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论

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论

一、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欢[1](2021)在《Lp-PLA2敲除兔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广泛的流行性和高死亡率,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曾广泛被认为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和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一种口服的、选择性的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被广泛应用于多项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以评估是否具有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临床前实验及二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arapladib可有效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阻止晚期坏死核心的扩张。然而两个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arapladib并不能显着降低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明确Lp-PLA2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具体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十分重要。首先,我们通过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生理指标监测结果显示,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兔血浆Lp-PLA2活性显着升高。通过对诱导终点动脉组织Lp-PLA2 m RNA表达情况的检测,我们发现与对照组(基础饮食)相比,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个体(高胆固醇饮食)主动脉组织中Lp-PLA2 m RNA表达显着增加;且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个体中,斑块处Lp-PLA2 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斑块处动脉组织。此外,我们利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技术(FPLC)分离了诱导不同阶段的血浆脂蛋白,并对胆固醇及Lp-PLA2在各种脂蛋白组分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中间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IDL/LDL)中的胆固醇含量急剧增加,且Lp-PLA2与VLDL及IDL/LDL的结合比例也明显上升。为了明确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出Lp-PLA2基因敲除兔。血浆Lp-PLA2活性检测结果显示,杂合敲除导致Lp-PLA2活性减半,纯合敲除导致Lp-PLA2活性完全缺失。Lp-PLA2基因敲除兔(包括杂合敲除和纯合敲除)表现出明显的低血脂表型,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NEFA)的水平都显着下降。FPLC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Lp-PLA2缺失使血浆IDL/LDL组分中的胆固醇被降到较低的水平。对Lp-PLA2调节血脂代谢机制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Lp-PLA2缺失并不会影响肝脏对LDL的清除,但在纯合敲除兔中会通过降低VLDL的初始量来影响LDL的产出。此外,Lp-PLA2缺失会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接下来,我们利用高胆固醇饮食同时诱导雄性野生型兔(Lp-PLA2+/+)、Lp-PLA2杂合敲除兔(Lp-PLA2+/-)和Lp-PLA2纯合敲除兔(Lp-PLA2-/-)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结果显示,随着诱导时间延长,Lp-PLA2+/-兔血浆中的Lp-PLA2活性以较低水平持续增长,并逐渐丧失其降低TC及LDL-C的功能;而Lp-PLA2-/-兔血浆中始终无Lp-PLA2活性存在,并一直保持着低TC、低LDL-C的状态。诱导终点病变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Lp-PLA2-/-兔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明显减小,且未发现晚期病变的发生,如钙化,坏死核心形成。而Lp-PLA2+/-兔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表现出较大个体差异,不具有明显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对动脉斑块处炎症基因表达的检测分析,我们发现Lp-PLA2完全缺失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体外细胞实验证实,Lp-PLA2杂合或完全缺失会影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细胞行为,如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作用,巨噬细胞或内皮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的摄取。综上所述,本研究以Lp-PLA2基因敲除兔为载体,确定了在基础饮食状态下,Lp-PLA2杂合或完全缺失会显着降低血浆脂质水平。且Lp-PLA2完全缺失后,肝脏对LDL的清除能力不受影响,而LDL的产出量显着降低。此外,Lp-PLA2缺失会加速甘油三酯分解代谢。在高胆固醇饮食状态下,Lp-PLA2完全缺失可起到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且明显抑制斑块内炎症基因的表达;而Lp-PLA2杂合缺失并不能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本研究为Lp-PLA2是否能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靶标提供了新的见解。

陈丽艳,吴晓强,王利华[2](2020)在《基于实践教学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动物科学是农业院校的重点学科,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教学模式。为解决目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笔者对目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从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改革、教学师资团队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有效解决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思路。

