究分析。根据MV素材其自身的特征,并结合不同年代的社会背景、美学基础等形成人们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因素,对数字音乐动画MV从其风格及表现形式的角度进行重新分类。根据重新定义的风格类别,剖析数字音乐动画MV其自身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揭示其自身所产生的艺术价值。本文同时也结合新的风格分类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指出数字音乐动画MV的发展动向。数字音乐动画MV的发展一直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或者说是由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推动的。进入21世纪的数字媒体时代,以数字媒体技术、多种艺术表现风格和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为基础,数字音乐动画MV开创了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沉溺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溺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视角及方法
        1.2.1 研究视角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相关研究
        1.3.4 评述总结
    1.4 研究创新与论文结构
        1.4.1 研究创新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网络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再现
    2.1 互联网广告女性形象建构的研究设计
        2.1.1 研究对象:门户网站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2.1.2 内容分析
    2.2 网络广告中女性的媒介形象表征
        2.2.1 描绘者:谁掌握构建女性形象的权力
        2.2.2 参与者:网络广告业与女性广告从业者
        2.2.3 消费主导者:女性从生产者到消费者
        2.2.4 女性诉求的反馈:大众媒介女性意识的凸显
第3章 门户网站广告女性形象的框架分类及特征分析
    3.1 广告中性别传播框架的形成
        3.1.1 大众媒介中框架的实质
        3.1.2 网络广告框架作用示意图
        3.1.3 社会性别与广告中被架构的女性
    3.2 框架类别的建构
        3.2.1 观念与意识形态层面
        3.2.2 从表现形式层面
    3.3 框架类别分析
        3.3.1 主题框架
        3.3.2 形象框架
        3.3.3 叙事框架
        3.3.4 文本框架
    3.4 传播特征分析
        3.4.1 女性角色空缺位
        3.4.2 刻板印象多发地
        3.4.3 女性形象丰富区
第4章 研究发现与探究
    4.1 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呈现
    4.2 与传统媒体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
        4.2.1 传统媒体广告中女性形象特点
        4.2.2 网络广告中的新女性
        4.2.3 框架与媒介形象建构的双重互动性
        4.2.4 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框架特性
    4.3 我国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分析
        4.3.1 广告传播中的框架化
        4.3.2 媒介数字化与广告视觉化
    4.4 网络广告中女性形象再现的发展困惑
    4.5 研究缺陷与发展策略
        4.5.1 研究存在的缺憾
        4.5.2 研究问题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媒体技术倒逼艺术世界的变革
        二、传播技术造就的艺术全球化和去经典化
        三、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四、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理论的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文化、社会与艺术激进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表征的复杂性
        一、现代性文化、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二、文化同一与艺术变形
    第二节 “进步”与艺术激进
        一、进步的魅惑
        二、进步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激进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
    第一节 一体同源的技术与艺术
        一、技术与艺术:概念史的梳理
        二、“实用理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艺术视野中技术的三个层次:形式、系统和时代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术
        二、艺术创制内部的技术系统
        三、艺术与技术时代
    第三节 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的联姻
        一、从人走向艺术到艺术走向人
        二、艺术的传播:一种符号的运作行为
