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一、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庆沂[1](2020)在《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结构及萌发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偃麦草属(Elytrigia)植物是禾本科小麦族多年生根茎疏丛型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耐盐性和抗病性,已成为小麦远缘杂交重要的亲本材料和我国北方地区理想的生态环境建设草种和重要的牧草资源。本试验以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和偃麦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及差异;通过室内光照培养箱人工模拟逆境试验,分别开展不同NaCl浓度、不同PEG-6000溶液浓度、不同浓度激素GA3和不同浓度盐碱复合处理条件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生理生化变化规律的研究,旨在为清晰揭示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结构特征及种子萌发特性的异同,为其抗旱耐盐遗传改良及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贫瘠化和盐碱化土地上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均呈舟形,顶端均具毛,颜色略有不同,以黄色、土黄色及深褐色为主,但种子长、宽和厚度间差异显着(P<0.05),种子长呈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偃麦草的规律,种子宽和厚度均呈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偃麦草的规律,种子千粒重呈长穗偃麦草(0.58 g)>中间偃麦草(0.45 g)>偃麦草(0.32 g)的规律。从种子解剖结构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胚为侧生型,均位于种子基部,胚乳占绝大部分比例,但种皮厚度、种胚长度、胚根长、胚芽长和盾片大小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中间偃麦草种子的种皮厚度最大(11.55μm),长穗偃麦草种子的最小(9.23μm)。(2)不同NaCl浓度(0、50、100、150和200 mmol/L)处理下,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和偃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表明低浓度NaCl处理可促进种子萌发,而高浓度处理则抑制种子萌发。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丙二醛(MDA)含量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在150 mmol/L时达到最大值。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耐盐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耐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偃麦草。(3)不同PEG-6000溶液浓度(0%、5%、10%、15%和20%)处理下,随PEG浓度的增加,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和胚芽长均呈下降趋势。偃麦草ER065种子发芽率在20%PEG-6000溶液处理下最低,仅为20%。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MDA含量随干旱处理浓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POD、SOD和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序为中间偃麦草>长穗偃麦草>偃麦草。(4)不同浓度赤霉素GA3溶液(0、500、1000、1500和2000 mg/L)处理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随着处理浓度(0-1500 mg/L)的增加均显着提高,当GA3浓度为1500 mg/L时达到最大值,是最适合打破种子休眠而萌发的GA3浓度。经GA3浸种处理后,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活力和POD活性均明显提高,而MDA含量降低,并提高了种子内源生长促进物质(IAA、GA3)活性而降低生长抑制物质(ABA)活性以刺激种子萌发和生长,对种子胚根长和胚芽长均有促进作用,这充分说明通过增加适量的外源激素可调控种子内源激素的含量继而调控种子的萌发。(5)不同浓度盐碱混合溶液(0、50、100、150和200 mmol/L)处理对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不同。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的10份种质材料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随复合盐碱溶液浓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显着低于对照(0 mmol/L);种子POD活性在150 mmol/L时达到峰值,其中长穗偃麦草EE030的POD活性为对照的3.13倍,在200 mmol/L的复合盐碱溶液浓度下MDA含量为对照的1.82倍。综合分析来看,复合盐碱处理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耐盐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偃麦草。综上所述,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及结构解剖特征可作为偃麦草属植物分类的一个参考依据。长穗偃麦草和中间偃麦草种子具有更好的萌发能力,对干旱、盐分和盐碱复合胁迫的耐受能力明显强于偃麦草,为偃麦草属植物抗旱耐盐遗传改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吴宁[2](2020)在《野大麦和布顿大麦开花与结实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今后创制并推广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和布顿大麦(Hordeum bogdanii)的优质种,本研究于2019年4~10月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国家产业牧草技术体系张家口综合试验站两地,对野大麦与布顿大麦开花与结实特性进行研究,探究野大麦和布顿大麦在两地环境下开花结实和落粒的规律。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北京地区与张家口地区野大麦和布顿大麦开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野大麦与布顿大麦的开花顺序都是从中上部开始开花,之后分别向两端开放。通过对花粉活性的研究发现,北京的野大麦花粉活性为57%,张家口野大麦花粉活性为65%;北京布顿大麦花粉活力为62%,张家口布顿大麦花粉活性为71%。野大麦与布顿大麦花粉活性北京地区低于张家口地区。一日内的花粉活性呈规律性变化,在一定的温度内,花粉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当温度高于30℃时会降低花粉的活性,花粉活性的适宜温度为23~30℃。单个穗上不同位置小花的花粉活性不同,顶端小花的花粉活性低于中部与基部的花粉活性。通过对柱头可授性的研究发现,野大麦与布顿大麦柱头可授性北京地区低于张家口地区。一日内柱头可授性呈规律性变化,在一定的温度内,柱头可授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当温度高于30℃时柱头可授性会降低。单个穗上不同位置的柱头可授性不同,顶端柱头可授性低于中部和基部的柱头可授性。(2)布顿大麦与野大麦异交与自交结实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野大麦自然异交结实率为40%,布顿大麦自然异交结实率为44%;张家口地区野大麦自然异交结实率为49%,布顿大麦自然异交结实率为52%。对布顿大麦与野大麦进行套袋自交处理发现,两地野大麦与布顿大麦自交结实率均为0%。野大麦与布顿大麦结实率较低且为异花授粉,穗顶端结实率低于中部与基部的结实率。(3)北京地区与张家口地区的野大麦和布顿大麦落粒特性的研究。北京野大麦盛花期16天后连续五周落粒率分别为12%、26%、53%、78%、92%,北京布顿大麦盛花期16天后连续五周落粒率分别为8%、21%、58%、75%、89%;张家口野大麦盛花期16天后连续五周落粒率分别为5%、15%、46%、68%、88%,张家口布顿大麦盛花期16天后连续五周落粒率分别为11%、24%、49%、64%、85%。北京地区比张家口地区落粒更早且落粒率高,两地野大麦与布顿大麦落粒期的第三周落粒增率达到最高。野大麦与布顿大麦的结实率与花粉活性、柱头可授性相关性显着,落粒率与结实率、花粉活性、柱头可授性相关性不显着。