廖先东[3](2019)在《全反式视黄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奶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牛奶以其丰富的乳蛋白、乳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深受消费者喜爱。乳蛋白和乳脂作为牛奶的主要成分,其在牛奶中的组成比例是衡量乳品质的重要标志。我国奶业规模正逐步扩大,牛奶产量也稳步提高,但牛奶品质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乳制品和乳衍生产品的产业发展。牛奶中的酪蛋白和脂肪酸主要由牛乳腺上皮细胞分泌,并受相关基因调控。全反式视黄酸(ATRA)作为营养素已被证明可促进乳腺发育,提高乳蛋白分泌量。本研究通过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分化期添加全反式视黄酸,检测乳脂乳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以及乳脂肪酸组成比例,旨在确定全反式视黄酸对MAC-T细胞酪蛋白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的功能作用。试验一:将贴壁生长的MAC-T细胞以1×104个/毫升的密度接种于3个96孔板中培养,每孔200微升。培养1天后每个96孔板分成9组,每组6个重复。添加全反式视黄酸工作液使其浓度分别为0.0、0.5、1.0、1.5、2.0、2.5、3.0、3.5、4.0μM,其中0.0μM组为添加0.004%DMSO(4.0μM全反式视黄酸试验组中DMSO浓度)对照组,继续培养72小时,每24小时取一板细胞进行MTT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全反式视黄酸后,MAC-T细胞增殖活性随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活性最强时的浓度在处理第一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后分别为1.0、1.5和1.0μM。处理两天后,当浓度达到和超过2.5μM时,MAC-T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显着抑制,而处理全反式视黄酸三天后浓度达到3.5μM及以上时才出现显着抑制效果。试验二:将贴壁生长的MAC-T细胞以1×104个/毫升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培养,每孔2毫升。待其汇合率达到80%左右时更换分化培养基继续培养4天,然后将六孔板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按0.0、1.0、1.5和2.0μM最终浓度分别添加全反式视黄酸工作液,继续培养3天后收集细胞,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和1.5μM添加量时的磷酸化蛋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全反式视黄酸增加MAC-T细胞中αS1-酪蛋白,β-酪蛋白mRNA的表达,促进JAK2-STAT5信号通路中JAK2和ELF5,以及PI3K-AKT1-mTOR信号通路中S6K1和4EBP1的表达,PI3K和eIF-4E被全反式视黄酸抑制,而STAT5-β、AKT1和mTOR mRNA表达则不受影响;另一方面,处理1.5μM全反式视黄酸时,STAT5-β以及S6K1蛋白磷酸化加强,但mTOR磷酸化无变化。试验三:将贴壁生长的MAC-T细胞以1×104个/毫升的密度接种于100毫米培养皿和6孔板中培养,培养皿每板1×105个细胞,六孔板每孔2×104个。待其汇合率达到80%左右时更换分化培养基继续培养4天,然后将100毫米培养皿和6孔板分别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按0.0、1.0、1.5和2.0μM最终浓度分别添加全反式视黄酸工作液,继续培养3天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GC分析和相关基因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全反式视黄酸改变了MAC-T细胞中脂肪酸的组成,1.5和2.0μM全反式视黄酸增加了短链脂肪酸(SCFAs)和中链脂肪酸(MCFA)的占比,而降低了长链脂肪酸(LCFA)的占比;同时,所有浓度全反式视黄酸均提高了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占比且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比;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比值也受到全反式视黄酸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全反式视黄酸还降低了ω-6不饱和脂肪酸总占比,并提高了ω-3不饱和脂肪酸总占比,从而显着降低了ω-6/ω-3的比值。同时,ACACA、FASN、LPL、SCD和SREBP1 mRNA表达均被全反式视黄酸不同程度增强。结论:全反式视黄酸通过激活JAK2/STAT5和mTOR下游信号通路促进了酪蛋白基因的表达。并通过激活SREBP1信号通路提高乳脂合成相关基因(ACACA,LPL,FASN,SCD)的表达来改善MAC-T细胞脂肪酸组成,提高细胞中短中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提高EPA和DHA的含量,降低ω-6/ω-3的比例。