        三、媒体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基因谱系
        一、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激进基因
        二、媒体艺术的基石:信息传播的激进性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
    第一节 视觉革命:从新视像到新媒介
        一、同质异构的两场视觉革命
        二、界面革命
    第二节 新形态的激进语言
        一、底层语言逻辑:视觉原子论
        二、艺术越轨——新材料与新形式
        三、视像堆叠
        四、纵深蒙太奇
    第三节 震惊悖论与新的激进语言
        一、震惊美学的退场
        二、震惊的异化:为了震惊而震惊
        三、新激进语言:数字特效与震惊的弥散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激进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激进文化
        一、技术导向的新世界
        二、新感性:从感觉解放到感觉拓展
        三、关系美学:美在关系
    第二节 激进的艺术文本:语境
        一、语境成为艺术
        二、录像诗学:叙事语境的激进性建构
        三、沉浸与幻觉——用“虚拟”激进
    第三节 后媒体文化的激进性
        一、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
        二、数字异托邦
        三、去物质性与后现代的崇高
结语 警惕“两可”的激进
参考文献
致谢

(3)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依据
        (一)关乎音乐本体属性的思考
        (二)对音乐传播学科外延的丰富
        (三)基于审美的动机和目的
    二、研究基础及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的兴起
        (二)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
        (一)研究现状陈述
        (二)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文本形态
    第一节 音乐在传播中的视听属性及承载媒介
        一、音乐的视听属性
        二、视听承载媒介形态变迁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科技推动下音乐和视觉艺术的互融演变
        一、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互融的理论基础
        二、听觉与视觉艺术互动融合的演变
        三、音乐视觉化传播呈现的形态
第二章 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
    第一节 图像学及符号学在音乐平面视觉表现中的介入
        一、大象无形——音乐传播内蕴的图像学原理
        二、内有乾坤——从符号学的层面浅析音乐视觉传播问题
    第二节 “图”行天下:唱片专辑封面的图像意蕴解读
        一、“无声”胜“有声”:唱片封套设计的功能
        二、“看”得见的声音:唱片封面中视听创作的表现形式
        三、“异质同构”:唱片封面设计多层次价值体现
    第三节 “视”不可挡:歌手形象包装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一、符形之美——歌手形象包装的构成元素
        二、符音之义——歌手形象包装中的符号化手法运用
        三、符义之深——歌手形象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第三章 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
    第一节 动态影像艺术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作为艺术的动态影像内涵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音乐文本表现特征
    第二节 绘“声”绘“影”——MV录影艺术中的音乐创意形式呈现
        一、MV的三重身份属性
        二、MV的创意艺术特征
    第三节 “音”随“影”动——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的视觉化呈现
        一、舞台音乐表演中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化应用趋势
        二、多媒体“场域”中音乐的视觉化艺术体现及特征
        三、多媒体“场域”中音乐视觉表达的价值及意义
第四章 符号与快感:音乐视觉传播中的“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
    第一节 凝视的快感:音乐与影像互动的“快感”传播探究
        一、快感”的内涵及研究发展
        二、音乐视听中“快感”的符号指意系统
        三、音乐视觉文本中“快感”传播的生产机制
    第二节 意义的阐释:视觉传播中音乐文本的快感表征
        一、身体阅读带来窥视的快感
        二、真人竞技带来的视觉狂欢
    第三节 隐性的力量:音乐视觉传播中的权力运作
        一、表演者、观众与舞台:全景敞式舞台中的权力三要素
        二、视觉权力运作中的音乐传播模式
        三、看待音乐视觉传播的两面性
第五章 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
    第一节 影像的限度:视觉时代的音乐文化隐忧
        一、倾听的缺席:音乐鉴赏的退化及对想象力的侵占
        二、影像的霸权:空间对时间的征服
        三、商业的泡影:形象资本的经济掠夺