张俊超[3](2020)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是禾本科披碱草属的多年生牧草,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耐寒性,抗旱性,产草量高、草品质好、环境适应性强等优点,在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工程中广泛推广应用。然而,严重的落粒性常导致老芒麦种子产量的极大损失,由此限制了老芒麦新品种的研发及推广应用。目前国内仅登记了8个品种,这些品种的育种目标多集中在产量方面,抗落粒品种培育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对国内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基础上,从组织学、生理学、转录组学等方面研究了老芒麦种子落粒机制,筛选出一批落粒相关候选基因,同时针对落粒关键基因开展了基因功能验证。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出53份具有落粒差异的国内老芒麦种质,使用SCoT标记研究了这些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6个SCoT引物共产生173条带,其中159条带是多态性的,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91.91%。居群结构分析将这些种质分为5个组。聚类分析将所有种质分为2个主要类群和3个子类群,分类结果与主坐标分析相似。分子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地理区域内的遗传变异比地理区域间大,青藏高原地区的老芒麦种质遗传多样性在所有地理种群中最高,具有重要的育种利用价值。2.结合先前的落粒率评价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青藏高原东北缘2份低落粒和4份高落粒野生老芒麦种质,通过扫描电镜、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法对这些材料的种子离区开展组织学和生理学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老芒麦种子离区结构的形成时期早于种子脱落,离层由2至3层体积小、椭圆形的细胞紧凑排列组成且这些细胞木质化程度高于周围组织细胞,低落粒材料离层木质化细胞数量多于高落粒材料;低落粒材料在种子成熟期无明显的离层断裂,其断裂面粗糙,离层结构完整,而高落粒材料在种子成熟期出现明显的离层断裂,断裂面光滑且离层结构不完整;6份材料的纤维素酶(CE)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变化趋势在种子发育各时期均有差异,在落粒关键期(抽穗后45周)这两种酶活性均与种子脱落密切相关;供试材料的CE与PG活性在落粒关键期排序一致,且与同时期电镜观察结果一致;高落粒材料XH09在落粒关键期的两种酶活性均为最高(XH09CE=479.52 IU·L-1,XH09PG=188.87 pg·mL-1),而低落粒材料ZHN03两种酶活性均为最低。3.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不同落粒基因型XH09和ZhN03的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离区材料进行研究。用XH09和ZhN03离区组织的抽穗后7天、21天和28天样本构建cDNA文库并测序,结果表明:在“XH09-7 vs ZhN03-7”、“XH09-21vs ZhN03-21”和“XH09-28 vs ZhN03-28”基因集中,共注释了86,634个Unigene,并预测了7,110个差异表达转录本。这其中包括2,058个上调的Unigene和5,052个下调的Unigene。使用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了涉及细胞壁降解酶、木质素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活性的10个候选转录本的表达谱,其中8个基因在低落粒基因型ZhN03中上调,表明这些基因可能与减少种子落粒有关。同时,本研究也对高落粒基因型材料XH09的4个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离区材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以XH09离区组织的抽穗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样本构建cDNA文库并测序,结果表明:在“DAH7 vs DAH14”、“DAH7 vs DAH21”和“DAH7vs DAH28”基因集中共获得92,832个注释的Unigene以及29,089个差异表达基因。多个分析方法指出“细胞壁组分代谢”、“木质素组分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落粒过程。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38个编码转录因子的核心基因,主要包括RAP2、eRF1、BEL1、HOX4/16、SRF、AGL14、AS1、WRKY11等,推测这些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离区分化、形成和发育及细胞木质化等方式调节老芒麦种子落粒。4.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老芒麦落粒关键基因Es-BEL1在拟南芥过表达以验证该基因的具体功能。结果表明:共筛选了3个过表达株系,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过表达株系表现出发育迟缓、株型矮化、角果间距缩短、花器官脱落延迟、角果裂荚减少等特点。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过表达株系离区细胞发育迟滞,体积减小。生理学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过表达株系荚果的生长素含量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升高,而脱落酸和木质素含量下降。qPCR结果显示参与拟南芥果荚离区发育、离层细胞木质化、果荚(花)脱落的相关基因在过表达株系中均下调表达。由研究结果推测Es-BEL1基因可能参与老芒麦种子离区发育调控,该基因高表达可从多个层面调控并降低种子落粒。

罗玉[4](2019)在《基于基因组大小和表型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冰草居群遗传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隶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冰草属的模式种。冰草为异花授粉植物,是仅含有P基因组的同源多倍体物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地区。冰草是一种优良牧草,也是高山草原草甸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它的一些优良性状是改良麦类作物和牧草的优异基因资源库。以前的研究表明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生境的冰草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不清楚其遗传分化和导致遗传分化的原因。冰草的全球广域分布所导致的表型分化、基因组大小变异、生理指标变异等缺乏了解,阻碍了对冰草遗传分化机制的认识,不利于冰草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居群的164份冰草,其中包括中亚居群74份、东亚居群18份、中东居群47份、青藏高原居群20份、欧洲居群3份和美洲居群2份。通过测定125份四倍体冰草的基因组大小,129份四倍体冰草的10个表型性状,86份四倍体冰草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对以上参数进行统计和差异性分析,以此来研究冰草居群的遗传分化。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以二倍体冰草PI578519作为对照,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55份冰草的倍性,结果为15份二倍体,40份四倍体;检测冰草基因组大小的最佳方案是Tris-MgCl2Buffer,裂解时间25 min,染色时间20 min。2.在基因组大小上,各大居群的变化趋势是东亚居群(11.3083 Gb)依次高于中亚(10.7708 Gb)、中东(10.7639 Gb)和青藏(10.4512 Gb)居群,且东亚居群的基因组大小显着(P<0.05)高于其他三个居群,东亚居群的基因组大小比中亚居群大0.5375 Gb。3.在表型性状上,中亚居群株高(47.16 cm)依次高于欧洲(43.58 cm)、东亚(43.37 cm)、中东居群(39.40 cm),中亚和中东居群间存在显着性(P<0.05)。中亚居群穗长(65.90 mm)依次高于中东(53.08 mm)、东亚(50.07 mm)、青藏居群(37.88mm),而且中亚显着高于中东、东亚、青藏居群,青藏和中东居群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东亚居群小穗数(31.54个)依次高于中亚(29.90个)、中东(28.85个)、青藏居群(28.29个)。中亚居群小穗长(12.62 mm)依次高于中东(10.48 mm)、东亚(10.09mm)、青藏居群(8.40 mm),中亚居群显着高于中东、东亚、青藏居群,且青藏与中东、东亚居群有显着性差异。中亚居群小花数(7.56个)显着高于中东(6.77个)、东亚(6.54个)、青藏居群(5.71个)的。中亚居群颖长(4.63 mm)依次高于中东(4.28mm)、东亚(4.01 mm)、青藏居群(2.71 mm),中亚居群显着高于中东、东亚、青藏居群的,青藏与中东、东亚居群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中亚居群颖芒长(3.21 mm)依次高于中东(3.16 mm)、东亚(2.82 mm)、青藏居群(2.23 mm)的,且青藏居群显着低于中亚、中东、东亚居群。中亚居群的外稃长(7.33 mm)依次高于东亚(6.48mm)、中东(6.48 mm)、青藏居群(5.58 mm),中亚居群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居群,且青藏与中亚、中东居群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中东外稃芒长(3.22 mm)依次高于中亚(2.80 mm)、东亚(2.68 mm)、青藏居群(2.03 mm),青藏居群显着低于中东、中亚、低于居群,中亚和中东居群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中亚居群穗宽(17.27 mm)依次高于东亚(15.13 mm)、青藏(14.98 mm)、中东居群(14.78 mm),中亚居群显着高于中东居群的。4.在叶绿素含量上,中亚居群叶绿素A含量(1.1937 mg/g)依次高于东亚(1.1890mg/g)、中东(1.0899 mg/g)、青藏居群(1.5837 mg/g),而且中亚居群叶绿素A含量显着高于中东、青藏居群,东亚和青藏居群之间也存显着性差异。中亚居群叶绿素B含量(0.8936 mg/g)依次显着高于东亚(0.7717 mg/g)、中东(0.7463 mg/g)、青藏居群(0.6713 mg/g)。中亚居群叶绿素总含量(2.0873 mg/g)依次高于东亚(1.9607mg/g)、中东(1.8362 mg/g)、青藏居群(1.2420 mg/g),且中亚居群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高于中东、青藏居群,东亚和青藏居群之间也存显着性差异。但3组数据中,东亚居群和中东居群的数值差值均仅在0.1之内。5.综上,冰草居群之间的遗传变异比较丰富,中亚、东亚、中东和青藏居群间的冰草遗传分化较为明显;东亚居群的四倍体冰草可能是东亚地区的二倍体冰草和蒙古冰草杂交后基因渐渗的结果;青藏居群的冰草是中亚居群冰草迁移扩张而来,可能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某些基因的丢失,从而导致植株的各项性状低于其它居群。