蔡原,姜天团,杨巧丽,王川,赵生国[4](2019)在《猪线粒体控制区微卫星(mtMs)变异及其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猪线粒体DNA长度因D-loop中mtMs序列重复数变异而不同。为阐明猪mtMs变异及其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对4个藏猪群体、八眉猪、烟台黑猪及3个引入猪群体共164个个体mtDNA D-loop全序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中发表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了其中的重复单元核苷酸变异、重复次数及其在各群体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因重复单元"5’-TGCGTACACG-3’"第2~4和10位上碱基变异,猪mtMs形成了以其为核心序列的多种重复单元(RA~RG)组成的复合结构,重复数介于3~47之间。单一重复(RA)组成的mtMs结构在各群体中表现出分布优势,而大多数复合结构(RARB)分布在国外选育群体中。藏猪的mtMs复合结构多达8个,RARCRE为其特有,另有5个与八眉猪共享。中国野猪和韩国地方猪种也有其特有mtMs结构。丰富的mtMs变异和特有结构与长期适应进化有关,本研究为地方猪种遗传资源及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标记工具和理论基础。

姚喜喜[5](2019)在《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地生态系统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仅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在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和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物质支撑,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放牧作为最基本的草地利用手段,同时,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之一,对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影响。目前由于过度放牧所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已成为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和制约牧区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和揭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对于遏制草原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支持草地畜牧业生产,实现草原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依托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肃南县康乐草原固定放牧控制实验平台,以当地夏季放牧牧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降雨年份[丰水年份(2015)、干旱年份(2016)、丰水年份(2017)和平水年份(2018)]和不同放牧季节(6—9月份)条件下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群落多样性、草地生产力、营养品质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性能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建立了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该野外试验平台始于2008年,试验设有4个放牧强度:0、3.7、5.3和7.6 sheep/ha,其中,0 sheep/ha作为围封对照、3.7 sheep/ha为轻度放牧处理、5.3sheep/ha为中度放牧处理和7.6 sheep/ha为重度放牧处理。本试验采用单因素(放牧强度)4个处理水平、3次重复、共12个小区的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降低了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着降低;(2)围栏和放牧样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而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2.植物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放牧样地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围封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放牧强度和年际降雨互作显着影响了群落密度、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Evenness均匀度指数(E)。3.植物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增加了群落营养品质。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年份、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群落营养品质,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增加;(2)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反映了群落营养品质的年际变化。丰水年份群落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群落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则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群落营养品质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且在牧草返青期6月份出现最大值、牧草枯黄期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强度对群落生长季各月份(6-9)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不同,且均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的趋势;(4)群落营养品质同时受到放牧强度、年份降雨、季节变化的相互影响;(5)群落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受到放牧强度、年际降雨和季节变化的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可知,在中等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群落营养品质最高。4.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物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响应。(1)放牧显着提高了丰水、平水和干旱年份四个优势种(矮生嵩草、珠芽蓼、金露梅和锦鸡儿)的营养品质,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矮生嵩草、珠芽蓼和锦鸡儿的影响品质显着增加,而对金露梅影响较小;(2)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表现出随降雨的年际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丰水年份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显着高于平水年份和干旱年份,平水年份显着高于干旱年份。对于放牧样地,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随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围栏样地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5-2018);(3)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在牧草返青季6月份出现最高值,在牧草枯黄季9月份出现最低值。放牧对各优势种在各放牧月份营养品质的影响各有差异,且营养品质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显着增加;(4)群落混合牧草营养品质由优势种所决定,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如耐受(即较强的再生能力,如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和避牧(即较低的适口性,如金露梅);(5)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干物质消化率预测方程的准确性均受到放牧处理、年份、月份和牧草种类的影响;(6)放牧强度、采样年份和采样季节互作显着影响了四个优势种的营养品质,且各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响应。综合分析可知,矮生嵩草和珠芽蓼在放牧强度5.3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金露梅和锦鸡儿在放牧强度7.6 sheep/ha时,营养品质最高。5.草地生产力和放牧绵羊生产性能对放牧强度及年际降雨量的响应。(1)降雨量是决定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牧草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放牧强度越大,牧草营养品质越高,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越低;(2)放牧强度最高,短期内草地的公顷增重LWGha最高,但长期而言会危及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适度放牧强度(5.3 sheep/ha)可提供公顷增重LWGha的78%,满足可持续放牧管理的要求。6.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1)不同降雨年份(2015—2018年)、放牧月份(6—9月份)和放牧强度(0、3.6、5.3、7.6 sheep/ha)来源的混合牧草和四个优势种牧草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变异较大;(2)除粗脂肪外,其它营养指标如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干物质消化率和代谢能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SQ为0.9920.999,外部验证RPD为3.825.97,取得了最佳的定标效果,且定标方程均具较好的预测能力,能够成功应用于日常分析;(3)与其它营养品质指标相比,粗脂肪的决定系数RSQ为0.837,外部验证RPD为2.30,定标效果不理想,定标模型虽不能用于准确的定量分析测定,但仍能应用于牧草粗脂肪的粗略测定中。