    第二节 价值重构:视觉背景下音乐传播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视觉文化中音乐传播的新维度
        二、语境转换中的审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迈克尔杰克逊音乐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本文研究对象与范围
    四、分析视角和研究方法
        (一)、音乐本体分析
        (二)、歌词以及题材分析
        (三)、个人经历及创作心理状态分析
    五、本文设想与架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迈克尔·杰克逊人物概览
        一、迈克尔·杰克逊一生及创作与活动历程
        二、迈克尔·杰克逊音乐时期划分方式及缘由
    第二节 迈克尔·杰克逊音乐作品发行历程
        一、钢城及摩城公司“THE JACKSON5”时期作品发行历程
        二、哥伦比亚“THE JACKSONS”时期作品发行历程
        三、单飞时期作品发行历程
第二章 迈克尔·杰克逊早期音乐风格及其音乐语言源流
    第一节 美国黑人音乐发展源流概述、6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概况
        一、美国黑人音乐发展历程及源流概述
        二、60年代美国流行音乐概况
    第二节 钢城和摩城时期的迈克尔·杰克逊
        一、钢城-摩城期相关背景介绍
        (一)摩城唱片公司在当时流行音乐环境中的位置、总体风格及运作模式
        (二)“杰克逊五兄弟”乐队介绍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童年时期的表演训练方式
        (三)迈克尔·杰克逊少年时期所受的艺术哺养来源
        (四)参与Jackson5专辑的主要创作者及其风格
        二、钢城-摩城时期音乐风格
        (一)钢城时期歌曲概况
        (二)摩城前期团体专辑和歌曲风格
        (三)摩城后期团体专辑中音乐风格和题材的变化
        (四)迈克尔·杰克逊摩城个人专辑的风格
    第三节 THE JACKSONS中的迈克尔·杰克逊
        一、哥伦比亚时期相关背景介绍
        (一)白人为主的唱片公司制作的黑人音乐唱片
        (二)费城灵魂乐音乐风格及其主要代表
        二,哥伦比亚时期团体专辑风格
        (一)参与费城时期专辑的创作者及体现在团体专辑中的音乐和题材倾向
        (二)迈克杰克逊开始创作的早期尝试
        (三)专辑《Destiny》的突破
        (四)《Triumph》与《Victory》的风格及迈克尔·杰克逊主要参与曲目
第三章 迈克尔·杰克逊单飞前期的音乐风格及多元融合的尝试
    第一节 迈克尔·杰克逊在专辑《Off The Wall》时期的音乐风格
        一、《Off The Wall》时期相关背景
        (一)70年代后期美国流行音乐环境主要概况
        (二)《Off The Wall》创作制作团队成员
        (三)制作人昆西·琼斯介绍及参与情况
        (四)迈克尔·杰克逊专辑及歌曲创作方式
        二、专辑《Off The Wall》及其风格
        (一)《Off The Wall》专辑中迈克尔·杰克逊的放克/迪斯科风格
        (二)迈克尔·杰克逊与合作者共同呈现的舞蹈音乐风格
        (三)抒情风格在本专辑中的新发展
    第二节 迈克尔·杰克逊在专辑《Thriller》时期的音乐风格
        一、《Thriller》专辑相关背景
        (一)反迪斯科运动与再次打破界限
        (二)《Thriller》创作制作团队及合作艺人
        二、专辑《Thriller》及其曲目风格
        (一)专辑《Thriller》音乐与题材整体特色
        (二)《Thriller》专辑中放克、流行、摇滚的新发展
        (三)哥特惊悚风格的演进和音乐短片的实现
        (四)爵士元素与抒情风格的交融展现
    第三节 迈克尔·杰克逊在专辑《Bad》时期的音乐风格
        一、《Bad》专辑相关背景
        (一)80年代后期美国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二)此时期迈克杰克逊音乐创作方式及题材的变化
        (三)《Bad》创作与制作团队
        二、专辑《Bad》及其曲目风格
        (一)专辑《Bad》整体特色
        (二)街头元素在专辑主体风格中的显现
        (三)福音音乐的正式出现
        (四)重金属摇滚的深化
        (五)非洲意象与世界音乐元素
第四章 迈克尔·杰克逊本人担任音乐制作人时期音乐风格及变化
    第一节 迈克尔·杰克逊在专辑《Dangerous》时期音乐风格
        一、《Dangerous》专辑相关背景
        (一)90年代早期美国流行音乐概况
        (二)泰迪·瑞利及《Dangerous》其他合作创作者
        (三)完成商业目标之后的自我意识更新及创作动机和方法的转变
        二、专辑《Dangerous》及其曲目风格
        (一)专辑《Dangerous》音乐与题材的整体特色
        (二)新杰克摇摆的放克化
        (三)福音音乐在专辑中的新表现
        (四)重金属摇滚与嘻哈的对话
        (五)流行乐更高标准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迈克尔·杰克逊在专辑《HIStory》时期音乐风格
        一、《HIStory》专辑相关背景
        (一)1993年诬告事件造成的创作心态变化以及体现在音乐上的特征
        (二)加入《HIStory》专辑创作和制作的合作者
        二、专辑《HIStory》Disc2及其曲目风格
        (一)专辑《HIStory》音乐与题材整体特色
        (二)“尖叫”——工业电子与愤怒之音