杨灿鑫[5](2019)在《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饲料,特别是冬季青饲料短缺非常严重。短尖苔草(Carexbrevicuspis)在洞庭湖地区分布极为广泛,在该区水土保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物量大、生长迅速、营养全面,是一种优良的畜牧饲料资源,开发并利用该饲料资源是缓解饲料短缺的重要途径。施肥、刈割是提高饲料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方式。为探明这两种方式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的影响,从而为该植物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强度(不施肥Og/m2、中度施肥20g/m2、重度施肥30g/m2)与刈割次数(刈割一次、刈割两次、刈割三次)条件下短尖苔草生物量、生理生化、光合反应、品质、解剖结构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施肥强度的增加,短尖苔草地上生物量随之增高。同等施肥条件下,刈割两次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刈割一次及三次。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地下生物量具有极显着影响。其地下生物量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重度施肥刈割一次时,地下生物量最高。短尖苔草在各种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超补偿性生长。补偿性指数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指数影响显着,在同等施肥条件下,短尖苔草刈割两次比刈割三次补偿指数高。在9种处理中,不施肥刈割三次时,补偿指数最低,达1.12;重度施肥刈割两次时,补偿指数最高,达2.14。(2)生理生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施肥强度的增加短尖苔草叶片叶绿素含量随之增加;不施肥处理下,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在中度施肥与重度施肥处理下,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度施肥刈割两次可溶性糖最高,达20.63 μg/mgprot。重度施肥刈割一次可溶性糖含量最少3.30μg/mgprot。脯氨酸含量在中度施肥刈割两次时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其含量为79.69μg/g。不施肥刈割三次时,脯氨酸含量最低,为16.69μg/g。中度施肥刈割一次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0.56gprot/L,重度施肥刈割三次时含量最低,为0.53gprot/L。(3)饲料品质研究结果显示,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品质,施肥有助于提高短尖苔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刈割则减少短尖苔草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其中重度施肥刈割三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67.27%。中度施肥刈割三次时,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1%;较对照组提高了41%。中度施肥刈割三次时,粗纤维含量最低,为13.41%。较对照组降低了32.44%。中度施肥刈割三次时,粗灰分含量最少,为5.8%,较对照组减少了22.87%。(4)光合特性研究结果显示,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净光合速率有显着影响(P<0.05),中度施肥刈割两次净光合速率最强,较对照组增加了5.64%。随着施肥强度与刈割次数的增加其净光合速率均呈上升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其与其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Tr(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气孔导度、气孔张开度一致。(5)叶片解剖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施肥条件下该植物叶片主脉厚度、维管束面积以及泡状细胞面积均增加。在不施肥处理下,刈割导致短尖苔草主脉厚度、维管束面积、泡状细胞面积均下降;在中度施肥与重度施肥条件下,叶片主脉厚度、维管束面积、泡状细胞面积增加。施肥能提高硅化乳突细胞厚度,刈割降低硅化乳突厚度,在不施肥,刈割三次时,短尖苔草硅化乳突消失。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气孔密度、大小、张开度影响显着,气孔密度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刈割次数的增多而下降。其中中度施肥刈割两次时,短尖苔草气孔密度最大,为1094.66个/mm2;不施肥刈割两次最少,为497.17个/mm2。气孔长度、宽度随施肥强度的增加而减少,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张艳[6](2017)在《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宿根花卉观赏价值高,管理简单,许多种类抗旱性强,对北京节水园林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种子繁殖、扦插和分株繁殖是野生宿根花卉繁殖的重要手段,且方法易推广。本研究调查了华北地区野生宿根花卉资源,进行了 16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繁殖、8种野生宿根花卉的扦插繁殖及5种野生宿根花卉的分株繁殖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种子繁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蓬子菜(Galium verum)、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旱麦瓶草(Silene jenisseensis)于8月采种后随采随播,于塑料大棚内直接穴盘育苗,出苗率可达60%以上;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委陵菜(P.tanaca)etifolia)、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展枝唐松草(T.squarrosum)、山岩黄耆(Hedysarum alpinum)、拳蓼(Polygonum bistorta)等 12种野生宿根花卉经预处理后可播种育苗。发芽温度试验表明,全缘橐吾最适发芽温度为5~10℃C,叉分蓼(P.divaricatum)、拳蓼、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草地老鹳草(Geranium pratense)、野豌豆(Vicia sepium)15℃,紫花耧斗菜度为 15~25℃,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麻花头等为20℃,菊叶委陵菜、沙参为20~25℃,山岩黄耆为25℃,溪荪最适萌发温度为15℃/25℃变温处理。赤霉素处理浓度试验表明:草地老鹳草、沙参、麻花头为不处理发芽最好,菊叶委陵菜最佳处理浓度为125 mg/L,山岩黄耆、拳蓼等为250 mg/L,瓣蕊唐松草、展枝唐松草等为500 mg/L,二裂委陵菜和野豌豆为1000 mg/L。浸种最适温度试验表明:二裂委陵菜、沙参、紫花耧斗菜为室温(20℃),展枝唐松草、全缘橐吾为50℃,菊叶委陵菜、瓣蕊唐松草等为60℃,野火球、溪荪70℃,草地老鹳草为80℃,野豌豆、牻牛儿苗为90℃。草地老鹳草最佳温水浸种处理为60℃,恒温浸种30 min;促进溪荪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为低温贮藏2个月后,用500 mg/L赤霉素浸种24h;(2)8种野生宿根花卉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歪头菜(Vicia unijuga)、野火球、野豌豆、二裂委陵菜扦插基质宜选用珍珠岩:蛭石=1:1,歪头菜宜于6月底~7月初采用100~300 mg/LIBA处理30 min,生根率88.33%以上;野火球宜于6~7月扦插或用100 mg/L ABT1或300 mg/L的NAA处理10 min后扦插,生根率80%以上;野豌豆宜于8月初用300 mg/LIBA处理10 min,扦插生根率60%以上;二裂委陵菜宜于6~7月用500 mg/L NAA处理10 min后扦插,生根率70%以上。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ata)扦插宜于7月,选用植株上部枝条,50 mg/L ABT1 或 IAA、100 mg/L IBA 处理 10 min,基质宜选用草炭:沙=1:1,生根率90%以上。扦插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歪头菜、二裂委陵菜、草地老鹳草、兴安老鹳草(Geranium maximowiczii)属于皮部生根型;野豌豆、野火球、棉团铁线莲(C hexapetala)、黄花铁线莲兼有皮部生根及愈伤组织生根两种类型,但皮部生根较多。(2)歪头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黄花铁线莲未发现潜伏根原基,扦插形成的不定根均起源于诱生根原基。诱生根原基均发源于形成层。(3)分株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宜在8月分株,草地老鹳草宜选多年生(至少2年生)植株为母株,菊叶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展枝唐松草、麻花头分株用母株1年以上实生苗即可,子株保留2~4个芽,去除细弱根,保留健康根系和8~10 cm地上部分;需盆栽缓苗后下地。