石松平,何剑桥,丁仰保,周华波,崔柏杨,刘林林,余良政,陈樱[6](2020)在《犬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不同宿主来源的流感病毒感染犬的病例报道使得犬成为流感病毒生态循环中的重要中间宿主。介于人与犬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公共卫生意义越来越值得人们关注。本文从流感病毒由马—犬、禽—犬、猪—犬和人—犬等跨宿主传播方面阐述不同宿主流感病毒在犬中的流行现状及其重配现象,这对今后全面掌握其流行特征和切断其传播途径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王乙[7](2018)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估计,当前野生动物灭绝速度比自然状态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灭绝速度由每天1种增加到每小时3种。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想要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保护野生动物。人类保护决策的主要原因是钱的问题,就是计算投入多少成本并带来多少回报,虽然决策也会受道德、美学、科学的影响,但主要依据是经济问题。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明确我国野生动物数量本底和质量本底。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就是研究测度野生动物的保护本底的理论和方法,对制定保护政策、配置保护资源、提升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是在物种稀缺濒危的背景下,人类通过保护行为能够保存、延续并产生的野生动物总体价值,包括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内禀价值是物种延续自身存在和特征的价值,利用价值是野生动物对人类经济、生态、社会的贡献价值。本文首先明确了相关概念,指出内禀价值就是野生动物作为种质资源维系物种特征延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稀有性、遗传资源信息、自然历史及进化信息、生产力供给能力和所处营养级等五个方面,尝试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内禀价值进行评价方法设计,拓展了保护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其次,梳理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身禀赋是影响保护价值的首要因素、生态服务价值最能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并形成包括直接关系、中介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复杂机理关系。第三,将保护价值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与评价体系结合,以自身禀赋特征作为种质资源价值评价的主要指标,提出包括5个因素15个指标的种质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对已有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基于CE方法的非消费型游憩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包括4类、14项内容的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根据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与层次,明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保护名录以外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总体评价方法。最后,根据保护级别与层次分别选取丹顶鹤、黑熊、东北林蛙3个物种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的政策建议。