        三,《Blood On The Dance Floor:HIStory In The Mix》混音专辑风格
        (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放克与新杰克摇摆
        (二)哥特风格的社会化表达
    第三节 迈克尔·杰克逊在专辑《Invincible》时期音乐风格
        一、《Invincible》专辑相关背景
        (一)90年代末到新千年初迈克尔·杰克逊的生活状态概览
        (二)专辑《Invincible》时期的创作与制作合作者
        二、专辑《Invincible》及其曲目风格
        (一)专辑《Invincible》中题材与感情色彩的分化和音乐语言的纯粹化倾向
        (二)当代R&B在本专辑中的三种发展方向
        (三)抒情风格在本张专辑中的丰富形态
结论
参考文献

(5)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
    一、中产阶层的社会学观察
        (一) 近代中国中产阶层雏形与消亡
        (二)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二、都市文化崛起与中产阶层话语扩张
    三、中国都市小说的兴起与中产阶层书写
第二章 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
    一、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
    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形象系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变形记”
    三、中小企业主形象系列:经济理性主义的实践者
    四、中低级官员形象系列:权力镜像中的人性解码
    五、艺术工作者形象系列:美与“丑”并存的圈子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
    一、物质欲望:流金时代的厚利主义
        (一) 当代启蒙语境下的财富观
        (二) 经济理性主义催生的创富传奇
        (三)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人性反思
    二、情色写真:身体表达的自我主义
        (一) “有闲阶级”的游戏
        (二) 性压抑下的反拨
        (三) 都市异化的表征
        (四) 异性上位的筹码
    三、处世之道:精致周到的利己主义
        (一) 圈子文化
        (二) 交换逻辑
        (三) 竞争“无间道”
        (四) 个人主义奋斗
第四章 中产阶层身份共同体的建构
    一、消费时尚与身份标签
        (一) 作为符号的霓裳神话
        (二) 美食营造的精致生活
        (三) 富裕阶层的身体美学
        (四) 闲暇生活的优雅趣味
    二、空间区隔与地位界线
        (一) 住宅空间:生活品味的标识
        (二) 职业空间:都市权势的图腾
        (三) 社交空间:累积资源的场域
    三、身份比较与阶层意识
        (一) 阶层比较下的社会透视
        (二) 西方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象
        (三) “名实之间”的身份焦虑
第五章 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
    一、焦虑时代的表征
        (一) 婚姻的脆弱
        (二) 恋爱的恐惧
        (三) 竞争的压抑
        (四) 生态的隐忧
        (五) 财富的疑虑
        (六) 人生的虚无
    二、焦虑的症候与隐喻
        (一) 抑郁症:频繁的“精神感冒”
        (二) 幻听症:嘈杂都市的痼疾
        (三) 不孕症:人类前途的警示
        (四) 肠胃症:欲壑难填的苦果
        (五) 病理性赌博症:人性荒芜的切片
    三、反省与救赎
        (一) 爱的救赎:抚慰心灵的力量
        (二) 伦理救赎:谋求义与利的合体
        (三) 宗教救赎:听从智者的开释
        (四) 艺术救赎:提升生命的高度
第六章 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
    一、叙事策略
        (一) 都市时空的发现
        (二) 感官叙事的运用
        (三) 通俗传奇的嫁接
        (四) 文学影视的并置
        (五) 隐喻修辞的指向
    二、现实困境
        (一) 平面化的呈现
        (二) 类型化的倾向
        (三) 批判性的缺失
        (四) 代言者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21世纪中美歌舞片艺术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
第2章 21世纪中美歌舞片的发展态势
    2.1 21世纪美国歌舞片的发展态势
    2.2 21世纪中国歌舞片的发展态势
第3章 21世纪中美歌舞片选材倾向比较
    3.1 21世纪中美歌舞片选材倾向的共同点
        3.1.1 对爱情题材的钟爱
        3.1.2 对青春题材的热衷
    3.2 21世纪中美歌舞片选材倾向的不同点
        3.2.1 美国黑色主题的探索与中国创作的固守
        3.2.2 美国梦幻题材的继承和中国创作的薄弱
    3.3 小结
第4章 21世纪中美歌舞片审美特征比较
    4.1 21世纪中美歌舞片审美特征的共同点
        4.1.1 多元文化的影像表达
        4.1.2 “身体”语言的视听表意
    4.2 21世纪中美歌舞片审美特征的不同点
        4.2.1 影音风格的不同呈现
        4.2.2 叙事时空的不同架构
    4.3 小结
第5章 21世纪中美歌舞片表现手法比较
    5.1 21世纪中美歌舞片表现手法的共同点