牛佳伟[7](2015)在《假俭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假俭草是禾本科蜈蚣属中唯一可用于草坪草的物种,属多年生草本C4植物。它具有强壮的匍匐茎、蔓延力强而迅速、叶形优美、植株低矮、病虫害少、耐贫瘠、养护需求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休憩草坪、庭院草坪及固土护坡水土保持建设中。假俭草被称为中国草坪草,我国作为假俭草的发源中心,在南方各省地区具有丰富的假俭草种质资源。目前,国内外对假俭草研究主要集中于种质资源搜集评价和初步利用等方面,已选育出一些优质抗逆的假俭草新品种(系),其中不泛种子繁殖型品种(系)。然而,由于缺乏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目前假俭草种子产量很低,导致目前我国假俭草草坪建植基本上依靠昂贵的进口草种(从我国引进的普通资源),或采用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大大限制了我国丰富的假俭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利用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优质假俭草种子繁殖型品种E092(1)为材料,首先通过观测假俭草幼穗分化发育的形态学观察,得到其幼穗分化发育各时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浓度和时间对其假俭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最后进行不同收获期收获的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与质量的分析,确定适宜收获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假俭草的花序分化发育过程分为8个时期:假俭草的花序分化发育过程分为8个时期:生长锥初生期、生长锥伸长期、苞叶原基分化期、小穗原基分化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形成期、开花期。根据假俭草幼穗分化与其物候期的关系,发现苞叶原基分化期是假俭草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点。2.春季施肥(10.0 g/m2N、5.0 g/m2 P2O5、5.0 g/m2 K2O)+夏季施肥(2.5 g/m2N、2.5 g/m2 P2O5、2.5 g/m2K2O),可使假俭草花序密度最高,达到9750枝/m2,比对照提高50%;单位花序小花数,结实率,千粒重稍有提高,并且最终显着提高假俭草种子产量,可达23.08g/m2,比对照(不施肥)提高67%。春季、夏季高肥量(夏季高于10.0 g/m2N、5.0 g/m2P2O5、5.0 g/m2K2O 或一年内高于 17.5 g/m2N、12.5g/m2 P2O5、20.0 g/m2K2O)的施入不仅会造成假俭草种子的花序密度、结实率等指标明显下降,甚至低于不施肥水平,种子产量显着下降,还会显着降低种子活力指数,主要是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导致最终种子质量下降。另外,在一定范围内,施肥量大小与发芽率、芽长、种子活力比对照无显着影响,酸性磷酸酯酶比较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3.随着收获期的延后,假俭草花穗的单位花序小花数持续降低;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结实率、千粒重、发芽势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发芽率则先上升后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趋势。10月29日收获的假俭草其单位花序小花数、单位面积生殖枝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最终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同时发芽势和发芽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结合草坪实际坪用质量和收获种子难易度考虑,在南京地区进行假俭草种子生产时,适宜收获日期为10月29日左右,即≥10℃积温为5000℃左右,产量可达到 34.21 g·m-2。

李长慧[8](2014)在《梭罗草有性繁殖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m的高寒草原上,具有叶量相对丰富、抗寒、抗旱、耐盐碱的特点,是恢复重建退化高寒草原的首选草种,但是生产中存在结实率低、种子产量低的问题。2010-2013年,在西宁市采用显微观察法、定株观测法、TTC法和仪器分析等方法,对梭罗草幼穗分化、开花习性、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结实特性、生殖分配做了观察和测定,以揭示种群有性繁殖体的形成机理,为提高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其结果如下:1、生长锥分化始于秋季,至翌年5月底结束,返青后分化的时间短暂。分化过程是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连续过程,可分初生期、伸长期、结节期、小穗突起期、颖片突起期、小花突起期、雌雄蕊形成期和抽穗始期8个时期;复穗状花序中上部小穗分化发育最早,然后依次向上、向下进行;每个小穗则是基部先分化,然后向上依次进行;2、单株花期平均为7d,不利于梭罗草的充分授粉。单株花序开花第1d的开花率比较低,平均为6.35%,然后随开花天数的延长而增加,到第4d达到最高值22.56%,然后逐渐下降。种群开花持续时间约为15d。从开花起的1~2d内,小花开放的时间较晚,一般集中在下午的3:00~4:00,以后开花高峰时间为9:00~14:00,夜间没有发现小花开放的现象。小花的闭合时间一般集中在19:00~20:00。在梭罗草的整个花期中,梭罗草开花相对百分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呈负相关。3、早晨花粉活力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粉活力逐渐提高,上午11:00达到峰值,直到下午3:00以后逐渐下降。开花第1d花粉活力较低,第2d到第4d是花粉活力的高峰,第4d过后,其活性显着降低。总体来讲,花粉活力较低,均在54%以下。小穗不同部位而花粉活性有所不同,花粉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基部﹥中部﹥上部。梭罗草柱头为柱状,早晨柱头的可授性不是很高,中午前后柱头可授性较早晚稍高一些。开花第1d柱头具有可授性,但是可授性较低;开花2~5d可授性强,然后下降;开花后第9d柱头几乎没有可授性。小穗不同部位柱头的可授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基部﹥中部﹥顶部。在套袋的情况下有32%的结实率。小穗不同部位的可育花、不育花和结实率均有所不同,结实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基部>中部>顶部。4、生殖枝的生物量分配在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根茎的生物量分配与之相反,在蜡熟期至完熟期,增长速度最快。生殖枝的总能量中用于小穗生产的能量分配比例较低,平均只有20.05%。小穗在有性生殖的主要构件中能量、氮素和磷的繁殖分配都显着低于营养枝的茎叶,不利于种籽的形成的;5、穗分化时间短、花期短暂、花粉活力低、柱头可授性低、不育花所占的比例高,小穗的能量、氮、磷繁殖分配低是影响梭罗草结实率的主要因素。

成苗苗,张美艳,蔡明,黄梅芬,钟声[9](2014)在《牧草种子生产中落粒性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落粒性是牧草种子生产中的关键制约因素,通常造成无芒雀麦(Bromue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路氏臂形草(Brachiaria ruziziensis)等优良牧草种子严重减产。本文重点阐述种子生产中影响落粒性的因素,种子落粒性对种子生产的影响,相关减少种子落粒性的研究进展及措施,为今后在生产中降低牧草种子落粒性提供参考。