丁尊俄,冯旭芳,张双翔,何贤海,胡兴义,张海,王开功,文明,程振涛,李晨,蒲翠敏,罗引幸,刘丽娟,周碧君[8](2018)在《贵州省PEDV与PoR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贵州省近几年引起猪病毒性腹泻两个主要病原PEDV与PoRV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对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洲等5个地(州市)26个规模化养猪场采集了213份疑似腹泻的粪便样品,采用实验室建立的PEDV、TGEV和PoRV三重RT-PCR检出PEDV阳性的病料12份和PoRV阳性病料4份。根据GenBank登录的PEDV和PoR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PEDV M基因和PoRV VP7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12株PEDV M基因(681 bp)和4株PoRV的VP7基因(981 bp),M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8.1%100%和98.2%100%之间,与国内外参考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7.4%100%和97.3%100%之间;VP7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5%99.7%和96.9%99.7%,与国内外参考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1.9%95.1%和72.7%99.1%。贵州省PEDV地方流行株与疫苗株CV777、Attenuated DR13亲缘关系较远,PoRV地方流行株与G4型毒株Gottfried、HeN4等属于同一群。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证实了贵州省PEDV和PoRV流行与变异情况,为贵州省PEDV和PoRV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殷作霖[9](2018)在《国内高水平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论文合着研究 ——以植物与动物科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论文合着形式所表现的科研合作是学者之间合作的重要形式,而论文合着所包含的不止是微观层面上的学者间的合作,也是中观层面上的机构间合作,更是宏观层面上的国际合作,而对于论文合着的研究从出发点来看有从学科或某领域切入的论文合着研究,也有从机构切入的论文合着研究,还有从作者切入的论文合着研究,但无论以何种角度切入进行论文合着研究,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对论文合着现状的分析来了解目前无论是学者还是机构或者区域的在某一角度的发展状况,其意义更在于在了解现状的同时对未来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将以植物与动物科学作为切入点,并以我国在植物与动物科学拥有较高水平即进入ESI前1%的4所省级农科院为研究对象进行论文合着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4所省级农科院的自身发展状况包括学科生产力、学科影响力、学科发展力进行分析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其次通过统计分析法,从国家、区域、机构这三个维度进行多角度论文合着分析,以了解4所高水平省级农科院在论文合着上存在的差异;最后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整合4所省级农科院的合着机构得到129所合着机构,并分析这129所合着机构所形成的合着网络,了解其合着的网络的特性,并从4所省级农科院、129所合着机构代表的全国、全球这三个维度进行研究热点以及基于共词网络指标的对比分析。通过不同分析方法的多角度分析,更好的了解我国高水平省级农科院的论文合着现状,4省级农科院的自身发展中北京农林科学院发展势头强劲且论文质量最高,而浙江省农科院步较高,但近几年发展速度明显回落,而江苏省农科院虽然发文数量高,但发文质量有待提升,山东省农科院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发文质量均排名较靠后,相比其他三院劣势明显;就合着情况来看北京院国际化程度最高其余三院略显不足,而合着区域上,华东区域优势明显占比最大,华北区域紧随其后,其它区域影响力相对较小,各农科院与所在省市内顶尖农业高校合着联系显着,而129所合着机构形成的合着网络中地域一致性显着,华东、华北区域优势明显;就四省级农科院的共词网络来看其研究热点与全国的研究热点基本吻合,而与全球的研究热点吻合度相较于全国有所下降,这也是由于我国以及区域间发展特色所造成,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国情以及省级农科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共词网络所形成的社区研究主题而言,省级农科院呈现出了较大跳跃性,而全国则呈现出相对的主题研究稳定性,这也是由于四省级农科院的长效研究机制不够完善,而对于共词网络指标来看由于三个层级的样本量不同导致,省级农科院的各项共词网络指标均呈现波动,而全国的共词网络指标则呈现出正向增长的态势,全球的共词网络由于样本量够大所以波动较小且发展较为稳定。

赵卫锋,何平,周华波,丁仰保,陈泉江,刘琳,李瑞凯,邹媛婧,廖卓韵,王凌霄,韦祖樟,欧阳康,孙文博,黄伟坚,陈樱[10](2017)在《甲流重组犬流感病毒的小鼠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建立犬流感病毒(Canine influenza virus,CIV)感染BALB/c小鼠模型,探索新发现的甲流重组CIVs对小鼠的致病性。我们采用9株H1N1和1株H3N2甲流重组CIVs,以106 TCID50/mL的剂量滴鼻攻毒10组小鼠。结果表明:感染后4 d小鼠体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A/Canine/Guangxi/LZ56/2015(H1N1)(简称LZ56)组的小鼠体重下降最为明显(P<0.5),其存活率为77.78%;通过TCID50测定发现10株甲流重组CIVs均能在小鼠的鼻窦和肺脏复制,以LZ56组的复制滴度最高,分别达到107.3 TCID50/mL和105.3 TCID50/mL;肺脏病理切片观察发现LZ36、LZ45、LZ56和QZ5组出现不同程度病变,以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壁增厚,肺泡腔以及支气管内有大量的弥漫性浸润的单核细胞为主要特征。结果表明,新型重组CIVs均能感染BALB/c小鼠,并能在小鼠体内较好复制,甚至致死,一旦这些新型CIVs以犬为中间宿主传播给人,势必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加强对CIVs的监测将为防控人流感大暴发提供提前预警。