        5.1.1 歌舞的规训与感召
        5.1.2 用悲情托举“崇高”
    5.2 21世纪中美歌舞片表现手法的不同点
        5.2.1 美国歌舞片对现实的关注
        5.2.2 中国歌舞片的浪漫情怀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21世纪美国歌舞片排片表(不完全统计)
附录B 21世纪中国歌舞片排片表(不完全统计)

(7)尼尔·波兹曼文化娱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尼尔·波兹曼的生平简介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选题来源、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娱乐与媒介的关系
    第一节 媒介即隐喻
    第二节 媒介即认识论
    第三节 媒介娱乐化
第二章 “阐释年代”的文化表征
    第一节 “阐释年代”的理性特质
    第二节 印刷时代和童年的诞生
第三章 泛娱乐化时代的文化取向
    第一节 新闻娱乐化
    第二节 政治娱乐化
    第三节 教学娱乐化
第四章 娱乐真的会至死吗?
    第一节 娱乐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受众能动性和经典制造
第五章 尼尔·波兹曼文化娱乐思想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图像资本与图像增值——图像时代的视觉消费及其审美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视觉消费:现代消费意识对视觉形象的征用
二、“眼球经济”:图像资本与图像增值的建构路径
三、流行与时尚:视觉消费营造的文化语境与审美认同
四、缺席的主体:视觉消费的审美反思

(9)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3 选题理由及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时尚与现代性
    第一节 时尚
        1 时尚的定义
        2 时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性与时尚
        1 现代性的定义
        2 现代性研究现状及流派
        3 时尚与现代性之关系
    第三节 时尚的现代性特征
        1 时尚的现代性特征
        2 后发现代性与中国时尚
    第四节 时尚的审美现代性
        1 审美现代性
        2 艺术的审美救赎与日常生活审美
        3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时尚
第二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面相——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一)
    第一节 革故鼎新和对传统秩序的颠覆——时尚的价值理性
        1 否定传统和破旧立新的艺术
        2 反抗权威、颠覆传统:时尚的价值理性
        3 青年亚文化和街头时尚:对主流文化和既定社会秩序的反叛
        4 时尚电视节目:颠覆传统与权威的欲望宣泄
    第二节 生命力的短暂与深度的播散——时尚的非理性
        1 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与时尚生命力的短暂易逝
        2 时尚内容和意义上的“去深度化”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与商品化境域中时尚的非理性
        1 时尚的祛魅:文化工业下时尚“灵韵”的消解
        2 商品拜物教与时尚的媚俗(庸俗)化
第三章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二)
    第一节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1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关系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及后果
        3 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对消费时尚的影响
    第二节 工具理性操纵下的时尚的道德焦虑
        1 工具理性与大众文化的操纵性
        2 时尚的道德焦虑
    第三节 工具理性膨胀的恶果——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反生态(一)
        1 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
        2 现代性风险的产生
        3 生态的失语——时尚的反生态
    第四节 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反生态(二)
        1 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
        2 环境恶化与健康威胁
        3 小结
第四章 建构权力与解构权力的二律背反——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三)
    第一节 权力的同谋——作为权力实践表征的时尚
        1 时尚生产领域的权力斗争
        2 时尚消费中的权力支配
        3 时尚与权力的结盟
    第二节 时尚的同一性与权力的建构
    第三节 时尚的差异性与权力的解构
    第四节 时尚:权势的同谋与解构权势
        1 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和权势的体现
        2 解构权势:隐私曝光与反腐中的媒体时尚
第五章 时尚的现代性重建一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