周晶[10](2013)在《八种禾草种子半透层特性及其发育形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半透层是指种胚包被物中存在的某层具有半透性的组织,它允许种子内外水分和气体的自由交换,而限制或阻碍溶质的交换,是一层无生命的物理屏障。以往文献有对蔬菜瓜果作物种子半透层位置、化学成分的研究,却鲜有对禾草种子半透层的研究,而对其发育解剖形成的研究则更少见报道。本论文以八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禾草种子为材料,采用生物显微技术、组织化学染色法、化学元素示踪法和元素检测等技术手段,在研究了种子半透层存在位置和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从种子发育生理学和微观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了半透层的发育形成方式。首次证明了供试禾草种子存在半透层,皆为种皮半透层;但化学成分具有种间多样性。并发现供试种子半透层是由内珠被外侧细胞细胞壁加厚形成的,确定了各种禾草半透层形成的时期。为进一步揭示禾草种皮的结构以及半透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重要性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供试种包括有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小黑麦(Triticale)、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禾草种子具有种皮半透层,位于种皮最外侧,紧紧依附于种皮;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灰色带状结构;在高倍透射镜下,呈现透明薄膜状结构,易与种皮和果皮部分相区分。2供试禾本科植物半透层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其中垂穗鹅观草、醉马草、青稞、小黑麦、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半透层的化学成分为脂质,中华羊茅为果胶,无芒雀麦则为纤维素。3对垂穗鹅观草、中华羊茅、醉马草、青稞、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半透层形成的研究认为,半透层是在种子达到生理成熟前就已经形成,并在形成后保留不退化;它主要是由内珠被的外侧细胞平周壁加厚发育而来的。但是各个种的形成时间存在差异,青稞最长,为花后21d,其余的均为8-12d不等。4供试禾本科植物颖果表皮及邻近胚乳显微结构存在差异。青稞具有厚的,相对紧实的果皮,其它的则结构松散,无特定形态;小黑麦和醉马草保留有管细胞,其他种未见有;青稞具有2-3层排列整齐的糊粉细胞,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零星出现有纵向排列的2个糊粉细胞,且较一个完整的细胞体积小,其余种则只有一层糊粉细胞;中华羊茅具有加厚的垂周壁,无芒雀麦的糊粉细胞具有加厚的平周壁,其他种无明显差异。

二、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结构及萌发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偃麦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1.2 植物种子形态结构的研究
    1.3 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种子形态结构特征分析的试验材料
        2.1.2 种子萌发特征分析的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的试验方法
        2.2.2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的试验方法
        2.2.3 指标测定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特征
        3.1.1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的种子形态结构特征
        3.1.2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的种子解剖结构特征
    3.2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特征
        3.2.1 不同浓度Na Cl处理对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PEG-6000 处理对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激素处理对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盐碱复合处理对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的影响
4 讨论
    4.1 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及解剖结构特征
    4.2 盐处理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
    4.3 干旱处理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
    4.4 激素处理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
    4.5 盐碱复合处理下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2)野大麦和布顿大麦开花与结实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区野大麦和布顿大麦的开花时序
    3.2 不同地区野大麦和布顿大麦的花粉活性
    3.3 不同地区野大麦和布顿大麦的柱头可授性
    3.4 不同地区野大麦和布顿大麦的结实率
    3.5 不同地区野大麦和布顿大麦的落粒率
    3.6 野大麦与布顿大麦开花、结实、落粒等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花粉活性的特性研究
    4.2 柱头可授性的特性研究
    4.3 结实率的特性研究
    4.4 落粒率的特性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DNA分子标记
        2.1.1 分子标记的发展
        2.1.2 SCoT分子标记技术
    2.2 植物落粒性状研究进展
        2.2.1 落粒的形态学基础
        2.2.2 落粒的解剖学基础
        2.2.3 落粒的生理机制研究
        2.2.4 落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2.5 禾本科牧草种子落粒性研究进展
    2.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2.3.1 第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2.3.2 第三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2.4 转基因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
    2.5 老芒麦研究概述
        2.5.1 老芒麦种质资源评价及育种研究
        2.5.1.1 形态学水平
        2.5.1.2 细胞学水平
        2.5.1.3 蛋白质水平
        2.5.1.4 分子水平
        2.5.2 老芒麦重要农艺性状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2.5.2.1 抗逆特性
        2.5.2.2 种子产量
        2.5.2.3 落粒特性
    2.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利用SCoT标记评价中国老芒麦种质遗传多样性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DNA提取
        3.2.3 SCoT-PCR扩增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SCoT标记的多态性
        3.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1 地理区域间的遗传多样性
        3.3.2.2 地理区域内的遗传多样性
        3.3.3 类群结构与聚类分析
    3.4 讨论
        3.4.1 SCoT标记的多态性
        3.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类群结构分析
        3.4.4 保护意义
第四章 老芒麦离区组织学和酶活性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切片制作
        4.2.3 电镜扫描
        4.2.4 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测定
        4.2.5 断裂拉伸张力(BTS)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老芒麦种子离区解剖结构分析
        4.3.2 老芒麦种子断裂面扫描结构分析
        4.3.3 老芒麦种柄离区纤维素酶(C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变化
        4.3.4 老芒麦断裂拉伸张力与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关系
    4.4 讨论
        4.4.1 老芒麦种子落粒与种子离区结构的关系
        4.4.2 老芒麦落粒与种子离区细胞壁水解酶的关系
第五章 利用转录组测序挖掘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5.2.2 RNA提取
        5.2.3 PacBio cDNA文库构建和第三代测序
        5.2.4 Illumina cDNA文库构建和第二代测序
        5.2.5 SMRT序列数据的质量过滤和纠错
        5.2.6 功能注释