二、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Lp-PLA2敲除兔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述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1.3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1.4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
    第2章 Lp-PLA_2研究概述
        2.1 Lp-PLA_2概述
        2.2 Lp-PLA_2与动脉粥样硬化
        2.3 Lp-PLA_2的基因多态性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Lp-PLA_2在兔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变化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Lp-PLA_2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Lp-PLA_2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实践教学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2 教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缺乏“双师型”教学团队
    1.3 实验教学条件有限,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基于实践教学的动科专业教学方案创新
    2.1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开展教学形式
        2.1.2 不满足单纯理论灌输,开展组合教学方法
        2.1.3 变“点”性考核为“线”性、“面”式考核
    2.2 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手段
        2.2.1 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平台
        2.2.2 基于虚拟设备的实验教学模式
3 打造“厚理论、高技能”教学团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1 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3.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创新
4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
    4.1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
    4.2 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3 深度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 结束语

(3)全反式视黄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牛奶酪蛋白合成概述
        1.1 牛奶乳蛋白概述
        1.2 酪蛋白合成与分泌的激素调节
        1.3 控制酪蛋白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STAT5-β及其通路
        1.4 促进酪蛋白翻译的主要调控因子m TOR及其通路
    第2章 牛奶脂肪酸合成概述
        2.1 牛奶脂肪酸概述
        2.2 牛奶脂肪酸合成调控概述
    第3章 全反式视黄酸概述
        3.1 全反式视黄酸结构与性质
        3.2 全反式视黄酸的功能
    第4章 MAC-T细胞系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全反式视黄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期毒性检测
        1.1 材料与方法
        1.2 数据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全反式视黄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全反式视黄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猪线粒体控制区微卫星(mtMs)变异及其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猪线粒体微卫星 (mtMs) 变异分析
    1.2 mtMs结构及分布
2 讨论
    2.1 猪mtDNA微卫星结构变异
    2.2 mtMs的群体分布特征
3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PCR反应及测序
    3.3 数据分析
作者贡献

(5)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2.1.1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1.2 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2 放牧对草地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1 放牧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2 年份变化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2.3 季节变化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2.3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2.3.1 放牧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2.3.2 放牧对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2.4 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分析技术在牧草营养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第三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2.2 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群落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3.3.2 群落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第四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放牧强度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年份变化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3 季节变化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放牧强度、年份变化、季节变化互作对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4.2.5 群落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关系
        4.2.6 群落干物质消化率(DMD)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4.3 讨论
        4.3.1 群落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4.3.2 群落营养品质对年份变化的响应机制
        4.3.3 群落营养品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
        4.3.4 群落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
        4.3.5 群落DMD预测
第五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实验设计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放牧强度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2 年份变化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3 季节变化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4 放牧强度、年份变化、季节互作对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5.2.5 四个优势种牧草营养品质的线性拟合关系
        5.2.6 四个优势种干物质消化率(DMD)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函数关系
    5.3 讨论
        5.3.1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5.3.2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年份变化的响应机制
        5.3.3 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
        5.3.4 四个优势种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
        5.3.5 四个优势种牧草DMD预测
第六章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实验设计
        6.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放牧强度对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6.2.2 放牧强度对绵羊日增重LWG_(sheep)和公顷增重LWG_(ha)的影响
        6.2.4 牧草化学成分组合参数预测日增重和公顷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
    6.3 讨论
        6.3.1 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6.3.2 绵羊日增重和公顷增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机制
第七章 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实验设计
        7.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牧草样品光谱扫描结果
        7.2.2 全集、定标集和验证集样品营养品质测定
        7.2.3 定标集样品的最佳定标方式及模型参数
        7.2.4 验证集样品定标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1.1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1.2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营养品质的影响
        8.1.3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四个优势种营养品质的影响
        8.1.4 放牧强度对草地生产力、绵羊日增重和公顷增重的影响
        8.1.5 高寒草甸牧草营养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犬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IV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H3N8亚型EIV感染犬
    1.2 H3N2亚型AIV感染犬
    1.3 H5、H9、H10和H6亚型AIV感染犬
    1.4 人流感病毒感染犬
    1.5 SIV感染犬
    1.6 新型重配流感病毒在犬中的发现
2 诊断和防治
3 展望