    第一节 时尚的差异性与文化认同
        1 文化认同
        2 时尚与文化认同
        3 电视时尚娱乐节目的文化认同策略:本土化
    第二节 时尚的复魅一在凸显中国元素中重构“灵韵”
        1 经济全球化与时尚文化的多样性
        2 在凸显中国元素中树立中国时尚品牌的国际形象
        3 原始中国情调与影视时尚中的“灵韵”重构
    第三节 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走向:绿色时尚
    第四节 重塑时尚的价值理性:规范审美时尚
        1 审美时尚
        2 审美时尚的负面价值
        3 审美时尚的标准
余论: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时尚文化建设
    一、文化立国与文化强国
        1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殖民
        2 文化强国的国内背景
        3 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
    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以现代性反叛中的国学时尚为例
        1 国学热兴起的背景
        2 何为“国学”
        3 国学时尚
        4 关于国学时尚的几点思考
    三、中国时尚文化产业的腾飞之路
        1 提高时尚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2 提升时尚产业的创新附加值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10)数字音乐动画MV的风格及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音乐动画 MV 概论
    2.1 MV 的简介
    2.2 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演化和发展
        2.2.1 音乐的抽象艺术境界
        2.2.2 声音画面的实验
    2.3 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发展需求
        2.3.1 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多种媒介形式支持
        2.3.2 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创意需求
        2.3.3 观众的观看体验需求
第3章 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发展阶段
    3.1 电视发展阶段
    3.2 音乐现场阶段
    3.3 网络、虚拟现实发展阶段
第4章 数字音乐动画 MV 艺术风格的延伸演变
    4.1 早期的音乐动画
    4.2 六十年代的经典音乐动画 MV
    4.3 当代动画新概念街头霸王(Gorillaz)
    4.4 当代的数字音乐动画 MV
        4.4.1 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艺术风格简介
        4.4.2 波普艺术风格
        4.4.2.1 波普艺术风格剖析
        4.4.2.2 波普、拼贴的通俗艺术风格
        4.4.3 视觉幻觉艺术风格
        4.4.3.1 视觉幻觉艺术风格剖析
        4.4.3.2 空间及光的艺术应用
        4.4.4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4.4.4.1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剖析
        4.4.4.2 奇幻的视觉世界
        4.4.5 抽象艺术风格
        4.4.5.1 抽象艺术风格剖析
        4.4.5.2 抽象艺术风格的延伸
第5章 未来数字音乐动画 MV 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沉溺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门户网站广告中女性形象框架分析[D]. 叶子. 新疆大学, 2020(07)
  • [2]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D]. 黄灿.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D]. 冯玲.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迈克尔杰克逊音乐风格研究[D]. 赵伟新. 上海音乐学院, 2018(01)
  • [5]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D]. 彭海宝.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21世纪中美歌舞片艺术特征比较研究[D]. 王川石. 湖南大学, 2017(07)
  • [7]尼尔·波兹曼文化娱乐思想研究[D]. 蔡李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8]图像资本与图像增值——图像时代的视觉消费及其审美维度[J]. 张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5)
  • [9]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D]. 邓志文. 武汉大学, 2015(07)
  • [10]数字音乐动画MV的风格及表现研究[D]. 刘佳. 北京服装学院, 2012(05)

标签:;  ;  ;  ;  ;  

《纵情世界》麦当娜2001现场演唱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