        5.2.7 鉴定开放阅读框(ORF)、简单重复序列(SSRs)、转录因子(TFs)、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可变剪接体(ASs)
        5.2.8 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
        5.2.9 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
        5.2.9.1 GO和 KEGG富集分析
        5.2.9.2 短时间序列表达挖掘分析
        5.2.9.3 基因集富集分析
        5.2.9.4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5.2.9.5 数据可视化分析
        5.2.10 通过定量荧光实时PCR(qRT-PCR)验证RNA-seq数据
    5.3 结果
        5.3.1 老芒麦落粒差异性材料转录组分析
        5.3.1.1 不同基因型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5.3.1.2 种子脱落相关生物学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1.3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测序数据
        5.3.2 老芒麦离区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
        5.3.2.1 离区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2.2 落粒相关生物学过程的基因集富集分析
        5.3.3 老芒麦落粒关键候选基因挖掘
        5.3.3.1 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参与种子落粒的候选基因
        5.3.3.2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种子落粒关键基因
    5.4 讨论
        5.4.1 细胞壁的形成及水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种子落粒
        5.4.2 植物激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种子落粒
        5.4.3 离区木质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与种子落粒
        5.4.4 老芒麦落粒关键基因筛选
第六章 老芒麦落粒基因Es-BEL1功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所需仪器、试剂和材料等
        6.2.2 RNA提取及基因克隆
        6.2.3 载体构建与转化拟南芥
        6.2.4 亚细胞定位
        6.2.5 形态数据和生理指标测定
        6.2.6 多序列比对和系统树构建
        6.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6.3 结果
        6.3.1 落粒基因Es-BEL1进化分析与表达模式
        6.3.1.1 Es-BEL1基因信息与进化树构建
        6.3.1.2 Es-BEL1基因的表达模式
        6.3.1.3 Es-BEL1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亚细胞定位
        6.3.2 拟南芥过表达Es-BEL1基因
        6.3.2.1 过表达株系的表型变化
        6.3.2.2 过表达株系的生理指标测定
        6.3.2.3 过表达株系脱落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6.4 讨论
        6.4.1 BEL1基因对植物表型的影响
        6.4.2 Es-BEL1基因降低荚果(种子)脱落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一、缩略词表
    二、附表
    三、附图

(4)基于基因组大小和表型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冰草居群遗传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基因组大小研究进展
        1.1.1 植物基因组大小
        1.1.2 基因组大小的测量方法
        1.1.3 植物基因组大小研究现状
    1.2 植物形态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形态学的研究内容
        1.2.2 植物形态学的应用
    1.3 植物叶绿素研究进展
        1.3.1 叶绿素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1.3.2 叶绿素的研究现状
    1.4 冰草研究进展
        1.4.1 冰草的形态
        1.4.2 冰草的地理分布
        1.4.3 冰草的价值
        1.4.4 冰草的研究现状
        1.4.4.1 冰草的形态学及解剖学研究
        1.4.4.2 冰草的细胞学研究
        1.4.4.3 冰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冰草基因组大小的测定
        2.2.1.1 取材
        2.2.1.2 裂解液的制备
        2.2.1.3 细胞核悬浮液的制备
        2.2.1.4 上机检测
        2.2.1.5 基因组大小计算方法
        2.2.2 冰草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2.2.2.1 性状的选择及标准
        2.2.3 冰草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3.1 取材
        2.2.3.2 浸提叶绿素
        2.2.3.3 分光光度计比色
        2.2.3.4 叶绿素含量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大小结果及分析
        3.1.1 冰草倍性研究
        3.1.1.1 最适裂解液的筛选
        3.1.1.2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冰草倍性
        3.1.2 冰草基因组大小测定
    3.2 形态学结果及分析
        3.2.1 株高
        3.2.2 穗长
        3.2.3 小穗数
        3.2.4 小穗长
        3.2.5 小花数
        3.2.6 颖长
        3.2.7 颖芒长
        3.2.8 外稃长
        3.2.9 外稃芒长
        3.2.10 穗宽
    3.3 叶绿素含量结果及分析
        3.3.1 叶绿素A含量
        3.3.2 叶绿素B含量
        3.3.3 叶绿素总含量
    3.4 综合性状分析
4 讨论
    4.1 冰草的形态变异
    4.2 冰草基因组大小的变异
    4.3 冰草叶绿素含量的变异
    4.4 冰草的居群分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本研究材料表
    附录2 冰草10个表型性状测量统计结果
作者简历

(5)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补偿性生长定义
    1.3 施肥、刈割对植物的影响
        1.3.1 施肥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1.3.2 刈割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1.3.3 施肥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3.4 刈割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3.5 施肥对植物品质的影响
        1.3.6 刈割对植物品质的影响
        1.3.7 施肥对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
        1.3.8 刈割对植物光合特征的影响
        1.3.9 施肥、刈割对植物解剖结构的影响
    1.4 研究对象
    1.5 课题来源
    1.6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采集
    2.2 盆栽实验
    2.3 指标测定与观察
        2.3.1 施肥、刈割后短尖苔草生物量的测定
        2.3.2 施肥、刈割后短尖苔草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2.3.3 施肥、刈割后短尖苔草营养特性的测定
        2.3.4 施肥、刈割后短尖苔草光合特性的测定
        2.3.5 叶片解剖结构与表皮气孔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生长的影响
    3.2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3.2.1 叶绿素含量影响
        3.2.2 渗透调节物质影响
        3.2.3 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3.2.4 膜脂过氧化影响
    3.3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品质的影响
    3.4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光合参数的影响