(7)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野生动物
        2.1.2 保护价值
        2.1.3 价值评价
    2.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特征
        2.2.1 复杂特殊性
        2.2.2 综合影响性
        2.2.3 动态变化性
        2.2.4 保护约束性
        2.2.5 种间差异性
    2.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理论
        2.3.1 劳动价值论
        2.3.2 效用价值论
        2.3.3 环境价值论
        2.3.4 能值理论
        2.3.5 认知心理学理论
        2.3.6 野生动物可持续经营理论
        2.3.7 保护经济学理论
    2.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2.4.1 直接市场法
        2.4.2 间接市场法
        2.4.3 虚拟市场法
        2.4.4 路径分析法
        2.4.5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3.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3.1.1 影响因素结构
        3.1.2 影响因素内容
    3.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机理
        3.2.1 影响因素的直接关系
        3.2.2 影响因素的中介关系
        3.2.3 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3.3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及变量预设
        3.3.1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3.3.2 观测变量预设
    3.4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研究
        3.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3.4.2 数据分析及检验
    3.5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结果分析
        3.5.1 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3.5.2 模型路径拟合分析
        3.5.3 观测变量差异分析
    3.6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实证研究解释
    3.7 本章小结
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4.1 保护级别对评价体系的约束
    4.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构成分类体系构建
        4.2.1 种质资源价值构成分析
        4.2.2 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4.2.3 生态价值构成分析
        4.2.4 社会价值构成分析
    4.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体系设计
        4.3.1 种质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2 经济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3 生态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4 社会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5 预期收益折现方法设计
    4.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指标设定及内涵阐释
        4.4.1 种质资源价值指标设定
        4.4.2 活体价值指标设定
        4.4.3 一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4 多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5 消费型游憩价值指标设定
        4.4.6 非消费型游憩价值(CE方法)指标设定
        4.4.7 能量供给价值指标设定
        4.4.8 有害物种控制价值指标设定
        4.4.9 植物授粉及种子传播价值指标设定
        4.4.10 科学研究价值指标设定
        4.4.11 社会生产力价值指标设定
        4.4.12 文化、美学及遗产价值指标设定
    4.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总体评价方法
        4.5.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2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3 国家保护名录外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6 本章小结
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的原因、物种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5.1.1 案例研究的原因
        5.1.2 案例物种选取的标准
        5.1.3 参照物种选取的标准
        5.1.4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构成的确定依据
        5.1.5 数据来源
    5.2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2.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2.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丹顶鹤保护价值评价
    5.3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熊(Ursus thibetanus)保护价值评价
        5.3.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3.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3.3 黑熊保护价值评价
    5.4 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4.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4.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4.3 东北林蛙保护价值评价
    5.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的比较分析及解释
        5.5.1 影响因素对案例物种价值评价结果影响分析
        5.5.2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评价结果的比较及解释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
        6.1.1 重点保护高度濒危野生动物
        6.1.2 加强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
        6.1.3 加强历史孓遗野生动物保护
    6.2 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
        6.2.1 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产业
        6.2.2 发展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产业
        6.2.3 探索野生动物新型保护经营模式
    6.3 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
        6.3.1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6.3.2 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
    6.4 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
        6.4.1 开展野生动物科普教育
        6.4.2 推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8)贵州省PEDV与PoR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PEDV M基因与Po RV VP7基因RT-PCR的扩增
    1.2 PEDV M基因与Po RV VP7基因测序
    1.3 PEDV M基因与Po RV VP7基因序列分析
    1.4 PEDV M基因与Po RV VP7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阳性样本来源
    3.2 主要试剂
    3.3 引物设计与合成
    3.4 样本处理及RNA提取
    3.5 基因扩增、克隆与测序
    3.6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作者贡献