    3.5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5.1 叶的形态特征
        3.5.2 气孔形态特征
4 讨论
    4.1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生长的影响
    4.2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4.3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品质的影响
    4.4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光合参数的影响
    4.5 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解剖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概况
        1.2.1 影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的内因
        1.2.2 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子
        1.2.2.1 温度
        1.2.2.2 光照
        1.2.2.3 水分
        1.2.3 促进野生宿根花卉种子发芽的方法
        1.2.3.1 机械破皮与酸侵蚀
        1.2.3.2 水浸种
        1.2.3.3 层积
        1.2.3.4 赤霉素处理
        1.2.3.5 复合处理
        1.2.4 小结
    1.3 野生宿根花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分株繁殖
        1.3.1.1 植物种类
        1.3.1.2 时间与方法
        1.3.2 扦插繁殖
        1.3.2.1 插穗部位
        1.3.2.2 时间和方法
        1.3.2.3 扦插环境
        1.3.2.4 扦插生根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
        1.3.3 组织培养
        1.3.3.1 外植体种类
        1.3.3.2 启动培养基
        1.3.3.3 增殖培养
        1.3.3.4 生根培养
        1.3.3.5 移栽与成活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2 华北地区野生草本花卉资源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时间
        2.1.2 调查地点
        2.1.3 调查内容
        2.1.3.1 观赏特性
        2.1.3.2 生活型
        2.1.3.3 生境
        2.1.4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结果
        2.2.2 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潜力分析
        2.2.2.1 优良的花坛、花境花卉
        2.2.2.2 用于湿地绿化
        2.2.2.3 用于假山、岩石园或荒坡绿化
        2.2.2.4 地被的应用
        2.2.2.5 用于切花
        2.2.2.6 观赏草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3 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育苗试验
    3.1 播种育苗技术
        3.1.1 种子及来源
        3.1.2 种子的处理及保存
        3.1.3 研究方法
        3.1.3.1 种子形态观察
        3.1.3.2 千粒重测定
        3.1.3.3 试验地点
        3.1.3.4 穴盘播种育苗
    3.2 结果及分析
        3.2.1 种子形态及千粒重
        3.2.2 穴盘育苗出苗率
    3.3 讨论与小结
4 16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试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种子形态观察及千粒重测定
        4.2.2 种子硬实率的测定
        4.2.3 TTC法测定种子活力
        4.2.4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4.1 不同温度处理
        4.2.4.2 赤霉素处理
        4.2.4.3 不同温度水处理
        4.2.4.4 恒温温水浸种处理
        4.2.4.5 硫酸处理
        4.2.4.6 低温贮藏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子形态及千粒重
        4.3.2 4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硬实率及种子活力
        4.3.3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1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2 不同赤霉素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3 不同温度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4 不同温度恒温水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5 不同硫酸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6 不同低温贮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种子的重量、形态特征与种子萌发
        4.4.2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3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4 浸种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5 硫酸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6 低温贮藏时间对溪荪种子萌发的影响
    4.5 小结
        4.5.1 16种野生宿根花卉最适萌发温度
        4.5.2 16种野生宿根花卉最适赤霉素处理浓度
        4.5.3 最适浸种温度
        4.5.4 硫酸浸种及低温贮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 扦插繁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扦插试验
        5.1.1.1 正交试验
        5.1.1.2 不同扦插基质处理试验
        5.1.1.3 不同枝条部位处理试验
        5.1.1.4 不同扦插时间处理试验
        5.1.1.5 不同激素及浓度处理试验
        5.1.1.6 插床的建立
        5.1.1.7 扦插基质配制与消毒
        5.1.1.8 扦插与管理
        5.1.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1.2 解剖结构观察
        5.1.2.1 材料
        5.1.2.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5.2.1.1 扦插基质、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歪头菜及棉团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2 激素种类及浓度、枝条部位对草地老鹳草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3 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4 不同扦插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5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6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2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5.2.2.1 生根类型及不定根形成
    5.3 讨论
        5.3.1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2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3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4 不同枝条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5 正交试验最优处理
        5.3.6 扦插不定根的发生
    5.4 小结
        5.4.1 扦插繁殖技术
        5.4.2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6 野生宿根花卉分株繁殖试验
    6.1 材料
    6.2 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不同时间地栽试验
        6.2.3 盆栽试验
        6.2.4 管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株时间及不同栽植方式对草地老鹳草分株繁殖的影响