(9)国内高水平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论文合着研究 ——以植物与动物科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科内论文合着研究现状
        1.3.2 机构间论文合着研究现状
        1.3.3 作者间论文合着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现状概述
    2.1 样本选择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数据采集
        2.2.2 数据处理
    2.3 学科生产力现状分析
    2.4 学科影响力现状分析
    2.5 学科发展力现状分析
    2.6 学科发展现状小结
第三章 省级农科院合着情况分析
    3.1 样本选择
        3.1.1 合着国家样本选择
        3.1.2 国内合着机构样本选择
    3.2 数据处理
    3.3 合着国家分析
        3.3.1 合着国家数量分析
        3.3.2 合着国家Top10分析
    3.4 国内合着区域分析
        3.4.1 国内区域合着占比分析
        3.4.2 国内区域合着发文分析
    3.5 国内合着机构分析
        3.5.1 国内合着机构类型分析
        3.5.2 国内合着机构Top10分析
    3.6 省级农科院合着网络分析
        3.6.1 合着网络构建
        3.6.2 合着网络结构分析
    3.7 合着情况分析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共词网络的合着主题分析
    4.1 样本选择
    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1 数据采集
        4.2.2 数据处理
    4.3 高频关键词对比分析
        4.3.1 高频关键词的确定
        4.3.2 高频关键词分析
        4.3.3 全国高频关键词对比分析
        4.3.4 全球高频关键词对比分析
    4.4 基于共词网络指标的对比分析
        4.4.1 共词网络的构建
        4.4.2 共词网络指标分析
        4.4.3 共词网络社区主题分析
        4.4.4 共词网络分析指标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中的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甲流重组犬流感病毒的小鼠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
    1.2 鸡胚和细胞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1.5 实验动物的感染
    1.6 实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攻毒后小鼠体重变化
    2.2 攻毒后小鼠存活率
    2.3小鼠攻毒后病毒在呼吸道的复制情况
    2.4小鼠肺脏病理变化
3 讨论

四、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Lp-PLA2敲除兔模型的构建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D]. 陈佳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实践教学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陈丽艳,吴晓强,王利华.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08)
  • [3]全反式视黄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酪蛋白合成、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廖先东. 吉林大学, 2019(03)
  • [4]猪线粒体控制区微卫星(mtMs)变异及其分布特征[J]. 蔡原,姜天团,杨巧丽,王川,赵生国.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7)
  • [5]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家畜对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研究[D]. 姚喜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6]犬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石松平,何剑桥,丁仰保,周华波,崔柏杨,刘林林,余良政,陈樱.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0(02)
  • [7]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D]. 王乙.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8]贵州省PEDV与PoR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 丁尊俄,冯旭芳,张双翔,何贤海,胡兴义,张海,王开功,文明,程振涛,李晨,蒲翠敏,罗引幸,刘丽娟,周碧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6)
  • [9]国内高水平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论文合着研究 ——以植物与动物科学为例[D]. 殷作霖.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10]甲流重组犬流感病毒的小鼠致病性研究[J]. 赵卫锋,何平,周华波,丁仰保,陈泉江,刘琳,李瑞凯,邹媛婧,廖卓韵,王凌霄,韦祖樟,欧阳康,孙文博,黄伟坚,陈樱.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7(06)

标签:;  ;  ;  ;  ;  

韩国实验动物科学概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