        6.3.2 4种野生宿根花卉分株繁殖成活情况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种子育苗种类选择及种子预处理方法
        7.1.2 扦插繁殖种类筛选及方法
        7.1.3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7.1.4 分株繁殖种类筛选及方法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华北地区野生草本花卉名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假俭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假俭草物候期观测分析进展
    2 禾草花序发育过程时期划分
    3 施肥对禾本科植物种子产量的影响
        3.1 禾本科植物需肥规律
        3.2 施用氮肥对种子产量影响
        3.3 施用磷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3.4 施用钾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3.5 氮磷钾配施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3.6 施肥时期对禾本科植物产量的影响
    4 栽培管理技术对禾本科植物种子质量的影响
    5 假俭草种子生产研究进展
    6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假俭草花序发育过程的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假俭草分化时期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施肥对假俭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土壤概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材料培养
        2.3 施肥处理
        2.4 测定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施肥对假俭草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 施肥对假俭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3.3 施肥对假俭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不同收获期对假俭草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及温度变化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观测记录项目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收获期对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2.3 不同收获期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梭罗草有性繁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穗分化过程研究进展
        1.1.2 开花习性研究进展
        1.1.3 结实特性研究进展
        1.1.4 生殖分配研究进展
        1.1.5 梭罗草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2.1 研究背景
        1.2.2 目的和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梭罗草生长锥分化的观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锥分化过程
        2.2.2 生长锥分化特性
        2.2.3 生长锥生长速度与温度关系
    2.3 讨论
        2.3.1 生长锥分化时期的划分
        2.3.2 茎尖生长锥的分化与发育规律
        2.3.3 茎尖生长锥分化与物候期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梭罗草的开花习性观察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梭罗草花器构造及开花顺序
        3.2.2 梭罗草的开花动态
        3.2.3 生态因子对梭罗草开花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梭罗草的花粉活力与结实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粉活力变化
        4.2.2 柱头的可授性变化
        4.2.3 授粉方式
        4.2.4 结实率的变化
    4.3 讨论
        4.3.1 花粉活性变化
        4.3.2 柱头的可授性变化
        4.3.3 授粉方式
        4.3.4 结实率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梭罗草的繁殖分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项目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梭罗草各构件在种子成熟的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分配
        5.2.2 梭罗草各构件在种子成熟的不同时期的能量分配
        5.2.3 梭罗草各构件在种子成熟的不同时期的营养元素的分配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牧草种子生产中落粒性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落粒定义及主要影响因子
    1.1 种子落粒的定义
    1.2 造成植物种子落粒的因素
        1.2.1 物理结构
        1.2.2 化学物质
        1.2.3 遗传基因
        1.2.4 其他相关性状
2 落粒性对牧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3 降低牧草种子落粒性的研究进展

(10)八种禾草种子半透层特性及其发育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种子半透层研究进展
    2.2 颖果解剖学研究进展
    2.3 禾草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进展
    2.4 供试种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试验地概况
    3.3 种子处理方法
    3.4 树脂包埋块的制备
    3.5 种子半透层显微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3.6 种子半透层透射电镜(TME)观察
    3.7 种子半透层X射线能量色散(EDX)分析
第四章 六种禾草种子半透层位置及化学成分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六种禾草种子半透层发育形成研究
    第一节 六种禾草种子发育过程生理指标和种皮透性变化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第二节 六种禾草种子半透层发育解剖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体讨论
    6.1 种子半透层的特性
    6.2 颖果解剖结构及半透层发育形成的显微观察
    6.3 种子生理成熟与种皮透性关系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偃麦草属植物种子形态结构及萌发特性的研究[D]. 孟庆沂.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野大麦和布顿大麦开花与结实特性研究[D]. 吴宁.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老芒麦落粒候选基因及其功能分析[D]. 张俊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4]基于基因组大小和表型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冰草居群遗传分化研究[D]. 罗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施肥、刈割对短尖苔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的研究[D]. 杨灿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D]. 张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假俭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初步研究[D]. 牛佳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8]梭罗草有性繁殖特性的研究[D]. 李长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9]牧草种子生产中落粒性的影响因素与防控技术[J]. 成苗苗,张美艳,蔡明,黄梅芬,钟声.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5)
  • [10]八种禾草种子半透层特性及其发育形成研究[D]. 周晶. 兰州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冰草种子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